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519|回复: 5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你到底死不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1-25 14:4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17-11-25 15:19 编辑

  你到底死不死……


  读社会新闻,常会做自身想。也即把自己代入新闻中的主人公,思考一下如果换了自己会怎么做。这样一想,往往可以使自己避免成为愤青,避免成为“喷子”,避免成为“键盘侠”。当然,结果往往是最终也想不出一个所以然,只能让自己陷入无尽的悲凉之中。比如看到媒体上那句吵(不是那个“炒)得火热的话:“你到底死不死?我就请了7天假,是把做丧事的时间都算进来的。”


  具体的情形我们不得而知,也没有必要弄得很清楚。即使实际情况与事实略有出入,也丝毫不影响这类事件的真实性。因为笔者就曾亲耳听过临终者的后人对人笑谈:“十多天了,就是不死。再这么下去把活人都折腾完了。”可见,在关键时候盼着老人快点死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无论是为了使自己解脱,还是为了让老人少受点儿罪。


  那么且回到这个新闻事件:在外打工的儿子请假回家看望病危的老爹,可是过了两三天,老爹都没有要死的迹象。无奈之下儿子问父亲:“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是把做丧事的时间都算进来的。”老人闻言随即自杀。儿子办完丧事,则回到城里继续打工。


  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大多数人当然会骂儿子怎样不孝。可是不知道有没有人会把自己代入其中想一想:这件事如果换了自己会怎么样?


  当然,大多数人绝不会说出“你到底死不死啊”这样绝情的话。但我相信,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彼时的子女们,盼着老人快点咽气应该是普遍的心理。如果认为这就是不孝,那么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几个人敢说自己是孝子。


  也许有人会说:七天怎么了?再多请两天假又有什么了不起?当然没什么了不起,再多请两天,或三天,或五天,或七天,都没什么了不起。那么下一个七天还不死呢?下一个七十天还不死呢?下一个七百天还不死呢?你是不是还可以拍着胸脯喊一句:没关系,我照样等。


  说大话谁都会,但现实远比我们想象的残酷。有的单位,不要说七天、七十天,离开三五天你的位置就会被别人取代,多年的拼搏毁于一旦;有的群体,不要说七天、七十天,三五天不干活就没有饭吃;尤其是父母病危者们所处的年龄,大都在五十岁左右,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如果一方面儿女刚刚毕业正等着你帮忙找一份可心的工作,一方面还有一个虽身体不好却一时半会不会死的老妈等着照顾,可是躺在病床上的老爹干等着咽气又不咽气……在一个必死的老爹和一个美好的前途之间,和一份赖以为生的工作之间,和一个等着伺候的老妈之间,和前途未卜的子女之间……你选择哪一个?你又会放弃哪一个?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一个老人病了三天五年,甚至十天八天,相信大多数人都能做一个孝子孝女,带领看病,日夜陪护。可是若三月五月呢?若三年五年呢?又有谁能始终如初,整日陪护在身边?若果能做到,除非满足以下所有条件:一是身体倍儿棒,耐得起长期煎熬(五十岁左右的人啊,有几个自己一点儿毛病没有的呢?);第二是女子有成,完全不用自己操心(诸如上大学能得全额奖学金,自己又能兼职赚生活费,毕业立马找个好工作,且没有买车买房之虑之类。);第三就是家境殷实,自己又不用上班,有足够的钱奉养父母,又有足够的时间照顾父母(如富翁家的全职太太之类……)——这三条中,只要有一条不能满足,任何一个长期患病的父母,都可能把一个过着普通日子的子女彻底拖垮。有时候甚至不用多么“长期”的患病,在一个普通县级医院的重病监护室里,每天数以万计的治疗费用,用不了十天八天,就可以把全家的积蓄彻底败光,而结果患者仍然难免一死。而死后,还要承担巨额的丧葬费……


  濒死者终究会死的,而活人的日子还得继续过下去。“还得顾活人啊”是笔者在类似场合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没有谁会真的为了死者(或濒死者)而不计一切后果,无论他是怎样的“孝子”。笔者也曾见多少兄弟姐妹因为赡养老人的问题打得头破血流,可是一旦老人死后,用不了一年半载,还是亲如一家的好兄弟、好姐妹。还是那句话:得顾活人啊……


  中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有资料表明,到2050年,老年人将增到4.8亿,达到人口总数的40%,而劳动力将降到50%以下。毫无疑问,老人,将不仅仅是每个家庭、更是整个社会沉重的负担。而这一苗头,在农村已经初露端倪。武汉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主持者刘燕舞在湖北京山县调查发现,在各村去世的老人中,竟有30%系自杀,而这还是较保守的估计。更可怕的是,包括死者的子女、村民、村干部都认为这是一件很正常、很合理的事。只是这其中有多少“自杀”是源于子女或他人的“逼杀”却不得而知。


  中国的父母都是伟大的。无论“自杀”还是被逼“自杀”,只要他(或她)自己不想死,子女绝不会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亲手弑父弑母,他们之所以会选择自杀,除了贫穷、疾病、寂寞这三大“杀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是不想拖累子女。因为作为老人,尤其是濒死的老人,他们一生的价值已经彻底被压榨干净,除了给人添麻烦外,再无任何“用处”,那么主动赴死也就是他们能够留给子女,也留给这个社会的最后一点儿尊严了。


  行文至此,心里又涌起无尽的悲凉。因为用不了2050年,我,以及我们这一代人也要加入这4.8亿老人大军之中了。如果这个社会不能给再也不能创造“价值”的我们以最后一点儿关怀,不能给我们最后一点儿安慰,不能给我们最后一点儿尊严,那么在病危之时,谁能知道,我们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有人曾放言:为了孩子,宁愿付出自己的一切。那么,当你除了生命以外一无所有时,也许不拖累孩子就是唯一能做到的……

附:农村老人自杀的平静与惨烈
       农村老人自杀现象分析




评分

5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7-11-25 15: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安 于 2017-11-25 19:22 编辑

你把自己放这样新闻角色里想,那还有好儿!你等有中彩票的了,再把自己放进去好不好。
3#
发表于 2017-11-25 15:10 | 只看该作者
看到那句话时,着时震颤了一下。不只为老人,更为现代化的年轻人。
4#
发表于 2017-11-25 15:18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新闻也看了,让人很悲哀,生活中有很多类似事例,虽然没有这样开口,但是事实也差不多如此。老龄化与金钱至上将家庭传统价值观给彻底践踏。
5#
发表于 2017-11-25 15:27 | 只看该作者
社会的发展应该是趋于这种状态,为了生活都不容易
6#
发表于 2017-11-25 15:43 | 只看该作者
有理有据,情理兼融,令人动容。杂文君,真不容易,常处忧患,不免沉重。祝你愉快!
7#
发表于 2017-11-25 15:47 | 只看该作者
这话题有点沉重,却得面对,因为无法绕过去。活着的,要死的都好像不容易。
夏天去医院,在走廊上无意看见高档护理间有个满身管子的人眼熟,我说这是啥官啊?后来才听说是原来的市委书记,已经在床上躺了好久,有专人护理着。这是有身份的人,也看不见子女陪护,想来已经是有福人了。
老百姓就无法想象那个死不了又拖累儿女的惨状。
想死却咽不下那口气,是最无奈着的悲哀。这些无法说……
8#
发表于 2017-11-25 16:09 | 只看该作者
         这话题太沉重了,但也不可不面对。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你到底死不死啊”,这可能是作者的臆想,其心理状态,却也自古有之。据传,古时就有用渔网将将死之人扣在其下,不出半个时辰便咽气归西。当然这是迷信,不可相信。
       “久病床前无孝子”也是针对这种情况说的。病人舍不得走,子女又陪不起,只有大家该做什么做什么了。但绝不至于对病人发火,令其自尽吧。
9#
发表于 2017-11-25 16:53 | 只看该作者
秋實 发表于 2017-11-25 16:09
这话题太沉重了,但也不可不面对。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你到底死不死啊”,这可 ...

不用发火的。如空说得都是事实。我的一个邻居,老父亲生病后,每次看病回来子女都会查问花多少钱,这么贵那么贵,老人最后选择自杀,把钱留给老妻。母亲患癌后,子女轮流照顾,母亲自己积蓄花光,于是老大几次给母亲创造自杀机会。母亲服毒两次,均被别人发现抢救回来……
10#
发表于 2017-11-25 16:59 | 只看该作者
车到山前必有路,往好处想吧
11#
发表于 2017-11-25 17:03 | 只看该作者
读过如空这篇文,心有悲凉,如空站在儿女的角度给予当事人一个较为公正的判断,儿女与老人都有难处,照顾一方,另一个就是残酷。想起我们即将面临放晚年,心里没缝
12#
发表于 2017-11-25 18:33 | 只看该作者
活一天看一天吧,这么早就开始在这吓唬人,未雨要能绸缪也行,绸缪不了的玩意,在这惑乱民心嘛,都把人整心没缝儿了,罪大恶极。向后转,面壁,忏悔。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5 19:16 | 只看该作者
an安 发表于 2017-11-25 15:06
疯狂抢沙发,险些丢掉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丢掉芝麻,兴许还能捡到西瓜呢?
14#
发表于 2017-11-25 19:17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7-11-25 19:16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丢掉芝麻,兴许还能捡到西瓜呢?

呀!我忘了我抢到沙发了,在下面又占一层跟帖的。等会儿,沙发不能浪费,我去坐一会儿。
15#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5 19:17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7-11-25 15:10
看到那句话时,着时震颤了一下。不只为老人,更为现代化的年轻人。

最关键的是,每个人都会老的。过去,农村里每家都有几个孩子,即使没孩子,村邻也会管,至少会把死者发送出去。如今,是找几个“抬重子”(抬棺材)的年轻人都找不到了,都花钱找丧葬公司解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5 03:42 , Processed in 0.056068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