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放飞梦想 于 2019-4-28 21:03 编辑
文天祥:九死一生 忠贞不悔 放飞梦想/文
1 公元1276年2月19日,文天祥受命于危难之际,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统领各路军马。
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元军大兵压境,兵临都城北门之下,仓促应战,又有几多胜算把握?坚守抗衡,又如同坐以待毙!立即撤退,显然措手不及。
面对危急局势,满朝文武,聚集在左丞相吴坚家里,无计可施,愁眉不展。
就在双方车辆往来甚密,战事吃紧之时,元军邀请南宋大臣前去谈判,大家一致认为,此行只有文天祥能够不辱使命,化险为夷。
在事关国家民族危难的紧要关头,文天祥不顾自身安危,毅然决定,深入虎穴。
文天祥暗自思忖,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元军将帅并非铁石心肠,或许会被言辞所打动。
文天祥想到,依据以往双方使者奉命往来的惯例,从未有过被元军扣留北方的情况,这就打消了心中疑虑。
文天祥打算乘此机会,探听元军虚实,获取重要情报,回来后谋求破敌救国良策,以图东山再起之大计。
想到这些,文天祥雷厉风行,立即辞去右丞相职务,第二天,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谈判。 2 初到元营,文天祥慷慨陈词,据理抗争,元兵上下都被文天祥的胆识与义理所震动,自乱阵脚,也不敢当即轻视南宋。
可惜不幸的是,投敌叛国的奸臣吕师孟早就同文天祥结怨,叛徒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挑拨离间。
就这样,风云突变,文天祥被元军扣留,无法回国,谈判大计半途而废,国事不可收拾,前途未卜。
文天祥料到难以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那些元军将帅,欺人太甚,出尔反尔,言而无信。
想到那些卖国求荣的奸臣贼子,文天祥又愤慨地揭露了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对他们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的丑恶勾当深恶痛绝。
文天祥早就抱定以死报国的信念,对个人安危也已经置之度外。
元军表面上尊重文天祥,其实骨子里却恼羞成怒,两个重要头目名义上是到旅店来陪伴,实则是监视文天祥的举动,夜晚就派兵包围他的住所,种种迹象表明,文天祥已经无法逃脱虎口,返身回国了。
过了一段时日,叛徒贾余庆等人以祈请使的名义到敌人京城大都去,元军驱赶文天祥同行,却又不把文天祥当使者对待。
面对元军违背义理的可耻行径,文天祥本想引刀自杀,但他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去。正如古人所说:“这样做是将要有所作为啊!”
到了京口,文天祥伺机逃到真州,他立即把元军的虚实转告淮东、淮西两位主帅,相约联合兵力抗击元军。心里默念,复兴大业,在此一举!
让文天祥始料未及的是,在真州居留了两天,驻守维扬的统帅李庭芝听信谗言,竟然对文天祥下了逐客令。
迫不得已,文天祥只好改名换姓,隐蔽踪迹,奔走草野,宿于露天,每天同元军在淮河一带周旋,为躲避元军骑兵追杀而斗智斗勇。
这段日子,文天祥困窘饥饿,无依无靠,元军悬赏追捕得又非常紧急,天高地远,号呼不应。
天无绝人之路。就在文天祥被元军逼上绝境之时,幸好搞到一条小船,乘坐小船,避开元军占据的沙洲,驶出北海,然后渡过扬子江口,进入苏州洋,展转经过四明、天台等地,最后到达永嘉。
3
文天祥一次又一次与死亡擦肩而过。
痛骂元军主帅背信弃义,言而无信,当时该被处死;斥骂叛贼吕师孟叔侄及贾余庆,如果叛贼被激怒,献媚几句,必死无疑。
和元军头目相处二十多天,据理抗争,争论是非曲直,屡屡该被处死。
离开京口,身上携带匕首,以防不测,差点自杀而死。
经过布满元军战船的十多里水路,被元军巡逻船只发现,因潮退,巡船搁浅,不然就会被巡船追获,葬身鱼腹而死。
在真州,文天祥被赶出城门外,走投无路,差点急死。
去往扬州路上,经过瓜洲杨子桥,假如碰上元军的哨兵,没有可能不死。
扬州城下,进退不由自己,大约和送死差不多。
坐在桂公塘的土墙里面,元军的几千骑兵从门口经过,几乎落入贼手而死。
在贾家庄,差点被巡逻的士兵凌辱逼迫而死。
夜间向高邮奔去,迷失道路,差点陷身元军的罗网而死。
天刚亮,为躲避元军哨兵而藏身竹林之中,几十名元军骑兵过来,差点无路可逃而死。
到了高邮,制置使官署的通缉令下达,几乎被捕而死。
经过城子河,在乱尸中出入,文天祥所乘之船和敌方哨船一前一后行进,几乎不期而遇被杀死。
到海陵,往高沙,常常担心无罪而被陷害致死。
经过海安、如皋,行程达三百余里,元兵与盗贼往来其间,没有一天不在危险中度过,没有一刻不面对死亡威胁。
到通州,由于当地官员误听谗言,文天祥不被收留,进退维谷,踏上死路,眼巴巴地等死。
绝处逢生,靠了一条小船渡过惊涛骇浪,实在无可奈何。这时的文天祥,早已对死亡威胁习以为常了!
4
文天祥回顾一次次传奇历险之路,不禁仰天长叹!唉!死和生,不过是昼夜之间的事罢了,死就死了,可是像自己这样,内外交困,险象环生,层叠交错,实在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的。
历经九死一生,让文天祥心绪难平,感慨万千,痛苦过去以后,再去追思当时的痛苦,感到那是何等的悲痛啊!
在患难中,文天祥有时用诗记述个人遭遇,小心翼翼地还保存着那些底稿,不忍心废弃。在逃亡路上,不管处境多么险恶,他都要挤出时间,亲手抄录。
刻骨铭心的生死考验,使文天祥更加坚定了以死报国的信念和决心,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对凝结着心血的诗稿整理成书,流传后世,让后人为他的志向而悲叹。
文天祥在归类整理过程中,把出使元营,被扣留在北门之外的这段经历作为一卷;从北门外出发,经过吴门、毗陵,渡过瓜洲,又回到京口,这期间的诗作当作一卷;逃出京口,奔往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的,作为一卷;从海路到永嘉、来三山的,作为一卷。
古人云: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对此,文天祥深有感触,静下心来细想,他觉得能死里逃生算是幸运了,可幸运地活下来要干什么呢?要求做一个忠臣,国君受到侮辱,做臣子的即使死了也还是有罪的;要求做一个孝子,用父母留给自己的身体去冒险,即使死了也有罪责。
对于“忠孝”二字,文天祥怀有深深的负罪感,愧疚地感到,如果向国君请罪,国君不答应;向母亲请罪,母亲不答应;只好向祖先的坟墓请罪。
在文天祥心目中,“义”是他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他这样表明心志和态度:人活着不能拯救国难,死后还要变成恶鬼去杀贼,这就是义;依靠上天的神灵、祖宗的福泽,修整武备,跟随国君出征,做为先锋,洗雪朝廷的耻辱,恢复开国皇帝的事业,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誓不与贼共存”,“恭敬谨慎地竭尽全力,直到死了方休”,这也是义。
对“义”的孜孜追求和不懈奋斗,让文天祥对“死”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诠释,他说:“像我这样的人,将是无处不是可以死的地方了。以前,假使我丧身在荒野里,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也不能掩饰自己对国君、对父母的愧疚之心,国君和父母又会怎么看我呢?”
即使被囚禁在恶臭难耐的土牢,经受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文天祥也时时刻刻地期待着有朝一日,返回宋朝,重整衣冠,又见到皇帝,即使立刻死在故国的土地上,那也是死而无憾啊!
文天祥!以死报国,忠肝义胆,光照日月,永垂青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