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78|回复: 3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诡异的往事,不应该只是故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2-23 07: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休憩花园 于 2017-12-23 07:49 编辑

       过去的事,一旦变成记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淡出意识,被浮躁和时间屏蔽。因为时间,这些人和事年代已经久远,久远以后就顺理成章的成了故事。
  
  是故事就会被传说,能够被传说多是因为不可思议的巧合和诡异。
  
  再就是故事中所隐含的能量,而且是始终存在的能量。能量没有时效性,仍然会像激浪一样再一次荡涤我们,至少会让启迪再一次冲动。
  
  所以,重复昨天的故事,仍然会刷新今天,通透明天。
  
         二战的一个冬天,天气异常寒冷。
  
  美军欧洲战区总司令艾森豪威尔考察了法国某地后,乘车赶往总部,去参加紧急军事会议。
  
  这时,他突然发现前方有一位穿着邋遢的男子,蜷缩着坐在路边,冻得瑟瑟发抖。艾森豪威尔顿起恻隐之心,命令司机停下车,不顾随从反对,执意把男子请上车来。男子上车后,艾森豪威尔一问才知,他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
  
  于是,艾森豪威尔把他送到附近的小镇,带他吃了饭,买了棉衣,临走时还给了他一些钱。然后才赶往总部。
  
  这件事本就这样过去了。可不久后,情报部门送来的一份情报让艾森豪威尔大吃一惊。
  
  原来,那天希特勒已经通过间谍得知他的行程,提前让狙击手埋伏在路上。希特勒以为艾森豪威尔必死无疑,却不料计划流了产。行动失败后,希特勒一直怀疑是他们的间谍情报出了问题。殊不知,艾森豪威尔是因为救助流浪汉临时改变了行车路线,才躲过一劫。如果不是流浪汉的出现,也许历史将被改写。
  
  这些助人小事,艾森豪威尔完全可以忽略,因为他是大人物。大人物做事是可以不拘小节的,没人会因此说长论断。可他做了,而且做的自然而不做作。
  
  这让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人的厚德就是自己最好的护身符。
  
  这一说法有点玄妙,玄妙吗?
  
  这样的护身符和某些大师开光的护身符,孰强孰弱自然是一目了然。用文字讲述的故事,往往会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去揭开某些迷惑人的真相.这也是让老故事重新活一次的意外收获。
  
  上帝在拯救一个人的时候,会给他一次启动本能的机会。如果他冷漠无情,无动于衷。上帝也会突然打盹,不置可否。这是上帝的游戏规则,就像买卖一样。
  
  这样的买卖,一般人也会碰到,但碰到了,要么熟视无睹,要么不解其意。于是,不该发生的事,就在不该顺其自然的情况下,顺其自然的发生了。因此,所有的命运都是自己选择的。和上帝无关,和别人无关。
  
  买东西不付钱,你要的东西就得不到手。你见过上帝做过赔本的买卖吗?!
  
  中药的每副药方都有药引,没有这个药引,药效就发挥不出来。生命中的异象和生活中的现象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再往下延伸,希特勒安排的暂首行动,打死也不会让他相信,他的计划会坏在一个流浪汉手中。也许,注定一开始他就是一个失败者,这个事件只是一个相,如果他能破译,他就会终止他的所有疯狂行动,那么,二战的历史真的就会改写了。
  
  上帝只是和他开了一个玩笑,或者是假他之手在做一次实验。
  
  大人物的故事太大,接下来是一个小人物的故事。
  
  
       还是二战时发生的。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上尉忽然发现一架敌机向阵地俯冲下来。
  
  照常理,发现敌机俯冲时要毫不犹豫地卧倒。上尉刚要卧倒,突然发现离他五米远的地方,有一个小战士还站在那儿。他顾不上多想,一个鱼跃飞身将小战士紧紧地压在了身下。此时一声巨响,飞溅起来的泥土纷纷落在他们的身上。
  
  上尉拍拍身上的尘土,回头一看,顿时惊呆了:刚才自己所处的那个位置被炸成了一个大坑。
  
  一个人在游途中心脏病发作,随行的一个人正好带有硝酸甘油。
  
  被服用后病情很快得到缓解,还未等受助者说出谢谢,助人者诚恳的地说:谢谢你给了我一个帮助自己的机会。
  
  当事者蒙圈了。旁观者更是一脸懵逼。这个世界怎么啦?几个人在掐自己,怀疑是在做梦。一游客说这个人矫情,又一游客直接认为这人就是一个神经病。
  
  种种反应貌似都正确,都有道理。皆因我们被表象和习惯统领的时间太长了。长的让不正常的转基因都正常了。这个客观事实,让上帝都笑不出来。
  
  我们处在二元对立的时空层,本身就是一个是非模糊的环境。助人为乐原本是一个人所必备的德行,其关键在于最后那个乐字。因为最快乐的是帮助者,后续最大的收益者还是他。
  
  受助的人是受益者,应展示的是感恩,所得到的是启迪。我们习惯做的总是拔高弘扬它。(这应该是人类必备的,或因为这个德缺失很严重的缘故吧)。上边的这个故事,不就是最好的佐证吗?
  
  就像用纳税人的钱去救助纳税人,这本身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可在正常的公务活动中不也反一反吗?
  
  一件事如果成了游戏规则,就很快会形成习惯,一旦形成习惯就自然了。可应该自然吗?
  
  
       商业活动的最大秘密是给予,首先是付出,因为这是建立信用,走向长远的前提。可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至今执迷不悟,所以财富只能掌握在百分之一者的手中。
  
  上世纪40年代,正逢二战结束,盟国决定在纽约建造联合国大厦。
  
  当各国首脑们为建楼的资金和地皮犯愁时,却忽然收到一笔昂贵的捐赠——一块价值870万美元的土地。捐赠方是洛克菲勒家族。与此同时,洛克菲勒家族还买下了这块地周边的大部分土地。
  
  联合国大厦建成后,它周边的土地价格立即飙升数倍。没有人能够计算出,洛克菲勒家族因此赚到了多少个870万美元。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洛克菲勒十岁的时候,因为帮了一个轮胎撒气的男子,让家族做成了一宗大的棉纱生意。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一个种子,那就是:帮别人就是帮自己。也因此,洛克菲勒,在他的一生里,从没停止过慈善捐赠。这是公开的秘密。可又有几个人识得其中的玄机呢?
  
  一个人的一个信念一旦扎下根来,任何外因都不会再对他形成影响。因为他知道这个秘密即便是告诉一千个一万个人,也不会改变他们由来已久的习惯和认知。
  
  也许这才叫命运吧。
  
  我们都知道大道至简,可在做的过程中却习惯把它弄复杂,而且是越来越复杂。
  
  法为心用,如果心不具备这个载体,所有的法就是一个笑话,也只能是一个笑话。君不见,所有媒体的传道受业者,所教的千千万万种致富方法,学者趋之若鹜,成功者有几例?
  
  马云讲的商机来临的四个阶段,“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先知先觉经营者;后知后觉跟随者;不知不觉消费者”。看似在讲现象,实际上那是在诠释命运。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位名叫克雷斯的年轻人因为汽车“抛锚”被困在郊外。
  
  正当他万分焦急的时候,有一位骑马的男子正巧经过这里。见此情景,这位男子二话没说,便用马帮助克雷斯把汽车拉到了小镇上。事后,当感激不尽的克雷斯拿出不菲的美钞,对他表示酬谢。
  
  这位男子说:“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要尽力帮助他人”。
  
  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主动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且每次都没有忘记转述那句同样的话,给所有被他帮助的人。
  
  许多年后的一天,克雷斯被突然暴发的洪水困在了一个孤岛上,一位勇敢的少年冒着被洪水吞噬的危险救了他。当他感谢少年的时候,少年竟然也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曾说过无数次的话:“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
  
  克雷斯的胸中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暖的激流:原来,我穿起的这根关于爱的链条,周转了无数的人,最后经过少年还给了我。我一生做的这些好事,全都是为我自己做的!
  
  因果定律也是宇宙定律,这是公认的定律,你承认不承认,它都在那里方方正正的存在着。
  
  这件事的发生,如果和上帝有关的话,上帝只是在做一个加强的证明,就像证明1+1=2那样。
  
  “因”藏在“阴”里,“阴”是遮蔽视觉的面纱。我们受视距的局限,习惯性的一触即离,眼的光谱只游离在果的表象。当“因”显现成“果”时,我们才去看见,但这时再在“果”字前加“如”字,只能让理论丰满,已经永远于事无补了。
  
  所以,为了棒喝众生,佛法就生产出了一句惊语: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大道理我们都知道,去做就很难,能够坚持去做更难。要不,对人生概括的成语“千差万别”,“千奇百怪”,就不会那么贴切了。
  
  所谓圆满,就是我们从起点,绕了一个弧形,修正残缺,再走向终点,最后衔接成了一个圆,这就是圆满形成的过程。
  
  有点绕,但体验圆满的过程原本就不是一条直线,月的阴晴圆缺不就是最有彰显力的相吗?!
  
  一件事发生后,聪明的人类就会去总结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去从中接受经验教训,然后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却很少从人类自身命运去思考点什么,明晰点什么,破译点什么,拓展点什么,认清点什么。
  
  诸多的什么,沉淀积累的多了,就形成所谓的规律,在规律面前,我们的思路就有点依赖性,就容易打折,就容易附在事物的表层,不去深入内在,很容易关闭思维。于是,我们只能在相的层面上滞留,从而被带进相的泥潭,艰难蠕动前行。
  
  人类本身就是聪明的动物,我们只是把圈子内的物质财富从左搬到右,被肉身这个相束缚着,羁押着,没前行一步,都会付出代价,去做等价的交换,去做不断地重复。
  
  当物质文明发展到极限的时候,拯救人类自身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智慧,让人心明眼亮的智慧。思路决定出路的高度,从来如是。




评分

6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7-12-23 09: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欧阳梦儿 于 2017-12-23 09:35 编辑

  此篇散文,把深奥的做人哲学生活哲学融入精彩的故事之中,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醉与醒悟。读罢有一种豁然开朗般的阳光普照感。原来逐渐被人怀疑甚至抛弃的助人之善,竟然是如此美妙如此回报深厚。感谢作者!
3#
发表于 2017-12-23 10:05 | 只看该作者
有个统计学概念叫做幸存者偏差——出征回归的战机,很多腹部有弹洞,而机翼上几乎没有。要不要加厚飞机腹部的钢板保障安全而增加重量?答案是不要。机翼中弹的飞机几乎都没能飞回来,而增加飞机重量使飞机失去灵活性和飞行距离,反而更危险。
楼主文章中关于救人的同时也救了自己的例子非常抢眼,但这里有幸存者偏差,那些救人未能救自己,或者救人反而被害的例子未必比救人救己的事情少。这些与规则、与上帝无关。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人是需要通过帮助他人而获得满足和快乐的,这是人性中的善。
“ 商业活动的最大秘密是给予,首先是付出”,这在法治的、成熟的商业市场是对的,但看看资本主义初期,以及国内那些商人在资本积累时期,谁没有残酷掠夺、尔虞我诈?商业运作没那么高尚,衣冠楚楚文质彬彬掩盖着他们的原罪。
4#
发表于 2017-12-23 11: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草舍煮字 于 2017-12-23 11:47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5#
发表于 2017-12-23 15:06 | 只看该作者
人类的这个生存空间是复杂的,有时候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认真感悟吧!
6#
发表于 2017-12-23 16:04 | 只看该作者
刚刚在微信看过文中的第一个故事,又看到了作者举的更多善举,深有感触。常言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吧。当然也有助人者反被害的事例,有时候反而更多。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做一个善良的人是人间的王道。好人还是会有好报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7#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3 17:45 | 只看该作者
欧阳梦儿 发表于 2017-12-23 09:32
  此篇散文,把深奥的做人哲学生活哲学融入精彩的故事之中,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醉与醒悟。读罢有一种豁然 ...

深谢梦儿老师精细入微的雅评
8#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3 18:33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7-12-23 10:05
有个统计学概念叫做幸存者偏差——出征回归的战机,很多腹部有弹洞,而机翼上几乎没有。要不要加厚飞机腹部 ...

首先感谢先生深入的解析,您的“幸存者偏差”这样的认知或者说理论,我有点孤陋寡闻,第一次听到。这真的让我无语,诚然如先生所说,“救人未能救自己,或者救人反而被害的例子未必比救人救己的事情少。”这种现象的确存在,但我认为毕竟是少数。不敢想象,如果我们做文字的不去弘扬救人者,而是紧盯救人反而被害的个案,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和后果;更不敢去想象如果这个社会都去冷眼旁观需要帮助的人,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景象。

至于你所说的原罪和文中所列举的个案,和我所陈述的舍与得的观点完全是两个概念。应该说生而为人,人人都有原罪,只不过是多与少,大与小的区别,佛法中不是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说吗?

上一次你的解析我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心中想什么就会招来什么,你是一个义薄云天的人,你遇到的就会是讲义气的人。不知你是否还记得?!
9#
发表于 2017-12-23 19:38 | 只看该作者
休憩花园 发表于 2017-12-23 18:33
首先感谢先生深入的解析,您的“幸存者偏差”这样的认知或者说理论,我有点孤陋寡闻,第一次听到。这真的 ...

哈哈,不好意思哈。我是个泡在鸡汤里自慰的人。
10#
发表于 2017-12-23 20:0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欣赏!!点赞!!
11#
发表于 2017-12-23 20:30 | 只看该作者
花园老师把助人助己的观点,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分析得很透彻,不管最终是否能帮助到自己,我们都选择做一个善良的人,因为善良本身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回报
12#
发表于 2017-12-23 21:03 | 只看该作者
一看老师就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懂得好多啊!文章中的事例鲜活,论述清晰有力。很佩服您强大的思维能力,向您学习,问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4 07:10 | 只看该作者
河西村夫 发表于 2017-12-23 15:06
人类的这个生存空间是复杂的,有时候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认真感悟吧!

谢谢村夫老师惠顾留芳
1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4 07:11 | 只看该作者
阳光笑靥 发表于 2017-12-23 16:04
刚刚在微信看过文中的第一个故事,又看到了作者举的更多善举,深有感触。常言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应该就是 ...

谢谢你的认可和雅评
15#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4 07:12 | 只看该作者
放飞梦想 发表于 2017-12-23 20:08
学习!!欣赏!!点赞!!

感谢文友惠顾留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7 06:05 , Processed in 0.062529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