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499|回复: 5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借 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5-23 17: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剑鸿
  
  黄昏悄悄来临,天空披上黑色的外衣,开始夜行。做了一天白日梦的星星已然苏醒,睡眼惺忪地探视着大地。田野仿佛渐渐睡去,村子里仍然喧腾无比,河塘里的鸭子嘎嘎叫得最欢,贪玩的孩子都已经从清凉的河里上岸,它们却仍然毫无顾忌地嬉戏。晚饭之前,我必须趁着短暂的暮色,将小黄牛引入牛栏,将小鸡关进鸡笼,将鸭子赶回鸭舍。这是母亲的庄严授命,也是我童年世界最为重要的几件事务。通过这些事务的操练,我模糊地感到,黑夜,既意味着白天忙碌的短暂休整,也像是在进行一场防御演习,防御突如其来的风雨或者其他什么。
  
  所以,赶在黑夜来临之前,万物必须各就各位。
  
  小黄牛总是最能领会我的意图,我稍微摆动牛绳,它就知道该走哪个方向。小鸡的翅膀也已足够丰满,可以跳跃着飞起,只要母鸡带头,它们就会自觉地跳进鸡笼,我只需数清数目,盖好笼盖。最头疼的是那群还在河里疯玩的鸭子,我拌好的鸭食不足以勾起它们的食欲,稚嫩的呼唤对它们毫无半点吸引力,石子瓦片和竹竿激起的水花也难催促它们上岸,我必须同弟弟联合起来,牵着长长的绳子在河面将鸭群隔开,才能终止它们之间没完没了的打情骂俏。不仅如此,上岸之后,它们还要在巷子里到处游逛,甚至想投入别家过夜,我忍无可忍,只有使用暴力,和它们开展一场追逐,或者战斗,直到扑腾得一地鸭毛,满身腥气。
  
  父母似乎有着更为重要的事情。事实上,在孩子们的世界之外,大人们的世界完全不同。世界的不同,造就了眼光的差异,即便面对同样的对象比如鸭子,在他们看来有时和我这个儿子差不多,而我却将它们视作伙伴,甚或是水火不容的仇敌。我有时真希望母亲多养些可爱的大白鹅,或者一条听话的狗,少养这些讨厌的充满腥气的鸭子,可母亲觉得鸭子好养,因为野地里的蚯蚓、河塘里的鱼和蝌蚪都是鸭子的免费食物。
  
  早晨煮好的米饭,装在饭篮里。饭篮挂在厅堂通风的地方。饭篮是什么东西?它只是用竹条编制的篮子,圆形,大肚,有盖,通透,可以防止苍蝇滋扰和米饭变馊,以免造成浪费。只要父母的事情忙完,家里的畜禽安顿好,一家人就可以取下饭篮,开始吃晚饭,然后安心地度过宁静的乡村之夜。有时候,饭篮里的米饭很浅,不够撑饱全家人的胃。导致饭不够的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是我早上用米桶量米的时候没有量足,也可能意外地来了客人,还可能是中午撑得太饱,或者我在拌鸭食的时候勺子挖得太重。总之,我面临出门借饭的新使命。
  
  借饭,是乡间的常事,现在它以词条的形式,将过去的一些影像投射而来,我感到十分陌生。陌生感来自于时空的疏离,这种疏离会将曾经熟悉的事物推得老远老远,却无法消解词组所包含的记忆。借饭是乡间邻里关系的一种淳朴表达,邻里相互不借饭了,就至少说明两家关系出现了裂痕,你甚至可以据此猜测发生在田间地头的一场口角或挥拳相争。
  
  黄昏已经溜走,黑夜,才是这个时候最准确的称谓。堂课上,老师是这样说的,我记得清清楚楚。
  
  昏黄的灯光,绕过沾满蜘蛛网的梁柱,从门口和窗户中照射出来,没有半点力气,它们刚走出不远就跌倒在一片黑暗里。离门口和窗户三五步远的地方,乡间的事物稠密地黏在一起,墙和巷子、树木与天空、老井和柴垛,混为一谈难分彼此。我对黑暗有着天生的畏惧,总觉得那些白天看不到的事物,会趁着黑暗,以光的形式、声音的形式、或者影子的形式浮现出来,呈现另一种神秘的喧嚣。比如天上的星星,墙角的虫鸣,满地觅食的老鼠,还有人们经常神秘兮兮谈起的无常和鬼魂。尽管我感到害怕,还是捧着碗走出了家门。畏惧不足以成为懒惰和饿饭的理由。
  
  村子里已经恢复了平静。走在路上,可以听见黄牛在牛栏里嚼着稻草,老鼠的脚步仓皇而琐碎,蝙蝠唧唧地到处飞舞,蚊子嗡嗡地挤在巷子里,时不时地撞击我的额头和面颊。
  
  谁家会有饭剩余?这看上去是个问题,却难不倒我。只要站在洒满灯光的门口,喊一声奶奶、伯母、婶婶,就可以获得答案。我更关心是路途的远近,总是希望越近越好,这样不但可以减少提心吊胆穿越黑暗的时间,还可以尽量避免路过那些让我害怕的门洞。我记得大眼家的楼上放着一口棺材,那是他七十多岁的爷爷为自己准备的。我是在一次捉迷藏的过程中发现这口棺材的。当时我毫无顾忌地爬上他家的木梯,隐身在一捆柴草之后,紧张而又高兴地看着大眼他们到处瞎撞却找不到我,最后大眼也爬上楼来,我想换个地方隐藏,回头就看见黑乎乎的棺材摆在柴草中间,我魂飞天外,屁滚尿流地滑下楼梯,再不敢踏进这栋房子。矮子家的老房子里曾经操办过她奶奶的丧事,尽管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每次走到他家门口,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白蜡烛的阴森森的光芒。
  
  这些门口必须避开。我稚嫩的胆力驮不起想象的重压。
  
  借饭的不同,有时更多的在于借,而不在于饭。“借”意味着还。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借和还,都牵涉着信誉和面子。所以,无论对借方、还是对被借方,更像是一种礼节或者规范。只要主人家有饭,就不会吝啬慷慨。盛饭的时候,人们总是会尽可能地装满,每舀一勺子饭,都要用勺背一层一层压紧,打实,然后不断堆高,直到堆得没办法再高。也许在人们的眼里,高高耸起的一碗米饭,既表达着热情慷慨,也象征着温饱无虞。借饭的时候,我站在一边看着他们怎样把饭堆高,堆起来的米饭一直顶着我的鼻子。我闻着米饭的香气,肚子开始咕咕叫。
  
  端着饭顺利地穿过黑暗,我的任务就算完成。
  
  任何事情都有例外。“例外”这种东西,虽然出现得很少,却更能让人记着,更适合做记忆的种子。我所要说的例外,发生在黑暗的巷子里,我端着饭,闻着饭香,小心翼翼得走着,但墙角有一种古怪的丝丝声传来,我感到不安,很想马上逃开,但碗中的米饭实在堆得太高,只能缓缓地移动脚步才不致于掉落。我同时感到好奇,很想弄清楚声音的底细,所以屏着呼吸,仔细聆听。奇怪的声音离我越来越近,我的想象中突然出现了一条昂头张口的菜花蛇,阴冷,湿腻,狰狞,这条蛇很像前不久跑进邻居家的那条蛇,当时它趁着黑夜溜进邻居家的厅堂,身体盘住鸡笼,造成了一窝鸡的惊慌,也造成了一家人的慌乱。邻居认为蛇是祖先神灵的化身,不忍杀生,就用火钳远远地将蛇请到野外的草丛里去了。
  
  我想起那条蛇,就感觉赤脚上有什么东西滑过,双腿发软,手中一滑,饭碗落在地下。我大叫一声,飞奔着往家里跑。母亲看见我惊慌的样子,赶忙问为什么,我说我听到了蛇叫的声音。母亲就端了煤油灯,和我一起来到巷子里。灯火摇曳,巷子里什么都没有,只比白天多了黑暗,还有我们自己晃来晃去的影子。米饭洒在地上,像开着一朵大白花。以前母亲总是说,把饭掉在地上,会遭雷公打的。现在母亲正用手将上面的米饭轻轻扒起,装入碗里,又拿来扫帚,将粘了土的脏饭扫起,倒在鸭食盘里。母亲的影子,被煤油灯的光投射到星光闪烁的天空,我看不到它的轮廓和边际。母亲的善后处理,打消了我对一碗饭的惋惜,也打消了我对那只碗的忏悔,只是那丝丝的怪叫声还在耳边响起,它就像长了脚,走进我的梦里,我梦见自己走在滂沱的雨中,雷声轰隆隆响个不停,其中一个忽然在我的头顶炸开,耀眼的闪电朝我直劈过来。
  
  多年以后,当我觉得这一切已经悠远而模糊的时候,它们通过一个词组的引导,让我记起自己曾是乡村的孩子,并将我带回到那个黑暗笼罩灯光点点的小村之夜,那些纷乱、忙碌、急躁、恐怖、期待,还有梦境,构成了这个词组的所有意义以及某些生活的总和。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代表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有限公司授权,其它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剑鸿 于 2013-5-29 16:29 编辑 ]
2#
发表于 2013-5-23 17:13 | 只看该作者
抢到剑鸿版主的沙发了,真好。
3#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17: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刘彦林 于 2013-5-23 17:13 发表
抢到剑鸿版主的沙发了,真好。


感谢彦林兄的沙发,期待您的意见。
4#
发表于 2013-5-23 17:20 | 只看该作者
夜幕降临,关于一些记忆也悄然而至。情景生动,绘声绘色的描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面对夜晚来临时的恐慌。不过,我不是去借饭,而是每次晚饭前,父亲总会让我去买点酒或者什么的。
赏读,问好剑鸿版主。
5#
发表于 2013-5-23 18:40 | 只看该作者
先吃饭,完了再说。
6#
发表于 2013-5-23 21:58 | 只看该作者
只有用细腻到细腻的深处,缜密到缜密的内部的写作方式和笔触,才能够把一段亲身经历的往事,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记忆不单单是一个词汇意义的出发点和归属,它更为广阔和更为内在的空间,其实是与警觉和内省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紧密相关的。怀旧与伤感,不是也不可能要人回到过去,同时也绝不是对现实的回避,而是在现实面前保持警觉与沉默。这是高度自觉的内省,是内心经过洗礼之后呈现的语言方式。就此而言,也许我和作者都应该向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表示敬意。好文欣赏!
7#
发表于 2013-5-23 22:20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年代,非常生活。
童年的记忆都是一些“显赫”的东西,比如饥饿,比如自由欢乐,比如恐惧,比如孤独,比如极度的委屈……这些都能帮助打造人的自尊和上进心,这些生活面貌代表着生活的反面,但它们正好让人记住了还有生活的正面可以等待。
欣赏新作,问候剑鸿!
8#
发表于 2013-5-23 22:27 | 只看该作者
隔过蒙尘岁月,那些曾经让我们心灵深处留下烙印的点滴,总会在某一刻忽然涌现,让你恍如昨日。语感的把握很有味道。借饭,我没有经历过,不过作为与作者同龄的缘故,能够感同身受于那份情境,那份内心的激烈感受。
9#
发表于 2013-5-23 23:2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13-5-23 21:58 发表
只有用细腻到细腻的深处,缜密到缜密的内部的写作方式和笔触,才能够把一段亲身经历的往事,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记忆不单单是一个词汇意义的出发点和归属,它更为广阔和更为内在的空间,其实是与警觉和内省这些概念 ...

学习敬版好评文!一并拜读鸿版,细密而特性的文字风格。学习仰望……
10#
发表于 2013-5-24 07:37 | 只看该作者
虽然是一段童年的记忆,但更多的具有一种象征意味。
不知然否。
问好剑鸿版。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10: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周施梅 于 2013-5-23 17:20 发表
夜幕降临,关于一些记忆也悄然而至。情景生动,绘声绘色的描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面对夜晚来临时的恐慌。不过,我不是去借饭,而是每次晚饭前,父亲总会让我去买点酒或者什么的。
赏读,问好剑鸿版主。



谢谢施梅来读并给予交流。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10:4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木门长子 于 2013-5-23 18:40 发表
先吃饭,完了再说。


这个饭吃得很久哦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10: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13-5-23 21:58 发表
只有用细腻到细腻的深处,缜密到缜密的内部的写作方式和笔触,才能够把一段亲身经历的往事,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记忆不单单是一个词汇意义的出发点和归属,它更为广阔和更为内在的空间,其实是与警觉和内省这些概念 ...


敬老师深入细致真诚的点评和交流,常常令我有茅塞顿开之感。托克维尔确是我尊敬的思想家。虽然他擅长思想胜过行动,但是在散文文本的试验上,我还是觉得行动更重要。说到底,我还不擅长思想,也不擅长行动,愿在您的鼓励指点下,继续努力。
14#
发表于 2013-5-24 11: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剑鸿 的帖子

借”意味着还。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借和还,都牵涉着信誉和面子。所以,无论对借方、还是对被借方,更像是一种礼节或者规范。只要主人家有饭,就不会吝啬慷慨。盛饭的时候,人们总是会尽可能地装满,每舀一勺子饭,都要用勺背一层一层压紧,打实,然后不断堆高,直到堆得没办法再高。也许在人们的眼里,高高耸起的一碗米饭,既表达着热情慷慨,也象征着温饱无虞。

黑夜里借饭路上的恐惧,让这碗满满的米饭温暖着心,以致在记忆中久存

学习并问好
15#
发表于 2013-5-24 12:0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剑鸿 于 2013-5-24 10:47 发表


这个饭吃得很久哦


昨晚睡得早,早晨起得迟,中午还得休息,晚上再说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17:34 , Processed in 0.06775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