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笨小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作曲家足迹系列: 不断添加中(网络资源大观)

[复制链接]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07:47 | 只看该作者
“罗沃尔特名人传记丛书”涵盖了几乎人类全部知识领域和文化领域,只要某人对某一知识和文化宝库,诸如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政治、军事、文学和各种艺术门类(音乐、造型艺术、戏剧、电影、舞蹈等)曾做出卓越贡献,或者对社会的历史进程起过显著影响.罗沃尔特出版社就请人为其撰写传记性的文字收入丛书,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单行本篇幅不大,一般是200页上下的小册子,但具备科学性和可读性两方面的价值。丛书每个单行本都以传记主人公的名字为书名,书名下有副标题:“以传记主人公的自述作依据,配相应的图片文献加以说明”。副标题强调丛书的两个特点:一是使用第一手材料写成,加强传记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有关音乐家传记的出版物,中外有个通病、常常把音乐家的天才神秘化或把他们的生活浪漫化,传记作者不遗余力收集音乐家的趣闻轶事,把它们当成认识音乐家的主要窗口,有的甚至用渲染性语言、不确实的虚构哗众取宠。“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不这样,每一个作者在正文前都要做说明,说他写这本传记要打破过去在这位作曲家身上制造的神话,还他一个真面目。二是所有书中均配有同传记主人公有密切关系的同时代人的肖像,以及他本人经历的历史事件和音乐活动的图片,做到图文并茂。这些插图并非用于装饰,而是用形象来说明问题。最近出版的单行本取消了这个副标题,但我们注意到新版传记强调第一手材料的原则不变,书的排版做到图文并茂的努力没变,非但如此,新版还换上了许多彩图。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07:57 | 只看该作者
罗沃尔特出版社物色的撰稿人,都是对撰稿对象、相关领域及有关问题有深入研究并做出卓越成绩的专家,这可以从丛书编辑部为每个作者所写的介绍中看出。有的撰稿人还是相应研究领域中的权威,比如《瓦格纳》的撰写人汉斯·迈耶先生就是世界瓦格纳研究权威之一。因为在文学和音乐方面的渊博学识和突出成就。而且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日耳曼语文学学者,汉斯·迈耶先生被北京大学授予名誉教授称号。
罗沃尔特出版社组织了一大批专家学者为“罗沃尔特名人传记丛书”各科的单行本撰稿,使通俗性的小册子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这也是值得我国出版界和各学科的专家学者,特别是音乐学科中的专家学者效法的。上述特点和做法,保证了“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的科学性,值得赞扬和推荐。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07:57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认为这套丛书还有另外两个特点值得指出。
一是丛书的单行本在不断更新。以莫扎特、贝多芬、肖邦为例,单行本已更换成全新的版本,新版由新的撰稿人写出。通过比较,我们注意到新版的观点和材料因学术界对这几个音乐家的研究有新的进展和新的成果而与旧版有所不同,一般说新版抛弃了作者认为是陈旧的观点,从新的视角来观察问题,补充新的材料。这种做法和我国的“与时俱进”精神是相通的。另外,新版抛弃了旧版堆砌材料搞繁琐哲学的缺点,叙述和行文比以前简洁扼要,篇幅也减省了。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07:57 | 只看该作者
另一个特点是前面提到的文字内容和丰富图片文献的搭配。我国的出版界常用“图文并茂”形容好的出版物,但是有的书刊文字配了许多花花绿绿的图片.看起来琳琅满目,但与文本内容没有多大关系。“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丰富的图片资料与文本内容相得益彰,放在有关内容旁边,起到了使内容具有直观的形象性作用,使读者阅读时不感到枯燥,而且加深了对内容的印象。
为了满足一些读者深入研究的需要,书中的引文都一丝不苟地在书后尾注中标明出处。附带说明:书中若有对我国读者陌生、但对理解本文起加深作用甚至关键作用的人名、地名、名词和所说的事件、问题,原作者没有加注,但我们的译者把这些都作为脚注放在当页的下方。丛书每个单行本都附有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完备目录,这是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重要的查考依据,书后的对作曲家研究的出版物和重要书目,大都是在研究史上有了定评的重要著作,也有最新出版的。这两个附录我们原封不动地以原文附在中文后面。应该指出,这两种附录所提供的资料都是最新的和可靠的,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110#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07:57 | 只看该作者
每个单行本还附有作曲家的生平大事年表,可以帮助读者对作曲家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迅速查考作曲家生平事迹和作品完成的准确年代。
丛书还附有传记主人公的同时代或后代的重要思想家、音乐评论家和同行作曲家们的评价,或带有箴言性的摘要语录。这些评论常常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总的来说是客观的,有的是切中要害的。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观点的评论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有利于促进读者对作曲家的思考和认识。
人民音乐出版社把“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译审任务交给我们三个人,我们感到这个任务很有意义,就欣然接受了。但我们都感到责任重大。因为任务是艰巨的。一是数量大,全套有60本、而且都是德文。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懂德语的人虽然不像解放初期那样凤毛麟角,但比起英语、俄语、法语来,毕竟人数尚少,合格的德文译者不易寻觅。二是这些书的内容专业性强,与一般的音乐家传记相比.它们具有一定的深度。所以,我们组稿时必须找那些既有较高德语修养,同时又有一定音乐知识的译者。幸好,很多译者都是古典音乐爱好者,他们特别对德国音乐有相当丰富的知识。
但是要译好这样的丛书,
111#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07:58 | 只看该作者
但是要译好这样的丛书,对仅仅是一个懂德语的音乐爱好者来说,仍有许多音乐专业上的难关要克服。幸好我们的译审小组中有专门从事音乐专业教学、研究的音乐史专家余志刚,有在大学兼任了十几年音乐欣赏教学的德国古典文学专家严宝瑜,以及有过业余翻译音乐类书籍丰富经验的歌德研究专家高中甫。由他们各自组稿的译稿完成后、都由他们精心审校。如审稿时遇到疑难问题,译审小组在人民音乐出版社理论辞书编辑室的负责同志和责任编辑的参与下一起研究解决。总之,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所有翻译者都抱着高度的责任感,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地去完成这项工作。因为所有参加工作的人深深了解完成这个任务意义重大。都愿竭尽绵薄之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音乐事业的普及和提高做一点工作。
以上便是我们要说的话。因为许多话是我们对读者怎样理解和使用这部音乐丛书有关,所以我们把这些话当作“序”放在书前,我们没有认为我们的话是绝对正确的,写上这些仅为读者作参考之用。竭诚希望批评指正。
112#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07:59 | 只看该作者
泰勒曼一生游历四方,接触了众多不同的音乐风格,并把这些风格融入了自己的创作当中。他以协奏曲的创作而著名;并且他的协奏曲使用的主乐器总是与众不同,比如喇叭或者多种不同的维奥尔琴。从1720年到1767年他去世,泰勒曼在当时的音乐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在这将近50年的时间里担任汉堡最大的5座大教堂的音乐主管。他的继任者是巴赫的儿子、他的教子C.P.E.巴赫。
113#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07:59 | 只看该作者
1681年的时候,他的家族并不专门从事音乐领域。虽然泰勒曼的曾祖父曾经担任过哈博斯塔特的合唱指挥,但自那以后他的家族中就再也没有谁从事音乐行业了。1685年,泰勒曼的父亲去世;养育孩子们的重任就落在了他们的母亲身上。在当时,泰勒曼的家族属于中上生活水平,其中也有不少成员在教会或者教堂工作。从10岁起,泰勒曼开始接触音乐,并很快地在这方面显示了卓越的天赋。12岁的时候,他就创作出了自己的第一部歌剧。但他的家族似乎对他的音乐天赋不大认同;因为不希望泰勒曼从事音乐行业,他的母亲在1693年没收了他所有的乐器,并把他送往泽勒菲尔德的学校,希望泰勒曼能够拥有一份“体面的”职业。不过人算不如天算,这所学校的校监却十分欣赏泰勒曼的音乐天赋,所以泰勒曼得以继续学习音乐知识和进行创作。不过 ,这一切都是他的自学。到他毕业的时候,泰勒曼已经学会了演奏直笛、管风琴、小提琴、维奥尔琴、长笛、双簧管、单簧管、低音提琴、低音喇叭等众多乐器。之后,他游历各处,接触了很多新兴的音乐风尚,比如罗森穆勒(参见R字部)和科雷利(参见C字部)对泰勒曼的早期创作就产生了影响。
114#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08:00 | 只看该作者
1701年,泰勒曼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这很有可能也是他母亲的要求)。这时,已经距他的音乐天分被世人认知不远了,因为在他学习法律的同时,他还为两座主要的大教堂创作音乐(兼差)。之后,他建立了一个有40名成员的业余音乐团体(Collegium Musicum),并为该团体创作协奏曲作品。次年,泰勒曼成为莱比锡歌剧院指挥,并担任一座大教堂的合唱指挥。他的崛起似乎惹怒了老库赫纳姆(参见K字部),因为老库赫纳姆在当地的地位因为泰勒曼被任命为合唱指挥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动摇。同时,泰勒曼的歌剧使得学生们参加库赫纳姆的教堂音乐的排练时间大大减少了。因此,老库赫纳姆宣称泰勒曼只是一个“歌剧作曲家”。以至于到了后来,即使泰勒曼离开了莱比锡,库赫纳姆也无法恢复在当地歌剧领域曾经享有的名望了。
115#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08:00 | 只看该作者
1705年,泰勒曼离开莱比锡,成为厄德曼伯爵的宫廷音乐指挥。在那里,泰勒曼接触到了来自法国的吕利(参见L字部)和坎佩拉(参见C字部)的音乐风格。在他两年的任期里,泰勒曼创作了众多的序曲和组曲。后来,由于瑞典对德意志的入侵,伯爵不得不疏散宫廷里的随员们。据说在1707年,泰勒曼造访了巴黎;并在后来被任命为爱森巴赫宫廷的歌唱主管,也就是在那里,他遇见了巴赫。泰勒曼人生的转折出现在1721年,这一年,他被任命为汉堡5座主要大教堂的音乐主管。这个职位他一直担任到去世为止。在任期内,泰勒曼为每个礼拜天创作两首康塔塔;同时为其他宗教仪式、节庆、特殊场合创作音乐。同时,他还教授歌唱音乐理论知识,以及指挥另外一个音乐团体;因此,他每周或者每两周就会有一次固定演出。泰勒曼还管理过当地的歌剧院一段时间,不过因为碰上了财务困境而告作罢。
116#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08:00 | 只看该作者
后来,曾经由库赫纳姆担任的职位出缺,泰勒曼也试着申请了这个职位。在6名竞争者里,泰勒曼独占鳌头,莱比锡的市议会对他也非常满意。不过,泰勒曼最后还是退出了竞争。因为他主要是利用莱比锡给他的邀请来确保汉堡方面能够给他加薪水。也许是历史要成全巴赫,在泰勒曼退出之后,排位在第二的格拉乌佩纳尔(参见G字部)也退出了竞争;这样一来,这个职位的任命就落到了排在第三的巴赫身上,使得巴赫有机会开创一生当中,也是音乐历史上至关重要的莱比锡时期。泰勒曼在申请莱比锡的职位的同时,还想了一些其他的办法来增加收入,比如出版一系列自己的作品、在一些其他的小诸侯的宫廷里任职等。
11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08:00 | 只看该作者
从18世纪40年代开始,泰勒曼专著于音乐理论论文的写作。因此,他的创作数量也就相应地减少了。在这段时期,他还与一些青年音乐家们合作,比如本达和C.P.E.巴赫。1755年,泰勒曼的大儿子安德烈去世,老泰勒曼又担负起养育小孙子格奥尔哥.麦克尔.泰勒曼的重任,力图把他培养成新一代的作曲家。泰勒曼的很多宗教神剧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后来,由于年老,泰勒曼的视力开始减退。从1762年左右开始,他的创作数量再次开始减少。不过,泰勒曼仍然坚持创作;直到1767年6月25日以86岁高龄去世。
118#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08:00 | 只看该作者
在《吉尼斯世界记录》的记载中,泰勒曼以其超过800部的作品数量成为最高产的作曲家。通过近期的研究(通常是指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发表的研究成果)显示,泰勒曼的实际创作数量在3000部以上;但是很大一部分因为各种原因而失传了。尤其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使得很多珍贵的手稿毁于一旦。不过,称泰勒曼是最高产的作曲家也有不妥,因为后来的西蒙.舒赫特(1788年10月11日——1867年9月10日)的作品数量就超过了8000部。
119#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08:00 | 只看该作者
泰勒曼在世的时候,广受尊重;在他去世之后,仍然受到人们的尊敬。只是到了19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他的作品才不像以前那样被频繁地演出。到20世纪之前,最后一次盛大的泰勒曼作品音乐会是在1832年。并且,之后的《大英百科全书》(1911年出版)中,有巨大的篇幅来介绍巴赫和亨德尔,却没有提及泰勒曼。

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之后,泰勒曼的作品经历了一次复兴。这个复兴的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巴闰瑞特尔编纂《早期音乐》的时候达到顶峰。今天,泰勒曼的作品经常出现在音乐会上,或者被录制成唱片和CD销售。
120#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08:04 | 只看该作者
布列舞曲 泰勒曼

此曲应注意泰勒曼是巴洛克时期非常有代表性的古钢琴家。在这首练习中还应想到巴洛克时期风格的特点:句子不是很长。弹奏时连音、断音要做出来。乐句划分时不要划的太长,每个声音要有弹性,节奏要准确。谱例第二行最后一小节的突然强与第三行第二小节的突然弱,以及第三行最后一小节的再强要做出力度上的安排,这是巴洛克时期风格的音响对比。这种忽强、忽弱而非渐强渐弱,是古钢琴阶梯式音量对比的特点。另外还要弹出巴洛克时代的华丽、纤巧、细腻的风格特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 03:14 , Processed in 0.05311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