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笨小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作曲家足迹系列: 不断添加中(网络资源大观)

[复制链接]
421#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08:15 | 只看该作者
 1886 年,各地为了庆祝李斯特 75 岁生日而举行了各种庆祝活动,纷纷邀请他出席。他不得不拖着衰老的身体奔往各地,开始了他最后一次长途跋 涉,他途经了法国、英国、德国、比利时等地,无不受到热烈的欢迎。尤其 是在伦敦,他受到了一个国王才能受到的隆重接待。“当他走进大厅时,人 们全体起立,热烈欢迎这位当代活着的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之王。”尽管长时间的旅行给年老的李斯特带来无法控制的疲劳,但他仍不忍拒绝各地的殷切希望——聆听大师的演奏。这时,他的演奏让人更加难忘,音 乐在他的手下充满了一片祥和而透明的光芒。旅途的劳累,摧垮了李斯特浑身疾病的身体,然而他不顾这些,坚持要 从巴黎尽快赶回拜洛伊特出席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演出 仪式,并连夜兼程,以致于途中受了风寒,病情直转急下,在神智昏迷时还 不断地喊着:“特里斯坦、特里斯坦——”。
  1887 年 7 月 31 日晚,这位伟大的天才终于与世长辞。 李斯特的创作道路和他的演奏经历正好相反,后者一帆风顺,在世时就被冠以“钢琴之王”的美誉,而前者则历尽坎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无 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他历来就安之若素,但他对自己作品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他去世的前一年,他与他的学生去瞻仰著名意大利诗人塔索在罗马逝世的故居时,他把这伟大诗人的遗体像英雄凯旋似地被运往神殿去戴上桂冠时所 走的路径指给他的学生看,并说到:“我不会被当作英雄运往神殿,但我的 作品受到赏识的日子必将来临,不错,对我来说是太迟了些,因为那时我已 不再和你同在人间。”
  究其原因,不外乎于有两种,一是他的作品反映出较为复杂的艺术面貌, 二是他的作品具有较强的革新意识。
422#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08:15 | 只看该作者
李斯特长年处于一种动荡的生活中。少年时因其父对他严格的钢琴训 练,而荒废了文化的学习,到了青年时代,他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读书废 寝忘食,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饱学的艺术家。然而,他对知识的不加选择的 吸收,导致了他自相矛盾的思想的形成:一方面他深受雨果、巴尔扎克、裴 多菲等积极浪漫主义作家的影响,具有满腔热情,同情革命,为受苦的大众 疾呼,激烈抨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摆脱拉马丁、夏托 布里安、诺地埃等消极浪漫主义作家的迷惑,感伤飘零命运,在挫折面前表 现出抑郁、孤独甚至是厌世的感伤情怀。李斯特个人信仰的形成也并非单一 的。年幼时受巴尔汀神父的影响,认为宗教能拯救人类于苦难之中,在青年 时则转向圣西门主义,幻想用空想的社会主义来代替资本主义,而当圣西门 主义受到禁止之后又转向拉门内神父的基督教社会主义。所有这些,都在李 斯特的思想中造成不可调和的碰撞。这些在他的创作中都得到了反映:早期 的作品较为单纯,充满了天才之光和技巧的炫耀,旅行演奏时期大量的改编 曲,即兴的以及一些小型作品都针对钢琴及其技术和演奏艺术的革新,他的 大部分重要的作品都在中年时期完成,复杂的思想无不反映在他各式各样的 题材中,对英雄的讴歌、对死者的哀悼,对民族的讴歌、为民众的呐喊。对 人生的思索、对死的无奈、对宗教神灵的崇拜等等,而在晚年的作品中则充 满了孤独、哀恸、粗砺和纷乱,充满了对生命的空虚和虚无的哀叹。由此可 见他在思想的熔炉中经受煎熬的苦痛。
  复杂的艺术面貌导致了他对多样化、矛盾的创作题材的选择,而这些又促使他对音乐体裁与形式进行创新以便适应内容的需要,由此,他首创了交 响诗这一新的体裁形式,他认为,形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不能用一种形式 去规范形象各异的内容。形式应服从于乐思,而乐思则又应该顺应题材本身 的发展,而交响诗这一体裁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一种固定模式,而是使音 乐顺应所要表达的诗歌的内容,这样,音乐也就具备了诗意。
423#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08:15 | 只看该作者
交响诗使得音乐的标题性原则成了李斯特创作的主要特征,同时也反映他革新的另一个方面。这也许是他的音乐受到攻击的主要原因,尽管在他 之前,标题音乐就在贝多芬和柏辽兹等人的音乐中有了最初的萌芽,但对其 理论的系统探讨与发展以及对其合理而实际的运用则应归功于他。可以说他 是标题音乐的光大者,他认为,标题音乐能使听众在作曲家所希望的轨道上 去理解音乐、发挥想象力,井同作曲家保持思想上和精神上的一致性,这样, 听众就可不必在一种无目的状态下去感受音乐;此外,标题音乐可以使音乐 创作避免流入概念化、抽象化,音乐的描述在形式上更加自由而在内容上则 更有目的性,听众对音乐所表现的内容的认识也能更加具体和明确。
  翻开《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辞典》就会发现李斯特的创作遗产极为丰 富,近达千部。其写作风格也是千姿百态。他的若干首匈牙利狂想曲是他爱 国主义的写照,凝炼了浓郁的匈牙利民族风格;他以人物来命名的标题性交 响曲和交响诗反映了他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并暗喻自己的人生;他用宗教性题材来写作的音乐则表现了他神秘的宗教情绪;他的许多钢琴曲则又是 一幅幅多彩画面;而他的晚期作品则侧重于音乐表现的多方面探索,其新颖 的和声运用,无调性的和声写法,推开了 20 世纪音乐的大门。
  今天,当音乐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之后,人们才终于正确认识到李斯特 的成就,认识了李斯特音乐的内涵。正是他的革新精神,影响了一大批作家, 才把音乐带向了今天,带向未来。
424#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08:15 | 只看该作者
 晚年在魏玛时,他身边一直围绕着一群德国年轻音乐家。而且,欧洲各国的音乐新秀也都在寻求他的评点与称许。经他 品评而成名的有:挪威的格里格,捷克的史美塔那,俄国的鲍罗廷、季姆斯基,美国的麦克道威尔等。他是十九世纪下半叶欧洲音乐界的唯一大老。当然,偶尔也有例外,他不喜欢布拉姆斯,而布拉姆斯也厌恶他,曾发表宣言攻击以他为首的“魏玛乐派”。
  李斯特早年以演奏为主,一八三五年以后才逐渐有重要作品产生。他的音乐喜好大胆创新,“交响诗”这种曲式就是他“创造”出来的。他和柏辽兹代表浪漫乐派的“革命派”,对瓦格纳影响极其深远。据说,有一天李斯特和瓦格纳一起聆听瓦格纳著名的《特理斯坦与依索尔德》前奏曲时,瓦格纳说:“父亲大人,这是您的和弦哪!”李斯特有点酸味地回答说:“我现在总算听到你承认了。”
  这可能也反映了李斯特音乐的命运:他走了新路,但瓦格纳做得更完美、更好,因此他容易被人遗忘。在所有浪漫乐派大作曲家中,他的曲子现在最少演奏、最少人听。
  现在李斯特最通行的乐曲是: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第二号匈牙利幻想曲、交响诗《前奏曲》及《B小调钢琴奏鸣曲》。这些曲子表现了共同的特色:雄大的气魄与细腻的诗情的交迭出现与揉和。前者可以看出他“钢琴英雄”的风度,缺点是有些虚张声势;后者可看出他的柔情与冥思,缺点是有些矫揉做作。上面这四首曲子,可以说是优点集中表现出来,缺点减到最小(甚至没有),是他的代表作(特别是一、四两首)。这是李斯特复杂、矛盾性格的最佳体现。
425#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08:15 | 只看该作者
李斯特以作曲家、指挥家、教师和音乐活动家的身份占据了19世纪艺术生活的中心位置。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匈牙利人自诩为欧洲唯一的有色人种,他们的姓名排列也和其他欧洲人不同:姓在前,名在后。
  然而这位取得了巨大成功的艺术家没有脱离浪漫主义的伤感。他说道:“死去,在年轻时死去——多么幸福。”
  匈牙利钢琴家和作曲家李斯特·菲伦茨生于1811年,自幼跟其父学习钢琴,9岁时就能演奏难度很大的里斯(1784——1838)的协奏曲。其后,一些匈牙利贵族提供的津贴,使李斯特能够继续深造。
  1821年他随家迁往维也纳,拜车尔尼为师,并师从萨列里学作曲。1823至1835年间在巴黎和音乐家肖邦、柏辽兹、帕格尼尼等交往,深受他们的影响,向往着用艺术改造世界。
  1831年,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在巴黎出现,引起了空前的轰动,他使李斯特认识到演奏大师所能达到的高度。而新的大量观众要求有更加辉煌技巧的演奏家,李斯特便试着迎合了这样的需求。
  李斯特别出心裁地用手指表演,并在演出时不再站在钢琴前面对着观众或背对着观众,而采取了更有效果的坐姿。这种姿态显出了演奏者轮廓清晰的侧面像,使人联想起但丁式的人物。
  他俯身在键盘上,时而雷鸣轰隆,时而爱语絮絮,时而面带梦幻般微笑,时而悲恸欲绝。他的个性魅力使许多贵妇人神魂颠倒,他成了最伟大的钢琴家和引人注目的节目主持人之一。
  李斯特最有传奇色彩的是他的爱情部分。他有三个孩子,但他从没有结过婚,在他50多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一直生活在叹息、眼泪和自杀的威胁中。
426#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08:15 | 只看该作者
他曾和著名作家乔治·桑产生了爱情,他们曾一起在瑞士共同生活了一个夏天,后来,因故不欢而散。后来又和洛拉·蒙泰和玛丽亚·迪普莱西先后爱过,其中玛丽亚成为小仲马《茶花女》中的原型。1835年他和达尔古特伯爵夫人同居,1840年分手,伯爵夫人为他生了三个孩子,其中一个女儿(柯西玛)后来嫁给瓦格纳。1843年担任魏玛大公的宫廷乐长,1848年他又和俄国亲王王妃莎茵-维特根斯坦同居,并成为贵族,改名为弗兰兹·冯·李斯特。
  对李斯特生活发展起过更重要作用的是他和玛丽·达古尔伯爵夫人的关系,他们一起出走到瑞士,过着田园般的生活。这种关系持续了五六年,他们有了三个孩子,其中的科西玛后来成了瓦格纳的妻子。
  不久,这种关系又发生了变化,李斯特和伯爵夫人由恩爱如漆变成了仇目相见,于是又在怒愤中分手。分手后,伯爵夫人用丹尼尔·斯特恩为笔名,在小说中把李斯特作为讽刺的对象。
  李斯特作为卓越的钢琴家在他名声鼎盛时期退出舞台,专攻作曲。1848年,他定居在魏玛,担任大公爵的宫廷指挥。
  在这一时期,李斯特和亲王夫人卡罗琳·桑威根斯坦双双堕入情网。不久,亲王夫人来到魏玛,把自己的生命与李斯特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这以后,李斯特思想趋于消极,笃信天主教,1865年在罗马梵蒂冈受剪发礼,成为修士。加入教会后,他写出了主要的宗教作品,获得了新的成功。
  1875年,李斯特创办了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并亲任院长。
4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08:15 | 只看该作者
1886年,李斯特到拜罗伊特去看望女儿、瓦格纳的遗孀科西玛,在演奏瓦格纳作品的音乐节期间逝世,终年76岁。
  李斯特的目标是完美的抒情表达方式,用他所说的“音调的神秘语言”来表现精神状态。他创造性地写出交响诗的形式,使他的抒情有自由表现的余地。
  李斯特的作品遍及声乐和器乐的各种体裁,但最重要的是13首交响诗、《浮士德交响曲》、两首钢琴协奏曲、19首匈牙利狂想曲、B小调钢琴协奏曲和三集《巡礼的岁月》。
  李斯特把标题音乐的创作提高到新水平,并在贝多芬、门德尔松和柏辽兹等的音乐会序曲的基础上开拓出标题音乐的新领域,首创了交响诗的体裁。
  李斯特在1848至1858年间,写了12首交响诗,连同晚年所作的《从摇篮到坟墓》,共13首。这些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和柏辽兹的标题交响曲迥然不同,其目的不在于用音乐来描绘戏剧场面或故事情节,而在于表现某种诗的意境或思想境界。
  下面试举《塔索》说明之。《塔索》是13首交响诗之二,又名“悲哀和胜利”,是为纪念歌德诞生100周年而作,首演于1849年8月28日歌德诞辰纪念会上。
  塔索全名叫托尔夸脱·塔索,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一生悲惨,曾因神经错乱而被幽禁多年,晚年穷困潦倒,在意大利四处流浪。
  《塔索》的乐曲的标题上,李斯特这样写到:
  “最不幸的诗人的悲惨命运,曾激起当代天才诗人——歌德和拜伦的创造力。歌德的生涯是灿烂幸福的,而拜伦的深刻痛苦却盖过了他那高贵的身世。不必隐瞒,当1849年接受为歌德的戏剧写作序曲时,我们从拜伦否请伟大诗人的灵魂所寄予的尊敬和同情中所得到的灵感,比从歌德作品中所得到的更多、更直接、更丰富。”
  李斯特将该曲的主题音乐,取材于意大利威尼斯的船歌,这船歌正是以塔索的著名诗篇《被解放了的耶路撒冷》的开头几行为歌词的。全曲用主题和变奏的形式,结合三部曲式原则而写成。
428#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08:16 | 只看该作者
《威尼斯船歌》的旋律徐徐飘来,情绪抑郁而悲壮,歌腔哀伤而严肃,像葬礼进行曲。
  接着主题像一首夜曲,叙述塔索生前一些比较明朗的日子,这又像一首坚定而雄伟的进行曲,体现了诗人的崇高气质。
  音乐很快形成高潮,好像是欢迎诗人到来的热烈场面。然后转入篇幅较大的小步舞曲,旋律美妙,富有魅力。它使人联想到塔索在菲拉腊公国的宫廷舞会上,受到特别优待的动人情景。
  接着,哀伤的船歌和夜曲式的旋律再次响起。那悲剧式的音调再次奏出时,铜管乐发出号召式的音响,弦乐齐奏出向上、奔腾的乐句,船歌的音乐主题变得充满胜利,欢乐、热烈的气氛,显示了塔索死后的光荣。
  李斯特的交响诗《塔索》虽从歌德的戏剧得到启发,但他的创作意图并不是要表现后世文学家所渲染的这位16世纪意大利大诗人的生活故事,而是把塔索生前的苦痛和死后的荣誉作为鲜明的对照,显示崇高的文艺事业的伟大力量和最终取得的光辉胜利。
  所以说,李斯特的音乐交响诗并不去描绘具体的戏剧情节,而是从性格开始,着力刻画基本人物的形象,即使在《浮士德交响曲》这样多乐章的标题交响曲中,也是这样。
  李斯特给音乐注入了鲜明的个性,这是浪漫主义个性的具体体现。我们知道,李斯特是现代钢琴技术创造者之一,他的钢琴小品像他的歌曲一样,具有真正的浪漫主义的抒情性质。
429#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08:16 | 只看该作者
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可以说是一幅幅匈牙利人民的生活图画,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他的这些作品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都是以匈牙利人和匈牙利的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和发展而成的。
  匈牙利有一种民族舞蹈叫“查尔达什”,由缓慢的“拉苏舞”和活跃的“弗里士舞”组成,反映匈牙利的吉普赛人时而郁郁寡欢,时而热情奔放的性格。李斯特的大多数狂想曲都具有这种舞蹈的特性。
  匈牙利民间音乐的调式、音乐、乐器演奏方式和民间说唱艺术的朗诵调,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他的每一首狂想曲中。下面,试举一例说明之。在李斯特的狂想曲中,其中演奏最多的是第二、第六、第十五狂想曲。这些狂想曲作于1851—-1854年间。
  《匈牙利狂想曲》第2首运用匈牙利的民间舞曲“查尔达什”写成。这种舞曲的主要特点是双拍子,前半部称“拉苏”,速度缓慢,后半部称“弗里士”,速度迅急。
  乐曲开始是缓慢的引子,它沉着有力而带有宣叙调性,带倚音的音调具有浓烈的匈牙利民间音乐的色彩。然后是“拉苏”部分,悲愁的旋律充满内在的激情,它唱出人民的悲痛、民族的不幸。
  随后,音乐变化反复,犹如钟声敲鸣不停。接着,速度加快,进入“弗里士”部分,高潮来临,犹如民间节日欢欣鼓舞的场面。然后重整旗鼓,一泻千里.在振奋人心的沸腾气氛中终曲。
430#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08:16 | 只看该作者
《匈牙利狂想曲》第6首由四部分组成:l.“威尔本科什”风格的进行曲;2.生动的活泼的二拍子舞;3.朗诵调式的行板;4.热烈欢快的“弗里士”舞曲。
  其中的“威尔本科什”是盛行于18至19世纪前半叶的匈牙利士兵舞曲,常于募兵时在吉普赛乐队的伴奏下,由骠骑兵作宣传鼓动演出之用。
  《匈牙利狂想曲》第15首是根据《拉科西进行曲》加工改编而成。《拉科西进行曲》是由拉科西(1676—-1735)创作,经比哈里加工的一首士兵舞曲。这首舞曲曾受到李斯特的赞誉。
  这部狂想曲共分三段:第一段是雄健的进行曲;第二段优美生动,和第一段形成对比;第三段发展为轻巧的华彩段;最后以气势豪迈的尾声结束全曲。
  李斯特的钢琴曲色彩丰富,极富特点,像《爱之梦》,用钢琴“歌唱”:
  爱吧,能爱多久,愿爱多久就爱多久吧,
  你守在墓前哀诉的时刻快要来到了。
  你的心总得保持炽热,保持眷恋,
  只要还有一颗心对你回报温暖。
  只要有人对你披露真诚,你就得尽你所能,
  教他时时快乐,没有片刻愁闷!
  还愿你守口如瓶;严厉的言辞容易伤人。
  天啊——本来没有什么恶意——
  却有人含泪分离。
  李斯特晚年的钢琴作品中,还有一部《匈牙利历史画卷》,别出心裁地用音乐为匈牙利杰出人物画像。其中有政治家舍琴伊、埃奥特活士、泰勒基、德阿克、诗人菲奥辽士马蒂、裴多菲、音乐家莫松伊等音乐画像。
  李斯特是个伟大的音乐家,他的许多作品取材于诗歌和美术,如从拉斐尔的画《订婚》、米开朗基罗的雕刻《思想家》、彼特拉尔卡的3首14行诗等中得到灵感,写成了《巡礼的岁月》中的5首曲子。如果说,柏辽兹的音乐语言接近于戏剧语言的话,那么,李斯特的音乐语言可以说是和诗歌语言血脉相通的。”

  今天,“李斯特音乐”的时代已成过去,但李斯特作为人和音乐家,仍然是一个时代的代言人。他说:“在艺术中,一个人必须以宏大的规模进行工作。”

  他就是这样做的。
431#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08:17 | 只看该作者
只要他往钢琴前一坐,拨动那神奇的琴键,你便会听到:有时如狂风骤雨之来袭,有时则柔美温雅如泉流之洋溢,使你沉醉。他仿佛有一个“魔网”操纵着听众们,把每一个人都紧紧缠绕住,要他们上那儿,就引他们到那儿。德国诗人海涅称他是一位“伟大的鼓动家”,而更多的人称他为“钢琴之王”,因为他把钢琴的表演能力、音色变化发挥的淋漓尽致。他的名字叫李斯特·费伦茨。(历史上的今天lssdjt.cn)
    1811年10月22日,李斯特生于匈牙利梭普隆州的多布良(今雷丁),他从小就喜欢民间歌唱和舞蹈,并在他爱好音乐的父亲教导下学习音乐。9岁起已参加公开表演并即席作曲。一次,在维也纳的音乐会因为即席演奏了贝多芬所指定的主题,得到贝多芬的赞扬,相传贝多芬听了他的演奏后,非常赞赏他的天才,曾上台拥抱亲吻李斯特,这成为李斯特音乐成长的佳话。12岁随双亲迁居巴黎,随当时的名音乐家帕爱尔和雷赫学习。1825年创作了哥剧《唐·山乔》,曾在巴黎大剧院上演。这期间,他在法国各地和伦敦经常举行表演,获得很高的声望。
    1835年起,一直到1847年,李斯特在欧洲10多个国家举行演奏会,受到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特别是29岁那年,他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为自己的同胞演奏,匈牙利人民象欢迎自己的民族英雄似地接待了他。他到全国各地演奏,处处受到祖国同胞的热烈欢迎,使他很为感动。
    1848年1月,李斯特迁到德国文化城魏玛定居,放弃了演奏家的生活,改向创作、教学、评论方面努力,一直到1861年。这十几年,是他音乐创作最旺盛的时期,著名的12篇交响诗及《浮士德交响乐》、《但丁交响乐》等作品,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1861年李斯特迁居罗马,并且信奉天主教,但1873年又回到魏玛城。1886年7月31日逝世于拜勒特。
    李斯特一生留下几百件作品,他用音乐作武器鼓舞本民族的解放斗争,他同情法国的革命运动。他留下来的许多优秀作品,是人类进步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爱之梦》李斯特

   《爱之梦》,S541,实际上是3首夜曲,据乌兰(Ludwig Uhland,1788-1862)与符利拉德(Ferainand Freiligrath)的诗上所附《男高音或女高音独唱用的三首歌曲》(Drei LiederFut eine Tenor Oder Sopran-Stimme)的编曲。共三首:1.据乌兰的《高贵的爱情》(Hohe Liede)而谱曲,富于表情的小行板,降A大调。2.据乌兰的《神圣的死亡》(Seligen Tod)谱曲,极似慢板,E大调。3.优雅的快板,降A大调,据符利拉德的《尽其所能爱德去爱》(Olied,so land du lieder kannst)谱曲。
432#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08:17 | 只看该作者
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 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 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 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本人则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 他也因此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 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 浪漫主义原则。他作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玛捷帕》、《普罗米修斯》等十三部 前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级练习曲等,大大开拓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 一、与名人有缘的儿童 李斯特年仅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发现了他的音乐天才。为了李斯特的进一步深造,父亲 变卖家产,凑了一些钱,全家迁居维也纳。一家三口在维也纳的生活十分清苦,他们挤在一间小屋内, 靠打工勉强维持生计。 为了学琴,李斯特的父亲为他聘请了著名的钢琴家车尔尼作为教师。小李斯特每周上三次课, 每次来回都要步行两个多钟头,但十岁的李斯特不辞辛苦,从来没有间断过钢琴课。车尔尼也十分欣赏 这位刻苦的学生。 两年后,李斯特的钢琴技艺突飞猛进,他已经可以在维也纳举办音乐会了。有一次,他的演奏会 观众中出现了一位全聋的老人,这位老人虽然无法听见李斯特的演奏,但他的心灵似乎感受到了这位少年 天才的伟力,于是老人在演奏会结束之后,热情地搂住这位“神童”,亲吻了他的额头。这位老人正是 音乐大师贝多芬,而这一珍闻则上了当时欧洲的各大报纸,使十二岁的李斯特一时名扬全欧。 二、“精神上的孪生兄弟” 李斯特的性格开朗、热情,交游广阔。他在巴黎时,经常与法国伟大的作家雨果来往,他们 都具有人道主义思想,追求平等、博爱、自由,在艺术上主张革新。相似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使二人 十分投机,雨果总是李斯特作品的第一个欣赏者,而李斯特也经常第一个欣赏到雨果的文学作品。 李斯特的作品中,有几首就是根据雨果的诗为意境而作的曲;而雨果的一些诗,也是从李斯特的 旋律中得到灵感而写出来的。难怪后人将这两位艺术家称为一对“精神上的孪生兄弟”。
433#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08:17 | 只看该作者
三、慈祥的钢琴大师 一天,李斯特路过一个小镇,恰逢小镇举行钢琴演奏会,而演奏会的海报上公然说,这次钢琴 演奏会的女演奏家是李斯特的学生。李斯特甚感奇怪,因为他不记得自己教过这样一个学生。 为了弄明白这件事,他找到了这位女演奏家的住处,亲自登门拜访。 那位女钢琴手是一个青年人,她见到李斯特后,大惊失色,扑倒在李斯特的脚下边哭边说: “对不起! 先生。我实在不得以,才打了您的招牌,冒充了您的学生。可是不这样做,人们怎么会来听 我演奏呢?” 恍然大悟的李斯特并没有生气,他慈祥地对女钢琴手说:“请你弹一曲给我听听,好吗?” 女钢琴手感觉到李斯特这位大师并没有什么架子,他是如此平易近人。于是消除了紧张和恐惧的她, 带着对李斯特的无限崇敬,全神贯注地弹起了自己的曲目。结果,她演奏得十分出色。 李斯特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热心地为她纠正了几处处理不当的地方,并进行了一些指点。 然后,李斯特微笑着对女钢琴手说:“现在,我不是教过你弹琴了吗?今后,你就是我的学生了, 你可以放心大胆地打我的招牌。” 一席话令女钢琴手感动万分,李斯特的宽厚、热情、平易近人使她终生难忘。 四、“钢琴方面的帕格尼尼” 李斯特听了帕格尼尼这位小提琴魔术师的演奏绝技以后,就下决心做钢琴方面的帕格尼尼。 他学习用钢琴去做那些辉煌的、不可能做到的、奇迹般的事情。他也写一些过去从来也没有人尝试在 钢琴上弹过的乐曲。他相信:没有任何音乐是钢琴这种他所热爱和选择的乐器所不能表达的。 他改编了过去曾经被人们写过的几乎一切种类的音乐,从大歌剧到贝多芬的交响曲。 当今,若要把一部贝多芬的交响曲丰富的音响改编成仅仅一首钢琴曲似乎是一件可惜的事,但是那时 就不同了。人们没有各种机器来给他们提供音乐——没有收音机,没有留声机,没有自动钢琴, 只有各大城市能够供养得起的歌剧团和交响乐队,但是在较小的市镇里只有钢琴,而每年都有一些 著名的钢琴家旅行中会停下来进行演出。李斯特认为:若为钢琴改写歌剧和交响曲,他就能把那些 可爱的旋律带给那些本来永远也不会有机会听到它们的人。 当李斯特不过是一个男孩子的时候,他就开始从有旋风般急转的西班牙舞蹈和残酷、吸引人的 斗牛场的马德里,到北欧各国安静的灰色镇市,进行自己的旅行演出了。西班牙、意大利、瑞士、英国、 德国——无论哪个地方的哪一个镇市,不论大小,几乎都曾看到漂亮的李斯特象老虎一样悄悄地 走上音乐会讲台,忽然猛扑到钢琴上,从中抓出一些人们从未听过的音乐。在巴黎,著名音乐家 如同五月里的知更鸟一样多,可是李斯特还是成为他们中间的宠儿。夫人们敬慕他并在路上为他撒满 鲜花;一个公主慷慨地把她的大量财产送给他;一个伯爵夫人竟然同他一起私奔了。 五、皈依宗教 李斯特晚年时,来到了罗马,到那些美丽的古老教堂去祷告。在这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和 音乐家们,曾经为歌颂上帝的光荣而完成了他们最好的工作;许多伟人和善人曾经也来此崇拜上帝。 早在李斯特作为一个十六岁的孩子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此时的李斯特就曾想做一个牧师。 但是教区里的一位善良的神父规劝他,认为他不应当浪费上帝赋予他的超群的音乐才能,于是他 暂时放弃了这一念头。 而步入晚年的李斯特,认为自己既然已经老了,理所当然应该进入教堂,皈依基督。于是在晚年, 他便以“神父李斯特”之名为人所知。
作家生平作品:B小调钢琴奏鸣曲 李斯特练习曲、交响诗《塔索》、第一钢琴协奏曲、匈牙利狂想曲、爱之梦、前奏曲。
434#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08:17 | 只看该作者
交响诗《塔索》,这是李斯特为纪念哥德诞生100周年而作的一部交响诗。托尔夸脱。塔索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他一生悲惨,曾因神经错乱而被幽禁多年,晚年在意大利四处流浪,悲哀和胜利是这位诗人的两种对照,该曲是哥德戏剧〈塔索〉的序曲,音乐则更多地接受了拜伦的诗篇〈塔索的衣诉〉的启示。音乐取材于意大利威尼斯的船歌。这个船歌正是以塔索的著名诗篇〈被解放了的耶路撒冷〉的开头几句为歌词的。

第一钢琴协奏曲,降E大调 第一号 钢琴协奏曲 作于1839年。本曲虽由四个乐章构成,但是各乐章必须不间断地连续演奏,而且各乐章的主题也必须相互间保持极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本曲有着自成一体的特殊结构。在协奏曲中插入诙谐乐章而获得成功的,也许这是绝无仅有的一首了。总而言之,整个乐曲在结构上非常紧密而周详。但是各乐章的构成又都非常自由。这些特色,也许正是李斯特被世人视为是一个标准的“交响诗作曲家” 的缘由了。 此曲对演奏者的钢琴技巧有相当高的要求,没有深厚的功底,演奏者是无法演绎出辉煌的艺术效果的。钢琴的各个声部里都充溢着李斯特音乐所独有的特性,不但与管弦乐充分地保持了抗衡、对立之势,甚至主奏钢琴具有足够压倒管弦乐队的力量,这也仅有李斯特才能做到。在本曲中,管弦乐的处理法不但巧妙,而且慎重,尤其是当某种乐器独奏时,还特别让这一乐器显出它的“室内乐特性”来。此外,第三乐章还运用了协奏曲历史上罕见的三角铁,其巧妙而恰到好处的用法,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这首钢琴协奏曲常被冠以“三角铁协奏曲”的别名。

匈牙利狂想曲 十九世纪的匈牙利民族处于奥地利帝国的统治之下。十九世纪中叶,在1848年欧洲革命的影响下,匈牙利的民族解放运动曾一度风起云涌,其间产生了革命家科苏特(1802-1894)和伟大的诗人裴多菲等民族英雄。虽然这场民族革命最终遭到残酷镇压,但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本曲作于1847年。青年时代的李斯特,深受匈牙利民族革命思潮的影响,写出了不少蕴涵着斗争性质的民族音乐,这首狂想曲正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作者在本曲中使用了匈牙利民间舞蹈音乐 “查尔达什舞曲”的形式。传统的“查尔达什舞曲”通常包括在节奏上存在鲜明对比的两大部分-- 一种称为“拉绍”(原意为“缓慢”),其特点是节奏缓慢,情绪庄重,多为慢板;另一种称为 “弗里斯”(原意为“活泼”),其特点是节奏轻快,气氛热烈,多为急板。本曲就拥有对比明显的这两种段落,因而具有显著的匈牙利民族音乐特征。李斯特在本曲中倾注了钢琴这种乐器的最华彩效果,使钢琴各个音区的特色都得到最为完美的发挥。这里选用的是管弦乐曲改编版,用各种乐器代替了钢琴的各个音区。
435#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08:18 | 只看该作者
爱之梦(三首夜曲)作于1847年,钢琴独奏曲。正如副题所示的,这三首小曲颇具肖邦的“夜曲”风格。但此三曲并非一开始就为钢琴而作,而是李斯特为德国浪漫派诗人弗莱里格拉特的第二部诗集《瞬间》里的著名抒情诗《爱吧! 你可以爱得这样持久》所配的“男高音或女高音独唱用的三首歌曲”的声乐曲谱。因此,这三首作品都是把重点放在旋律上,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原诗的理解。这三首小曲中的第三首最为有名,直到现在仍然是各种音乐会上常演不衰的曲目。这首曲子通常被称为《爱之梦第三首》,为优雅的快板,降A大调,6/4拍。开头的甜美的旋律 贯穿整个乐曲,优美的分解和弦烘托出浪漫的气氛。

交响诗《前奏曲》,作于1848年,于1854年首演,并由作者亲自指挥。“交响诗”这一体裁,正是李斯特首创的,而这部交响诗,又是李斯特十三部交响诗中最著名的一部。 这部交响诗的标题,是从法国诗人拉马丁的诗篇《诗的冥想》中借用的。其内容是:“在死亡的一刹那,那无名的歌曲庄严的第一个音,我们的一生不就是它的一系列前奏曲吗?……”虽然本曲与原诗存在着内容上的联系,但李斯特和拉马丁的作品在思想方面有着原则上的区别。李斯特肯定了人生,在交响诗中所表现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探求。经过风暴、艰辛、斗争、悲伤后,进一步肯定了人的力量的伟大,肯定了光明的前景。而拉马丁的原诗则认为人生是走向死亡的一系列前奏曲,其人生态度是消极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9-29 07:28 , Processed in 0.05134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