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河,或者不过河,都不是问题;安全教育才是问题 写了一篇批判《小马过河》的文章,有赞同而支持的,也有反对而批判的。这很正常,至少比没人搭理好得多。我曾经说过,最讨厌的是那种立意“绝对正确”的文章,因为“绝对正确”就意味着百分之百是废话,既引不起别人思考,又起不到批判现实的作用,这样的文章毫无价值。 不过自己的文章引来别人的反对乃至批判,肯定也不是任何一个作者所希望的。我既然写了这篇文章,而且还贴出来与人交流,肯定是认为自己的观点有可取之处,更希望得到读者的认可。而引来反对的声音,自然也不是作者想要的。不过既然有了不同的意见,作者也会对比,会反思:究竟是自己的观点有问题,还是批判者的观点乃至角度有问题?当我读过那些在我文后跟帖以及专门发帖批判的文字时,得到的结论就很清楚了:我的观点是否有问题是另一码事,明显可以看出的是,那些批判我观点者分明是故意曲解我的意思,然后再基于这一立场进行大肆演绎。 比如,我文中从未说过那些溺水的孩子是因为学习了小马过河这篇课文的话,可是批评者却硬将其安在我头上。“如空的依据是正因为马妈妈鼓励小马去尝试,引发更多的尝试,有些孩子就是因为尝试就溺水了。”我没这么说啊!我何尝认为“有些孩子溺水是“因为马妈妈鼓励小马去尝试,引发更多的尝试”呢?还有,“我不认为一篇《小马过河》就是众多溺水事件的导火索。”没错啊,我也没这么认为啊!我说的是“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危险,马妈妈就会把希望寄托在那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吗?”我说的是“教育孩子不要轻易相信别人,要大胆尝试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一点没错,但绝不应该为此把孩子置于危险的境地。”而这些都是基于故事本身的设定。 小马独自过河是否有危险?这个几乎不用讨论。什么和老牛松鼠比较啊,或者是小马的调查啊独立思考啊……全都是废话。在这个问题上,自己和自己都没有比较性,何况别人?你昨天过河没有危险并不意味着今天过同一条河就一定没有危险,你刚才过到河对岸没危险也不意味着再回来也没危险。没有一条河水的深度是平均分布的,没有一条河的河床是坚硬平坦而不光滑的,没有一条河的河水是匀速平缓而没有漩涡急流的……一个毫无经验而且负重的小马过河有没有危险?需要探讨吗?哪个妈妈会叫孩子这么做?不要讲什么小马可以帮妈妈干活应该已经是成年了这样的鬼话,那些学了这篇课文的孩子也会被告知“你现在长大了可以帮助妈妈扫地了”,这就能证明他们也算成年了吗(下文河水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已证明他至少还没“成年”到和老年一样高。)?而且更重要的是,就算是马妈妈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确定小马过的这条河绝对没有危险,也没有人可以保证学了《小马过河》的孩子们身边的河同样没有危险。要知道,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更何况《小马过河》的受众是只有七岁的孩子。七岁的孩子独自过河有没有危险?七岁的孩子在游泳池内游泳有没有危险?还要讨论吗?笔者居住的村里有两个十八九岁的孩子在两年内先后溺亡,其中一个是正在北京打工被家长叫回来的——他是的的确确已经“成年”了,却仍然没能避免这样的悲剧。确实,照马妈妈的标准,这条河是没有危险的,每天有那么多“老牛”乃至“小马”过河,都没有危险;虽然河水没了腰(而不是小腿),但远远达不到淹死人的地步——只要你过河的时候不会摔倒,只要你过河的地方不偏不倚不差那么一两步…… 这且不论。因为我本来要说的也不是这个,那些批判我的也不是这个。我们要说的是教育问题,或者直接一点儿是教材的选文问题。语文教育肯定不只是文字教学,还有人文教育在内。而学校教育也不只是什么狗屁的“传道授业”,诸如安全教育、卫生教育……等等都在其中。尤其是安全教育。安全无小事,这是说烂了的老词。当然,安全不等于安全教育,给孩子创造安全的环境是首要的。就如段子里面说的最安全的是给所有的水域都加上盖。但至少在我们不能加盖之前,并不是说安全教育就毫无用处。比如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就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当然,“教会所有的孩子游泳”这种完全没有操作性的措施除外。因为建设符合标准的游泳池并且聘任相当数量的专任教师永远都不可能实现。有生之年谁能看到实现那一天的话告诉我一声,我公开向他道歉,承认我错了)。 只是防溺水教育似乎有些例外。近年来的教育力度越来越大,可是溺水事件却丝毫不见减少。最近,只在七天内,就有10名学生溺亡,引得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专门下发文件,防溺水的形势不能说不严峻。那么,这是否证明类似的安全教育毫无作用呢?当然不能。我们只能可悲地得出如下结论:类似正面的教育效果并非如同我们想象的那样明显。然而另一个可悲的事实却是,反面引导的效果却往往立竿见影。比如抽烟,怎么教育孩子抽烟有害健康都没有用,看着大人抽烟很潇洒很享受的样子,如果没人阻止,孩子必定会去模仿。比如向车窗外丢垃圾,比如公园里摘花折枝,比如买菜时顺人两棵香菜……类似的事情孩子们学得都很快。至于因读了《废都》兽性大发强奸表妹,读了《水浒传》而拿起刀具打打杀杀,看了犯罪片学会怎样反侦察……类似的案例也并不鲜见。杨颖抱着穿山甲做公益广告,告诉人们不要杀害穿山甲,因为它们并没有催乳功能,结果反而成了宣传穿山甲能催乳功能的“科普片”。甚至媒体还出现过熊孩子去亲戚家串门突然猛推怀孕的女主人的报道,其原因则是看电视里怀孕者被推倒后会流产,他想亲自证明一下是真是假…… 当然,我们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那些溺亡的孩子中是否有真有一个两个是受了课文《小马过河》的诱导(即使有,他们也只能在阎王爷面前控告我们的编者了),但很明显,这篇课文的内容完全与防溺水教育的大背景、大方向背道而驰。就如我们的正面教育并没有减少类似事件发生,并不能说明类似教育没用一样,没有反面例证,也不能证明就没有这样的后果。更重要的是,在涉及孩子的安全方面,尤其是生命安全的问题上,我们谁也没有资格去打这个赌,哪怕有百分之九百九十九点九九的胜率。就如我们也没有证据表明有哪个总爱犹豫不决的孩子因学了《小马过河》就立刻敢于大胆尝试了一样,类似的事情,在正面效果上总是不很明显,而反面效果虽然一般只是个例,其后果却十分严重。退一万步说,即使其正面教育真有相当明显的效果,我们也不能因为一亿名学生受到思想教育而牺牲哪怕一名学生的生命。至少在同样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上,我们还有大量其他文章可供选择。 有人批判我说,照这标准,许多文章都是有问题的。一点儿没错。能看到这一点,说明至少有起码的判断力。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另一目的。本来结尾我还写了一段升华的,但出于某种考虑没有贴出来。教材有问题很正常。严格来说,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一本绝对没有“问题”的教材。但问题和问题不一样。平常的感冒发烧拉个小口子,不打针不吃药也可以自然痊愈,但若得了结核肺炎脑溢血癌症,就非上医院不可。乌鸦喝加了石子的水是否卫生并不重要,因为并没有哪个孩子学完这篇课文会去学乌鸦喝加了石子的水,而且即使真喝了也不会危及生命。 我们教材选文的最大问题就是想当然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完全无视真善美,甚至无视生命。比如,华盛顿砍樱桃树的故事,用一篇虚假的名人轶事来教育孩子讲诚信,本身就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毫无疑问,编者之所以要选那些“有问题”的文章也是出于“正面教育”的目的。也就是说,那些文章至少有这样或那样、或多或少的积极意义。如果说有问题,也只是一小部分。但这个问题上同样不可以量计。就如溺亡的学生只占学生的一小部分一样,不可以比例计;就如三聚氰胺只占三鹿奶粉中的一小部分一样,不可以比例计。而最重要的是,在57000这个数字面前,我们真的赌不起…… 那些讥讽我对于“描写频繁外出的要封杀,防止陨石击中的危险”者如果不是无理取闹,就是冷血心肠。因为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如果我们每年有57000个孩子因陨石砸着脑袋而丧命,那么这一措施便完全必要。甚至如果有57000个孩子因吃饭太急被噎死,那么关于应该怎样注意吃饭安全的教育也要提上日程,至少教材里关于“狼吞虎咽、津津有味”等词该考虑考虑以怎样的一种方式呈现了(我国每年因雷击死亡者达1000人,所以学校也都会进去防雷教育)。但下面这句话绝对没错,我举双手赞成:“所有儿童读物都应该严格审查。”教材是这样,其他儿童读物也是这样,甚至儿童影视作品、儿童游戏也是这样。事实上,我们的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也正是这样做的。比如为保护集体财产而不惧危险的“草原英雄小姐妹”,以及勇救山火牺牲的“小英雄赖宁”,不是已经从我们的教材里远去了吗?比如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不是也已经下架了吗?还有我们的管理部门也会经常查获一些国外传来的相当隐秘的涉及软色情、软暴力等图书、视频,进而查封或整顿一些出版社及相关网站。这样做不是为了给自己摆脱责任,也不是防着出了事后家长“要赖谁”,而是真的不希望类似事件一再发生,不希望看见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逝去,不希望看见一个又一个家庭因此破碎。还是那句话:在57000这个数字面前,我们真的赌不起…… 至于那些认为“道理”比安全重要者,我的观点也很明确(我的观点一向很明确,只是批判我者不肯引用,只是曲解后进行批驳。建议再批我时直接复制我加粗的文字。):如果这只是个人态度无可厚非,甚至还值得尊敬,但绝不应该将其强加在孩子身上。我们的公安部门及教育部门也一再教育孩子们:遇到坏人坏事不要强行与其斗争,首先要保命为主,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及时报警。最后再强调一句:那些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者们,那些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比生命安全教育更重要者们,他们为了自己高尚的目的而做出牺牲,甚至“求仁得仁”为此殉道无可厚非,也可以接受我辈充满崇敬的膝盖,但谁都没有资格把任何一个——哪怕是自己的——孩子送上道德的祭坛,更没有资格让全国数以亿计的孩子中的任何一个因此受到哪怕一丝一毫的伤害。为了孩子,如果能把危险哪怕降低一分,我们都要付出万分的努力,即使这种努力收效甚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