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月牙 于 2019-11-22 10:39 编辑
【佳文有约】孤城上与白云齐 ——《围城》孙柔嘉人物形象简析 文/月牙
打开钱钟书的《围城》,就是打开一个神妙奇幻的魔盒。三十多年里,读了不下十遍,仍旧没有厌倦的意思。这次,试图走近一个人,到第122页才正式登场的孙柔嘉,这是一座封闭幽深的城,也是一个丰富深邃的世界。
以一个富有热情的读者几十年的阅历,给小说中人物贴几个标签,不是什么难事,但这样做明显有悖于在与作品的耳鬓厮磨里慢慢滋长出来的深情,他们不再是作者虚构的角色,他们好似活生生的人,一个个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呼吸,他们言语,他们微笑,他们苦痛,他们似乎穿越时空,在奔走在呐喊,召唤着读者用心说出最真实的他们。
所以,我先要说知人论世。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要“知人”,了解他的言行、品德、才能,且用变化发展的眼光来鉴察;要“论世”,将人物放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世,毕竟没有一个人能够脱离他的时代,遑论超越了。不能离开作者的写作背景,也不能撇开故事展开的背景,人文互证,那样对人物的解读也许会比较精准。
长烟落日孤城闭。
《围城》一开篇,就在法国邮轮上,时间是1937年7月下旬,中国旧历的三伏,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夕照晚霞隐褪后夜色带着酡红。中国酷热,事后人说是兵戈之象。众所周知,那年中国的社会现实,用“长烟落日”来形容,颇为恰切,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山河,人民流离失所,颠沛迁徙,方鸿渐的小日子也不得安生,加之个人生活的不尽如人意,有了一行五人同到三闾大学去的一路艰难,和孙柔嘉有了交集。小说中多处涉及时世,“也许因为战事中死人太多了,枉死者没消磨掉的生命力都迸作春天的生意。”方家挈妇将雏地逃难。法国租界边上,一个法国巡捕领了两个安南巡捕在搜检行人。去三闾大学途中,报上消息,日本人进攻长沙,形势危急。紧接着,报上说,长沙烧成白地……杨绛言,《围城》是钱钟书“锱铢积累”写成的,是“沦陷在上海的时期写的”,他平均每天写五百字左右,1944年动笔,1946年写成。钱那时有七律《古意》,寄托当时羁居沦陷区的怅惘情绪。国将不国,区区小民,人将不人,这是孙柔嘉生活的现实背景。
一片孤城万仞山。
孙柔嘉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她的世界是一座丰富的城。
她家世平凡,未来要靠争取。孙柔嘉是赵辛楣报馆同事前辈的女儿,有一弟,家里重男轻女,但也把女儿培养上大学。刚大学毕业,不愿留在上海,她父亲恳求赵辛楣为她谋得三闾大学外国语文系助教一职。赵辛楣曾言,孙家的景况他知道的,言下之意,经济并不宽裕。这样的出身,孙柔嘉深知美好未来要靠自己抗争,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幸福。
她相貌一般,尽力来弥补。初亮相,孙柔嘉长相普通,打扮素净,颇为害羞,不敢讲话,脸上红晕滚滚不断,是一个娇弱的上海小姐形象。旅途中,她善解人意,显露出既“柔”且“嘉”的特点。在店铺被跳蚤咬,“扑鼻的花露水香味”,没有一句抱怨牢骚。见到饭店里苍蝇,担心不卫生,李梅亭笑她“毕竟是深闺娇养的”,也不辩解还击。为一个座位,孙气得“嘤然作声”。至于这样隐忍的性格是否孙柔嘉的本性,还是她善于伪装工于心计的结果,我比较倾向于前者。凡事普通,涉世未深,她尽力不普通,让自己可爱,皆是她的争取与弥补,是她生存哲学的一部分。
到了三闾大学后,她很快审时度势,让新事物新观念不断充实到她的生存哲学里,她压抑着骨子里的清高,也把欢迎会这事恭维李梅亭。孙和范小姐同室,虽常常一同上街买东西,却不推心置腹,“孙既不漂亮,又不阔绰,平空将大屋子分了一半去”,但表面上两人亲近,看孙离校时的告别,多么情深义重。孙柔嘉对方鸿渐的倒追,即方后来口不择言时所谓的“千方百计”,也是孙的生存策略。目睹三闾大学的尔虞我诈,孙和方在赵辛楣离校后,除了抱团取暖,结成命运共同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争取一份好的未来呢?也许年轻的孙柔嘉爱的是爱情本身,在目力所及范围,自以为方是比较合适的人选。虽然是孙主动出击,方是随波逐流,终归建成了一座属于他们婚姻的“城”,一个给孙柔嘉安全保障的所在。
从孙柔嘉性格简要分析可见,她是钱钟书《围城》中着力刻画的一个“圆形人物”,性格丰富多变。长烟落日,时局动荡,生计不稳,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弱女子,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里求生存,以期获得安全感,甚至一生幸福的保障,她很难在时间的河流里,在不断受挫的现实面前,继续保持曾经的羞涩单纯。她的出身,她的成长环境,她所处的时代,她所受的教育,并不能给她更开阔的格局,加之她性格中的狭隘、虚荣与自私,逼迫着她苦心孤诣,步步为营,挤入围城。
孤城上与白云齐。
城,是自我保护,也是自我封闭。城门开了一道缝隙,拉进一个方鸿渐。
孙柔嘉并不柔顺,她有主见,很有打算,一步步捡拾着围城的砖。
孙一个助教,起先学校没给旅费。方鸿渐和赵辛楣私下议论,方流露一念温柔,心里已种下情种。
去往三闾大学的一路艰难,方与孙,一前一后过桥,方的感佩,孙的温存。孙小姐脸红,方想“女孩子第一次有男朋友的心境”,“说不上爱情,只是一种温淡的兴奋”。孙小姐笑,“像母亲旁观孩子捣乱,宽容地笑。”
方鸿渐埋怨赵辛楣太软,处处让着李梅亭,方与赵的一番对话后,孙说的话很有意思:“李先生是嘴里的热气,你是鼻子里的冷气。”她已经不是刚登场那个羞涩娇弱的孙小姐了,骨子里的东西渐渐展露出来,细腻,精准。难怪赵辛楣在孙的背后翻白眼儿伸舌头。至于单身一人到妇女协会,最终找到铺保领取银行的汇款解决了一行的难题,可见孙的干练,并非他人口中的娇弱小姐。
半路,孙小姐病了,方念她千里辞家,举目无亲,不敢哭出声,尤其可怜她,说要待她好点。方与孙的晨起散步,无疑拉近了他们的心理距离。
到了三闾大学,孙小姐的旅费补送了,到方鸿渐处致谢,方不贪功,说是赵辛楣争来的,“孙小姐温柔地固执着”,说是方提醒赵先生的。说到想家,孙说话,就见出撒娇的味道来了。孙简笔画出汪太太的提纲,几分俏皮,几分聪颖。和方鸿渐说话,“甜蜜地执拗”,引起了方“所有温柔的保护心”。教英文丁组,被学生用英文造句侮辱,到方鸿渐处哭,被李梅亭打趣“你们俩什么时候订婚”。直到赵辛楣玩笑劝婚。情节发展至此,也还是两个适婚青年之间的雾里看花。
关键是一封杜撰的信,穿针引线,将方鸿渐往孙小姐那边拉。方鸿渐得知孙小姐和旁人好,刺心难受。作者有大段心理描写,方的自问,孙的可爱,怪赵辛楣玩笑让自己心里种了根,心里的嫉妒,吃不相干的隔壁醋。赵辛楣出事离职,将孙小姐托付给方,孙小姐“柔懦”的话语,人家的闲话,那封匿名信“造你跟我的谣”。不早不晚,恰在此时,李梅亭等出现,孙小姐“伸手拉鸿渐的右臂,仿佛求他保护”,当众坐实了恋情。然后订婚,辗转回家,又有后悔,又有吵闹。鸿渐问那封促成订婚的信,却被孙柔嘉一句“一生气就把它撕了”了结。见到赵辛楣,赵的一句话,“我看女人全工于心计的”,孙沉着脸,只当没听见。两人时,孙“嘲讽的口吻”,“坦白的憎恨”,“嫉妒”,“冷笑”,方丧失理智的一句,“居然有你这样的女人千方百计要嫁我”。哄劝,刻毒地说苏文纨,终于言归于好。
家信事件推波助澜,闲话风波尘埃落定。孙柔嘉这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子,对未来抱有美好的向往,貌似成功了,但理想的生活好似天上的云,可望而不可即,她所有超越平凡的努力,引着她走向无法逃脱的宿命。原以为通过自己的苦心经营,靠着与方鸿渐共筑的城此生可以一劳永逸,却不料方是“全无用处”的人,像姑母改造姑父那样改造方鸿渐,方不服改造,爱情本身根基不稳,职业又没有着落,夫妻间抵牾不断,围城岌岌可危。
黑云压城城欲摧。
城门留了一道缝隙,方便进出姑妈家,还有方家父母,两妯娌,奶妈李妈,他们加剧了矛盾,都是围城成危城的原因。
方家人的迂腐和势利。未进方家门,孙柔嘉已经因为“大学毕业”而树敌,两个只在中学念过书的妯娌,背后用语言恶毒地糟蹋她,甚至说“脸上一股妖气”“邪道女人”“无耻”等。妯娌的尖刻,让家成了“造谣学校”。初次见面,彼此不融洽。孙也不懂得取悦翁姑。两亲家见面,暗地里交换过鄙视,一个简慢,一个陈腐,都不阔。方的父母送来了世传祖物自鸣钟,钟点总不准,好像是方家人恰切的隐喻。
娘家人,或放任,或煽风,或助威。孙的父母“对女儿的事淡漠得等于放任”。关系亲密的是她的姑母,美国留学生,独蒙其怜爱,因姑母姑父在一家大纱厂任要职,孙柔嘉也在人事科找到位置。姑母送了孙柔嘉一房家具。姑母无疑是孙的人生导师,出谋划策,加重着对方鸿渐的压力。用人李妈曾是孙柔嘉的奶妈,偏袒孙,方与孙互相刻薄,朝对方的痛处捅,用人李妈来帮腔,火上浇油,自鸣钟响,“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言语、一切啼笑”,小说收束。
前途彷徨,职业无着落。方鸿渐,经赵辛楣介绍,到报馆谋职,两个多月后又想谋新的出路。孙柔嘉仗着姑母,坐稳了位子,经济上占据了话语权。其实,就求职而言,孙和方两人并无实质的差异,一个靠姑母,一个靠朋友,他们是同类项,只是对于镜中的自己,相看两讨厌,因为人性中的弱点,缺乏自省,虚荣与自私,浅陋和封闭。
婚姻这座城,要保持坚固,须垒城的每一块砖,都扎扎实实的牢,砌砖的手艺,稳稳当当的精巧。假如孙柔嘉和方鸿渐,能用真诚的心共克时艰,日常生活多一些包容,不是风雨飘摇的时代,没有现代与传统的隔阂……也许,这座城才会固若金汤。
钱钟书这样写孙柔嘉这个人物,与他的审美趣味、人生态度、婚恋观念等大有关系,有人说,孙柔嘉是《围城》中最立体最值得深挖的人物,不余欺也。杨绛这样说孙柔嘉,“她的天地极小,只局限在‘围城’内外。她所享的自由也有限,能从城外挤入城里,又从城里挤出城外。她最大的成功是嫁了一个方鸿渐,最大的失败也是嫁了一个方鸿渐。他和方鸿渐是芸芸知识分子间很典型的夫妇。”我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记述如上。
2019-11-19写,11-22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