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九版的短篇小说《大山的呼唤》,直切教育产业化的现状和弊端,很有现实意义。都是一切向前看惹的祸,且在漫延。补课,由来已久,我教书时就有,但那时不收费且十分的用心,社会不浮躁,教师也都安于清贫。现在不行了,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是好猫。 您对教书匠有所了解,描述绘声绘色,对教书匠之间的关系及教学秩序也算熟悉,这都反映在您的描述里。教师准备授课教案,是必须的程序,正规的学校要求很严。使用过的教案都有教务处加盖印章,加盖过印章的教案是不允许重复带进教室的,再授课必须再准备教案——在原有教案上修订是常态,但必须重新过一遍。 您的《大山的呼唤》,语言带着韵律,很有特点——文字不仅是看的,更是读的,朗朗上口,也就多了些韵味。如第一自段: 一个老古板依然在一笔一画认真抄写着教案,即使一个数学符号也抄写得还是那么规范。这个有着近三十年教龄的老数学教师,依然保持着这种习惯。为啥说是抄教案,不是写教案。几年来的课本内容都是大同小异,没啥大变化,郑老师每个学期都要把旧教案重新誊写一遍,略作修改。据说,他的教案可够一个火车皮拉了,这话虽然有些夸张,可摞起来有他自己一人一举手高,也是事实。 当然,文字打磨,永无止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跟您后边的文字一样,第一自然段的文字也有很多打磨提升的空间。如第一句,缺失主语吧?跟第二句合并如何:这个有着近三十年教龄的老数学教师,依然保持着一笔一画抄写教案的习惯,每个数学符号都抄写得那么规范。 管见俗见,谨供九版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