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歌剧与法国的文化相结合,反映了法国人的趣味,迄今在数世纪间走过了独自发展的道路.浪漫主义时代的法国歌剧,有大歌剧与喜歌剧之分,都颇具特色.大歌剧是从意大利的正歌剧派生出来的法国形式,而喜歌剧则来自意大利的喜歌剧.就二者的法国风格的特征而言,它们抒情、潇洒、演出华丽和多用芭蕾舞形式等.
乔治·比才于1838年10月25日生于巴黎.父亲是一位音乐教师,九岁时进入音乐学院,于1852年(14岁)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再进入作曲系攻读,于1857年获罗马大奖,因此得以赴罗马留学三年.
在比才的作品中很早就显示出他自己的音乐个性.十七岁时作曲的C大交响曲,特别在木管乐器的使用方法上具有特色.木管音乐是法国人所擅长的领域,在这一交响曲的第二主题中,双簧管的戏剧性表现力之丰富,实属罕见.比才的代表作是歌剧<卡门>.此剧在日本和<蝴蝶夫人>并列为最受欢迎的歌剧,在世界上也是上演次数最多、最为流行的歌剧之一.这一歌剧的舞台背景是西班牙,以西班牙的故事为题材,但是音乐却完全是法国风格的.音乐描写细腻而现实,并且富有色彩.在旋律非常富于生命力这一点上,与威尔第相通,然而,其轻巧的笔触和节奏的魅力,却是在意大利或德国音乐中难以见到的独特的韵味.
比才创作了近十部歌剧,每一部在首次演出时均告失败.甚至《卡门》于1875年3月3日在巴黎首次上演时,也没有引起任何反应.其后不久,他即去世,据说就是原因于此.尽管首演未获好评,《卡门》还是逐渐为世人所承认,并得以一再上演,在第三十三次演出之夜,比才辞世了,年仅37岁,据说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观看此剧达36次之多,而写作晦涩音乐的勃拉姆斯也绝口称赞<卡门>是他自己最喜爱的歌剧.
比才由于早逝等原因,没有再写出像《卡门》那样的名作.他的其它作品有印度情调浓厚的<采珠人>、苏格兰风格的<美丽的帕斯姑娘>及以埃及为背景的<加米拉>等.
比才也是一个音乐神童,他十二岁就开始作曲,然而更为神奇的是他的钢琴天赋,比才不仅能够视谱演奏钢琴曲,甚至能视管弦乐总谱在钢琴上演奏,而且在演奏中可以很自然地提示出各种管弦乐器的不同音色。这一超人的本领,在当时的钢琴家中,也是屈指可数的。有一次,比才曾当着李斯特的面,视奏李斯特的一首难度极大的钢琴独奏曲。据说当时比才视奏的曲谱稿纸有些不甚清楚,但他依然将原曲演绎得无可挑剔。为此,在场的李斯特本人对比才赞不绝口,称比才为当时欧洲的“最佳三琴手之一”(另外两位,估计非“钢琴诗人”肖邦和“钢琴大王”李斯特自己莫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