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云馨 于 2019-1-12 08:52 编辑
周末愉快秋老师。
据《冷斋夜话》记载:“东坡镇钱塘,无日不在西湖。尝携妓谒大通禅师,师愠形于色。大通”是皇帝所赐之号。他是杭州静慈寺名僧。妓被视为不贞洁的下贱人,苏轼携妓前来,当然被认为亵渎了圣地,辱没了禅师,故而怒形于色。而性格疏放,又喜戏谑、且深知大通老底的苏轼,竟不理会大通颜色,率性作此词仍歌妓唱给大通和尚去听! 此词上片是面对“愠色”而自我解嘲,趣笔就连用了两个问句, 表面看来,似在问大通属于佛教哪一宗派,而实则嘲讽大通;别这样道貌岸然,我知道你的根底是什么。并幽默地补充一句:“我乙亦逢场作戏,莫相疑。”意为:我携妓来此,是偶然乘兴耍耍,你不必忌恨、避开。 下阕则重点放在了嘲人,直揭大通老底了。“溪女”二字活画出妓对僧对眼时的情态,为后文揭底张本。“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意为;只恨年轻僧人出生太晚,只见到你现在这副道貌岸然的尊容,而没有看到你少年时代那放荡的色相。这里借以讥讽大通和尚少年时在女色方面有过不光彩的行为。 全词妙语天成,清新活泼;虽嘲讽辛辣,却幽默风趣,含而不漏。此词将词人的性情才气,及大通的道学面孔都变得活灵活现,真可谓“举重若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