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412|回复: 4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感慨:文字的穿透力量(评嘎玛丹增《旧事:梅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1 13: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感慨:文字的穿透力量

--读嘎玛丹增《旧事:梅子》初感
         
梁星钧

       
  嘎玛丹增的《旧事:梅子》,我是避开了一些杂事后静静读完的。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其文的动人力量至少有三:一是文字本身的骨力,二是巨大的情感力,三是复原和逼真生活本体的魅力。
       
  我们知道,嘎玛丹增先生当过知青,呆过军营,出入藏区,行走在祖国山川城市,说经历,说思悟,说触及的深邃精到,哪一点都说得上,只要放宽阅读一下他的作品,可知其文字具有陌生化下的鲜活生命质感,我更愿称之为一种骨力。该力既有刚性,也含柔性,是强劲下的温暖,温柔里的坚强,在情感和特殊生活表现上更见力度。尤在读到本文的的一些词语运用,如,在睡梦中“盈”耳,“绝望”地注视着青石板道路上,还有“头也不回”,“坚持”,“收容”、“流窜”、眼睛“清亮”无尘,梅子“走过”我的心灵……这些其中有些虽属是普通词汇,而被作者编制在特殊的场景下,运用在特定的语感环境,就表达出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具有惊醒人心的“优美中的忧伤”力量。这些别致而生趣的文字搭配,特别是新意的生成,不是说教,也不是空泛抒情,而是新意直接呈现。又如读到送别时梅子“头发湿漉漉的,脸颊和颈脖淌着水滴”的艺术表达时,我不得不击节而心理产生强烈共鸣。
       
  初读该文我原以为是在描述一种特殊生活,后知其意在表达一种特殊情感。我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至少四处,催人泪下--我的泪不是想流就流的--尽管科学上讲女士的长寿经有一半是因爱流泪而排毒的效果很令人想仿效,但此处我完全是出于强忍下的感动催动--尤其当读到“我”偷偷离去,梅子冷不丁地出现在路道上,神态安然地说道,“哥,我来送送你”,只见“梅子精心地打扮过了”,这其中有多么丰厚的潜台词,后面的一声“哥--”,一句“梅子将老腊肉、酸腌菜藏在我的碗底”,等等,前因后果,隐秘而不得不舍的深情,暗含了多少情感的惜别而不得不放手的情景,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感人力量。我们可以想想,梅子为何刻意为其打扮,来参与瞬间的送别呢?表达尊敬,表示厚爱,她要用自己的瞬间美丽,来作他们隐隐忧伤期待的情感总结,她要留住这个美丽时刻,她要用“定格”的美,来配合这场庄严而永久的惜别。她是个有心人。--这段情的收场说白,我们从文尾可见一斑,那不是一种解释,一种说辞,也不是一种标榜和解脱甚至洗涮,而直现了一种生活本真,是一种明智的深谋远虑,换句话说,他绝不是一个食言的负心郞。此情此景,昭昭而明。
       
  三是复原和逼真原生活的魅力。该“送别”场景发生在特殊的知青年代。茫茫的大山,苍白的日子,孤寂的心灵,这种情景下的交往,情感,尤为可贵,且为必需。作者在环境描写上,如“清冷的月色,在她的发梢,贴上了一层淡淡的光芒”,“黑幽幽的山岭你推我拥,一直伸向远蓝的夜空”,“喝着梅子热乎乎的酸菜汤,山间的冬夜,不再那么寒冷”,还有,“哥——!”“那声呼唤,像是苍茫大地蓄积了千年的柔情,枝丫上沉积的霜雪,也在惊叫着跌落”……这些特定氛围下的句子,我的直感,这岂止是一个散文作者在写,简直就是一位出色的小说家在运笔!这些精致省墨的环境描写,有力点绘了特殊生活,也形象而逼真,准确而深邃地洞穿了人性的光辉。梅子,这样的女子也许我们见过,知遇过,所以最能感染我们的身心,让我们感同身受;梅子,其外表描绘在我们面前并不多,作者只是白描了几个精准的词汇,而其行为,尤其真纯而又保持克制遮掩的心态,深深地感染了作者,打动了事隔多年的读者,让我们感动和唏嘘不已。
  
  文字,汉字,在字典词典里积聚着,像茫茫的宇宙人。谁有机会抛头露面,全在我们这些伯乐的眼光里。而我所知的许多人,如作者,就点出了自己的精兵强将,组建了具有强大战斗堡垒作用的得意心腹阵营。该营具有强劲的集团冲锋力。其文流泻的勇悍之威,感染之光,穿透之力,令我们叹为不已。我之称其“穿透”,不单在其文的情感震撼,场景复活,文字触痛,更在其木刻般的留下了画面,以真情艺术的形象,高悬在我们记忆的苍穹,让我们品味再三,意味无穷。我甚至想到了箭,钻头这样的物品,它的目标自然不在穿透,而在其后留给我们的长久回味镇痛。 
       
  当然,我无意把一篇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像一个人,我们只看到他(她)的眼睛鼻子脸蛋何用?我们更主要想看一个整体,看他(他)的喜怒笑骂和气质精神,我们更在乎其血液升华而腾起的神魂。嘎玛丹增的文,我认为更集中体现在其表达出了一种淡淡的希望中的忧伤情怀,却败北于严酷而无情的现实。这种淡淡隐梦的破碎,被一种新的不定的生活所更替,而人又是那么顺然,甚至义无反顾,这就是催泪处,这就是令人流连叹咏的永久基调,也是永驻人间和载留历史的印迹。这,才是最催人感怀处。此文之所以极适合我读,让我入心入肺,也因其不仅激活了自己的某些隐秘情感再现,也表达了我们心中某些不解或难吐之结,而且感染和提升了我们的情感境界,让我们对类似的情景有了一种较为妥帖的灵魂安放。此外,作为一个如今不太被市场看好的舞文弄墨的写字人,还能更奢望什么呢?够了,够了,所以从此角度上说,这样的一篇“送别”二字文章,却包含了如此巨大的感人力量,出于作者超凡的洞察力,出俗的表现力和深刻的穿透力。此不视作精品,何为精品?鉴此意见上说,我当列之为自己的精典选读篇目之一,应属当之无愧。(全文约2100字)
         (写于2010,1,7下午 清江河)




[ 本帖最后由 梁星钧 于 2010-1-11 13:42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1-11 13:42 | 只看该作者
两位的文字都不错,噶玛老师的文字还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问好!
3#
发表于 2010-1-11 13:58 |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后欣赏。问好!
4#
发表于 2010-1-11 14:1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颇有感悟的评析文字,有所启发和感悟.
5#
发表于 2010-1-11 14:36 | 只看该作者
对嘎玛丹增《旧事:梅子》一文,我当时的点评是:“远年的岁月在回望中有着几许忧伤,几许温润,几许缠绵。梅子,一个铭刻于心的山村妹子,其热情、朴实、勤俭、宽容和宿命,温暖着作者酸涩而快乐的知青生活。知青生活尽管清苦孤寂,可有了梅子的关注,照顾,就有了诸多的温暖。铭记一个地方,铭记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幸福伤悲,已无关风月,它都是美好的藏品。文字整体显得沉静。我认为越是沉静越好,越是沉静,就越是具有感染力、穿透力和生活性。作者的此文,以回溯往事为要旨,始终萦绕在记忆的深处,萦回于心灵的深处,始终以温情的目光,温润和深切的心态,书写触及自己生命和灵魂的人物,情感朴素,行文自然,给人以强烈的共鸣。”现在再来欣赏作者的读后感,发现作者对文章里的情与意,境与界分析比较剀切也细致。这说明作者确实是用心读嘎玛的文字,是用真情抒发着自身的感受。一篇文章怎么样能达到大家的喜爱,引起思想情感的共鸣,是情节,语言,还有最重要的就是真实的力量,真情的可贵,亦是以情动人,感人。所以,我也特别在意并感动他在我文章后面的回帖:“散文写作不该偏离常识,那些以炫耀知识和技艺的文字,已经让我们感到虚假和倦怠。毫无节制地胭脂气或立意为主的手舞足蹈,已经远离了生活。永生战友的文字与之相反,他总让我回到事物的本质上来,发现和书写那些常常被忽略了的、卑微而细小的生活细节,真实地传达出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人性和美。这种精神自主的写作态度,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如此,我更愿意将此回帖用在嘎玛的文章上更为确切更为惬当。好文,精华支持!



呆过军营(曾在)。。。
6#
发表于 2010-1-11 14:46 | 只看该作者
把噶玛老师的文字分析得很是深刻到位。我非常喜欢噶玛老师的文字,通过作者的评论,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他,认识了他的作品,谢谢作者呈上的如此丰富的一道精神大餐。问候!致意!!
7#
发表于 2010-1-11 16:26 | 只看该作者
先提起,待细品后回复。
8#
发表于 2010-1-11 16:29 | 只看该作者
嘎玛丹增老师的《旧事:梅子》这篇文我当时读后也特别感动,仔细读了数遍,一种说不出的情感包围着,读了梁老师的评,对他的此篇又有了深入了解,正如您所说,丹增老师的文有一种很强的穿透力,深邃,睿智,让人难忘。
仔细学习,问好梁老师!
9#
发表于 2010-1-11 16:35 | 只看该作者
一直喜欢看读解读文字和作者的文字。
有感而发,只因被打动。
学习。
10#
发表于 2010-1-11 22:11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篇赏析到位的评论文章,支持精华!
11#
发表于 2010-1-11 22:41 | 只看该作者
喜欢这类评论的文章,受益匪浅。
12#
发表于 2010-1-11 23:09 | 只看该作者
星均朋友非常用心地体会此文。
抓作者文本很准,感觉也敏锐。
13#
发表于 2010-1-11 23:38 | 只看该作者
     《旧事:梅子》切入自然,叙事细腻,质地纯净丰盈。真实、细腻的场景再显,画面具有立体感与逼真感。星钧对《旧事:梅子》的解读,提取作者的关键词出发,对作者文字描写语言典型性进行感受分析,恰如其分的离析出作者文本的特点,三个归纳“一是文字本身的骨力,二是巨大的情感力,三是复原和逼真生活本体的魅力。”确实中肯而具有本质特点。一篇透彻的评论。欣赏,支持精华,问好星钧!
14#
发表于 2010-1-12 08:51 | 只看该作者
星钧的点评文章很见功力,认识比较透彻,具有鲜明的个性气息,确实值得称道。有鉴于散文版历来提倡和鼓励会员朋友互动与交流,支持精华!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0:0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吕永红 于 2010-1-11 13:42 发表
两位的文字都不错,噶玛老师的文字还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问好!


  谢吕老师首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8 06:24 , Processed in 0.05443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