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186|回复: 18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文学语言的迷阵——由贾平凹还原成语想到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3-7 12:2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蝉衣cy 于 2018-3-8 11:34 编辑

                                              文学语言的迷阵
                                         ——由贾平凹还原成语想到的

  “语言”(此文之后提及的语言,除了加前缀条件的,都是指狭义的文学语言)一词里的两个字是同意并列的,即同位词。“语”和“言”都是说话,话语与言说需要一个记录的载体,也就是文字,有了文字后才有了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为了区别于古典文学,提出了白话文概念,对应的就是文言文。正是出现了这种情况后,“言”不仅走进了古典,也暗示了书面表达,而“语言”一词里先出现的是“语”,后面的才是“言”,等于定义了书面之言来自于生活之语。可是狭义文学语言又是不能照搬生活语的,也就是来自生活还要高于生活,能够穿透生活的表象,通达本质。

  为了“穿透生活的表象,通达本质”,近年来国内的小说作品着眼于不可能性的抒写,来实现之。而语言的法度,包括语片字词、语调、标点,都在努力实现着突破,想象性、边缘性、多义性的模糊特色越来越凸显。作家贾平凹在《我来讲讲文学语言》里,谈了语言以真实、准确、规范、凝练为主要特点,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音乐性特征,最后还提到不尽遵守语言常规的灵活变通。作为作家谈语言,是有体验优势的,文章写人、叙事、绘景、状物、抒情所形成的可见、可闻、可感等富有具象性、体验性的语言特点,被他灵活有趣地说了出来。

  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比如他谈的第五点:“还原成语。用形容词,这是给初学人用的。它的起源是面对了众多的形象一时说不清而概括了的词,但文学作品它需要形象而不是概括,你就得还原成语。作家的工作是把牛肉罐头还原成牛。如万紫千红,你要写出一万个怎么个紫一千个怎么个红。在文学作品中你运用成语多了,就是学生腔,因为小学生和中学生使用成语字典。”这段话值得学习,更值得思考:一是没有不可使用的词语,关键是使用的法度;二是不能仅仅停留在还原成语上。

  关于第一点,不在这里展开说了,否则需要太长的篇幅。对于第二点,我觉得使用成语,是语言的偷懒。作家的体验与成语涵盖的内容完全一致,就不用写了。复述地还原成语,是贾平凹老师倡导的,可是我觉得必须甄微,表意上细微的不同即是文学的创造。尤其类成语语意的地方,这样的警醒,可以独塑语言特色。生活语的房檐下,听到的都是艺术范儿的哭泣,滴滴答答的寂寥,汪着一滩细微的浑浊,等穿透黑夜的声音不再滴漏,那浑浊的已经有了潭的欲望,于是,文学语言的微笑出现了。耐心语言甄微,方见艺术内蕴。

  这里强调两点:
  一、别人能说的,我也说,有必要吗?叶燮《原诗》:“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显然,即使你能够比别人把话说得漂亮,也只能停留在文学性上,不能到达文学的思想性艺术性的境地。所以,多数情形下,输出的内容要区别于成语原意,有独我的人生感受和对生活的幽微体验加入,如此,不使用成语才有了更高的文学语言意义。

  二、成语和类成语的使用,容易消弭语言的个性,不利于作者形成自己的风格。创作风格首先体现在语言表达上,你的感性与理性、客观与主观等不会完全与别人重合的,因为你的职业、学识、经历、体验、器识等绝对不会与别人全部相同,也会有独我的部分,而诉诸语言时心理定势的指引、控制、调节,也一定不会完全等同于别人,何况语言输出方式也有自己的习惯定势和思维特点呢!

  可以说,优秀的文学语言是对多种因素的高效组合,每个作者都应该努力建构为某种特别的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的语言体系,让你的语言在一般交际功能的基础上,能够执行一种特殊的艺术功能或审美功能,刻画形象、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创造意境,通过形象思维,反映绚彩的社会生活,给读者以美感教育,离不开语言的承载及其表现力。语言的表意能力、抒情色彩、独创特点、丰富韵味,有多少个人色彩,常常决定你的作品能够赢得多少读者,甚至注定作品能够走多远。当然,还原成语的做法,一般情况下,是远远好于使用成语的。因为还原的时候,表述语言会带有个性。

  还原成语的建议,还带有不使用成语的意思。如此之下,有利于发挥语言对格律、声韵与视觉模式的营造。比如妖的散文《妈妈的旗袍,爸爸的眼镜》,熟悉千年女妖的文友都知道妖不使用成语,而成语附带着古典的韵味,容易赋予语言格律的语感。看看此文的开头和结尾:“这方的天,黑了,我睡了;那边的天,亮了,妈妈挽着爸爸的手臂出门了。”“这方的天,更亮了。我还在睡着。那边的天,快要黑了,我怕一醒来,爸爸和妈妈不见了……”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不使用成语,却明显具有格律的特点,对仗的技巧给了语言优美的姿态。举例了不使用成语的,更应该举例使用成语的,比如凌啸远的散文《冬至小像》:“海宁盐官看潮水,浩浩荡荡,白茫茫一线,由远至近,太阳光底下,犹如万马奔腾,扑面扑胸而来,雄伟壮观!”海宁盐官潮水,浩荡远来的白茫茫一线,在太阳斜照下泛着贼光,至近,如龙云腾突,扑面威胁着入胸而来,其雄观壮伟,大约是读者们都略晓的,而“浩浩荡荡、由远至近、万马奔腾、雄伟壮观”等固定词片的使用,在视觉模式上给人一种脸谱化的感觉。相对固化的语言结构,也造成了语言的气之不足,或者说不够高昂之处,声韵的质感降低了。

  “类成语”的语言,包括很多相对固定的短语,比如:方言、俚语、对名言佳句的引用等。在这里说一下引用。你觉得自己写的内容比你引用的诗词佳句写得还好吗?让读者的思维和视觉聚焦于那个,你的文字价值在哪里呢?所以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句,不同于范仲淹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虽然有脱胎的痕迹,但是已经换骨了,给人一阵新风。创新与化用也是文学的生命力之所在。一方面作者是语词的粉碎机,另一方面妙思会成就语言的圣手。

  对于不引用的创新和化用,再举一例。李白《远别离》:“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都有汉乐府《上邪》的影子:“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李白是对“山无陵,江水为竭”“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直接化用,得“长命无绝衰”的韵味,李商隐是在此基础上的继续延宕,二者都不引用,都在凝思创作。

  对于语言的色彩,不久前,妖的文字里出现“滑溜”一词在句尾,我让她调整次序,避哑(见古诗词八避)。修改为“溜滑”,语调(特别是平仄)变化之后,语气因上扬而响亮,语感变得好很多,与原文其它语句的情感色彩保持了一致。不仅是平仄可以影响语言色彩,比如双声词的加入,语速更快、语感更有力度;叠韵词的使用,语韵更厚、语言更柔婉;三仄或三平以上的连用,语感就会变涩;双音节词与多音节词的合理搭配,语速会明显和缓,有利于让人对语意产生思考……妖对我的语言建议,一直深信且不易心志地执行。比如:找一个物象,给它一个动作词,再附加一个修饰副词让动作妖娆起来,语言就太美了,会走向诗化。当时举例的是:恰似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物象是水莲花,动作词是不胜凉风的动态,修饰词副词是恰似娇羞。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情理事态,如何以自我特点的语言来表达,是关键中的关键。不然,只能平凡于文学爱好者的群体之中。

  刚进入文学的领地,就会在语言方面存在诸多瑕疵,如何尽快消除,只有多读多练,关键是多思。比如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高了,文字与读者的距离就会拉大。针对千年女妖的文字,我也给过她这样的建议:书面语的韵味太重,需要靠近生活语(老舍);直接表达大于曲径通幽,语言的内敛较差和弯度不大(沈从文);情感色浓郁,降低了语言表意的洁净健达,所表之情大过欲表之意(鲁迅);标点符号使用的效力不高(巴金)。括号里是阅读建议,希望对文友们有益。

  “文学语言是一个迷宫,正因为是迷宫,才让我们产生追究它的兴趣。(贾平凹《我来讲讲文学语言》)”此文,意在文友们应该在语言方面多做努力。敝人也是讨生活的凡人,苟且着日月,经常感受不到风随日月翻墙的浪漫,也不能夜夜体会星空深邃下心静的律动,如果能在一天的时光网眼里得到偶尔放松,虽不能尽兴,却有酒意挥发的幻觉,利于打湿心底浮起的尘埃。祈愿在论坛看到文友们不在文学语言的迷阵,留我即可。


评分

9

查看全部评分

来自 2#
发表于 2018-3-7 13:43 | 只看该作者
做文字的使用者,语言的创造者,实用性与艺术性兼而有之,是这个意思不?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来自 7#
发表于 2018-3-7 17: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秋實 于 2018-3-8 07:08 编辑

       把文学创作使用的文字语言比作“迷宫”,很是形象。古人云:“一样话,百样说”,,其含义就这这个意思。尤其是中华文字,细腻含蓄,情感丰富,要写出文学风格,体现出丰满的艺术性,是很艰难的。有时为了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就要在迷宫里转悠很久,甚至钻进牛角不能自拔。
       还有就是在文学创作言路不畅,语禁未开的大背景下,更要 “ 努力实现着突破,想象性、边缘性、多义性的模糊特色 ” 。在这种状态下,搞文学创作,除了艰难外,还要承担风险,其难度可想而知了。

点评

老哥哥领悟深刻,我还在学习中,惭愧得很!  发表于 2018-3-7 17:44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来自 10#
发表于 2018-3-7 17:53 | 只看该作者
虽然我性格执拗,但对于好的建议从来都是很认真地执行。在文学上,我像一张白纸,不知道最后会画成什么样,但我会努力画出张顺眼的画来无论别人如何看,我认同老杨同志的观点,我的进步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你是对的

点评

对“我”的缩小,利于大写自己!  发表于 2018-3-7 22:55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来自 12#
发表于 2018-3-7 19:03 | 只看该作者
文学语言的运用像是走迷宫。这比喻生动,形象。一个文学创作者,是否能很好的把握文字的灵性,要多读,多应运,而且还得巧用。不为文字所控,让文字有实用性,就是以自我的思想去开创文字,使其具有丰富的情感,具有灵性,才可写出可读性的作品来。就如同填写诗词那样,一个字一个字的推敲,让诗句鲜活了,你的目的也达到了。这是一条孤独而艰难的道路,若想取得成功,就得打破陈规,创新自我。否则就得困在迷宫里不能自拔。

感谢杨老师倾情指点,俺得好好努力,不然那文字就如同嚼腊,没有新意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来自 25#
发表于 2018-3-7 22:23 | 只看该作者
文学语言的迷阵,我以为是这样的:先讲究用语规范,只有在娴熟的规范使用之后,才能逐渐形成和养就自己的风格。还没学好走,就想跑的文句铺天盖地;邯郸学步也是很糟糕的,比如说同样的一句话,出自不同人手,结合不同的上下文,云泥之别的效果。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来自 38#
发表于 2018-3-8 05: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秋實 于 2018-3-8 05:28 编辑
蝉衣cy 发表于 2018-3-7 21:58
妖嘱咐来发文,支持先生的建议。当然,先生更想看的是妖妖的文字。
达成文字的文学性已经不易,获得妖娆 ...

       议论两句。“降低标准”说,对于文人来讲是不成立的。大凡文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那就是追求完美。为了一篇文章呕心沥血,在所不辞,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至少要把自己的文才发挥到极致,“把吃奶的力气都用上了”,不尽力就是一种遗憾。尽管和别人比差距仍然很大,但自己尽力了,也就心安理得了。

点评

先生针对的是作者,我指的是评者。俩岔了,但是很有意思。  发表于 2018-3-8 10:55
来自 40#
发表于 2018-3-8 07:39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很有文化内涵。
关于成语的使用,还是要看场合与环境的。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成语就是精华,言简意赅,使用得当,可以减少许多的唇舌。学生阶段,有些文体,还是提倡恰当使用。
文学作品又当别论。文学作品属于艺术创作,语言是载体,更是需要创作。
所谓创作,是独一无二的,成语是公共产品。
所以,我赞成在文学作品里面,尽量不要有成语出现。

点评

尤其是后俩行的解析,特赞!  发表于 2018-3-8 10:58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来自 46#
发表于 2018-3-8 11:11 | 只看该作者
汪曾祺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只说小说,小说自有一套语言系统。小说不用成语或少用成语,是因为成语是即成语言,小说的语言则要求有足够的鲜活度,热气腾腾才好。说实话,我不喜欢贾平凹的语言,他的语言呆板沉郁,还没有实现从古语到现代语言的转换。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来自 53#
发表于 2018-3-8 16: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剑鸿 于 2018-3-8 16:51 编辑

这样的探讨非常有意义,尤其散文作者需要这方面的思考和践悟。因为散文是最讲究语言的,语言艺术在散文文体中体现得也似乎更加透彻。蝉衣兄虽然标题起得很大,但笔墨集中在词语的锤炼和运用上,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散文作者可以从中获益。老贾的这篇文章我曾看过,虽然他更多的指向小说语言,但对散文同样具有价值。说到底,老贾劝导作者的是避免使用“大词汇”。因为大词汇从其诞生之日起,过高的使用频率和过多的意象承载,已经丧失了部分意义空间。在浩如烟海的汉语表达之中,过多的使用大词汇,反而会导致文本的空洞无物,从而削弱了散文独特性书写的本质。所谓还原成语,是将成语意图表现的意义,通过更加个体的、具体的意象和情境呈现出来,由此获得语言在艺术使用上的提升。正如蝉衣兄所言,这其中,还涉及到音韵、节奏的控制和把握。诗词中忌讳的三仄尾和尾三平,讲究的单双音步的参差交替,这些都是具体而微的技巧,需要作者长期培养的汉语语感和审美体验。就我的目力所及,目前,这是中财论坛就语言问题进行自觉探讨的少数文章之一。值得大家重视和共同讨论。

点评

深悟呈现的精品留帖!!!  发表于 2018-3-8 19:04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来自 69#
发表于 2018-3-9 21:39 | 只看该作者
千年女妖 发表于 2018-3-9 20:53
如果不玩,怎么知道好不好玩有了兴趣才有方向嘛,我就是觉得好玩才开始喜欢文学,当然,态度一直不太端 ...

玩,是水平达到了一定境界后,才敢用的一个谦辞。若用来教授初学,恐怕误人子弟。
有兴趣,只能说做起来是快乐的,乐此不疲,但绝不会是轻松的。不轻松,就要认真对待。个中辛苦寂寞,不是一个玩字可堪于情的。

点评

深得文学要义和作者甘苦的优秀回帖!  发表于 2018-3-10 00:02
3#
发表于 2018-3-7 13:50 | 只看该作者
一不小心又用一个,我不是故意的,就像下定决心要减肥,见到美食还是不自觉地动了筷子,吃进去才想起来。
4#
发表于 2018-3-7 16:19 | 只看该作者
杨老师的文章比较深奥,先坐下,等慢慢细读
5#
发表于 2018-3-7 16:2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文学语言的话题很大,必须得慢慢咀嚼才可领会了。先赞一个
6#
发表于 2018-3-7 16: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馨 于 2018-3-7 18:43 编辑

因为是做文案工作的,所以就与文字结了缘。十多年来,写了不少的东西。今天读了杨老师此篇教导性的文章,转头再细读我那些垃圾文,感觉老师此文中所指出文学语言运用的弊病我是哪条都沾。不是引用他人之说,就是套语成语去行文,用就用吧,且死脑筋一个,不会灵活应用。真是朽木不可雕,得进行十万次的面壁思过了。
8#
发表于 2018-3-7 17:07 | 只看该作者
细细地看了几遍,真是佩服老杨同志对文学的执念和虔敬之心,不是真正热爱文学的人根本不会在意这些语言上的细节。这个必须要赞,相当赞!
9#
发表于 2018-3-7 17:3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老杨提到我那篇《妈妈的旗袍,爸爸的眼镜》,虽然是去年写的,现在再来看,我依然觉得那是我最出彩的一篇作品,没有之一。见多了写过世父母的文章,几乎一个套路,简直煽情煽到人岔气。从不贬低别人的文字,就是觉得没有新意吧,一个字:俗。
以后仍会坚持自己的风格,多变是必然的,妖里妖气、辛辣恶毒、绮丽华美的文字都尝试过了,总会提炼出最适合自己的风格。
11#
发表于 2018-3-7 18:42 | 只看该作者
提个帖先,等我有空再来细品。
13#
发表于 2018-3-7 19:06 | 只看该作者
仔细读了全篇,不得不佩服杨老师对文学艺术的研究与执着精神。受益匪浅啊,为你点赞!
14#
发表于 2018-3-7 19:55 | 只看该作者
老师行文如流水,叫我佩服,还须反复学习,很受启发,虽不会运用,还是会受益,充实一下知识。问好。
15#
发表于 2018-3-7 20:29 | 只看该作者
个性的语言,有新鲜感的辨识度,有独特表达方法这是成熟的写作者能做的,自觉差很远,继续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3 22:39 , Processed in 0.093618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