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930|回复: 4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语言运用刍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4 10: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言运用刍议

武俊岭

  自2004年以来,开始在百草园、池塘边、忆石、天涯、中财等网站贴文会友;在本地,也常常与文友相聚谈论文章。有些朋友自费出版文集后;签字让我“雅正”。再则,近三两年来博客大兴。于是,凡是认识几个字的都博客起来了。人家来访问了,不得不去人家那里去看一眼。在这些过程当中,发现一些朋友使用语言多有不当。表现一是成语运用有误,二是生造词汇,三是乱用方言。下面,分别论之,以免继续以错传错,贻笑大方。

  一、成语运用有误

  1、

  明日黄花

  黄花,指的是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比如说,某位“诗人”、“作家”倚老卖老,浪得虚名,便可说他“明日黄花”。有的朋友也想表达这个意思,但他(她)不用明日黄花,而是使用“昨日黄花”。与之辩解,人家还十分有理:“昨日的黄花,才是已凋谢了的啊!”

  2、

  七月流火

  这本是诗经上的一句,《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七月流火”的意思是说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

  而一些朋友,显然是用错了。他们用“七月流火”形容酷暑的炎热:真热啊,热得像烤火一样,于是便七月流火了。一位诗人的诗中写到:“七月流火,阳光绚丽得让人晕眩。流火的季节,心事也烁烁烫人。”显然,这是把这词语当成酷热使用了。

  3、

  万人空巷

  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宋·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诗:“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但是,有些朋友不是这样理解的,看下面的句子便可以知道他们是怎么用错了的:“奥运会期间,万人空巷,家家户户守在电视机前看实况转播,街上悄无一人。”这位朋友的理解,与原意正好相反。

  4、

  章法逼仄

  逼仄,意思多为狭窄、拥挤。古人有时用于书法评价,意为局面局促,不是什么褒扬之言。而一个伙计,主编一个刊物。引用别人对他小说的评价:“小说颇得汪曾祺神韵,章法逼仄。”显然,这朋友是把章法逼仄当成好话运用了。

  5、

  美轮美奂
这个成语出自《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原来形容房屋高大华丽。现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

  这个成语使用错误的人很多,一是把“轮”写成“仑”,二是用这成语形容美好的人与物:“这女子往我们眼前一站,风姿飘逸,美仑美奂”、“那么艳的荷花啊,红红的如一片火,真的是美轮美奂。”

  6、

  久假不归

  假,借用;归,归还。意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孟子·尽心上》:“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这条,朋友用错的也不少。在一本朋友刚刚出版的散文集中,就有“那个人工作吊儿郎当,经常借故在家休养,并且久假不归。”

  二、生造词汇

  有的朋友,不谙汉语词汇的构成方式。如,两个动词性的字眼组成“寻游”。这朋友到某地旅游了,看着这座山风景不错,回来写篇散文,就叫《某山寻游》。这,自然是生造了。

  还有,对连词、副词的使用,有的朋友也不讲究。像“且”这个字,既是连词,又是副词,用好了极有意思;用不好便大煞风景。“且行且歌”可以,行与歌属于并列关系,“且”起连带作用。而“且与风吟”就不行了。这里,“且”是副词,“与”是连词,这样的话,“且”之前肯定得有一个主语,这主语还应该是“我”。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把“且与风吟”说成是“我且与风一块儿吟唱吧”。“我”等同于“风”了。这朋友也算是没有万物灵长的自大,愿意与风一块儿平等地活动了。这样,我们就可以顺着他的思路引申:“我且与大地一同睡觉”、“我且与小树一块成长”。这种用法,也许这朋友是第一人。再等待一些年吧,等“约定俗成”的规律在他身上起作用后,我们再跟着他一起这样用吧。起码,目前我是不会与他一样的。

  三、乱用方言

  有朋友写小说,从赵树理那里学运用方言,以为越土越美。殊不知越树理运用方言,还是极为小心的。而我身边的一些朋友,则属于大胆憨用了。像“串鞭杆”,“今门”,我如果不翻译的话,外地朋友有谁能够明白什么意思呢?不会有的。那我就翻译一下吧:“串鞭杆”,意为闹肚子亦即拉稀。“今门”:今天。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以上三种毛病,如果不痛加改正的话,后果是很严重的。一是自身形象受损,二是以错传错,误人子弟(错误者里面有些还是教师)。

  改正之法,自然是对症下药了。对第一种,一是应该用读点古籍来纠正。古代汉语创造出丰富的光辉灿烂的篇章,用语准确简洁。好多成语便是从古诗文中化来的。多读古书,慢慢地便可熟悉成语的来源。二是多查字典,不凭印象随便使用——好多朋友,在一定程度上受了报纸杂志的害。现在的编辑,没多少道行深的,看不出用词的毛病来。所以要勤查字典。第二种,劝朋友们学点现代汉语甚至是古代汉语知识,这样可以明白汉语的基本规律,在使用语言时可以做到于规范中求变化;不至于闹出一些小儿科的笑话。对第三种乱用方言的情况,建议朋友们学习一下汪曾祺的小说语言。他出生苏北,二十多岁去昆明西南联大读书,在上海呆了不到两年,后便长期在北京;在京期间,往张家口劳动过几年。他对各处方言比较注意,运用到小说中,有提炼的功夫。像用“岔乎岔乎”形容人物有事情做以后抑郁的心情得以减轻,联系上文一读,便觉得比较准确有力。

  文章之道,虽然不能取官位、不能得财富,但想搞出上品来亦非易事。做什么吆喝什么,既然想写写文章了,就应该按照文章的规律来。

  以上文字,算是对朋友们略呈一点芹献而已。本地朋友,还望能够理解。

  

                        


[ 本帖最后由 武俊岭 于 2010-9-4 17:11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9-4 10:17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自己对照了一下,我也把七月流火给搞错了。谢谢武老师!
3#
发表于 2010-9-4 10:25 | 只看该作者
看完闹闹贴,再看武兄好文章,堪称清凉一夏。
4#
发表于 2010-9-4 10:46 | 只看该作者
真正的“咬文嚼字”,多有这方面的交流是很好的。谢谢武老师!问好:handshake
5#
发表于 2010-9-4 12:24 | 只看该作者
日前与友闲聊,谈到“风马牛不相及”这个成语时,我问作何解释,友曰:“风、马、牛三者扯不到一块,比喻几种事物毫不相干。”实际上,这种解释是不准确的。
        “风马牛不相及”最早出自《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里的“风”,作“走失、走散”解。《尚书●费誓》有“马牛其风”。因此,“风马牛不相及”的意思是:两地相距甚远,即使马牛走散,也不会走到一起去。
        还有一种解释,“风”指雌雄相诱。据辞海释:“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这里,“风马牛不相及”就应该释为马牛不同类,不致相互引诱,也就比喻两种事物不想干,今多用此义。
        不管怎样,“风马牛不相及”的“风”不是指空气流动的“风”,不能解释为风、马、牛三者扯不到一块。
6#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17:0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辛文 于 2010-9-4 10:17 发表
拜读了!自己对照了一下,我也把七月流火给搞错了。谢谢武老师!

谢谢了。对待汉语,是不能马虎。
7#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17:0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柳藏 于 2010-9-4 10:25 发表
看完闹闹贴,再看武兄好文章,堪称清凉一夏。

谢谢柳藏!
研究点具体的学问,比大言空言有益。
8#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17: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刘玉红 于 2010-9-4 10:46 发表
真正的“咬文嚼字”,多有这方面的交流是很好的。谢谢武老师!问好:handshake

谢谢玉红!
汉语是世界上数得着的复杂难学的语言,不咬文嚼字还真不行。
9#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17: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辛文 于 2010-9-4 12:24 发表
日前与友闲聊,谈到“风马牛不相及”这个成语时,我问作何解释,友曰:“风、马、牛三者扯不到一块,比喻几种事物毫不相干。”实际上,这种解释是不准确的。
        “风马牛不相及”最早出自《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 ...

呵呵,中国语言,博大精深,在语言面前,我们应该谦虚谨慎。
10#
发表于 2010-9-4 20:13 | 只看该作者
受益匪浅,虔诚学习。
11#
发表于 2010-9-4 20:17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很让人受益,举的几个例子很实用,也很有普遍性。

比如 七月流火这个想象,中央电视台 的几个主持人就经常用来形容夏天炎热
12#
发表于 2010-9-4 20:18 | 只看该作者
做什么吆喝什么,既然想写写文章了,就应该按照文章的规律来。


老师说得不错,尤其写文字和教书之人,要正确理解和运用词汇。问好。
13#
发表于 2010-9-4 20: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微风轻拂 于 2010-9-4 20:17 发表
文章很让人受益,举的几个例子很实用,也很有普遍性。

比如 七月流火这个想象,中央电视台 的几个主持人就经常用来形容夏天炎热


是啊,这些错误理解在现实中司空见惯了。很高兴看见这篇文字,可以多了解一些知识,问好。
14#
发表于 2010-9-4 21:02 | 只看该作者
看了武先生的文章又学到了一些知识,武先生关于文化的文章读后让人很有收获。生活中随意使用俗语或成语来附庸风雅的人很多,一些人即使听出来了也懒得纠正,因为习惯了,不想因为纠正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语得罪人。对武先生的求真务实很是钦佩!
15#
发表于 2010-9-4 21:20 | 只看该作者
谣言传千遍就成了真理。

有的东西不需要太较真:。比如“七月流火”。我就一直错着,必定还将继续错下去。:lo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0 18:08 , Processed in 0.39046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