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蝉衣cy

[原创] 人参牌戒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9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7-12-8 20:27
浩浩同学,不可无中生有。我们讨论的是文学的作用吗?没有人否认文学的作用。
我稍微质疑的是,如此悲惨 ...

什么叫无中生有?以后用贬义词和人论战的时候最好看清楚对面是谁?
发表于 2017-12-9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香薰古琴 发表于 2017-12-9 21:48
什么叫无中生有?以后用贬义词和人论战的时候最好看清楚对面是谁?

真诚致歉!没有什么比友情更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0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休憩花园 发表于 2017-12-9 21:31
通读此文,很是受益,拜读学习,加分支持

先生的头像是我最喜欢的——自思而自善身的意味。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0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云馨 发表于 2017-12-8 20:09
俺好像来晚了,心里内疚,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将杨老师此篇读完,读不懂,心中更是内疚,干脆什么也不说了。 ...

云姐吉祥!有自己的心安、得自己的快乐,就好。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0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槐安. 发表于 2017-12-8 20:52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觉得好就借鉴,
觉得不适合自己,说说也无妨;

欣赏先生的眼界和心界。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0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门牧夫 发表于 2017-12-9 18:59
这样的评论,必须仰望

对于中长篇小说等的鉴赏,我更仰视桑姐姐。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0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凌啸远 发表于 2017-12-7 19:24
文学确实是人学,但是“人”不好参的,不好参的原因其实在于自心观照不够成熟,不够清晰,不够明朗 ...

“人”不好参的。
很赞这种思考方向。就像世人都以为鲁迅在《彷徨》里向外部《呐喊》,实际上更多的是自伤。可能得其自伤者才是懂的。
发表于 2017-12-11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蝉衣cy 发表于 2017-12-9 17:51
木门老师好!
  借此机会,一并回复楼上各位老师,感谢各位老师关注此帖并留墨!
  关于文学的走向 ...

蓦然地看到老师这样的回复,很是感动,对于文字我以为保持好自己最好,对于评论深刻而有意义更好,至于其他且行且思中。问候。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1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蝉衣cy 于 2017-12-11 14:34 编辑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17-12-11 10:48
蓦然地看到老师这样的回复,很是感动,对于文字我以为保持好自己最好,对于评论深刻而有意义更好,至于其 ...

木门老师好!前面回帖里涉及作品评论时没有举例,想加入的是下面一段文字:
      比如《青春是只不死鸟》,抒写青春情事的小说很多,可是木门老师下笔直接面对人心易变的时代特点,把“不死鸟”特征的丝缕批开(不是劈开),一种植于人物的灵魂,一种作为小说的意绪,让二者缠绕着相融,并且让人物一直在爱情的门口踟躇,进不得门又有进入的欲望在,男女之间又一直在心身的内外对话。这种对话里,男女都想在荷尔蒙吸引的层次之上努力,又都难以达到多巴胺支配的情感狂热。在人们都知道又都难以把控的极小的分寸空间里,作品主体叙述者稳稳地描述相互交争的故事,对人物外部特征等方面的淡化与关注的外部必然要素之间形成对比,而为了突出女主灵魂自主意识被迫放逐的恐惧与自我人生需要进入框范的欲念进行拉扯,选材上又回避了食物、生殖、废物等常见的发现。为了达成对这种不里不外不上不下的抒写,作品采用了内心独白、内心分析的手法,可是又夹杂着人物及时在场的对话等多种介子,附着于小说情节之上。这,又是区别于意识流的,更好地展现了女主角难以自弃与不易自救的矛盾冲动,其间附带表现了作品隐含作者在情感方面的深刻体悟。
      不知对否?

点评

老师解析非常到位,从人物到人物内心都给予了一定的思考,读来让人受益。谢谢,老师辛苦。  发表于 2017-12-12 10:40
发表于 2017-12-27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创作的想象力,就没有文学的前途,十分赞赏这种观点!
发表于 2017-12-27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村姑丽雅 于 2017-12-27 14:42 编辑

好的文学评论,间接来源于评论者个人的生活和学识等等方面的积累,而直接来源于文学作品本身。既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评论和欣赏,反过来又作用于文学作品,是一种再创作。对于文学作品的创作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以我个人的观点看贵作整篇文字,多以理智的分析为重点。而结尾处的“告诉文学”,则把文学当作一生挚爱的有情人,诗化的语言,充满了情感色彩,欣赏这种暗喻,更欣赏这种暗恋似的深情和专一。而浓浓的忧伤则更能打动人心!这或许从另一角度更好地解读了“文学既人学”的理论吧!问好杨老师,老同学!欣赏,祝福,学习,支持!!!班门弄斧,妄论一番,不当之处敬请宽宥和多多指点!!!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9 09:39 , Processed in 0.06277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