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潭边老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亮瓦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20-5-21 09:55 | 只看该作者
杜官恩 发表于 2020-5-21 08:19
两个月,五个短篇,正常!写了再改嘛,虽然不一定改得动。长久的闷在心里也不是好办法,写出来爽 ...

杜兄精力充沛,且痴迷于小说。难得。
我哪有你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小说哦。我还得给人家打工糊口呢。
一年写个十篇短篇小说就够了。不能多。多了就是废品与垃圾。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谢谢杜兄。回头看看太虚,杜兄写小说比很多人都认真。其实,不少是来太虚混的。很多人一不愿意读,二不愿意花力气写。很多人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写出一篇“短篇小说”来,令人触目惊心甚至“不寒而栗”。
32#
发表于 2020-5-21 10:03 | 只看该作者
桑老师,你这篇小说能不能用黑体,这个题材,黑体更显重量,我们看着也好受点,这字体看得我犯强迫症!太纤细,感觉颤颤巍巍的
33#
 楼主| 发表于 2020-5-21 10:05 | 只看该作者
fonyuan 发表于 2020-5-21 08:32
今早醒来,第一个感觉就是,我为什么给这篇小说低分,
原因就在于,这本来应该是个可以悲伤的故事,或应该 ...

你呀,还是好小说读得太多,上去了,下不来的缘故。
你看我,顶级好小说也读,你认为国内“一般”的中青年小说家的小说也读,而且,还对他们的小说表示了“非常欣赏”的态度。我记得我谈起过几个小说家的小说,比如方方的《云淡风轻》,你根本就看不起。为什么,因为你的思维已固化在好小说的境界里了。

其实,小说家的小说,和歌手的歌一样,出色的就那么几个,也就是所谓的“主打歌”,代表作。随便翻翻某个小说家的短篇小说集子,除了篇把两篇比较著名的外,其余几乎就是“充数”的。
我的意思是,这些小说家是无法与卡佛福克纳们相比的。卡佛福克纳的短篇,几乎没有一篇残次品,篇篇可以归入“精品”甚至“上品”。没办法,大师就是大师,俗手就是俗手。;P
34#
 楼主| 发表于 2020-5-21 10:30 | 只看该作者
fonyuan 发表于 2020-5-21 08:32
今早醒来,第一个感觉就是,我为什么给这篇小说低分,
原因就在于,这本来应该是个可以悲伤的故事,或应该 ...

我这篇小说,虽然你很不满意,但花的工夫也不少。当然,花了工夫而如果并不好,那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我后面单独写个“创作谈”;P写之前,先回答你的个别问题。
莫言的《白》、《师》这几个经典短篇,我当初是花了很多时间研读的,而且还进行过仿写(我自己的故事加上他的叙事结构),只是没发在太虚。所以,我对《白》的叙事结构、腔调、情节可算得上“烂熟于心”。我这篇,与《白》的题材与主题,完全不搭边。当然要说到叙事结构,都是双线叙事。就是现实与“故实”交叉糅合。

你说要“对我的生活”有“启示”与“意义”。那是不可能的。在别的小说里我可以有大量的一人称“我”的困惑困境与启示意义的描述,但在这篇里不能。这篇里突出的是彪哥。“我”只能作为陪衬,被“弱化”。这是一种叙事策略。“我”作为一个故事的讲述者与参与者,实际上是一个有限视角下的全知视角。“我”的作用,更多的是“串联”。“我”基本上就是一个客观的“摄像机”的作用。当然,由于笔力控制的缘故,“我”的个人情感与情绪在小说里显得较“抒情”。

关于“明快”。这篇小说主要写彪哥。尽管故事的明线是“我父亲”的葬礼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但实质上它也只是一个衬托。彪哥代表的是“新生”力量,他这样一个人物,不可能让他过于“沉闷”与沉重。他必然带有“明快”的叙事格调。

当然,这不是辩驳,而是一种阐述。我自己本来对这个作品也不满意。意味是有,但还很不够。而且在叙事上,与那些好小说的细腻深刻差得很远。我有自知之明。只不过我想拓展自己的叙事领域。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5#
 楼主| 发表于 2020-5-21 10:35 | 只看该作者
素离歌 发表于 2020-5-21 10:03
桑老师,你这篇小说能不能用黑体,这个题材,黑体更显重量,我们看着也好受点,这字体看得我犯强迫症!太纤 ...

黑体太粗,改成新宋体了。
36#
发表于 2020-5-21 10: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fonyuan 于 2020-5-21 10:43 编辑
潭边老桑 发表于 2020-5-21 10:30
我这篇小说,虽然你很不满意,但花的工夫也不少。当然,花了工夫而如果并不好,那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


不是很不满意,是相当不满意。;P
既然你说,你是陪衬,那就更不满意了。
可是你又说,对“我”的意义不大。。。。。
那就更麻烦。
因为不管你写谁,不管你是什么目的,不管你是要表达什么,
只要是第一视角的,就表明,这个事,这个人,首先对你有重大意义。
;P
不然你如何突出主角呢?砖家就越想越迷糊了。。。;P
37#
 楼主| 发表于 2020-5-21 10:44 | 只看该作者
fonyuan 发表于 2020-5-21 10:39
不是很不满意,是相当不满意。
既然你说,你是陪衬,那就更满意了。
可是你又说,对“我”的意义 ...

我写小说写不好,但读小说还是能读得比较明白的。推荐你看一下弱化“我”的叙事策略的短篇小说《军语者》
38#
发表于 2020-5-21 10:46 | 只看该作者
我读完了才加分!先去做饭,回来我评论!
39#
发表于 2020-5-21 11:06 | 只看该作者
潭边老桑 发表于 2020-5-21 10:30
我这篇小说,虽然你很不满意,但花的工夫也不少。当然,花了工夫而如果并不好,那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

要写创作谈啊,看来我得抽空抓紧点时间。太忙,忙晕了,本来打算星期六上午,看来要提前了。
40#
发表于 2020-5-21 11:10 | 只看该作者
对桑版的文字要另眼相看。一般人所言所评,你都明白。明白人自然要写出棋高一着的小说,读者是这么看的。于此,我同意砖家的看法,这篇小说亮点不够。塑造费彪,写费彪命运,但没有感动到读者,寓意“透明的瓦片”不过像贴上去文化书籍的标签,有点小儿科。
当托尔斯泰写完《安娜.卡列尼娜》时,突然大哭起来,家人诧异不解。托翁非常伤心地说“安娜死了!”家人由诧异转为疑惑:你是作者,既然那么伤心,完全可以让她不死啊!托翁不停地摇头:“我没办法,她不得不死啊......”艺术大家因无法随意改变笔下人物而情绪失控。
我期盼着读到桑版情绪失控的文字,而不是每次都有“精美的石头要歌唱”的雅致。
41#
 楼主| 发表于 2020-5-21 11:32 | 只看该作者
鴳雀 发表于 2020-5-21 11:10
对桑版的文字要另眼相看。一般人所言所评,你都明白。明白人自然要写出棋高一着的小说,读者是这么看的。于 ...

现在能感动人的小说,都快绝迹了。现在的小说,大多都是“日常叙事”或“庸常叙事”。托翁这样的巨匠,极其稀少。宏大叙事,到如今,也已经穷途末路。

贴一个“亮瓦”,虽然是小儿科,但于短篇小说来讲,要将一个故事浓缩或者附着到一个“寓体”比如瓦片上,也是要费心思的。说句大实话,现在能感动人的,大约就那些家长里短叙事的电视剧肥皂剧了,有时候一些小品或者综艺节目也能让人“莫名”感动。

“情绪失控”的“文字”,年轻时候可能会写。现在是不可能了。谁还贩卖这种隐私?

小说本来就是骗人的。但我个人来讲,写的小说可能不好,但每一篇都是真诚的。现在不是小说已死,而是读者已死。因为读者的鉴赏水平越来越高,审美要求越来越严。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八十年代的春晚小品陈佩斯的《吃面条》,会觉得怎么连这种“小儿科”的作品也能上春晚的“大雅之堂”呢。

不只是雀先生读小说有这种感受。我本人读小说也是相当挑剔的。况且,现在也没几个活着的小说家我们能瞧得上眼的,所以,我们大家互相瞧不上谁,才是一种常态。
42#
 楼主| 发表于 2020-5-21 11:43 | 只看该作者
鴳雀 发表于 2020-5-21 11:10
对桑版的文字要另眼相看。一般人所言所评,你都明白。明白人自然要写出棋高一着的小说,读者是这么看的。于 ...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因为“曾经沧海难为水”。也就是说,我们心中关于好小说的模式已经理想化,固化。只要低于理想化的标准,就不是好小说。我读小说的标准也是这样的。比如《军语者》的作者最近在大刊上发表了一个小说《读词典的人》,他就贴了一个“词典”的标签,但我个人读完,感觉非常牵强。他的创意,可能来自于《肖申克的救赎》里的某个小情节。但事实上,一个吸毒的人,你非得给他加上“文化学习”的标签,让人觉得“失真”。但小说本来就是理想化的事。没办法。故事与小说的区别,就在于故事是故事,而小说,必须有一个化身与灵魂的附体。我觉得,我近期的小说,走的都是这个路子。当然,这仅仅只是众多小说叙事策略中的一种。

新出来的小说,好作品是不多的,一年能选出十篇就很不错了。但旧的小说中好小说却是大量的,这就好比电影,旧电影里经典多的是。

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而对新出炉的小说,“按下不表”的原因。
43#
发表于 2020-5-21 12:45 | 只看该作者
潭边老桑 发表于 2020-5-21 09:48
还是短平快的小小说好读哈。

读到一半,到时间起床给儿子做饭吃了,儿子昨天开学了,所以就没接着读下去,现在我继续哈
44#
发表于 2020-5-21 12:46 | 只看该作者
潭边老桑 发表于 2020-5-21 11:43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因为“曾经沧海难为水”。也就是说,我们心中关于好小说的模式已经理想化,固化。只 ...

还好还好,你是按下不表,我是根本不看。

因为没时间。

昨晚头疼,无事可做,又睡不着,看不了书,就翻电影。
去年法国拍了一个类纪实电影,《我控诉》
讲的是1894发生的一个真实事件,一个法国上尉被污成间谍,被流放,
他当年的老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这个错误,试图改过重判
然而却动了军方的奶酪
结局耐人寻味。。。这个电影本身毫无出奇的地方。叙事非常平淡,人物也毫无物点可言,就连婚外情这种插曲也可有可无
历史上这类冤案多如牛毛。再有前阵子看的类纪实电影《黑水》。。。。
可这部电影仍然好,有时候,平淡无奇的叙事反而更能打动观众。

那么我就觉得,小说,电影,这类艺术产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越靠近“真实”,越能感动人。虽然我们要给“真实”下一个比较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的定义。
当3D电影来临的时候,人们知道这是“更真实”的,这是感官上的真实,还达不到心理上的真实,所以3D电影在火了一阵之后归于平淡。李安试图用120帧呈现“更真实”,结果虽败尤荣。
可是玩了一圈之后,人们对电影这类艺术的要求是什么?是故事本身的真实可靠。
但艺术终究是假的,或者说,是假于生活的,小说就更是。
伟大的小说家,努力叫读者相信,我讲的故事是真的。不管故事好不好看,但它是真实的。

如何体现这种真实,一个是描写还原故事本身的功力,另一个就是渲染气氛的功力。

桑妹这篇小说,我说失败,是指在渲染上力道不足。描写上没有问题,但渲染上不足。
同样讲狼来了,同样的细节,A讲完,孩子们没反应,B讲完,孩子们吓哭了。这是渲染的功夫所在。

怎么样渲染,这个不好说,要说起来,可能要写一本书。

本篇小说中间,作者突然变成上帝,无所不在的上帝,从更高的层面回看这个故事,就是抛开了叙述本身,说我在其他地方写过。。。。

这个插曲好不好,当然好,但用在这篇上不合适。
因为讲到这个部分的时候,仍然是个悲伤的故事。还没到“我们为什么要悲伤”这一阶段。

另外就是叙述上的明快,这个其实很难把握,真的太难。耍嘴皮子说起来很容易,写起来是难上难;P
这囿于我们固有的写作习惯,还有我们在创作时一时一刻的灵感与冲动
灵感很难得,冲动却随处可在。
所以抱着这个想法,砖家是越来越不敢写了。。。

但本篇仍然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而且是关于特殊年代的特别故事。那年代这类故事应该不少,“严”起来那段时期,老实说也错杀过很多人。
透明瓦片仍然具有象征意义,而且在某种层面上,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我个人觉得,可能桑妹在创作上,还处在某种冲动的阶段,写,是第一要务,好不好,暂不考虑。
连发五篇,至少在体力上,是很难吃得消的。
要注意营养喽,多买点好吃的,我昨晚买了一大堆,我一头疼就喜欢买吃的。。。。



45#
发表于 2020-5-21 14: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素离歌 于 2020-5-21 14:18 编辑

我觉得这篇比《雪船》好一点。看了三篇小说了,桑主特别爱用意象,每一篇都在结尾把意象揭示出来,对整篇小说形成一个折返的效果,令人回味一下故事,透明的瓦片也是这样的一个效果,读到结尾部分,费彪费劲心力寻找那块透明的瓦片,我是有点感动的,我们的人生大抵都会有至暗时刻,那块瓦片透射下来的光,以及满屋书香,温暖了费彪,给了他支撑,给了他前行的力量,他对我父亲的敬意贯穿了葬礼始终,他的人生也在我的回忆中呈现出来。
说点我觉得吃力的地方,就是过去式和现在进行时的区分,如果是回忆的情景建议对话不要加引号,引号一般都是现在进行时用,感觉穿插回忆的叙述连接有点不自然。再就是一个情景,那句话“感谢政府感谢党”有点出戏,我觉得貌似显得格局太大了,两个人的对话,这么正式?不如说,“表哥有今天的成就,是过去的磨砺……”我也不细想了,总之对话有点假。还有一段话,就是写你写的小说啥啥的,还有发在太虚什么的,感觉没什么意义,可以删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3 20:22 , Processed in 0.05215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