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笨小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作曲家足迹系列: 不断添加中(网络资源大观)

[复制链接]
346#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08:34 | 只看该作者
瓦格纳和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的鉴赏有两个版本,一是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原为歌剧《仲夏夜之梦》的第五幕前奏曲,这部门德尔松17岁时完成的作品,最初是他为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而作的一首四手联弹的钢琴序曲,因其美妙的幻想和浪漫的情趣而得到世人的喜爱,后来作曲家将它改编成了乐队作品。
一为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原为歌剧《罗恩格林》第三幕开始时的一段混声合唱《婚礼大合唱》,因常用作婚礼音乐而得名《婚礼进行曲》,后被改编成管弦乐曲。
前者欢快激情,后者庄严肃穆。

按照西方的传统,新娘入场时要奏的是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新人步出教堂时要奏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

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和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是齐名的。在我国,它甚至比门德尔松的那一首流传更广。在国外,人们习惯地把这两首《婚礼进行曲》一并使用,瓦格纳写的那一首,作为新人入场时举行婚礼的庆典音乐;门德尔松写的那一首,作为礼成之后,新人退场,进入洞房时的音乐。

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原是三幕传奇歌剧《罗恩格林》里的一首混声四部合唱。《罗恩格林》剧情梗概是这样的:
在天上“圣林王国”里,有位守卫圣杯的武士名叫罗恩格林。一天,他看到人间发生一件不平之事,便来到人间,击败了那阴险的篡位者弗列德里克,解救了被诬害的公主爱尔莎。并且使被妖法变成天鹅的王子——爱尔莎的弟弟恢复了人形。爱尔莎不知道罗恩格林是神,她爱上了这位勇敢、年轻的武士。罗恩格林也爱上了爱尔莎,答应和她结婚,但是有个条件,那就是永远不许爱尔莎探问他的姓名和来历。在结婚的那天晚上,善良、单纯的爱尔莎被坏人挑唆,提出了不该提的问题,因为誓约被破坏了,罗恩格林只好惋惜地告别了她,回到“圣林王国”里去了。
在歌剧《罗恩格林》里,有两首婚礼音乐,一首是第二慕里,罗恩格林和爱尔莎到教堂举行婚礼时的庆典音乐《到明斯特去》;另一首是第三幕第一场开始时,贵妇们引导新人进入新房的混声合唱。但是,后一首比前一首要流行得多。通常人们提到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指的就是这后一首。它的旋律优美,速度徐缓,庄重而抒情。

1843年,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仲夏夜之梦》准备在波茨坦和柏林上演。演出负责人请门德尔松为这出戏写些配乐。他为这出戏写了12段配乐。他把原来那首序曲原封不动地拿来作为剧作的序曲。戏剧音乐总共是13段。其它段子里有的还安排有合唱和独唱。在12段配乐里,第五幕的《婚礼进行曲》是相当精彩的。? 这首《婚礼进行曲》。用复三部曲式写成,C大调,4/4拍,第一主题从辉煌的号角开始,引出热烈而隆重的旋律;第二主题仍然保持着热烈的气氛;中段旋律柔美、情意甜蜜,给人以幸福感;最后,第一部分的两个主题再现,接尾声。这首《婚礼进行曲》已成为世界性的婚礼仪典进行曲。它和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里的一首《婚礼进行曲》齐名,经常被人们在婚礼上一并使用。一首作为新人入场举行婚礼庆典音乐;一首则是作为礼成之后,送新人进入洞房时的庆典音乐。像一些外国影片,例如《攻克柏林》、《叶塞尼亚》里的婚礼场面,也都选用了这支曲子。
347#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08:34 | 只看该作者
门德尔松的一生就像他的音乐,给人一种幸福,甜美的感觉。他不必像别的作曲家一样,为生活奔波。甚至连他的感情生活在很多人眼里都是平淡无奇的。但谁又能否认在他甜蜜生活的背后,没有他柔情似水的付出呢?门德尔松这个家族似乎总是与“深情”两字紧密相连,他的祖父就是一个最好的开始。据说门德尔松的祖父身材矮小,天生驼背,但他向心爱的女子说出了极为动人的话:“我相信,每个男孩子出生时,老天就告诉他哪个女孩会成为他的妻子。我出生时,他告诉我说属于我的那个女孩是个驼背。我大声喊道:‘让一个女孩子驼背太残酷了,让我来替她驼背,让她成为一个美丽的女孩吧!”这种柔情也延续到了门德尔松身上。
门德尔松姐姐芬妮

  门德尔松是如此的幸运。他出生在一个富足的家庭里,有着一位慈爱的父亲和一位温柔的母亲。这一切似乎都还不够,上天还赐予了他生命中的生命中的第一个重要的女性,并伴着他走过38年辉煌的一生,那就是大他4岁的姐姐—芬妮·门德尔松。假如芬妮仅仅是门德尔松的玩伴也就罢了,这位姐姐却有着杰出的音乐才华。她和门德尔松一生相亲相爱,亲密无间,对门德尔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门德尔松和姐姐芬妮从小在一起学习音乐,互相鼓励,尽力合作。他们的嬉戏玩闹成就了门德尔松不少佳作,特别是他在十七岁谱出的莎士比亚名剧《仲夏夜之梦》的序曲,更将这位青年才俊推上了大师的行列。门德尔松和芬妮都很喜欢莎士比亚的这部作品,他们常常扮演剧中角色自娱自乐。在1826年的夏天,门德尔松和姐姐再次阅读这部作品后,被它美丽的诗情和怪异的幻想所感动,于是奇迹般地写出了《仲夏夜之梦》的序曲。更为神奇的是,十六年后,当门德尔松再次为《仲夏夜之梦》创作戏剧配乐时,他的音乐依然是那么热情、浪漫,和原来的“序曲”放在一起,仍然保持着巧妙的统一性。特别是出自第五幕的《婚礼进行曲》更让人体会到门德尔松对他生命中两个女人的热爱和依恋。一方面源自姐姐芬妮的呵护、鼓励;另一方面则是妻子赛西儿为他带来的安适和欢乐。
门德尔松妻子赛西儿

  由于姐姐芬妮在门德尔松的心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门德尔松自身也过于严谨,所以他迟迟没有结婚,连他父亲都担心他不能娶到一个好老婆。有趣的是,在门德尔松27岁那年,命运之神为他做了一个巧妙的安排。那一年,门德尔松为了接替朋友的工作来到法兰克福,遇上了正值豆蔻年华的赛西儿。楚楚动人的赛西儿燃起了门德尔松心中对爱的渴望。门德尔松对这个小姑娘十分痴迷,却不像他的祖父一样,直接追击。而是选用了典型的门德尔松方式与她交往。门德尔松始终镇定自如,为了了解自己对赛西儿的感情有多深,他甚至决定和赛西儿分开一个月。他虽然暂时离开了心爱的人,他的心却被爱的波涛撞击着,难以平静。在自我考验一个月之后,门德尔松飞也似地奔回法兰克福,迫不及待地向赛西儿求婚,也很快地被接受了。他狂呼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们的婚姻非常美满,赛西儿温柔而快乐的性格,使他无比的放松和快乐。连姐姐芬妮都称赞赛西儿“像清新的微风,是如此天真无邪的聪慧”。
348#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08:40 | 只看该作者
门德尔松氏的交响乐作品并不太多,主要的交响作品有<<颂赞歌>>(Lobgesang,又名<<康塔塔交响曲>>,OP52,降B大调,即#2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Scottish symphony,OP56,a小调,即#3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Italian symphony,OP90,A大调,即#4交响曲),<<宗教改革交响曲>>(Reformation symphony,OP107,d小调,即#5交响曲),还有几部交响序曲,譬如,<<平静的海和幸福的航行>>(Meeresstille und gluckliche,OP32),<<美丽的梅露希娜>>(Die schone Melusine,OP32),<<芬格尔山洞>>(Fingal s cave,又名<<赫布里底群岛>>[The Hebrides],还有人将它称作<<孤岛>>[The solitary island]的,OP26)以及为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同名戏剧写作的<<吕依.布拉斯>>(Ruy Blas,OP95)等等,这些交响作品中以#3,4交响曲的演录最为多见,唱片也多把这两部作品合璧,像我手头的DG公司出品的列文/柏林爱乐版,我还在朋友那里见过倍受推崇的OTTO KLEMPERER的EMI版,但这张片在坊间已难觅踪影,乐友们经常提及的还有一个SONY CLASSICAL的版本,因为这张唱片不但收录了两部交响,而且还把<<赫布里底序曲>>一并囊括,又是乔治.塞尔执棒的克利夫兰交响乐团,仅这两点就足以教人寤寐思之,因而心中便一直惦挂着她了.

  最近在唱片店掘藏时终于了却了这桩心愿,SONY的这张SBK46 536 是属于所谓“ESSENTIAL CLASSICS“(古典必备)系列中的“ORCHESTRAL WORKS“专辑的一种,如上文所说收录了三部作品,其中,<<苏格兰交响曲>>是由安德鲁.戴维斯指挥德国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于1980年10月在慕尼黑Herkulessaal(赫库利斯大厅)录制的,而<<意大利交响曲>>和<<赫布里斯群岛>>序曲则是塞尔指挥克利夫兰交响乐团在1962年10月26日的录音.
349#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08:4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交响曲“苏格兰“是门德尔松1829年访英,于夏季游历苏格兰高地时蕴酿构思次年写作于意大利而后搁置多年于1842年方完稿的一部作品.伦敦听众的热情激发了门德尔松的创作激情,他在那年(1829)于伦敦重新上演了BACH的<<马太受难曲>>获得巨大成功,这令他燃起了写作严肃(serious)作品的冲动;苏格兰之行中他目睹苏格兰女王被囚禁的Holyrood宫殿的废墟而感慨万千,由此,他在家书中写道:I think that today I have found a biginning for my Scottish Symphony.这部作品草稿的前16小节便是门德尔松在旅途中用随身携带的速写簿写就的,顺便提一句,他和友人在拜访瓦尔特.司格特爵士(英国伟大的历史小说家,主要作品有<<艾凡赫>>,<<红酋罗伯>>等)不遇之后,转道内赫布里底群岛,在那里门德尔松写下了21小节的音乐素描,这便是<<芬格尔山洞>>交响序曲的开头部分.可见,门德尔松的确不虚此行.但后世的评论家认为这部作品并无很突出的苏格兰气息,换言之,作品的标题性不甚明显.安德鲁.戴维斯和巴伐利亚广播交响的演绎有些地方分寸拿捏的很好,首乐章开始的主题进入是在空旷荒凉的背景中展开的,肃穆的气氛被戴维斯处理得极其厚重,过渡到中后部的Allegro un poco agitato(稍快的快板)之后是大幅的高地历史风情画卷描写,很灿烂,是浓墨重彩的部分,巴伐利亚交响把动态做得很足,很宽阔.第二乐章“不过分的活板[vivace]“的表现最见乐团整体实力,木管声部描绘乡村生活色彩时十分温暖宜人,这一点他们做得比柏林爱乐还要出色.但第三乐章“柔板“我不太喜欢,线条不够清晰,织体没有抒情的润泽感,特别是弦乐声部的音色有些冷硬.末乐章“极其活泼的快板“(Allegro vivacissimo)也差强人意,弦乐部分有点神经质,缺少那种必要的饱满,管乐部分更是有点怏怏不快,铜管声部甚至时不时冒出粗砺的吼叫来,但门德尔松要表现的苏格兰高地人的聚会的热烈气氛却并没有凸显出来.
350#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08:40 | 只看该作者
<<意大利交响曲>>是公认的门德尔松最杰出的交响乐作品,这部作品写于1831-1833年之间,在此期间他周游了意大利名城,据说这是受到歌德的影响.关于作品的结构特征,一般认为,Mendelssohn<<意大利交响曲>>的主题生成发展的方式是贝多芬式的,即以一个奏鸣曲式的“Allegro vivace“开始,下来是“如歌的行板“,再下来是小步舞曲样式的“稍快的中板“,最后是“急板“,这其实是海顿,莫差特创立的古典交响结构,但门德尔松在作品里加入了不少意大利民歌素材,比如,终乐章中的萨尔塔莱罗舞曲(意大利舞曲,急速三拍子).塞尔版的第四着实可圈可点,SONY的录音质量也不错,廉价版有点“委屈“.

  人们把George Szell(1897-1970)这位匈牙利指挥大师称作“冷面大师“是因为他的严厉,正是他把克利夫兰交响乐团训练成了“精密得使人透不过气来“的一流乐团,他给马泽尔留下的珍贵遗产便是这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听塞尔的演绎,你唯一能说的就是他的说服力.第四交响曲的#1乐章其实并不容易诠释得深入肌理,这个乐章可以看作是门德尔松意大利印象记的开篇,门德尔松音乐印象里的意大利景致是什么,人们在歌德那里找到了答案,“The land where the lemon trees bloom“(柠檬树花儿绽放的国度),塞尔当然通晓这一点,所以他能把第一乐章演绎得流光溢彩,整个织体一气呵成,无以增删,弦乐声部表情丰富,节奏和音色的转换不漏痕迹而自然生成,具有完美的稳定性,克利夫兰交响的弦乐家们表现出了超强的合奏能力.末乐章急板的Saltarello舞曲,让人几乎想翩翩起舞,弦乐,铜管木管,打击乐编织出一个充满魔力的音场,象盛大的节日,高潮迭起,但结构始终保持均匀,舞曲的气息顺畅连贯,十分煽情,管乐器组展现的超群素养令人赞叹,不但没有拖沓反而调动了整个音色的上扬,丝毫不见有些版本里管乐的如履薄冰,气喘吁吁.这一切,多半要归功于塞尔,塞尔的层次感,均衡力以及对声部张力的调节简直叫人拍案叫绝,老一辈大师的风范的确有令人钦慕而叹为“听“止之处.
351#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08:40 | 只看该作者
雅克勃·路德维希·费里尔·门德尔松-巴托尔迪
(Jakob Ludwig Felir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
和莫扎特一样,菲利克斯·门德尔松也是一位传奇般的音乐神童和英年早逝的音乐家。所不同的是,门德尔松的一生相比较莫扎特而言,是非常幸运的。门德尔松出生于德国一个富裕的银行家家庭,两岁时全家迁往柏林。他的祖父摩西是著名的启蒙主义哲学家,母亲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据说她能够阅读希腊文原版的《荷马史诗》,这在当时对一个女性来讲,是非常不容易的。门德尔松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从4岁起,他跟随艺术气质浓郁的母亲学习钢琴,很快他异乎寻常的天分便使他的母亲无法胜任这份工作,于是他师从当时出名的钢琴家贝尔格学习,然后又受到了当时诸多音乐家的指点,于9岁开始公开演奏,16岁创作了《弦乐八重奏》,17岁创作《仲夏夜之梦序曲》。19岁时指挥演出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有力地推动了巴赫音乐的复兴。

    然而,少年得志的门德尔松并没有因为过多的荣誉而陶醉,从20岁开始他就在欧洲各国巡回演出,在这过程中他结识了柏辽兹,萧邦,李斯特等当时杰出的音乐家,并被歌德所赏识。同时门德尔松还对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的音乐悉数加以研究,以此来丰富自己的音乐理念。值得一提的还有门德尔松和他姐姐范妮的深厚感情,范妮本身也是一位有成就的钢琴家,门德尔松每次出国期间总要给姐姐范妮写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姐弟情谊,这些信流传至今,也成为了研究门德尔松创作思维的重要依据。门德尔松的最后一部作品《F小调弦乐四重奏》(op.80)就是为了悼念去世的姐姐范妮而创作的。
352#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08:41 | 只看该作者
有人评论门德尔松是一位古典的浪漫主义音乐家,的确门德尔松作为早期的浪漫主义人物代表,他的音乐欢快,浪漫,宁静,幽雅,极少冲突和对抗。他是同时代获得声誉最高的音乐家,26岁时在当时欧洲音乐中心莱比锡出任莱比锡布店大厦乐队指挥一职,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并于1843年创立了莱比锡音乐学院,这是德国历史上的第一所音乐学院。

    门德尔松是一个不知疲倦的音乐家,多年来的辛劳使他在1846年不得不辞去教职,并停止了钢琴演出活动。然而,翌年5月姐姐范妮的突然中风去世,给他以沉重的打击。本来就很虚弱的身体状况马上开始恶化,脆弱的精神也因为失去亲人的痛苦和病痛而一下子被摧垮了,1847年11月4日,年仅38岁的门德尔松与世长辞。门德尔松的才华是无与伦比的,他原本可以凭借优越的家境,在富人和贵族中间展现才华,但他却不受世俗的干扰,创办了莱比锡音乐学院以及一批音乐中心,他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他那美仑美奂的近百部作品,还有他那对音乐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时至今日我们仍深切的怀念着这位音乐神童--门德尔松。
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08:41 | 只看该作者
《乘着歌声的翅膀》,艺术歌曲,创作于1834年。当时门德尔松在杜塞尔多夫担任指挥,完成了他作品第36号的六首歌曲, 其中第二首《乘着歌声的翅膀》是他独唱歌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这首歌的歌词是海涅的一首抒情诗。全曲以清畅的旋律和由分解和弦构成的柔美的伴奏,描绘了一幅温馨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图景--乘着歌声的翅膀,跟亲爱的人一起前往恒河岸旁,在开满红花、玉莲、玫瑰、紫罗兰的宁静月夜,听着远处圣河发出的潺潺涛声,在椰林中饱享爱的欢悦、憧憬幸福的梦…… 曲中不时出现的下行大跳音程,生动地渲染了这美丽动人的情景。
乘着歌声的翅膀
海涅
  
乘着歌声的翅膀,
心爱的人,我带你飞翔,
向着恒河的原野,
那里有最美的地方。

一座红花盛开的花园,
笼罩着寂静的月光,
莲花在那儿等待
它们亲密的姑娘。

紫罗兰轻笑调情,
抬头向星星仰望;
玫瑰花把芬芳的童话
偷偷地在耳边谈讲。

跳过来暗地里倾听
是善良聪颖的羚羊;
在远的地方喧腾着
圣洁的河水的波浪。

我们要在那里躺下,
在那棕榈树的下边,
吸引爱情和寂静,
沉入幸福的梦幻。
354#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08:42 | 只看该作者
享誉世界的德国莱比锡格万豪斯乐团即将访问申城,在节目单中有一首较少听到的乐曲,那就是10月22日演出的门德尔松《第五交响曲(宗教改革)》。
   
    16世纪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起于德国。1517年,时任天主教圣职的马丁·路德,对天主教实行的卖赎罪券的非法敛财生意发起严厉谴责,并对教皇垄断圣经解释权提出异议。经过多年斗争,宗教改革于1530年取得胜利,罗马教廷承认了新教。
   
    处于文艺复兴运动时代的宗教改革,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新教以前,教会认为人歌颂上帝只能用人声,不能用人制造的乐器之声。宗教改革破其禁锢,从而使音乐走向辉煌的器乐时代。
   
    音乐史上有两部十分重要的纪念宗教改革的作品。第一部是巴赫创作的《康塔塔第80号》。巴赫一生创作了大量宗教内容的声乐作品,最能代表其创作精神的便是这些康塔塔。第80号康塔塔题为“宗教改革”,演于1730年,为纪念宗教改革胜利200周年。此曲采用马丁·路德的众赞歌《上帝是我们的坚强堡垒》,以其旋律为中心,用复调手法发展成宏伟壮丽的合唱场面。
   
    第二部即门德尔松《第五交响曲》。门德尔松是巴赫作品的发掘者和推广者,也是新教的崇拜者。作品为纪念宗教改革300周年而作。两首作品前后跨越了一个世纪。巴赫是以复调的合唱来歌颂,而门德尔松则以纯器乐的交响曲来赞美。前者听来崇高圣洁,后者则带有虔诚感恩之情。
   
    《第五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以17世纪德累斯顿宫廷教会所用的《阿门》作引子,并构成整个乐章的灵魂(后来瓦格纳在他的乐剧《帕西法尔》也用此旋律作圣杯的主导动机)。现在世界各地的教会都采用此曲作赞美诗。第二乐章是世俗的轻快舞蹈,表达了庆贺宗教改革胜利的欢畅。第三乐章流露一种感恩之情,优美如歌。第四乐章也采用马丁·路德《上帝是我们的坚强堡垒》的旋律。乐曲交融了庄严崇高和自由欢快的气氛,出色地用对位和赋格的复调手法宣扬了宗教改革时代的坚定信仰和战斗精神,显然与巴赫一脉相承。
   
    巴赫曾在莱比锡进行音乐活动达21年之久,而门德尔松执掌莱比锡格万豪斯乐团有十年时间。如此经典传承,此次《第五交响曲》的精彩演出一定可期。
355#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08:42 | 只看该作者
门德尔松音乐

门德尔松献身于这样一个使命:在一个正在脱离古典主义的时代中保护古典主义形式的传统。他那十分讲究的技巧把他和这种宏伟的传统联系起来,他表现思想的特点是平静而优雅,他的思想和表现方式保守面又有条有理。门德尔松是浪漫主义运动中古典主义潮流的代表,但这并不是说他没有受浪漫主义的影响。在他的早期作品中,他是一个热情歌颂自然的诗人、一个运用虚无缥缈画笔的风景画家。在他的音乐中流露着温柔的情感和男子气概的热情,也有在那个时代大量表现出来的忧郁。

门德尔松是在柏林这个音乐活动中心成长的。十二岁时拜访了在魏玛的歌德。这位德国诗人当时是整个欧洲的传奇人物,五十年前曾听过年幼的莫扎特的即兴钢琴演奏,他认为门德尔松甚至比莫扎特更为早熟。究竟如何早熟,到1826年门德尔松写出《仲夏夜之梦》就清楚了。序曲用奏鸣曲式,结构巧夺天工,同时注意充分表达莎士比亚原著的神奇魅力。乐曲开始,由木管乐器奏出悠长的和弦,展示出大森林的风光。第一主题描绘一群仙女,那淡雅的诗意至今无与伦比。礼仪式风格的第二主题惟妙惟肖地勾画出忒修斯的宫廷。然后乐曲描写情侣和村民,仍旧那么活灵活现。最后音乐描绘驴的叫声,那驴表示波顿的变形。不管从他对形式的驾驭上看,还是从高超配器技巧,特别是绘声绘色的木管乐写作来看,这首序曲都是任何一个完全成熟的作曲家可以骄傲的杰作。十六年以后,普鲁士威廉四世要人为戏剧《仲夏夜之梦》谱曲,准备在波茨坦上演。于是,像是老天的安排,门德尔松重新体验了青年时代的第一次创作冲动,写出了与序曲《仲夏夜之梦》齐名的配乐。其中的谐谑曲是门德尔松所有谐谑曲中最长的一首,小妖精的形象叫人难以忘怀;夜曲是迄今所有夜曲音乐中旋律最辉煌的一首。

门德尔松的生活环境使他可能成为浪漫主义运动具有古典主义风格的作曲家,然而,在景物描写方面他展现出了许多浪漫主义的手法。他最著名的两部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Italian)和《苏格兰交响曲》(Scottish), 这两个作品都是在1830年开始写作的,那年他二十一岁。作品反映了他对这两个国家的印象,描绘出这两个国家迷人的风土人情。这是他对青年时代旅游的回忆。第五首《宗教改革交响曲》(Reformation Symphony)也是在他二十几岁时写的。他的序曲《赫布里底群岛》(The Hebrides)是一幅最生动的海的图画,远远胜过了瓦格纳的序曲《漂泊的荷兰人》。他写的《小提琴和管弦乐队协奏曲》(1844)至今仍是小提琴曲目中最为流行的协奏曲之一。他在十六岁时写的《弦乐八重奏》和钢琴小曲集《无词歌》(1829—1842)都受到了广泛的赞扬。门德尔松是个多产的声乐作曲家,清唱剧《伊利亚》是他在这方面取得的最高成就。

在英国,门德尔松是自亨德尔和海顿以来享誉最高的作曲家。
356#
发表于 2010-3-29 08:44 | 只看该作者
欣赏价值极高
值得收藏
357#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08:44 | 只看该作者
描绘性浪漫主义音乐家门德尔松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是德国音乐家、作曲家、指挥家。

    门德尔松1809年出生于汉堡一个犹太家庭。

    祖父是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

    父亲是一位成功的银行家,费利克斯在养尊处优又有文化修养的环境中成长。

    母亲是钢琴家,他的钢琴启蒙课就是母亲教的。

    姐姐范尼卡西里(18051847)也是一位在钢琴和作曲方面的可造之材,而且是费利克斯珍贵的挚友。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是个钢琴神童,9岁就开始公开演奏,10岁时就为《诗篇19》谱曲,12岁已写出一首钢琴四重奏(op.1),十四岁组织自己的私人乐队。

    16岁发表第一首杰作《弦乐八重奏》。

    17岁时完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

    20岁时他通过指挥《马太受难曲》,在巴赫去世后的首次公开演出,宣传巴赫的作品。

    1829年在柏林歌唱学院演出,引起轰动而成为闻名遐迩的指挥家。为巴赫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年赴英国指挥伦敦爱乐乐队,这是他十次英国之行的第一次。

    在苏格兰度假后,以《赫布里底群岛》序曲和《苏格兰交响曲》(no.3,A小调)表现他的观感,虽然这两部作品是直到他18301831年访问意大利时才动笔写作的.

    在罗马与柏辽兹邂逅,并开始酝酿《意大利交响曲》(no.4,A大调)。

    接下来去了巴黎(18311832),在那里与李斯特和肖邦相遇。

    1833年返回德国,完成《意大利交响曲》并在杜塞尔多夫就任音乐总监。

    1835年成为莱比锡著名的布业大厅音乐会的指挥。

    1842年与舒曼等人一起创办莱比锡音乐学院.

    1846年的伯明翰音乐节上指挥他的清唱剧《以利亚》,取得辉煌成功。

    享年38岁9个月1天。

    门德尔松是莫扎特之后最完美的曲式大师.

    古典主义的传统与浪漫主义的志趣在他作品中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赋予作品以一种诗意的典雅。他善于将美妙的旋律纳入正规的古典曲式.

    他不仅是一位热情歌颂自然的诗人,还是一位善用虚无飘渺画笔的风景画家,他的音乐被称为“描绘性浪漫主义”。

    他在音乐作品中最早描写神仙境界。

    他独创了无词歌的钢琴体裁,形象多姿共四十八首,是早期标题音乐作家。

    他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

    门德尔松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作品的风格温柔舒适、优美恬静、完整严谨、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反映出他生活上的安定富足。他创作的《芬格尔山洞》、《第一钢琴协奏曲》、《无词歌》、《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等都是著名的作品。

    门德尔松最早"成熟"作品《仲夏夜之梦》序曲(1826)展现出他的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旋律风格,标志着标题性或描写性音乐会序曲创作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也由此让我特别想介绍朋友知道这位大师及他的作品《仲夏夜之梦》呢.

    门德尔松是在17岁时为《仲夏夜之梦》配的乐。

    《仲夏夜之梦》序曲是门德尔松的代表作,是古典精神与浪漫的意想世界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作曲家的着笔不在悲剧性,哲理性或是角色的刻画,而是着重描写大自然的诗情画意以及民间神话的幻想里面有仙女的舞乐,情人的追逐,小丑的顽舞,花妖的轻盈等等的恶作剧。

    它曲调明快、欢乐,是作者幸福生活、开朗情绪的写照。曲中展现了神话般的幻想、大自然的神秘色彩和诗情画意。

    全曲充满了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流露出的青春活力和清新气息,又体现了同龄人难以掌握的技巧和卓越的音乐表现力,充分表现出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及独特才华,是门德尔松创作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被赞为与威廉莎士比亚剧作“珠联璧合”的配乐。其中著名的《婚礼进行曲》就出自于这部作品。

    轻轻柔柔的音乐带人进入的是缥缈的幻境当中

    乐曲展现了夏天月明之夜,在森林中的神奇生活

    神秘的气氛和诗意的背景使乐曲罩上幻想和仙境的特殊色彩

    在虚无缥缈的短引子之后,音乐进入小提琴,顿音奏出的轻盈灵巧的第一主题,把人带进梦幻世界,清妙飘逸的旋律描绘了的是可爱的小精灵在朦胧的月光下嬉戏.嬉游的舞蹈。木管还表现了各种精妙的变化中似有的情人们的叹息。

    随后出现的第二主题欢乐而愉快,由管弦乐齐奏伴随着雄壮的号角,呈现出粗犷有力的舞蹈音乐,并立即转入热情激动而温顺的恋人主题,曲调朴素动人。经过多次音乐的发展变化,乐队又奏出了舞蹈性的新主题,具有幽默、谐谑的特征。

    婚礼进行曲的音乐响起,活泼的快板,著名的这个进行曲,表现了两对恋人终成眷属。
358#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08:45 | 只看该作者
乐的故事之《门德尔松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OP.64》
门德尔松在1838年7月写信给老朋友费迪南·戴维(Ferdinand David,1810-1873)说:“我想写一首小提琴协奏曲给你今冬演出用。有一首e小调的一直在我脑海里盘旋,开始部分老是不给我安宁。”
门德尔松和许多大作曲家一样,写作时脑子里总是有一个具体的演奏家,并且经常找他商量。门德尔松和戴维二人初次相会便一见倾心,并相互尊敬。那时,戴维是十五岁的巡回演奏家,门德尔松比他大一岁。费迪南·戴维是他的时代的一位小提琴大师,备受音乐家们的景仰,包括门德尔松的朋友罗伯特·舒曼在内。戴维好像把他老师路德维希·斯波尔(Ludwig Spohr,1784-1859)的严肃而比较古典的婉约同法国传统的精雅结合在一起,兼有提琴神手帕格尼尼创始的璀璨的技巧。戴维的博采众长的风格,加上音乐的理想主义和某种程度的教诲心理,正好和门德尔松本人的音乐态度旗鼓相当。
1835年,门德尔松被任命为莱比锡布业公会大厦音乐会总监,他就设法聘请戴维为乐队长。后来,他又推荐戴维担任莱比锡音乐学院小提琴系主任。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就是他俩多年融洽合作的大量成果之一。
在1838年7月,第一次提到计划中的这首协奏曲的同一封信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对这位独奏家兼乐队长的感情:
“我知道,象你这样一位始终如一地走在艺术的康庄大道上的音乐家是不多的,在艺术活动过程中象你这样始终乐此不疲的音乐家也是不多的。这种话不大好当面说,今天就让我书面告诉你,最近几年来你的令人欣慰的飞速成长使我又惊又喜。常常看到有些人抱负不凡,可惜天赋有限;有些人虽然天赋很高,却不求上进,未免令人泄气。因此,看到真正有才气又有志气的人,加倍高兴。……所以,如我前面所说,我只要一想到你的人品就喜欢;愿上天允许我们更加成功地表现我们的愿望和心底深处的思想,把珍贵神圣的一切牢牢印在艺术中,不让消逝!……”
一年过去,显然是戴维催促作曲家了。1839年夏,门德尔松不在莱比锡,他回信写道:
“你催我要小提琴协奏曲,好得很!我也亟愿意为你写一首。如果能有几天好日子,我会给你带回些什么来的。不过,谈何容易啊。你要我写一首光辉灿烂的,但是象我这样一个人怎么写得出来呢?第一段独奏整个在E弦上拉的。”
戴维一看到写了一半的总谱,喊道:“这一定会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你这么认为?”门德尔松不正面回答。
“我说肯定是的。”戴维回答,“小提琴与乐队的作品不少,但只有一首伟大的、真正了不起的协奏曲(指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这下可有两首了。”
门德尔松不同意:“不可能,不可能!如果我写成这首协奏曲,也绝不敢有同贝多芬相攀的念头。”门德尔松说到做到。这首距离第一次提到直到七年之后才写成的协奏曲,不论在气质或形式上,毫无抄袭贝多芬杰作之处。
门德尔松继续不断地把写下的东西拿给戴维看,戴维也直率地提出意见。作曲家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修改润色,那些常说门德尔松的优雅似乎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人,应该好好记住这一事实。甚至在1844年12月总谱送到出版社以后,他还在改动。比较简单、但效果极佳的华彩段似乎主要是戴维的功劳。门德尔松常常被人认为不过是一个接受古典曲式的折衷派,给古典曲式填上轻松可爱的音乐而已。但在小提琴协奏曲中,他不仅摆脱古典协奏曲的许多传统特点,而且做得如此成功,以致影响继之而来的整整一个世纪的作曲家。
戴维当然是1845年3月13日布业公会大厦首演时的独奏者。门德尔松因病未能出席,首演由丹麦作曲家尼尔斯·W·盖德(Niels Gade,1817-1890)指挥。
359#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08:45 | 只看该作者
1809年2月3日,在德国的一个犹大人家庭,欧洲音乐史上的天之骄于门德尔松诞生了。他的祖父摩西·门德尔松是欧洲著名的哲学家,母亲里拉·莎洛蒙,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受过高等教育,懂得艺术,又有音乐素养。他的父母为他取名叫菲利克斯,这个名字是最幸福、最幸运的意思。的确,他在生活、音乐创作和音乐活动中都是一帆风顺的,荣誉和成就伴随他度过一生。门德尔松是欧洲音乐史上最幸福、最幸运的音乐家。
1812年,门德尔松一家搬到柏林后。父母不惜重金聘请第一流的老师到家里为他讲授各门功课,对小门德尔松影响最大的老师是卡尔·采尔特,他是柏林音乐学院院长、柏林合唱团团长、著名学院派音乐家。采尔特教他作曲、和声、对位,使门德尔松很小就掌握了系统的创作技巧。小门德尔松的学习很努力,进步很快,钢琴家柏尔格教他学得一手钢琴弹奏技巧,他的钢琴演奏水平提高得很快。在诸位名师的教授和引导下,小门德尔松的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很早就显露出音乐天才,成为神童莫扎特式的人物。
1818年,小门德尔松9岁时,就表演钢琴独奏,11岁开始音乐创作,13岁时创作了《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小门德尔松的父母经常在他们家后院的音乐厅里举办家庭音乐会,当时,德国许多文化界知名人士都来参加聚会,当中有诗人海涅,哲学家里格尔,科学家洪堡,音乐家韦伯、洪美尔、莫舍列斯及美术家史文德等。在家庭音乐会上,小门德尔松也积极地接近这些知名人士,向他们请教各种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中,在新的、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在各学科和各门类艺术的熏陶下,小门德尔松在思想、艺术上迅速成熟了。
1825年年初,门德尔松创作了《b小调钢琴四重奏》,这便是敬献歌德的那部作品。1826年,17岁的门德尔松创作了《仲夏夜之梦》。门德尔松在创作音乐作品的同时,也十分注意文化知识的学习,门德尔松18岁时,自己学完了柏林大学史学、语言学的课程。另外,他还掌握6种语言。多学科、多方面知识的充实,使他成为一位素质高、有教养的音乐家。
门德尔松花了3年时间游遍了欧洲。他到过英格兰和苏格兰,并在那里创作了《芬戈尔洞序曲》。后来,他回到德国,出任莱比锡管弦乐团的指挥。
一次音乐会上,门德尔松认识了一位英国富家少女——16岁的约翰芬·兰克。约翰芬·兰克天真美丽,门德尔松对兰克产生了好感,尔后使成为兰克的音乐老师,他教兰克弹钢琴的技巧,教作曲对位法。他们经常在一起散步,一起去听歌剧,他还帮助兰克学骑高脚踏车。兰克很愿意同门德尔松在一起,他们在相处中交流了感情,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和兰克的交住,大大地解除了门德尔松身处异乡的孤寂。
兰克精灵,鬼点子也很多,刁钻起来,不讲道理,是被宠坏了的女孩,但这些,又给门德尔松带来了很多乐趣1门德尔松真希望能在慕尼黑多留些日子,但最后,他又不得不踏上了去意大利的旅途。此后,他们之间断断续续有些书信往来,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往的次数在慢慢减少,他们之间的微妙情感也就不了了之了。
门德尔松到意大利后,不忘约翰芬·兰克,甜美的回忆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构思了以后谱写成的《g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年10月,门德尔松从意大利回到慕尼黑,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了此曲.10月17日,在慕尼黑音乐会上,门德尔松独奏《g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赢得听众热烈的掌声.这是一曲赞美青春、赞美生活、充满青春活力、热情奔放的钢琴协奏曲。
360#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08:46 | 只看该作者
弗利克斯·门德尔松是音乐史上包括莫扎特在内的最早熟的音乐天才。1821年,12岁的门德尔松在魏玛所展现出的键盘演奏技能令歌德和他生活圈子里的人们大为惊骇。在柏林,因为上演了他创作的弦乐交响曲、协奏曲和室内乐作品,他拥有了音乐行家的地位。到他15岁生日的时候,他的老师卡尔·弗里德里希·采尔特(Carl Friedrich Zelter)宣称,这个男孩子已经是巴赫、亨德尔和莫扎特兄弟会的成员。在16岁之前,这位“大师”就已经创作了辉煌的B小调钢琴四重奏,其中灵巧轻快的谐谑曲是门德尔松自己创造的这一形式作品的第一个实例。后来在1825年,他创作的八重奏制造了一个奇迹。莫扎特16岁的时候,还仅仅是创作模仿性的音乐作品,而门德尔松那令人难忘的主题旋律、富有创意的织体结构和驾驭大型作品的非凡能力,已经使他成为真正的作曲家。在创作八重奏的同一年,他还创作了《仲夏夜之梦》序曲,其严谨的层次布局和精致的管弦乐配器令世人惊异,他在17岁时就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从此之后,门德尔松几乎无暇回首过去。到他长大成人,他自然成为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管风琴家和指挥家,他把清新的活力和精湛的技艺注入艺术活动中。英国作曲家朱利乌斯·本迪克特(Julius Benedict)写道:“他比别人更懂得怎样能够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好像是通电流一样传达给众多的演奏者。”见到门德尔松的人无不被他那充沛的精力和英俊的外表所打动,他的眼睛极富吸引力,用乔治·格罗夫(George Grove)的话来说,就是“黝黑的闪着光泽,深不可测。”门德尔松的才智水平与艺术成就也是极为卓越的。他拥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和哲学基础,还是位天才的水粉画家,妙笔生花的书信作家,他能流畅地用法语和英语交流与写作。另外,他还擅长游泳、骑马和棋艺。

在短短的一生中,门德尔松既被誉为进步的浪漫主义者,又被拥戴为巴洛克和古典传统的真正继承者。舒曼亲切地称他为“19世纪的莫扎特”,李斯特非常喜欢《仲夏夜之梦》序曲的抒情性,认为它“具有极高的诗情画意”,他说,门德尔松是“巴赫再生”。柏辽兹是1831年在罗马认识门德尔松的,他称门德尔松是“卓越的、超级的、惊人的大天才。”就连在门德尔松之后去世的瓦格纳,虽然一贯打着反犹的旗号,却也把《赫布里底群岛》(Hebrides)序曲称赞为“描写自然风光的一流佳作”。1846年,《以利亚》(Elijah)在伯明翰首演之后,《时代》报道说,这是“人类智慧最卓越的成就之一。”

然而,门德尔松的音乐并没有长盛不衰。在李斯特和瓦格纳大兴其道,人们陶醉在淫欲奢华中的年代里,门德尔松的音乐逐渐地失去光芒。但还有一些音乐家,特别是布拉姆斯仍很尊敬门德尔松。但对于那些与激进阵营结为同盟的人来说,门德尔松却成了复古保守分子,被认为永远无法超越他自己十几岁时创造的童话世界而向前发展。瓦格纳公开指责门德尔松的“复合的矫揉造作”,他冷嘲热讽地说,如果门德尔松活得长久一些,他一定会给《圣经》谱上音乐。当时的瓦格纳派和维多利亚政体的敌人萧伯纳都把《圣保罗》和《以利亚》称作“沉闷的赋格作品……充满了主日学校的多愁善感和音乐学校的过分装饰。”在德国,纳粹统治下的瓦格纳乐迷们对犹太人门德尔松的敌意已经达到顶峰,因为纳粹禁止上演门德尔松的音乐,还毁掉了门德尔松在莱比锡的塑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9-29 03:21 , Processed in 0.05724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