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笨小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作曲家足迹系列: 不断添加中(网络资源大观)

[复制链接]
391#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11 | 只看该作者
 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1819-1896),德国女钢琴家。生于莱比锡,罗伯特·舒曼之妻。五岁随父亲学钢琴,1831-1832年随父首次旅行演出,李斯特等人对其演奏赞叹不已。1840年结婚后,曾与丈夫一起去俄罗斯和意大利旅行演出,后定居柏林,并在法兰克福高等音乐学院教授钢琴。早期以演奏贝多芬的作品闻名,后期以演奏肖邦和舒曼的作品著称,据传演奏内在而格调高雅。作有钢琴协奏曲,特性曲,艺术歌曲,曾编辑《罗伯特·舒曼全集》。
  下面是舒曼两夫妻十三年的家庭生活:夫妻二人定居杜赛尔多夫市并履行着做父母的责任。但青年时代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已使舒曼患上梅毒;他同时也患有精神分裂症、躁狂忧郁症;在勃拉姆斯造访五个月后中,舒曼就试图投入莱茵河自杀。两年后,他死于精神病医院。
  然而,事实远不仅如此。克拉拉直到丈夫去世后才再次见到他。此前舒曼病情好转时,本可以将他接回家中调养,但她并没有这样做。作家贝蒂娜·冯·阿尔尼姆(Bettina von Arnim)前往安德尼希疗养院探望时,发现舒曼的状态良好,不幸的是,有一帮虐待狂的大夫对他“照料有加”。舒曼被人为的禁锢后,失去了生存的意愿,最后惨死于绝食。
  热爱舒曼的大提琴家史蒂芬·依瑟利斯(Steven Isserlis)认为,克拉拉对舒曼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舒曼创作了许多大提琴和钢琴浪漫曲,深受勃拉姆斯和小提家约瑟夫·约阿西姆(Joseph Joachim)的喜爱,并经常为哪一首是自己的最爱争得面红耳赤,”他说,“舒曼去世后,克拉拉以这些浪漫曲质量不高为名,将其悉数销毁。”
392#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11 | 只看该作者
 他还提及 1854 年发生的一桩事。在当时举办的一次多人参与人的音乐会中,女高音珍尼·林德(Jenny Lind)顶替克拉拉登台。克拉拉写道,去年冬天发生的一切纷争事故都不及今晚这样让她损失惨重,令她如此感到羞愧难当。依瑟利斯说,“正在那个冬天里,舒曼曾试图自杀,克拉拉的心里却只想着自己的事业。”
  舒曼身患重症后,克拉拉不得不负起支撑家务、抚养子女的重担。这样一来,她重操旧业也许是形势所迫?“许多人都主动提供帮助,”依瑟利斯指出,“克拉拉却只愿接受保罗·门德尔松(Paul Mendelssohn)一个人的资助。如果了解克拉拉的成长历程,就不难理解她这个人的个性特点。”曾有一天,克拉拉 10 岁的哥哥在父亲面前演奏。他弹得乱七八糟,维克怒了,将儿子暴打一顿。克拉拉在一旁面带微笑地看着,然后走到钢琴边,流畅地弹完那首曲子。“她从小就被当作独奏型钢琴家进行培养,因此,当自己的职业受制于种种局限而不能为继时,她感到非常沮丧。”依瑟利斯说。
  伴奏家格林汉姆·约翰逊(Graham Johnson)持不同观点,克拉拉的态度具有那个年代的特点。她那样做主要是为了逃避流言蜚语,而舒曼的精神病正是个令人生畏的话题。她一生热爱音乐,例行演出对她而言,就像一日三餐和空气一样重要。通常,人们希望女性是优雅的、温顺的,而克拉拉与此毫不沾边。如果她是个男人,她的所做所为绝不会被人们认为有什么出格的地方。”
  约翰逊已创作了一部音乐剧《母亲克拉拉》。该剧着重描写克拉拉与女儿尤金(Eugenie)的紧张关系。尤金与同性恋女友移居伦敦,直到母亲去世后,才回到身边。“克拉拉作为生活坎坷的女性的一面要比她作为涉世不深的少妇的一面更吸引人,” 约翰逊说,她曾经不顾儿子的死活,只是为了不耽误自己的音乐会。”
  尤金算是舒曼悲惨家族中最幸运的一位了。勃拉姆斯追求过的朱莉,二十岁便死于肺结核;最小的费利克斯青年时也死于同一种病;费迪兰德因吗啡上瘾而死;最年长的玛莉作为母亲的助手,度过了郁郁寡欢的一生;艾米尔16个月便夭折了;更惨的是,路德维希三十年后也被送入疯人院;他母亲只前去看望过寥寥数次。
  2006年舒曼音乐节总监露西·帕尔汉姆(Lucy Parham)这样为克拉拉申辩:“从常人的观点来看,如果必须经历她所遭受的一切,必须面对那样严厉的父亲,这个人肯定会受极大的创伤。男性通常对克拉拉持否定态度;当今任何一位女性都会认识到克拉拉生活的艰难,会替她鸣不平。她很坚强;而且必须坚强。”
  钢琴家皮尔斯·拉里(Piers Lane)对此表示赞同:“她绝对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经历了那么生活的坎坷,她是一位天才的作曲家,也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但是,他补充说,“如果不是她激发舒曼创作了《C大调幻想曲》那样的作品,我才德国马克上的舒曼不管她是哪种人。正是这首作品,彰显了她对于丈夫的重要意义。”
  “克拉拉简直就是女超人,”抒情歌曲伴奏家罗杰·维格罗里斯(Roger Vignoles)说,“有趣的是,舒曼的歌曲集《妇女的爱情与生活》(Frauenliebe und Leben) 有时被人们认为对女性有些不敬,但主人公却非常勇敢。那时,克拉拉很自然地陷入英雄崇拜,尽管舒曼身上缺点不少;这并不妨碍她日后变得坚强。”克拉拉是否对舒曼造成了创伤?“有可能。舒曼显然很敏感,喜怒无常;与克拉拉这样能干、强悍的人在一起生活,舒曼逐渐走向自我封闭。”
  依瑟利斯目前在创作舒曼音乐会台词。“我很惊呀,这么多人支持克拉拉,”他说,“当然人们同情她:她有一位严厉的父亲和不幸的婚姻。但舒曼之所以愿意入住精神病院,就是不想伤害妻子,这也许显示了舒曼对妻子的感受。克拉拉是位深受重创的人,虽然最终赢得了胜利,心想事成。但却让他人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393#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12 | 只看该作者
舒曼 (1810~1856)   
      
    舒曼,德国作曲家。1810年6月29日生于德国萨克森的茨维考;1856年7月29日逝于波昂附近的安德尼西的一所疯人院。  

早年的学习与发展

舒曼的父亲是位作家兼书店老板,在茨维考创办印刷厂。这样的环境使舒曼很早就与文学接触,进而对舒曼的音乐和散文写作产生重要影响。舒曼大约在六岁时开始上钢琴课,但直到十岁时,在听了当时伟大钢琴家莫舍勒兹(Ignaz Moscheles)的音乐会之后才引发了他对音乐投注全部心力的兴趣,随后开始着手作曲。

结识克拉拉

1828年舒曼19岁,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试,并照着母亲的期望进入莱比锡大学研读法律,但并未认真上课,反而消磨无数的时光与朋友们讨论艺术与人生。并且模仿名作家保罗(Jean Paul)的风格,来写诗作曲。在此同时舒曼也开始听舒伯特的歌曲,并成为舒伯特音乐的终生提倡者。而在1828年到1829年间,舒曼在当时的名钢琴师威克(Friedrich Wieck)门下学习钢琴,并结识当时其年仅9岁女儿克拉拉(Clara)。

深信音乐为其终身的工作

舒曼与法律的短暂接触,使他深信音乐应是其终身的工作。他发现自己于钢琴上的即兴作曲比文学上的努力更能在情感上表现自己。但是为了其母的期望,舒曼仍于1829年前往海德堡大学研究法律。在1830年,舒曼的母亲似乎被威克所说服,勉强同意舒曼继续学习音乐,于是舒曼搬进威克家中,但是不久之后威克与克拉拉一起出外旅行,迫使舒曼向另一位音乐家多恩学习。

这时期,舒曼在音乐之外还有其它的爱好,除了发表他的第一部音乐作品《阿贝格变奏曲》之外并开始写小说《戴维协会》(Die Davidsbundler)。此外在这时期舒曼还结识了肖邦。

1832年,由于舒曼与老师多恩关系趋于恶化,于是舒曼决定停止上课。同一年,舒曼试图利用一种机械装置来强化他的手指,但却毁了他右手的第四指,使得舒曼想成为演奏家的希望成为泡影。

新音乐杂志与克拉拉
394#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12 | 只看该作者
1834年,舒曼25岁,与数字朋友一起创办了《新音乐杂志》,并担任主编长达十年之久。在当时大多数的音乐杂志都相当的保守,这时舒曼常用不同的笔名,推荐评论当时的音乐创作,并严辞批评守旧的音乐家们。后来这份杂志成了德国相当著名的音乐杂志。此外,在这一年舒曼与威克的一名学生芙里肯订婚,但之后不久与其分手,原因是舒曼对克拉拉的爱意日见增长。

舒曼与克拉拉的爱情犹如小说般,他们俩是慢慢相恋的。在克拉拉的孩提时代两人的感情便相当好,但当舒曼看着一位可爱有才华的女孩出落成一位美丽的少女时,舒曼便忘了芙里肯,转而追求克拉拉。但是威克并不愿将克拉拉嫁给舒曼,并且千方百计要将他们分开。最后来在两人的努力之下,婚礼终于在1840年举行。

音乐创作

在1830年到1840年这段期间,舒曼主要从事于钢琴音乐的创作。这时期一些重要的钢琴作品有《儿时情景》、《展技曲》、《交响乐变奏曲》等。

而在与克拉拉结婚之后,舒曼则转而专心于歌曲的创作。舒曼喜欢将歌曲汇集而成音乐集。他著名的歌曲集有《女人的爱情与生活》、《诗人之恋》、《套曲》等。翌年,又转而致力于从事交响曲的创作。这一年舒曼写了第一号交响曲《春》以及第二号交响曲。

精神病的折磨

不幸的是,到了1840年的晚期,舒曼受到了精神病的折磨,并且开始影响到他的工作。也使得他许多的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作品也有许多未如以往。但仍有杰出的作品写成,如:《A小调钢琴协奏曲》、《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降E大调交响曲《莱茵》。到了1852年,舒曼的病况恶化,于是被送往安德尼西的疯人院,之后卒于该地,结束了这位「音乐文学家的一生」。
395#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12 | 只看该作者
舒曼的主要作品有:

  (1)钢琴独奏:奏鸣曲3首,《幻想曲》以及练习曲、即兴曲、浪漫曲等共七十余首。
  (2)钢琴二重奏41首,2架钢琴用行板与变奏曲、8首波洛奈兹舞曲;带脚键盘钢琴用6首练习曲和4首素描。
  (3)管风琴或带脚键盘钢琴用:以巴赫的名字(Bach)为基础的赋格曲4首。
  (4)管弦乐曲:4首交响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G大调引子与热情的快板》,钢琴与乐队的D大调音乐会快板,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与乐队的《幻想曲》、大提琴协奏曲,4支圆号与乐队的《音乐会曲》。
  (5)室内乐:3首四重奏,3首三重奏,三重奏《幻想曲》4首,钢琴四重奏,钢琴五重奏,钢琴、单簧管(或小提琴)与中提琴的《童话故事》,2首小提琴奏鸣曲,中提琴与钢琴的《童话情景》,大提琴与钢琴的民歌风格小曲五首,双簧管与钢琴的浪漫曲3首,单簧管与钢琴的《幻想曲》,圆号与钢琴的《柔板与快板》。
  (6)声乐曲:33部套曲与14首单篇的歌曲(有钢琴伴奏)以及各种重唱、合唱、叙事歌四十余套首。
  (7)戏剧音乐:歌剧《格诺费瓦》,拜伦的《曼弗雷德》配乐。
    代表作:a小调钢琴协奏曲(Op.54);《梦幻曲》——钢琴套曲《儿时情景》第7首(Op.15-7);歌曲集《妇女的爱情与生活》(Op.42)。

---- 主要作品列表:
童年情景Op.15 Kinderscenen <德> Scenes of childhood<英>  
阿贝格变奏曲Op.1(1830)Abegg variations<英>  
蝴蝶Op.2(1829/31)Butterflies<英>  
大卫盟友之舞Op.6(1837)Dances of the David-leaguers)曲  
狂欢节Op.9(1834)Carnival<英>  
帕格尼尼练习曲(1832/3)Paganini etudes<英>  
交响练习曲Op.13(1834)Symphony studies曲  
曼弗雷德Op.15(1848/9)Manfred  
克莱斯勒偶记Op.16(1838)Kreisleriana  
新事曲Op.21(1838)Novellete<法>  
维也纳的狂欢节嬉戏Op.26(1839)Carnival prank from<英>  
春天交响曲Op.38(1841)Spring symphony<英>  
妇女的爱情与生活Op.42(1840)Woman’s love and life<英>  
诗人之恋Op.48(1840)Poet’s love<英>  
天堂与仙子Op.50(1843)Paradise and the peri<英>  
莱茵交响曲Op.97(1850/1)Rhenish symphony<英>  
基诺费娃 Genoveva  
阿拉伯风格Op.18Arabesque  
为什麽 Op.12-3 Warum <德> Why <英>
396#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13 | 只看该作者
在德国莱比锡城鳞次栉比的咖啡馆中,不乏众多百年老店,其中一家名为“阿拉伯咖啡树”的咖啡馆令我兴趣更浓。在这家咖啡馆里,曾诞生过一张报纸,叫《新音乐报》,它对促进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创办者便是享誉世界乐坛的罗伯特·舒曼。

    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舒曼是个思想活跃但又不善言谈的人,他对当时艺术上矫揉造作、墨守成规、粗制滥造的作风十分痛恨,心里有许多话要说。于是便想到办一张报纸。
1833年冬天,22岁的舒曼与几位趣味相投的好友坐在名为“咖啡树”的咖啡馆的一个角落里,开始讨论报纸的创刊事宜。在经历了一个冬季的酝酿和准备之后,1834年4月3日,《新音乐报》终于问世。

    善思而不善辩的舒曼,用文字表达的欲望格外强烈,在《新音乐报》创刊最初的几年中,他同时用3个笔名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音乐主张。这3个笔名代表不同的3个人,他为他们命名为“大卫同盟”。打出这个根本不存在的同盟组织的旗号,并非故弄玄虚,而是出于他的幻想。由此可以看出,舒曼当时一定是站在艺术革新的潮头,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自始至终地给予舒曼支持和安慰的就是这家咖啡馆。无论何时,他喜欢的那个角落的座位总给他留着,随时恭候他的光临。他没钱租用办公场所,“咖啡树”咖啡馆就充当了编辑部和发行部的角色。足见舒曼与这家咖啡馆的关系是多么密切。

    “咖啡树”咖啡馆位于小屠夫街3号。从圣托马斯教堂出来,横穿市政厅广场后很快就到了。入口处最易辨识的标记,是一组巴洛克风格的雕塑。雕塑表现的是一个土耳其人在咖啡树下将一杯咖啡递给一个男孩。这组雕塑在1685年咖啡馆创立时就存在了,数百年来,它一直在这里讲述着关于咖啡的故事。

    咖啡馆的里侧有间小屋是当年舒曼与朋友聚会和办报的地方。小屋正是咖啡馆当年的那个僻静角落。聪明的老板用木板将其分隔出来,辟为“舒曼角”供游人参观。小屋四壁所镶的木板已十分陈旧,透着岁月的沧桑。壁板上错落有致地挂着十几幅人物肖像,除舒曼外,还有门德尔松、巴赫、瓦格纳、克拉拉等音乐家和剧作家,他们都曾是这家咖啡馆的尊贵客人。这些人中,克拉拉是唯一的女性,按当时欧洲的陈规,她未必到过这家咖啡馆。但既然是“舒曼角”,自然就不能没有她的位置。要知道,她不仅是德国著名的女钢琴家,也是舒曼挚爱一生的情侣。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至今仍被传为美谈。

     2006年是舒曼逝世150周年,“咖啡树”咖啡馆的琴师在这一年里重点演奏舒曼的作品,侍者在向顾客递送菜谱时,同时附带了一份舒曼的乐单,上面排列了克拉拉弹奏过无数次的《蝴蝶》、《狂欢节》、《幻想曲》等经典曲目供顾客选择。

    舒曼虽然不是莱比锡人,但他把短暂一生中最富创造力的青年时代献给了这座城市,除了办报,还曾在门德尔松创办的音乐学院任教多年。他在这里把浪漫主义音乐从萌芽状态引向成熟,推向高潮,最终推及到整个西方世界。由此造就了自己,也确立了这座城市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咖啡树”咖啡馆,见证了他在莱比锡十多年的人生历程,包括他的失意与苦闷、得意与欢愉。今天,咖啡馆琴师所弹奏出的旋律,正是舒曼精神世界的写照,是舒曼的灵魂之声。

    或许,舒曼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他一直在不知疲倦地与咖啡馆的客人们开怀畅谈,共享悲欢。

  

来源:人民日报
    相关新闻
397#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14 | 只看该作者
钢琴套曲《狂欢节》Op.9: 完成于1835年,这一年舒曼二十五岁。后来在1837年的一封信中,有下面一段关于这首乐曲的记事:"这一系列乐曲,似乎全部是为某一特别的目的而写的。……ASCH是波希米亚的一个小市镇的名字,在此不但有我在音乐方面的朋友,同时很有意思的是,在我的名字中也有这个字在内(SCHUMANN)。曲名是日后才附加上去的。"

ASCH这个小市镇,位于波西米亚与萨克森的国境的附近。至于舒曼为何要引用这样一个小市镇,后人认为有如下的缘由:1834年春,一个男爵封.弗立肯,把他的女儿艾尔奈丝黛妮带到莱比锡的音乐教师威克(即舒曼的老师)家里,目的是要他的女儿在此学习钢琴。
艾尔奈丝黛妮当时芳龄十七岁,舒曼曾对她十分有好感,不久两人双双堕入情网,而且还有意结婚。然而,艾尔奈丝黛妮的父亲不同意这两人结合,最后终于把女儿带回家里。舒曼曾一度离开莱比锡去追寻这位少女,结果未遇而返。此后,这一恋爱经历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永远消失了。

全部套曲由二十一首小曲组成,每首乐曲附有标题来标示其内容。各首小曲的标题依次为:1.前奏;2.皮埃罗;3.阿尔列金;4.高贵的圆舞曲;5.欧塞比乌斯;6.弗罗雷斯坦;7.妖艳女子; 8.回答;9.蝴蝶;10.跳舞的字母;11.贾琳娜;12.肖邦;13.埃斯特列拉;14.相认;15.潘塔隆和克隆宾娜;16.阿勒曼德舞曲;17.帕格尼尼;18.倾诉;19.散步;20.休息;21.大卫同盟进攻凡夫俗子的进行曲。这一套曲虽然是舒曼最早期的作品之一,却已经显露出这位浪漫派音乐大师超凡的音乐天才。各具特色的二十一首小曲都堪称精品,反映出舒曼在作曲方面的水准。本曲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它的问世,在当时不仅仅标志着一种崭新的"浪漫主义钢琴曲"的出现,更表现出作者在艺术方面勇于革新的批判精神。
398#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14 | 只看该作者
《幻想小品集》Op.12: 写于1873年春夏季的莱比锡,5月22日通知出版商“布赖特科普夫与黑泰尔公司”时名为《钢琴幻想曲集》,但舒曼直到8月7日才寄出,并满怀希望地附言这家出版商能“善待”这些小品。有人认为舒曼采用《幻想小品集》的标题是受到德国小说作者霍夫曼的小说《用卡罗式手法写成的幻想小品集》的启发。安东.鲁宾斯坦称这些小品“特别富有想象力却又非常通俗”。

这部一体通俗的作品,尤其像《晚上》、《冲动》、《夜》及《奇幻的梦境》这些乐章,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一个事实:舒曼在这里的成功是他写作上的首次突破,这些作品不再是局限于技术难度,而更注重它们布局宽广、形式清晰以及个性鲜明。其中包括的八首有标题的小品在内容上相互没有什么连贯性。只能说带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题色彩与幻想情调。,这是这一组钢琴曲的共同特色。

1. 晚上  2/4拍。有留意极为内涵性的演奏提示,用三连音的连续,描绘了夜幕慢慢低垂的情景。

2. 冲动  6/8拍。舒曼在评论肖邦的钢琴曲创作时曾说过:“我们在肖邦的乐曲里不止一次地遇到过汹涌澎湃、热情奔放的主题。这样的主题应当由钢琴演奏能手弹奏,并且要听好几遍才能领略其妙处。”舒曼的这段话完全试用于他自己创作的这首《冲动》。这首乐曲一开始出现的基本主题就是这样一个带有“汹涌澎湃、热情奔放”性格的主题。从这个主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青年人的烈火般燃烧的热情与激愤的情绪。

3. 为什么  2/4拍。作品中有缓慢而柔和的提示。与上一首《冲动》的情趣全然不同,这首一首形象单一、结构短小、感情内在而耐人寻味的钢琴小品。乐曲的开始在轻声的切分节奏的和弦衬托下,由6个音组成的核心音调,听起来就像是一个问号。它使我们联想到海涅的抒情诗《北海.问海》中的诗句:

      “在海滨,在寂寞的黑夜的海滨,
       痴立着一位青年男子,
       他胸中满怀愁思,脑中满怀狐疑,
       他用由于的嘴唇问着海涛:
       啊,请给我解释人生之谜,
       这烦恼的太古之谜,
       ……
       告诉我,人类的意义是什么?
       他从何处来?他往何处去?
       空中金色的星辰上面住着何人?
       ……”
399#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15 | 只看该作者
舒曼的音乐与海涅的诗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从那疑问式的,略带由于情调的旋律中,可以深切感受到以舒曼为代表的青年知识分子,内心郁结的苦闷的情绪与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乐曲结束时,那个疑问式的核心乐句反复出现了三次,反复的疑问正像青年们是在苦苦地思索与探求着人生的奥妙,但最终也未能得到任何明确的解答。

4. 发疯  3/4拍。这首乐曲在节奏上非常有特点,具有诙谐性的效果,使人感到心神不定,有反复无常的柑橘。乐曲的演奏提示为“幽默地”。

5. 在晚上  2/4拍。这首乐曲充满怪怪的气氛,像是在恶梦中挣扎一样,匆忙而且心烦意乱。其中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十分明显而强烈。

6. 寓言  2/4拍。乐曲像是一个人在讲一个有趣的故事,首先是缓慢的序奏,之后才慢慢地进入主题。

7. 梦的纠缠  2/4拍。由像是轻飘飘的飞翔一般的部分开始,经过不加踏板的沉重的中段后,又回到原来的动态,然后渐慢并在很弱的力度中结束。

8. 最后的歌  4/4拍。首先是以法国国歌《马赛曲》的开头一样旋律开始,中途速度转快,旋律变得有一点浮躁,然后又回到前面的速度,再奏《马赛曲》一样的旋律。接着是以弱而开始的尾奏变成最弱,最后慢慢地依依不舍地结束乐曲。




《升F大调浪漫曲》Op.28 no.2: 克拉拉很喜欢《三首浪漫曲》,1840年元旦那天她写道:

    我对《浪漫曲》提出所有权的要求:作为你的未婚妻,你绝对必须题献给我更多的作品,而我不知道还有比《三首浪漫曲》更为情意绵绵的了,尤其是中间那一首,这是最美的爱情二重奏。啊!罗伯特,你逃不了啦,我绝不放弃《浪漫曲》……

尽管舒曼最初答应听从她,但是到头来这部作品还是题献给海因里希二世伊斯.科斯特里茨伯爵。

在克拉拉看来,这套乐曲的精华在亲密的升F大调第2曲。为强调开端的中音区和反复简单而又感人的歌曲旋律的重要性,舒曼使用了三行谱表,这可能是为表达对他比利时朋友西莫南.德.席勒的惊异而采纳了他在自己作品中喜用的办法。该作品是以简单的三段体写
的,有尾声,类似《为什么》和《梦幻曲》,是简练和干净利落的典范,没有一个音符是多余的。



《森林景色--知更鸟》Op.82 no.7: 1848年12月29日,舒曼开始创作《森林景色》Waldscenen Op.82,正好以九天时间完成九首曲子。虽然不是为少年而作,但它们继续以朴实易懂的风格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时舒曼刚完成了他的《少年曲集》),未作过多的技巧要求。正如题目所示,舒曼在这个场合的灵感就是森林浪漫主义,是每一个十九世纪的德国艺术家都铭记在心的那种浪漫主义。美丽之中掺杂了一些古怪,也还有令人不安之处,即鬼魂出没的地方。舒曼的幻想从来没有得不到反应的,事实上,几乎是有赖于这种诗一般的刺激。但是这九首小曲也得益于他在纯粹音乐论断上的额外尝试,系列思想常常是自生的,是有连续性的,而不是严格地具有段落性和对比性的,如同早先十年前所写的许多作品那样。

第七首《知更鸟》同样也是很有独特气氛的。“当心!提防点”是它删去了的前导主题,这里,在优美的鸟之歌中不详音符又由着重的半音变化所强调,再一次又使用了飞快的节奏。中段在生气勃勃的大调主音下,如同祈求从不幸中跟随的仙境号角声,表达了同样精巧周到的召唤。



《F大调/D大调新事曲》Op.21 no.1、2: 舒曼作于1838年,Op.21。由八首小曲组成。这一曲名由作者首先使用,并无定型的曲式,各首小曲也没有独自的标题。作者自称每曲根据一个小故事写成。此后,亦有其他作曲家以“新事曲”为曲名。
  
400#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15 | 只看该作者
1810年6月8日 德国作曲家舒曼诞辰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6-05  发表评论>>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罗伯特·舒曼1810年6月8日生于德国撒克逊的茨维考城。舒曼的父亲是茨维考城的地方书商兼出版商,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舒曼自小就表现出音乐天赋,他7岁时开始学习钢琴,并已尝试作曲。9岁时,他随父亲在卡路斯家中听到莫歇勒斯的演奏,对音乐更感兴趣了。10岁时他进入茨维考学校就读,与朋友们组织管弦乐队,自己作曲。

  18岁那年,舒曼高中毕业。母亲作出抉择,让他读法律。在学术研究的环境中,舒曼仿佛身陷囹圄,一心向往自由,他知道,唯有音乐才能使他得到解放。他常常感到无比忧郁。最后他大胆宣布,他将不再攻读法律。舒曼说服了母亲,放弃法律而专攻音乐。

  舒曼为了迅速提高自己的琴技,猛烈地练习钢琴,致使手指受伤,因此他只好放弃弹钢琴而专心作曲,师从莱比锡歌剧指挥家德伦学习作曲技巧。

  舒曼把时间分别使用在作曲和文学活动上,他创办了一份名为“新音乐杂志”的评论性音乐刊物,这是对死板的德国音乐评论界的挑战。在“新音乐杂志”上,他经常用佛罗斯登、拉罗等笔名发表文章,宣扬“用艺术理想来代替现实的理想”。

  1836年,26岁的舒曼开始追求克拉拉·威克,当时克拉拉才17岁。克拉拉的父亲威克教授因为舒曼没有什么地位而反对他们两人来往,无论舒曼怎样努力,威克坚决不同意他们的婚事。双方因此而闹到法庭,结果舒曼获胜。1840年9月12日舒曼和克拉拉终于结婚了。

  1840年,除了成家以外,舒曼的艺术生涯也有了转折。他努力创作歌曲,这一年就写了100首左右。舒曼的歌曲旋律优美,例如作品《奉献》、《樱桃树》、《莲花》,根据克鲁纳的诗所写的作品《旅之喜》等等。

  1841年后,舒曼开始写交响曲、室内乐、清唱剧。

  1851年,舒曼到瑞士等地演奏旅行,此时发表了《朱力斯·凯撒》、《赫尔曼与德提亚序曲》。1853年5月乐曲在莱茵河下游公演,博得好评。

  1856年逝世。

  舒曼在音乐方面深受舒伯特的影响,在文学上受到以海涅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和以霍夫曼为代表的消极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

  舒曼的主要作品有《诗人之恋》、《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等。
401#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17 | 只看该作者
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DE分析与演奏

么雪
罗伯特·舒曼是进步浪漫主义艺术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独特的音乐语言和富于幻想的艺术风格深受钢琴家及音乐爱好者的喜爱。与古典纯音乐不同的是,舒曼的创作更加注重灵感与诗化,并富有文学性及自传性的特色。他第一个将若干首独立的钢琴小品以统一的构思组织起来,贯穿成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创立了新的音乐体裁——钢琴套曲。

《童年情景》创作于1838年,是这一体裁的经典之作。全曲由13首个性鲜明的小曲组成,灵感主要来自舒曼对幼年克拉拉的回忆,音乐创作极具欣赏和研究价值。

一、标题
标题性既是一种进步艺术的一般特征,也是浪漫主义音乐家现实主义倾向的表现。舒曼的标题音乐不是简单地运用情节性的标题,而是通过鲜活而富于诗意的提示将人们带入特定的意境中自由幻想,从而更深刻地表现多样的情感和细致的心理体验。

他常常是先写音乐,后定标题,而且标题的类型也非常多样。有的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命名,如《蝴蝶》;有的为隐喻性的字谜,如《狂欢节》;还有的表明了作品体裁,如《交响练习曲》,而《童年情景》的标题更具诗意和幻想气质,一个个标题不仅生动贴切,更具画龙点睛的作用。孩提时听“奇异的故事”,玩“捉迷藏”、“竹马游戏”,以及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受到“惊吓”时的各样心情,不仅描绘了纯朴的儿童生活,也唤起了成人对童年时代的回忆。

二、曲式及调性
舒曼的钢琴创作,并没有完全摆脱古典的结构形式,受民间舞曲音乐的影响,他常采用圆舞曲的形式。他也很偏爱变奏手法,主题动机经常会通过变奏的形式加以展开。

《童年情景》中各曲分别采用了简洁的“二段体”或“三段体”结构,调性布局也较有规律,前六首的调性向属调方向转(G—D—B—D—D—A),第七、第八首(F大调),与前一首在调性上形成了三度关系的连接,这是浪漫派作曲家调性安排的显著特点之一。同样,第九、第十首(C—#g= ba)在连接上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之后,调性回到主调(G—e—G)。
402#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17 | 只看该作者
三、和声
舒曼的和声理念主要承袭于贝多芬和舒伯特,但浪漫主义的美学思想及舒曼诗人般的个性,驱使他极力寻求多样且新颖的和声效果。

《童年情景》的和声运用在传统功能性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地突破,如更加重视副属和弦,特别是重属和弦的运用,由此造成调性的扩展(“异国和异国人民”第1小节,“梦幻”第22小节);运用“持续低音”,借此造成和声的混淆,使音乐产生丰富的色彩(“竹马游戏”的低音声部)。

四、谧?/b>
节奏是舒曼音乐重要而有力的表现手法,他喜爱复杂节奏,并通过改变节奏和拍子之间的重音位置,形成特有的节奏型,如连续的切分音、交错的复节奏等。

“奇异的故事”近似附点音符的节奏,非常形象地表现出孩子好奇、天真的表情;“过分认真”贯穿全曲的切分音,细腻地描绘出孩子严肃而认真的神态;而“惊吓”,通过左右手交错的节奏,制造了一种紧张、恐惧的气氛。

五、旋律及织体
舒曼的作品深具个性化的诗意表现,旋律则成为体现这一特色的主要媒介。在诗学的影响下,语言化的旋律往往由方整的乐句组成,并常以复调思维的织体出现,灵活多变的音调,显示出热情内敛而不虚华外烁的美感。甜美动人的“异国和异国人民”、浪漫而充满想象的“梦幻曲”,流动的声部与交错的线条,使结构紧凑而层次分明。“入睡”则采用高低声部节奏卡农的手法推动音乐的进行。

六、特殊技法
舒曼的音乐非常强化个人 情感,这一特质极大丰富了钢琴的表现手段,也引起了演奏技巧上的革新与发展。

用力。在演奏舒曼作品时,用力范围已从手指扩展到腕、肘、臂。如:分解和弦式的伴奏音型,各类组合的双音,需要敏感而柔顺的手腕;连续的八度,需要有力而富于弹性的肘部;而宏亮深厚的和弦则需要大臂的挥动。

触键。舒曼的作品在音量与音色上有较大的对比,为达到不同的力度和音色层次,需要采用多样的触键。在演奏歌唱性的旋律时(如“梦幻”),可采用手指指面接触键盘的方法,来软化琴锤与琴弦之间的敲击性,使音质柔和细腻;演奏快速、短促的跳音时(如“捉迷藏”),可采用指尖向里“勾”,快速拨动键皮的方法,使声音轻盈而富于弹性;而要表现结实、厚重的和弦时(如“重要事件”),指尖则需有力的抓紧键盘推动力量深入。

踏板。作为音色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踏板的使用更加复杂和精细。如:在演奏一些抒情性的旋律时,可根据音乐的要求及钢琴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深度的浅踏板,使音响连贯清澈;而在一些连续的和弦进行中,可采用音后踏板;此外,弱音踏板的使用,不仅作为音量对比的手段,而且成为音色调节器。

舒曼音乐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激发听众想象力的标题,生动逼真的艺术形象与独特的音乐语言,更为重要的是他将浪漫主义的诗意和幻想带入了一个高峰。
403#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18 | 只看该作者
曼的四支法国号与管弦乐团的《音乐会曲》是1849年2月在德累斯顿创作的,F大调,Op.86。那时,舒曼作为合唱指挥在德累斯顿生活,很可能这部作品是受到德累斯顿管弦乐团优秀素质激励而创作的。然而舒曼在德累斯顿的活动,是由于那一年的革命事件而中断了——这事件就是瓦格纳主动加入到他们中间——新作品的首次公演是一年后在莱比锡的布商大厦。舒曼很喜欢他的这部新作。舒曼曾写信中说:“对我而言,它好像是我最好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确实又是他最被忽视的一部作品,演出次数极少。《音乐会曲》是一首成熟的协奏曲,它有三个由连接部所联系的各独立乐章,声音宏伟壮丽,是充分利用主题和对位所能达到的极不寻常的范围而形成的。实际上,它是这种类型中独一无二的作品,作品中表现得最恰到好处的法国号四重奏无论在哪儿都受到欢迎。这四支法国号由大型管弦乐团伴奏,包括一支短笛和三支长号。开始的音乐由四支法国号发出嘹亮的号角花彩,这是主要主题的一个暗示,第一乐章以它独特的表达方式提供整体上色彩丰富的变化,像奏鸣曲式那样发展,让四位独奏者的演奏在旋律和对位方面互相竞争,管弦乐团增加了它独有的清晰点和间奏。就像舒曼惯用的手法,在开始时就抛弃了传统的全奏,而采用了独奏组。管弦乐团接替了嘹亮的号角花彩,并且将这声音扩展到充满主题陈述的演奏中,紧随这之后四支法国号演奏出新的主题,这一新的进入在舒曼创作的最大胆、最精致的第一乐章中的主题联想的宏伟壮丽的声音中领先。这个进入充分地发展并结束在一个延长记号上,再用一支缓慢的间奏曲跟在后面,被称之为“浪漫曲”(相当慢而不拖沓)。这是如歌的旋律,与舒曼的许多慢乐章一样。而在这里,由于不寻常的结合,它再一次出现。第二个、也是具有匀称旋律的更大的部分形成了一支卡农,由第一与第三法国号吹出。表演的高潮以三段式在安静的中断表现,管弦乐团和法国号四重奏轮流演奏。变短了的再现部导向终乐章——十分活跃的,这是另一种有力地形成的奏鸣曲式。仿佛是各种乐器在竞争,独奏组和管弦乐团,已从它们先前的演奏中私獾剑?髦掷制魃?羝嬉斓南嗷プ饔茫?谙不睹跋盏姆⒄共恐杏霉憷?牡餍宰?拼锏剿?母叱薄U馐?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舒曼最激动人心的终乐章,它决定了这部作品的异乎寻常的特性,遗憾的是这部作品已被人忘却,这无法解释。或许在不知不觉中,舒曼已经在这里成功地复活了巴洛克时代的最富刺激形式的表现手法: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即丰富、充实的主题材料编排,建立在全奏和独奏动机的对照之上,大协奏曲的形式就从中产生了。
404#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18 | 只看该作者
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是19世纪德国最富有独创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既具有抒情性、幻想性、论战性,更具有德奥作曲家所特有的严密逻辑性。舒曼创作的基本主题是人及其内心世界,所以他的创作非常重视矛盾复杂的心里刻画和性格描写,并且常常带有自传的性质。
  舒曼还是19世纪上半叶一位勇猛的评论家。他以其敏锐的观察力与犀利的笔法,猛烈地抨击了当时德国音乐界保守、庸俗的习气,捍卫了音乐的纯洁性。并由此被誉为“勃朗宁手枪”。
  舒曼热心于小品的创作,他喜欢从文学著作中汲取自己作品的形象和主题,而且极力把音乐写得同文学和诗歌异常接近,为此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曾称誉他能够用音乐使听者产生同标题所提示的实际事物相一致的印象。
  舒曼的钢琴小品,具有明确的标题性。其旋律充满着激情,和声节奏新颖、有力,情感表达细腻,音乐形象鲜明,洋溢着奇异和炽热的表情。他的《幻想小品集》、《蝴蝶》、《童年情景》、《浪漫曲集》等钢琴小品曲集都是这一体裁乐曲中的名作。其标题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
  
  作品概况
  《为什么》选自舒曼的《幻想小品集》Op.12中的第三首。《幻想小品集》写于1837年的夏天,这是他在维也纳逗留时所做的乐曲,也是他与克拉拉之间的关系以及新杂志的有关问题而大伤脑筋时的作品。舒曼将该《小品集》献给了英国女钢琴家安娜·罗培纳·雷杜拉夫(1819—1901),作为他们之间曾有过一段愉快交往的纪念。他采用《幻想小品集》的标题可能是受到德国小说家霍夫曼的小说《用卡罗式手法写成的幻想小品集》的启发。小品的篇幅虽然不大,但因它们的文字标题具体,音乐形象鲜明,写作手法精练,加之在演奏上也需相当程度的技巧,因此,此曲集被认为是舒曼在钢琴音乐领域里首开自己独特风格的第一部曲集,并广受钢琴家们的喜爱。曲集共包括九首有标题的小曲,而它们的共同特色是都分别带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与幻想情调。
405#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8:18 | 只看该作者
曲集第三首《为什么》,是一首结构短小、感情内在、耐人寻味的典型标题性钢琴小品,也是一首主复调相混合的小品。《为什么》是一个带再现的三段体曲式(A16+B14+Al2),共42小节。他所用的标题,具有典型的舒曼风格,曲中所表达的音乐形象与标题的称谓也十分的贴切。分析此曲所用的音乐表现手法,尤其是和声手法,更能使人感到舒曼音乐创作的鲜明特点。
  
  和声分析及演奏提示
  《为什么》和声分析示意图
  
  联系上图,可对其和声做如下具体形态的分析。
  1.和弦的种类、结构与功能关系
  从和弦的种类、结构与功能关系来看,《为什么》所用和弦种类不多,和弦结构并不复杂。主要包括原位大三和弦、原位属七和弦、原位二级上的小三与减三和弦,重属和弦以及属三、属七和弦的转位和弦。和弦结构主要用七和弦或三和弦的结构,其中七和弦的结构形式居多。骨架和弦,偏重与主、属两种功能,其他和弦都围绕着骨架和弦进行,在调内是这样,转调后也是如此,这就使得音乐的和声音响与风格具有连贯的协调感,也由此形成了作品独特的个性。
  《为什么》主要围绕DD—D—T这一基本功能所形成的和声语汇变化发展而形成。舒曼回避使用当时典型的下属功能,并用副属或重属替代下属功能,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某种微妙且独具特色的风格变化。这一典型的DD—D—I的功能关系构成了全曲创作的核心。总之,《为什么》的和声风格基本上以调内自然音体系的和弦为主,以调外变化音体系的副属或重属和弦为辅。
  在演奏过程中只有对和弦的性质有了较为细致的了解,对和声语汇的发展脉络有了清晰的认知,才会通过手指的良好触键,奏出协调、连贯的音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9 17:14 , Processed in 0.26685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