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盛开在散文之树上的语言——简析中财春夜听雨栏目部分散文 [打印本页]

作者: 王克楠    时间: 2010-8-21 18:04
标题: 盛开在散文之树上的语言——简析中财春夜听雨栏目部分散文


                                         盛开在散文之树上的语言   

                                                                    ——简析中财春夜听雨栏目部分散文
       夏天是克楠写作诗歌的季节,好久没有到“春夜听雨”了;随着秋雨的一次次的淋沐,克楠逐步回归散文状态,而进入散文的第一件事情即是到“春夜听雨”看看,看看朋友们的散文有没有新的长进。


       先看到小暖的作品,她的散文对于我来说,有点类似空气和阳光,自然,身体,贴切.......和太阳在一起,她的散文是血管里的血液,火热而真情。她的《手艺人的市井与天堂系列》出手不凡,我被她吸引的,不仅仅是因为这篇散文的宽度,更重要的被她的个性化语言所吸引。散文是写实的,也是自我的,是“我”的印象里的现实,“印象中,任何一名走街串巷吹糖人的手艺人,浑身上下都是充满甜蜜的。”小暖的语言舒缓有致,在于她对于现实是经过自己的思想过滤的。小暖的心理语言,有长节奏,也有短节奏的,长的,如对某些值得思索的事物的分析,“时光在它无限拉长的身影里,我们似乎能真切看到保守的习俗与传统的气息,在其中,或许能闻到阵阵霉朽味,潮湿味,再或者说是重要的年轮味,它教人滋生些许的想象,顺着时间向回转身,抵达另一个从来没有置身过的世界。”读来,感到那些发霉的历史也栩栩如生了。


       读到了敬一兵的《河谷上的吊脚楼》,读到一种惊人之美,“可以经历所有史诗、神话和歌曲描述过的一切景象的吊脚楼,就是我的生命挂在这条河谷岩石壁上的一个符号——我不知道读别人的经验,还有什么能像读吊脚楼这样地惊人而又详尽的了。”还有他的《舌头上的成都》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语言信息。他是强调了某一个局部的特点而带动面上的认识,“到了成都就会发现,这座城市区别于其它城市的特色不是看出来的,而是吃出来的。”通过“吃”来概况成都的特点,确实令读者耳目一新。作者是从“万能叙述者”来拉动语言链条的,他对成都的分析是跨越很大的,有宏观的分析,也有细部的勾勒。细部——麻婆豆腐,“麻婆豆腐里的成都,应该说就是一条路,一头拴在烹饪的过程上,另外一头,连在我吃的动作中。”散文里的“我”是在场的,通过“我”吃麻婆豆腐的特殊感觉而呈现成都风采,“脚夫们望了一眼老板娘脸上的麻子,给这道菜取了一个印象深刻的名字——麻婆豆腐。”成都进入现代,经过战火比较少,但是那里的人民是火辣辣的,这样的火辣辣的感觉,在敬一兵的语言叙述里不是爆发出来,而是通过味道而渗透进读者眼睛和心灵。


       我是很喜欢琴若雨的散文的,可是近几个月在这里没有见到她的散文,于是往后翻,读到了《佛缘》,她用平静的语言,把读者领到了两个决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外在的世界,在藏区大家都可以看到的蓝天白云和寺院,另一个是心灵的世界,这个世界平时都隐藏着,大家看不到的,“能明佛理,有真善美的修为,那么心灵便会在顺境中保持一份淡然,在困境里多一份释然。”在另一个网站读到她的冰峰》,写出了锐利,“冬季河流岸边曾出现在我眼睛里晶莹的冰棱,象一个久远的梦,那是水与树枝在寒冷中的一次邂逅凝结的剑样物体。水与枝条结成冰凌,仿佛铁质的水在火焰中涅槃成剑。”不仅仅锐利,还写了哲理,更加重要的是,她写出了自己发现,“我说愿意是那种冰峰洞穿内心的真实,清绝、凛冽。抑或,它像尖利的刺,像冰剑纯洁的光,让我痛彻心扉,将我的灵魂羽化,遍布心空的水珠,飞翔着永生情感的纯粹。”重要的选择角度,恐怕是一般的作者所难于抵达的。当然,这篇文字写的不够丰满,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琴若雨的语言具有女性特有的细腻,但她不拘泥于细腻,在她的作品里,很少小资情调的卿卿我我,而是安静地表达一个人的存在。因为安静到了极致,甚至忘记了性别。《逃逸》极为有个性,“伫立在阳光覆盖的旷野上的她,仰着脖颈,细眯着眼,目光凛然与湛蓝天空上那轮火球似的太阳对视。”仅仅从语言上,已经具备了青藏高原的穿透性。旧的语言标准是“准确、形象、鲜明”,有点抽象了,评论家峻毅说“散文语言,重在让场景与语境和谐。”语境就在于你和你描写的对象融和状态的一种共鸣。琴若雨做到了,“人生如此,浮生如斯,情生情死,乃情之至。”作者是用禅境来观察爱情的。“当他炽热的嘴唇几乎要吻住他梦中想了无数次的红唇时,却突然抬头仰天深深地叹息着,因为他看到他心爱的女孩,那个活泼可爱的女孩眼里的泪痛楚而忧伤地流淌着。他只用唇轻辗过那双泪眼,温柔地叫着她的小名,说别怕,我爱你,不会伤害你的。”这是个爱的细节,爱的崇高,爱的真谛,对于那些缠绵于灯红酒绿的人们是一个惊醒。作者自己曾经说过,她追求的语言风格是“它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这是高境界”,她确实是用创作实践证明这个努力。


       一个人的语言风格和一个人的表达方式有关,更和一个人的精神特质有关,比如鲁迅的冷峻,比如老舍的幽默,比如余秋雨的思辨,比如刘亮程先生的诗意。笔者读夏日荷风的《父亲的毛驴》读出了人和动物的和谐,“人和牲畜之间,也是能够相处出感情来的。”作者像歌颂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一般讴歌毛驴,“夏天,那只毛驴和坝上的野草一起鲜亮起来了”杜永生用传奇的笔调写了《乡村人物(十)——德生》,写了一个貌不惊人的小人物的成功,笔墨极为简练,一个人物可以写成一部中篇和长篇小说的,而他用极短的篇幅刻画出了这个人物的个性,“德生只有羸弱的人脉关系,但凭着过硬的素质,很快打开了市场,建立了庞大而稳定的消费群,在第一年就为公司销售出了五千多张手机卡,年终,他得到了工作以来最多的薪酬---八千元。”当然,这篇散文的结尾一段,写的过于实了,显得生硬,建议作者做一下修改。


       我们面对写作素材,经常会遇到如何把握的问题,遇到如何“化实为虚”的问题,实际上,散文语言的把握上,也有一个虚实结合的问题。冷晰子《异域之鱼》从题目看,似乎是一个寓言,文章的前半部也几乎是寓言,“就像秘密,我们宁可相信树洞,对着树洞喋喋不休,也不会去跟一个熟悉甚至亲密的人说。”秘密,树洞,这些形而上的形象,足以让读者堕进叙述的迷雾,但是,随着叙述的紧张,读者看出了,作者“化实为虚”,写的是乡愁,“家,一直在心底,这座城,名为襄樊。”天疆的《灯火的围篱》也写的很迷离,他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自由的叙述。他在空中俯瞰一个城市,他甚至追溯到古人的生活状态,“记得远古的先人点一支火把,就是为了一次夜间追逐;燃一堆篝火,就是为了一次夜晚的露宿。”他用更多的篇幅抒写这个城市灯光的迷离,“我是被江边排山倒海的灯影推到了地界的星河里,身影如同一叶小舟,在灯的海洋里遨游,左顾右盼,感受着它的时尚。”一次次的迷离,一次次的走失,真的走失了吗?没有,作者的头脑是清醒的,这就是追求理性的回归,“在哲理的辉光中围构心灵的世界,那是心中的光明,能驱赶思维的困惑。喜爱理想的彼岸,这是理性的光芒。剥去具象的外装,隐含就会一一呈现。”理性的回归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对于盲目扩张城市的批判,虽然批判的色彩没有显露,如果说这篇散文还有缺点的话,即是文字“跳”的太厉害了,适当收敛一些,会更加流畅,也更有张力的。


       有的评论家提出过,“如何增加语言的张力”和“如何加大散文的语言空间”的问题,这是值得我们思索的。不管是朴实也好,华丽也好,一定要读者沉甸甸的感受。读房子的《极地行走》,读到了语言的流畅和弹性,他写的并不复杂,仅仅写了“那时,我一直往前走,穿过城市的两条河水,到达郊外。”通过河流,写出了时间的味道,写出了生活的味道,“在离去的时光里,一个街角,一次响亮的欢笑,抑或一个哭喊的声音,每每我都把它想象成一个从房间走出来的人。”语言里的联想绝不是语言的技术问题,而是他对于时间和生活的理解深度。在极地行走,不是一般人都可以实现的,“那大约就是我想像过的极地行走,借着月光想走得更远。”但是通过艺术的想象可以实现,通过哲学的抽象是可以实现的。他的散文里有细节,更有细节之上的艺术升华。


       散文语言是创造的,实际上是多种原素的集合。作者要善于拿捏各种元素,面对审美对象,要有独特的心理感应和语言反映系统。散文的内部是和谐的,作者本人要善于做“拿捏大师”,掌握好各种元素的度。在“春夜听雨”,给笔者带来艺术享受多的作者之一是房子,必须谈谈他的《记忆停留的世界》,这个散文了,作者把叙事、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你看不到之间的缝隙,因此,只能赞叹。他的文本里,有现代诗的峥嵘,“远远地看,突然近得像一把刀子,抵到肉身的某处,令呼喊和张望都无处可循。”有玄思里的生命回归,“我梦见自己就是那个孩子,身体里流淌的血液暗暗地化成火焰,和另一个形体靠近着。”有母爱的灼热,“我在母亲的身上,看到爱我或者我爱的女人,很早,或者很近,我也带走这样的火。”.....作者好像是蒙太奇大师,不断在读者的眼前呈现神奇的图画。作者好像在叙述一个生命的梦幻,而这个梦幻之境分明有作者家园的影子,“在梦幻之中,我重新获得现实的回归。我被拥抱其中。于是,每一次停留,我就看见自己在一个道教发源地的山壁下,细小水珠包围着我身体里的空间,氤氲着、生生息息着。”一篇散文以小见大写到这样的境界,真的是可以成为当代文坛散文之精品了。


       有人说散文语言是散文的衣裳,我觉得说的至少是不准确的。散文语言是跟着散文的内质走的。古月灵秋的语言风格在平稳中贯穿了来自乡村的优美,在原生态的表达里贯穿了淡淡的诗意,《麦子上场时节》写出了麦子丰收的时候的氛围,“每每到了拉运麦子的时候,在大山怀抱的沟沟岔岔里生存的人们,就得沿着大山的那些小肠样百结的小路,弯腰勾背,汗水淋漓地进行一场拼争。”这样的劳动是艰苦而幸福的。尤其是艰苦,笔者写的特别到位,“背麦子的时候,免不了要流汗的,似乎流汗是庄稼人和中国农事的专利似的。”于文华《汗水滋养的村庄》也是写乡村生活,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就有了勃勃生机,语言也是跳跃的,是活泼的,“农活就像是按部就班的旋律,该该啥时就得干啥。”其中有不少动人的细节,“在农人的渴盼下,如期如约钻出了地面,就像十月怀胎的婴孩一般喜人,翠绿翠绿,晶莹剔透,一地一地的平展展、绿油油的麦子”,麦子在农人眼睛里的形象就出来了。


       两个月没有来,笔者看到朋友们在运用语言上更加自觉了....两月未到,春夜听雨栏目的散文可谓是珠宝满地,数不胜数,笔者因为篇幅受限,不一一例举。拙文即将结束时,还是要说,受到阅历、资质、选材、认知等方面的限制,栏目的好散文不少,但是像小暖、房子、敬一兵、冷晰子等作者形成鲜明自我风格的作者还不算多,大多数的作者还在自我摸索状态,需要修炼,需要假以时日,拨开云雾陡然见到阳光也。

                            首发于2010年8月21日下午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王克楠 于 2010-8-23 22:32 编辑 ]
作者: 王克楠    时间: 2010-8-21 18:07
两个月没有来,问朋友们好
作者: 太和五中张奇    时间: 2010-8-21 18:10
拙文即将结束时,还是要说,受到阅历、资质、选材、认知等方面的限制,栏目的好散文不少,但是像小暖、房子、敬一兵、冷晰子等作者形成鲜明自我风格的作者还不算多,大多数的作者还在自我摸索状态,需要修炼,需要假以时日,拨开云雾陡然见到阳光也。

的确如此,王兄的简析令人折服,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赏心悦目。辛苦了
作者: 若荷    时间: 2010-8-21 19:11


      读过,应该感谢您又一次“点评”我的散文,但是,当我看到您每次都这样有意识地、由繁到简地评论一个个作者时,心里还是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于是,想对您说,以后:请不要再“点评”我的散文,一字也不要提,把那些“花絮”让给别的朋友吧,抱歉了,谢谢!

       同时请求,删除这句“而若荷的《诗意蒙山》在徐缓的散文节奏里凸显了一种淑女气质.......如此种种~”

    再谢!祝秋安!

[ 本帖最后由 若荷 于 2010-8-22 14:07 编辑 ]
作者: meng20042004200    时间: 2010-8-21 20:26
文中提到的作者都是勤奋又较有成就的人,仰慕。
作者: 西夏楼兰    时间: 2010-8-22 08:40
喜欢读这样的评论文章。精华的东西呈现在眼前,再回味一下。
作者: zfx875206    时间: 2010-8-22 10:42
感谢王老师对散文版的关注,学习王老师极具个性的点评,问好。
作者: 梁星钧    时间: 2010-8-22 11:46
  早上读过。目前论坛缺乏这样的综评,克楠老师的恰切之评正好补上。代表我个人致谢。
作者: 川媚    时间: 2010-8-22 12:24
认真学习了,这样的评于作者是有益的。
但我更喜欢就文论文,对某个人的作品的细致的点评。
作者: 薄暮    时间: 2010-8-22 14:05
欣赏这样的评论文,透彻而全面,从不同的作者的不同角度的客观评析,耐能可贵的,对中财散文版也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问好王老师!

[ 本帖最后由 薄暮 于 2010-8-22 14:08 编辑 ]
作者: 鲁小鱼    时间: 2010-8-22 14:18
学习了!欣赏,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8-22 20:01
大多数的作者还在自我摸索状态,需要修炼,需要假以时日,拨开云雾陡然见到阳光也。
  谢谢克楠老师。我们当继续努力,锤炼语言,提高素质……
作者: 李修玲    时间: 2010-8-22 20:48
看到李修玲的《漫谈飞烟:相爱,并不意味拥有》,在徐缓的叙述里显示出深沉。
看到写我的文字,激动之余,还没缓过气来,就木有了。
意犹未尽呢。 :handshake
作者: 田小四    时间: 2010-8-22 21:05
散文是一棵树,上树的都是蚂蚁,大蚂蚁小蚂蚁,黑蚂蚁,红蚂蚁——为了家园而存在,为了自然而呼喊——能当一只有心的蚂蚁也好,一起迎接散文的春天
作者: 琴若雨    时间: 2010-8-22 21:56
是的,有几月没在春雨发散文了,谢谢克楠老师记挂。

老师总是关注我、鼓励我,我却总是懈怠。 :L
作者: geng167    时间: 2010-8-23 10:27
拜读。问好!
作者: 天疆    时间: 2010-8-23 12:15
才看到王老师的点评,谢谢你对我文字的中肯评述。说实话,我的文字散点记叙多一些,喜欢为自己要表达的文意组织材料,所以才天马行空,这恰恰也是我的弱项,“跳”的有些匆促。说实话,此篇也是我喜欢的一篇,最近收到《散文世界》9期用稿的消息。在此,再一次谢谢!祝好!

[ 本帖最后由 天疆 于 2010-8-24 06:01 编辑 ]
作者: 绝版蔷薇    时间: 2010-8-23 12:28
很敬重所有认真解读大家文字的人,尽管可能因各人解读观点有所不一,但这份用心极其可贵。赞同楼主提出的部分观点,少数作者已形成比较明晰的风格,我们还在摸索之中。
若荷所言也挺支持,面太宽了个个点到就有点儿流于泛泛了,引用原文原句的一两句点评,对作者和读者无太大受益。不好意思,只是个人看法。其他,依旧感服。
作者: @边走边唱@    时间: 2010-8-23 14:19
读过,这样拉拉杂杂的读后感,看起来热闹,其实对作者和读者,意义不大!——妄言了,辛苦你了!
作者: 乔举平    时间: 2010-8-23 14:55
学习欣赏,问好!
作者: 夏日荷风    时间: 2010-8-23 20:16
原帖由 李修玲 于 2010-8-22 20:48 发表
看到李修玲的《漫谈飞烟:相爱,并不意味拥有》,在徐缓的叙述里显示出深沉。
看到写我的文字,激动之余,还没缓过气来,就木有了。
意犹未尽呢。 :handshake
哦,修玲,我也是呀。:lol :loveliness:
作者: 飞花落叶    时间: 2010-8-23 23:39
原帖由 若荷 于 2010-8-21 19:11 发表


      读过,应该感谢您又一次“点评”我的散文,但是,当我看到您每次都这样有意识地、由繁到简地评论一个个作者时,心里还是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于是,想对您说,以后:请不要再“点评”我的散文,一字 ...


若荷其实不用这样认真的。
你在这里首屈一指,谁也否认不了,在意谁来肯定吗?笑话呀不是?!
谁的文章写得好或者不好,并不是由论坛某一个人阶段性地发个点评来决定的,也太抬高自己抑或自不量力了吧。又不是国庆阅兵,中财散文版集体接受检阅呀——稀罕!!!
作者: 飞花落叶    时间: 2010-8-23 23:40
原帖由 @边走边唱@ 于 2010-8-23 14:19 发表
读过,这样拉拉杂杂的读后感,看起来热闹,其实对作者和读者,意义不大!——妄言了,辛苦你了!

支持你的说法!
作者: 房子    时间: 2010-8-23 23:45
首先感谢先生对中财散文一直以来的关注。这些评析和对散文的分析,因为个性的认识和理解,呈现出一种艺术手法和文字内涵表述的透彻性。我想这也是对很多作者的激励和鼓舞。同时也感谢先生对我文字的深入评析和鼓励。
作者: 凌云昕    时间: 2010-8-23 23:46
好文章,学习。。
作者: 瘦棠寒蝉    时间: 2010-8-24 14:46
呵呵,王老师的点评是极到位的。问好。
作者: 刘彦林    时间: 2010-8-24 16:37
评的扎实。
作者: 冷晰子    时间: 2010-8-24 21:52
:)谢谢克楠老师。
作者: 枫叶红晚秋    时间: 2010-11-21 17:12
原帖由 若荷 于 2010-8-21 19:11 发表
      读过,应该感谢您又一次“点评”我的散文,但是,当我看到您每次都这样有意识地、由繁到简地评论一个个作者时,心里还是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于是,想对您说,以后:请不要再“点评”我的散文,一字 ...


呵呵,老夫有点不说不能的冲动。不说王先生文本分析是否深透,一是我没有读过王先生文中的那些原创,二也不是我要说的事。但有一点是任何人都不力和无权否认的,那就是王先生作为读者有其读评权。对任何一个作者的作品,只要是公开发表的,都拥有读评权。怎么读怎么评是读者的权利,只要不是对作者人身进行恶意攻击,作者没有任何权利说任何读者“我的文章不要你读”,或“我的文章不要你评”,这是每一从文者都应知道的基本常识。若荷作者对评论者的态度实在很惊讶!一个作者竟然会向读者叫板不让点评?我们在工作中编辑与作者之间发生矛盾常有,不接受修改意见而误会也很多,发生争吵都可以理解,我退稿时被作者误解挨骂也不是没有过,这并没有什么,把括说开了,没有说不清楚的事,说清了误解没了不就好了?但对不让读者点评,这倒是老夫做了一辈子文字还是头一回遇上的,以后还有会员敢互读互评?

[ 本帖最后由 枫叶红晚秋 于 2010-11-22 05:52 编辑 ]
作者: 枫叶红晚秋    时间: 2010-11-21 17:32
不管是在网络上还是在生活中
只有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才会真正懂得尊重自己;
只有能容纳批评和不同意见的人,才有机会真正地认识自己;
只有尊重读者尊重编辑的作者,才能获得读者的尊重,才会得到编辑真实的修改意见。
就当是个一个退休编辑老头与文字爱好者的共逸之言。

[ 本帖最后由 枫叶红晚秋 于 2010-11-22 05:23 编辑 ]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10-11-21 17:59
标题: 会员之间互评文章要慎重
下面是我六月份写的旧文http://bbs.zhongcai.com/thread-148925-1-2.html

原帖由 微风轻拂 于 2010-6-25 10:35 发表
  会员之间互评文章要慎重。


  来了中财不短时间,发现有一个现象,很多争议和是非都是由于会员之间互评文章引起。

  客观的说,中财的文学爱好者不少,专职作家也有,但是,大凡名家是不大会来的。那么,问题和麻烦就来了……从一般人来说,都有眼高手低的坏习惯,《红楼梦》这类名著都可能在一些读者眼里不入眼,贾平凹、莫言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也屡屡被人批评,这时候何况一个普通作者的文章呢!这时候会员之间互评文章就非常容易引发矛盾。

  假如您非常欣赏某会员的文章,其他人很可能未必欣赏,觉得文章一般、言过其实,如果遇到一些会员说话比较尖刻的,就很容易在文章后跟帖,反唇相讥。

  如果是版主评论会员文章,给予大家欣赏,这就容易引起其他会员嫉妒,认为是拉帮结派,认为您以后专门加精文章必然有所倾向。这时候就很容易引起其他会员的不痛快,那么,必然在文章后故意找茬、挖苦,矛盾越来越大。

  中肯的说,虽然中财文友的文笔大多不错,但是仍然都属于爱好者程度,远远不能和贾平凹、曹雪芹等大家相比比。现代社会,竞争时代,大家的时间都很紧张,很多人连《红楼梦》这样的作品都没有闲暇时间精读,他们对普通作者的文笔更是不屑一一顾。

  再者,文人之间很容易造成互相贬低、文人相轻的现象。因此,当一个会员写文评论另一会员的文章时,就容易有大麻烦。因为大家彼此熟悉,如实事求是评论,有些话容易伤人,于是照顾友情,文章中会避重就轻,多说好话,多予溢美之词。

  大凡人都喜欢听好话吗,文笔好啊!思想深刻啊!大手笔啊!这样听了比较舒服。反之,说了几句真话,思想苍白了,文笔肤浅啊!完了,人家受不了了。

  说好话吧,被评论的作者心里舒服,但有些刻薄的读者就心理不舒服了,跟帖后说上几句讥讽话。这反而好事变成坏事,即得罪了评论者,又得罪了被评论者,并引起会员之间的矛盾,并从此成为解脱不掉的历史恩怨。

  再者,这种会员评论文章让斑竹很为难。
  因为不是评论的曹雪芹和贾平凹等名人,而是熟悉的会员,熟悉的会员间的评论文章是很难客观,也很难没有争议的。你的评论好不好?不但和你评论的观点是否中肯客观,还和被评论者的文章是否值得评论有关。
  斑竹加精吧,有些会员觉得你这文章评论得言过其实。不加精吧,斑竹一下子等于否定了两个会员——评论和被评论者。而且文学评论是一种很主观的写作方式,你评论的对象又是普通的作者,而且是会员们很熟悉的会员之一,这就很容易将平时的是非恩怨牵涉在内,矛盾会变得复杂化。

  因此,本人认为,评论、批评应该本着几个要素:

  1、多评论政府、名人、名著
,因为他们离我们很远,而且对他们的评论更容易引起大众共鸣。少评论普通人、普通作者,因为一般人根本就不感兴趣。而且评论政府、名人、名著也有公益价值。评论朋友、会员含有一定的私人友情的私交价值,不容易客观。
  2、实在要评论会员和熟人,那么切忌指名道姓,并让人觉得对号入座之感。我们可以来点虚的,不具体所指,比如某些作者、某些人、某某某。不要让人觉得你这文章有所指,一旦被人对号入座,欣赏和批评都不好。
  3、在会员面前不评论会员,在论坛里不评论论坛其他会员,实在要评论在自己博客里评论,当然批评类的在博客内也不能具体所指。应该泛泛而谈。
  4、在邻居面前不评论其他邻居,在同事面前不评论其他同事,在论坛里不评论其他会员文章好坏。文章好,我们简单多夸几句;文章不好,我们避重就轻,谈几句优点,安慰安慰对方。

  笔者这样的主张,决不是圆滑和稀泥,而是本着论坛和谐的友善建议。诸位想想看,论坛会员之间的矛盾大多由此而起。再者,咱们要写评论文章,多拿一些大众耳熟能详感兴趣的文章、作者、热点话题评论评论,不也更容易引起大家兴趣吗。

  我就见过很多会员评论的作品非常冷门,很多人都没有看过,这让很多读者都不知道你评论得对不对。当然,如果是推荐作品的评论,那是另一回事。

  因此,文人圈子,人多话多,人多嘴杂,无事生非。咱们应该多将自己的视角放大,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让我们多关注身外事、国家大事、名人逸事、名家大文、世界大势。这样会少去很多是非,也更有公益和社会价值,并引入关注。

  至于会员之间的惺惺相惜。恕我直言,这纯属私人交往,公共场合尽量少予表达。否则,最容易惹事生非,引发争执。

  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才是人与人交往和谐之道,论坛和谐之道。以上是本人私人愚见,望各位海涵,请勿对号入座。

[ 本帖最后由 微风轻拂 于 2010-11-21 19:02 编辑 ]
作者: 暴雨迎风    时间: 2010-11-21 19:05
难得,学习了,受益匪浅。
作者: 枫叶红晚秋    时间: 2010-11-22 05:54
原帖由 微风轻拂 于 2010-11-21 17:59 发表
下面是我六月份写的旧文http://bbs.zhongcai.com/thread-148925-1-2.html

一个论坛没有会员互评是论坛之悲!
一个文学现象没有文学批评是文坛之悲!

一个国家没有社会的监督批评,是一国之悲。

[ 本帖最后由 枫叶红晚秋 于 2010-11-22 05:59 编辑 ]
作者: 枫叶红晚秋    时间: 2010-11-22 06:30
复:微风轻拂版主
论坛不怕争吵,就怕没有原则地稀泥,该担当的不力担当
和谐不是河蟹,和谐是通过磨合和交流沟通中沉淀产生的
文学作品和作家不怕有尖锐的批评,就怕没有人敢辨是非,敢说真话!
世界不怕有矛盾暴露,就怕把矛盾遮遮捂捂不让矛盾暴光。但要明白,不让暴光不等于不存在,一旦爆炸,杀伤力远远比暴光严重,危害更大!
正因为曾在此选过稿,才会引发老夫感慨。若有得罪,当老夫放屁就是。各自好自为之吧(共勉)

[ 本帖最后由 枫叶红晚秋 于 2010-11-22 06:35 编辑 ]
作者: 浇洁    时间: 2010-11-22 09:45
难得你这样用心。欣赏,问好!
作者: 王克楠    时间: 2010-11-23 21:20
原帖由 枫叶红晚秋 于 2010-11-22 05:54 发表

一个论坛没有会员互评是论坛之悲!
一个文学现象没有文学批评是文坛之悲!
一个国家没有社会的监督批评,是一国之悲。


你好,克楠这几个月一直在明月清风;来这里来的少。刚刚看到你的跟帖,赞成你的说的,一个文学现象没有文学批评是文坛之悲。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