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笨小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作曲家足迹系列: 不断添加中(网络资源大观)

[复制链接]
721#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14 | 只看该作者
具体表现在木管乐器演奏的旋律线条上, 开始进行明显有贝多芬的 "命 运"主题的痕迹,而接在后面的旋律在线条上又有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 的"欢乐颂"主题的影子.不过这段进行给人是一种轻松的感觉: 最后,开头一段的音乐再次出现,但那段接近匈牙利民间音乐特点的穿 插段被省略了,这是为了使作品简炼而采用的作曲手段,它有利于突出对主 要主题的回顾. 第四乐章终曲,用奏鸣曲式写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乐章.一方面,由 于前两个乐章远离慌乱,不安和斗争的形象,只是一种安静,平和的诉说, 特别需要在它们的后面有一个强烈的对比;另一方面,它需要重提第一乐章 的事情,作为发展,它必须超过第一乐章的分量;还有,它作为终曲要对整 首交响曲有一个彻底的总结,这个总结必须尽可能的精彩.所以,从长度来 看,这个乐章几乎占了全曲的二分之一,它就是整首交响曲最有力和戏剧性 的中心.作曲家在对这首终曲的处理时,继承和发展了贝多芬交响曲创作的 传统,一些音乐构思和形象的形成,或多或少地以贝多芬的"从黑暗到光明" 的发展原则为依据. 乐章开始,手法类似第一乐章,也从一段引子开始,这段引子似有山穷 水尽的感觉,绝望产生了,乐队在恸哭,先是低低的,遥远的,然后一步步 明晰,一步步扩大,一步步靠近,全部弦乐组一阵神秘的拨奏,定音鼓轰轰 作响尤于波涛起伏.接着,一支法国号在小提琴的颤音背景上和蔼地奏出一 个动人的旋律,好一派田园景象,随后长笛立即重复演奏,赋予大地一片冰 冷的银色世界. 据说这是勃拉姆斯在阿尔卑斯山听来的曲调,难怪听了它会感到春意盎 然,这是光明出现的信息,像胜利的曙光.接下来,大管和长号奏出一个圣 咏旋律,使音乐总的情绪一时变成更加平静,安宁.这样的引子为进入乐章 主要部分那种辉煌的发展做好了准备. 弦乐器终于"歌唱"起了第一主题,这个主题在 C 大调中显得十分纯朴, 没有一个变化音,节奏平和,好一首道地的阿尔卑斯山曲调!简直让人感到 心醉.它在句法结构上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那首"自由的颂歌";它 堂皇,雄伟,语调适中,不像贝多芬那首"颂歌"那样接近于呐喊,不过, 我们还是能从音乐中感受到贝多芬巨人般的步伐:勃拉姆斯为什么在这首交 响曲中大量运用了类似贝多芬所用过的东西呢?如果单从受到贝多芬的影响 这方面看是不足取的,应该看到,勃拉姆斯有意识地在旋律,节奏与和声等 方面都接近于贝多芬,目的在于象征意义,在于表现人类友爱和光明战胜黑 暗.从发展的眼光看,这支令人感到温暖的阳光和鼓舞的力量的旋律,正好 与引子形成对比,它彻底洗刷了引子中的绝望和不安,然而,是通过暴风雨 般的斗争来完成这一使命的!第一主题加快了戏剧性的发展,在它几次反复 后,音乐又对引子的法国号略微回顾,接着还是用小提琴乐器声部,它轻盈 地演奏出了第二主题: 然而,这优美的第二主题却受到另一个低音旋律的不断推进,这个低音 旋律是动机反复形成的,组成动机的是四个下行的音,一拍一个,像是前进 的步伐,也是一种内在的力量. 呈示部两个主题的使命完成后,音乐却不像传统那样进入展开部,而是 直接到了再现部,展开部被省略了,所以展开部的手法统统被留到了再现部 使用. 再现部,一首宏伟的欢乐颂歌奏响了,开始,弦乐器以火一般的热情, 奏出了"阿尔卑斯山曲调".在音乐发展过程中,这个主题被作了多方的变 化,勃拉姆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条理性,驾驭着这匹音乐战马一步 步冲向高潮,当音乐到达结尾时,乐队中的铜管英勇地冒出头来,顿时,雄 浑嘹亮的音响充实了全部乐队,戏剧发展到了极端!最后,这部 C 小调的交 响曲使用了 C 大调强有力的主和弦作为结束,大三和弦那光明的音响,表现 了胜利和凯旋的气氛.生活,得到了大喜若狂的赞颂. 《第二交响曲》(D 大调作品第 73 号) 勃拉姆斯对交响乐创作的探索,促使他追溯古典乐派交响乐的源泉,他 将大型交响曲的某些中间乐章处理成小夜曲风格可以证明他所作的实验,他 力求对古典乐派管弦乐曲的英雄时代重新建立(当然是创造性的,并非照原 样恢复),而像《第二交响曲》第三乐章的作法确是一个伟大音乐诗人的独 创.《第二交响曲》是勃拉姆斯于 1887 年夏天构思并创作成的,那时,他在 奥地利一个风景如画的湖边度暑,感受了许多宁静,安宁中的微妙,愉快之 余,作成了《第二交响曲》,
722#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15 | 只看该作者
作品一经完成,年底就交给维也纳爱乐乐队首 次演出.要知道,他的《第一交响曲》在前一年的首次演出时,曾经引起了 许多议论,整整一年,人们对那部作品的成功与否都还在怀疑.然而,《第 二交响曲》却是在听众的掌声中演出的,看起来听众对这部作品非常欣赏, 据说在每一乐章结束时听众都报以热情的欢呼,同时还起立向勃拉姆斯祝贺 致意.乘着这次的成功,勃拉姆斯在莱比锡亲自指挥了这部作品的第二次演 出,同样受到听众的赏识,很快,《第二交响曲》一下子就传遍了整个欧洲, 人们纷纷认为这部交响曲是勃拉姆斯所有管弦乐作品中最好的,以至后人凡 是需要学习了解勃拉姆斯管弦乐作品的,一般都是从分析《第二交响曲》开 始. 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和《第一交响曲》作成时间相距较短,但二 者的思想内容和总的情绪特点却大不相同,《第二交响曲》完全不受《第一 交响曲》的影响,基本上排除了紧张,严峻的悲剧性,抛开了热情而激昂的 音调和阴暗而不安的色彩的结合手法,也就是说,不再以表现悲剧性和英雄 性为主,而是着力谱写一首纯朴感人的浪漫主义田园诗,有点像"日落时分 的荷兰"风景画,或者说保持着古风的维也纳的诗意画页,整个作品沐浴在 宁静,柔美,明朗的光辉之中,是一种欢乐的生活感受. 像其他三部交响曲一样,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也没有标题性内容, 但它比《第一交响曲》更"古典"化,我们可以从第四乐章的音乐中感受到 海顿交响乐末乐章的爽朗充沛的精神,这大大超过了第一乐章尾声那种沉痛 的悲哀和崇高的容忍隐退的情绪,也使人们将第二乐章长号那尖锐的送葬曲 调完全抛到脑后. 这部作品的配器也比较简单,透明,乐队规模仍然限于标准的双管编制 范围,在乐器使用方面,比《第一交响曲》简明,没有低音大管,也不用小 提琴独奏,在第一,第四两个乐章中加用了三个长号和一个大号.本来勃拉 姆斯同李斯特,瓦格纳或理查·斯特劳斯是不一样的,作品中不需要那种色 彩缤纷的调色板,他所关心的主要是突出个别乐器音型的效果,而这部交响 曲中,他加强了在复杂的声部进行中妥善安排的明暗对比,削弱了个别乐器 的个性化处理,追求精致的音色组合,手法接近贝多芬《第四交响曲》. 第一乐章,用传统的奏鸣曲形式写成.音乐从低音开始,由低音弦乐器 柔弱地哼鸣,这只是个背景,旋律进行由四个音组成的动机不断反复而成, 不一会,法国号和木管乐器在低音背景的基础上先后奏起了第一主题: 这个主题很具幻想意味,它十分美丽,接近于慢圆舞曲的速度,风格上 属于维也纳典雅的舞曲风格,可见勃拉姆斯对维也纳圆舞曲感受的根底,像 这样用三拍子写成的第一乐章,在维也纳古典作曲家的交响曲创作中很难看 到,因此,这个主题在奠定整个作品的田园诗特性的同时,也反映出作品的 思想艺术形象的局限性.由于这个主题素材缺少戏剧性的紧张度,也不具有 内在的冲突基础,不适合构筑起庞大的交响曲第一乐章,勃拉姆斯则在主题 发展上作了很大的努力,涉及了多方面的可能性,甚至在旋律发展中包容了 乐章开始时低音的背景因素:另一个原因是勃拉姆斯的大型交响乐第一和第 四乐章常常比原来设想的要长,因为通过推敲加工,使形式在各方面都扩张 了,这就使得乐章内的空间变大起来,需要人为地使这样大的空间里内容得 到丰富,勃拉姆斯就采用了最复杂的,真正天才的对位写作法和最丰富的变 奏手法,而他贯用的就是在低音背景的固定进行上配置另一个对位旋律,交 响曲的第一主题的处埋就从这个对位旋律中去寻找乐思,这样创作出的音乐 无疑是很具艺术价值的,同时也获得了第一乐章的思想情绪内容的紧张度, 但缺乏浪漫主义那种新鲜感和灵感的直接性. 第二主题情绪忧郁,充满浪漫主义诗意,其温柔和瞑想的表达,俨然如 舒伯特转世,音乐填补了第一主题所缺乏的情调内容. 这个主题采用大提琴在上和中提琴在下的声部安排,两个旋律线条并行 (音乐专业语统称和声式旋律),
723#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15 | 只看该作者
大提琴的热情和中提琴的忧郁合在一起, 具有精致的色彩层次,又产生特别的色彩效果,就像是一段表现吉卜赛双人 舞的场面的音乐.接着,出现了一段刚勇有力的穿插,不时还传出了狂暴的 叫喊,如果说前面的"和声式旋律"具有女性特点的话,那么这段穿插则具 有男性的特点.穿插过后,第二主题再次出现,不过,是在长笛的三连音背 景上出现的,由于是在大调上,相对前面出现在小调时的情况而言,这时则 有一种明朗,和谐的安全感. 展开部主要发展第一主题,但不是戏剧性的展开,主要因素在平稳的进 行中被大量的重复,大有一种如歌的风貌. 到了再现部一开始处,第一主题却不见了,几经发展,第一主题保留到 整个乐章最精彩的一刻才出现,这时候,已到达尾声阶段,音乐速度已经减 缓.尾声是从勃拉姆斯最为喜爱的法国号开始的,它在弦乐器组的衬托下, 宛如富有诗意和特别动人的独白(很接近朗诵),最后几个小节几乎是深沉 的安宁和寂静,一切又回归到大自然. 第二乐章,充分展示了勃拉姆斯卓越的复调思维才能,音乐表现了沉思, 壮美的,严峻的情绪.第一主题由大提琴和大管的对位演奏开始: 由于是两种不同乐器——弦乐和木管的结合, 融合性到底比相同乐器结 合时差些,但这样一来却加强了两个声部的对比,突出了各自的音乐形象, 使总体音乐形象丰富多采.接在这一主题之后,法国号,双簧管和长笛引进 了一个由新动机构成的赋格段,也是复调手法!使用的都是木管音色(法国 号虽为铜管乐器,但常常作为木管乐器使用),表现的是郁郁不欢的神态. 第二主题以切分节奏的形式出现了,它与前面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照,使音 乐发展更具动力: 第三主题出现时,上面声部由音符时值中庸的进行构成,下面声部则以 流畅的十六分音运动,从而加强了第二乐章紧张的戏剧性激情,使音乐在具 有动力的同时也颇具复杂性: 整个第二乐章属于柔板乐章,它是勃拉姆斯崇高的哲学抒情诗中最独特 的篇章,大量的复调手法突出了哲理性,复调运用中的多个声部同时进行, 也更好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多绪性,而这些又是建立在明朗而欢快的基调上, 这些完全不亚于布鲁克纳交响曲中著名的慢板乐章,甚至在表现手法上比之 更简炼,紧凑,是一部世间少有的杰作. 第三乐章,复三部曲式写成,因其中穿插进两个乐段,因此又有点接近 于回旋曲式.这个乐章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它十分骄媚优雅,那奇特的节 奏很自然地使人想到舞蹈的形象,或者说维也纳慢速度的连德勒舞曲(阿尔 卑斯山民间对舞,舞伴面对面,女伴双手搭在男伴肩上,男伴双手扶住女伴 的腰,等等.)或圆舞曲. 第一主题一开始就在双簧管上明晰地奏出,背景有大提琴拨弦节奏以及 单簧管和大管和声进行.这是一支朴素,典雅而有点伤感的旋律: 这个三拍子的第一主题,风格上再现了古老的维也纳魅力,它同作者的 《C 大调小夜曲》中的小步舞曲也很相象.乐章的第一个"中段",是从第 一主题发展出来的,但在节拍上改变了,速度骤然加快,即使是音符的时值 上也是由原来的四分音符变成了八分音符, 还带有跳音, 就像是门德尔松 《仲 夏夜之梦》中那些小精灵翩翩起舞的形象: 但这并不是真正的中段,仍属于第一主题的范围,等到新闯入进来一个 新的素材的时候,乐章才进入真正的中段,而此时节拍又有所变换了,可以 听出它是典型的匈牙利吉卜赛的音调,我们甚至可从中看到欢呼雀跃的舞蹈 场面: 在音乐将近结束的时候,第一主题不断在大调和小调之间游弋,从而带 来了明与暗,乐与悲的色彩.这个乐章,属于一种默默的欢乐,轻微的伤感 与激奋的热情的结合,感情十分微妙. 第四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这是勃拉姆斯得意之作,它形象地再现了 民间节日欢乐的五彩缤纷的画面,是一首充满坚毅力量和热情欢乐的终曲. 在这个乐章里,勃拉姆斯集古典大师风采为一体,使音乐有海顿那样的活泼 而有生气,也有莫扎特那样的温柔而多情善感,还有贝多芬那种刚勇而精力 充沛的精神. 第一主题开始由弦乐器奏出,力度轻微而具有叙述性: 主题具有内在的活力,特别在它以强力度重复出现的时候,巨大的鸣响 显示出明朗,光辉的形象,就此奠定了整个乐章的欢乐气氛.从这个主题的 音乐中,我们仿佛看到一座堂皇的大厦正在建立. 第二主题步调宽广,有点带有诉说性质,一拍一个四分音符而具有进行 曲风格,音乐由较低的位置慢慢向上发展,表现出一种期望可以实现的满足 感
724#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15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情绪,可能因为勃拉姆斯在写这部交响曲时正处于潇洒阶段的原 故. 展开部以第一主题作为主要展开素材,通过各个层次的对比,切分节奏 强调出强有力的和弦,雄健的管乐台奏,音乐在急速中行进,贴切地表现出 一个嘴焊的欢乐庆典,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民间游乐场面,一个人山人 海的狂欢节日场面.当音乐进行炔到再现部时,一个静态的曰园风光跳入我 们的眼幕,音乐的这个插段像是故意给听众一个呼吸的机会. 随着欢声再起,音乐进入了再现部,并且在尾声中再次形成了一个新的 顶点,到达了欢喜若狂的程度,使全曲在一片欢呼声中宣告结束,这也是给 第二交响曲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然而也在听众的心中深深的植入了美妙 的感受,一种永不忘怀井会随时升华的感受! 《第三交响曲》(F 大调作品第 90 号) 勃拉姆斯的名言是: "作曲并不难, 但剔除多余的音符却是极为困难的. " 他构思《第三交响曲》的时间可能较早,但到 1882 年才开始写作, 1883 年夏天才完成,同年 12 月 2 日在维也纳爱乐乐团音乐会上首次演出,那时他 已是五十岁的人了. 勃拉姆斯的这部交响曲以意志坚强,富有毅力,梦想孤独,寂寞追求等 形象描写,充分展现了勃拉姆斯自己,并且他的创作特点也随之展露出来: 粗犷旋津;强有力节奏;柔和的乐队色彩;管乐器在较低音区与弦乐混用, 等等.总之,这部交响曲拥有英雄人物不少悲壮的篇页,使得当时著名的维 也纳音乐评论家汉斯力克和担任首次演出的指挥都把这部作品称为"英雄交 响曲",只不过这里的英雄和贝多芬那"叱吒风云的勇士"般的英雄有所不 同,这部交响曲中并没有贝多芬交响曲中那种巨大的斗争场面,并且这部作 品的结构重心是从一个主题的充分发展转为一组主题本身的陈述,从音乐素 材的逐步发展转为各种不同情绪的轮番交替,这些手法更接近于浪漫乐派. 对于这部作品却还有另一称谓,那就是舒曼的妻子克拉拉称之为"森林的牧 歌". 勃拉姆斯《第三交响曲》的篇幅是他四部交响曲中最短的一部,使用的 乐队是一般的双管编制,另加了一支低音大管.初次演出的时候,某些"未 来的音乐"信徒想对之喝倒彩,结果没有得成. 第一乐章是活跃的快板,用奏鸣曲式写成.音乐开始,由管乐吹奏出三 个音符组成的动机"F—bA—F",勃拉姆斯说这是个"警句",是用来表现 "自由而欢乐"的意思的.这个动机贯穿整个第一乐章,每当音乐发展到最 重要的转折时刻,都可以看到它的形影,只是在旋律,节奏与和声等方面有 所变化,我们在第二主题前,在结尾段和转入展开部前,在展开部结束等处 都可找到它,它也在最后的第四乐章再次出现.对这三个音,还各用一个饱 满的和弦来衬托,以便使"警句"更加庄严,醒目. 这个"警句"不断地反复着,一会儿就变成了背景,小提琴则在此之上 奏出了第一主题: 这个主题是个下行大步跨跃的,强有力的旋律,带有威严的气质,它来 自"警句",由"警句"那三音组成的动机倒影变成,它频繁地在大调和小 调之间转动,音乐进行充满动感.很快,一个全新的音响世界把我们带入了 田园风味的景象里,在温存而奇特的切分节奏背景上,单簧管和大管在 A 大 调上以二重奏的方式,柔弱地奏出了优雅的第二主题: 在这个主题中,相同的音调在小节的不同拍子上出现,这是勃拉姆斯喜 爱的手法,使旋律好似在"追逐自己的尾巴",它源于维也纳舞曲,那种若 有所思的特点和摇篮曲般的步调,同前一主题大步下行的肃勇性格是个很好 的对比. 展开部是简短而紧张的,先由大管,中提琴和大提琴激昂地奏出第二主 题开始,主题形象已由原来的田园风味转到了焦躁不安,主要原因是转到了 小调,音乐色彩必定发生质变.在展开部中,"警句"进行起到了统一作用. 随后,再现部出现了,音乐回到原来的调性,茫然混沌的态势消失了,世间 万物都在明朗的阳光照耀下生机勃勃. 再现部后是一个大结尾,音乐中再一次把第一主题给予胜利的肯定,然 后音响减小到很弱,整体上进入了一个怡然自得的宁静,音乐结束在柔和的 光辉中. 在这个乐章里,很具特色的是法国号柔和的独奏,管弦乐温暖的音响, 宽广音程的和声以及勃拉姆斯自己特有的严谨情感,他们都是"皇冠"上的 璀灿的珍珠. 第二乐章是行板,用 A—B—A 的三部曲式写成,但采用有奏鸣曲的发展 手法.在音乐表现方面,部分地继承了第一乐章安静的成分. A 部主题由单簧管和大管,法国号一起像四部合唱那样有表情而又纯朴 地奏出,有管风琴效果,表现了一种崇高,神圣的气质. 这个主题确实气度高雅,纯朴,但又有点类似摇篮曲,后来用弦乐把它 延续下去,基本上按自由变奏的方式发展,很是引人入胜. B 部主题的出现是对比性的,它以三连音节奏为特色,而这种节奏又是 这首交响曲第四乐章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预示.在这里,它在音调上低沉悲戚, 没有作更多的发展: 当然,B 部分也结合进了 A 部主题,并且 A 部主题在这里作了充分的发 展,这种类似奏鸣曲展开部的写法,哪怕只是类似一点点,它也会使音乐表 现倾向于矛盾,斗争性质,使作品复杂化. 再现部在节奏,和声,音区,伴奏和配器等各方面都有所变化,最后以 一个安详的音结束. 这一乐章,主要体现一种宁静,安逸而庄严的情绪,
72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15 | 只看该作者
在中间部分,一度 出现一些微微可见的激情增涨和突然消退,这种情况接近于悲剧气氛里的想 达到而暂时又没能达到的感觉,一种悲剧性的闪光总是在远处出现的感觉. 第三乐章是中速抒情的,速度较为自由,用三部曲式写成.它取代了贝 多芬交响曲第三乐章那样的疾速的谐谑曲的作法.勃拉姆斯尽量在交响曲第 三乐章避免采用谐谑曲,他过于认真看待交响曲了,那种恶魔式的,疾速不 可抗拒的谐谑曲是古典主义交响乐艺术的缩影,如果轻易去对待它,必将写 成华而不实的音响游戏,因此,他宁可追求富于旋律的,安祥的风格,力求 从小步舞曲作起.然而,就整个交响曲乐章的安排上看,这个第三乐章却完 全符合于古典的诙谐曲,只是勃拉姆斯在他的创作中往往有意识地规避贝多 芬的三拍子诙谐曲所特有的那种炽热的幽默感,避免采用逸出常规的那种节 奏,音色和力度.对诙谐曲的创作,勃拉姆斯在《第四交响曲》中的街头狂 欢节处才例外地用了一次.他对交响曲第三乐章的处理,通常采用伤感的间 奏曲或慢速度的浪漫曲形式,他的《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中的第 三乐章就是这样去做的,都是以宁静和有所抑制的忧郁感,或者说透过泪珠 现出的微笑,以及忧郁和幽默的混合等感情来写作,而这些情绪的表达总是 给人以若即若离的感觉,这些就是勃拉姆斯交响音乐中特别迷人的魅力之所 在. 乐章开始就出现了一首热情稍快的,并且色彩较为暗淡的动人旋律: 主题开始由大提琴演奏,旋律相对大提琴来说正处于适合其 A 弦演奏的 音区,充分发挥了大提琴 A 弦音色热情的特点. 乐章中段是一个对比性的主题,基本上是由木管演奏,旋律处于较高位 置,色彩是明亮的,但旋律本身进行中有不协和音程,给人又有忧愁的感觉, 整个气息能使人联想到勃拉姆斯创作的匈牙利舞曲的音调: 在这个主题发展过程中,有两次被弦乐器的一个乐句闯入而打断,而那 匈牙利特色还是遍布到了整个乐章. 再现部中,原先用大提琴演奏的旋律,变成由法国号和双簧管先后演奏 了.在音乐的结尾处,音乐的进行发展到不堪忍受的激奋叹息,先是使用了 强力度,后来慢慢转为无可奈何的退却,第三乐章就此结束在强烈的感慨之 中. 第四乐章是戏剧性的快板乐章,用奏鸣曲形式写成,篇幅几乎是全曲的 三分之一,音乐的紧张情绪达到了顶点,从而形成了整个交响曲的高潮,它 生动地展示了暴风雨中的英雄性格.一般来说,古典主义作曲家都将交响曲 中戏剧性冲突的重心放在第一乐章,一些矛盾冲突,命运斗争都要在第一乐 章展现出来,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第五即兴曲》 和《第九交响曲》看出来,对于第四乐章的处理,往往是斗争的结局,是充 满胜利的欢呼,过去的矛盾在这里已荡然无存.虽然勃拉姆斯着力恢复古典 主义音乐,设法以古典大师的手法来表现现代事物,但他对于交响曲第四乐 章却进行了自己独到的处理.他重视第一乐章的矛盾冲突,同时也把第四乐 章作为戏剧性矛盾冲突的场所,好像人生的命运斗争是永远在进行而永不休 止一样. 乐章第一主题一开始,便使用了大管和弦乐在低音区轻声的齐奏,表现 一种神秘的激动和阴暗凶恶的预兆. 在第一主题呈示完后,第二乐章那个"三连音节奏"的主题神秘地出现 了,虽然经过较大的改动,也只是穿插性地闪现,但它使人想到贝多芬《第 五交响曲》的命运动机,想到一种葬礼进行曲的步调,这些无疑对加深第一 主题的表现程度起着巨大的作用.音乐发展时,还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暗示着斗争已从小规模开始, 引导人们预感大规模的斗争冲突就要到来. 第 二主题则暂时把听众引向一个欢乐的气氛,是用大提琴和法国号奏出的: 这个主题旋律进行是快乐,明朗的,但因乐器是柔和的暗音色,不免使 人觉得明朗的背后却隐藏了种种忧虑,幸而时间不长,还没使人弄清是怎么 回事,呈示部的接尾就到了,音乐返回到充满戏剧性的 C 小调,旋律表现出 坚定有力的性格,就像一个勇士昂首挺胸地面向生死沙场迈步奋进一样: 展开部中,主题作了多方面的展开,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不时的颤动,尤 如战斗中一个又一个的回合;拉长的主题变化,可以使我们看到庞大斗争场 面的每个细小的角落;三连音的处理,将斗争推向白热化!
726#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16 | 只看该作者
战斗的呼声,痛 楚的叹息,高潮一个接着一个. 后来,再现部中不再出现第一主题了,我们只能够听出大风暴发展到最 尖锐的一刻音乐突然趋于静息,仿佛一场惊心动魄的暴风雨已经过去,雷声 止了,乌云散了,一道彩虹当空升起. 最后,小提琴加上弱音器,轻轻奏出十六分音符的进行,形成暗哑色彩 的背景,双簧管则以它如歌的嗓音"唱"出了节奏放宽了的第一主题.结束 时,小提琴再次隐约轻奏这个主题,以一个怀旧的光环——F 大三和弦结束 全曲. 《第四交响曲》(e 小调作品第 98 号) 1884 年秋天,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已完成了一半,他计划这部交响 曲的内容比前三部交响曲大不相同,因此,去邀请了许多人来指教,竟然没 有几个人能指出什么来.这时已到了勃拉姆斯创作的晚期,他已具备丰富的 经验和把握来驾驭大型乐队了,但他还是希望在伟大的前辈们中找到直接联 系,渴望有人理解他的创作.在开始创作这部交响曲的前些时候,他读过古 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心灵受到极大震憾, 使他创作的这部交响曲时在音乐中不知不觉就反应出了悲剧中那种悲痛而恐 怖的情绪.好友封·彪罗热情地参与了他的创作,同他进行了许多方面的探 讨,特别是以管弦乐队来视奏,给勃拉姆斯写作和修改这部交响曲提供了无 比优越的条件. 《第四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是在 1884 年夏天完成的,他在 麦尼坚公爵的支持下慎重地开了一个小型的演奏会(可称视奏会),麦尼坚 公爵提了不少的好建议,他也认真地作了修改,之后又在麦尼坚公爵的指导 下演奏了一次. 《第四交响曲》的后两个乐章完成于 1885 年夏天,几经推敲, 终于最后定稿.1885 年 10 月 12 日,勃拉姆斯亲自指挥了这部交响曲的首次 演出,他的成功是可想而知的. 这部作品是勃拉姆斯所写的四部交响曲中最伟大的一部,也是最伤感, 最古雅的一部.其实在勃拉姆斯所有的音乐创作中,伤感的情绪随处可见, 但在这部作品中,伤感成了主宰一切的情绪,它渗透于作品的每一纤维中. 这是一幅宏伟的秋天图画,开始的主题沉长而复杂,就连 19 世纪后半期的作 曲家也会望尘莫及.中间两个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从第一乐章到第四乐章的 过渡,作品中有浪漫主义的倾向,有勇猛奔放的谐谑曲,末乐章还把我们带 入一个巴洛可时期的艺术殿堂.这是勃拉姆斯深思熟虑的产物. 第一乐章是不过分的快板,用奏鸣曲式写成.音乐一开始,就由第一小 提琴和第二小提琴相隔八度齐奏奏出了第一主题,这是一个充满伤感和沉思 意味的抒情主题,在 e 小调上奏出,没有引子预先铺设任何情绪,超出了传 统习惯中在大型作品前往往有引子拉开序幕的处理,这种开门见山的作法使 音乐独具特色. 这个主题由三度下行的两个音在不同音高位置出现而连接组成,好像是 对人生中一些问题的提问,而每一次小提琴的两个音提问结束,总要以木管 乐器紧接回应,中提琴和大提琴则用一些上行的和弦分解进行作为陪衬.音 乐发展过程中,节奏活跃,因素不断变奏反复,具有热情,紧张的特点,像 是絮絮不休的对话. 随后,连接部主题闯了进来,先由大管乐器豪迈地演奏,浑厚饱满的音 色使人感觉到一个健壮的英雄在召唤,紧接着是乐队的全奏,显示出一股强 大的气势,充满着战胜一切的力量. 连接部的这个坚定的主题活跃于整个乐章,它出现了很多次,有时是明 显的,有时是隐蔽的,尤其在展开部时出现较多,使音乐进行具有很强的推 动力. 第二主题宽广,柔美,由大提琴和法国号又奏出,相对第一主题来说, 它展示了博大的胸怀: 第二主题发展中,出现了由部分管乐演奏出的更为宁静柔和的旋律.在 它之后,一个更明朗的大调插段把音乐导向了一个带有胜利号角的凯旋性高 潮.突然间,忧伤再起,仿佛前面的胜利只是个幻想,一切回到现实,音乐 重回第一主题. 展开部主要用主部主题进行变化发展.在这里,勃拉姆斯采用了自己顺 手的作法,将主题尽可能压缩,同时又作了各种新的结合,调性不断变化, 让音乐进行变得非常紧凑,使听众感受到了悲剧性的各种滋味. 再现部是猛烈的,乐队使用很强力度全奏,从而形成了整个乐章的高潮. 在结尾时,采用复调写作中的模仿手法,加强了行情的主部主题悲剧的叙事 性,预告了内心的大灾难. 这个乐章,由伤感到悲剧的演变,显然是整个交响曲的基本发展线索的 提示. 第二乐章是中速的行板,用省略了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写成.音乐开始就 是第一主题,这个主题是一个以委婉的核心展开而构成的进行,先由法国号 独白,然后用木管乐器在上方高八度的位置加强它: 这支旋律,具有夏日美梦一般温柔和美妙,它使人们暂时忘却了所有的 喧闹,动荡和疑问,忘却了压倒一切的蛮横力量,从而沉醉在明朗,宁静, 温柔和沉着的气氛之中.在这里,勃拉姆斯以他平静而开朗的浪漫主义大师 的心境,运用了十分简朴的素材,直接触及到了听众的心灵深处. 第二主题是一支感情更为深沉,诚挚的旋律,它很像一首宽广的圣咏, 音调进行之中混合有愉悦和忧郁的成分,仿佛是对第一乐章所表现的悲剧故 事的回忆,旋律由大提琴演奏: 小提琴以装饰音型作为背景,尤如一层轻纱罩在维纳斯雕像上一样,
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16 | 只看该作者
音 乐进行在深沉,静观和冥想之中,尽管第一乐章的号召性主题一度闯入,但 只是一个小小的穿插,没能改变这个乐章所原有的情调.最后尾声中,弦乐 器组的分奏使音响幅度加宽了,大有一种隐约,宽广,含蓄,力量的效果. 勃拉姆斯在这一乐章中,运用了弗利几亚调式,使听众能感受到匈牙利 曲调的影子,乐队写法纯净,多用同种乐器的音色,使人们常常感受到单纯 的音响,充分表现了作曲家一种纯朴的心灵活动. 第三乐章是愉悦的快板,用奏鸣曲式写成.也许正因为勃拉姆斯前三部 交响曲排除了古典传统的用谐谑曲风格写第三乐章,所以作为他一生中所写 的最后一部交响曲势心要以传统的作法搞个实验,同时也想通过这样的作法 反映一下自己的生活感受的另一个方面.这个乐章虽然属于激进的谐谑曲, 但似乎与贝多芬力度强烈的诙谐曲还是有一段距离,它的总体情绪还是抒情 性的.它反映的是类似民间街义的节日,充满喧闹和不可遏上的欢乐,具有 一种沸腾的活力和奋激的热情,与前两个乐章及最后的乐章构成了极好的对 比. 音乐开始,第一主题由整个乐队奏出,具有粗犷的特点,加上定音鼓的 轰鸣结束,很像是一支狂劲的农村舞曲在演奏,一群强壮的农人激奋地踏着 舞步: 在这段开始的主题旋律的配器方面,勃拉姆斯使用乐队的全奏,这是他 几乎不用的手法,乐队还增加了短笛和三角铁,使音乐既有明朗而洪亮也有 光辉门亮的特点,另外也用了低音大管,使音响低音区饱满厚实.在音乐往 后的发展中,很注意力度大与小的对比,一般来说,演奏音乐的乐器用的多, 力度自然增大,表现众人一齐欢乐;演奏音乐的乐器用的少,力度自然减小, 表现较少人,或单人,或双人的领舞;乐器不断更换,使音色变化丰富,展 示了舞蹈场面中不同角色的不同性格;旋律在不同声部,不同音区的演奏, 体现了舞蹈的不同层次.音乐表现了节日喜庆的热闹场面. 第二主题很优美,它典雅娇媚,俨然一首抒情歌曲: 音乐总体发展先从缓和开始,逐步进入快速,定音鼓的滚奏作为背景, 隆隆着响的声音使音乐越来越急促,法国号和大管先前还演奏一支充满浪漫 主义幻想的旋律,接着,狂欢主题冲了进来,音乐在狂庆中终止,余音久久 留在听众心中. 第四乐章是充满精力和热情的快板,用变奏曲式写成.这个乐章是整部 交响曲的高潮乐章,它充分展现了交响戏剧的内容及其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在这里,勃拉姆斯采用了风格最古老的恰空 (Cia-cona)即中世纪常见的 "固 定进行",不免使听众吓了一跳, 世纪的交响乐中居然出现中世纪的东西! 19 他从北方的家乡带来吕贝克,汉堡教堂大风琴师布克斯特福勒,兰肯,巴赫 等一班人那豪壮,富于幻想的高尚艺术,将之与维也纳精雕细琢的交响曲艺 术结合在一起!要知道,这"固定低音"一连重复了三十次啊!这是勃拉姆 斯的杰作. "固定低音"主题开始由整个乐队的管乐器奏出,由于加用三支长号, 音响显得极为宏大,森严: 这样的旋律配以相应的和声俨然像支圣咏旋律,其中第五个和弦即在 e 小调音阶中出现升高第四级的不协和音(和弦配以重属七和弦),并且用定 音鼓的轰鸣进行衬托,给人的感觉是主题本身的内容存在着矛盾冲突.从这 个主题的句法来看,属于格言式的句子,完全符合(不如说是套用)19 世纪 和声的 T→S→D→T 和声功能. 在整个乐章中,主题是严格反复的,音乐其他进行却有三十二次变奏, 变奏和变奏之间过渡自然,使音乐连成一体.这三十二个变奏按三部曲式分 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3/4 拍子,由第一到第十变奏组成,采用小调,表现 悲剧性的基本陈述;第二部分转为 3/2 拍子,由从第十一变奏到第十五变奏 组成,具有间奏性质,音乐情绪波动,特别是第十二变奏由长笛独白式的演 奏,小提琴,中提琴和法国号以似连非连的和弦为背景,音乐表现出伤感的 抒情情绪: 第十三变奏到第十五变奏音乐在明朗的大调上,但不过是短暂的田园 诗,其中第十四变奏的基本旋律,还使用了古老的萨拉班德舞曲的节奏,而 这种萨拉班德发源于十六世纪西班牙舞曲,三拍子,重音往往落在第二拍, 一般只用于慢乐章,勃拉姆斯也在表现辉煌的第四乐章用上了. 第三部分回到 3/4 拍子,由第十六变奏到第三十二变奏组成,这个部分 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同时也闪现了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音调,甚至最后 一个变奏相当于第四乐章的尾声. 这个乐章的音乐是勃拉姆靳极大的才赋的体现,这样悲剧性激情被勃拉 姆斯有机结合在一起了,哀求,悲悼,绝望,期待,愤怒,骚乱汇集成交响 巨流,戏剧情节的发展终于推向极端,从而到达一种毁灭性悲剧的大爆发. 《海顿主题变奏曲》(作品第 56 号 A) 交响变奏曲是一种用交响乐队演奏的大型变奏曲,它的特点是用庞大的 交响乐队逐层深化地展开音乐主题材料,多个侧面地塑造音乐形象.勃拉姆 斯创作的《海顿主题变奏曲》(作品第 56 号 A)就属于这类交响乐作品. 《海顿主题变奏曲》有钢琴四手联弹和交响乐队演奏两种乐谱,谁在谁 先难以确定,它们的先后次序问题当然不是主要的,我们知道古典作家的交 响曲大多都有总谱和钢琴谱,前者主要是用于乐队演奏,后者一般用于效果 试听,向朋友请教,小范围欣赏等.对于这部交响变奏曲,一般倾向于专为 大型交响乐队而构思而作. 早在 1870 年的时候,勃拉姆斯就从《海顿传记》的著名作者鲍尔那里欣 赏过一首作品的音乐主题,这个主题是海顿为管乐器而作的《嬉游曲》第二 乐章中的,在原曲主题上还标了"赞美歌,圣·安东尼"(Chorale St. Antoni)这个名字.1873 年夏天,勃拉姆斯来到巴依扬山麓舒达仑拜克湖畔 避暑,他住在图勒格那里一栋二层楼的别墅里,他想起了那个带有古老,质 朴风格的主题,随即开始就用这个主题写作交响变奏曲.很快, 1873 年 8 月问作品写成,勃拉姆斯和舒曼的妻子克拉拉在一些朋友面前在钢琴上弹奏 这首作品,受到朋友们的赞美.就在这年的 11 月,勃拉姆斯在维也纳亲自指 挥了这首交响变奏曲的演出,给听众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部作品后来一直 成为音乐会的常演奏曲目.
728#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16 | 只看该作者
勃拉姆斯给所写的交响变奏曲取名为《海顿主题变奏曲》,另外也加了 一个副标题,即"圣安东尼圣咏".显然是告诉人们作品的主题是从海顿为 木管乐器演奏而写成的一首嬉游曲摘取而来的,并主题也有它原来的名字. 顺便提的是这个主题在路德·巴赫和其他一些作曲家作品中也按各种方式引 用过,它可能是一首古老的赞美歌.至于圣安东尼,传说他是中世纪一个聪 明的苦行僧,他经历了魔鬼的种种诱惑而不为所动的考验,这一美妙的传说 曾经激发很多画家和作家,例如福楼拜等,创造了一些有名的油画和小说. 勃拉姆斯选取这个题材作为变奏曲主题时,不仅因为音乐本身的特点,也许 他也很仔细地琢磨了这个故事.不过从他的这部交响变奏曲中难于找到这个 故事的影子,他毕竟不是浪漫主义作曲家,他仍坚持他追寻古典的目标. 这首变奏曲结构严谨,变奏手法丰富,共有八段变奏和一个分量较重的 尾声也称"终曲". 原形主题首先在降 B 大调上出现,行板的速度,2/4 拍子,结构采用了 常见的二部曲式结构,即由两个乐段构成.在海顿原曲中用两个双簧管,两 个法国号,三个大管和一个蛇形号演奏,勃拉姆斯则采用了双簧管,大管, 法国号,氏音弦乐拨弦的配器,同时和声背景还由管乐奏出,模拟了管风琴 与宗教合唱的效果,整个音响自始至终都带有肃穆庄严的宗教气氛,突出了 赞美歌式的风格. 第一变奏是稍活跃的情绪,在降 B 大调上用 2/4 拍子写成.在这个变奏 中贯穿着主题结尾处的一个音型,它固定出现在管乐与定音鼓声部,弦乐组 用流动的华彩波动音调进行,在进行中隐含着主题旋律,后来力度加强了, 弦乐本身高低相互问答,即在弦乐组中还有小提琴与中提琴及大提琴用八分 音符与三连音的对置,节奏十分活跃,最后也是它们之间不断的模仿,然而, 这一变奏却是在管乐和定音鼓演奏的降 B 音作背景的情况下逐步减弱而悄悄 结束的. 第二变奏是活跃的情绪,在降 b 小调上用 2/4 拍子写成.音乐虽然转入 了色彩较暗的同名小调,但性格上却是欢炔活跃的.每句音乐起头都有一个 强奏小节,接着的几个小节则是弱奏的附点节奏,很有些节奏明快的匈牙利 舞曲的风格,加上主题音型仍然由单簧管和大管奏出,弦乐器则用另一些音 型为之装饰,使音乐突出地表现了轻快,急进而富有动力的特色. 第三变奏是流动的情绪,转在 B 大调仍上用 2/4 拍子写成.上个变奏中 的附点节奏在这个变奏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流畅抒情的旋律,在面貌全 新的旋律中依稀可辨原来的主题骨架,为旋律配置的和声渗入了色彩,使音 乐具有浪漫曲情调,同时也兼有交响曲行板乐章的特点. 主题开始由双簧管和大管相隔八度奏出,中提琴,大提琴和低产提琴则 以八分音符的齐奏同时在低音出现,随后,主题转到小提琴和中提琴声部, 长笛和大管则以分解和弦音的活跃音型作背景.后部分开始是法国号与大管 的对话,然后转移到小提琴声部,出现新的动机,到木管内部的对答,当回 到变奏开始的进行时,乐器配置已作了大的改变.这一变奏和声写法较多, 很少有单线条的旋律呈示,但在和声中却有复调的倾向,可以感受到和声中 有旋律进行. 第四变奏是流畅的行板,转为降 b 小调用 3/8 拍子写成.这里是变奏曲 第一次转到三拍子,旋律流畅但速度徐缓,由于是在小调上,不免罩上一层 暗淡的色彩,音乐中透出忧伤哀怨的感情,相当于一首悲歌.主题先由双簧 管和法国号奏出,这两件乐器一个明析,一个圆柔,结合起来的音响接近女 性性格的苦涩,中提琴用十六分音符构成的音型与旋律形成复调的呼应,另 外还有低音弦乐器不时的衬托.接着,主题移到弦乐器组,十六分音符音型 的对比进行出现在木管乐器上.后来,旋律仍然由双簧管和法国号演奏,只 是旋律发展用了些模进从而显示它具有展开性质.音乐的整个情绪是奇妙 的. 第五变奏是充满活力的情绪,在降 B 大调上用 6/8 拍子写成.这里速度 突然增快,使音乐气氛一下变得明朗,活跃起来,特别是主题的顿音写法大 大加强了音乐的轻快特点,整个变奏充满了欢快,诙谐,使人很容易想到贝 多芬《第三交响曲》中的诙谐乐章.主题开始由木管乐器与弦乐器先后以三 度并行的状态跳跃奏出,伴奏的快速音型则由弦乐器与木管乐器先后演奏, 并且力度上采用先突强后突弱的处理,很有表现力.其中在主题第一次由木 管乐器演奏后,穿插进了弱拍上的重音和切分音效果,以及在 6/8 拍子的基 础上出现的 3/4 拍子的音型和节奏,更增加音乐的诙谐情绪.后来当小提琴 演奏变化了的主题时,长笛和双簧管奏出了节奏抒缓的呼应性音调,这是前 面的再现发展.在这个变奏里,短笛的使用为音乐增添了不少光辉闪亮的色 彩. 第六变奏是充满活力的情绪,在降 B 大调上用 2/4 拍子写成.这个变奏 的性格和前一个变奏的性格一样,同时有点进行曲风味.音乐旋律先由法国 号和木管乐器灵巧地奏出,
729#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16 | 只看该作者
开始几小节的动机像是原形主题浓缩的倒影,这 一进行还在这个变奏中多次出现.弦乐器以拨奏原形主题音调作为背景,造 成整个音乐律动性格变得突出而充满着勃勃生机.这一变奏还有三部性质, 第一段中有向 D 大调的临时变调;中间段地方用了双簧管,单簧管,法国号, 中提琴演奏"原形主题浓缩的倒影",并且以此与弦乐,木管的激烈琶音的 演奏作一番呼应,接着以乐队全奏使音乐推向强有力的高潮;最后段回到原 进行,但有所变化. 第七变奏是典雅优美的情绪,在降 B 大调上用 6/8 拍子写成.这一变奏 与前两个变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它速度稍慢,优雅庄重,像一首充满幻想 般色彩的田园诗,具有三部性质.音乐开始,音乐旋律在下行琶音背景上由 长笛和中提琴奏出,后来转大管和小提琴演奏,琶音背景显然来自变奏六; 中间段地方富有特点的是弦乐以渐强,渐弱相结合,极有表情地演奏了大幅 度的旋律进行,出现过 6/8 拍子与 3/4 拍子的交错,使音乐的幻想色彩更浓; 最后再现了开始的音乐材料,有较大的变化发展,当音乐逐渐减弱时,在奇 特的和声色彩中使用了具有摇荡感觉的半音倚音写法,将听众带到了一个如 梦如痴的境界中. 第八变奏是不过分的急板,在降 b 小调上用 3/4 拍子写成.这一变奏有 其非常独特的性格,它是整个交响变奏曲中最有特色的.弦乐器全部用上了 弱音器,造成音响色彩沙哑,暗淡,轻弱;速度是快速的,但力度一直控制 在极弱状态,为音乐进行注入了神秘恐怖的因素,仿佛一层阴影笼罩在大地; 通篇使用了细腻的复调写作手法,像对比,模仿,倒影等,从中体现了勃拉 姆斯高超的复调音乐写作技巧.乐句接复对位的要求神秘的音乐开始,中提 琴和大提琴神秘地奏出了原形主题开始三个音的倒影,然后由第一小提琴声 部奏出与低音旋律相似的音调,后来原形主题音调被展开于各个乐器层上, 真是变幻莫测.第二部分由大片断的模仿音乐开始,声部模仿的前后顺序几 乎都是相差一拍,最后自从小提琴,长笛,双簧管演奏音乐背景后,全部因 素逐渐发展为一种切分反复音型和半音级进音型,音乐以渐弱逐步结束. 终曲是行板速度,在降 B 大调和降 b 小调上用 2/2 拍子写成.这个变奏 用了"帕萨卡里亚"固定低音(固定旋律)作法,低音主题始终不变地反复 十八次,音乐作了十九次变奏以及加上一个尾声的处理(低音主题在十九次 变奏和尾声中是变比重复的). 固定低音由五小节组成,初初看来好似和声根音组成的低音进行,其实 它包含有原形主题的进行: 从例中看出,第二,三小节来自原形主题的第二,三小节,第一,四, 五小节来自原形主题的第一,二,五小节. 虽说是用"帕萨卡里亚"固定低音作法,但这个固定主题也出现在中间 声部和高声部.在固定主题之上,勃拉姆斯尽可能发挥了音乐中诸如和声, 复调,配器等表现手段,创作产生了众多新颖的旋律音调,十九次变奏的配 器也安排得十分精细,每一次变奏出现了一个不同的音乐形象.最后,音乐 在圣咏主题完整再现时进入最高潮,这首交响变奏曲结束在庄严神圣的气氛 中. Ⅳ《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第 77 号) 1878 年是勃拉姆斯创作作品高产的一年,一些著名的作品如《第一交响 曲》,《第二交响曲》,《学院节庆序曲》等,都是在这近两年写作出来的. 1877 年 9 月的日子里,勃拉姆斯欣赏了好朋友约阿希姆的小提琴精彩表演, 激起了一股强烈的创作热情,但他这个人对于创作大型作品总是慎重再三, 到了第二年才将作品构思成形而着手创作, 1878 年 8 月的一天,他将写好 的第一乐章小提琴独奏部分交给约阿希姆听取修改意见,但因为矛盾在两人 中产生而各行其道,勃拉姆斯改变原先设想的写成四个乐章的计划,将协奏 曲写成传统协奏曲三个乐章.后来两个人的关系又好起来了,勃拉姆斯还是 不断征求约阿希姆的意见,许多地方的小提琴独奏都由约阿希姆来订正,当 然,这位小提琴家着实不客气,他指出勃拉姆斯的作品许多地方太难,还说: "对于不具有像我这样大手的人来说是太困难了."勃拉姆斯开始没有采纳 这个意见,执意写完作品,同时还题献给小提琴家约阿希姆,约阿希姆还是 热情地为这部协奏曲写了独奏华彩乐段部分.1879 年元旦,这部协奏曲终于 在莱比锡格万豪斯初演了,由勃拉姆斯亲自指挥,约阿希姆担任小提琴独奏, 初演成功了.后来,勃拉姆斯还是听取了老朋友约阿希姆的建议,对于一些 难度太大的地方作了修改,然后才送出版商出版. 勃拉姆斯开始构思协奏曲总是从交响性出发,力图展示他交响曲的才能 和技艺,甚至试图将协奏曲写成四乐章的作品,只是后来又写成传统的三个 乐章的结构,所以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常具有交响曲性质而被称为"带有独奏 声部的交响曲".《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典型地继承了古典时期三个乐章 的协奏曲的严谨形式,
730#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16 | 只看该作者
特别是第一乐章中还运用了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整 个作品音乐风格接近贝多芬 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具有田园,牧歌风.作品 中更多的却是反映了勃拉姆斯本人的特点,如严格中有自由奔放,温存中有 激情,各种强烈对比,无论在主要段落还是连接部分都注重民族风味的旋律 线条等. 第一乐章是不过分的快板,采用双呈示部协奏奏鸣曲式,在 D 大调上用 3/4 拍子写成.音乐一开始,第一呈示部的第一主题便由中提琴,大提琴和 大管齐奏完整奏出,它宽广优美,具有明朗的色彩,是一支牧歌风格的歌唱 主题: 紧接其后是连接部的一些主题,双簧管演奏忧伤的曲调,弦乐演奏动荡 的音型伴奏,随后的发展中有九度音程进行的特征音调,有乐队全奏的高潮, 当力度急转直下时,出现双簧管,长笛,小提琴声部的抒情性进行,它们对 副部的主题是一个预示.当然,副部主题在第一呈示部中并没有正式出现, 仅让人领略一下副部引子安祥的音乐片断,接着,弦乐组上出现了一个对比 性的插句,这是一个坚定的呼唤,它的情绪激烈,步调勇武,采用玛祖卡节 奏,经过一阵快速的进行,情绪紧张不安起来: 这样就为独奏小提琴的进入预先做好了准备. 第二呈示部开始,独奏小提琴出现了,但先演奏出一段篇幅较长的华彩 性进行,而第一主题的片断轻声地藏在乐队中予以铺垫.不多久,第二主题 便由独奏小提琴和第一小提琴交替奏出,这是一支美丽的旋律,充满柔情委 婉动人. 这个主题兼具抒情性和戏剧性的特点,当独奏小提琴以上行的方式复奏 这一主题时,效果更为动人,后来旋律又由乐队演奏,而小提琴则是较长较 难技巧的独奏,以大跳的音程进行来发展,很有表现力,不过还是以弱结束. 结束部很具动力,它以突然的力度,调性对比,进而用和弦式的快速演奏, 上下行的音阶式进行,乐队与独奏小提琴遥相呼应,如万丈瀑布一泄千里直 接推向了展开部. 展开部主题发展手法丰富,音乐表现极强,共分四个阶段进行发展: 第一阶段由主部主题材料发展构成,只有十四小节.音乐开始是乐队强 有力的全奏,小提琴声部先在 a 小调上奏出变化较多的主部主题音调,随后 转到 C 大调.第二阶段主要由副部主题材料发展而成,共有六十小节之多. 先是乐队小提琴演奏副部主题,由 C 大调转到 c 小调,独奏小提琴则在乐队 的切分节奏伴奏下奏出来源于副部结尾的抒情音调,当旋律交给乐队时,小 提琴又奏起了前一后二的进行曲节奏的华彩段,接着乐队也将这个节奏在复 调音乐中作了大的展开,并以此推向展开部的高潮.第三阶段由连接部因素 发展而成,有十四小节.这里并没有用上原连接部的三个主题,仅是那个九 度特征音调的发挥,乐队里出现了它,小提琴独奏声部则在它的基础上作一 系列模进发展而成为华彩段落,并且乐队写法很精简,突出了小提琴技巧, 给人以千头万绪的感觉.第四阶段又回用主部主题发展,主要以独奏小提琴 声部作音乐叙述,大量的八度双音强奏,长串的琶音进行,尤像勃拉姆斯在 向大地呼号;乐队演奏背景,这个背景有弦乐的震音,有木管和弦流动音型, 特有戏剧性喧闹.总之,主部主题第一,二小节的素材在这个片断里得到精 彩的展开,原先主部主题中协和的分解三和弦在这里变成了不协和的分解, 一些强烈的切分节奏的运用,将听众带到了一座旋律交错发展的迷宫.顺便 一提的是这样一段繁复变化的音乐需要相当的技巧才能演奏得好. 再现部的音乐几乎是按原来的顺序再现了呈示部中的所有素材,当然, 在调性,和声与配器等方面有所变化.音乐首先是从乐队全奏开始,木管, 法国号奏出主部主题,接着段落顺序一切照旧,调性有向升 F 的变化以及到 d 小调的结束,结束部加了一小段主部主题音乐的乐队演奏.值得一提的是 独奏华彩乐段,当乐队停在 D 大调作变化的主和弦时,独奏小提琴华彩开始 了,这个华彩段原先是约阿希姆写的,后来一些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如克莱斯 勒和海菲兹等都重新另行谱写,甚至约阿希姆的学生也写过. 音乐结尾,独奏小提琴在乐队安静的背景上高高轻奏,幻想色彩更具诗 意,但结束时又进入欢快活跃. 这一乐章,音乐素材丰富多采,手法多样,情绪深深打动人心. 第二乐章是慢板乐章,采用复三部曲式,在 F 大调上用 2/4 拍子写成. 第一部分音乐开始,基本主题由双簧管奏出: 第二部分音乐转入升 f 小调,小提琴的情绪比原来更复杂了,既有对生 活的美好憧憬,也有不安定,颓丧的忧伤情绪: 开始时,这个主题只是在木管乐器组和法国号中进行,由于弦乐器组不 参加演奏,双簧管又是在其甜美的音区里演奏,那朴素的牧歌风味显得特别 突出,并且木管和法国号是像合唱那样一起演奏,使音乐兼有赞美,虔诚的 风格,随后,独奏小提琴以装饰性的发展再次演奏这一主题,音乐给人以柔 和美丽的感觉.这里,音乐感人之处在于它那自然直接的真情吐露,勃拉姆 斯自己许多美丽可亲的歌曲也难于与之相比. 在这部分的独奏小提琴演奏段里,众多技巧性装饰旋律如同花腔女高音 那具有悲剧色彩的咏叹调,乐队中弦乐与木管之间流动性旋律相互呼应,体 现了勃拉姆斯多情善感的性格. 第三部分音乐仍然从双簧管独奏的那一旋律在 F 大调上开始,但只有两 小节就转由独奏小提琴演奏了,接着双簧管又完整地演奏主题,独奏小提琴 以八度跳跃作背景,最后独奏小提琴接过主旋律,音乐逐渐消失在极有情调 的宁静之中. 这个乐章手法细腻纤巧,旋律简洁朴素,特别是将独奏小提琴华彩与音 乐层层推进作了紧密结合,抒发了勃拉姆斯心灵深处的真挚情感. 第三乐章是欢乐的快板,但不过分的活跃,采用不规则的回旋奏鸣曲式
731#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17 | 只看该作者
在 D 大调上用 2/4 拍子和 3/4 拍子写成.勃拉姆斯在作品初演时,对乐曲的 要求仅是"欢乐的快板",但约阿希姆建议说:"不要过分活跃吧,太难演 奏了."勃拉姆斯就照意见补上了"但不过分的活跃"的要求. 乐章一开始,由独奏小提琴以双音的形式演奏主部主题:呈示部的这个 主题就无疑是在民间生活舞蹈音乐的基础上写成的,它节奏明快,情趣幽默, 具有匈牙利的吉卜赛风格,特别在沉思冥想般的第二乐章结束后突然出现, 更显得充满活力.主题多次反复呈现,炽热的节奏,大胆的和声,活跃的情 绪,反映出匈牙利那些吉卜赛流浪乐师演奏的音乐特点. 乐章的另外两个插部主题穿插在主部主题的反复之间,一个以短小的切 分节奏为特征,具有激昂,奋发的英勇性格: 一个带有五声音阶轮廓,具有展开多变后的温柔,摇荡的性格: 再现部主题虽然属不完整再现,但比原来有所扩充和发展,调性变化也 比原来丰富得多,结束时还将独奏小提琴华彩段写成入新的成分. 尾声部分用了小急板的速度,从大提琴暗示主部主题的三连音开始,具 有土耳其进行曲风格,接着主部主题在独奏小提琴上变化演奏,速度转快, 木管上出现了第一插部那英勇的主题,多次将力度由弱到强进行处理,音乐 越来越显得光彩,明亮,独奏小提琴超越于全乐队的力量之上,音乐到达高 潮.然后,独奏小提琴作了些结束性的演奏,如与乐队交织演奏主部主题因 素构成的片断,又如在低音弦乐的拨奏上轻奏双音旋律,最后,整个乐队突 然以极强的力度全奏富于匈牙利特色的主和弦,从而结束了这部协奏曲. 这一乐章是这部协奏曲结束乐章,创造性手法有很多,再现部和大结尾 的构思有独到之处,主题作各种变化音乐却在前后又能连为一统,调性布局 特点明显,和声语言有浓厚的民间色彩.这些可以说是这部协奏曲的总结. 《第二钢琴协奏曲》(bB 大调作品第 98 号) 与贝多芬,莫扎特时期的作曲家一样,勃拉姆斯的一些大型作品总是有 乐队谱和钢琴谱两种版本,例如《海顿主题变奏曲》,《匈牙利舞曲》等, 一部分原因应归于他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家,他的钢琴演奏曾被舒曼称为"具 有高度凛赋",另外在他的创作道路上,众多的钢琴曲也深含着乐队的效果, 他对于钢琴的构思也是以乐队感觉为目标的,他的钢琴奏鸣曲常被称为"隐 蔽的交响曲".我们可以想到这部《第二钢琴协奏曲》也会存在上述情况, 突出钢琴技巧重交响性. 早在 1859 年,勃拉姆斯为钢琴写过一部协奏曲,那是一首用两架钢琴演 奏的奏鸣曲,他想过把它改为一部交响曲,但终于没有那样去做,最后写来 写去成了钢琴协奏曲的形式,毕竟是早期作品,其中不免存在着钢琴声部与 乐队不十分平衡的痕迹, 乐章的对置与形象发展也不十分完善. 而后来的 《第 二钢琴协奏曲》构思完整,结构严谨,同时具有史诗般的宽广和勇士般的气 概,被称为带有钢琴独奏声部的四乐章"交响曲".由于这部协奏曲最早构 思是在《第二交响曲》完稿之前,因此它与《第二交响曲》有着许多共同的 特点,像对生活欢乐的赞颂以及关于祖国传奇般的形象描绘,都能在作品中 寻找出来.无论怎样,这部作品确证了作者创作的纯熟,美国著名钢琴家霍 罗维兹曾认为再没有别的钢琴作品比它更伟大了,这一评价没有过分. 《第二钢琴协奏曲》开始构思于 1878 年春,那是勃拉姆斯旅居阳光明媚 的意大利的时候,这时他已是春风得意的时期了,去年还无比自信地拒绝了 英国的友好.《第二钢琴协奏曲》在 1881 年 4 月才最后完成,这年的 11 月 在布达佩斯首次演出,勃拉姆斯亲自担任钢琴独奏,这四乐章结构的协奏曲 一开始就十分引人注意.作品本来只有三个乐章,但为了在现在的第一和第 三乐章之间安排一个对比性的乐章,因此又安插进现在的第二乐章,有人怀 疑这个乐章原先是为小提琴协奏曲写成的.这部作品的大部分乐章中,钢琴 声部虽说是重属于乐队,但并不把钢琴当作一个独奏声部来使用,而是以它 作为一种富有光辉的色彩去丰富乐队的调色板,一般交给钢琴声部演奏的那 种重要主题,在这里也不存在,它的作用好像只是作为各种乐器声部的答句 和有时强调一下打击乐器声部而已. 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很长,是不太快的快板,采用完整的奏鸣曲形式在降 B 大调上用 4/4 拍子写成.这个乐章钢琴声部很难演奏,勃拉姆斯曾为此而 说过"这不是为小女孩而写的乐曲".音乐开始,法国号先奏出第一主题的 大致轮廓的短句,稍做停顿,又从另一个角度叙述了这个短的进行,然后才 对此进行展开,音乐既含蓄又大度:第二主题很快出现了,它是抒情的,柔 美如歌: 这段美妙的主题,以其非凡的新颖和浪漫主义的魅力起着主导作用,它 代表的是关于祖国的传奇形象.独奏钢琴在这里开始并没有唱主角,它只是 在法国号旋律的间歇中用翻滚的琶音喧闹了两次,乐队旋律停顿后,它仍以 华彩的形式激动而精致地做一番表演,没有明显的旋律线条,但这样反而对 乐队是个促进,使乐队必须地以全奏这样庞大的音响去发展法国号陈述的主 题素材,将英雄性的情绪演示得相当醒目.从此,似乎钢琴不再是一件受乐 队协奏的独奏乐器了,相反,钢琴在音乐中始终以其清静光滑的音响,突进 的琵琶音进行来为乐队中狂热发展的那些旋津进行装饰.这里体现了大师风 采. 这个主题出现在第一主题那非线条的陈述后,在音响上作了扩展,形象 上是对比的,它大片断的发展使之成了乐章的主要构成部分. 乐章中有很多处掀起高潮,时而是钢琴和乐队的许多应答,时而出现一 些试探性的,甚至是不祥的休止和静寂,充满光辉和活力的主题经常反复出 现,直到最后在尾声中钢琴和乐队以一些坚定,华丽的乐句伟然而出,
732#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17 | 只看该作者
音乐 终于以辉煌的结束而肯定这个乐章的一切. 第二乐章是热情的快板,用 3/4 拍子写成.音乐直接从钢琴独奏的第一 主题开始,它带有自由的,即兴的特点: 从效果上看,这段音乐相当于结构自由的诙谐曲,它充满着火一般炽热 的激情,饱满有力的节奏以及紧张的冲突,也有疑虑和渴望,沉思和冥想. 一般说来,诙谐曲本应该含有幽默和戏谑的意味,但这里却用来表现更为严 肃的一些内容,贝多芬曾经提到过这种作法,勃拉姆斯也在这里做一下实验. 第二主题是抒情性的,由小提琴和中提琴奏出: 这段音乐音型十分简单,但在配器上采用乐队演奏并且用弦乐的高音乐 器,这与前面用钢琴时产生的颗粒性音色是一个很大的对比,使产生的稳, 静特色更加突出而打动人心. 乐章的中段生动欢快,与前面段落那种严肃或抒情有区别,即便它的节 奏坚定有力,仍能说明活跃之所在. 这个带间奏性质的诙谐曲乐章,就像巨人的嬉戏,深沉上寻求幽默,抒 情中迷恋律动,坚硕里向往小巧.这又是勃拉姆斯性格的真实写照. 第三乐章是行板,用 6/4 拍子写成.音乐体现了作者在大自然中所怀有 的那种崇高的祷念之情.勃拉姆斯写过许多动人的歌曲,在他众多的作品中 都比较重视旋律线条,这里也不例外,他同样显示出他在这一方面的真正才 能.不过,在具体配器处理时却不将主题旋律交给独奏钢琴,而是用乐队那 辽阔的音响来表现,至于钢琴,仅使用于在需要打击乐效果的时候. 音乐开始由独奏大提琴奏出主题: 这样的旋律很富于表现力,用大提琴 A 弦演奏会具有热情,爽朗的效果, 这特别在弱蒙蒙的乐队背景上出现时显得非常完美.大提琴之后,主题转由 大管和小提琴再次演奏,接下才是独奏钢琴的表现,独奏钢琴演奏的乐句是 变化了的进行,有对乐队厚实音响的装饰作用,尤如大旱之后滴下的甘露那 样清新畅快.回到乐队演奏主题时,比原先鲜明多了.这一乐章,虽然中间 出现了一些高潮,旋律线条的表现也有明朗的成分,但总的情绪是暗淡无光 的,原因在于主题的发展是以柔淡的乐队作为背景,音乐节奏正如所使用的 6/4 拍子轻重不明显,乐队音色不用那种强大的管乐音色.这些使得这个乐 章有夜曲的性格.第四乐章是优雅的小快板,采用回旋曲式,用 2/4 拍子写 成.音乐开始就是独奏钢琴的表现,在这里,独奏钢琴终于得以发挥一件独 奏乐器所应起的作用,跳跃性的基本主题动力了然: 独奏钢琴之后是乐队再次演奏,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除基本主题外,还穿插着两个相当重要的部分,总体结构如下: A+B+C+B+A+A+B+C+B+A+尾声. 第一插部 B 由木管乐器和弦乐器奏出,节奏特点几乎与匈牙利吉卜赛风 格相同无异,这个节奏使我们想到勃拉姆斯的《匈矛利舞曲》: 独奏钢琴则演奏琶音作为主旋律的装饰,就像民族服装上的宝珠玉串. 第二插部 C 由独奏钢琴奏出,又是一个欢快的旋律,快速的十六分音接 一个四分音的节奏,有一种跳动的感觉,也像大型喜庆活动时使用的小军鼓 节奏: 乐队的弦乐器以拨奏作为伴奏,突出灵巧性.音乐中独奏钢琴用了大量 的华彩作法,一步步将音乐推向高潮,为整个协奏曲装点了耀眼辉煌. 乐章结束时刻,勃拉姆斯又以他习惯的写法,将尾声作了相当长的扩展, 那伟然,光彩的乐队音响,仿佛是对这部协奏曲的赞颂. 终于,这部作品成了不朽之作.
733#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18 | 只看该作者
明亮纯净的音符,愉快的旋律,一如孩子天真的儿语,使人也变得纯真而愉悦。水晶般宁静的音如同一阵柔和轻缓的和风,又象母亲慈祥的手拂过,跟随节奏的律动,让身体在轻轻的晃动里安。 )。“晚上好,夜里好,玫瑰花、丁香花都已闭上了眼,你也快睡觉” “安睡安睡,乖乖在这里睡,小床满插玫瑰,香风吹入萝里,蚊蝇寂无声,宝宝睡得甜蜜,愿你舒舒服服睡到太阳升起。”
  下载地址:(好听!)http://files.61.fm/mp3/3/bolamusiyaolanqu.mp3
  音乐的瞬间 [作者:舒伯特]
  这是一首天真纯洁,令人欣喜的小品曲,带有轻快活泼的民间舞曲风格。虽然总共只有54小节,音乐形象比较单一,但是舒伯特将之处理得非常精巧,真可以称得上是玲珑剔透.精致小巧。整首乐曲保持着宛若天成,不加雕琢的自然美,为舒伯特钢琴曲中最负盛名的一首。
  http://files.61.fm/mp3/6/yinledeshunjian.mp3
  童年情景 作者:舒曼
  这首曲子主题非常简洁,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旋律线几经跌宕起伏,婉转流连,使人不觉中被引入轻盈飘渺的梦幻世界. 梦幻般的音符,娓娓动听中绽开的是那一脸如花灿烂的微笑,枕着快乐和惬意,梦也沉醉。
  http://files.61.fm/mp3/0/tongnianqingjing.mp3
http://news.sina.com.cn/s/2004-04-14/14403126686.shtml 勃拉姆斯的爱情
文/肖复兴

http://res.jd.edu.sh.cn/Resource/GGXK/YY/YYJ/WGYYJ/BLMS.htm
勃拉姆斯 (J.Brahms,1833——1897)生平介绍

http://www.61.edu.sh.cn/art/gdyy/eyymt/ge20201.htm
外国音乐家http://www.61.edu.sh.cn/art/gdyy/index2a.htm
他的《c 小调钢琴四重奏》从1855年开始构思,屡经修改,直到1875年才最后完成,中间经过了整整二十年。 1868年,当勃拉姆斯把第一乐章拿给他的传记作者戴特尔斯(1833-1907)看时,他曾说:“请想象一个人将要开枪自杀,对于他,已没有别的出路。”六年以后的1874年10月,当他把四重奏的全稿送给维也纳外科教授、他的朋友比尔洛特时,他写道:“我把这四重奏纯粹做为一件古董送给你——它是穿蓝色燕尾服和黄色背心的人生活的最后一章的一幅插图。”这句话引用了歌德在他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末尾对死去的维特的描写,其含意不言自明。

(在《歌德谈话录》中记载了歌德对《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评价,他说,人生若没有过这样的烦恼也是一种遗憾。但他在踏访一位和他一样忧郁的诗人时认为:应尽快结束这种忧郁的情怀,这太伤人了。他为这可怜的青年写下长长的诗句,充满人道的关怀和深深的同情。)
http://www.xici.net/xol_nxmshnwg ... in.asp?doc=30523692
年轻人,天才!

http://www.tsdhs.com/s3/a17.htm
感受勃拉姆斯的音乐与爱情
734#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19 | 只看该作者
克拉拉——被爱得最深最久最美的女人
■赵婕
  11岁的克拉拉还是个小姑娘,20岁的舒曼见到了她,并爱上了她。7年之后,他们私定终身。由于父亲的反对,克拉拉和舒曼经历了11个月漫长的诉讼,才在克拉拉21岁生日那天结婚。
  新婚这一年,舒曼的音乐创作达到高峰,他一生所有重要作品几乎都是在这一年完成的。
  在《桃金娘》的歌曲集里,舒曼特别在《献歌》这首曲子里选了诗人吕克特的诗献给克拉拉:“你是我的生命,是我的心;你是大地,我在那儿生活;你是天空,我在那儿飞翔……”
  在婚后第二年创作的《春天交响曲》里,舒曼表达了对婚后新生活的憧憬,克拉拉在听后说:“我完全被欢乐所占据。”但是,在完成一生最动人乐章的这一年,舒曼的精神病也发作了。美好生活的开始也是结束。
  1853年9月,在克拉拉34岁的时候,20岁的勃拉姆斯来到了舒曼的家里。舒曼接待了这个年轻人,请他在钢琴上弹奏一曲。舒曼听了开头就觉得不凡,让他稍停,兴奋地叫克拉拉一起来听。克拉拉走进屋来,勃拉姆斯就在这支曲子中望见了克拉拉,克拉拉漂亮的眼睛让他一见钟情,终身难忘。这一眼,导致了他和克拉拉43年的未了情缘,导致了他的终身不婚。
  1856年,年仅47岁的舒曼不幸去世。在此前两年舒曼住院期间,勃拉姆斯一直守护在克拉拉身边,但是,除了谈及音乐、舒曼的病情之外,面对感情,他们守口如瓶。
  为舒曼守灵送葬之后,勃拉姆斯没有和任何人打一声招呼就不辞而别了。从此,他和克拉拉天各一方,再也没有见面。
  克拉拉带着她和舒曼的7个孩子生活。1896年,77岁的克拉拉在临去世的前13天,在奄奄一息的情形下,她记得勃拉姆斯的生日,用颤巍巍的手写下几行祝福的话语寄给他。
  在接到克拉拉去世的电报时,63岁的勃拉姆斯正在距离法兰克福200公里的瑞士休养抱病之躯。他匆忙赶往法兰克福,忙中出错,竟然上了方向相反的火车。辗转奔波了两天两夜,他才赶到克拉拉的墓地。他颤颤巍巍拿出了《四首最严肃的歌》的手稿,呈现在沉默的墓碑前。这四首曲子的名字分别是《因为它走向人间》、《我转身看见》、《死亡是多么冷酷》和《我用人的语言和天使的语言》。这是他专门为克拉拉的生日而做的音乐,但克拉拉再也听不见了。
  克拉拉去世之后,勃拉姆斯已经意识到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了。他焚烧了自己不少手稿和信件。11个月后,他也离开了这个失去了克拉拉的世界。
  舒曼和勃拉姆斯这两个音乐史上的巨人,对于他们深情爱了一辈子的女人克拉拉都留下了自己的话语。舒曼说他和克拉拉共度了16年“诗与花的生活”;勃拉姆斯则说:“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专辑曲目:


Bach: Kantate "Ich habe genug" BWV.82
1. I. Aria. 'Ich habe genug'
2. II. Rezitativ. 'Ich habe genug'
3. III. Aria. 'Schlummert ein, ihr matten Augen'
4. IV. Rezitativ. 'Mein Gott! wann kommt das schoene Nun!'
5. V. Aria. 'Ich freue mich auf meinen Tod'
Brahms: Vier ernste Gesange
6. I. Denn es gehet dem Menschen
7. II. Ich wandte mich und sahe an alle
8. III. O Tod, wie bitter bist du
9. IV. Wenn ich mit Menschen
Brahms: Lieder
10. Feldeinsamkeit, Op.86 no.2 (Allmers)
11. Minnelied III, Op.71 no.5 (Hoelty)
12. Sapphische Ode, Op.94 no.4 (Schmidt)
13. Bolschhaft, Op.47 no.1 (Daumer)
14. Sommerabend, Op.85 no.1 (Heine)
15. Mondenschein, Op.85 no 2 (Heine)
16. Staendchen, Op.106 no.1 (Kugler)
17. O wusst' ich dochh denn Weg zuruck, Op.63 no 8 (Groth)
18. Auf dem Kirchhofe, Op.105 no.4 (Liliencorn)
19. In Waldeseinsamkeit, Op.85 no.6 (Lemcke)
73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20 | 只看该作者
聆听百年(十六、十七)

——勃拉姆斯(三、四)
CCTV.com  2007年11月21日 21:31  来源:CCTV.com  
  [内容速览]勃拉姆斯对女性一直保持着美好的热爱,但终其一生,他都没有结婚。这是为什么呢?许多传记作家在他死后都作了一番推测,其中有一种说法是,生性敏感的勃拉姆斯在年少时,对他家附近码头边酒吧里的风流韵事,一直留有无法释怀的阴影……2007年12月3日、4日(周一、周二)首播

  勃拉姆斯对女性一直保持着美好的热爱,但终其一生,他都没有结婚。这是为什么呢?许多传记作家在他死后都作了一番推测,其中有一种说法是,生性敏感的勃拉姆斯在年少时,对他家附近码头边酒吧里的风流韵事,一直留有无法释怀的阴影。然而,最有可能的一种解释应该是,在勃拉姆斯心中,这一辈子最深的感情是来自对克拉拉·舒曼的爱,但这份挚爱,却因世俗的束缚,只能压抑在心底,因此勃拉姆斯的感情再度被蒙上阴影。可以说,勃拉姆斯和舒曼夫妇之间的情感纠缠,既改变了他的生活,也造就了他的音乐。

  1853年的一个秋日,二十岁的勃拉姆斯在小提琴家约阿希姆的陪同下去拜访舒曼。勃拉姆斯事先没打招呼就敲响了罗伯特·舒曼和克拉拉·舒曼在杜塞尔多夫的家门。这将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会见,他的音乐再一次成了他的敲门砖。尽管勃拉姆斯的性格拘谨矜持,最热情的友谊却马上在他们之间建立了起来。他为罗伯特·舒曼演奏钢琴,就是那首著名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舒曼眼睛一亮,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大声喊道:“克拉拉,你必须来听一听!”于是,克拉拉也来到了客厅里。克拉拉的微笑,使勃拉姆斯如受电击。那天,舒曼家的客厅里回旋着勃拉姆斯的琴声,在琴声里,舒曼和克拉拉都看到了一个伟大的音乐家的影子,他们感到他的钢琴曲如同“蒙着面纱的交响乐”,他们为此激动不已。 克拉拉

  克拉拉后来在日记中这样记载: “看见他坐在钢琴前,的确令人感动!他有一张令人感兴趣的年轻面孔。当他演奏时,这张面孔显得美极了。”

  而舒曼,那天在日记上只记了一句话:“勃拉姆斯来看我,他是一个天才。”

  这次伟大的会面,成就了音乐史上最著名的一段情谊,在接下来的四十年里,勃拉姆斯和舒曼,特别是和克拉拉之间,发生了众多的故事。

  舒曼开始不遗余力地推荐勃拉姆斯。他们见面的一个月后,舒曼在他主编的《新音乐杂志》上写了一篇题为《新的道路》的文章,高度评价了勃拉姆斯的才华,使勃拉姆斯的作品开始被德国音乐界广为关注。这位德国作曲界当时的泰斗这样写道:“我们这里有一个青年,艺术女神和天神都正站在他的摇篮前垂顾。他的名字叫约翰内斯·勃拉姆斯。”而克拉拉则开始在她演出中激情洋溢地弹奏勃拉姆斯的作品。勃拉姆斯成为舒曼家庭的最亲密的朋友。勃拉姆斯深深地爱上了年长他十四岁的克拉拉,然而他敬重舒曼,他不愿意伤害恩师,只是把那份恋情深藏在心。勃拉姆斯拜访舒曼的第二年,舒曼因精神病住进了医院,为防止病情恶化,医生禁止克拉拉去医院探望,同时她又怀上身孕,带着六个孩子的克拉拉坠入痛苦艰难的深渊。就在这一段艰难的日子里,勃拉姆斯和克拉拉的感情也似乎在发生着变化。勃拉姆斯安慰克拉拉,代她去医院探望舒曼。在克拉拉出门演出时,替她照顾年幼的孩子。那两年中,勃拉姆斯的爱和帮助对克拉拉来说几乎意味着一切。1856年7月29日,舒曼逝世。在送葬的行列中,勃拉姆斯和舒曼的几个最亲密的朋友一起,抬着舒曼的灵柩走向墓地。舒曼逝世后,勃拉姆斯不能再待在克拉拉家里,传统世俗的目光犹如利剑,从四面八方向他们两人射来。勃拉姆斯离开时,克拉拉送他去火车站。那天,克拉拉心烦意乱,她在日记里写道:“这简直是另一个葬礼。” 舒曼去世了,勃拉姆斯离开了,勃拉姆斯和克拉拉的感情将会何去何从呢?

  勃拉姆斯和克拉拉的情谊远远没有结束,它们只是刚刚开始。接下来的几年对舒曼夫人来说是多事之秋:首先她被迫把她大儿子路德维希送往一家精神病院,因为他遗传了他父亲的精神病;然后她的女儿尤丽叶在1872年11月病死了。之后,当她在英国巡回演出完回国后,她获悉了她的小儿子、也是她最有天赋的孩子菲利克斯得了不治之症肺结核的消息。一如既往,勃拉姆斯再一次用音乐来安慰克拉拉。他给克拉拉带去了他刚写好的《雨中歌曲》。这是两组歌曲,由勃拉姆斯的朋友克劳斯·格罗特作词。在其中第一首里,雨滴唤醒了儿时的回忆,歌曲唱到:“这是我在童年时做的梦,那时我的灵魂像鲜花那样自由地呼吸……”
勃拉姆斯

  在第二首《回声》里,勃拉姆斯把落下的雨水比喻成眼里的泪水。克拉拉·舒曼给勃拉姆斯写信道:“您的《雨中歌曲》日日夜夜在我心中萦绕。对我来说,它的旋律是那样难以言喻地悲伤,使我变得很忧郁。”

  之后勃拉姆斯在《G大调奏鸣曲》里采用了这些歌曲的主题素材,并且在克拉拉的儿子去世后,把这首奏鸣曲题献给了克拉拉,献词写道:“如果我能在您对他的回忆中留下点东西,我会感到莫大的喜悦。让我诚挚的爱带给您慰藉。我爱您超过世上的任何人或物。”

  然而在克拉拉写给勃拉姆斯的每一封信中,她都提及她和舒曼的婚姻,这是一种直接的提醒,也是一种婉转的拒绝。实际上,在克拉拉的后半生中,没有什么比勃拉姆斯的关心和爱更重要了。在不同的传记文字中,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克拉拉曾饱含深情地给勃拉姆斯写过很多信,但都没有寄出;另一种说法是,勃拉姆斯曾写过不少向克拉拉求爱的信,但是全都被撕毁。不管哪种说法更准确,至少它们告诉都说明了一个事实:这两位相爱的音乐家,无法逾越横隔在两人之间的障碍,他们都压抑着心中的爱情。他们互相思念,互相守望,在爱情的根基上,成长出友谊的绿荫。

  一边是炙热的爱情,一边是恩重如山的提携之恩,勃拉姆斯面对比自己年长十四岁的师母克拉拉,选择了离开,永不相见,用空间隔绝的方式把自己的爱压抑在绝望的思念里。舒曼和勃拉姆斯这两个音乐史上的巨人,对于他们深情爱了一辈子的女人克拉拉都留下了自己的话语。舒曼说他和克拉拉共度了16年“诗与花的生活”;勃拉姆斯则说:“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0 03:38 , Processed in 0.06993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