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42|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十九岁的秋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9-26 13: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十九岁的秋天 作者  永井荷风
  浏览近年报纸上的新闻得知,东亚风云突变,同文同种的中日两国已无暇顾及善邻之谊。想起十九岁那年随父母同游上海的旧事,恍如隔世一般。
  记得小时候,见过父亲的书斋和客厅的壁龛上挂着何如璋、叶松石、王漆园等清人的字幅。父亲喜好唐宋诗文,与中国的文人墨客很早就就结下友谊。
  何如璋是清国公使,明治十年前后曾长驻东京。
  叶松石同一时期也在日本,是第一个被外国语学校聘作教授的清人。后一度归国,之后再度来日,终病死大阪。其遗稿《煮药漫抄》的开篇,有诗人小野湖山所作略传。
  每逢庭院的梅树纷纷散落,家里客厅的壁龛必定会挂上何如璋挥毫写就的东坡绝句,故而我到了耄耋之年的今日,依然能一字不差地背出那二十八字:
  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
  人生看得几清明。
  明治的儒者文人极其看重何如璋,当时刊行的日本人所作的诗文集,几乎都附有何氏的题字、序文或评语。
  我于明治三十年九月离开东京,启程的日期和所乘轮船的名字至今记得。我比父母先行一步,从横滨乘船到达神户,与由陆路赶来的父母汇合。
  轮船装货需停泊二日二晚,我趁机独自走访了京都大阪的名胜古迹,体味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旅行之趣。不过当时的情景大致忘了,唯独记得,在文乐座听越路太夫——也就是后来的摄津大掾唱了“俊传兵卫”。
  船行至长崎后,一位身着淡紫色罗面长衫的商人模样的中国人,叼着烟卷乘着小舟拜访了父亲。当时,长崎尚没有可供轮船停靠的码头。那位来找父亲的中国人回去的时候,一边从舷梯往下爬,一边呼喊“舢板”。那呼喊小舟的叫声,让我体味到一种似乎已经身在异乡的、难以言表的快感,至今难以忘怀。
  清晨抵达长崎的轮船,于当日傍晚时分再次解开缆绳,并于次日午后驶进吴淞河口,在芦荻丛中暂等涨潮后,徐徐开进了上海的埠头。辞官从商的父亲,从那年春天开始监管上海某公司的事务,所以埠头上站了大群欢迎的人。他坐进一辆套了两匹马的马车,母亲和我也随即跟上。在东京看惯了铁道马车那种瘦马的我,觉得眼前这装了皮具、膘肥体壮的马儿实在洒脱。马夫二人、马丁二人,穿了红色袖口和领口的同样的白衣,头戴红穗斗笠。这阵仗让我恍惚间觉得,一家人顿时成了权贵,因为欧美公使当时在东京也是那样威风堂堂地乘着马车在堀端兜风的。
  父亲的宿舍在公司院内,离码头不超过两三町距离,才听见鞭子声响,马车就沿着石墙进了铁门,停在一栋法兰西风格的灰色石砌房屋的台阶下。
  房子有两层,下面共两间,会客间和餐厅。把隔在中间的推拉门向左右打开,便成了一间大得能开舞会的大房间。楼上有两间连着阳台,一间是父亲的书斋,另一间是卧室。无论坐在哪一间,大海一般的黄浦江两岸都能一目了然。父亲把里头的一间分给我暂作卧室。那间房没有阳台,不过法兰西风格的窗户外有个小露台,凭窗望去,草坪那边是公司的办公楼,石墙外隔着马路的远方能看到日本领事馆的建筑。当时日本还没有租界,包括领事馆在内的日本公司和商店,大抵集中在美租界一隅。唯有横滨正金银行和三井物产公司设在英租界最繁华的河岸边。
  美租界和英租界当中隔着运河,河上架的桥名曰虹口桥。过了桥,黄浦江岸有个西式公园。我吃过晚餐后由公司的人领着去那儿散步,来回花了一小时,看来往返距离也不超过日本的一里。
  我走进里头那间小屋躺在床上,虽说旅途劳累,可怎么也睡不着。自从上岸的那一刻起,我不管看什么都觉得好奇,不,应该说我受到某种更加深刻的感动。当时还没有“exoti”这个说法,我只知道自己的感官兴奋至极,却没有足够的知识解释分析这一反应。
  后来我才逐渐模模糊糊地知道,自己每日体验的异样感动,其实是海外的风物和色彩所唤起的。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强烈的色彩之美。比如,街上行走的中国商人和坐在独轮车上的中国妇女的服装的色彩,站在十字路口的印度巡查头上包裹的布巾和土耳其人的帽子的色彩,往来河上的小舟的色彩。以及种种我听不懂的话语人声。当时尚不懂西洋文学艺术的我,着实被这些颜色和声音赋予强烈的感官刺激。
  我曾在街上碰到一支敲锣行进的队伍,名曰“道台”。也在某日傍晚,遇过送殡的行列,哭天抹泪的妇女走在最前面。这些奇异的风俗让我睁大眼睛。头上插了桂花的中国美人在张园的树荫下赶马车的光景,古香古色的徐园的回廊上悬挂的对联书法,开在那黯淡中庭的秋花的寂寥,剧场茶馆聚集的四马路的喧闹,这些让我对异国色彩的感动越来越深。
  自大正二年的革命始起,中国人改变了清朝二百年来的风俗,同我们日本人一样,兴用欧美之物。我三十年前亲眼所见的色彩之美,也许在如今的上海街市已荡然无存。
  当时,年轻美貌的中国姑娘,时兴在辫尾绑一条穗子长长的丝巾,每走动一步,那穗子就随着穿了缎面鞋的雪白的脚后跟摆动,我看了不禁觉得,这实在是优美且纤巧的风俗。男子服饰之美胜过女装,在图案华丽的缎面长衫上,再穿一件镶了粗边的颜色鲜亮的短上衣,数目众多的扣子都嵌了宝石,长穗儿腰带上系若干刺绣荷包。我很是羡慕。
  与江户时代相同,清朝使用阴历。一日,我随父母乘马车去了郊外,穿过满是柳树、芦苇和桑树的无尽的平野,来到正中央的一座名叫龙华寺的古刹。我记得当时登上塔顶,想来那天应该是旧历的九月九日,正好是重阳节。学过唐诗的日本文人,从江户时代起就有重阳节登高、采菊摘茱萸作诗的习惯。可上海市中既无可登之高地,也无远望之山影。父亲在车中说过,只有去到郊外的龙华寺,登上塔顶,方可见云烟渺渺间矮山连绵。
  昭和的日本人,惯用“hiking”这个美国词的音译外来语代指“秋日游山之事”。可依我这个顽民的意见,古来沿用的“登高”一词足矣。
  那年的阴历九月十三是阳历的哪一天,我不记得了。草拟本文之初,我想起当时某日,父亲吃过晚饭后在书斋闲聊时,曾说“今夜是十三夜”,并即兴作诗一首。父亲的遗稿如下记载:
  芦花如雪雁声寒,
  把酒南楼夜欲残。
  四口一家固是客,
  天涯倶见月団栾。
  当时,我曾想过就这样滞留上海,找个合适的学校念书算了。因为回了东京就得接受征兵检查,升入高等学校还得学习柔术之类的玩意儿,这些是我最讨厌的。可惜我的愿望终究没有获准。那年冬天,母亲要回东京,我也一同上了船。那时,在公园里赶马车的中国美人的鬓发上,已经看不到菊花了。
  这些都是三十六、七年前的旧梦了。岁月不待人,时间匆匆过。诚如东坡所言,“惆怅东南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2#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13:44 | 只看该作者
配合立红的书评《倾听熟烂的过去文明的私语》,给大家分享这篇荷风的散文。

立红书评链接:http://bbs.zhongcai.com/thread-1421210-1-1.html
3#
发表于 2018-9-27 08:17 | 只看该作者
文中淡淡的惆怅,涉及一个“国”之问题。
作为书生来讲,有些国事当真弄不懂,可能潜意思里也不愿意弄懂。
散文真是美,淡淡叙来,人文、风物、唐诗宋词书画皆是字里风景。
4#
发表于 2018-9-27 08:58 | 只看该作者
“惆怅东南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真是望穿时空!
5#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09:47 | 只看该作者
柳藏 发表于 2018-9-27 08:58
“惆怅东南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真是望穿时空!

死翘翘的赶脚,这么唯美的汉学诗意,人家日本人荷风能写出来,咱们正宗汉人写不出来,几乎泪奔
6#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09:47 | 只看该作者
柳藏 发表于 2018-9-27 08:58
“惆怅东南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真是望穿时空!

问:你还能不读荷风吗
7#
发表于 2018-9-27 11:40 | 只看该作者
一水 发表于 2018-9-27 09:47
死翘翘的赶脚,这么唯美的汉学诗意,人家日本人荷风能写出来,咱们正宗汉人写不出来,几乎泪奔

这篇文章让我一直想到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女》,叙述的事情不一样,但其中的韵味却是一般同。散漫的、闲逸的文字,不动声色。春色遥看近却无的格调,几近至味无味之况味。
8#
发表于 2018-9-27 21:0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水版的分享!
真心佩服水的博学,荷风的又一篇文章,让人再一次看到汉学在日本的影响,那种写文的淡淡的风格,是日本作家 的风格,细想,明明就是宋明的遗风嘛。
江户时代又叫德川时代,是日本的中世纪,受唐风影响浓厚,在文章中也能窥见
9#
 楼主| 发表于 2018-9-28 10:42 | 只看该作者
李立红 发表于 2018-9-27 21:06
谢谢水版的分享!
真心佩服水的博学,荷风的又一篇文章,让人再一次看到汉学在日本的影响,那种写文的淡淡 ...

非常典型的一篇荷风
10#
发表于 2018-9-28 15:17 | 只看该作者
一水 发表于 2018-9-27 09:47
问:你还能不读荷风吗

答:能。
         .
11#
发表于 2018-9-28 16:48 | 只看该作者
读完,还懵懵懂懂以为是水版写的文呢,可又感觉朝代不搭,赶紧回头才发现是 分享——永井荷风大师的文。
这感觉就像回到几十年前看电影的画面里。其它就不说不明白了。
12#
 楼主| 发表于 2018-9-30 14:10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18-9-28 16:48
读完,还懵懵懂懂以为是水版写的文呢,可又感觉朝代不搭,赶紧回头才发现是 分享——永井荷风大师的文。
...

好文章吧,这是配合立红写荷风的帖子发的。希望大家喜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05:57 , Processed in 0.05933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