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段:
第17至20小节,是不稳定到稳定的和声进行。第21至30小节,调性发生了转换,属七和弦、减三和弦、副属和弦相继出现,特别是第25至37小节连续的七和弦进行,使不稳定性陡增,紧张度急剧上升。尤其是第26小节出现了 F大调的属和弦,这一未解决的三全音将音响推上一个高潮点。
再现段:
第31至42小节,不稳定进行到最终的稳定。
和声布局及其结构意义
从整体和声布局来看,《为什么》是由A+B+A三段式构成。A B A三个部分的调性进入都是以DD的方式进入,呈示段A以 D大调为中心,DD的方式进入,中段B从 B开始并以DD身份出现后,就为 E的露面做了准备。而 E又以DD的方式导入了再现部A,回到 D大调。由此可看出,这三个部分的调性引入都是环环相扣,互为条件的,A B A的循环特点贯穿全曲始终。
音乐形象在整体和声布局中又是如何分布的呢?呈示段A为主凋,是提出问题:中段B为复调,是思考问题;再现段A为主调,是回答问题。呈示段A又是由a b a三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为主调提问,第二乐句b也为复调织体。在某种程度上呈示段A的结构与整体A B A——提问—思考—回答——形象相关联,并且在主复调的构思上具有逻辑的一致性。以上分析可用图式表达:
从《为什么》的结构意义上讲,全曲有42小节。呈示段16小节,中段14小节,再现段12小节,它们的比例关系为16∶14∶12。
全曲的黄金分割点在42(小节)×0.618=25.956(小节),而全曲紧张度与张力最大的位置在第26小节,它与全曲42小节相比,得数为0.618,即:26∶42=0.618。由此可说明和声的紧张度最大处正好是全曲总长的“黄金分割”点。
与此相应,呈示段有16小节,它与26小节相比,得数为0.618,即:16∶26=0.618。而第16小节是一个长时值的主三和弦,和声趋于稳定,是全曲和声中的一个明显的静止点。
同时,全曲的逆黄金分割点42×0.382=16.044,在第16小节的位置上,此处恰好为A段的结束B段的开始。
因而,作品的布局与黄金分割点相吻合,产生了传统意义上的结构美。全曲结构与黄金分割点可用图式表达:
结语
舒曼《为什么》严密的逻辑性与生动的形象性使其成为一首值得分析的作品。本文在对其和声进行具体形态分析的基础上,对小品的音乐形象与和声整体布局以及结构的关系等方面做出了力所能及的分析归纳,并由此就作品的演奏提出了一孔之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