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902|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杂记:历史、文物及西学下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19 12: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我艳羡同事能得闲到台湾旅游。以深爱中华历史(最多是民国历史)之姿态,我跟他们说,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好好参观一下吧,最好记录点什么回来,千万别走马观花,浪费了时机,毕竟,去一次台湾也不容易。这些年不小心跟文学(特别是杂文和时政)结缘,有心注意到台湾的几位作家:诗歌如余光中,散文如张晓风,而有所侧重之时政批评者则如龙应台了。龙先生堪称两岸历史窗口的切入人物,一段时间,我为自己尚未读到她的新作《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而遗憾,虽然电子版零星读到一部分。同事问我需要带点什么,我是有心要让其在台湾代买一本此书,又怕给人家带来航空关检方面的麻烦,话到嘴边还是咽了回去。龙应台的《野火集》很薄,我也只此一本她的书,通章读了几回,为她的坦言率性而折服。在本城遭遇到半个世纪以来最大的一场暴雪时,偌大的城市颇有陷入瘫痪状态的感觉,交通不便利,学生放假,工作也略闲,翻两眼龙先生的书便是那几日的主要安排。

  正是这雪天的原因,讨巧那几日并不开朗的心情,怀旧便成了主题,而做雪夜读书状也成了枉谈。那天,我突然莫明地感伤起人事的变故,拿秃树与芦苇对话的同时,触景生情,百感交集,几乎是一气呵下了《芦花之约》。我拿不出过硬的文字本领,来完成内心对友谊的赞美和对爱情的歌颂,而惟独这两种感情在我心里占有重要的依赖位置。我知道,如果人生缺少这两种情感的附丽,其它事项做得再完美也会有感缺陷。那一刻,我只想到如龙先生以“失败者”的情绪写下的历史,也深觉自己很“失败”的无所成就,只她笔下的历史浩瀚而伟大,我笔下的历史狭隘而渺小罢了。龙应台感慨六十年前的国家,同样是大雪,但却让人感到无以自愈的恐怖和荒凉:“雪停了,大地凝结成冰。铲子敲下去,空空作响。天上没有一只飞鸟,地上没有一株树,唯一突出地面的是水塘边高高矮矮的芦苇,水塘被雪覆盖,芦苇在冬天里一片衰败,像鬼魅般的黑色断齿。”我知道,龙先生记录的那场战争是在冬天,景象的侵入也是以国家为依托的描写,而我的心思纵然与大雪后的树枝和芦苇有关,也不过是牵强地想到龙先生文中的上述一段话而已,两厢历史背景没有任何可比性。而况我抑郁的“雪藏”情绪,可能因友情的复原和爱情的回顾,很快,在朋友唏嘘安慰着拿“铲车”搭救我的同时,配合以浪漫的《诗经》情绪,便得到了完美的治愈。我的这番联想,假若有所放大对社会的责任,也只是忧心龙先生披肝沥胆地将那一幕幕血淋淋的历史揭示之余,而接着,后人如何去从正面解读国人自身上的伤疤,才是我最为担心的真正问题。这也是我噜苏这篇笔记的初衷所在。(2010年4月16日记)

   二:接下来,我将视线移到了地处大西北的敦煌莫高窟,精力主要集中在余秋雨笔下的《道士塔》。“深入”莫高窟是早有的愿望,只地域之隔遗憾我至今还没有近距离的接触它。我们知道,敦煌学一旦成为显学,其庞大的思想体系不是一般人可以掌控和叙述得来的,只那每一窟所赋予国人的文化强大与对外耻辱很是震撼我心。不合时宜,我想到“祸起萧墙”这个词语。历史证明,国家兴亡之中,败给自己的成分总是要多一些。显然,敦煌文化历来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量的敦煌经卷、雕塑、壁画流散在国外的博物馆甚至民间;而我们国家研究敦煌的学者专家们,只能是可怜兮兮甚至是屈辱地向外国人购买敦煌文物的微缩胶卷,叹息着走到放大镜前。在这个意义上,敦煌文化的洗劫与“外”关系非浅,然而,深入地看,中国的敦煌研究者为什么无法拥有自己的敦煌学?是谁把民族文化的遗产拱手相让?或者说,为什么当时的敦煌就没有一个保护措施,而任由掠夺者们肆意挑拣?这份责任,难道只能推卸给一个文盲般的叫做王圆箓的道士身上?不错,历史已经定性他是敦煌的罪人,可是,假如一百多年前,他没有发现那个藏经的17号窟,那个事从考古、垂涎已久的叫斯坦因的匈牙利人就不能将其它的敦煌宝物,一车车地拉到伦敦大英博物馆吗?所以,我想说,在一切重大事物的根由上,“内”永远扮演着主要的、决定性的角色。要知道,藏经洞被打开之时,正是腐败的清王朝走向它的末日之时,从政府到地方官员根本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来保护这些国宝。加上王圆箓这个缺乏民族责任感的道士,就使得藏经洞的悲剧悲上加悲。有资料显迹,敦煌藏经洞中共出土文物5万多件,目前国内所藏藏经洞的文书不过1万件,大量的珍贵文物依然流失在海外。这不能不让人感到由衷的心痛!(2010年4月17日记)

   三:任何文化之于世界之林,没有厚此薄彼之分别。在中国,只有传统不被民族继承,或有西学被无由禁闭之痛。有一个人,他是民国第一批留洋博士;他最早翻译卢梭的《忏悔录》;他最早发表人体裸体研究论文;他最早提倡计划生育。然而,一册惊世骇俗的《性史》,累他声名狼藉,甚至招来骂名无数,直至终老,都未能摆脱“色情博士”这个嘲讽的“名号”……但是,后来人们将其定性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风云人物,是哲学家、美学家、性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时有“南张北梁”(北方是梁漱溟)之称。这种惊世骇俗的人生际遇和浴火重生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超越世俗、超越时代、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另一种生存姿态,这个人就是著作《美的人生观》、《美的社会组织法》以及《性史》的张竞生。在美学和哲学领域,我们一直读朱光潜、宗白华、李厚泽等重量级人物,没有人注意这个叫张竞生的人。大约是李傲(不考)说过,中国近代有“三大文妖”: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编纂《性史》的张竞生;主张在美术课堂中公开使用人体模特儿的刘海粟;以及谱写“靡靡之音”《毛毛雨》的黎锦晖。所谓“文妖”就是指言行超前而招致群起而攻之的人。在“三大文妖”中,张竞生遭到最深的误解、最多的诟骂、最狠的攻讦,不仅旧派人物看他不顺眼,连一些新派人物也站在他的对立面。然而,他浪漫的性格并没有妨碍他与蔡元培、陈炯明、汪精卫等名人共事,甚至险些成为当时的“革命者”。尽管如此,皆因他的“色情”,使他没有齐名于如上几位名流的社会“美誉”。大儒梁漱溟“谅解其人与下流胡闹者有别”,这样的高姿态已属难能可贵。鲁迅倒是很客气地给予中立评价,他曾在杂感中写道:“至于张竞生的伟论,我也很佩服,我若作文,也许这样说的。但事实怕很难。……张竞生的主张(指张提出的计划生育)要实现,大约当在二十五世纪。”各位医学同仁也许不知,张竞生当时这一石破天惊的计划生育主张,从单独面陈有关部门到公开的社会呼吁,比大家熟悉的我国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提倡的计划生育,整整早了将近40年,乃至将这个倡导提到“国策”的高度时,并没有人想到这位西学归来的“色情”博士。回头再看鲁迅的预言,张竞生的这一主张(节制生育),早已在“二十五世纪”前的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甚至大大超出了他本人的初愿。我常想,历史就是这番喜欢戏谑旧时的那些文人,这位取名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意的张竞生,大约还真是生不逢时,如果他生在西化开朗的今天,惟恐会有更大的作为被社会公认吧。(2010年4月18日记)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10-4-19 20:17 | 只看该作者
每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局限,生活在其中的人也各自有着不同的悲剧。对新事物的认识和接受有一个过程,那些为了探索新事物或者探求真理而招致世人误解和诟病的先行者,值得后人的敬仰。生活在开放的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有些悲剧也非我们能够避免。不管怎么说,社会在发展,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行使,一些从前不被接受的人和事都会逐渐被人们所接纳。
3#
发表于 2010-4-19 21:19 | 只看该作者
张先生也是奇人,其实性史是人类的文明史,自然的、文化的、经济的、诸多因素都在其中。
4#
发表于 2010-4-19 21:54 | 只看该作者
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让你的文字有浓厚的思辩色彩,透着理性的光芒!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毕竟是博大的,也不是一人一己一文说得清楚的,但只要我们从中有所感悟,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问好!
5#
发表于 2010-4-20 15:09 | 只看该作者
文笔好,进来学习;感受您的思考。
6#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17:5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陀螺 于 2010-4-19 20:17 发表
每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局限,生活在其中的人也各自有着不同的悲剧。对新事物的认识和接受有一个过程,那些为了探索新事物或者探求真理而招致世人误解和诟病的先行者,值得后人的敬仰。生活在开放的二十一世纪的我们, ...


谢陀螺妙解。
7#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17:5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玉德 于 2010-4-19 21:19 发表
张先生也是奇人,其实性史是人类的文明史,自然的、文化的、经济的、诸多因素都在其中。


确是,张的“学问”不适合那样一个年代,“蒙冤”有点令人惋惜。
8#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17: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刘丽君 于 2010-4-20 15:09 发表
文笔好,进来学习;感受您的思考。


一直认为你的头像很阳光,给人以非常愉快的感觉,谢谢交流。:handshake
9#
发表于 2010-4-20 17:57 | 只看该作者
  张竞生的传记看过。三个“文妖”,其实都是杰出的人物。杰出的人物都是特立独行者。他们不被当时的人看好那是意料之内的事情。
  一水版主文章的含金量很高,需要细细咀嚼的。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17: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财智天下 于 2010-4-19 21:54 发表
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让你的文字有浓厚的思辩色彩,透着理性的光芒!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毕竟是博大的,也不是一人一己一文说得清楚的,但只要我们从中有所感悟,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问好!


谢财智老师来读,一点零碎的读书心得或笔记。很多年前,很喜欢这种纸纸形式,也是那时候没有电脑,以为读的过程加以整理和记录,总是要比现在电脑前敲打留的印象更深刻。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18:0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qm407 于 2010-4-20 17:57 发表
  张竞生的传记看过。三个“文妖”,其实都是杰出的人物。杰出的人物都是特立独行者。他们不被当时的人看好那是意料之内的事情。
  一水版主文章的含金量很高,需要细细咀嚼的。


问好4版。最近比较深入地读了读“三大文妖”,了解了很多鲜为人知的逸事,艺术之外,很是同情那个年代以及那个年代的文人。

12#
发表于 2010-4-20 21:44 | 只看该作者
初读一遍,似乎还有许多没有懂,暂不发现议论,容后再品!
13#
发表于 2010-4-21 10:28 | 只看该作者
问好,这个文字的确要细细读,才能获知你要表达的意思
14#
发表于 2010-4-21 17:18 | 只看该作者
一水文章谈到余秋雨的《道士塔》。

这篇文章备受质疑,余秋雨自己这样解释,余秋雨将自己工作分为三类:没有争议的话题交给课堂向学生传播,可能有争议的话题交给学术论文,有争议的话题交给散文。

也许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系列散文,是其对没有定论话题的个性思考。
15#
发表于 2010-4-22 13:47 | 只看该作者
上次来看过,与12、13楼观点差不多,也就没占楼。信息量大,总要先去补补课才能再来。碰巧昨天还看了文中某作者的一篇散文呢,很喜欢的:)
“我拿不出过硬的文字本领,来完成内心对友谊的赞美和对爱情的歌颂,而惟独这两种感情在我心里占有重要的依赖位置。”——赞一个!呵呵
喜欢这样平静的陈述,感知那些朴素而浓郁的情感。
还有这清淡的评论,让人冷静思考胜过片面偏颇的批判。
龙应台在网上被讨论的就很火, 我还没看过她的任何一篇文章呢,看这文章又要去补课。
《敦煌》纪录片好像有些事说的和余秋雨道士塔很接近呢。虽然不喜欢他自称大师,但我还是把他当成大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22:04 , Processed in 0.05433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