本帖最后由 毕之航 于 2017-8-21 08:29 编辑
前几天和好友谈闲,聊到中医,聊到中医的学习问题。中医真的很难学,倒不是因为要背药性和汤头,是说中医难,不是难在如何把中医知识装进脑袋里,而是难在装进去了如何结合千差万别的病人(态)去诊治开方。
在针对具体病人时,中医师基本上就是一个技师,也就是无论你的理论如何全面高深,在诊病时你能干的就是技术活,而技术活从管理学角度看都可归纳成一个可操作的流程及细节说明。也就是可作出一个作业指导书或说明书。 可见,中国人常用的古方及成药就是由经验而标准化的成果。 尽管药店里有成药,但多数人还是需要找中医大夫诊治开方。因为我们还是相信我的状况的独特性以及中医大夫独到的本事——针对我的个体的特异而配伍中药的能力,也就是“先生的高明处”,所谓用药如调兵遣将,君臣佐使各有职责。 但是这种高明短期无法复制。因此对刚毕业的中医学生你一定会十分怀疑他的诊治技能的,因为他们确实需通过实践积淀才能掌握别人的“高明技艺"。而且在实践中还必须有导师不断言传身教,在自身经验累积中被导师点拔才能不断提升。所以传统的中医都是以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实现医德医技的传承的。而且提升快慢与徒弟的悟性有关,这也许中医师并不能批量培养的原因。 可知中医就是一门经验之学,是关于个人内在修为和体验的综合性技能,是以心智训练为主体的学问,姑且称为心学,以此来说,中医只是众多的中国的心学之一。 所谓心学不是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也不是王守仁创立的那个玄而又玄心即天理的心学(主观唯心主义),而是在中国传统的各种以人的个体为中心通过不断训练才可掌握的技艺的通称。之所以称心学,是因为这种技艺必须通过自身(内心)不断修为才可获得,而不能通过借助物外(或工具)获得。也就是说,技艺的掌握必基于自身经验累积,就是只能内求诸心,才能在一定水平之下外化于身器化为物。通俗的说,你面前有一个人,赤手空拳,你看不出来他有怎样的潜能,但给他一支毛笔,他可写一手漂亮的字,还可画一幅好看的画,那么他是一位书画家。给他配一把京胡,他能拉出悠扬的"四平调"。他的这种技艺必须通过不断自我训练才能掌握。 在中国,传统技艺几乎都需要这样一个自修过程,如歌唱、书画、武术、杂技;如参禅、气功;如竞技类运动等等,而中医更是一个多维的需要自我训练才能掌握的技能。 可见中国的众多技能本质上就是心学。最关键的是这种心学按今天的科学内涵来无法很难分析和实证,也很难抽出适合每一个人的的规律。 科学的本意就是格物致知,把事物分科研究,在西学语境中科学意味着实验实证、逻辑思维和量化分析。今天科学研究微观上越来越细,越来越深入,宏现上又呈现交叉聚合,有殊途同归趋势。科学的发达程度体现人类探索世界的高度,科学通过研究客体而掌握世界,心学则主动训练主体而获得能力。从某种角度,科学也是一种心学,科学能力也需要训练才能获得,而心学也可以按科学做分析和应用。 这是因为,不论科学或心学,它都是人的活动。 如果要概括一下,则有以下关系: 神学——哲学——心学——科学——机器 这一关系的核心其实就是人 可知,人的本质一方面是自我思考,达到改造主观世界,一方面是利用工具(机器)改造客观世界。而心学正好介于玄思和实体之间。 心学是中国传统学术(包括方技)的核心,在今天被公认的所谓国学,就是中国学,它相别于西学是中国特有的,是中国学艺的传统。 先秦诸子开篇大都讲修身养性,《大学》更开宗明义把学习过程定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两条是内修,后两条在外治。所以中国传统学术无不强调自我修持的重要性,其流弊就是过于注重自身挖潜,妄想通过修炼一旦可以得道而全知全能乃至无所不能,而短于对工器具利用的研究。据说当年八国联军进京,义和团勇士竟不能用肉身抵挡子弹,遗老们便哀叹功力未炼(内修)到家,可见老中国人对内修痴迷和信仰到了愚昧状态! 迷信于自我修炼的国人对简单重复性活动有无上的耐心,而这正就是我们无不推崇的美德——勤快。 基此,我们看到充满中国神话的关键词是修炼,通过修炼人可把潜能炼成特异功能,甚至能随意变化出器物;通过修炼动物则可实现跨越式进化,不仅获得异能还可直接进化为人。而这正是国人对迷恋自我修持的体现。 显然,心学别于科学的在于注重自身潜能、经验及悟性而不着意于工具(或机器)的利用。这也正好是传统中国未能发展出类似西方科技的原因,近代以来当中国人仍然在心学中不能自拔,而西方科学突飞猛进的时候,其落后就自然而然了。显然当魏源们睁眼看世界,“师夷之长”的时候,中国人还没有形成适应科学的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