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061|回复: 9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与桑姐姐接吻辨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4-25 00:0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蝉衣cy 于 2018-4-26 17:14 编辑

                                                    与桑姐姐接吻辨味

  先用标题调戏一下良家妇女——桑姐姐。所谓“接吻”,只是交流。而“辨味”自然是交流观点的异同。

  桑姐姐在http://bbs.zhongcai.com/thread-1409610-8-1.html的107楼留了一个长帖,说了对作品《人肉超级大卖场》的见解。对桑姐姐的留评,蝉衣想谈一下观点的差别,对于桑姐姐的许多真知铄见不做重复性阐述和交代。也不直接揭示千年女妖作品存在的那些问题。主要阐明两个观点:小说概念的开放性和小说创新的重要性。

  第一行是“看了所有的贴子,涉水江湖先生的帖子似乎被删了。或许他是说了句大实话。”

  这句话出现在对原文作者的问候语之前,急于表达已有判断的这种心情,可以看出这是重要观点所在。其意义至少是大于之后的礼貌用语的。致意的语言里所使用的“首先要表示钦佩”的“首先”,显然在时间上已经滞后了,也是以语言操作的方式对心意的补救。由此可以看出这段话的重心在于“说句实话,这篇发在小说版的文字,确实大失所望”。这一句与之前的第一句亮出观点的话,恰好是吻合的。至于为什么空置礼貌又虚套的几句赞美的话,桑姐姐心里是清楚的,大家也可以分析得出来,这也是蝉衣说“有欲望在作祟”的原因之一。这不是需要纠结和探讨的。那么涉水江湖先生的帖子说了什么呢?

  请看第17楼:“唉,一声叹息。以前来中财还有些文可以看,现在来看了一下,大失所望。小说的定义是什么,估计很多人都不明了吧。”涉水江湖先生显然是对这个作品的作者忘记了“小说的定义是什么”而“大失所望”。

  由此,可以看出桑姐姐对涉水江湖先生的小说定义是支持的。那么有必要先阐述一下小说定义,来回应桑姐姐的观点。中西方对文体的划分所存在的差异,本身就存在着对体裁的不同看法,就小说这个文体来说,也是这样。所谓“文体”,就是一种文学程式。我们知道任何程式都是群体共同约定的结果,包括法律等任何约定又都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文学程式只能被描述而不能被定义,也就是说一切试图探讨文体本质的行为,都是徒劳的,比如小说。既然不能永久地给出固定的概念,我们只能从大多数人比较认可的、至今已有的文体样式中来归纳和总结各种体裁的特点,从而形成相对可以接受的体裁概念。

  对于小说体裁的特点,鲁迅较早汲取西方理论的营养,给了小说一个涵盖四个要素的概念。这四个要素是:叙述的、想象的、虚构的、散体的。与西方文学对小说的看法保持了一致。进入当代后,《辞海》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小说是文学的一大样式:它通过艺术的语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是一种广泛地、多侧面地展现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很明显,只使用了一个要素:“叙述的”。叙述就需要语言,就会涉及叙述的对象和内容——人物与故事及其所处的环境,叙述必然有叙述者,叙述者必然通过叙述来表达感情和态度。这个定义凸显了那个时代背景的特点,也从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到那些小说作品的主要特征,并进而看清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这个相对单一的三要素定义(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至今还固化地存在于大多数文学爱好者的心中。现在,因为对小说视野的扩大和自觉意识的提高,中国出现了一个新的小说概念:“小说是以散体文字的形式,表现虚构的叙事性内容的一种文学形式。”这一定义强调了“散体的”“虚构的”“叙述的”三个要素。为什么少了一项“想象的”?这种中西方概念的差别体现了什么?

  在中文语境里,“虚构”在语意里已经包含了想象的因素,这是不加入“想象的”这一要素的直接原因。而西方为什么如此强调“想象的”呢?这可以从十七世纪命名“小说家”所使用的英文词语得到印证。英文里“小说家”这一名词的最初意义是:创新的。这个侧面可以让我们清楚西方对小说艺术创新的重视度,而这种重视也在小说作品的表现上得到了验证。桑姐姐比我阅读的西方小说多很多,应该更有体会。中西方对小说的基础要素“叙述的”,在认知上是保持一致的。而西方把“想象的”放在“虚构的”之前,也就是在小说形成前的构思活动中,认为艺术的创想与对小说内容进行虚构比,时间上必须更早,也更重要。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以上的梳理是否成立呢?(此处省略1000字,正在与桑姐姐接吻)。

  据此来看,蝉衣心里的小说概念是开放型的,至少是支持这种概念的。桑姐姐的回帖内容显示着小说定义的固化特点,似乎强调了小说必须怎么写,具有一定的框范性。那么千年女妖的这个作品在小说版的出现和存在,是否有意义、有价值呢?不一定。还得与桑姐姐继续探讨,因为还有一些“味”需要继续“辨”。

  桑姐姐的跟帖里说:“这篇文字的主旨,作者在文末已经说明了,就是地球日,给动物们一个美好的家园。”桑姐姐不会是没有仔细阅读原文吧?或者是带着前置的情绪和先验的观念在阅读吧?

  桑姐姐为什么这样判定该作的主旨呢?这是与桑姐姐的那些论述有关的。那么,这其中值得思考、分析的是什么?蝉衣在该帖子里狂妄地加了一句点评:“以再现法的手段批评表现法的作品,有欲望在作祟。使用的再现法又远离着原文,就不能与作品表现法实现并轨,因此,等于外部反思。”想以此来解释清楚观点的差别,对蝉衣是一个很有高度的挑战。毕竟认知水平非常有限,接下来我忐忑地阐述一下,仅供参考,欢迎探讨。

  前面的爬梳已经说明了艺术创新的重要性,有着小说概念里必须放入和强调“想象的”这一重要构成条件的愿望,那么艺术想象力对于小说的呈现真得如此关键吗?试想:《变形记》如果让格雷戈尔一直以人的形象留存于作品中,让他因为车祸等事故而残疾,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成为这个家庭的沉重负担,不再是家庭的挣钱机器,父母和妹妹即使想抛弃他,会逼死他吗?作品的深刻性会不会流失呢?答案是显然的。也就是说,宏观上没有这种艺术创新,中观架构和微观再现的不管如何好,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都会锐减。《变形记》去掉这个艺术创想的外壳后,类似的作品就太多了,如此之下《变形记》也就不可能以伟大作品的形象在文学殿堂里居于重要的位置。

  《变形记》是以一个赋予人性的动物形象在人的社会里进行架构并完成,而《人肉超级大卖场》却是以一群赋予人性的动物形象在人的社会之外来架构并企图完美地呈现。显然是借鉴了《变形记》的艺术思维方式,但是作品差别巨大。这种差别巨大是抛开写作能力来说的。在这里我说说两个非常明显的差别:一是叙事角度的差别。二是艺术呈现方式的不同。(按照这样的思路,鲁迅的《阿Q正传》也可以与《变形记》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着分析。因为艺术构思的思维方向、小说结构的特点和人物的塑造手段等具有趋同性。不知道中国的比较文学理论的范畴里是否有人已经做了这项工作。桑姐姐可以试试。)

  一、叙事角度的差别。《变形记》叙述者的视角在人的社会之中,《人肉超级大卖场》叙述者的视角在人的社会之外。、艺术呈现方式的不同。《变形记》的艺术呈现方式是再现法,《人肉超级大卖场》的艺术呈现方式是表现法。因为《变形记》的视角在人的社会之中,必然使用再现法。《人肉超级大卖场》的视角在人的社会之外,可以继续创新地使用表现法。根据桑姐姐的回帖内容,需要解释一下两个艺术呈现方式:再现法和表现法。

  再现法是指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原来已有,多数人本身就是参与者,也被参与者已经看到,却不被人们重视和警醒的言行等活动及其人物形象,通过文学手段使其走向典型化,积聚可以走向普遍性的能指。这种艺术呈现方式,就是再现法。

  表现法是指在人的社会生活中不可见的、隐蔽的、被遮蔽的以及比较内在的,多数人本身就是施加者,施加者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直接看到,且不被人们重视和警醒的活动,通过艺术表现的手法使其呈现为可见的、外在的,并能让人们普遍接受的能指。这种艺术呈现方式,就是表现法。这里的“表现”不是指向表现主义这种文学修辞的。

  其实,这样做,很多人会觉得蝉衣在这里有点显摆了,事实上只是陈述已有的文学理论概念,没有什么神秘之处,也因为古已有之。比如表现法:“沿隐以至显,因內而符外”(刘勰《文心雕龙》)还有一个词语需要附带着交代一下,不是桑姐姐不懂,而是还有部分文友不一定懂:外部反思。一般情况下,这是拿一种成功的经验去指导另一种不同的实验。对于新的实验,那种成功的经验往往就是外部的经验,而以此对新的实验提出比较严苛的要求,逼迫新实验按部就班地做,这样的思维方式,容易构成外部反思。我们举一个非常血腥的例子,死了上百万人:共产国际远东局使用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军事“真理”指导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因为不符合中国的实际现实,屡战屡败。王明的历史地位也因此固化地确定,毛泽东的伟大也由此彰显,尤其是辩证思考的能力和实践的勇气。当然,使用再现法的成果指导表现法,不仅不会死人,还会提供很多有益的营养。

  文学批评的宏观“评论”必须依赖微观的“眉批”做支撑。也就是不管说的怎么好,都得依靠文本分析来证实。毕竟文本才是“中心”。举例一下原文的内容:“貂大娘是冲在最前面的一个,身子滑溜简直占尽了优势。但见大娘捋了捋胡须,迈着慵懒的步子轻慢地审视着眼前的一众蔫丝瓜样的‘公人’和‘母人’。嘴里还在泄愤:‘全部给我牵出来,老娘今天要亲自过过手瘾。’”如果使用再现法,可以这样修改貂大娘说的话:“人类披着貂皮大衣、穿上貂皮履,满世界嘚瑟。老娘今天要买人皮,……”

  其实,原作里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鳄鱼——鳄鱼皮束腕、鳄鱼皮外衣、鳄鱼皮鞋、鳄鱼皮裤;黄鼠狼——狼毫毛笔、狼皮围脖;鸭子——鸭绒被;人肉注水吃了拉肚子等等,到处都有文本在表现的指向性意义。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表现的指向性意义以及这个作品在整体上是否具有修辞格特点呢?

  桑姐姐知道,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就是悖论,并且很多文友都知道这与“陌生化”的概念有一定的相通性。这种方法是把我们思想的注意力从习惯的嗜眠症中唤醒,引导我们注意眼前世界的美丑并反思我们的“智”。当然,这是从语言内部的引爆。这个作品在方法上是否有这样的特点呢?

  而在语言外部,构成语言与意指的矛盾,可以达成隐喻,使主题思想的呈现中包含一个间接的陈述,也就是反讽。比如夸大陈述、同一词语的二义正好相反、将相反的两极拉得很长而得到的浪漫反讽等,作品里的有些语言是否具有这种特征呢?也许原作语言没有再现法那么清晰,这恰好符合含混手法,使得语言具有了一些复义的特点,需要经过一般阅读训练的大多数读者去领会。而能够领会的人那么多,是否是“追捧”呢?需要进一步思考着做判断。

  至此,一定有人说蝉衣在过分解读,那么请你去阅读文本,看看是否是单纯的“童话故事”?“细读只是进入文学文本的过程,通过细节分析,逐步深入文本的结构,最终达到对作品意义的最丰富的解释,实现作品价值的准确评价,才是细读的真正目标。”“细读法主张,任何词语的隐含意义、引申意义或比喻意义,都不会损害文字陈述的外延意义,而是二者的统一。因此,任何细读分析都应从文本本身出发,分析文本所可能具有的最大可能的丰富意义。”这两句话是文本细读教材里的,希望对文友们阅读文本时有所启示。

  请说,感知蝉衣和桑姐姐的“味”存在差别吗?哦,既然文本需要细读,就在桑姐姐的帖子里去甄微,收获那些闪光的金子吧。我已经得到很多,只是在这里没有说。说的也只是纯属学理的争鸣,勉力搜寻帮助自己能够自圆其说的理由而已。不是蝉衣有什么新的观点,而是就认知上与桑姐姐主张的有别之处,说明一下。没有什么真理和对错,何况千年女妖的原作除了这些“我以为”的优点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呢?这方面,千年女妖应该更认真深入地学习桑姐姐话里的真知铄见。蝉衣的解释是否存在吉光片羽呢?


评分

5

查看全部评分

来自 35#
发表于 2018-4-25 17:51 | 只看该作者
蝉衣cy 发表于 2018-4-25 10:00
没有什么值得惊奇的内容,都是平常应该知道的基础性常识:1、小说概念是开放型的。2、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 ...

小说概念的开放,小说创作的创新,这其实应该引起广大小说同好的注重和实践。唯其如此,方有走出固步自封、原地踏步的可能。如何更好地加强认识,在具体的小说实践中加以运用,对自己的小说起到一个较为明晰的作用,需要做许多功课。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8-4-25 05:20 | 只看该作者
我在学习和研究,很吃力。多看两遍就会明白,我想。
3#
发表于 2018-4-25 07:19 | 只看该作者
先抢沙发,坐上欣赏。问好!
4#
 楼主| 发表于 2018-4-25 08:06 | 只看该作者
zizhu 发表于 2018-4-25 07:19
先抢沙发,坐上欣赏。问好!

早上好!一天之计在于晨,zizhu版主从早晨开始一路快乐哦!只是与老桑先生的交流贴,觉得有必要让更多的小说版朋友,进一步加深对小说这个文体的认知,进一步强化创新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对小说题材的使用能力,从而使得大家在小说创作中获得更大更深更持久的愉悦。
5#
发表于 2018-4-25 08:43 | 只看该作者
所谓“文体”,就是一种文学程式。我们知道任何程式都是群体共同约定的结果,包括法律等任何约定又都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文学程式只能被描述而不能被定义。------非常赞同这个观点。

任何一种创新都代表着一种对固化模式的突破。就像流行的潮服,显示的是个性,创新,是另一种形式的美,你不能因为它是潮服而否定这是一件衣服吧。文字是意识的桥,而格式,技巧,体裁都是为塑造或者说所揭示呈现的现象服务,继而从语言的深度上去诠释这个世界的本相,这才是文字的终极意义。

拜读学习,蝉衣(禅意)的理论总能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6#
 楼主| 发表于 2018-4-25 10:00 | 只看该作者
碣石清风 发表于 2018-4-25 05:20
我在学习和研究,很吃力。多看两遍就会明白,我想。

没有什么值得惊奇的内容,都是平常应该知道的基础性常识:1、小说概念是开放型的。2、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主要就谈这两个与小说写作有关的内容,不是什么新观点,也不具有指导性,是跟大家一起树立和强化这种意识。
7#
发表于 2018-4-25 10:05 | 只看该作者
这标题,吓死个人儿!
8#
发表于 2018-4-25 10:06 | 只看该作者
站后面慢慢欣赏这一场精彩的辩论
9#
发表于 2018-4-25 10:15 | 只看该作者
休憩花园 发表于 2018-4-25 08:43
所谓“文体”,就是一种文学程式。我们知道任何程式都是群体共同约定的结果,包括法律等任何约定又都是可以 ...

这不是蝉衣的原创,抄袭的。

点评

对。抄老桑的。  发表于 2018-4-25 11:25
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抄的妙不妙。所有的文字都是另一种形式的排列组合。  发表于 2018-4-25 10:32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4-25 10:16 | 只看该作者
欧阳梦儿 发表于 2018-4-25 10:05
这标题,吓死个人儿!

小美妹是长期做过各种体裁版块的版主的,也是对文学有独自观点的,希望多提携指导。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4-25 10:19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18-4-25 10:06
站后面慢慢欣赏这一场精彩的辩论

云姐,不会是挑事吧
这真不是辩论,只是在大方向趋同后对小的方面进行交流。本身就不存在对错。
12#
发表于 2018-4-25 10:27 | 只看该作者
蝉衣cy 发表于 2018-4-25 10:16
小美妹是长期做过各种体裁版块的版主的,也是对文学有独自观点的,希望多提携指导。

客气得有些假哈。对文学对评论,我是越来越自惭形秽,哪里还敢发什么瘪言?!
13#
发表于 2018-4-25 10:28 | 只看该作者
当一回文抄公,录本雅明的批评家的十三条法则做灌水之用:
1,批评家是文学战场上的战略家。
2,没有明确立场的人需保持沉默。
3,批评家完全不同于旧时代的传译员。
4,批评必须使用艺术家的语言。
5,“客观性”必须且总是在党团性做出牺牲,如果战斗的目标要求如此。
6,批评是一个道德问题。如果歌德错判了荷尔德林,克莱斯特,贝多芬或者让保尔,那是他道德观而不是他的美学眼光有毛病。
(未完待续!)

点评

3,批评家完全不同于旧时代的传译员。为这句话点赞。  发表于 2018-4-25 10:45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4#
发表于 2018-4-25 10:37 | 只看该作者
7,对于批评家,他的同行是最高的权威,绝不是公众。也不是后人。
8,后人会遗忘或拥戴。只有批评家能面对作者做出评判。
9,论辩意即用几句断言摧毁一本书。越少研究越有力量。只有破坏者能做批评。
10,真正的论辩着手一本书的时候就像一个生番给婴孩上佐料一样亲切。
11,美学激情和批评家不相容。在他手中艺术制品就是闪亮的刀剑用于心智的战场。
12,批评家的艺术像颗栗子一样简单:杜撰口号不让观念泄露。不够格的批评则用口号把观念兜售给时尚。
13,公众必须总是被证实是错误的,然而总是通过批评家才得以表达。
(全剧终)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5#
发表于 2018-4-25 10:53 | 只看该作者
蝉衣啊,你与老桑打情骂俏,实质上是在卖弄你的风骚啊。

我刚才,想找一位文友给“蝉衣”二字下的定义,没找到。当时他用你的这套玄虚词汇写出来后,我笑喷了。就是说什么呢,一个简单的名词,我们可以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而有些人为了显示自己的高深,故意绕圈子。我们读黑格尔会觉得特别绕特别艰深,但读叔本华就会好多了,因为叔本华的阐释更生动更形象,普通大众都能懂能接受。

我看了你的这些文字,想说的是,大部分都不是你的东西,而是别人的,你只不过是引用(用骂你的语气,那就是照搬、抄袭)过来而已。当然,这也有好处,就是能够作一个文学理论特别是文学学术名词与知识的普及,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要感谢蝉衣。这些理论,只要认真思考,不难懂。确实是那么一回事(用骂你的话讲就是“煞有介事”)。

你这篇文字,充满书生气息,纸上谈兵,滔滔不绝,坐议立谈,似乎无人可及。但是,很空。很空。我们所有的文学评论,重心一定要落在具体评论的作品上来。仅就女妖兄台的这篇文字,根本不需要动用飞机大炮坦克这些重型武器来加以“捍卫”。我说句实话,绝不是打击女妖兄,这篇小说是非常普通的一篇小说,份量非常轻,我们只能在小范围说如何如何好,但千万不要往更高层级的范围去吹捧,那会闹笑话的。因为你放在小说的海洋中一松手就湮没了,类似的表现手法不知有多少。你也许在太虚觉得稀奇。

你坚持搞文学理论研究与评论,方向没错,但不要钻进死胡同。文学评论,必须要建立在大量阅读(精读与博览)基础上的。

挺好的。标题不错。嗯。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8 02:06 , Processed in 0.06121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