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令箭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梦游太虚小说评论

[复制链接]
256#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12:49 | 只看该作者
林晓妮 发表于 2017-10-8 12:46
先顶上来,下班后仔细看看

:handshake
25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13: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7-10-9 13:43 编辑

  此前说到谈谈素材问题,这个题目可以是中文专业博士研究课题,也可以是小说中人的感触问题。认识深浅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比如说,李白遇到酒了,那么赋诗一首。喝高兴了,那么就五花马千金裘酣畅淋漓一番。这个酒,就是李白的素材。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小说素材有没有什么轨迹可以追寻呢?

  第一,素材的直接与间接

  作家们真正遇到的素材是不多的,比如耳闻目睹的一些人一些事,而且大部分写不成小说。更主要的来源基本是间接的素材,各种资讯会给你一点灵感。也就是人们说的真人真事。这实际上就有了直接素材和间接素材的分野,而且大部分情况下是间接素材更能触动你的写作情怀。

  第二,素材的是与非。

  这个问题对于文学素养较浅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问题,分不清什么样的素材适合小说写作。哭了半天不知道谁死了,这是很尴尬的。有太多素材不适合小说写作,但并不影响这些素材用新闻通讯、杂文评论和抒情散文来表达出来。若能认识到这个问题,当遇到一个很愤慨或者说能让你激动不已的素材时候,你要甄别用什么形态来表达更能表达你的主观认识,硬往小说的框子里套是没有意义的。

  第三,素材的里与外。

  当一个素材被认定可以用小说表达可能才最完美的时候,你就要审视这个素材的内涵和外延。素材的内涵可以吻合你的审美,并在普遍意义上有双关的价值。一个素材是不是有普遍意义是内涵的内核,是不是会形成双关语境是内涵的主要价值。而素材的外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小说的叙述语感,字词句的生成就有了一个定向矢量,闲笔也会变得更加有意义。

  第四,素材的此与彼。

  小说是冲突产物,只是程度轻重而已。黑格尔曾经说,恶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他认为人性本来就是恶的这个观点深得马克思赞同,我也很赞同,比如我就领教过小说版块一些人的丑陋嘴脸。恶与善是相对而生的,体现在小说里就是冲突。任何一个小说都有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素材,只不过分彼此。那个分量较重的素材或者说体现你价值观和审美观的那个素材或者被赞美被感怀被悲悯的时候,那个假的丑的恶的价值观就是被踩踏被唾弃被鄙视的时刻。如果你没有准备好这两个素材的审美对比,那么这个小说就是失败的。至于真善美的标准,那就看你的历史观深浅了。

  第五,素材的描摹手法粗与细。

  小说素材可以粗描勾勒,比如国画。可以细写刻画,比如工笔画。可以纤毫毕现,比如微距摄影。这些手法都是为小说叙述铺垫的,只有两个原则,一个是没必要的就不去操作,就像数学家去追求最直接求证方法的思维逻辑一样。一个是叙述阅读无障碍。

  第六,以上道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基础的美感养成是必要的。如果谁看不懂这个,我仍然建议去看看哲学、历史和文学典籍,哪怕是小逻辑和微积分也好,看比不看要好。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58#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14:46 | 只看该作者
  素材的采用轨迹除了上述方法论,还有一个认识论的问题。如果说,方法论是技术问题,认识论就是思想基础问题了。我把这种认识论称之为:看见。

  第一个关键词是:看见。

  小说素材能被看见似乎简单,但也不一定。你心里有什么样的考虑就会有什么样的素材,但你是否真的看见了是存疑的。比如此前央视新闻联播用将近九十秒的时间播报薛蛮子嫖娼事件,其中一些新闻判断语很有意思,比如“经常拖欠嫖资”。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发文坚决支持民警同志追缴嫖资,这对稳定小姐情绪太重要了。但别人如何看见这事儿,我猜不出来,我只能说这事儿很多人都看见了。

  这引申出三个问题,一个是没看见,这是机会问题;一个是看不见,这是心智问题;一个是选择性看见,这是很多人人为割裂素材的认识问题。这些都无所谓是原则问题,只是对你的文章有点影响罢了。什么样的视点就有什么样的文章,这就是多样性,但别人呕吐是另一种姿态,不妨碍马屁文章横扫千军如卷席,可喜可贺。

  第二个关键词:没看见。

  今天看了两个电影,上午一个,下午一个。上午是美国片《杀死比尔2》,下午是日本老片《七武士》。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而且假装想通了:杀人行为在外国文艺作品的场景表现里为何没有伦理羁绊?无论昆汀、黑泽明的手法多么高超,意境多么高端,这个伦理关仅仅是文化差异?杀人这个行为在国产电影里是不能没有结果的,产生的伦理行为必须是压抑的。这难道就是没看见?若这个是必须的差异,我倒觉得活在中国挺有意思的,不该写的小说必须禁止,反天了还。

  有一个评价也挺有意思的,我总听见说这个或那个文章很压抑,没有光明出路。这个说法很符合梅兰芳戏剧理论,通俗说就是不斩奸臣不撒戏。坏人被揪出来的完整故事情节也是大多数美国电影的套路。问题是一直被笔友们推崇的鲁迅和卡夫卡,他们给的光明在那儿?血馒头的兴奋和昆虫的躁动总不会是光明吧?对于没有光明方向的各种设想,这,我确实没看见。

  第三个关键词:看不见。

  有很多人喜欢把小说分成各种类型,比如乡土小说。我觉得这种分法略微可笑,乡村素材被演绎不一定就是给农村农业农民一个什么定义。素材只是工具卡尺,量出量不出另说,硬性圈定一个范围,是一个拙劣的理科生算法,数学系统论可能好一点,估计对小说是一个误解。任何小说都是对人的叹息,所有的时空背景素材都是人所在的动态的局域或片段界面,都是为了人性而虚拟存在。那些静态圈定小说类型比较扯淡,不科学。

  第四个关键词:选择性看见。

  但凡是约定好的,你不能改变,比如名家理论会有一些正经的胡说,什么小说具有道德规范的价值了,什么小说具有教育功能了,等等。这些说法被系统内或者说作协内御用作家宣教是应该的,他们看不见或有意看不见尖锐的深层次的很危险的社会矛盾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可选择的方法论居然上升到一个道德高度要求所有写手效仿,觉得这不太合适。这些名家在没有空的情况下,名家的小伙伴们也能站出来指点江山,觉得这不太可耻。问题是这种多样性选择被有意指责,让自己的看不见成为别人的看不见,这不仅仅是可耻,简直就是可耻。
259#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16:12 | 只看该作者
东方欲晓 发表于 2017-10-6 13:17
“沒有閱歷的練達,善和惡的搖擺都是未定的,談何認識論的成型?沒有這種年輪帶來的感性認識,認識歷史是偏 ...

看几个字很容易,能有所理解最好
260#
发表于 2017-10-9 16:20 | 只看该作者
有如上了一节公开课,一些理论还是很需要的,它就在那里。只是自己看不见,知道了,就不能装做看不见了。感谢楼主辛苦做出的一道美味小吃。
261#
发表于 2017-10-9 16:25 | 只看该作者
令箭 发表于 2017-10-9 16:12
看几个字很容易,能有所理解最好

有所理解,有所体会,还没有达到能系统表述的程度,得慢慢消化分解成氨基酸,成为自己的营养。
262#
发表于 2017-10-10 15:57 | 只看该作者
不管令箭老师对小说分析的对与错,他至少认真读了评了,有些人只想听赞美,有些人只想说实话,这就尴尬了。

点评

好久不见九爷  发表于 2017-10-11 09:43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63#
发表于 2017-10-10 15:58 | 只看该作者
只要是真诚的评论,就应该得到尊重。
264#
发表于 2017-10-11 09:44 | 只看该作者
先读了一些,有时间慢慢来读。养着读。哈
265#
发表于 2017-10-11 20:11 | 只看该作者
同意,虽然刚来,但很赞成您的观点。好的作品,可以作为范例大家讨论。
266#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20:17 | 只看该作者
林晓妮 发表于 2017-10-10 15:58
只要是真诚的评论,就应该得到尊重。

:handshake
26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20:17 | 只看该作者
油纸伞 发表于 2017-10-11 09:44
先读了一些,有时间慢慢来读。养着读。哈

:handshake
268#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20:18 | 只看该作者
一窗烟雨 发表于 2017-10-11 20:11
同意,虽然刚来,但很赞成您的观点。好的作品,可以作为范例大家讨论。

无所谓范例。只要是有某个亮点,就可以鼓励。
269#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21:01 | 只看该作者
  小小说篇幅不大,情节冲突的展开技巧就显得很牛逼,省略也好,留白也好,就看你的手段了。难与不难的临界点也就是一张纸的厚度,你想耍牛逼,那就不能不好好去洗白牛逼,那真不是嘴上功夫吹就行了,还要考虑丹田之气什么的。

  我觉得很牛逼的东西,可能在别人眼里只是兔蛋,未见得高明。可不耍一下牛逼,恐怕兔蛋的形容也是没有的。冲突之于这个世界那简直就是多如牛毛,就看你怎么看了。不是有人说某人为了陈圆圆愤然投降愤然起兵,这冲突有点艳情文学的想象,少了点历史渊源。其实皇太极对袁崇焕、祖大寿、洪承畴和吴三桂的谦卑姿态和厚禄诏安一直没有停歇过。眼看崇祯大势已去,喊出了陈圆圆倒不失为一个男人形象,就像某抢劫犯为了亲人治病挺身而出一样,道德很高尚,行为很猥琐。这类冲突若如文了,比较伪娘,不大真实,是个忌讳。

  我16岁时候是比较喜欢林黛玉的,总觉得一个漂亮文气姑娘没人娶到炕上太悲催。到现在为止,其实还有人说不喜欢林黛玉之类的实用观点。我想这类人是傻逼,原因是他们只知道上床日逼此类的舒适感,并不懂爱情是个什么玩意。当然,我也不是什么高尚鸟。后来就发现一个问题,林黛玉是贾母最疼的女子,婚配不大可能那么粗糙。若王夫人有意偏袒宝钗,但对林姑娘的最终结果也应该有所考虑。在明清两代,在红楼梦中,夫人和姨太太的并存并非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身份上的差异相对于痴情求死,这种冲突总觉得被一夫一妻的审美观误导了。侧福晋就很丢人?至少在我看起来,林黛玉的死根本承担不起情节的冲突作用。真实性在冲突上的狰狞面目被慧眼们白内障了。

  一个冲突的真实性表现在小概率事件上是个表达渠道问题,却让阅读者看出普遍性,这很不容易。但仅仅真实,没有趣味性,是读不下去的。不信谁去弄一篇红楼梦试试。冲突的刺激,剥开皮子,其实就是好玩有趣。你要是写一美貌少奶奶,两手叉腰,甩开奶头大喝:快滚出来,我日你爹!这就没意思了,硬起来的某东西忽然就疲了。尤其是某类故弄玄虚的冲突,比如某警察执行任务被老婆发现并吃醋,这类设置不说真实不真实,太无趣了。河南作家张宇写了个小说,女检察官爱上了罪犯,这个冲突有点意思。不管你是不是去追查它有美国大片的影子,至少它有趣。都知道路遥的小说《人生》就是《红与黑》的微缩版,而且高家林和刘巧玲的冲突并非仅仅是一个婚姻的绝望,但有趣就够了。据说官方有规定了,我党女党员文学形象必须纯洁起来。这可能会让知道关露的人兴味索然。这个和张爱玲苏青齐名的美女作家和周佛海们混在一起,想说我党的纯洁标准真的不容易。规避一些事情是可以谅解的,但抹杀一些事情是不可原谅的。比如那些卧底的缉毒女警,之类的,不说了。

  一个小小说你怎么构思冲突那是你的事情,但有一点似乎也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必要性。篇幅那么短,你找一个毫无必要因素的冲突逼逼逼半天,那压根就是祥林嫂了。也有找了一个素材冲突倒逼出题目的,为了冲突写冲突,我觉得不如找个中年妇女谈谈心更合适。

  有个作家说了写作匠人和作家的区别,原话不太有趣,我转录修改了一下:用高大上姿态重复自己是匠人,用黑穷矬姿态改变自己是作家。其实那作家就是用一个装逼的姿态说了一个小道理,作品贵在不断更新自己。怎么更新是个问题,但柯云路写着写着成了气功大师了,韩寒写着写着成了赛车手了,张平写着写着混成官员了,这确实是个毛病。那么冲突的更新换代,更加刺激现代人的阅读欲望,可能是个逼迫要求。你不新鲜没人看,你自己掂量吧。

2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2 08:12 | 只看该作者
  梅耶荷德定律

  一个作品出来了,如果所有的人都说好,表明这个作品彻底的失败了;如果所有的人都说不好,那也是失败了,但是还算是有特点;如果反响强烈,一部分人喜欢得要命,另一部分人恨得要命,这才是真正的成功。这个定律,就是梅耶荷德定律。

  没有任何作家的作品会被所有的阅读者接受,倒是毁誉参半的那些作品会流传下来。小说人的写作方向不要期望让所有人满意,一个是那不可能,另一个是毫无必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23 11:14 , Processed in 0.05605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