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420|回复: 3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关于《在甘肃》的一些评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27 09: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在甘肃》的一些评说


    国魂,我很熟悉,读了他的很多诗歌。


    读完《在甘肃》这一首诗歌,心中是一种雄浑的辽阔,那些纷繁复杂的历史在我的心头一一闪过。我喜欢这一首诗歌,并不因为我是甘肃人,也不是我和他是老乡,更不是我也喜欢写历史的诗歌。而是诗歌表达中选取意象的技巧感染着我,加上诗歌的凝重和深刻感染着我。


    这一首诗歌,立足于河西走廊,置换在自己生活的辽阔的时空和地域中,选取了张掖、武威、酒泉三个节点城市,铺展在丝绸之路的背景中,那些相关的历史在笔下一一呈现。诗歌的意象,是一种“虚化”后的真实,历史也是意象,意象也是历史。面对河西纷至沓来的历史,在诗歌目不暇接的历史罗列中,显示着作者多年写作的高超技巧。尤为突出的是作者在选取意象的时候,巧妙地选择的是一方地域中最为显著地东西,起到一种很好的强化作用。


    其实,某种意义上诗歌就是意象的表达方式,处理的高超与否是衡量一首诗歌高下的一个判断标准,这种处理方式值得很多人学习。意象,我们既不可以看的很重,也不可以不在乎,作为诗歌语言表达的一个“关联度,相似性和相关性决定了诗歌表达的走向,面对语言表达,是内心油然而起的智慧化的技巧,是多年习作中一种自然而然的必然选择。一句话,在乎诗歌的意象,就是在乎诗歌的表达,就是在乎诗歌写作的技巧。


    河西是一方独特的地域,过乌鞘岭之后的武威、张掖、酒泉,尤其是张掖,北接腾格里大沙漠,南依祁连山脉,西连新疆,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缓冲地带,古人讲,据河洛(河南、洛阳)以逐中原,据金城(兰州)以分三分天下,道理即在此。张掖,取自“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失掉张掖自然是失其河西,失其西北,巧妙地回应着“万事成于东南,收功于西北”的常识。立足于这些,我们看这一首诗歌无疑是厚重和深刻的。厚重和深刻虽然不是我们取舍诗歌的绝对因素,但寻求厚重和深刻往往显示着一个人内心对于生活的感知程度,一个人文字背后的阅读经历,一个人写作背后的思考角度,一如人。


    从大范围说,甘肃分为河西和河东,但甘肃的得名源于河西,张掖古城甘州,酒泉古城肃州,取其二字开头合为甘肃,从这个意义上讲,诗歌题目为《在甘肃》有其深刻意义。元代建立大一统帝国后,创立行省制度,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甘肃省的行政区划。从这个意义上讲,河西的甘州(张掖)、酒泉(肃州)对于甘肃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历史是过去的“生活”,在诗歌场景化的呈现中,让我们走入了一段段的历史,唯有历史才可以让这么悠远的地域呈现独特的气质,唯有文明才可以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


    若说这一首诗歌的不足,应该是以武威、张掖、酒泉的顺序排列,这样下乌鞘岭之后,河西历史依次排开,通达的丝绸之路一览区域,诗歌的路上西天取经的和尚、烟尘滚滚的杀戮、迁徙来往的少数民族、豪气冲天的酒色都会沿途一一遇到,这样切入的历史一气贯成。


    下午整理。这是我做斑竹后推荐的第一首诗歌。希望大家也来展开一些交流。


[ 本帖最后由 王茂慭 于 2011-10-27 17:00 编辑 ]
39#
发表于 2011-11-1 23:49 | 只看该作者
再次感受甘肃的苍凉、雄浑之大美!
38#
发表于 2011-11-1 2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王茂慭 的帖子

诗歌的意象,是一种“虚化”后的真实.

能够看出笔者是一气呵成,足见笔力的老道!


评的好!    学习了!
37#
发表于 2011-11-1 21:32 | 只看该作者
细致的评点,丰富的地域知识,读之受益。
36#
发表于 2011-11-1 21:05 | 只看该作者
很有分量的评,读后很受益。
这样的交流很好。
另,标题就不用加亮了吧?论坛有过相关规定。
3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20:4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边走边唱@ 于 2011-11-1 20:30 发表
兄弟,干吗弄个红字?这么显眼的!
你在这里还好吧!远握一把,呵呵!


谢谢你的关心。

我引陈独秀的一首诗作答

          《寄沈尹默绝句四首》之一

  论诗气韵推天宝,无那心情属晚唐。
  百艺穷通偕世变,非因才力薄苏黄。

[ 本帖最后由 王茂慭 于 2011-11-1 21:01 编辑 ]
34#
发表于 2011-11-1 20:30 | 只看该作者
兄弟,干吗弄个红字?这么显眼的!
你在这里还好吧!远握一把,呵呵!
3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7:4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11-11-1 09:11 发表
王茂慭的评论笔锋有刀锋的质感,底气足自信强,这是好现象,没有这样的基础和自信,刀锋就会迟钝,思绪就会麻木,文字就会失去英雄气概。也在论坛的其他版面看过王茂慭的跟帖和评述,其中就不乏“杀气”和卓见的风采 ...


王茂慭的评论笔锋有刀锋的质感,底气足自信强,这是好现象,没有这样的基础和自信,刀锋就会迟钝,思绪就会麻木,文字就会失去英雄气概。也在论坛的其他版面看过王茂慭的跟帖和评述,其中就不乏“杀气”和卓见的风采。这是率性的表现,我一直很喜欢,向你表示敬意!
32#
发表于 2011-11-1 09: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11-11-1 09:11 发表
王茂慭的评论笔锋有刀锋的质感,底气足自信强,这是好现象,没有这样的基础和自信,刀锋就会迟钝,思绪就会麻木,文字就会失去英雄气概。也在论坛的其他版面看过王茂慭的跟帖和评述,其中就不乏“杀气”和卓见的风采 ...


谢谢敬老师前来明月清风! :handshake
31#
发表于 2011-11-1 09:11 | 只看该作者
王茂慭的评论笔锋有刀锋的质感,底气足自信强,这是好现象,没有这样的基础和自信,刀锋就会迟钝,思绪就会麻木,文字就会失去英雄气概。也在论坛的其他版面看过王茂慭的跟帖和评述,其中就不乏“杀气”和卓见的风采。这是率性的表现,我一直很喜欢,向你表示敬意!
3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08: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刚 于 2011-10-28 11:05 发表
优秀的作品和优秀的评论犹如繁花之于碧叶,蓝天之于白云,是珠联璧合,是相得益彰。一件作品包含了作者太多的私密的个体的经验和体验,让受众产生共鸣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让读者感受你的感受是有难度的,除非那一根 ...



O(∩_∩)O谢谢
29#
发表于 2011-10-30 11:11 | 只看该作者
有地域文化上的思想交流,值得学习。
28#
发表于 2011-10-30 11:09 | 只看该作者
诗歌的情、境、意表现在写作的技巧上,是这个意思吗?
27#
发表于 2011-10-29 15:57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是甘肃人,但我从未去过河西,很神往,这几首诗很轻灵。
26#
发表于 2011-10-29 15: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王茂慭 于 2011-10-28 08:46 发表
我再次推荐。希望大家不要老是一味的关注是诗歌本身,关注精华与否,其实斑竹的点评也很重要。如果是真正的交流,在一首推荐的诗歌后面,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互动,这也是意见很好的事情啊。

很不错的交流互动。
潜心学习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2 21:52 , Processed in 0.24730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