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110|回复: 4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读书长脾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29 22:5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之读书人或真名士,或假道学,皆爱以穷而不困以示与人,并蔚然成风气,仿佛家中藏富便是身家有污点,品格有瑕疵。南北朝的大诗人庾信是个有故事的人,我们姑且不扒他和萧韶断袖之欢(好基友)的八卦,也不谈他身在北周思故土,开府仍羞司马叹的矫情,只揭说他装穷不个够的真嘴脸。


       庾信的穷写在他的诗文中,他自言“白社之内,拂草看冰”(冬天简陋的房舍,铺在床上的蒲草下边都结了冰),“灵台之中,吹尘视甑”(穷的常常揭不开锅,炊具上都落满了厚厚的尘土)(《谢明皇帝赐丝布等启》)这样的居住条件和有了上顿没下顿的窘迫是不是让梁上君读到那惨状也要含着泪给他派发救济金呢?其实不然, 庾信不过是装可怜,使的一种敛财手段而已。清人许梿编的《六朝文絜》暴露了他的真实状况。在这本书中选家选了他四篇写的文采斐然的感谢信。在这四篇文章中一篇是感谢皇帝赐他杂色丝布锦绢三十段,银钱三百文;一篇是感谢一个王爷馈赠杂色丝布三十段;一篇又说某人送白罗袍一具;还有一次他得到的礼物是一匹乌骝马。我们单单从那些权贵送他的礼单是否可以推断这位大诗人就是靠哭穷博得同情,从而敛财呢?所以读书也要有慧眼,否则很容易上了文字的当。
      
(二)

        六千多年前,生活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比我们华夏文明更古老的苏美尔文明。可惜这种文明只在历史的长河中扑腾了几下就没了顶,后人很难再窥其全豹,这是憾事。


        传说消失的苏美尔人留下一句谚语:儿媳是公公的克星。这话的专利权虽有待考证,但却不影响我们当下人穷极无聊时借题发挥出一篇“花边”。中国历史上儿媳“克”公公有个专用名词叫“爬灰”或“扒灰”,这事搁在民间上不得台面,但放在历史牛人和文坛领袖那里就成了大书特书的风流韵事。“老夫聊发少年狂”他们不谴责“老夫”老不正经,却一味骂被扒灰的儿媳不守妇道。对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只执一词的偏袒老鹤只有一个态度:我---呸!


(三)


        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的远古历史多有失实荒谬之处。即便是“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不能避免把神话传说当做正史来写。而后人多半是没有足够勇气来挑战权威的。当然也有个例,宋儒欧阳修在《帝王世次图序》中考证出了《史记》里记载的“武王以十四世祖伐十四世孙而代之主”的错误。中国历史多以主观臆想断是非,所以才有了舜、禹百年寿命的记载,而历代的史家又装天真,深信不疑不动一字的地记录下来,这态度又实在害人不浅。到了到了现代史学界才又出了一个敢发声的良心学者马非百先生。此君在他的专著《秦集史》第一次提出今人为《史记.始皇本纪》原文“始皇东游,至阳武博浪沙中,为盗所惊。”断句有误,正确的标点断句应是“始皇东游,至阳武博浪。沙中为盗所惊。”为支持自己的观点,马非百先生一九三四年到河南阳武博浪沙进行实地考察。可惜他的声音始终泥牛入海,人们还固执当初的误读。挑战学术权威和约定俗成的即成习惯是件冒险的行为,多半无功。好在这种牢不可破的从众态度在松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被郭沫若误读几十年的“司母戊方鼎”被纠正还原了回它“后母戊方鼎”的实名。我们本应对历史负责,为文化有担当,希望我们的学者本着科学的态度,能勇敢地我们前人的错误敢说不。



评分

6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8-1-29 23:26 | 只看该作者
读书是肯定能长脾气的,只是这脾气各有不同。有好脾气也有坏脾气,更多的是各自的倔强。
我觉得呀,为人处事,还是有点脾气的好。不要太多,和自己的原则直接挂钩就成。

点评

小狐狸言之有理!  发表于 2018-1-30 20:48
3#
发表于 2018-1-29 23:33 | 只看该作者
只知道读书长知识,修涵养,亦能控制情绪。今天读了闫老师此篇,才明白这脾气咋长出。看来以后读书也要有慧眼,不要上了文字的当。
4#
发表于 2018-1-30 05: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秋實 于 2018-1-30 06:24 编辑

       这小文,凝练,深刻,读得爽。加分就行,别点赞了吧!
       可能是我们祖先从奴隶制走过来的缘故吧,对富人恨之入骨。只有 “ 穷 ” ,广大劳动人民才视为 “ 一家人 ” 。装不了穷的人,就 “ 视金钱如粪土 ” 。关于历史上的 “ 掏灰耙 ” ,不足为奇。大名鼎鼎的杨玉环不就是寿王妃,后被册封为贵妃的吗。历史的谬误,哈哈,比比皆是,就不说了吧。
       我也长脾气了。文中为什么要写上(一)、(二)、(三)呢?是想把文章支离破碎,还是担心读者不会分段?
       虽然,但是,老鹤,人好、心好、文章好,呃喜欢!
5#
发表于 2018-1-30 06: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安 于 2018-1-30 10:06 编辑

嘻嘻,:handshake尘甑釜鱼,苦穷敛财的同时还沽名钓誉。名利双收,难怪作秀。当某种思想被极力推崇,就会出来一群作秀的,于是在当时人看来正常在后世及外国人看来奇怪的事就频发了。
而当真正的责任人被无条件保护起来,羔羊永远承担罪责的时候,那作恶的也就肆无忌惮了。
盲目相信历史记载,盲目继承前人思想,失去自己的道德判断,是可怕又可悲的。只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以为众人皆醉我独醒,其实我正做梦呢,感谢闫兄叫醒!没那么容易醒……
6#
发表于 2018-1-30 07:19 | 只看该作者
读书读出研究和推敲是可贵的求知精神,我等几乎一阅而过,有时发现自相矛盾的地方,稍纵即逝,不加思考,读书真该长长脾气的。
7#
发表于 2018-1-30 08:21 | 只看该作者
对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只执一词的偏袒老鹤只有一个态度:我---呸!
读到这儿,就笑了。活灵活现啊!为老鹤点赞!
8#
发表于 2018-1-30 08:43 | 只看该作者
读书最长脾气的年代是宋朝,一进入读书人行列,免死,所以连皇帝也敢顶撞。但脾气大有人收拾他们,契丹啦女真啦蒙古啦直接打得他屁滚尿流,这是真没脾气。
9#
发表于 2018-1-30 10:27 | 只看该作者
扒灰一说版本诸多,但我觉得王安石这个,比较不可信。一是王安石虽然性格执拗,但品格方面还是说得过去。二是变法得罪了太多人,从民间到朝廷痛恨他的太多,天下人的嘴要想编排个谁还不容易?岂不见武大郎与潘金莲的故事吗?
10#
发表于 2018-1-30 10:54 | 只看该作者
第一节,庾信的穷写在他的诗文中。有些纳闷的是,更多揭不开锅的,甚而饿死的,也并非鲜事。偏一个哭穷的就流传至今,看来这个穷也不是一般的穷啊。不过有些自嘲也尚可谅解,比如不是真穷,是诗穷,或词穷也说不定。
第二节这个乱伦,首先想起杨贵妃,她老人家真的想跟一个老头儿胡混?可能是严重缺失父爱呢。
第三章我更想知道马非百断句后的新解,只可惜这里没有说。倒是给补上撒。
11#
发表于 2018-1-30 15:58 | 只看该作者
据说,扒灰这事与大文学家王安石有关……呸,打死我都不信,他那个直肠子怎么可能生出花花肠子?
不过三言中的拗相公倒是把他埋汰够呛……

点评

我也不信。史传王荆公是个无趣之人,此等小节他未必上心。  发表于 2018-1-30 17:29
12#
发表于 2018-1-30 16:11 | 只看该作者
读书人 ,大多喜欢较真,也就是求知欲吧。
13#
 楼主| 发表于 2018-1-30 20:11 | 只看该作者
槐安. 发表于 2018-1-29 23:26
读书是肯定能长脾气的,只是这脾气各有不同。有好脾气也有坏脾气,更多的是各自的倔强。
我觉得呀,为人处 ...

读书读到一定念头,就会不由自主较真质疑书本中说的话。独立的思考可以长脾气也可能长骄气。呵呵双刃剑。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1-30 20:16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18-1-29 23:33
只知道读书长知识,修涵养,亦能控制情绪。今天读了闫老师此篇,才明白这脾气咋长出。看来以后读书也要有慧 ...

读中国历史尤其要长慧眼。谁会相信远古的圣贤在生存和医疗条件那么差的情况下能活几百岁,在战争和部落冲突那么频繁的时代,一个王朝能存在八百年,明显是扯,可还是这样把神话当历史记录下来了。在台湾严谨的学者把可信史断代到商朝,之前只认定为神话传说,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15#
 楼主| 发表于 2018-1-30 20:20 | 只看该作者
秋實 发表于 2018-1-30 05:43
这小文,凝练,深刻,读得爽。加分就行,别点赞了吧!
       可能是我们祖先从奴隶制走过来的缘故 ...

这是我最近读的几本书写得心得,没有整理就照搬来了,所以显得零散不成篇幅。先生提出的建议至恳 小鹤接受。问先生冬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7 23:33 , Processed in 0.054265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