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488|回复: 6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什么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2-22 09:3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草舍煮字 于 2018-2-23 12:00 编辑

什么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文/草舍煮字


  
  假期读了几篇关于国内外教育的文章,从当中的一些实例和论据里悟到一些道理,分享出来和大家讨论。
  
  (一)
  
  第一个实例。
  
  “中国学生真是太苦了!”——和中国大多数家长一样,某女士很心疼孩子,每当看到孩子写作业到很晚,总在同学QQ群鄙视中国教育“毫无人性”,把分数看得很重;羡慕西方的教育,注重孩子兴趣培养,课业负担少,轻松快乐。于是,为了孩子将来,孩子上四年级时,她真的移民到英国了。
  
  英国的公立学校课程科目多种多样,除了英语、数学、科学等“主课”外,还有戏剧、音乐、交际技巧课程,此外还有阅读、故事时间等活动。上午9点上课,下午4点半就放学。如果家长没时间接孩子,可以留在学校参加各种兴趣班,体育、手工、园艺、跳舞,烹饪、魔术等等。当然要收费,10镑(100人民币)左右。回家以后,作业负担很小,几乎全是阅读。更让某女士高兴的是,学校对学生管理宽松,以鼓励为主,所以,孩子轻松了,笑容也多了。
  
  但是一个学期后,她慢慢觉得不对头了。孩子的数学计算能力下降,这点她倒能帮孩子补一下。可是孩子的学习越来越凭兴趣出发了,习惯了鼓励表扬,对自己学习上的弱点、缺点也不太重视了,也不如在国内勤奋了。她是干金融财会的,知道数学计算能力多重要。要是小学不训练思维和计算速度,将来还能把工作拿下来么?可是英国的公立学校,在培养孩子数学方面太不重视了。再不能这样耽误孩子了,她于是把孩子转到私立小学去。宁可交付每年学费至少2万英镑(18万人民币),这还不算寄宿费。
  
  儿子上了英国私立小学,她再也听不到老师的表扬了,而是直接说出孩子不足,孩子再也不愉快了,感到了和在中国同样的压力。唯一庆幸的是,孩子的数学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别的成绩却有点惨不忍睹了。原来,英国的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截然不同,有些课程设置要求和配套很高,作业量很大,要求严,很多家长也很在乎小孩成绩。而且课外活动也不比公立学校少,要对学生进行各项个人能力训练和培养,这也让她的孩子感到时间更不够用。要强的她开始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而且全是科学、地理和法语的全面补习。开销增加了一大笔。
  
  现在,这个女士的儿子如愿上了私立中学,学校规定GCSE考试中拿到6个A才能进入下阶段学习,否则就要转学。她再也不吐槽中国教育了,偶尔私下发出一声感慨,中国目前的教育还是公平的。
  
  英国中学教育系统有两类学校,一类是政府拨款的公立学校,一类是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免学费;私立学校一年学费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普通人家很难负担得起。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在教学质量上天壤之别,与公立学校自由散漫相比,私立精英学校管理严格、学业压力巨大,在许多地方甚至比中国的重点中学还要残酷。当然最后学生的人生命运和前途也不一样。英国的伊顿公学等5所私立学校学生考上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人数,相当于1800所公立学校考入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总数。英国社会80%的要职由私立学校的毕业生担任,1/3的国会众议院议员、半数的高级医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来自仅仅容纳英国7%人口的私立学校。
  
  而公立学校则是为了穷人和移民孩子准备的教育机构。在这里不要求孩子掌握多少知识,不要求学生有多么严谨,而是提倡快乐学习。公立学校的孩子的确能有一个开心、幸福的童年,教师只要把学生哄得快快乐乐、轻轻松松毕业,就算是完成任务。但当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不懂得高等数学,也不懂爱因斯坦,更不懂哲学,他们大多只能从事底层工作,端个盘子,干点体力活。
  
  所以,英国快乐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处于领导阶层的精英保持整个社会阶层稳定的手段。在英国,更少的学习时间、更宽松的学习环境,也意味着一个孩子想要成为高才,就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更多金钱投入,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平民的孩子永远是平民。公立学校平民子弟如果真要跨越自己的阶层,只能靠天赋了,成为体育或者娱乐明星,这得完全靠偶然的因素。
  
  而美国的教育与英国相比,只是多了一条由社会上有实力的人士推荐途径,也就是你想读名校,要么家庭有深厚的背景,要么就去上私立中学。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我们中国还是以公立学校为主,即便是重点小学、中学更多的是看分数,也不存在高昂的学费。
  
  (二)
  
  第二个实例,一位就职于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教育培训公司的物理老师说,“我不愿意教‘穷人家’的小孩”。
  
  这位老师撰文说——
  
  今天接到一个家长的电话,说小姑娘期中数学、物理考得不好,骂了孩子一顿,还想动手打,幸亏小孩哭着求饶保证以后好好学习数学和物理,才能幸免。其实我知道,小姑娘的妈妈和我打电话就是想告诉我,在你那学了那么长时间没有长进,你是不是水平有问题。
  
  小姑娘的父母经济上不是特别宽裕,学历也不高,所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也理解他们的心情。因为经济条件和视野有限,在小姑娘小学阶段也没下什么功夫。但因为小孩所在的小学不是很好,又加上教委减负所以也没有体现出孩子太多的问题。小姑娘和我上课都很认真,每次上课做错题都不舍得说她,因为我知道她不是故意的。父母因为学习不好打她,就跟她不愿意好好学习似的。我知道她有多努力,多用心,我心疼这个孩子,私下里会给她找其他科的复习资料。小姑娘每次放学后都会学习到特别晚,自己的理科不好,所以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放在物理和数学上。咱们脑补一下北京初中物理考试,老师都知道,就是学了很长时间,智商不够也拿不到绝对高分的,考的是孩子的资质,是能力,孩子无论怎么练习,该拿不到还拿不到分。
  
  如果不够聪明的小孩,就采取笨方法用时间换成绩,别人做1道题你就做3道,这个在初中阶段的确管用,也是针对那种逻辑思维特别差的孩子,现实的说这类学生还是在中考物理拿不到高分的,因为他们的能力不够。偏偏这个小姑娘是初三这个时候1942-87得几还要算半天,216除1/4都算错的人,小姑娘的父母要想她在中考物理和数学得到一个高分可能吗?
  
  对于父母不懂教育而且自身天资又有限的她来说就是灭顶之灾。小姑娘会出现这种问题,其实就是大脑无法进行稍微长点时间的逻辑运算,后面错的题就惨不忍睹了,会的也不会了,答得简直和没学过没什么两样。这种小孩先天性逻辑思维差,但如果有幸遇到懂教育、愿意观察孩子的家长,他们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发现这个问题,会针对这种情况做相关的很多练习,可能不会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但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肯定会缓解。家长,您以为孩子的感统能力,学习习惯还有逻辑思维能力等等都是到初三再培养的吗?
  
  其实从教多年,我发现孩子初中表现出来的智商包括习惯都是和孩子的家庭是有绝对关系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言传身教的作用那真是太神奇了。“穷人家”的家长绝大多数也都在孩子面临中考、高考的时候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这个时候对孩子的教育真是不惜血本,拿着家里仅有的钱给孩子报了课外补习班,报1对 1,然后使劲地摇晃着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孩子一脸茫然地看着当妈的,压力山大。
  
  开始报班的时候,考察过这个机构有成型的教育体系吗?没关系,有的小孩家长就会说找大机构不会有错。可是你们当中有几个真正的懂教育,愿意自己研究孩子的问题,然后告诉老师自己的孩子短板,让课外辅导的老师帮忙一起解决?没关系,钱花给孩子了就心安。于是在家看完《跑男》再看《琅琊榜》等着孩子考试拿高分,如果考得不好就打骂小孩,说为了孩子已经牺牲了一切,孩子还不努力等等,接着再埋怨课外老师,横加指责,告诉周边的家长这个补习机构一点用都没有。这种家长我想跟您说,孩子到了初三这个时候,孩子自身该形成的问题已经形成了,这个时候你以为就凭10几次课,补课老师就真的可以解决你们家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吗?就凭您不爱学习的样子,还指望孩子每次考试科科100?自己毕业那么多年家里连本像样的书都没有,还希望孩子能够博览群书?一个题目超过200字读题就困难的小孩,您还要指望物理满分吗?
  
  近些年因为学校教育一直宣传减负,一直减少学校的上课时间,很多通过学习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家长都意识到了,这个是骗人的,只是听听,没有人当真。因为无论教委如何改,中考、高考选拔人才的路径并没有变。这类家长因为聪明,遇事总是能看到事情的本质,能一针见血地找到孩子的问题,然后找各种方法,与人交流请教改善孩子的问题,从孩子3岁开始就拿出了当年自己读书的劲头培养孩子,彻底在小学毕业前就把孩子的学习习惯以及短板弥补下来。以前和一个高知爸爸聊过天,他家孩子小时候好动,精神无法高度集中很长时间.抛开了缺乏维生素身体等方面的原因,家长就在家备课,在网上查资料,和教育行业的老师交流,去和正规的补习班老师聊天、学习,最后终于自己总结出了应对孩子问题的方法。他通过积木、小游戏,去野外游玩的方法等依次加强小孩精力集中的时间,还带着孩子各国游,增强小孩的见识。当然不是那种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旅游,基本都是自助游,有的时候爸爸还故意不带够钱,让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到了初三交到我手里的时候,我稍加点拨孩子,他的分数就突飞猛进。当然,我认为这个孩子最后考的高分,和我没有什么本质的关系,因为孩子的能力在。
  
  现在大家能理解我说的“穷人家”到底是什么意思了吧。其实物质不充盈不是最可怕的,如果方法引导合适的话,还会成为孩子成长的一剂良药,正所谓:苦难之后就是强大。我所说的“穷人家”,是说那些不爱学习、不会思考,精神上很贫瘠的孩子父母,不仅把自己未能实现的大学、名校梦想强压到孩子身上,而且囿于自己的视野,他们在孩子幼小时没有付出心力,却在孩子长大,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才指望找老师补课解决。
  
  如果您经济允许,请多带孩子出去看看世界,进行“有效的旅游”,让孩子看看外面世界的人情世故,看看外面的大山大水。知道除了自己还有很多人用其他方式生活,当风土人情尽收眼底时,我就不信长大后这类孩子会在考试的心理素质方面出问题。
  
  如果您经济不允许,那就请您没事在家多看点书,不要总是抱着手机电视电脑没完没了,《甄嬛传》和《花千骨》,它们不会解决您家孩子成长中任何问题。请您没事在家多看点书,为了您自己的小孩,给您的孩子做出个榜样,告诉他们书是如何读的,是精读还是细读?怎么揣摩人物的心理,我就不信这样长大的孩子会在语文考试中阅读和写作上出问题。不要总是和别人讨论张家长李家短的,让您家小孩看到您热爱生活的样子,即使物质匮乏也要有一个可乐瓶装饰成花瓶的能力。请您没事在家多看看书,少一点把希望寄托到孩子身上的行为思想,您努力,孩子会看到,适当引导,孩子会向着您想要的方向走。
  
  (三)
  
  从第一个实例我们看出,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公立学校让资质一般的学生通过接受普及教育,将来能够得到一份让自己自立的工作,而通过私立学校的教育来培养社会精英。这也就是说,西方教育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
  
  要想轻轻松松地学习,将来做一个快快乐乐容易满足的普通人,那么跟上学校的教育脚步,上一个普通大学或者职业技术学校就好了。但是,要想成为社会精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也许可以快乐,但是绝不会轻松,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中外都一样,社会的分层都是从学校教育开始的。中外的另一个一样,是要想学得精,都要花钱去校外辅助教育机构补习、拔高。而不同的,中国的学校以公立为主,学费基本无差别。
  
  有一句臭满街的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这个起跑线不是胎教,不是学龄前承受不了的各种“兴趣”班。这个起跑线如果有的话,不是在孩子身上,而是在家长身上。上述第二个实例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龙应台说,“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过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10年前来得有效了。让我们引以为戒,从现在开始,努力做精神上富有的父母吧。

评分

6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8-2-22 10: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秋實 于 2018-2-22 11:29 编辑

       借老舍沙发,我想阐述三个观点:
       1、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国家与国民,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上教育都要符合国情以及国民需要。英国只有6500万人口,就业、择业都不成问题。我国有14亿人口,相当于21个英国,虽然就业不成问题,但因行业差别择业竞争很是激烈。
       2、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一个很重要的经济规律,那就是:“有需求就会有供给”,而需求是第一位的。用人单位要讲究学历,待遇越是丰厚,要求从业人员的学历越高。为了追求丰厚的待遇,只有追求学历;为了追求学历,只有追求学生成绩;为了追求学生成绩,就应运而生了各种正当的、非正当的教育手段。而这些教育手段一股脑压给了教育者,以及受教育的学生。包括社会的压力、学校的压力、家长的压力、教材的压力、健康成长的压力、道德培养的压力,如此等等,统统作用于学生一身,学生的负担就可想而知了吧!
       3、当前,全世界都在发展,我国也不例外。国家要发展,社会要发展,行业要发展,家庭、人口也要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更高的生活水平呀!发展的条件是什么?劳动者的素质呀!劳动者的素质是什么?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呗!
       如此而已,如此而已。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3#
发表于 2018-2-22 10:49 | 只看该作者
现代家长的误区就是,想让孩子成为全才。
他们不遗余力将自己弄得很累,让学生们更累。
其实,让他们无所不能,不如让他们有一技之长。
包括会做饭也行,因为人生漫长,离不开吃喝拉撒。
4#
 楼主| 发表于 2018-2-22 11:37 | 只看该作者
秋實 发表于 2018-2-22 10:15
借老舍沙发,我想阐述三个观点:
       1、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国家与国民,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上教 ...

我文要阐述的观点是,教育体制也好,就业形势、行业竞争也罢,作为家长乃至学生没有力量改变,但是可以改变的是我们自己。与其抱怨不如有所作为。同时,这个改变,金钱不是必要条件。
5#
发表于 2018-2-22 11:39 | 只看该作者
老师新年好,万事如意,天天快乐!
6#
 楼主| 发表于 2018-2-22 11:42 | 只看该作者
淡淡不如风 发表于 2018-2-22 10:49
现代家长的误区就是,想让孩子成为全才。
他们不遗余力将自己弄得很累,让学生们更累。
其实,让他们无所 ...

是的,家长把所有的个人愿望,加上大量钱财全都砸在孩子身上,根本不顾效果适得其反。
7#
 楼主| 发表于 2018-2-22 11:45 | 只看该作者
艾桃 发表于 2018-2-22 11:39
老师新年好,万事如意,天天快乐!

谢谢桃子的美好祝福!也恭祝你健康快乐,笔健文丰。
8#
发表于 2018-2-22 12:52 | 只看该作者
当下的家长潜意识里就是想着让孩子如何成为全才,所以各种补习班不遗余力地报来给孩子学习。家长累,孩子更累。往往忘了,最关键的教育应该是让孩子学会在这多变而复杂的社会,很好的生存才是。

草舍老师此篇值得思考。拜读学习了。

9#
 楼主| 发表于 2018-2-22 12:55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18-2-22 12:52
当下的家长潜意识里就是想着让孩子如何成为全才,所以各种补习班不遗余力地报来给孩子学习。家长累,孩子更 ...

希望对家有学生的家长有点帮助。
10#
发表于 2018-2-22 15: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安 于 2018-2-22 18:16 编辑

中国很大,中国的教育在它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也呈现出成百上千个不同的样貌。譬如一孔看到的水如空看到的和我看到的,各不相同。我只谈我看到的。如您举的例子,英国的公办校只尽义务,而私立校则竭尽所能,而人们要想让孩子在学业上有建树需要花高价去私立校。
我们这儿不一样,我们这儿公立校老师赚固定工资却玩命工作以提高成绩,往往忘了自己的义务只想着自己的责任,最后费力不讨好。私立校呢,为了提高收费,竭力迎合家长们的心态,打出寓教于乐、快乐童年、活动中成长的幌子,最轻松的学校收费最高。恰恰与您举的英国例子完全相反。
家长的选择呢,水如空说精英学校精英家长精英家庭,那是他以为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真正的知识型精英家长孩子想上重点校是很难的,能上重点校的主要是商业精英,而儒商偏少,暴发户偏多。所以只有少部分精英家长的孩子在重点校且不一定受待见。精英不难突破,你拼搏你奋斗总还是有点儿希望,难突破的是权和钱,精英在他们面前也束手无策靠边站。
暴发户把孩子送到重点校是为了让孩子成精英吗?不是,还子上哪个学校显示的是他的实力,关系到的是日后孩子的人脉。也就是他们是占着茅坑不拉屎,想成精英那部分得给他们让地方。
综上所述,英国想当精英的孩子花钱能享受精英教育,中国想当精英的孩子得另寻出路,因为即使你想花钱也要找到花钱的门路才行。未完待续。

点评

其实咱俩说的精英家庭指向不一样。我说的是指掌握着社会资源的那个群体,即“上层”人,其中包括政治上的和经济上的,并非知识上的。所以如曹雪芹蒲松龄吴敬梓之类的,都算不上精英……  发表于 2018-2-22 19:54
11#
发表于 2018-2-22 15: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安 于 2018-2-22 18:28 编辑

想让看《甄嬛传》《花千骨》的家长放下手机电视麻将管孩子,那不到初三高三基本上是很难的,草舍老师您的文写得足够深刻但绝对不足以打动他们。家长们的难以改变已经让老师们十分绝望,以至于开家长会之前,同事们恨不得把憋了一肚子的话都和家长掰扯掰扯,给他们彻底洗洗脑,之后有互相宽慰到:别白费心思了,你说了人家就听吗?所以上学期家长会前我给自己喊一句口号:打动你,我从未放弃。我不放弃,但也绝不抱幻想。起跑线就是这条线,起跑是输定了的,好在人生是长跑,如果你能坚持下来再慢慢追吧!
12#
发表于 2018-2-22 15: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安 于 2018-2-22 18:47 编辑

草舍老师议论的应该是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精英型人才,这就是教育危机无法逆转的关键,因为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是这么想的,包括看甄嬛传花千骨那位。从群众心理学的角度,作为孩子家长,这个庞大的队伍可以看做一个群体,群体中的每个个体在其它领域无论多么睿智,当他属于这一群体时,他的智商都可以忽略不计,所有人认准一条:你学习的目的就是出类拔萃成为精英。为了这一目标,无所不用其极,完全丧失理智。但跳出群体,视线从孩子身上转移,看看别处,看看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各色群,看看医院里与病魔抗争的患者,好像又都明白,我们不是为了做精英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我倒觉得过去一个木匠就希望自己儿子学好木匠的手艺更理智,一个郎中就像让孩子继承衣钵更理智,曾经我教过一个有些学习障碍但情商极高的孩子,他几乎什么都学不会,我问:“将来你做什么呀?”他说:“爸爸说我以后接他的班儿!”正因为他的孩子与别人不同,所以他理智。我们谁的孩子不是独一无二的呢?为什么我们不视其为独一无二的,理智地面对孩子的教育呢?不知不觉就被搅进群体的漩涡里了。一个初中生得了肺癌,手术后母亲再不要求他拼命学习,孩子,追求你所热爱的,于是孩子成了吉他手,音乐还让他病情好转了呢!为什么总要等到这时候才意识到他是你独一无二的孩子!
如何培养人才,怎么给精英一个精英起跑线固然重要,但还是希望更多的家长理智些,培养人比培养人才更是生命所需。给孩子一个人生起跑线比精英起跑线更重要。
我的个人看法。
13#
 楼主| 发表于 2018-2-22 15:35 | 只看该作者
an安 发表于 2018-2-22 15:19
来晚了,沙发没占上,楼梯占三层。

我这一篇是站在一个学生家长的角度发表意见的,当然很想听听老师的看法
14#
发表于 2018-2-22 16:26 | 只看该作者
这两个实例都是最有代表性的,煮字兄虽然不是行业中人,但看问题有一双很毒的眼睛。
西方搞双重标准,搞精英教育;中国搞统一标准,搞庸才教育。但实际上,中国的教育必然向西方靠拢,实际上也正一步步向西方靠拢。比如义务教育阶段,搞”划片上学“,名义上是”公平“了,你住哪就上哪的学校,没有例外。但精英阶层有条件在最好的学校旁边买房子,名正言顺地分到好学校去,占有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还只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差距更多。精英阶层过的是精英的生活,平民阶层过的是平民生活,很难想象精英阶层的家长会成天看肥皂剧,打麻将……那么熏陶出来的结果自然天壤之别。
有一个名词叫”阶层固化“,全世界都一样,当阶层固定下来之后,中下层要跻身上层,势比登天,不是一个努力就能改变的。教育政策怎么改变也只是改变学校教育的某些方向,改变不了这一根本现象。对于中下层的家长,想要他们自身先改变,带孩子去旅游或读书,其实都不现实——我不相信谁能劝得动一个爱打麻将或看肥皂剧的家长爱上读书。
下层社会家的子女要跻身上层,要自身及家庭付出十数倍的努力,其结果不是喜剧就是悲剧,没有正剧,那些承受不了压力或因各种原因而死亡或精神失常者都是悲剧的主角。而中层社会的子女,要保住中层的地位已经相当不易,跻身上层却同样艰难,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海市蜃楼看起来更真实、更切近一些……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5#
 楼主| 发表于 2018-2-22 16:45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8-2-22 16:26
这两个实例都是最有代表性的,煮字兄虽然不是行业中人,但看问题有一双很毒的眼睛。
西方搞双重标准,搞精 ...

阶层固化或者教育不公等等,作为家长乃至学生没有力量改变,但是可以改变的是我们自己。与其抱怨不如有所作为。有些改变也未必需要大量金钱不可的。
问好老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08:36 , Processed in 0.076071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