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101|回复: 6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上海小学一篇课文“外婆”改“姥姥”网友神评论 竟把主管部门也搞糊涂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6-24 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秋實 于 2018-6-30 10:03 编辑


上海小学一篇课文“外婆”改“姥姥”网友神评论
竟把主管部门也搞糊涂了




  事情要从头说起。最近在微博上有网友爆料,上海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书(沪教版)第24课《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将原文的“外婆”全部改成了“姥姥”。
  
  
  对此,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甚至有的网友因心急语切,发表了一些言辞激烈的神评论,不仅以片面的认识混淆了视听,更把有关教育主管部门也搞糊涂了,不免令人大跌眼镜。
  
  
  以下是课文原文《打碗碗花》,把其中的“外婆”改成了“姥姥”。
  
  
  小时侯,离我家不远,有一块荒芜的土地。荒地上的野花总是一茬接一茬,终年不断——除非雪花盖满了大地。
  
  
  有一次,我跟外婆从哪儿经过,远远地就望见荒地上的野花开的一片粉红。走道近处,我才看清那野花生得十分异样。粉中透红的花瓣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浅浅的小碗,“碗”底还滚动着露珠呢。多么新奇,多么有趣的花呀!我挣脱外婆的手,蹦跳着去摘那花儿。
  
  
  谁知,外婆一把拉住我,连声说:“不能摘,不能摘,那是打碗碗花。谁摘它,它就叫谁打破饭碗。”
  
  
  我被吓住了,将信将疑地看着外婆。外婆的神色是严肃的,郑重其事的。
  
  
  过了一些时候,外婆的警告逐渐的淡薄起来,而好奇心却强烈的鼓动着我,想要看看打碗碗花究竟是怎样使人打碎碗的。
  
  
  吃饭的时候,我把一束打碗碗花藏在衣袋里,端起碗,一声不吭地吃着饭。我的心忐忑不安,真担心手里的碗像变戏法那样,突然间就碎了。但一顿饭吃完,那碗却安然无恙,丝毫也没有要破的样子。啊,打碗碗花——不打碗!
  
  
  但我始终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把这样一个怪名字加给它呢?那原是一种美丽、可爱的花呀!
  
  
  上海教委给出的回复。
  
  
  首先是否认此事,《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关于沪版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材将“外婆”改为“姥姥”的声明》
  
  
  6月20日,某媒体发表文章,称沪版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文《打碗碗花》把“外婆”改成了“姥姥”,引发了网友讨论。在该讨论中引用了一段来自教研室的回复内容,对此本室迅速做了全面核查,先说明如下:
  
  
  有关网络媒体引用的对“姥姥”一词使用的答复,是2017年我室对一位读者来信反映的《寒假生活》中一道英文翻译题翻译方式的回复,与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文《打碗碗花》没有关系。本室至今未对语文教材在2015年修订事宜做过任何答复,也未接受过任何媒体的采访。特此声明。
  


  后来又回复承认修改,并给出了修改理由(节选)。《寒假生活》中使用普通话词汇语“姥姥”是基于以下思考:1、口语“姥姥”比书面语“外祖母”更贴近实际,更接近生活,更和蔼亲切。2、希望学生利用寒假适当了解祖国语言的多样性,进一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3、上海是一个改革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人员来自与祖国各地,丰富的语言交融也有利于共建和营造多元、包容、开放、和谐的社会环境。


       网友们的神评论。


  “姥姥”是普通话语词汇,而“外婆、外公”属于方言是不正确的。中国人的称呼不仅仅是称呼,更是一种身份的确认,用称呼来标示关系的远近亲疏。内亲和外戚是不同的,内是同姓,外是不同姓,内是父族,外是母族。“外婆”的“外”,就是准确地表明了身份。
  
  
  事实上,和许多人的想象不一样,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并非彼此对立,互相排斥。历史地看,汉语言一直是双轨的,一面是民族共同语,一面是方言。二者并行不悖。共同语在公共场合使用,方言在家人之间,或者村里乡人的相聚场合使用,这就是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双轨并行的语言现象。
  
  
  这种现象在人类文化史上都是很独特的。没有方言,就没有共同语。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今天学习普通话,就是在学习各地的方言。学习普通话,课本中的方言不仅无害,而且有益。不尊重文本,对文本的任意删改,都是对原有信息系统的破坏,这不仅仅是文字问题,更是态度问题。尊重文本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选编教材的基本态度。
  
  
  上海语文课本的这一改动,貌似微不足道,无伤宏旨,可是,却涉及好几个重要的语言问题。难道以后得这么唱:“澎湖湾澎湖湾姥姥的澎湖湾”吗?!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姥姥姥爷才是方言?那么狼外婆呢?难道要说成“狼姥姥”吗?
  
  
  笔者的观点。
  
  
  关于“外婆”改“姥姥”问题。上海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书(沪教版)第24课《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将原文的“外婆”全部改成了“姥姥”。课本中收录的经典的名人名著必须尊重原作,不应当修改。
  
  
  如涉及小学识字教学、语文基础知识等教学内容,可收录合适的篇目,或由教材编写组专门编写有关课文,不必非要录用名人名篇不可。
  
  
  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问题。普通话是我国国家通用语言、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根据普通话的基本定义,“姥姥”一词应该为普通话词汇语。
  
  
  至于“口头语”与“书面语”的区别问题。口语只用来口头表达,对语境依赖较重,而书面语则不同,只用于书面表达,基本没有语境依赖。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口语口语随便一些,很有亲昵感。而书面语更体现庄重,严肃,很有敬畏感。
  
  
  口头语、书面语与方言问题。首先可以指出书面语与口语、方言之间的关系,一直一来就存在着研究不够,定义不清的现象,造成了相关各概念的纠结关系。深入体会这三者的关系,不难发现甚是复杂,这种情况表现在词语中,语音、语法也同样存在。
  
  
  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问题。普通话是我国国家通用语言、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根据普通话的基本定义,“姥姥”一词应该为普通话词汇语。
  
  
  书面语、口头语与普通话。书面语多为标准语,所以大多属于普通话范畴。口头语中包含大量方言,所以,比起书面语来,属于普通话的成分就相对少一些。我们以姥姥、姥爷;外祖母、外祖父,外婆与外公这一组意义相同的称谓举例:
  
  
  其中外祖母、外祖父属于普通话没有一点问题。其余姥姥、姥爷既是口语也是书面语。如果按照普通话定义分析,既是北京语音又是北方话。所以,列为普通话也没问题。最后是外婆、外公,虽同属口语和书面语,但也属于南方方言。所以,不应该纳入普通话范畴。
  
  
  关于推广普通话问题。语言是人们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交际工具。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全国共有56个民族,80多种语言。随着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互相交流已是发展的必然。因此,国家一直推行全民族普通话,并把推广普通话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到目前为止,我国各地基本克服语言交流障碍,这无疑是一件历史性伟业。但是,也可能是“物以稀为贵”的传统观念影响,却有人打出以“保护方言”为借口的倒退行为,,干扰和破坏推广普通话。这些人不是喝醉了,错乱了,就是脑子进水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评分

8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8-6-24 16:34 | 只看该作者
将“外婆”改成“姥姥”,完全不妥,已经篡改了当地文化,被严厉诟病。
最新消息是,改回来!
6月23日下午,上海市教委发布了“关于上海小学语文教科书‘外婆’改‘姥姥’一事的处理意见”,责成迅速整改,向作者和社会各界致歉,并与作者沟通,文中“姥姥”一词恢复为原文的“外婆”一词……
3#
发表于 2018-6-24 16:37 | 只看该作者
现在不少地方都在大力倡导方言文化,传承、保护,因为尽管与国语有距离,但方言独特的韵味是国语无以替代的,不应否认其存在的价值。没想到大上海居然出了这么一档糗事,于是引发热议,只能呵呵了……
4#
发表于 2018-6-24 17:22 | 只看该作者
电脑又坏了,只能手机占个座。等待修好了来读文章。秋先生好勤奋,鼓掌。
5#
发表于 2018-6-24 17:27 | 只看该作者
一些约定俗成的词,只要意思不混淆,百姓能接受就有存在的理由。从古时的通假字开始,也在不断产生新的别字,例:荨麻诊,似乎己经认同了错下去,适者生存吧?
6#
发表于 2018-6-24 18:45 | 只看该作者
为了现代通讯的快速互通,推广普通话是必要的。这,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相融。这,不等于不尊重地方语色彩。
此文的出现,很有意义!
7#
发表于 2018-6-24 19:16 | 只看该作者
闲的蛋疼。呵呵
8#
发表于 2018-6-24 19:50 | 只看该作者
改啥尼。真是闲得蛋疼!就像画蛇添足一样,多此一举。挨骂活该!
9#
发表于 2018-6-24 20:04 | 只看该作者
将“外婆”改成“姥姥”,完全不妥,还是保留地方语言特色的好。

点评

附议!  发表于 2018-6-25 15:02
10#
发表于 2018-6-24 20:50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一年级用的都是部编教材,现在的二年级下学期就要上三年级了,到时也会用部编的教材,就差这么几天发生这么件事儿,也真够寸的。
11#
发表于 2018-6-24 20:53 | 只看该作者
名家名篇选入小学低年级教材都会略做改动,长春版的做法是在页脚注明:选自*,选做教材时有改动。改动的目的一是降低难度,二是为识字教学服务,低年级教学以识字为主,随文识字是一种教学模式,文只起辅助作用。
12#
发表于 2018-6-24 21:01 | 只看该作者
外婆改姥姥,除非为了学“姥”字,且其它文中没这个字,这还可以算作一个不太值当的理由。和方不方言应该没有关系,是编写者对原著语言的一种无视吧。地方版教材漏洞百出早已不是新鲜事儿,我就亲身体验,捉过不少虫儿。
13#
发表于 2018-6-24 21:09 | 只看该作者
方言需要得到保护,这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一个地方的语言都应该得到尊重,都有其它语言取代不了的历史、情怀和词汇。不是每一句法语都可以翻译成味道不变的中文,同样,方言中也有太多普通话取代不了的东西。
14#
发表于 2018-6-24 21:37 | 只看该作者
原来还有这么多讲究呢,“姥姥”和“外婆”打起来了。不知咋的,我下意识地觉得,从体力上说“外婆”绝对打不过“姥姥”,真的,好像一看到“姥姥”就觉得力气忒大,但感觉“外婆”比“姥姥”心思细密也多点心机的,这错觉有点诡异吧,其实就是同一个人叫法不同而已,顺便说一下,我们这边是称外婆的。

点评

灯灯的评论带劲!!  发表于 2018-6-30 11:24
我们这里也这样叫  发表于 2018-6-25 15:03
15#
发表于 2018-6-24 22: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槐安. 于 2018-6-24 22:29 编辑

去过北方两年,对他们的“姥姥”称谓经常当机。。。好久才明白,意思是外婆、、、我们这别说叫姥姥了,电话接起来,称哥叫姐的,一律挂断。。。后来他们就叫叔叔阿姨,那个一开口,哈哈,还是挂电话。。这就叫不连线,连不起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08:31 , Processed in 0.090339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