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笨小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作曲家足迹系列: 不断添加中(网络资源大观)

[复制链接]
361#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08:46 | 只看该作者
当听众在浪漫主义后期狂躁滥情的世界里寻求解脱的时候,门德尔松的声誉逐渐得到提升。但他仍然被看作是柔弱的附庸风雅,就好像大家不能完全原谅他在享受自己的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奉迎与富足。事实上他的作品的确是参差不齐的,但舒曼的作品也是如此,更别说李斯特了。大家都熟悉那些对门德尔松音乐的指责:节奏的闲适与安逸(《宗教改革》交响曲的终曲乐章却非常辉煌),音乐旋律充溢着彼德迈(Biedermeier)式的舒适和维多利亚时代的奢华,而那些激动人心的乐章似乎是自我追逐的多情(这里说的是几部钢琴随想曲和练习曲),所有这些都是不能被忽视的。而他的清唱剧和赞美诗常常被说成是虚假虔诚的夸大其词,尽管其中有许多极为优秀的段落。他的几部无伴奏的圣歌和赞美诗都比较朴实,在理性的节制中表现出严峻与简捷。

尽管门德尔松在柏辽兹、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模式中不是浪漫主义的英雄人物,但他一定拥有一个浪漫的情感世界,拥有独特的和富有幻想的天赋,这些特质表现在《仲夏夜之梦》和《赫布里底群岛》序曲的音乐中。而《无词歌》Op. 30第二卷中的威尼斯船歌等钢琴小品,表现出在忧郁的威尼斯礁湖之上荡漾着的朦胧的颤音。

无论其它浪漫乐派作曲家怎样引发世人的关注,门德尔松的作品却从没有过分的忧郁、病态的多情,或者是具有预言性。有时候他的确创作出有些残暴的音乐,比如为歌德叙事诗《第一个沃布尔加之夜》(Die erste Walpurgisnacht)谱曲的宏大的德鲁伊特教士的合唱曲《Kommt mit Zacken und mit Gabelm》。但与他同时代的作曲家相比,门德尔松更多地倾向于清晰、优雅和精致的创作技艺,他使自己更贴近18世纪末的音乐理想。

从孩提时代起,门德尔松就表现出对巴赫音乐忠贞不渝的热爱。在采尔特的训练下,通过学习巴赫、亨德尔、海顿和莫扎特的音乐,他完全精通了巴洛克的对位技巧和奏鸣曲式风格。在他十几岁的中后期,他研究了贝多芬晚期最“艰深”的音乐作品,并获得了惊人的创作成果。他在1829年20岁的时候,具有开拓性地在柏林指挥了巴赫著名的《圣马太受难曲》的演出。

门德尔松对巴赫音乐的回应偶尔地会令人感到有些枯燥乏味的复古主义倾向,但他常常在新老创作技法之间营造出一种富有魅力的紧张感,通过他那极具浪漫主义的三棱镜折射出巴洛克技巧的光辉。六首《前奏曲与赋格》Op. 35是门德尔松最令人难忘的键盘音乐,著名的E小调赋格曲是巴赫式的新对位法与19世纪精湛技艺最为精彩的混合体。
362#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08:46 | 只看该作者
门德尔松既拥有令人眩目的对位法技巧,又精通古典奏鸣曲式的风格特征,这两个方面相互补偿,相得益彰。他在这方面的能力,他的同时代人无人能够企及。他早期创作的弦乐交响曲就表现出精湛的技巧,使巴赫和亨德尔与莫扎特和早期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密切交融,他对奏鸣曲式的处理非常引人注目,可谓是组织严密,个性突出。虽然他也具有贝多芬式的力度表现能力,但他本能的气质还是抒情与忧伤的。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他最富有诗意的体现,许多是发生在发展部的结束处。贝多芬往往要在此建构一个戏剧性的高潮,而门德尔松却逐渐沉浸在幻想之中,或者是呈现出疲惫的静寂。典型的实例首先表现在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里,发展部结束时静谧的、近似静止的不安没有进入再现部,而是引出了空前辉煌的华彩乐段。还比如在降E大调四重奏Op.12第一乐章中,突然出现了富有神秘色彩的休止,再现部在我们丝毫没有察觉的情况下悄悄进入。门德尔松的慢板乐章经常使用前拉斐尔派的清纯天真,来替代多愁善感的情绪,这也正是门德尔松与他那些喜欢忏悔的同时代人的不同之处。无怪乎柏辽兹曾指出,门德尔松具有“处子般的性格。”

门德尔松因为创作出了灵巧活泼的诙谐曲而扬名天下(可能威伯也会同意这个观点)。他自始至终都在不断地用他那以“神话般音乐”为标签的音乐表达着新内容。就像在歌曲《新爱情》(Neue Liebe)和《女巫之歌》(Witches’ Song)中一样,有时这种轻柔活泼也会受到一点威胁;而在《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Op. 44/3中,充满幻想的诙谐曲变成了紧张的富有戏剧性的奏鸣曲,体现出门德尔松冷漠而略显陈旧的对位法技巧。在《D大调四重奏》Op.44/1和晚期的《降B大调弦乐五重奏》Op.87中,门德尔松用中速创作出充满渴望的诙谐曲风格的音乐——或许他借鉴了贝多芬第八交响曲中的小快板乐章,这也是门德尔松最喜爱的作品。
363#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08:47 | 只看该作者
除了序曲、《小提琴协奏曲》和《意大利》、《苏格兰》交响曲(这些作品大家都很熟悉,所以对其优美和独特的音乐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了)以外,我们从门德尔松的室内乐作品中,也能找到他对古典奏鸣曲式最具特色的再创造。比如《八重奏》中谐谑曲的最后部分,令人联想到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终曲乐章。在两年之后创作的《A小调弦乐四重奏》中,门德尔松回应了贝多芬在新近完成的最后几部四重奏中所提出的挑战,他建构了一种富有变革与创新精神的结构布局。他用自己的一首叫做《问题》(Frage)的歌曲作为开头,这段音乐影响了所有的主题素材。第一乐章中急速的快板再现了贝多芬Op.132中的旋律形式,门德尔松还加入了一种躁动不安的情绪。引入结束部分的富有戏剧性的宣叙调,再一次利用了贝多芬Op.132中的乐思。慢乐章中伤感的带半音的赋格曲似乎是在向贝多芬的另一部四重奏作品,F小调Op.95 表示敬意。这部作品的终曲乐章无先例可循,其完整的赋格曲,宣叙调和第一乐章主题的再现,都使用了惊人的卓越技巧。结束时,赋格式的主题融入了宣叙调的段落(相互对立的主题得到和解),平静地导入源自歌曲的主题旋律,从而实现了完美精致的循环再现的织体结构。

在《降E大调四重奏》Op. 12中,也有这种循环结构的发展趋势。热情的终曲乐章在结束前再现了第一乐章结束部的主题,这是一个典型的伤感怀旧的主题。四重奏Op.44是门德尔松常常被低估的作品,到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门德尔松已经对循环使用音乐主题构成整部作品的作法不感兴趣了。在他的最后一部四重奏F小调Op.80中,他牺牲了通常使用的结构上的精致,转而追求准管弦乐式的宏大音响。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中,由于受到他最亲爱的姐姐范妮去世的深刻影响,他的F小调四重奏充满了强烈的悲痛情绪,这与他以往的作品完全不同。第一乐章的再现部是在发展部极粗砺不谐和的高潮中进入的,这是一个隐藏了门德尔松风格特征的再现部。终曲乐章包含了一些几乎是印象派风格的简短乐思的段落,热烈的带切分音的谐谑曲是一段死亡的舞蹈,这与门德尔松自己创建的完美的谐谑曲形式相去甚远。

《F小调四重奏》是作曲家最后一部重要作品。在作品创作三个月之后的1847年11月4日,门德尔松在一系列打击下溘然去世,终年38岁。这首四重奏本身就表明,体现门德尔松天赋中那流畅与不断再现的乐思已经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呈衰退趋势。这方面的作品可以充满热情的《C小调钢琴三重奏》为例,还有《降B大调弦乐五重奏》,其中包含了探索性的柔板乐章和忧郁的挽歌“夜曲”。有人说,门德尔松的后期作品永远也比不上他十几岁早熟时期的佳作,这个问题值得探讨。要求他的创作风格永远都不能超越他十几岁时的水平,这显然是荒谬可笑的。门德尔松的晚期作品,特别是他的最后一部四重奏,仿佛是窥探了一下他永远都无法生活其中的那个充满新风格和新情感的世界。查尔斯·罗森(Charles Rosen)在他的著作《古典主义风格》(The Classical Style)中明确指出,布拉姆斯曾在创作时“为自己出生得太晚而感到遗憾。”同样的言论可以用在门德尔松身上,作为浪漫主义的古典主义者,门德尔松像他的继任者一样,在新旧两种风格的综合体中发展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
364#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08:47 | 只看该作者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生平大事记


1809年: 费利克斯于2月3日出生在汉堡一个富足且很有修养的犹太家庭中。他的母亲负责四个孩子的教育,父亲和叔父经营一家银行,在1938年被纳粹关闭之前一直生意兴隆。

1811年: 拿破仑试图削弱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商贸交流,造成了走私活动的猖獗,汉堡的商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811年1月,法国军队占领了汉堡,许多银行家族被迫逃离,门德尔松一家在柏林安顿下来。

1816年: 门德尔松家的孩子们作为新教徒在柏林秘密实施浸礼。两个大孩子,范妮和费利克斯在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卓越技艺,他们被送到巴黎跟玛丽·比戈学钢琴。1818年,9岁的费利克斯在圆号三重奏中首次参加了公开演出。

1818年: 在出版了《哲学全书》一年之后,黑格尔成为柏林大学的哲学教授。他常常出席门德尔松家的“音乐会”。

1821年: 门德尔松的歌唱剧《Did Soldatenliebschaft》在门德尔松12岁生日时在家中上演,他扮演了魏玛宫廷中的指挥家洪梅尔和文化大臣歌德。

威伯的《魔弹射手》在新开张的柏林剧院上演,后来在全欧洲演出。门德尔松曾前去观看,并受到深刻影响。


1823年: 约翰·塞尔·柯特曼回到了他的出生地诺维奇,创作出一些优秀的水粉画。门德尔松也是个水粉画爱好者,他一生中绘制了许多素描风景画。


1825年: 门德尔松创作了他的《八重奏》Op.20。《仲夏夜之梦》序曲也在一年之后完成。1827年,门德尔松进入柏林大学,接受了较全面的教育。


1829年: 门德尔松重新上演了巴赫的《圣马太受难曲》,使这位老大师重新得到世人的关注。这一年他去苏格兰旅行,引发了创作《苏格兰》交响曲和《赫布里底群岛》序曲的灵感,他还绘制了苏格兰风景的素描画。


1831年: 圣保罗大教堂的管风琴师托马斯·阿特伍德为威廉四世的加冕礼创作了《O Lord, Grant the King a Long Life》。门德尔松常常与他在他诺伍德比乌拉山的家中相聚。


1835年: 门德尔松成为莱比锡市政音乐总监,他每年都在布业会堂上演20多场管弦乐音乐会,还有许多小型室内乐演出。两年后,他与Cecile Jeanrenaud结婚,养育了五个孩子。


丹麦作家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开始出版他的《童话故事》。他在19世纪40年代的莱比锡曾好多次拜访门德尔松。


1840年: 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任命门德尔松进行新的音乐改革,但计划中的音乐学院和音乐厅永远都没能兑现。


1841年: 门德尔松仍保留着在莱比锡的职位,他去柏林担任指挥,他创作了一些配乐,还为教堂唱诗班创作了一些宗教作品。


1846年: 费利克斯的姐姐,范妮·亨泽尔创作了她的钢琴三重奏,Op.11。父亲告诉她,她的音乐只能是她的“装饰品”。她以费利克斯的名字出版了一些作品。费利克斯称她为他的“女神”,他的所有作品都征求过她的意见。


1847年: 《以利亚》的成功首演(1846年)因为门德尔松亲爱的姐姐范妮在1847年5月的突然去世而黯然失色。在经历了一系列打击之后,门德尔松在11月4日去世。






门德尔松音乐的风格特征


旋律


门德尔松在音乐旋律方面最大的特色是抒情性和均衡的主题再现,还带有一种怀旧的情绪。为了防止给人以呆板的感觉,他的音乐常常会从小节的中部开始。


和声


尽管有时门德尔松的和声语汇有些粗糙,但他在使用变化半音时比舒曼、肖邦和李斯特更加保守。他常使用减七和弦来为音乐增加一些刺激或者是紧张感。


织体结构


门德尔松最佳作品中的织体结构因为包含了对位法的精致流畅而持续不断地呈现出活跃的趋势,他的创作技巧在巴赫作品的研究中得到磨砺。他也很擅长精美的舞曲和分段乐曲的创作。


管弦乐配器


门德尔松在古典主义风格的器乐作品创作中加入了新的幻想性和精美优雅。他的《仲夏夜之梦》序曲异彩纷呈,《赫布里底群岛》序曲表现了光与水的熠熠闪亮,这些都是非凡卓越、举世无双的。


古典主义与浪漫乐派


门德尔松的创作受到了自然风光、历史和文学的影响,但也与古典主义曲式的清晰与均衡密切吻合。他的最佳作品使用了传统的奏鸣曲式,还拥有富有诗意的结束部,创造了一个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相融合的独具特色的综合体。






门德尔松音乐的CD唱片






D小调和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维多利亚·穆洛娃;


ASMF/内维尔·马里纳


Philips 432 077-2






弦乐交响曲 第10—13首


北方室内乐团/


尼古拉斯·瓦尔德


Naxos 8.553163






《赫布里底群岛》序曲;


“苏格兰”第三交响曲;“意大利”第四交响曲;


《仲夏夜之梦》序曲和配乐等


露西亚·波普,玛亚娜·里波夫瑟克;


班贝格交响乐团与合唱团/


克劳斯·彼得·弗劳


RCA 74321 34177 2 (两张唱片)






D小调钢琴三重奏Op.49;


C小调钢琴三重奏Op.66


维也纳钢琴三重奏团


Nimbus NI 5553






弦乐四重奏


凯鲁比尼四重奏团


EMI CDS 7 54514 2(三张唱片)






无词歌 等


丹尼尔·巴伦伯伊姆(钢琴)


DG 453 061-2 (两张唱片)






以利亚


Renee Fleming, Patricia Bardon,


John Mark Ainsley, Bryn Terfel,等


爱丁堡节日合唱团,启蒙时代管弦乐团/


保罗·丹尼尔


Decca 455 688-2(两张唱片)






第一个沃布尔加之夜;《仲夏夜之梦》序曲和配乐


Birgit Remmert , Uwe Heilmann,


Thomas Hampson, Rene Pape;


阿诺尔德·勋伯格合唱团,欧洲室内乐团/


尼古拉斯·哈农库特


Teldec 9031-74882-2
365#
发表于 2010-3-29 15:41 | 只看该作者
提读,欣赏,问好笨笨妹!
366#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7:5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妮妮姐三 :hug:
367#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7:59 | 只看该作者
罗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
  
概况

  舒曼 Robert Schumann 1810.6.8~1856.7.29 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16岁遵母意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又进修钢琴,当听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放弃了法律的学习,专攻音乐。后因手指受伤,遂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1835-1844年,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作品。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因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投河被救,两年后逝世于精神病院。
  舒曼的作品,以钢琴曲和歌曲居多,他的钢琴作品有很强的文学功底,常表达人和事在心中激起的反响,他继舒伯特之后发展了浪漫主义的钢琴音乐风格。他惯以数首歌曲组成套曲,以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注重诗的内在意境。作为音乐评论家,他热情推崇巴赫、贝多芬,赞誉肖邦、勃拉姆斯的天才;他的积极评论,对浪漫主义音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6首,序曲,钢琴、大提琴、圆号协奏曲,弦乐、钢琴重奏曲,小提琴、钢琴奏鸣曲,大量钢琴套曲、声乐套曲,歌剧;他的论著有《论音乐与音乐家》等。
  
368#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00 | 只看该作者
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最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罗伯特·舒曼(1810-1856),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出生于德国茨维考城书商的家庭,从小喜爱音乐和文学。因家庭偏见,他年青时在大学学习法律,只能业余学习音乐。由于孜孜不倦的追求,以至于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钢琴家。
  舒曼1810年6月8日生于茨维考城。父亲是个颇有文化修养的书商,母亲是一位外科医生的女儿。他七岁时学习钢琴,十二岁开始尝试创作。1828年遵母命进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1830年师从钢琴家维克学习钢琴,当时他立志要当一个钢琴家。当他通过曲折的斗争而能够专攻音乐时,因急于求成,借机械装置锻炼钢琴指法,使手指受伤,失去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可能,他遂致力于音乐创作与音乐评论。在舒曼随维克学习钢琴期间,与他的女儿克拉拉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感情。1840年秋,他们冲破家庭阻力,通过法院干预幸福地结合了。在为克拉拉而斗争的同时,舒曼也在为“新音乐”而斗争着。他在莱比锡创办了《新音乐杂志》,为反对当时陈腐、保守、庸俗的音乐风气而斗争,并正确地向读者介绍古典音乐。因此,《新音乐杂志》成为了当时德国进步音乐思想的喉舌。
  1840年与当时有名的钢琴家克拉拉的结合,一直被人传为美谈,并促使他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结婚的一年间共写了138首歌曲,被称为“歌曲文萃”。1843年他在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56年因患精神病逝世。
369#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00 | 只看该作者
舒曼是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代表之一,他生性感情敏感,并且有民主主义思想。1834年他创办了《新音乐杂志》,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关心和支持尚未为人所知的音乐家,如:肖邦、柏辽兹、李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等。1838年由于维也纳反动当局发现了他介绍舒怕特的《C大调交响曲》,迫使他无法工作,他遂于1839年回莱比锡。
  舒曼的代表作有:钢琴名曲《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幻想曲集》等,这些乐曲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最著名的歌曲集有《桃金娘》、《诗人之恋》、《妇人的爱情和生活》等,之后还写下了四部交响曲,及《a小调钢琴协秦曲》、《曼弗雷德序曲》等杰出的作品。
[编辑本段]舒曼 克拉拉 布拉姆斯 三人的情感
  音乐大师的爱情:布拉姆斯与克拉拉的故事(1)
  爱能使伟大的灵魂变得更伟大。
  ——席勒
  勃拉姆斯第一次敲开舒曼家大门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他这一生会与这扇门里的女人结下不解之缘。
  舒曼听说来了客人,从书房里走出来,他穿着便服和拖鞋,文静而忧郁,声音低得简直难以听辨,目光亲切柔和,使羞怯的勃拉姆斯顿时摆脱了窘境。
  勃拉姆斯取出他最早创作的一首C大调钢琴奏鸣曲的草稿,请舒曼指教。
  舒曼打开琴盖,让勃拉姆斯坐下来弹奏。他还没弹完一页,站在他背后的舒曼就轻轻按了下他的肩头,亲切地说:“请停一停,我希望克拉拉也能听到……”
  克拉拉是他的爱妻和著名钢琴家。
  当克拉拉走进客厅的时候,勃拉姆斯眼前一亮。
  这时的克拉拉虽然已经过了如花似玉的少女时代而步入中年,但正是一个女人的知性、情感和美貌最成熟最有光彩的时期。克拉拉高贵的气质和风度有一种超凡脱俗的魅力。
  勃拉姆斯愣了片刻。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情感油然而生。
  他的手指无比灵巧地在琴键上滑动。当他弹完一曲站起来时,舒曼热情地张开双臂抓住他,兴奋地喊道:“天才呵!年轻人,天才!……”
  这天晚上,克拉拉在她日记里写道:
  “今天从汉堡来了一位了不起的人——勃拉姆斯……他只有20岁,是由神直接差遣而来的。罗伯特说,除了向上苍祈求他的健康外,不必有别的盼望。”
  舒曼情不自禁地提起10年前就中断的评论之笔,为《新音乐杂志》写了著名的音乐评论《新的道路》,热情地向音乐界推荐这位新的天才。
370#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00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他一生最后一篇音乐评论。
  他还运用自己的影响,使出版商出版了勃拉姆斯的早期作品。
  他邀请勃拉姆斯住在自己家里。那些天,这对大师夫妇整天议论的就是这个金发青年。
  他们深深地被这个年轻人迷住了。
  勃拉姆斯也完全被这对音乐大师夫妇征服了。他不仅出于感激和知遇之恩,更是钦慕他们的智慧和人格。
  这个年轻人出生于汉堡的贫民窟,少年时代即为生活所迫而混迹于酒吧间里;缺乏受教育的机会,也无从学习礼仪。他待人接物粗疏直率,不拘礼节,脾气近乎乖戾。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有着很多农民的习性。但是,他在舒曼和克拉拉面前,却像换了一个人。
  尤其是对于克拉拉,这个女人无论在知性、教养和气质上都要比他优越。即使在他成熟和成名以后,只要他站在克拉拉面前,就处处感觉到她比自己优越。
  他崇拜她。 音乐大师的爱情:布拉姆斯与克拉拉的故事(2)
  在这次有决定意义的会见之后,不到半年,舒曼精神失常。
  早在舒曼和克拉拉结婚四年后的夏天,舒曼就第一次出现神经虚脱症状。后来,甚至连听到音乐声音,神经都无法忍受。他父亲死于精神病。这种遗传症是他的致命伤,也给他和克拉拉如诗如花的幸福生活蒙上了阴影。
  1854年2月的一天,舒曼整个通宵被天使和魔鬼的声音所折磨。接着在一个下雨天,连帽子也不戴,悄悄走到莱茵河桥上,跳下激流中。幸亏被人发现,送进了疯人院。
  当时,正在汉诺瓦的勃拉姆斯,听到这个可怕的消息,便什么也顾不得,立即赶到克拉拉身边。
  克拉拉正怀着第七个孩子,这样可怕的打击使她悲恸欲绝。勃拉姆斯成了这位不幸的妻子和母亲的唯一可信赖依靠的朋友。她的苦难感召了他的勇气和同情,使这个木讷的、有点粗俗的年轻人变得感情细腻和无微不至。
  他全心全意地照顾她和她的孩子们,当克拉拉外出表演时,他就在家里看管孩子。他还曾一本正经地给克拉拉写信,不厌其烦地告诉她:“孩子们不肯用功学习ABC,我给他们吃了许多糖果,还是没用,真拿他们没办法。”
  他还代克拉拉去疯人院看望舒曼,把探望的情形详细地写信告诉在外演出的克拉拉。他向克拉拉描绘了他把她的肖像放在舒曼手中时的情景:
  “他吻着它,然后哆哆嗦嗦地双手捧着它放下来。这真是最动人的一幕。他那优美而沉静的动作,他说到你时所表现的温馨,以及他见到你的肖像时的欣悦,我都无法加以描绘,只能让你自己用最美的想象去摹拟了,我是快活得几乎要醉倒了。”
  这时,勃拉姆斯的创作正处在最初的高潮中,由于与舒曼的交往,他终于捕捉到了浪漫派音乐的精髓,于是,他用了半年时间写作了“B大调钢琴三重奏”。在克拉拉心情平静的时候,他就弹给她听,征求她的意见。有时候,又根据舒曼送给克拉拉的主题,弹出一首美妙的变奏曲。
  长期以来,克拉拉一直作为缪斯女神受人崇拜。现在,当她痛苦而又疲惫不堪的时候,还能给一个年轻的崇拜者以灵感,不能不是一种莫大的慰藉,这使她的心境变得开朗一些。
  在这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亲切气氛中,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愈显炽烈。
371#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00 | 只看该作者
起初,勃拉姆斯是为了道义上的责任感回到克拉拉身边去的。而今,他已经不可能和克拉拉分离了。
  克拉拉为了疗养,前往佛斯丹特。勃拉姆斯正在外旅行,闻讯立即赶到克拉拉身边。几个月后,克拉拉到荷兰旅行演出,勃拉姆斯为了和她相聚几天,花去了他仅有的金钱,赶到鹿特丹去伴随她。
  勃拉姆斯起初对于克拉拉的虔诚的崇拜和真挚的情感,很自然地渐渐变成了热烈的爱情。虽然,克拉拉比他大整整14岁,而且,是七个孩子的母亲,但这一点也没有减退他对她的眷恋。相反,由于她对人生懂得比他更多,反而增加了她的吸引力。而她对于悲痛的忍耐力和自制力更使他钦佩不已。
  但是,克拉拉是他恩师的妻子,这时,舒曼正落于可怕的病魔之手,而克拉拉依然把自己永恒的爱情奉献给自己的丈夫。因此,勃拉姆斯只能默默地爱她,只能把她看作母亲般的朋友。
  他几次放弃可以出名和赚钱的工作机会,只是为了留在克拉拉身边。他不断地给她写情书,倾诉自己的肺腑之言,但这些情书一封也没有送到克拉拉手里。因为,他从克拉拉那儿理解了爱情的真正的涵义,看到了自我克制的美。
  克拉拉理解勃拉姆斯的热情,理解他想要为她献出一切的狂热。但他更爱惜他的天才和他的忠诚。她也原谅他的稚气。她以女性的温柔引导他面向现实,又以母性的爱抚慰他骚动的灵魂。
  整整两年,勃拉姆斯的整个生活,全部是为了克拉拉,为了那种纯洁的、崇高的、无望的爱情,为了那种只能深深埋藏在心底的爱情。
  克拉拉是他的女神。 音乐大师的爱情:布拉姆斯与克拉拉的故事(3)
  两年后,舒曼去世了。
  这两年来,漫长的痛苦并没有减弱这最后一次打击的分量。克拉拉的心碎了。
  现在,克拉拉自由了。
  过去两年里,那些热衷于散布流言蜚语的卑鄙小人们更加无耻地在那儿鼓噪着。有人甚至说,勃拉姆斯就是克拉拉最后一个孩子的父亲。
  然而,勃拉姆斯却出人意料地离开了克拉拉。
372#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00 | 只看该作者
 勃拉姆斯倒不是惧怕那些闲言碎语,而是因为,他越来越感到他的爱情是道义所不容许的,而且,这种爱情也不可能填补克拉拉失去舒曼的精神缺憾。这种感情与理智、感情与道德的冲突越来越尖锐。不能忘却的爱情和难以逾越的道德,在他心灵里撕咬着,使他感到莫大的无法解脱的痛苦。
  舒曼的死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舒曼解脱了。他也解脱了。他找到了控制自己激情的力量。这也是克拉拉教会他,给予他的。
  勃拉姆斯学会了控制,但痛苦并不会消失。他的痛苦只能在音乐中找到寄托,他的激情从心底里流泻到五线谱上。
  他从这时开始构思《C小调钢琴四重奏》,写好后一再修改,直到20年后才最后完成。从他笔尖流出来的不是音符,而是心底的血。
  当他把刚写好的第一乐章拿给他的朋友看时,解释说:“请想象一个人将要开枪自杀,对于他,已没有别的出路。”
  六年后,当他把这四重奏全稿送给他的朋友时,在信中写道:“我把这首四重奏纯粹作为一件古董送给你,——它是穿蓝色燕尾服和黄色背心的人的生活的最后一章的一幅插图。”意思是指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末尾对死去的维特的描写,暗示了他那维特式的痛苦。
  最后,在他离开克拉拉20年后,他把这个作品交给出版商去出版。他在信中说:“你在封面上必须画上一幅图画:一个用手枪对准的头。这样你就可以形成一个音乐的观念!”
  维特用手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勃拉姆斯则用音符记录下维特式的痛苦。
  维特没有出路。艺术拯救了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离开克拉拉时只有23岁,他20年后还没有忘却这种痛苦。《C小调钢琴四重奏》是爱情的纪念和痛苦的结晶。
  《C小调钢琴四重奏》是个标志,是不能忘却的爱情的标志,是不可逾越的道德的标志,也是这种永恒的冲突的标志。 音乐大师的爱情:布拉姆斯与克拉拉的故事(4)
  即使化为尘土 CLARA
  你死去的最爱
  依然填满我们之间的每一个角落,
  直到死亡再度降临为止
  这样
  我怎能拥有你,CLARA
  -----布拉姆斯
  布拉姆斯将对CLARA的爱,转化为音符,坚持着CLARA的相信
  布拉姆斯G大调
  第一号奏鸣曲,第一乐章
  一段哀怨无法实现的爱情,
  单纯、深刻的无奈
  因为布拉姆斯爱上的
  是对好友舒曼忠心耿耿的妻子CLARA
  而CLARA对她的爱人舒曼说,
  我会永远追随你,
  即使死亡
  
373#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00 | 只看该作者
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

  舒曼
  a小调《钢琴协奏曲》, 作品完成于1845年。1841年舒曼试图改变传统钢琴协奏曲的写法,作了《钢琴主奏a小调幻想曲》的单乐章钢琴协奏曲, 但被出版社退稿。后来舒曼不得不另外新作了两个乐章。该作品是在舒曼一生中最幸福的年代完成的,当时,他和克拉拉的爱情冲破重重阻力而取得成功,创作也随之出现高潮。乐曲主题鲜明,表现了作者的生活理想以及为之而斗争的信念。虽然在外表上与古典的协奏曲相比并不显得新颖,但实质上这是一首极具浪漫主义特色的钢琴协奏曲。
  作品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热情而有感情的快板,a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 乐章的第一主题在a小调上,显得压抑、痛苦(片段1)。 第二主题则在明亮的C大调上展开,光明,富有幻想色彩。这两个主题的发展时而痛苦哀叹,时而浮想联翩;时而冥想苦想,时而慷慨激昂。表现了坚韧的斗争精神。
  第二乐章:间奏曲,优雅的行板,F大调,2/4拍子,三段体。这个乐章充满着极为甜美的感情,简直像一首浪漫温和的协奏型牧歌。乐曲在开始时,弦乐与钢琴优美的对答,柔和地展开主题。这种醉人的气氛,在以往的协奏曲中是找不到的(片段2)。有人认为这里是在描写克拉拉动人的形象。乐章结束后不停留地直接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A大调,3/4拍子,奏鸣曲形式。钢琴辉煌地奏出了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乐思,弦乐器以闪耀般的音阶性上升加了进来。主题舞蹈性旋律棱角分明,有一种向一切鄙俗势力宣战的气势(片段3)。这一乐章的结尾由钢琴奏出了绚烂的旋律,充满热情和信心地形成高潮而华丽地结束乐曲。
  
374#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01 | 只看该作者
舒曼-《狂欢节》

  狂欢节写于1835年,这时的舒曼25岁,在音乐事业上蒸蒸日上,正在走向成功之巅。在这部作品中既洋溢着舒曼音乐的浪漫主义精神,又反映出他的音乐批评个性。舒曼不仅在文字上能够写出犀利而个性鲜明的音乐评论,在作曲时也爱用音符表现自己的批判精神。《狂欢节》不同于自巴罗克时期以来逐渐形成一定规范的套曲形式——钢琴奏鸣曲,钢琴奏鸣曲通常有固定的三四个乐章,体式较为庞大,每个乐章的内部结构也比较复杂。舒曼的钢琴套曲形式自由,由许多活泼灵动的短曲组成,或者几乎就是由一串钢琴小品连缀而成,而整部作品又有一个贯彻始终的主题思想。《狂欢节》套曲由21首短曲组成
  舒曼为这部钢琴套曲取名为《狂欢节》,是借用了西方的狂欢节风俗,又戏剧性地加入了一些字谜游戏。狂欢节是天主教国家在大斋前举行的欢庆活动,起源于古代庆祝新年的到来和大自然复苏的节日。各国的狂欢节日期不尽相同,但狂欢节的庆祝方式基本一致,即化装游行和歌舞狂欢。历史上最热烈的狂欢节是罗马狂欢节,现代最著名的当属巴西的里约热内卢狂欢节,近些年一些西方城市又有恢复狂欢节的趋势。舒曼的《狂欢节》套曲假借狂欢节上化装舞会的习俗,21首小品各代表一个人物的音乐素描,性格化的音乐就是人物的化装面具。其中的几首小品中还用音符字谜拆解的主题贯穿,这个做法又出自舒曼的一次爱情经历。他在写《狂欢节》时,用阿什这个地名拼写的四个字母代表的音符构成音乐主题,这四个字母又是舒曼自己姓氏中的字母,四个字母变换组合方式,又形成这个主导动机的变体。在套曲的21首小品中,大部分曲目的音乐主题由这四个字母代表的音符构成,这样一来,整部套曲的内部就贯穿着一个主题音型,使各首单曲之间有着听感上的关联,就像是一组连贯的主题变奏曲。舒曼在套曲的总标题《狂欢节》之下,还加了一个副题:“四个音符的玩笑”,后来出版时定名为《狂欢节:四音美景》。用人名或地名的字母音符写音乐不是舒曼的创举,在西方,人们很爱玩字母拼合的字谜游戏,这种游戏带到音乐里,就成了音符游戏,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写过这类音乐。
375#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01 | 只看该作者
在《狂欢节》里,经过第一首《前奏曲》之后,各色人等便相继粉墨登场。这里有法国传统丑角皮埃罗,皮埃罗白衣粉面,神色忧郁,他以哲学家的身份自比,常说些故作高深的格言,引人发笑。在皮埃罗之后出现的是他的搭档阿尔列金,阿尔列金蹦蹦跳跳、吆喝不停,挥舞手中长鞭,丑态百出。后面出场的还有意大利喜歌剧中的丑角潘塔隆和克隆宾娜,有《卖弄风情的女人》在搔首弄姿,有《蝴蝶》在其间穿梭往来,《跳舞的字母》忽闪跳跃,穿插其中。狂欢节上的主要群体是向庸夫俗子进攻的“大卫同盟”。 大卫同盟是舒曼主编《新音乐杂志》时虚构的音乐盟友会,他把符合自己音乐主张的音乐家的名字列入同盟会,用这些名字发表文章,阐明自己的音乐主张,其中包括莫扎特、肖邦、帕格尼尼、门德尔松、莫舍列斯基,甚至包括诗人海涅。这个假设的组织取名“大卫同盟”,是取古以色列王大卫为同盟的庇护者,大卫王是强有力的战士,又是传奇性的歌手,是美好理想的化身。“大卫同盟”里最主要的两位盟员是弗罗列斯坦和约瑟比乌斯,这两个名字其实是舒曼自己的两个笔名,两个人代表着舒曼的两个侧面,弗罗列斯坦热情而尖锐,态度直率易冲动,约瑟比乌斯沉静文雅,是富于幻想的诗人。在《狂欢节》里出现的“大卫同盟”盟员除了形影不离的弗罗列斯坦和约瑟比乌斯,还有冯•弗立肯、后来成了舒曼夫人的克拉拉•维克、肖邦、帕格尼尼。盟友们在狂欢节舞会上快乐地联合起来跳舞狂欢,最后把庸夫俗子彻底打败。钢琴套曲《狂欢节》的构想非常奇特,音乐形象素描很成功,曲作者以快乐又辛辣的嘲弄来讽刺当时德国音乐愚钝保守的评论家。作品发表以后第二天,就有人对号入座,来批评《狂欢节》,结果又招来舒曼在《新音乐杂志》上的更强烈的讽刺。 现在人们在欣赏钢琴套曲《狂欢节》时,往往只注意在音乐里寻找那四个字母代表的音符构成的主题,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的精巧和浪漫主义特性,更少想到做为音乐评论家的舒曼在为浪漫派音乐开拓道路所付出的努力。本曲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它的问世,在当时不仅仅标志着一种崭新的"浪漫主义钢琴曲"的出现,更表现出作者在艺术方面勇于革新的批判精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0 23:32 , Processed in 0.05097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