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笨小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作曲家足迹系列: 不断添加中(网络资源大观)

[复制链接]
376#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01 | 只看该作者
舒曼-《曼弗雷德》序曲

  《曼弗雷德》序曲 英国诗人拜伦的哲学诗剧《曼弗雷德》的主人公,是一个对人生和人类都感到失望的人。 他怀疑知识、科学,鄙视芸芸众生的命运;他远离爱情,宁愿忍受折磨和熬煎,独自过着高傲孤寂的幽居生活。与此同时,他也摒弃宗教,否定上帝,否定现存世界中的一切秩序,表现出一种任何反动势力都不能使之屈服的坚韧不拔的反抗精神。曼弗雷德的形象是对当时那种伪善的社会产生深刻的失望以及悲观哲学思想的混合体,他同舒曼的内心世界有着某些相近之处,因此对舒曼具有特别大的吸引力。舒曼为拜伦的这部诗剧写了十六段配乐,包括一首序曲和十五段合唱、重唱、朗诵伴奏和器乐间奏。其中最杰出的是它的序曲,可以说,这首序曲是舒曼最有才气的作品之一。
  舒曼的《曼弗雷德》序曲以其构思深刻、和声新颖以及如诗一般的形象和有力的心理刻划取胜。像舒曼的其它作品一样,这首序曲也有较多的主题,用以从不同的侧面去刻划曼弗雷德的性格。
  序曲开始时,全乐队奏出三个强有力的切分和弦,给音乐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这段引子的主题描写曼弗雷德黯然的沉思,或者说绝望的神伤(片段1)。
  奏鸣曲形式的呈示部的第一主题,体现出曼弗雷德激动、热情、苦恼、绝望等各种情绪和内心所受的折磨。序曲的第二主题由小提琴声部奏出,表现出主人公温柔的一面,在情绪上不同于第一主题,但仍然笼罩着阴暗、忧郁的迷雾。
  曼弗雷德的基本形象在这部序曲中有着真正的交响式发展,他愤世嫉俗的神态、慌乱不安的忧郁情绪、怀念恋人的忧愁、内心的种种矛盾冲突,都以磅礴的气势体现出来。曼弗雷德的结局是悲惨的,他竭力寻求的"忘怀"始终无法觅得,他在诗剧结束时终于平静地死去。经过序曲的引子主题再现,全曲结束。
  
377#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02 | 只看该作者
舒曼-《诗人之恋》

  舒曼
  声乐套曲《诗人之恋》,作品创作于被称为舒曼的"歌曲年"的1840年,这一年作者与其深爱的克拉拉结婚,它可以说是舒曼的爱情日记。作品共包括十六首声乐作品,歌词来自海涅的《抒情的间奏》的六十五首诗。这组作品不仅是舒曼声乐作品的典型代表,而且也是艺术结构最完整的杰作。
  《诗人之恋》的音乐具有不同的曲调,有婉转的城市流行歌曲性质的《灿烂鲜艳的五月里》 (片段1), 有民歌性质的《小玫瑰,小百合》 (片段2)、《那小的花儿们如果知道》等,也有辽阔严肃史诗性的《莱茵河》 (片段3)等等,这些都是世界著名的声乐作品。
  
舒曼-书籍

  《罗伯特·舒曼——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 》 (德)迈尔 著,杜新华 译 人民音乐出版社
  《舒曼简易钢琴小品集锦》 (德)特佩尔 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
  《舒曼钢琴曲选》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 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
  
舒曼-参考资料

  《罗伯特·舒曼——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 》(德)迈尔 著,杜新华 译 人民音乐出版社
  《舒曼简易钢琴小品集锦》(德)特佩尔 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
罗伯特·舒曼,这位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自幼显露出音乐、诗歌、戏剧等多方面的才华。舒曼与妻子克拉拉的结合被人传为美谈,一直是其创作的源泉。这位写了一百三十八首歌曲,其中最著名的歌曲集《桃金娘》、《诗人之恋》、《妇人的爱情和生活》等,以及后来的四部交响曲及《a小调钢琴协奏曲》、《曼弗雷德序曲》等杰出的作品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梦幻曲》只是舒曼著名的组曲《童年情景》中的一首。然而就是这只有四小节的乐曲此后居然被改编为小提琴、大提琴、竖琴、长笛、吉他独奏曲,管弦乐曲及无伴奏合唱曲等等,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舒曼音乐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常常让我心醉神迷,有些乐章又愁肠百结,悲喜交集,缠缠绵绵,丝丝缕缕,剪不断、理还乱……舒曼把这种情感表达的既浪漫又惆怅,《梦幻曲》短短四小节的旋律让身心疲惫的人们在忙碌了一天之后,舒缓了紧张的心情,每天下班回家我都要听上几遍。
    凡是听过舒曼的音乐的人,无不为这个出生在一个有文学气氛的家庭里,从小就表现出特异的禀赋。和莫扎特一样7岁就能作曲,10岁便与学友一道用两把小提琴,两支长笛,一支单簧管,两把法国号组成的小乐队演奏自己的管弦乐作品的天才舒曼的艺术才华所倾倒。
    舒曼不仅是音乐家,同时还是诗人,其中《诗与音乐艺术的内在关系》一文最早展示出他后来作为一个音乐评论家的才华。同时代的肖邦、韦伯、柏辽兹、勃拉姆斯等都得益于舒曼创办的《新乐坛》。
378#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03 | 只看该作者
作曲家舒曼从小感情充沛,想象力极强。常因感情过于亢奋而狂躁失控。据说他的无名指在练琴时老不灵光,愤怒的舒曼一气之下,竟把无名指和中指捆在一起狂练,以致使这指头造成永久性的损伤。到15岁时舒曼一反常态变得异常沉默和孤独。有过多的愁绪,过多的困惑和过多的烦恼。
    每次听舒曼的《梦幻曲》,总有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迷漫整个房间,弥漫在我脆弱而又苦闷的心田,每当我愁肠百结时,只要〈梦幻曲〉舒缓悠扬的旋律一响起,那种梦幻般的旋律,魔幻般的音乐效果便轻轻的拂去了心中的不快,等一曲终了,那种哀怨困惑,那种忧伤的思绪紧紧的撅住我的心,让思绪飘飘缈缈飞向一个不知名的领域。。
    舒曼的〈梦幻曲》只是《童年情景》组曲中的一章,那是一个关于天国、天使的童话般的梦,一个关于理想般如诗如画的幻想,据说舒曼写《梦幻曲》只是写热恋中的恋人克拉拉儿时的情景,但又何尝不是舒曼自己的情感宣泄呢?
    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来形容这首乐曲一点也不过分,它百听不厌,每次打开博客,只要一听到它的旋律,浮躁便远离而去,心境竟然宁静了许多。
    舒曼的《童年情景》中的其他作品《如梦幻曲》写于1838年春天。那年的3月18日,舒曼在给未婚妻克拉拉的信中说:“我近来常常内心充满音乐的感觉……竟使我的笔好像有了魔力一样,很快就写出了30首可爱的小曲……然后从中选出13首,题名为《童年情景》……”。
    《童年情景》据说是舒曼在从贝多芬墓地回来之后写成的,俄国传记作家鲍科莱契利耶夫曾经评论说:“他(舒曼)属于那种为幻想所笼罩的灵魂。”的确,在舒曼的作品中,除这首《梦幻曲》之外,以幻想为题的还有作于1837年的8首《幻想曲》,写于1838年的《C大调幻想曲》以及献给克拉拉的《钢琴与管弦乐幻想曲》等等。
    有人撰文称:“舒曼与肖邦属于同时代,不过肖邦是法兰西浪漫派作曲家,而舒曼是德意志浪漫派作曲家。拿肖邦那首有名的钢琴小品《即兴与幻想》与舒曼的作品相比较,就能听出其中的差异。肖邦热情,有春之明媚,舒曼虽也热烈奔放,骨子里却让人感到一种冬之深沉,德国哲学家的深沉。”。
379#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03 | 只看该作者
据资料记载:舒曼在历经挫折与克拉拉的结合后,美丽的爱情使舒曼写下了4部交响曲及《a小调钢琴协奏曲》、《曼弗雷德序曲》等杰出作品。最不可思议的是,在他和克拉拉恢复恋情至婚后的一年中,他一口气写下了138首歌曲,堪与歌曲之王舒伯特媲美。这些创作灵感来自于舒曼和克拉拉甜蜜的爱情。
    1854年,沉溺于幻想中,被幻想笼住灵魂的舒曼精神病日趋严重。先是投莱茵河自杀未遂,尔后于1856年7月23日在精神病院中面对爱妻一阵大笑直至去世。

    小资料:《童年情景》是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作于1838年创作的一组音乐小品的总题目,是钢琴艺术史上的一部极为独特的作品。虽然按内容来说是描写儿童生活的,但这部作品不只是为儿童所写,也是为成人所作,表现成年人对童年时光的回忆。作品手法洗炼,形象刻画生动准确,心理描写逼真,欢快动人,饶有情趣,但也流露出一种因为童年逝去而产生的惆怅感。这其中的第七首《梦幻曲》是全世界妇孺皆知的名曲,经常被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曲。这首曲子主题非常简洁,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旋律线几经跌宕起伏,婉转流连,使人不觉中被引入轻盈飘渺的梦幻世界.

据资料记载:舒曼在历经挫折与克拉拉的结合后,美丽的爱情使舒曼写下了4部交响曲及《a小调钢琴协奏曲》、《曼弗雷德序曲》等杰出作品。最不可思议的是,在他和克拉拉恢复恋情至婚后的一年中,他一口气写下了138首歌曲,堪与歌曲之王舒伯特媲美。这些创作灵感来自于舒曼和克拉拉甜蜜的爱情。
    1854年,沉溺于幻想中,被幻想笼住灵魂的舒曼精神病日趋严重。先是投莱茵河自杀未遂,尔后于1856年7月23日在精神病院中面对爱妻一阵大笑直至去世。

    小资料:《童年情景》是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作于1838年创作的一组音乐小品的总题目,是钢琴艺术史上的一部极为独特的作品。虽然按内容来说是描写儿童生活的,但这部作品不只是为儿童所写,也是为成人所作,表现成年人对童年时光的回忆。作品手法洗炼,形象刻画生动准确,心理描写逼真,欢快动人,饶有情趣,但也流露出一种因为童年逝去而产生的惆怅感。这其中的第七首《梦幻曲》是全世界妇孺皆知的名曲,经常被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曲。这首曲子主题非常简洁,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旋律线几经跌宕起伏,婉转流连,使人不觉中被引入轻盈飘渺的梦幻世界.
380#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03 | 只看该作者
克拉拉与舒曼之恋


舒曼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音乐家,他和克拉拉初次见面是在1828年,是年舒曼十八岁、克拉拉九岁。当时,舒曼在大学攻读法律,而克拉拉作为天才少女正忙于演奏。克拉拉的父亲是当时有名的音乐教育家,舒曼慕名求教,克拉拉的父亲维克很快发现了舒曼的音乐天赋。这样,舒曼就住克拉拉的家中,正式开始师从克拉拉的父亲维克学习钢琴,师生之间建立了父子般的关系,他与克拉拉相处得有如兄妹。

当时在维克家中还有一位来自捷克阿什的十七岁的少女,她长期寄住在维克家中学习钢琴。舒曼和这位姑娘可谓师兄师妹,俩人在共同的学习中慢慢产生了感情,热烈地相爱,并相约结婚。可惜的是,不久维克便知道了他们的关系,出于为师的责任,他将此事告知了少女的父母,少女的父母当然不会同意自己的女儿与一位当时还是穷光蛋的年轻人交往,他们立即把她接了回去。舒曼的第一次爱情插曲就此作别,这一段短暂的恋爱在舒曼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以此为题材写出了著名的乐曲,这就是作品第九号的《狂欢节》。这是由二十首小曲组成的套曲,除"肖邦"和"帕加尼尼"之外,全部小曲都以A-Es-C-H(阿什)或As-C-H(阿什)作为音列构成主题。阿什就是那位少女的出身地名。《狂欢节》抒发了舒曼心中对爱情最为纯洁的感受,这首乐曲虽然是舒曼最优秀的作品,但后来克拉拉对此曲一直表示冷淡,其心中的情结也是常人之情。

阿什姑娘走了,舒曼继续在克拉拉家向她的父亲学习音乐。少女的克拉拉在一天天长大,年轻的舒曼转而越来越倾心这位才貌双全的少女。7年之后,两人人在维克的眼皮底下私定终身。

当维克觉察到舒曼和克拉拉相爱,已为时过晚,舒曼和克拉拉的感情已是如胶似漆。父亲下定决心不让自己的天才女儿嫁给当时还是无名小卒的年轻音乐家舒曼,而他们俩人宁死也不肯相让。结果双方诉诸法律,经历了11个月漫长的诉讼后,两个年青人虽然胜诉,但克拉拉只好只身离开父亲的家。两人在克拉拉21岁生日那天结婚,夫妻虽获得了爱,但不得不独立走上荆棘丛生的道路。
381#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04 | 只看该作者
新婚这一年,舒曼的音乐创作达到高峰,他一生所有重要作品几乎都是在这一年完成的。在《桃金娘》的歌曲集里,舒曼特别在《献歌》这首曲子里选了诗人吕克特的诗献给克拉拉:"你是我的生命,是我的心;你是大地,我在那儿生活;你是天空,我在那儿飞翔……"

在婚后第二年创作的《春天交响曲》里,舒曼表达了对婚后新生活的憧憬,克拉拉在听后说:"我完全被欢乐所占据。"但是,生活永远没有音乐那般美好,舒曼家族世传的精神病威胁和勃拉姆斯的出现让这个家庭走上了他们没有预料到的轨迹。
382#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04 | 只看该作者
沉默的勃拉姆斯


十九世纪的欧洲远不是现在这般富裕,纵然是卓越的音乐家,也不得不四处为生活奔波。克拉拉和舒曼婚后开始过着长期的困苦生活。克拉拉马不停蹄地进行演奏旅行,与其说是为了推广舒曼的作品,莫若说是为了有助于增加家庭收入而不得不如此。她甚至在怀孕时也曾登台演出,伴随着两人的音乐生活,在随后的十余年中他们共生育了四男四女。

1853年9月30日中午,舒曼夫妇位于杜塞尔多夫的贝尔克大街(Belkerstrasse)的家的门铃响了,他们的女儿玛丽(MarieSchumann)雀跃着跑去开门。出现在她面前的是一位有着金色头发的年轻男人,他手上拿着提包,背上背满行李。尽管那双眼睛因长途旅行而显得疲惫不堪,身上穿着的那件羊驼呢外衣看起来也很寒碜,但他的俊美还是无法掩饰。这位青年正是勃拉姆斯。也就是这天,克拉拉·舒曼发现自己第十次怀孕了,这年她34岁。

20岁的勃拉姆斯前来拜访舒曼,已经是著名音乐家的舒曼接待了这个冒昧的年轻人,请他在钢琴上弹奏一曲。勃拉姆斯即兴弹了起来,舒曼听了开头就觉得不凡,让他稍停,兴奋地叫克拉拉一起来听。克拉拉款款走进屋来,勃拉姆斯就在弹奏曲子的间隙中望见了克拉拉,克拉拉漂亮的眼睛让他一见钟情,终身难忘。
383#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04 | 只看该作者
只需一曲,勃拉姆斯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舒曼的学生。

师生在愉悦的音乐教学中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日子,可惜好景不长。一年后,潜藏在舒曼身上的精神病威胁发作了,舒曼精神错乱地跳进了莱茵河。在这之前他还不忘给夫人留下一张字条:"亲爱的克拉拉,我将要把我的结婚戒指丢进莱茵河,你也把你的丢进去罢,这样两枚戒指就大团圆了。"

幸运的是,几个渔夫把舒曼救上来了,他被送去了恩德尼希(Endenich)的一个精神病院,那靠近波恩,波恩是贝多芬的家乡。勃拉姆斯听闻此讯后当即从汉诺威(Hanover)赶到杜塞尔多夫,并在此定居下来,专责安慰克拉拉和帮忙料理舒曼一家。而克拉拉在丈夫被送进精神病院后不久又重新开始招收钢琴学生,这位了不起的女钢琴家,音乐和工作是她永恒的慰籍。勃拉姆斯的真情帮助,让克拉拉得到了无穷的精神安慰。

3个月后克拉拉生下了她的第7个存活的小孩,也是第3个儿子,取名为弗利克斯。勃拉姆斯特地以弗利克斯·门德尔松(FelixMendelssohn)的名义,为新生的婴儿作了一曲,名为《舒曼主题变奏曲》,同时也是安慰克拉拉。

勃拉姆斯如此体贴地照料克拉拉和她的家庭,毫不掩饰地表现出了他内心对克拉拉的感情。勃拉姆斯给好友约阿希姆(Joachim)写了一封长信,除去一大堆音乐问题上的探讨外,他还禁不住谈到了克拉拉:"我相信我对她的关心和崇拜抵不上对她的爱,我已经在她的魔咒之下。我常常不得不极力控制住自己那双悄悄伸出去渴望抱住她的手,甚至--我不知道,这在我是这么自然,她根本就误解不得。"

又一个烦恼的少年维特。他希望舒曼早点康复,正好比他希望舒曼早点死去。

然而勃拉姆斯并没有由此进一步地采取行动,他保持了顽强的缄默。但无论是在内心情感上,还是在创作上,克拉拉开始成为他的一切。这位女钢琴家在欧洲四处演出,一来养家糊口,二来钢琴是她的灵魂。勃拉姆斯则不停地向她写信,报告家中的状况,事无巨细。他同时整理舒曼的作品,研究复调与对位,饱览群书。

当一个人情感有了归属,他的一切行动都会有强烈的指向,勃拉姆斯在这一期间的生活和创作毫无例外地都围绕着克拉拉。而身为钢琴演奏家的克拉拉也感受到了这份炽热,但他们的感情交流就象冰山下的熔岩,身背着理性的重压,谁也没有启齿表白。
384#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04 | 只看该作者
长相思


1856年,年仅47岁的舒曼不幸去世。在舒曼住院的两年期间,勃拉姆斯一直守护在克拉拉身边,但是,除了谈及音乐和舒曼的病情之外,面对感情,他们始终守口如瓶。

为舒曼守灵送葬之后,勃拉姆斯没有和任何人打一声招呼就不辞而别了。依照常人之理,舒曼去世之后,勃拉姆斯和克拉拉可以公开他们的爱情了。但勃拉姆斯却退却了,勃拉姆斯并没有对克拉拉表白自己的感情,只是继续经常写信给她,给她看自己写的乐谱,但写信的口吻变得更加严肃了。不但如此,就是在他创作的音乐中,他也从不轻易地泄露自己的感情。悲伤只是自己的、忧愁也只是自己的。他把情感深埋于比海洋还深的心底,他逐渐习惯于拿出一副冰冷、严肃的表情欺骗世人,也欺骗着自己。他以为将感情深埋以后就可以让它腐烂,将它抛弃直至忘记,但一切只是逃避和自欺。

他应宫廷邀请去了德特莫尔德(Detmold),接着应家乡之邀,成为汉堡爱乐乐团的指挥。期间也去了维也纳演出,不料当地乐团未与他交换意见,擅自换了另一位指挥。他一气之下便不辞而别了。然而在他心中,他始终没有离开维也纳,因为他依然深爱着克拉拉--一个被命运宠溺,又被命运诅咒的女人。

1857年,勃拉姆斯开始创作《德意志安魂曲》,那年他才24岁。

1859年,勃拉姆斯写下了他的A大调第二号《小夜曲》。勃拉姆斯一生中只写了两首《小夜曲》,他十分珍惜这第二号《小夜曲》。这一年的9月13日,他将这首《小夜曲》的第二、第三乐章寄给了克拉拉。这一天,是克拉拉40岁的生日。这一年,是舒曼逝世后的第三年。而勃拉姆斯年仅26岁。

这几个数字,对于理解勃拉姆斯这首《小夜曲》来说很重要,这是一种由数学方法而组成的音乐背景。在这样一组数字的背后,隐藏了勃拉姆斯对克拉拉有如大海般深沉的爱情。

当勃拉姆斯这首《小夜曲》寄到克拉拉的手中时,即使什么话也不说,其隐含的情感也是十分明了的,克拉拉内心受到的震动可想而知。然而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常人始终是难以理解的。克拉拉收到这份生日礼物后,给勃拉姆斯写了一封回信,在信中说《小夜曲》美得"就像我正在看着一朵美丽的花朵中的根根花蕊。",如此就事论事,那样平静而冷静,克拉拉将自己内心的感情掩藏在根根花蕊的下面,水波不兴。好像她是一位评论家,而不是勃拉姆斯心目中景仰的爱人。

也许,这样的情感表达方式,才是勃拉姆斯需要的,也因此成就了勃拉姆斯和克拉拉历经43年而始终含而不露的感情。勃拉姆斯既不在他的音乐中宣泄自己的感情,更不在他的生活中走漏一点风声。他曾经给克拉拉写过许多封情书,但一封也没有寄出,他在临终前把这些书信全部烧毁了。他小心翼翼地捧着这份感情如同捧着一只羽翼未丰的小鸟,生怕被风雨伤害。他的音乐始终充满内敛的精神,从不像瓦格纳那样张扬,也不像肖邦那样愿意陷入小猫小狗或细小雨滴之类琐碎情感的卿卿我我之中。

1861年,勃拉姆斯从24岁就开始创作的《安魂曲》已经完成了四个乐章。1865至1866年间,为纪念母亲的去世,勃拉姆斯增加了两个乐章。到1868年写出最后的一段音乐(有女高音独唱的第五乐章)后,此曲才告完成,创作前后历时11年。这首《安魂曲》是对母亲、对生命的一种悲悯之情,虽然也有哀悼,也有悲伤,但是没有传统的关于末日审判的恐怖,没有奉献、赎罪、超拔的内容,而是代以一种不同的关于生与死的信念: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如花,草必凋残,花必谢落;但是有信仰的,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会从上帝那里得到安慰。勃拉姆斯表达的这种生死观或许有助于常人理解他对克拉拉的爱情--爱情更多的是一种信仰,它只能存在于内心,而任何爱情的言行则有如花草,草必凋残,花必谢落。惟有对爱情的信仰才与上帝同在。

勃拉姆斯在作品完成后,决定在不来梅大教堂(BremenCathedral)举办首演。在此之前,他写信给克拉拉,邀请克拉拉届时前往观听,克拉拉欣然答应。1868年4月10日,勃拉姆斯挽着克拉拉的手将她从大教堂门口护送到中堂。在他们的一生中,也许此时是他们最像情人的一个时刻,走道两旁,是众人的注目,除了没有戒指,没有宣誓。而这样一个时刻也只是披掩在音乐之下。
385#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04 | 只看该作者
最后的含蓄


岁月不知情,常常催人老。勃拉姆斯和克拉拉在缄默中消磨了各自的生活,克拉拉日渐衰老,到最后连钢琴也弹不动了。勃拉姆斯目睹了克拉拉的衰老,心中无限伤感,为此作了一首歌曲,以克拉拉为主题,其中表达了勃拉姆斯内心的哀痛:"噢,死亡呵,你将那受苦的人儿宽慰得多好!/她是那样的脆弱与衰老/全然陷入了苦难/没有任何更好的什么来希望,或期待!/噢死亡呵,你将那受苦的人儿宽慰得多好!"

1896年5月7日,这一天是勃拉姆斯的生日,距离77岁的克拉拉去世只有13天。克拉拉在奄奄一息中,依然惦记着勃拉姆斯的生日,她颤巍巍地写下了几行祝福的话语寄给他。5月20日,克拉拉的女儿玛丽·舒曼给勃拉姆斯发去电报:我们的妈妈今天安详地入睡了。那时,63岁的勃拉姆斯正在距离法兰克福200公里的瑞士休养抱病之躯。电报在周转过程中出了些差错,勃拉姆斯两天后才看到,此时他只剩下一个小时搭火车去法兰克福。他仓促起程,困倦的他想在火车上休息一下,并预先嘱咐售票员在火车抵达阿特南(Attnang)时叫醒他,他要在那儿换车。可当他醒来时,火车已开往另一个方向,唯有在林茨(Linz)等下一班车。等他最终赶到法兰克福时,他却得知葬礼在波恩举行。因为他的缘故,葬礼被推迟了,苍老的勃拉姆斯一路颠簸,赶在下葬仪式进行时到达现场。可是勃拉姆斯并没有加入送葬人的行列,他在花圈后蹒跚,头垂在朋友鲁道夫·凡·的·莱恩(RudolfvanderLeyen)的颈上,难以抑制呜咽。

他颤颤巍巍地拿出了《四首最严肃的歌》的手稿,呈现在沉默的墓碑前。这四首曲子的名字分别是《因为它走向人间》、《我转身看见》、《死亡是多么冷酷》和《我用人的语言和天使的语言》。这是他专门为克拉拉的生日而做的音乐,但克拉拉再也听不见了。

克拉拉去世之后,勃拉姆斯在这个世界似乎再无牵挂,他意识到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了。他焚烧了自己不少手稿和信件。11个月后,孤独抑郁的他也离开了这个没有克拉拉的世界。

舒曼和勃拉姆斯这两个音乐史上的巨人,对于他们深情爱了一辈子的女人克拉拉都留下了自己的话语。舒曼说他和克拉拉共度了16年"诗与花的生活";勃拉姆斯则说:"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386#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05 | 只看该作者
舒曼钢琴协奏曲  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是他唯一的钢琴协奏曲,倾注了他火热的心和高度的热情,是“世界五大钢琴协奏曲”之一。
  作品完成于1845年。1841年舒曼试图改变传统钢琴协奏曲的写法,作了《钢琴主奏a小调幻想曲》的单乐章钢琴协奏曲,但被出版社退稿。后来舒曼不得不另外新作了两个乐章。该作品是在舒曼一生中最幸福的年代完成的,当时,他和克拉拉的爱情冲破重重阻力而取得成功,创作也随之出现高潮。乐曲主题鲜明,表现了作者的生活理想以及为之而斗争的信念。虽然在外表上与古典的协奏曲相比并不显得新颖,但实质上这是一首极具浪漫主义特色的钢琴协奏曲。
  作品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热情而有感情的快板,a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 乐章的第一主题在a小调上,显得压抑、痛苦。 第二主题则在明亮的C大调上展开,光明,富有幻想色彩。这两个主题的发展时而痛苦哀叹,时而浮想联翩;时而冥想苦想,时而慷慨激昂。表现了坚韧的斗争精神。
  第二乐章:间奏曲,优雅的行板,F大调,2/4拍子,三段体。这个乐章充满着极为甜美的感情,简直像一首浪漫温和的协奏型牧歌。乐曲在开始时,弦乐与钢琴优美的对答,柔和地展开主题。这种醉人的气氛,在以往的协奏曲中是找不到的。有人认为这里是在描写克拉拉动人的形象。乐章结束后不停留地直接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A大调,3/4拍子,奏鸣曲形式。钢琴辉煌地奏出了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乐思,弦乐器以闪耀般的音阶性上升加了进来。主题舞蹈性旋律棱角分明,有一种向一切鄙俗势力宣战的气势。这一乐章的结尾由钢琴奏出了绚烂的旋律,充满热情和信心地形成高潮而华丽地结束乐曲。
  五大钢琴协奏曲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
  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
  罗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
  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最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1810-1856)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出生于德国茨维考城书商的家庭,从小喜爱音乐和文学。因家庭偏见,他年青时在大学学习法律,只能业余学习音乐。由于孜孜不倦的追求,以至于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钢琴家。
387#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05 | 只看该作者
克拉拉·舒曼  
  
基本资料

  原文名:克拉拉·舒曼
  国别:德国
  出生日期:1819年9月13日
  出生地:莱比锡
  逝世日期:1896年5月20日
  逝世地:法兰克福
  所属时期:浪漫主义
  擅长类型:艺术歌曲,钢琴独奏曲,室内乐
  代表作:钢琴协奏曲,钢琴三重奏,钢琴奏鸣曲,多首钢琴独奏曲
  
父亲

  父亲为佛列德‧维克,是莱比锡最有名的音乐老师,母亲玛丽安娜则是位钢琴家,即使玛丽安娜身体不舒服,维克还是要求她上钢琴及声乐课程,玛丽安娜于克拉拉5岁时离家,尔后在克拉拉9岁时娶了第二任妻子葛蕾蜜蒂,对于克拉拉的一生,其父亲无疑是影响最深的关键人物。 虽然克拉拉的父亲强烈反对克拉拉与罗伯特‧舒曼的婚事,但是他也是位信念坚定,个性刚强的教育家。当时克拉拉使用的维克钢琴练习曲集,现也已出版,对于钢琴学习者有许多的帮助,内容主张真正的音乐家应培养个人的情操和感受力,不只是一味的学习机械性的技术。 克拉拉也承认自己到了晚年还能持续热爱的演奏工作,这都得感谢父亲从小的教导。将女儿以天才钢琴家之名送上音乐舞台,原是希望她功成名就,并且得到全欧洲人的赞赏,难怪这时候罗伯特‧舒曼的出现会引起她父亲的坚决排斥。更何况舒曼是个内向、爱幻想、神经衰弱又缺乏谋生技能的音乐工作者。
  
克拉拉的童年

  克拉拉从小便接受父亲佛列德‧维克的严格训练,并遗传自母亲玛丽安娜的钢琴才华,12岁便在布商大厦以「音乐神童」之姿首次公开演奏,之後就以天才少女钢琴家扬名于音乐界了。 克拉拉精湛的钢琴弹奏技巧,除了在少女时代接受指导,并奠定良好的基础之外,还经历了非常专业的训练。 克拉拉在8岁时遇到比她年长十岁的舒曼后,由于彼此的爱慕,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份感情在克拉拉的父亲百般阻挠下,两人尝尽了相思之苦,终于在1840年有情人终成眷属。当时因为克拉拉经常外出演奏旅行,两人难得见面,于是藉由书信往返以维系情谊。
388#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06 | 只看该作者
第一个情人

  舒曼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由十三首小品组成,这部套曲说起来知道的人不少,但熟悉全部内容的不会太多,一般人们只是熟悉其中的第七首《梦幻曲》。这是一首美丽温馨的小品,如同摇篮曲一般恬静安详,它的曲调在世界各国家喻户晓,即使不太关心音乐的人,听到《梦幻曲》也能随著哼唱,人们常说的脍炙人口,大约就是这个境界。《童年情景》之所以成为一部名曲,主要利益于《梦幻曲》的流行。
  套曲《童年情景》是一部很私人化的作品,确切地说,是舒曼写给他热恋中的情人克拉拉.维克的情书。舒曼18岁从家乡茨维考到莱比锡大学法律系学习,同时,跟钢琴家弗里德利希.维克学钢琴,这时维克的女儿克拉拉只有9岁,父亲的精心培养下,钢琴已经弹得很出色了。两年以后,舒曼的母亲不再阻挠他学习音乐,舒曼全身心地投入音乐,他住到老师维克先生家里,专注于钢琴演奏。在维克先生家的日子是愉快的,维克对这位入室弟子视为己出,舒曼与克拉拉也结成兄妹般的友谊。他们在钢琴上弹四手连弹,做有趣的音乐游戏,一起读书、郊游,舒曼还给她讲离奇的故事。舒曼每写出新钢琴小品,就由克拉拉试奏。随着年龄的增长,克拉拉与舒曼之间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友谊变成了爱情,这时的克拉拉16岁,已经是颇具才华的青年钢琴家了。维克先生觉察到女儿的感情变化,不禁勃然大怒,他禁止女儿与舒曼有同学之外的任何感情,他要女儿成就为一位伟大的钢琴家,而感情游戏将毁掉一个人的远大前程。维克粗暴地干涉女儿的爱情还有一个说不出来的原因,舒曼此时已愚蠢地弄伤了手指,完全不可能成为演奏家了,不得已他开始走上创作道路,而作曲家显然是个很没有保障的职业,多少有才华的作曲家,甚至是公认的大师往往一生贫困潦倒,维克先生不能把自己的掌上明珠交给一个待成名的作曲家。这位固执的德国老头挖空心思拆散年轻的一对,他带着女儿离开莱比锡,不准他们会面,禁止他们通信,甚至不准克拉拉弹舒曼写的曲子,舒曼这时已经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了。有一次克拉拉在德勒斯登演出,舒曼偷偷跑去与她见了一面,维克知道后立即宣布,他们要是再敢见面,就要用手枪干掉舒曼。这件事在当时的音乐界几乎成了一桩丑闻,在经历过启蒙运动并呼喊着个性解放的欧洲,如此粗暴地干涉年轻人的爱情会被认为是极不道德的。维克带克拉拉到巴黎演出时,肖邦对此事表示了不满,维克的好友李斯特竟宣布与之绝交,抗议他的暴行,在莱比锡的孟德尔颂也向舒曼表示同情。
389#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06 | 只看该作者
1837年到1838年,舒曼到维也纳居住了一段时间,他想在这座音乐名城感受一下维也纳乐派的文化氛围,但是在贝多芬、舒伯特去世之后,维也纳的音乐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典音乐传统遭到冷落,四处弥散的上兰纳和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当局需要这类歌舞生平的音乐,当局也禁止言论,舒曼在维也纳出版《新音乐杂志》的申请没有获准。这时舒曼很久没有克拉拉的音讯了,克拉拉的情况他一无所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克拉拉在演奏会上演奏了他的作品,这无异于发出一个信号,克拉拉还在等着他。希望重新燃起,回忆起与克拉拉生活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舒曼便写下了几十首钢琴小品,这些小品像一幅音乐素描,记录着舒曼最初与克拉拉相识时的生活片段,那时克拉拉还是只有9岁的小女孩。
  根据舒曼自己的说明,他当时共写了30首小品,从中挑选13首,每首都加上标题,合成一集,取名《童年情景》。浏览一下套曲里13首小曲的标题,就知道音乐是描写儿童生活的,如《木马骑士》、《惊吓》、《捉迷藏》、《奇怪的传说》,等等,这些都是普通儿童生活场景。但是,舒曼在描绘这些情景时,是有很具体的生活事件为根据的,作曲家不说,外人是无论如何无法猜测的,只有舒曼和克拉拉两人在弹起这些小品时才会在妙趣横生之处彼此送上会心的一笑。所以前面提到,这是一部私人化作品,舒曼把它寄给远方的克拉拉,提醒她不要把爱人遗忘。
  有一些音乐赏析文章说《童年情景》充满了童稚之趣,这话自然不假,但接着说这是作曲家回忆童年生活的作品,就失之不察了。这部套曲大致描写的是克拉拉9岁到13岁之间的生活,是舒曼以兄长般的眼光对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的观察印象。套曲里到处都是克拉拉的影子,套曲的第10首《过分认真》,是舒曼回想起克拉小时候整天淘气和傻笑,有时却忽然躲进墙角,故作深沉地扮出一副认真思索的样子。舒曼后来对成了他妻子的克拉拉说:「由于回忆起你的童年,我在维也纳写下了这部作品。」
390#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11 | 只看该作者
 《童年情景》的13首短曲从各个侧面描写儿童生活,有的是游戏场景,有的只描写一个神态,有的描写孩子的心理活动,合起来便构成了一个生动的儿童世界。生动的形象是整部套曲的主要特点,例如第9首《木马骑士》,用切分音和低音节拍模仿小孩子摇木马的「格登登」的节奏,既形象又生动,栩栩如生地勾勒出孩子骑在木马上前后摇摆的动态。又如《捉迷藏》,快速跳跃闪动的旋律刻画出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心情地欢乐。全部作品里流行最广的当然要属《梦幻曲》,这首曲子常拿出来单独演奏,并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于合奏,它的旋律非常简单,便于记忆,乐曲起伏回转,富裕浪漫的幻想,有一种朦胧美妙的憧憬蕴含其中。
  
杰出成就

  1828年(9岁)10月20日在布商大厦首次举行演奏会
  1829年(10岁)在帕格尼尼面前演奏自己的作品波兰舞曲
  1830年(11岁)和父亲前往德勒斯登展开巡回演奏
  1831年(12岁)9月25日前往德国各地及巴黎进行巡回演出,并在威麦尔为哥德演奏而获赠青铜牌
  1832(13岁)4月在巴黎举办演奏会,却因霍乱流行而影响演出,7月在度于布商大厦举行两次演奏会,秋天前往兹维克演奏
  1835(16岁)在孟德尔颂和肖邦面前弹奏舒曼的曲子
  1836(17岁)在德勒斯登攻读音乐理论和声乐
  1841(22岁)3月,舒曼的「第一号交响曲一—春」首次公开演奏
  1844(25岁)与舒曼前往俄国圣彼得堡巡回演奏
  1857(38岁)1月,舒曼死后首次在布商大厦举行演奏
  1878(59岁)开始在法兰克福音乐学院教授钢琴,10月举行音乐生涯的50周年纪念演奏会
  
艰苦岁月

  克拉拉21岁嫁给30岁的舒曼,婚后生活虽然充实却很辛苦。她在16年之间生了8个孩子,还要照顾受病魔折腾的丈夫,再加上经济困难,不得不再重新开始巡回演奏以维持家计。这时舒曼因为精神衰弱问题而无法继续工作,于是他们全家迁至莱茵河畔的杜塞道夫。不久,20岁的布拉姆斯登门求教,三人深厚的友谊从此扎根。舒曼曾称赞布拉姆斯为「贝多芬再世」,后来布拉姆斯也不负舒曼的期望成为浪漫乐派的巨星。布拉姆斯一直到去世前,一有新作完成,就会先请克拉拉批评指教。 37岁便失去丈夫的克拉拉,苦难并未因此停止。孩子的病痛和死亡仍不断的考验着她。但因有布拉姆斯及小提琴手尤阿席姆等人支持,同时她常藉弹琴来安慰自己的精神,在往后的四十年间,她又将生活重心转移到演奏。布拉姆斯担心克拉拉的风湿病情,曾劝她停止奔波的演奏生涯,但克拉拉却因此受到伤害,并寄了一封信给布拉姆斯:「我一停止演奏,心情就会变得非常不好。对我来说,钢琴演奏等于是我的生命。」虽然有许多传说,中伤布拉姆斯和克拉拉之间的种种,但他们周遭的朋友都认为他们只是因音乐结缘的好朋友。
  
教育

  59岁时,克拉拉担任法兰克福音乐学院的教授,满心喜悦的展开授课生活。她将自己长期演奏生涯中所得的经验,热切诚恳的投入教学,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她的学生不只分布在德国境内,还遍布了英国和美国,对后来的一些钢琴演奏者仍有重要的影响。
  
杰出作品

  Quatre Polonaises für Klavier op. 1 (1829/30)
  Caprices en forme de Valse für Klavier op. 2 (1831/32)
  Valses romantiques für Klavier op. 4 (1835)
  Quatre Pièces Caractéristiques für Klavier op. 5 (1833?, 1835/36)
  Soirées Musicales op. 6 (1834-36)
  Klavierkonzert a-moll op. 7 (1833-35)
  Drei Romanzen, op. 11
  Variations de Concert sur la Cavantine du Pirate de Bellini (1837)
  Souvenir de Vienne - Impromptu (1838)
  Trois Romances für Klavier (1838/39)
  Zwölf Gedichte aus Friedrich Rückerts "Liebesfrühling" für Gesang und Klavier von Robert und Clara Schumann op. 12 (Lieder Nr. 2, 4 und 11 von Clara) (1841)
  Scherzo für Klavier (1841)
  Quatre Pièces fugitives für Klavier (1840 - 44?)
  Präludium für Klavier f-Moll (1845?)
  Trio für Klavier, Violine und Violoncello op. 17 (1846)
  Variationen über ein Thema von Robert Schumann für Klavier op. 20 (1853)
  Drei Romanzen für Klavier (1853)
  Drei Romanzen für Klavier und Violine (1853)
  Sechs Lieder aus Jucunde von Hermann Rollet (1853)
  Polonaise No. 1
  Polonaise No. 3
  Polonaise No. 4
  Prelude and Fugue
  Romanza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1 01:36 , Processed in 0.05604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