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情上说,鄙人面对着二十世纪的一些现代作品(特别是二次大战和战后的一些作品)比较茫然。即茫然与他们对于音乐作曲技法过于专心而忽略了音乐作品应该具有的精神性、音乐性,也迷然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这种流派那种思想。记得有一位现代音乐作曲家曾经声嘶力竭地吼叫过“消灭19世纪音乐!”,出于何种原因何种心态不得而知,然而过去的音乐(特指非现代,非当代音乐。包括从远古到我们刚刚挥手告别的二十世纪音乐)确实是一种文化积累,这样的东西在文化上的意义就不去议论了。但是作为音乐本身是需要有精神的和音乐性这样的内涵为主要内容的。虽然无论是精神性还是音乐性是一个随时代变迁而变化(进化?或退化?)的抽象概念,但是被认为是具有这些性格的作品无论如何是不会为人们所遗忘或者消失的。而梅西安的这部[末日四重奏]就是属于不会为人们所遗忘的作品。因为它给我们留下的是精神上的震撼……
(全文完)
[注]
[1]. 文中涉及唱片
1. Shaham, Meyer, et al
Performer: Myung-Whun Chung, Paul Meyer, et al.
Uni/Deutsche Grammophon – 469-052-2
2. Serkin, Stoltzman
Performed by Tashi with Ida Kavafian, Peter Serkin, Fred Sherry, Richard Stoltzman
Bmg/Rca Victor - 7835
3. Bylsma,De Leeuw, et al
Uni/Philips
4. Barenboim, et al
Performer: Daniel Barenboim, Claude Desurmont, et al.
Uni/Deutsche Grammophon – 523-247-2
[2]. 本文作为系列文 [听曲忆往昔] 之十八,2001年1月04日发表于〖古典音乐论坛〗。
[3]. [后记] :想起了一些事情…
有人认为梅西安的这个作品宗教情调相当浓厚的。然而鄙人不这样感觉,记得一位德国现代诗人(名字忘记了,……)吟诵过的那样"吾悠然离开此世界,奔向比遥远世界更加遥远他方……"。这并非只是一种宗教情结唯一所能够产生的超脱……
另外,这个作品的音乐确实是痛苦的。一段时间为了听出个名堂而反复PLAY过,弄得隔壁在做功课的儿子接二连三地过来敲门抗议,说是“这样的音乐让人听了受不了,还是换一张唱片吧”……这样的事情确实也只有这样一次,曲子就是这个[QUARTET FOR THE END OF TIME]。看来那样的痛苦之音确实影响常人情绪了,而且这样的痛苦的"当量浓度"并非一般……,弄得鄙人写好这个帖子后,赶快弄些莫扎特冲洗一番……然而,那段音乐刻骨铭心!
说到莫扎特,鄙人曾经听到一位名叫DAVID SHIFRIN的单簧管演奏家的独奏音乐会,他就演奏过梅西安这个作品中单簧管无伴奏的那个乐章。或许是现场的原因,相当震撼。同时对这位演奏家的演技印象深刻,简直是技高人一等。好像他使用的单簧管的音域也不同于一般(虽然不是全部,但是他用的那只单簧管已经突破降B和A管的分界,同时还有一部分F调巴塞特单簧管的音域在里面了)……我想这大概是特别定制的一种特别音域的单簧管了。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了此人得一张唱片,曲子是莫扎特死前的两部单簧管名作,A大调协奏曲K622和A大调五重奏K581,毫不犹豫地下了订单。希望再次听到这位单簧管演奏家的莫扎特演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