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254|回复: 5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散文学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25 14: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36 编辑 <br /><br />
木祥



  1、一个作家的写作过程,大多是从诗歌开始,到散文结束。年轻的时候写诗歌,阅读诗歌,诗歌总是伴随年轻人成长。年轻人心里有太多的激情,这种激情要迅速表达,最好的形式是诗歌。
  慢慢地,人们成熟了,如果要创作,要短频快地表达自我,要做作家,他们便开始写小说或散文。特别是作家到了写作后期,散文的数量更是多。原因是散文可以从容,像散步,聊天,不大起大落,平静地叙述,淡淡的抒情,人生处于从容状态。人生、散文和诗歌便是这样联系的。

  2、散文离不开叙事。散文的叙事是舒缓的谈心,是人生最动人的经历。然而,散文的“事”是经过选择了的事,散文中的事,看似流水账,但却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事件,说明着人生世态、感情、感悟。散文的事件,不为塑造人物服务,而是为作者情感服务,表达作者的种种情绪。
  我喜欢的散文叙事,作者不高高在上,阅读之中,仿佛是与作者谈心。例如《读者》杂志上的短散文,内容接近生活,看似简单的文章,但接近生活本质,是作者经过提炼了的生活,读起来有味。有一年,心情不好,早晨煮茶喝茶时读一两篇,专选短文读,用于调理心态,平衡日子。

  3、好像没有读到不抒情的散文。我曾经说过,散文的抒情,有主观抒情和客观抒情。主观抒情,是寄情于物,运用各种感情色彩浓厚的文辞,调动各种修辞手段,抒发对客观事物的感受。主观抒情要求作者把客观事物在脑海里发酵、过滤,然后抒发出强烈的感情浪花。所以,强烈的主观抒情,较之客观抒情,更具感情色彩,更能显示作者的想像能力,显示作者的文学修养,驾驭调动语言的能力。
  客观抒情则是将情寄予事件、人物活动之中,用最感人的事件人物来感动读者。这种抒情用的是“白描”,文辞平而不淡,拒绝夸张、比喻等修辞格。
  4散文的实与虚。散文是最能窥见作者心灵的,虚假的感情,读者轻易便能发现。所以,散文切忌虚假,事要实,情要真。然而,散文不是生活的流水账,记录的事件人物是要经过筛选的,选择最能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事件人物的同时,还要有所“完善”。所谓的完善,就是“虚”,要通过整篇文章进行修枝打杈,这个过程就是虚。不经过加工的人物事件,是形不成好文章的。

  5、散文的形与神。散文的“形散神不散”,是从古说到今的话题。散文的形,我想应该是散文的材料,形成散文的事件和人物,或者是散文的某一个话题。散文的神,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任何材料,都是随着你的思想感情而流出来,并组织它们成为文章的。许多散文,里面的事件多,人物也不止一个,但都应在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支配下而出现。
  在这个“神”的支配下,出现多重线索,多个场景,多个人物,多个事件,这有益于增加散文内涵和外延。

  6、散文的主题和内涵。多数散文都应该是有主题的,只是反映事物大小不一。一度有人提倡无主题散文,我认为,无主题就是“主题”,文章中总是反映他们虚无的情绪,这是现实生活某一种人的生活态度,也可以认为是文章的“主题”。我主张散文的主题在散文的叙述过程中自然流露,而不是刻意地“点”出来。
  散文的内涵,要看文章中人物、事件、信息、感情的含量有多少。有的散文,虽然短,但反映的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或者是牵动人们情感的事物,它的内涵也大,有的散文,洋洋洒洒万言,我们读了却不知所云。

  7、散文的创新。新时期,散文发展日新月异。这种发展繁荣,主要在数量上,而形式上的创新,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可。散文门类也多了起来,“文化散文”、“新散文”、“原散文”、“在场散文”等等。仔细阅读这些门类的散文,其实,这种散文我们的前辈都尝试过。而且,他们的散文,都没有摆脱传统散文的脉络。
  当然,我也承认 “新散文”有所变化,但这种变化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变化,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发明创造。时代在变,人们的审美观在变,要求散文也应该有所变化,但只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变化,那种无根之变是谈不上的,也是不可有存在的。

  8、散文是我们为“文”的基础的基础。尽管散文的分类一直争论不休,但在许多文体中,都是散文的成份。散文诗,小说的散文化,新闻语言的散文化和诗化,说明散文多元化的同时,学习散文是一个写作者的必经之路。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9-10-25 14: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36 编辑 <br /><br />木祥老师说得极好,现在散文和过去我们常学习过的散文在写作方法上是有些不同的,但根本性的东西却是相尽的。读老师的经验文字,对于更好地掌握散文的写作,无疑是有收益的。
问好老师!

3#
发表于 2009-10-25 14: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36 编辑 <br /><br />先记号。一会欣赏。问好!

4#
发表于 2009-10-25 14: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36 编辑 <br /><br />读来颇有收益。我赞同,散文创作来源于生活,如果没有生活的积淀和过滤,最多只能算是无病呻吟。离开生活的沃土,散文也就失去了生长的养份。所以,见证生活和历史,才是散文创作的本源所在。学习很有启迪性的好文并问好

5#
发表于 2009-10-25 15: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36 编辑 <br /><br />此文总结得甚好,拜读!

6#
发表于 2009-10-25 15: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36 编辑 <br /><br />总结性的文字,很有说明力.问好,木先生!

7#
发表于 2009-10-25 15: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36 编辑 <br /><br />条理清晰,是一篇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好心得。精华支持!

8#
发表于 2009-10-25 16: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36 编辑 <br /><br />很受启发的文字,谢谢。

9#
发表于 2009-10-25 16: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36 编辑 <br /><br />木老师的这个东东,第一次读到,对散文既喜欢又敬畏了!

10#
发表于 2009-10-25 18: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36 编辑 <br /><br />改日认真学习。问好木老师!

11#
发表于 2009-10-25 22: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36 编辑 <br /><br />的确这是木老师的经验之谈,也是散文的一些看法、总结与认知感悟的心血记载。得细细咀嚼学习。先学习一下,明天打印出来细看。问好朋友!

12#
发表于 2009-10-26 05:52 | 只看该作者
贾宝泉在谈散文创新时说:别人从未说过的你说了,当然“新”;别人偶尔想过但未深思,你补充了他的肤浅,也是“新”;同一个想法,大家都说过,你说的更巧妙,更准确,同样是“新”。“量”大量积累也是“新”,比方说:“池水深的变成潭。”池因水深而呈绿色,有了潭水的属性,即使潭面下什么也看不见,人们也因“不见”而愈发感到神秘。一张玻璃无色,十张摞在一起就呈淡绿色,也是因“厚”而生色,淡绿色是“量”的积累而成。累积到一定程度也便出现“新”意。所谓“全新”的东西根本就不存在,世间没有“全新”的东西,有二三成新就很新了。航天飞机出世是“全新”的,但它的零件绝大部分是原有的,也就是“旧的”。我以为这一段说的很精彩,贴在这里与大家共赏。
13#
发表于 2009-10-26 08:4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再学习。
14#
发表于 2009-10-26 08:45 | 只看该作者
以平和、认真、真诚、客观和交流的心态谈自己的散文观,让这篇文章有了亲和力,有了学习和借鉴的价值,同时也有了凭借此文观摩作者内心世界的基础,确实实在,支持精华!
15#
发表于 2009-10-26 09:07 | 只看该作者
散文在书写形形色色的人生的同时,即抒发了作者的心情,又在同时调理着读者们的心态,在写与读中我们都感悟着人生。木祥老师的这篇文字,写得很精彩,读来颇有收益,细品感悟多多。“我喜欢的散文叙事,作者不高高在上,阅读之中,仿佛是与作者谈心。”我一直认为,散文就应该是这样的。散文在见证历史的同时,又在记录着历史,他是属于生活的一部分。问好木祥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11:41 , Processed in 0.05213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