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告] 时光深处话东坡之每日作品赏析

[复制链接]
1351#
发表于 2019-1-14 10:12 | 只看该作者
放飞梦想 发表于 2019-1-14 08:03
问好秋实老师!辛苦了!

新周愉快,工作顺利!
1352#
发表于 2019-1-14 10:14 | 只看该作者
艾桃 发表于 2019-1-14 10:12
新周愉快,工作顺利!

感谢艾桃版主问候!!顺祝开心快乐!!
1353#
发表于 2019-1-14 16: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梦回大唐 于 2019-1-14 16:28 编辑
秋實 发表于 2019-1-14 05:25
2019/01/14

南歌子·暮春

      苏轼这诗词估计是作于被“乌台诗案”后。人们都说,他们看花而归。可是,苏轼惟见一枝石榴吐新蕊。
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苏轼特以此诗词暗指朝廷指鹿为马颠倒黑白
     下片词意是说,绿叶青子莫去催逼石榴花,让她留取壮美热情的红色映照池水。
     苏轼以石榴花自比,表明自己对朝廷赤心一片,忠心耿耿。
1354#
发表于 2019-1-14 22:13 | 只看该作者
秋實 发表于 2019-1-14 05:25
2019/01/14

南歌子·暮春

这首词用生动传神的语句描绘了暮春石榴花开之后生机勃勃的一派盛景,词人借暮春盛景表达对朝廷的满腔忠诚。上片写徜徉在曲径通幽之处观赏暮春景致,虽是晚春时节,一枝独秀的石榴花似乎又把人们带到了盛春时节。下片写坐在床边对镜梳妆的美女佳人,也被暮春之际花果所营造的殷实景象所感染、所陶醉,满目春光映照池台,如诗如画,美不胜收!全词犹如一幅画卷,意趣盎然,清新扑面,给人以感悟、期待与向往。(189字)
1355#
发表于 2019-1-15 01: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秋實 于 2019-1-15 15:16 编辑

        2019/01/15

南歌子·感旧
[宋] 苏轼

寸恨谁云短,绵绵岂易裁。
半年眉绿未曾开。明月好风闲处、是人猜。

春雨消残冻,温风到冷灰。
尊前一曲为谁哉。留取曲终一拍、待君来。


       《南歌子·感旧》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怀念妻子王闰之所作的一首词。上片以景生情表达了苏轼与王闰之二人双双思念的心态。下片以景融情与回味的笔法,期待夫妻能够尽快见面的心情。全词由景生情、意念与感触、梦幻与现实交融手法,表达了苏轼夫妻二人的恩爱和思念之情。
1356#
发表于 2019-1-15 07: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放飞梦想 于 2019-1-15 21:59 编辑

又坐上了沙发!赏读新词,开始崭新的一天!

           宋神宗元丰二年(1080年)十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刑满释放后,被贬居黄州。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轼到达黄州,该词是苏轼在黄州怀念妻子王闰之所作。
         上片以景情相生与渗入意念之笔,传达了苏轼与王闰之双双思念之心态。“寸恨云谁短,绵绵岂易裁?”点化运用了韩愈《感春五首》“孤吟屡阕莫与和,寸恨至短谁能裁?”和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诗句,将双方隐隐的恨怅和连续不断、无法剪断的情丝吐于字里行间。“半年眉绿未曾开”,是说宋神宗元丰二年八月,苏轼入狱离开王闰之,十二月二十六日获释。第二年二月一日到达贬所黄州,正好是半年时光。已经虚惊了一场的王闰之,这半年的愁眉怎么能展开。“明月好风闲处,是人猜”,写王闰之僻居一偶,只有明月、清风作伴,任何人也无法猜透她此时此刻思夫的心情。一个“猜”字,将王闰之思夫的心态传达得十分贴切。
         下片以景融情与回味之笔,似梦非梦地追寻 “寸恨”与绵情欲剪断之心绪。“春雨消残冻,温风到冷灰”,残冻被春雨消融,冷灶被温风暖复。通过这一对偶句所写自然界的变化,寓隐着王闰之面临着的将是良辰美景。“尊前一曲为谁哉”透过一层,反衬出昔日夫妻对酒当歌而今定有回报的新情滋生。“留取曲终一拍,待君来”再进深一层,回到眼前,苏轼将用保存着的那尚未吟咏完的一曲欢歌迎接你的到来。宋神宗元丰三年二月中旬,苏辙乘船送嫂嫂,五月底到达黄州,苏轼与王闰之团聚。“寸恨”、绵情终于裁缝,梦幻变成现实。正是“别来音信全乖,旧期前情堪猜。”(宋代欧阳修《清平乐·小庭春老》),颇有新奇巧妙、余音绕梁之艺术效果。
        全词运用景与情、意念与感触、梦幻与现实交融手法,把苏轼与妻子王闰之的绵绵恩爱与忠贞不渝之情熔铸于字里行间。较之苏轼以前所写的怀念前妻王弗的《一斛珠·洛城春晚》毫不逊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1357#
发表于 2019-1-15 07: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馨 于 2019-1-15 10:07 编辑
秋實 发表于 2019-1-15 01:37
2019/01/15

南歌子·感旧[宋] 苏轼

秋老师又给大家推送了诗词,真是辛苦了。

宋神宗元丰三年二月中旬,词人乘船送嫂嫂,五月底到达黄州,与王闰之团聚。“寸恨、绵情终于裁缝,梦幻变成现实。正是别来音信全乖,旧期前情堪猜。颇有新奇巧妙、余音绕梁之艺术效果。
上片以景情相生与渗入意念之笔,传达了词人与王闰之双双思念之心态。半年眉绿未曾开,是说宋神宗元丰二年八月,苏轼入狱离开王闰之,十二月二十六日获释。第二年二月一日到达贬所黄州,正好是半年时光。已经虚惊了一场的王闰之,这半年的愁眉怎么能展开。
下片以景融情与回味之笔,似梦非梦地追寻寸恨与绵情欲剪断之心绪。春雨消残冻,温风到冷灰,残冻被春雨消融,冷灶被温风暖复。通过这一对偶句所写自然界的变化,寓隐着王闰之面临着的将是良辰美景。
全词运用景与情、意念与感触、梦幻与现实交融手法,把词人与妻子王闰之的绵绵恩爱与忠贞不渝之情熔铸于字里行间。较之词人以前所写的怀念前妻王弗的《一斛珠·洛城春晚》毫不逊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1358#
发表于 2019-1-15 10:09 | 只看该作者
秋實 发表于 2019-1-15 01:37
2019/01/15

南歌子·感旧[宋] 苏轼

词释;

寸恨:轻微的愁怅。
绵绵:连续不断的样子。岂易:难道容易。裁:剪断。
眉绿:深色的眉。眉,女子的代称,这里系指同安君王闰之。
闲处:僻静的地方。
是人:人人,任何人。猜:猜疑。
残冻:尚未消除的冬寒。
温风:和暖的风。冷灰:冷灶。这里代指贫苦生活。
尊前:对饮酒场面。
留取:保存。一拍:一首吟咏曲子。
1359#
发表于 2019-1-15 14:29 | 只看该作者
秋實 发表于 2019-1-15 01:37
2019/01/15

南歌子·感旧[宋] 苏轼

上片以景情相生与渗入意念之笔,传达了词人与王闰之双双思念之心态。半年眉绿未曾开”,是说宋神宗元丰二年八月,苏轼入狱离开王闰之,十二月二十六日获释。第二年二月一日到达贬所黄州,正好是半年时光。已经虚惊了一场的王闰之,这半年的愁眉怎么能展开。
下片以景融情与回味之笔,似梦非梦地追寻 “寸恨”与绵情欲剪断之心绪。“春雨消残冻,温风到冷灰”,残冻被春雨消融,冷灶被温风暖复。通过这一对偶句所写自然界的变化,寓隐着王闰之面临着的将是良辰美景。
全词运用景与情、意念与感触、梦幻与现实交融手法,把词人与妻子王闰之的绵绵恩爱与忠贞不渝之情熔铸于字里行间。
1360#
发表于 2019-1-15 21:54 | 只看该作者
秋實 发表于 2019-1-15 01:37
2019/01/15

南歌子·感旧[宋] 苏轼

  宋神宗元丰二年(1080年)十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刑满释放后,被贬居黄州。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轼到达黄州,该词是苏轼在黄州怀念妻子王闰之所作。
上片以景情相生与渗入意念之笔,传达了苏轼与王闰之双双思念之心态。“寸恨云谁短,绵绵岂易裁?”点化运用了韩愈《感春五首》“孤吟屡阕莫与和,寸恨至短谁能裁?”和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诗句,将双方隐隐的恨怅和连续不断、无法剪断的情丝吐于字里行间。“半年眉绿未曾开”,是说宋神宗元丰二年八月,苏轼入狱离开王闰之,十二月二十六日获释。第二年二月一日到达贬所黄州,正好是半年时光。已经虚惊了一场的王闰之,这半年的愁眉怎么能展开。“明月好风闲处,是人猜”,写王闰之僻居一偶,只有明月、清风作伴,任何人也无法猜透她此时此刻思夫的心情。一个“猜”字,将王闰之思夫的心态传达得十分贴切。

下片以景融情与回味之笔,似梦非梦地追寻 “寸恨”与绵情欲剪断之心绪。“春雨消残冻,温风到冷灰”,残冻被春雨消融,冷灶被温风暖复。通过这一对偶句所写自然界的变化,寓隐着王闰之面临着的将是良辰美景。“尊前一曲为谁哉”透过一层,反衬出昔日夫妻对酒当歌而今定有回报的新情滋生。“留取曲终一拍,待君来”再进深一层,回到眼前,苏轼将用保存着的那尚未吟咏完的一曲欢歌迎接你的到来。宋神宗元丰三年二月中旬,苏辙乘船送嫂嫂,五月底到达黄州,苏轼与王闰之团聚。“寸恨”、绵情终于裁缝,梦幻变成现实。正是“别来音信全乖,旧期前情堪猜。”(宋代欧阳修《清平乐·小庭春老》),颇有新奇巧妙、余音绕梁之艺术效果。

全词运用景与情、意念与感触、梦幻与现实交融手法,把苏轼与妻子王闰之的绵绵恩爱与忠贞不渝之情熔铸于字里行间。较之苏轼以前所写的怀念前妻王弗的《一斛珠·洛城春晚》毫不逊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1361#
发表于 2019-1-16 01: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秋實 于 2019-1-16 01:23 编辑

        2019/01/16

浪淘沙·探春

[宋]苏轼

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
墙头红杏暗如倾。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
东君用意不辞辛。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浪淘沙·探春》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该词是一首探春词,上片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初春杭州城东郊的景象和探春者的心态,下片以承延手法与上片呼应,写探春所见的第路景、村景、人的心境。该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轼风流倜傥,激扬文字的勃勃英姿。

1362#
发表于 2019-1-16 04: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放飞梦想 于 2019-1-16 10:42 编辑

坐沙发,读新词,岂不快哉!

问好秋实老师!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十一月,苏轼赴杭州任通判。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初春,苏轼到杭州城东郊外探春后作该词。
上片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初春杭州城东郊的景象和探春者的心态。下片以承延手法与上片呼应,写探春的第二个光景路景、第三个光景村景等,直至进入神话般的幻境。全词苏轼将春心与春景水乳交融地成篇,实属匠心独运,自然天成。最后两笔妙不可言,毛泽东之词《卜算子·咏梅》与该词异曲同工,令人回味。(140字)
1363#
发表于 2019-1-16 08: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馨 于 2019-1-16 10:24 编辑
秋實 发表于 2019-1-16 01:15
2019/01/16

浪淘沙·探春

今天秋老师给我们推送了一首新词,您辛苦了。

这是苏东坡早期的作品,里面有着如春的希望。
上片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初春杭州城东郊的景象和探春者的心态。“昨日出东城”,点明探春的时间,以及探春的地点杭州城东郊。“试探春情”,一个“试”字就把探春者的春心欲动的情态唯妙唯肖地传达出来了。“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用一对矛盾句,提出初春栅栏内各种花草嫩芽嫩叶未发未露,景移情易,令人精神为之一振,春神原来是不辞辛劳,恪尽职守的。而栅栏外早己春回大地,为过渡到下片进一步写探春幽情埋下的回环之笔。
下片以承延手法与上片呼应,写探春的第二个光景路景、第三个光景村景等,直至进入神话般的幻境。“绮陌敛香尘”,写探春男女们路途上的“春”景。最后两句“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画龙点睛,把词人追求梅的高贵品格那样一种春心境界升华到了新的高度。
整首词将春心与春景水乳交融地成篇,实属匠心独运,自然天成。最后两笔妙不可言,令人回味。

1364#
发表于 2019-1-16 09:46 | 只看该作者
秋實 发表于 2019-1-16 01:15
2019/01/16

浪淘沙·探春

浪淘沙:词牌名。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过龙门》等。创自唐代刘禹锡、白居易。原为小曲,单调28字,四句,三平韵,亦即七言绝句。
1365#
发表于 2019-1-16 09:47 | 只看该作者
秋實 发表于 2019-1-16 01:15
2019/01/16

浪淘沙·探春

上片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初春杭州城东郊的景象和探春者的心态。“昨日出东城”,点明探春的时间,以及探春的地点杭州城东郊。“试探春情”,一个“试”字就把探春者的春心欲动的情态唯妙唯肖地传达出来了。“墙头红杏暗如倾”,写探春的第一个光景。从墙头伸出来的红杏色彩绿得如油漫出来了。让人们首先领略到“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代叶绍翁《游园不值》诗),“红杏枝头春意闹”(宋代宋祁《玉楼春》词)的探春神韵。“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用一对矛盾句,提出初春栅栏内各种花草嫩芽嫩叶未发未露,而栅栏外早己春回大地,为过渡到下片进一步写探春幽情埋下的回环之笔。

下片以承延手法与上片呼应,写探春的第二个光景路景、第三个光景村景等,直至进入神话般的幻境。“绮陌敛香尘”,写探春男女们路途上的“春”景。那是一条风景美丽的郊野道路,那是一条“尽日细尘吹绮陌,迷却梦游归路”(清代纳兰性德《念奴娇》词),那是一条聚集着探春女子的步履而留下芳香尘之路。似有一点“行乐归恒晚,香尘扑地遥”(唐代沈佺期《洛阳道》诗)的韵味。“雪霁前村”,写探春男女们进入前村后所见的另一番“春”景。雪止天晴后的前村,留下的便是那被栅栏内冰雪覆盖着,尚未露面吐芽的各种花草与此相映的红楼与红杏,可谓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是回答上片埋伏的景情回环的一妙笔。“东君用意不辞辛”,写探春者全身心地进入到一种美妙的幻境。指挥春日运动之神啊,你是那样的留心描绘焕发的春光,又是那样的不辞劳苦迎来春心。唐代成彦雄《柳枝词》早已代探春者倾吐,“东君爱惜与先春,草泽无人处也新。”“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笔锋一转,宕开情丝,引起探春者春心欲动的不仅仅是墙头红杏,绮陌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还有你未猜想到的春光最初到来的地方,一眼见到的便是那花蕾刚刚开放的梅花。最后两句“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画龙点睛,把苏轼追求梅的高贵品格那样一种春心境界升华到了新的高度。

苏轼将春心与春景水乳交融地成篇,实属匠心独运,自然天成。最后两笔妙不可言,毛泽东之词《卜算子·咏梅》与该词异曲同工,令人回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17 06:21 , Processed in 0.28082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