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一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杂论:翻译和评论

[复制链接]
46#
 楼主| 发表于 2013-7-10 20: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太阳神 于 2013-7-10 18:20 发表
文学创作,就是造一块玉石;文学评论,就是把一块石头雕成艺术品。


太阳最近好象有点火大,但这两句话很清凉,问好。
47#
 楼主| 发表于 2013-7-10 20:4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13-7-10 20:21 发表


气成这样,就不值当了啊:)

我就记得你说过买了成套莫言的盗版,诺奖啊,兄弟,咋想地呢?

顺便透露,我一本莫言的小说没读,对莫言我没啥发言权,小文里的观点也明确表示是直接借鉴兄弟的研究,当然, ...


话说因为关注莫言跟春上的竞争,我破例紧紧跟踪媒体,第一时间看莫言的感言,听他讲故事,只我现在真的过了读小说的阶段,所以,我没跟风藏他的一本书。

还有,不是给兄弟拉广告推销书,兄弟这两本书我手头是签名本,我必须认真来读,四个字,恣意好读,喜欢八卦哲学清史的等等,可以先搜来读读再说,他每篇小文一般都要蹦出几个哲人来,私底下我跟朋友说,别看书名很大众,但内容很小众:宋石男新书《十三亿种活法》《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
48#
 楼主| 发表于 2013-7-10 20: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暴雨迎风 于 2013-7-10 18:54 发表
我比较赞同此观点!!


谢版主来江天。
49#
发表于 2013-7-11 20:44 | 只看该作者
翻译是二次创作,确切地说是在两种语言、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二次创作,高层次的母语写作水平和母语阅读能力作为基础,第二语言的文化艺术氛围作为二次创作的主要参照。
硬译可能比较符合原著,但不一定符合第二语言受众的心理习惯和文化修养;曲译可能满足第二语言受众的阅读欣赏习惯,但与原著可能存在较大龃龉。不能有效兼顾这两者的翻译都不算成功的翻译。一水所举例子中,鲁的翻译的确属于硬译,没有处理好两种语言文字所代表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心理习惯,读起来有些不伦不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有几部翻译很成功的外国文学作品,如《巴尔扎克中篇小说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即有浓厚的西方文化气息,又有中国读者广为熟悉的中国文学气韵,可谓成功的翻译之作。
欣赏佳作,问候一水!
50#
 楼主| 发表于 2013-7-12 09:5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兴文 于 2013-7-11 20:44 发表
翻译是二次创作,确切地说是在两种语言、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二次创作,高层次的母语写作水平和母语阅读能力作为基础,第二语言的文化艺术氛围作为二次创作的主要参照。
硬译可能比较符合原著,但不一定符合第二语言受众的心理习惯和文化修养;曲译可能满足第二语言受众的阅读欣赏习惯,但与原著可能存在较大龃龉。不能有效兼顾这两者的翻译都不算成功的翻译。一水所举例子中,鲁的翻译的确属于硬译,没有处理好两种语言文字所代表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心理习惯,读起来有些不伦不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有几部翻译很成功的外国文学作品,如《巴尔扎克中篇小说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即有浓厚的西方文化气息,又有中国读者广为熟悉的中国文学气韵,可谓成功的翻译之作。 ...


在论坛,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很多精髓都在交流中才能体现出来。自李老师第一次在江天发帖开始交流,我就这感觉,如果能有分身术,真希望李老师常来江天走动。从本拙后面更多的回复看,观点的多元,可谓精彩纷呈,本拙一一吸收。唯方家理论之于李老师的认真态度,则更令我欣赏和钦佩。

李老师的回复,给出准确的方向,可谓翻译精粹之“动态对等”,是对本拙的很好理论补充,是最大限度的理想译文不可或缺的条件。文学翻译或评论,是夸学科的品评,是一种再创作,需要作者的个人素质和品格以及文学能力。而作为读者本身,严格意义上说,你的阅读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翻译”活动,一个合格的读者会对自己的阅读负责,这是本拙的真正主旨。

我在论坛的态度,说起来很认真,看不得拖拉之不恭,这跟我的性格有关,不为玩出什么花样,但凡求得自己的未知是最高理念。作为版主,该我认真的帖子我不会错过。借用数学公式,这叫等量代换。所以,借此回复,感谢江天认真作文的朋友,更感谢能够认真读帖且认真勤于回复的朋友。
51#
发表于 2013-7-13 2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0# 一水 的帖子

一水过誉,唯同好此道,必无他尔!
52#
发表于 2013-7-13 22:34 | 只看该作者

标题

原帖由 一水 于 2013-7-12 09:52 发表
在论坛,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很多精髓都在交流中才能体现出来。自李老师第一次在江天发帖开始交流,我就这感觉,如果能有分身术,真希望李老师常来江天走动。从本拙后面更多的回复看,观点的多元,可谓精彩纷呈 ...

一姐,跟你说啊,自从前日我不经意间撞上文明的原形,之后在这里又看到李兴文先生的回帖,已经从佩服发展为小崇拜,对他的思维,和对文字的态度。你这回帖有一拼
53#
发表于 2013-7-14 09:39 | 只看该作者
翻译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硬译是尊重作者,曲译是尊重自我,至于那个更好,自然与作者以及译者的造诣想关联的,不能一概而论。有点像历史,有人喜欢实录,有人喜欢春秋笔法,到底谁对也是很难说清的。我倒是想起了林琴南,一个外语不识照样能介绍外国文学,还能在翻译史上留一笔,不容易的。翻译的功能就是引进和介绍,也就是给我们打开了窗户,剩下推门的事情不妨我们自己做!
问候一水了!
54#
发表于 2013-7-14 10:1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过。
文章很有学术价值啊。
据一位佛经翻译高僧说过:翻译如嚼馍喂人。他这说法,是说消逝了一些原有的营养,又加入了一些自己消化液吧。
关于文中莫言该感激译者的说法,心有戚戚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2 00:59 , Processed in 0.05808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