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420|回复: 7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沁园春。雪》的硬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6-10 2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毛泽东是一位雄才大略的伟大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同时他还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诗人,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歌。他的诗歌特点是雄浑豪迈、意境深远、豪放不羁,其中《沁园春。雪》就是这样的一首代表作,这首诗语言优美、气度豪放,作者由写景入手咏物言志,展现了自己对美好山河的热爱和宏大的个人抱负,显示了一种浪漫的爱国主义革命情怀。不过,这首美妙绝伦的诗歌却因为作者个人的历史局限性而使得这首诗歌蒙上了一层瑕疵,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硬伤。这样的硬伤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硬伤,更是上下五千年无数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民族硬伤,这样的硬伤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多了迷茫和回头路。下面我就谈谈这首诗歌。
  
  诗歌全文: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诗歌前半段是本篇最为出彩之处,美轮美奂、意境优美,比喻奇思妙想,令人拍案叫绝。但是,这首诗歌的硬伤就出在下半部分,而这下半部却是最深受民众喜爱,并被常常引用的部分。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沉重的遗憾,十多亿中国人居然没有一个人看出这种硬伤,这本身说明了我们民族性之中的致命之处。下面,我就来分析下半部分:
  
  作者的创作意图心理分析:
  
  其一:显示了作者不拘一格,藐视先人权威,超越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远大革命抱负。
  
  其二:在藐视“唐宗宋祖”的同时,又隐含对唐宗宋祖的崇拜,并以唐宗宋祖为自己的奋斗榜样。不然,诗歌里为啥不出现“明太祖、李后主”呢?从心理分析来说,作者对唐宗宋祖的功绩是高度认同的。
  
  其三:这一段也恰恰证明了作者在建国前三十年的治国理念,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些错误的路线恰恰是一种急功好利的结果,这种急功好利导致非但大跃进没有使得中国国力大跃进,反而是大退步。而建国前三十年的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文革十年动乱使得这种破坏上升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巅峰。这些都说明了作者个人的历史局限性,中国由于长期的封建社会影响,使得一些革命先驱者身上往往都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无论是孙中山、蒋介石,还是康有为、梁启超这些思想家,他们身上都有一些封建色彩,如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首开中国民主先河,但是他本人却又带着浓厚的封建家长制色彩,以个人的绝对威望一言九鼎,不容他人质疑,这一点我们在苏联的列宁、斯大林身上同样看到,这和苏联前身的长期封建农耕社会有关,我国同样如此。
  
  其四:唐宗宋祖们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我们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类社会的光明未来,绝不仅仅是依靠“以唐宗宋祖为榜样,或超越唐宗宋祖”。恰恰相反,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们才是人类进步的大碍,是人类社会前行路程中的绊脚石。首先,这几个人都是封建君王,他们是人治社会的典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论多么富强,如果这种富强是依靠封建人治,那么这样的富强是短暂的、没有未来的,事实证明大唐盛世只能成为历史长河的一朵浪花,没能带给中国社会真正的长期久安。人治社会不能奠定一种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民主制度,一个人无论是多么雄才大略、力挽狂澜,但是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国家和民族依靠明君这样的救世主是民族的悲哀,个人力量是永远超越不了亿万人民的集体智慧的,而这种集体智慧来自与民主的制度,这是人治社会所没有的。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唐太宗英明不能代表后代继续英明,所以,依靠李氏一家的大唐盛世就很快衰弱了,它的富强不能随着制度而长期延续。唐宗宋祖们又是怎样的人呢?唐太宗杀兄逼父,并将兄弟妻妾占为己有,他有巨大的人格道德污点;宋太祖赵匡胤不仁不义、虚伪阴狠,假惺惺的借黄袍加身来篡夺皇权;秦始皇、汉武帝是公认的暴君,穷兵黩武、焚书坑儒、好大喜功,只图建立个人皇权、霸权,无视民生疾苦;成吉思汗,假如成吉思汗拥有希特勒的现代兵器,可想而知,蒙古铁骑践踏的人命更多,屠城更加血流成河。人类社会的进步的真正阻碍恰恰是唐宗宋祖这些封建君王,人类社会进步的真正精神灵魂是华盛顿、圣雄甘地这类民主先驱,是他们给人类社会留下了巨大的民主财富,这样的财富正是唐宗宋祖们所匮乏的,也是唐宗宋祖们最惧怕并痛恨的,民主是专制的敌人。
  
  其五:这首诗歌隐含作者视界的盲区和他个人的历史局限性。
  
  我们都知道,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伟人也不例外。穷苦人家出身的孩子懂得勤俭持家,但是性格上往往缺少豁达;富人子弟不懂得珍惜财物,但是视界往往更为开阔;农民本质纯朴,但是思想相对闭塞;知识分子思想开拓,但是往往小肚鸡肠;长期封建农耕社会的影响,国人往往会迷恋人治、崇拜权威、惧怕或失去对民主的渴望,这些都是每一个人的自我局限性。作者出生于100多年前的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马克思思想刚刚进入中国,西方民主思维仍然没有被中国人广为深知,作者自己又出生在湖南的闭塞山村,因家庭经济的原因没有出国留洋,在同时代领导人中是罕见的。因此,作者对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社会的理解就没有同时代的留过洋的邓小平、刘少奇、陈云等人深,邓小平同志首开的改革开放和他早年留洋的历史有密切联系,留洋是一段开拓眼界、理论联系实际的人生经历,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和前苏联社会主义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对比。而这首诗歌正是隐含着作者的这部分视界的盲区:骨子里深受唐宗宋祖人治文化的影响,缺乏对华盛顿、圣雄甘地等世界民主精英的认识。

  
  下半部分显示了中国社会传统以来的浓厚的人治色彩。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这句隐含江山是英雄个人的,而不属于黎民百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部分写了几个历史名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是封建人治社会的巅峰。从诗歌的文学艺术性和格律来说,这样写是美轮美奂、对仗工整的,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一段改一改为“华盛顿略输文采,圣雄甘地稍逊风骚”,这样一改,虽然读起来拗口,但是意境更为深远,输了文学性,但是赢得了思想性。
  
  《沁园春。雪》是中小学教科书必选,因此,我个人认为我们在对中小学生讲解这首诗歌的时候,更不能回避诗歌的封建人治色彩缺憾,只有这样,对塑造祖国下一代的现代民主法制理念才是有益的,这种理念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至关重要。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作者另一首诗歌《卜算子·咏梅 》,这首诗歌堪称完美之作。


  中华民族的下一代还是应该对唐宗宋祖们说一句:诸位老人家,您们还是最好乖乖的躺在地底下,千万别阴魂不散,从地底下爬起来作怪!

  中华民族的眼界应该是未来和世界,而不是古董,老古董!腐朽,老腐朽!




  写在后面的话: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本人是有区别的。毛泽东思想是我党的集体智慧,和毛泽东本人是有区别的。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所开创的治国方针,但是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错误方针并不属于毛泽东思想内涵,毛泽东思想也需要受到实践检验,并正在不断完善、推陈出新。






[ 本帖最后由 微风轻拂 于 2009-6-10 23:06 编辑 ]
2#
发表于 2009-6-10 22:25 | 只看该作者
严重支持!
其实,我后来再读此词时也有这样的感觉,当时国民党人也有人提出毛泽东有称王称帝的思想。
当然,这首词是年轻时的作品。毛主席是深受封建历史思想影响的,尽管他是马克思主义者,但封建思想仍然在头脑里阴魂不散,年轻时一切都好,阴魂捣不了鬼,人一老,心一衰,阴魂就出来做祟了。
3#
发表于 2009-6-10 22:46 | 只看该作者
  同意文章的观点。
  现在,我们应该唾弃英雄崇拜的观念。我们应该崇尚民主、法制的社会,崇尚没有英雄的时代。英雄是人治社会的产物。我们不要指望高度文明的社会是英雄人物所创造的。
  对于这首词,我也曾经写文章进行过评述。
4#
发表于 2009-6-10 22:54 | 只看该作者
无知者无畏
    这是写诗,不是历史教科书,不可能“明太祖、李后主”等等中国历史人物逐一出现。而且“稍逊风骚”从“心理分析”是崇拜吗?
    这是中国江山,不需要外国英雄竟折腰!“华盛顿略输文采,圣雄甘地稍逊风骚”,不仅输了文学性,更输了思想性,输了国格,输了人格。
5#
发表于 2009-6-10 23:37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沁园春。雪》是词不是诗,二者是有区别的。我揣想毛泽东当时填这首词时,肯定只想表达自己的革命情怀和远大抱负,经你这么一说,还真长了不少见识呢。但那样的创作心理,你强加上去的的成分较重,不能说是毛当时创作时就留下了硬伤
6#
发表于 2009-6-11 00:07 | 只看该作者
  我到认为,这不是什么硬伤。他读了那么多的中国史书,如果形成了先进的民主思想,这可能更让人惊讶。这从另一个方面更说明了传统的封建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之深,毒害之深,连一代伟人都逃不出这个圈,可想而知一般人。我一直认为,现在我们要做的,不是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而是应该来一个彻底的批判和反思了,否则中国之进步,遥遥无期也。
7#
发表于 2009-6-11 00: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hen1029 于 2009-6-10 23:37 发表
呵呵,《沁园春。雪》是词不是诗,二者是有区别的。...


笔误,多谢指正。
8#
发表于 2009-6-11 08:52 | 只看该作者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张宗子      
   
  
  一
  
  毛泽东作诗词,常因袭古意,甚至直接袭用古人原句,如“天若有情天亦老”之类。公推为杰作的《沁园春·雪》,其下阕的中间一段,如周泽雄指出的,命意颇似清人孙髯翁题云南大观楼长联中的一段:“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比较一下毛的词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句法语气用词,如出一辙。毛泽东很熟悉孙氏这副“古今第一长联”,曾亲口赞为“从古未有,别创一格”。孙联固然好,写法只是老套路,上联写景,下联怀古,没有什么创意。中国文学成熟早,年代久,名家高手众多,几乎每一寸田地,都被人千遍万遍地开垦耕耘过了,要想完全创新,谈何容易。
  毛泽东在诗词上天分极高,立意好,胸襟开阔,但毛泽东特别不善于对对子,这可以说是毛诗逊于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毛的七律中,找不出一副完整的对联,更别提像杜甫那样严整精工的对联,常常是有了上句没下句,或先有下句再去凑上句。在词中,对句相对不那么重要,标准可宽松些,像在《沁园春》这样的词牌里,要对的句子字数少,就更加容易。“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毛一成不变的是“不对”,上下联同意重复,所以周泽雄说他文字非常不经济。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如“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后三字完全不对。
  有时候,似乎在凑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也是意思重复的不“对”之联,而且说山势如走泥丸,或者如某些评家解释的,是红军走在乌蒙山上只当脚踏在泥丸上,无论如何让人费解。《沁园春·雪》中在“山舞银蛇”之后,对一句“原驰蜡象”,自幼读过诸大家的解说,感觉就是朱熹说的那样:“他自在僻处自说”,我们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山势如蛇,形象生动,但经千百人用过,犹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后人再沿袭,不成俗套也成了俗套。至于大雪覆盖下的平原,怎么能像一群奔跑的蜡做的大象?无论如何有点匪夷所思。以蛇象作为比喻写山写雪景,又恰好做成一副对子,《红楼梦》上倒有一个现成的例子。第五十回,芦雪庵即景联诗,宝琴黛玉有一联,道是“伏象千峰凸,盘蛇一径遥”。峰峦凸起,如伏卧的大象;山径逶迤,如盘绕的长蛇,形容得就十分贴切。
  古诗作法的起承转合,知易行难,每一个步骤都做得好的,千百中无一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收上阕的写景,一句引下阕的感怀,比大多数人利用上下阕之分时省力气的轻轻一转高明得多。后面更高明的是“俱往矣”三个字的总收,说是收,却能临去秋波再一转,于无余地中翻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意思,这正是我说毛泽东天分高的地方。其实“江山”那两句,还是从苏轼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来的;“俱往矣”三个字,历来备受称赞,说是“大笔如椽”。这种句法,在词中差不多已成定式,远的不说,《儒林外史》收尾的那首词,恰好也是一首《沁园春》,其中的一句作“今已矣”。
  
  二
  
  毛泽东读书广博而杂,史书上下的功夫尤其深厚。古文古诗词虽然喜爱,涉猎的范围并不广泛,基本上停留在名作名篇的层次。惟其如此,在毛传世的几十首诗词中,一些意象反复出现。
  毛自称喜欢“三李”?李白、李商隐、李贺?的作品,应当说,这是一个很有个性但也十分奇特的组合。“三李”共同的特点是爱做白日梦,富于幻想,且有绮艳的一面,风格上彼此相差太远。
  李白本身是不可学的,要学他也无从下手。李白纯以才气发为诗歌,艺术天资之高,古今罕有人能望其项背。历代不乏立志学李的,其结果,说刻薄点,差不多都落了马援所说的画虎不成的窠臼。不提别的,读读号称明代第一人的高启的七言歌行,你就明白其中的奥秘。辛弃疾有政治和军事的才能,有野心,气度大,不似李白一辈子神仙似的飘逸或曰糊涂。辛词也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那一路的,但他既有才学,又有一腔豪气,有这两棵大柱子撑着,大多时候不致于塌台,能做到东坡说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不过,过度自信常会使人玩火玩过头,衣服包不住身子,从前看不出的毛病一下子全部暴露出来,辛词成就固然伟大,集中总有十之一二可以归为胡扯。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中的“不须放屁”常为评家诟病或惋惜,实是少见多怪。
  再说李商隐。李的特点是纤柔娇弱,深沉隐晦。李商隐最拿手的是律诗,毛的作品中丝毫看不出玉溪生诗的任何影响。《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是毛泽东放下领袖身段所作的最平易近人的一首诗,虽然有硬伤,却是毛诗中难得的甚有韵致的作品,但就是此诗,风格偏于明净华丽,也与李诗迥然不同,倒和与李商隐齐名的小杜更接近。
  毛的情感中其实有很缠绵悱恻的一面,读其一九二三年的那首《贺新郎》可知,该篇文辞虽然稍嫌浅俗,意思还是表达出来了。由于毛泽东的特殊身份,男女方面的情感被刻意压制,此后更在残酷的政治斗争岁月中被消磨。毛读李商隐,像是午夜梦回时的感情自赎,一种非常个人的私行为,又似恶战后的舔伤自疗,不无痛悔,同时为将来的回合积蓄勇气。喜欢李贺几乎找不出很强的理由,然而毛的喜欢是实实在在的,他两次完整引用古人成句,引的全是昌谷诗。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次的引用,命意和李贺原诗几乎相反,更一变李贺的哀婉绝望为欢快豪迈,气魄境界胜李百倍。
  我想,毛从李贺那里找到共鸣的,也许是对时间的敏感,这可能是他喜欢李贺的一部分理由吧。李贺多病早逝,他对时间的变迁敏感到了病态的程度。伤春悲秋,早已是文学中的母题,其中的感叹,是以季节,或者说,以年为单位的。李贺则不然:“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从日到夜,自夜至天明,都能让他触目惊心。毛所借用的另一句诗,“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所写不过一夜之间,所谓“夜闻马嘶晓无迹”,便感觉天都可老,何况凡人?
  毛活到八十多岁,比起感叹人生七十古来稀,只享龄五十余的杜甫,算是很高寿了,然而他总觉得自己的事业一直没完,革命是个无穷无尽的过程,与革命的过程相比,人的一生未免太短暂。记得安德列·马尔罗的《反回忆录》中对此有生动的描写。毛的时间紧迫感,自始至终是他诗词中的一个主导动机,最典型的就是那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三
  
  提到《沁园春·雪》,还得提到另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大金国的第四任皇帝,后被贬称海陵王的完颜亮。
  中国历代帝王,雄才大略而同时又能文采风流的,按照毛泽东自己的认定,大概只有魏武帝曹操一人。这个意思,他在《沁园春·雪》的下阕表达得一清二楚。汉武帝刘彻和唐太宗李世民文才都不错,尤其是汉武帝,即使与专业文人比,也算得上当时的优秀作家,但毛泽东显然觉得这还不够。
  曹操是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流诗人,毛泽东是颇以这位曹孟德自许的。曹操是成功者,成功的人,他所有的一切都会被放大,正像失败者原有的一切都会被缩小一样。完颜亮很不幸,他以谋杀篡位起家,以被谋杀篡位告终,死后再遭贬封,做了十三年皇帝,连个帝号都没有。
  完颜亮夙怀大志,一早的诗便表现出指点江山的抱负。他做藩王时给人题写扇面:“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他咏瓶中木樨花:“绿叶枝头金缕装,秋深自有别般香;一朝扬汝名天下,也学君王著赭黄。”词意虽浅俗,那股子霸气和野心还是咄咄逼人的。大业未成时的咏怀,无论气度如何雄浑,还只能用虚拟语气,虽然写的人和读到的人都为之激动,心里到底不十分踏实,有时候还会流于轻薄或粗俗。毛在《沁园春·长沙》里注意了分寸,只轻轻问一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格调高出完颜亮一大截。格调高是高,说谦虚却不成。“问”的谦虚历来都是表面文章,答案早已在那里了,不需要任何人来回答。
  
  完颜亮的小家子气在一朝龙飞九五之后得以蛹化蝶,《喜迁莺》词气势豪迈,读之很可以激励军心:“金印如斗,独在功名取。断锁机谋,垂鞭方略,人事本无今古。试展卧龙韬韫,果见功成朝暮。”“人事本无今古”一句意思尤其好。
  南北宋之交的传奇故事中每每少不了完颜亮,柳永的《望海潮》词曾经感动过他,激起他的“狼子野心”,他在《南征至维扬望江左》中投鞭言志:“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查唐圭璋《全金元词》,完颜亮词流传下来的只有寥寥几首,可能被继任者清洗打扫过,不过留下来的几首都不坏,足以奠定他在金词中的地位。无可否认,毛对他非常熟悉。完颜亮的《鹊桥仙》写中秋:“停杯不举,停歌不发,等候银蟾出海。不知何处片云来,做许大、通天障碍。虬髯捻断,星眸睁裂,唯恨剑锋不快。一挥截断紫云腰,仔细看、嫦娥体态。”
  词的意境和用词都可以使人想起毛的作品:“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完颜亮最著名的一首词是《念奴娇》,也是咏雪的,全词如下:“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真珠索。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占旗脚。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貔虎豪雄,偏裨真勇,非与谈兵略。须共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金人初学南朝文化,遣词造句上不十分雅驯,但清新刚健,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们且来看他们的相似之处:以“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的典故咏雪,也是毛在《念奴娇·昆仑》里用过的。奇怪得很,用此典故的人不多,大概是嫌它有点野,有点俗。
   “皓虎颠狂,素麟猖獗”以两种动物形容漫天雪景,毛泽东笔下的则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完颜词中有“天丁”,毛词中有“天公”。完颜亮下阙全是论兵,毛泽东下阙专写历代风流帝王的风骨,其实都是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写法,是所处地位使然,和普通文士的感慨大不相同。像“貔虎豪雄”、“寥廓”这类词语,毛泽东也爱反复使用。
  毛泽东写《沁园春·雪》,脱不开苏、辛的影子,可作为心中蓝本的,则是完颜亮的这首《念奴娇》?!
  
  四
  
  对于自己的诗词,毛泽东看得很清楚,不像过去那些大评论家那样“揣着明白装糊涂”。他在致陈毅的信中谈到,律诗“还未入门”,“写过几首七律,没有一首是我自己满意的”。这是很诚恳的自我评价。毛对自己的词作比较自信,谦称“对于长短句的词学稍懂一点”。两首《沁园春》之外,《菩萨蛮·黄鹤楼》、《采桑子·重阳》,《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浪淘沙·北戴河》,都是意象浑成之作,不像他的诗,只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答友人》和《登庐山》三首七律,不计较格律,算是完整之作。纵然如此,《登庐山》中间二联全部写景,诗意停滞,致使结尾极好的两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孤零零地悬在那里,上下都无着落。
  毛词中最无懈可击的是《忆秦娥·娄山关》,其中的名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令人想起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苍凉悠远,“如幽燕老将”,自有一股高贵的气韵。“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豪迈旷达,乐观自信,最能显出毛泽东天纵英才的奇崛风格。
  读毛泽东诗词者,意不在此而专骛旁顾,岂不正是元好问所笑话的:“少陵自有连城璧,争耐微之识碔砆!”
9#
发表于 2009-6-11 12:18 | 只看该作者
不喜欢吃鸡蛋可以给鸡蛋挑出无数种毛病。是诗歌还是词都不懂也能写个批评作品出来,你的能量还是很大的。你的所有文章都在说一件事,中国的一切都不好,美国的一切都好。真惋惜你没有生养在美国,那样你会光荣地、自豪地生活。

毛泽东写这个作品的时候正在实践马列主义,那是此前中国无数仁人志士抛脑袋选择的路径,那个时侯学华盛顿有用吗?能学来吗?继续美国的道路就是欺凌世界上其他民族壮大自己,中国能学来吗?

毛用毕生精力学习了外国先进思想马列,用毕生精力实践了社会主义建设,也用毕生反封建,在无知的人看来都是错误的。

污蔑谩骂毛泽东无非是挖掉中国人的民族精神,(这不是针对搂主)。然后趴在地上做狗,后背还贴上一个民主的标签。  实践会证明一切,全国工农觉醒的一天,就是争论明了的一天,腹中只有三两墨水,硬拿自己当知识分子,摆出一副大架子在小我的圈地里说大话,只有同类赞叹奉承。
10#
发表于 2009-6-11 12:33 | 只看该作者
毛泽东《沁园春*雪》赏读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开篇视点高,境界开阔,气势足。起笔不凡的气度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也构架出一幅气势逼人容纳千古的宏伟建筑。而建筑材料的选择也十分用心。千里万里这样的数量词,长城内外大河上下这样的方位词就是经纬线,景致的描绘如冰封雪飘动静结合,使形象更加立体化,茫茫和滔滔更进一步拓展了视野,开阔了意境。
        接着,诗人又以夺人的气势,浪漫的笔触,瑰丽的想象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山川雪景图--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诗人情怀与北国壮丽的山河相融相切,情景交融,壮气冲天。
        词的上半片写景,下半片抒情言志,把千古风流人物囊括笔下,评点历史,借古说今。寥寥数语,就把中国历史风云人物一网打尽。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最后笔锋一转,道出诗人的高远眼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结尾收得紧,也收得有气势。豪气、大气、霸气在最后的两句中统一起来,成为这首诗的一个亮点,堪称诗言志的绝唱。
        由此,我们也联想到了苏东坡的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的词开篇也非常有气势,先声夺人,但结尾气势却弱了下来,表现出人生短暂岁月易逝的一丝悲哀。苏东坡的词境界也非常开阔,豪放,同样的说古论今,他的词超脱中夹杂些许失意,豪放中揉进些许悲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写得多么有力度。这力度,这气魄,毕竟在“人生如梦”的感慨中稍稍泄了气,弱了下来。不过,从这里也可体会到苏东坡超脱的性格,通达的一面。
        许多文化人都对毛泽东的这首词赞赏有加,说明这首词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让人折服。有意思的是毛泽东年轻时的一首词与这首词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那个时候的毛泽东是个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他与自己的同学好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所以,诗上片的最后一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让我们读出了诗人的一丝惆怅,他求索的目光已经关注着国家命运,而且在思考的过程中发出了“谁主沉浮?”的疑问。而在《沁园春雪》这首诗中,诗人有了改变乾坤改写历史的勇气和自信,有了成熟的思考。一问一答,足可以看也伟人毛泽东的人生轨迹和思想的成熟过程。天降大任,必然是先声夺人,到中流击水,自主沉浮,数风流人物,非今朝莫属。


微风的一家之言,大家可以讨论。第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独特之处也是好事。

曾经在假期给孩子讲这首词,后来把所讲的内容整理成文,现在也贴上来与大家交流。我很喜欢这首词的高超的艺术性,倒是没想那么多深层次的问题。其实诗人在写词时,也未必就想到了那么多。

记得在忆石时,4版曾经就我这篇文章也贴过一篇有关的文章,4版也再贴上来大家一并欣赏。
11#
发表于 2009-6-11 12:44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词也是大概念诗歌的一种,不必在这样的细枝末节上较劲。至于对这个作品的认识,我静观各路英雄发挥……但是,希望冷静辩论,别搞得火星四溅啊!呵呵,向各位问好!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3:0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各位讨论,写文章是抒发自己个人观点而已,咱没有奢望观点一致的可能,那样的文章也就是缺乏写的价值了。

问好各位!

[ 本帖最后由 微风轻拂 于 2009-6-11 13:19 编辑 ]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3:17 | 只看该作者
所谓“文如其人”,我们分析一个人的文章,一定要结合他的生平言行来分析。

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有潜意识,所谓潜意识,比如一些人写诗歌的一些用意,可能连他自己当时创作时都没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内心中的潜意识决定了他的一些创作思路。

潜意识是隐藏很深的习惯、定势、个性所决定,有时我们自己往往也会当局者迷,但旁观者清。

所以一些领导者口口声声民主和法制,他们主观追求也是民主和法制,但是潜意识作怪,使得他们背离了民主和法制。这一点我们在前苏联和北朝鲜、前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都能见到,这些国家都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的本质,行的是专制社会主义之实,相当于现代”唐宗宋祖“。
14#
发表于 2009-6-11 15:1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海凹 于 2009-6-11 12:18 发表
不喜欢吃鸡蛋可以给鸡蛋挑出无数种毛病。是诗歌还是词都不懂也能写个批评作品出来,你的能量还是很大的。你的所有文章都在说一件事,中国的一切都不好,美国的一切都好。真惋惜你没有生养在美国,那样你会光荣地、自 ...


这话就不太符合事实了,毛用毕生精力反封建这话太不符合事实.毛早年便有帝王思想,有他的诗为证.至于后来的表现,相信大家都有眼睛:他晚年所为,是不是在反封建.
15#
发表于 2009-6-11 16:03 | 只看该作者
微风轻拂多出惊人之语,不是微风简直刮台风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9 20:25 , Processed in 0.08101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