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蝉衣c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文学语言的迷阵——由贾平凹还原成语想到的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8-3-7 21:31 | 只看该作者
an安 发表于 2018-3-7 13:43
做文字的使用者,语言的创造者,实用性与艺术性兼而有之,是这个意思不?

哦!好悟力!
是。不全是。
实用性对应的可以是虚用性,实用性与艺术性构不成互补关系,因为艺术性不仅含有虚存的情感意绪,还有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
爱读又会思的留帖,给我启示。多谢先生!!!
17#
 楼主| 发表于 2018-3-7 21:35 | 只看该作者
an安 发表于 2018-3-7 13:50
一不小心又用一个,我不是故意的,就像下定决心要减肥,见到美食还是不自觉地动了筷子,吃进去才想起来。

这种幽微的心理动因,也能够进入自省的范围,厉害啊!很佩服!
18#
 楼主| 发表于 2018-3-7 21:38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18-3-7 16:19
杨老师的文章比较深奥,先坐下,等慢慢细读

云姐好!主要是谈成语使用观点的,为了说明与贾平凹观点的区别才涉及其它。没有查询,不知道是否有别人论述过,希望大家深入研究。
19#
 楼主| 发表于 2018-3-7 21:46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18-3-7 16:24
因为是做文案工作的,所以就与文字结了缘。十多年来,写了不少的东西。今天读了杨老师此篇教导性的文章,转 ...

《白兰花味的故乡》等作品给我很深的印象,也很赞!
20#
 楼主| 发表于 2018-3-7 21:58 | 只看该作者
秋實 发表于 2018-3-7 17:05
把文学创作使用的文字语言比作“迷宫”,很是形象。古人云:“一样话,百样说”,,其含义就这这个 ...

妖嘱咐来发文,支持先生的建议。当然,先生更想看的是妖妖的文字。
达成文字的文学性已经不易,获得妖娆又丰实的艺术性,更难!但是,可以降低标准的。
21#
 楼主| 发表于 2018-3-7 22:02 | 只看该作者
千年女妖 发表于 2018-3-7 17:07
细细地看了几遍,真是佩服老杨同志对文学的执念和虔敬之心,不是真正热爱文学的人根本不会在意这些语言上的 ...

情在叙事、思藏叙事、悟融叙事的境界,妖妖在努力。可以看到的。
22#
 楼主| 发表于 2018-3-7 22:05 | 只看该作者
千年女妖 发表于 2018-3-7 17:38
谢谢老杨提到我那篇《妈妈的旗袍,爸爸的眼镜》,虽然是去年写的,现在再来看,我依然觉得那是我最出彩的一 ...

妖妖文字进步神速,当然,未竟之处也广阔,凭借这样的努力和精进速度,几年后必有非凡的器识。
23#
 楼主| 发表于 2018-3-7 22:06 | 只看该作者
千年女妖 发表于 2018-3-7 17:53
虽然我性格执拗,但对于好的建议从来都是很认真地执行。在文学上,我像一张白纸,不知道最后会画成什么样, ...

行百里者半九十,况乎半六十?!
24#
 楼主| 发表于 2018-3-7 22:10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8-3-7 18:42
提个帖先,等我有空再来细品。

      生活是琐碎的,行走于生活的不得不,人人有。且忙着吧,文字不在意阅读者来的早晚,在意的是文字是否让阅者失望。希望此文不会令你太失望
25#
发表于 2018-3-7 22:23 | 只看该作者
文学语言的迷阵,我以为是这样的:先讲究用语规范,只有在娴熟的规范使用之后,才能逐渐形成和养就自己的风格。还没学好走,就想跑的文句铺天盖地;邯郸学步也是很糟糕的,比如说同样的一句话,出自不同人手,结合不同的上下文,云泥之别的效果。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6#
发表于 2018-3-7 22:29 | 只看该作者
蝉衣cy 发表于 2018-3-7 21:46
《白兰花味的故乡》等作品给我很深的印象,也很赞!

很普通的文字 ,也就是一点乡愁。谢谢杨老师赞誉。
27#
发表于 2018-3-7 22:30 | 只看该作者
蝉衣cy 发表于 2018-3-7 21:38
云姐好!主要是谈成语使用观点的,为了说明与贾平凹观点的区别才涉及其它。没有查询,不知道是否有别人论 ...

杨老师的观点很好,值得拜读学习!
28#
 楼主| 发表于 2018-3-7 22:33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18-3-7 19:03
文学语言的运用像是走迷宫。这比喻生动,形象。一个文学创作者,是否能很好的把握文字的灵性,要多读,多应 ...

极好的体验总结!
天序之礼、自然之伦、人事之仪,付诸文字,敛放在己。可敛可放的法度在于取得艺术之神的颔首,难乎其难啊!论坛作品里,笃实未必得刚健,刚健未必有辉光,也常常让我遗憾。语至此,想起杜甫的“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红和青都是实色,入嫩的红在桃花上是什么色度?归新的青在柳叶上是怎样的养眼?实的红和青又是怎么进入了人的思维之虚界的?这种虚实转换之妙能够给人多么广深的艺术享受?能力非常有限的我还不能甄微地研究
29#
 楼主| 发表于 2018-3-7 22:36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18-3-7 19:06
仔细读了全篇,不得不佩服杨老师对文学艺术的研究与执着精神。受益匪浅啊,为你点赞!

与贾平凹老师有悖之处,也许是应该被批评的对象。只是值得思考吧。
30#
 楼主| 发表于 2018-3-7 22:36 | 只看该作者
文字闪耀生活 发表于 2018-3-7 19:55
老师行文如流水,叫我佩服,还须反复学习,很受启发,虽不会运用,还是会受益,充实一下知识。问好。

就实验文字来说,你是我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4 02:44 , Processed in 0.05316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