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476|回复: 6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一轮明月照东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10 14: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0:32 编辑

         庚寅年四月,寂静的初夏夜,一个人坐在窗前,听一首《杨柳》大提琴曲,在婉转低回的旋律中,我想起一首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冈。
      
      词里的男人在深深怀念他的亡妻,他们之间隔了十年的岁月,他依然看到她在窗下对镜梳妆的模样,这是一段多么深厚的夫妻感情!
      

       我沉浸在词所描绘的情景中,思索良久,为词中那位早早离开人世的妻子惋惜,也为这个失去爱妻的男人感到心痛,之后我开始深深地怀念这个人,一个掩埋在岁月风尘之中的男人,一位杰出的文人,还是一位宦海沉浮的官员。他的诗词赋散文书法做画都极佳,是艺术界难得一见的全才,他还是这样一位重情义的好丈夫。
     
         他就是苏东坡。

         他的一生中有过三个女人陪伴他,他写给结发妻子王弗的这首《江城子》凄婉动人,被称为“千古悼亡之首”,据说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也就是公元1075年,当时苏轼被贬在山东密州任知州,一次梦中他见到了妻子,醒来后他写下了这首词。词中所谓“短松冈”也是确有其地,当年他为了纪念亡妻,在她坟墓旁的大山上栽种了三万棵雪松,三万棵!一下一下地刨出深坑,栽上松树,填上土,浇水,那样简单枯燥沉重的体力劳动,要重复三万次,而且他还是一个文弱书生,那需要怎样的毅力?

        王弗16岁嫁给他,26岁就病逝了,留下一个儿子,能让苏轼如此深爱的女子,一定是位秀外慧中的女子,在苏轼最美好的年华,有这样一位佳人“红袖添香伴读书”,是多么的甜蜜!可惜好景不长,正值青春好年华的她早早离开了人世,留下孤独的苏轼。

        他的第二位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表妹,是一位贤淑女子,她跟苏轼生了两个儿子,遗憾的是她也未能陪伴他到老,同样是生病死去。他俩感情也很好,她病逝的时候,他“泪尽目干”。之后他的生活中一直有一位红颜相伴,也即他一生最钟爱的女子王朝云。

        还在朝云12岁是一个小歌女的时候,被37岁的苏轼发现赏识并收为侍女,教她读书识字,吟诗填词,弹琴歌舞,想必她长大后清秀雅致,性情温婉,颇得苏夫人王闰之欣赏,苏夫人竟然亲自出面劝苏东坡将其收为妾。王朝云虽出身低微,但天资灵秀,跟他最是知心,他们之间有个有趣的小故事,话说有次他在朝廷上受了气回到家,问身边的一群丫环他肚子里是什么?有的说是满腹才华,有的说是饭菜,只有朝云说那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也许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苏东坡知道谁是最懂他的人。而这位美貌才情女子,最可贵的是有一颗玲珑剔透的水晶心,在他最困难的时候,能够跟他同患难,不离不弃,陪伴他度过流放的艰苦岁月。

        可惜红颜薄命,朝云34岁就早亡,之后他再没娶妻。据说苏轼在朝云墓址所在的惠州西湖曾为朝云建过一个六如亭,亭子上他亲笔写的一幅对联是: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当年在苏东坡被流放海南的时候,“天涯海角”的海南处于尚未被开发的蛮荒状态,是最为偏远的流放发配之地,瘴疠横生,环境极其恶劣,天性豁达的苏东坡都做好了“一去不回还”的最坏的心理准备,临行之前他遣散了歌姬家仆,而当时作为妾的朝云却执意随行相伴,在那个艰苦的地方,她为苏东坡唱歌跳舞解忧,她最喜欢唱的是苏轼的一首《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很多次她唱着唱着就唱不下去,泪湿衣襟。在那样艰苦的流放之地,她最终染病身亡,在她死后,苏东坡再也不听那首词,使其成为朝云的绝唱。在他一生之中的三个女人中,王弗最有才学,王闰之最体贴,而王朝云最为知心。东坡在年轻时曾经羡慕唐代的白居易拥有两位绝色女子,“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而他晚年的时候终于可以欣慰自己已经超越了白居易,“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这首诗的题目就是《朝云》,因为白居易的那两位佳人最终离开了他,而苏东坡身边的朝云不曾离他半步。红颜易得,真心难求!

        在仕途上苏东坡的一生也起起落落,充满传奇色彩。
   
        他少年得志,20岁刚出头的时候赴京参加科举考试,考卷上他以《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大大赞赏,这样精湛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欧阳修误以为是他学生曾巩的文章,为了避嫌,他仅仅让这篇文章得了第二,后来才知道真相,这让他感到很对不起文章的作者,但是小小年纪的苏轼并没有介意,也正是这样一段美丽的误会,反映出欧阳修的大公无私和苏轼的襟怀宽阔,这件事也成就了德高望重的欧阳修与初出茅庐的苏轼的师生情谊。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最高职位高到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礼部尚书,手握权柄,权倾天下;最低职位低到偏远边疆的小小团练副使,贫穷到没有房子住,寄住在僧舍,没有丰厚的俸禄,一家人无法果腹,就在城外东坡上开荒种田,一家人布衣粗食,完全与农民无异。但他从不怨天尤人,反而接受并喜爱上这种生活,乐呵呵地跟最底层的农民打成一片,跟他们成为最亲密的朋友,他在自己开垦的土地上耕种,自得其乐,他的号“东坡”正是由此而得。那样的田园生活,也许正符合了他率直的天性吧?晚年的苏东坡,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晋朝陶渊明有的一比!

        在那段最艰苦的岁月里,还留下了一个有关他买房子的小故事,当时他们全家居无定所,他用尽家里最后一点仅有的积蓄,买下了一处老房子,希望从此可以安居,过一段相对稳定的日子,就在全家高高兴兴搬进房子的那天,他听到门口有人在哭泣,他出门来看,原来是一位年迈的老妇人坐在地上嚎啕大哭,他蹲下身子扶这位老妈妈起来,并询问缘故,老妈妈说她有一个不肖的儿子,她的儿子吃喝嫖赌无恶不作,败光了祖上留下的家产,最后竟然把她赖以栖身的祖屋卖掉了,从此她只有流落街头乞讨为生了,这位老妇人的遭遇让苏东坡深感心痛,他扶老妇人进门去喝水,让妻子给她端上一些热的饭菜,之后再听老人详细地叙说,才知道他刚买下的这所房子就是这位伤心老妇人的,于是他二话没说,拿出当初买房的契约,在老妇人面前烧掉了,然后他们全家搬出了房子,无偿地把房子归还给了老人。

        
        一位官员政绩如何,有时候不是皇帝能看得清楚的,也不是同僚能正确评价的,而广大农民心里有杆秤,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群众知道他,认同他,他无论在哪里做官,都留下了清廉的名声,深受老百姓爱戴。他是百姓心目中的父母官,是一片无染的青天。他一生为官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在著名的杭州修造了苏堤,苏堤春晓成为杭州十大胜景之一,为潋滟的西湖风光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佳句。他在密州任知府期间,除了做好一个好官,他还喜欢寄情山水,四处游历山水,体察民情,他很热爱当地的一草一木,当时的密州很大,包括安丘,五莲,胶南等一些地方的乡镇,他对于现在五莲县城内的九仙山和马耳山非常喜欢,并且留下了相关的诗词。

  在一首《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苏东坡描写了五莲的九仙山和马耳山: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闲。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读这首词,我似乎看到了一位诗人站在高台上,倒背着双手,高昂着头,长长的胡须随风飘动,单薄的身影被夕阳镀上了一层暖色,他极目远眺,前方是一片辽阔苍茫的远山景色,那是马耳山和九仙山,两座山高耸险峻,尤其九仙山层峦叠嶂奇石林立,清泉遍布飞瀑如雪,每到暮春时节满山的杜鹃映山红,那样的自然风光恰如人间仙境,他曾多次去游览过,那样幽静秀丽的山色每次都让他流连忘返,真想隐居在那里,度过一生啊,怎奈公务缠身,人终究还得回归现实。想到这里他不由得发出一声叹息,收回目光,他望着近处的一条清澈的小溪,溪水中有几只鸥鹭快乐地游动,很快又翩翩飞远,消失在水烟深处。这时候他才发觉暮色已经降临,不知道今夜里可有一轮明月照耀呢?人世间的事变幻莫测,时光匆匆流逝,想起旧日的朋友,不知道他们是否忘记了当年一起饮酒欢歌的时刻,在那依依垂柳下,低矮的槐树前……

       山水之间,自古以来就是隐士高人抒发情怀避世隐居之所。苏轼对于杭州的西湖是那样喜欢,他对于五莲的九仙山也可谓情有独钟,言“九仙在东武,奇秀不减雁荡也” ,赞“九仙今已压京东”,一腔深深喜爱之情,不加丝毫掩饰,这也正是他豪爽性格的一个表现。
  在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更是佳句如虹,气势磅礴,一改之前柳永词的柔媚阴柔缱绻,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这年正值四十岁壮年,孔子曰“四十不惑”,但是他忧心忡忡。当时西夏进犯北宋,身为一介文人的苏轼不甘示弱,他多么希望能驰骋疆场,奋勇杀敌,其忧国忧民之心,壮志凌云之勇跃然纸上!而现实之中他却是一个抑郁不得志的官员,四年之前朝廷重用王安石推行新法,他在政治上是稳重的,主张仁厚之风,新法中有一部分不符合农民的利益,他想保护农民利益,希望改革注重方法,而当时北宋朝廷正缺少银子,迫切需要一位能干的官吏敛财,哪里还顾得农民疾苦,“不合时宜”的他成为推行新法一派的眼中钉,眼看无法改变局势,他自己请求外调,先是到杭州任知府三年,后因他的弟弟在济南任职,他为了离弟弟近点,就请求调到密州,在任期间,他勤政爱民,做了很多让老百姓受益的事。

         他到任密州不久,当地逢大旱和蝗灾,在《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有这样的记载:“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当时他想尽一切办法救助百姓,上书朝廷减免赋税,想办法驱逐蝗虫。当时死人很多,弃婴遍野,他心急如焚,亲自带领官员出去捡回来,分到有条件的人家抚养,由政府发给抚养费。这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福利院吧?在那时候,苏东坡就有这样的举动,可见他是一位多么富有人情味的好官。长久的干旱,眼看田地里颗粒无收,焦急之中他还带头到雩泉祈雨,也许他的诚心感动了上天,半年没降雨,他这一求,却真的降雨了。老百姓别提多高兴了,他们哪里见过这样亲民的好官,他离任的时候乡亲们恋恋不舍,夹道相送,送出很远很远。
       当年他在超然台上也曾写下过柔美深情的词,比如那首脍炙人口的《望江南》,描述当地景色之美,真的不亚于江南:“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他在密州写的另外一首词则成为千古流传的吟月佳句,也成为他的代表作,那就是他写给弟弟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纵观苏轼一生仕途的坎坷,固然有很多的因素,有社会因素,有命运因素,但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性格因素,正是他正直的人品使得他比一般官员更难“做官”,在那样一个封建社会,他不看皇帝的脸色,不拉帮结派,不追名逐利,凡事对事不对人,坚持公理,不畏强暴,不随波逐流,唯以底层农民利益为重,所以,他的官当得是那样艰难,尽管他胸怀壮志,满腹经纶,为官清廉,却屡次被贬。其中最典型的的实例就是他在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候,敢于提出不同的建议,虽然被贬亦无怨无悔,但是新派并没有放过他,为了彻底打击他,他们罗织罪名,使他陷入“乌台诗案”,险些丧命。

       后来朝廷人事变动,新法派被打压,他们这一派高高在上的时候,他又不同意对新法的一概否定,而翻身得势者对新法派人物的报复压制让他觉得他们人品的阴暗,因为在他那里,他的观点和言行毫无私心,一切都是为了人民利益,为了分个是非曲直,不是为了自己的蝇头小利,更不是为了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而如今旧派这些人的做法让他失望了,他不愿意与这样的人成为“一丘之貉”,于是他遭到自己一派人的反感与排挤,一心为公的苏东坡,在新派与旧派之间,竟然没有了立足之地。从此他厌倦了官场的黑暗与勾心斗角,宁愿放弃优越的位子,宁愿离开京城去偏远之地做官,这就注定了他宦海的沉浮,仕途的坎坷。但也正因为他出来做官,才使得很多地方的老百姓直接受益,某种意义上说,他官场的不幸,是老百姓的福气吧?

        
        他在中秋夜写给弟弟的这首词,其中饱含对人生的一份豁达感悟,也隐约透露出对仕途对人生的无限感慨,人生哪能如一轮满月长圆呢?唯有情意温暖人心,只要彼此安好,哪怕不能相聚一起望月,能共同在月亮下想念也是好的! 那个中秋夜,究竟是一轮怎样的月亮,照耀了诗人如此的才情?写下这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名句!苏东坡一生坎坷,66岁终老。纵观其一生,黑夜里的那轮月亮照耀了他的为官之路与情感之路,他对官场的厌倦,他对亡妻的缅怀,他对手足兄弟的想念,都在一片沧桑的月色之中!东坡眼睛里的月亮,一定很美,很清澈,也很孤独。
      
         一生的坎坷铸就了苏东坡至高的思想境界,只有经历如此丰富心胸如此宽阔的人,才能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豪迈之词!只有心思细腻感情深厚的人,才能饱蘸月色写出对爱妻对兄弟的一腔真情!

        今晚的窗外没有月亮,这让我更加怀念古代那片皎洁月色下的苏东坡。隔着重重岁月的烟云,当年密州今日诸城的那座超然台还在否?而古密州城南九十里今五莲县境内的九仙山,依旧巍然屹立在千年的风雨中,像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忠实镌刻着这位伟大文学家的痕迹!苏东坡留给后世人的不仅仅是他的诗词文章,他的清高正直的人品,他对兄弟对妻子的深情,还有他一生为官的清廉和公正,所以尽管过去了那么久,有关他的很多逸闻趣事依然那样鲜活!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10-6-10 14: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0:32 编辑

一代名家,千古流传.沙发欣赏美文

3#
发表于 2010-6-10 14: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0:32 编辑

抢坐文友的大沙发了!问好!

4#
发表于 2010-6-10 14: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0:32 编辑

大相先生手快!问好大相先生!

5#
发表于 2010-6-10 14: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0:32 编辑

借古喻今,文章表面是在很厚实的倾力叙写苏轼及其家属(嘻),但是为了衬托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更反映了自己和丈夫的真挚爱情。
李雷拜读了!

6#
发表于 2010-6-10 14: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0:32 编辑

苏东坡,一个儿时就熟悉的人物,他的文字,流传了多少代,至今仍被人们喜爱着。这里作者笔下的陈述,再次解析并走进他的世界,受益!

7#
发表于 2010-6-10 14: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0:32 编辑

这应该是苏轼的一个评传了,写得真好,佩服!

8#
发表于 2010-6-10 15: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0:32 编辑

先记号。文章里还有一些段落没编辑好。比较长,慢慢欣赏。

9#
发表于 2010-6-10 15: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0:32 编辑

往事不堪回首。轻吟一首词,身心沉浸其中,由此而有了情愫的倾心抒发,有了对苏轼的诗词风格的深入探究。苏轼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而在为官做官上也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评。这样的人,在当即的环境里确实很不容易,不管他在仕途上总是起起落落,充满传奇色彩。但只要是老百姓们认可的官,就是清官。一个有关他买房子的小故事,足于肯定他爱民如子的博大情怀。“在他一生之中的三个女人中,王弗最有才学,王闰之最体贴,而王朝云最为知心。”对于她们,苏轼都是以笃实的感情爱怜着爱恋着。写这样的文章需要静下心来,需要理性智慧,更需要深思熟虑,需要崇论宏议,如此,作者细针密缕、痛快酣畅地写出来,确实很不容易。好文。精华鼓励!

10#
发表于 2010-6-10 17: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0:33 编辑

再次了解了东坡,真是好文章!

11#
发表于 2010-6-10 17: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0:33 编辑

来读,欣赏,写得如此扎实,功力不错。

12#
发表于 2010-6-10 17:46 | 只看该作者
一轮明月照东坡:对苏轼的感怀,带着作者深刻和细腻的情愫,探入文学的研究境界。这样的书写,是作者对文字的着迷,是读者对作者的着迷,并且具有保留价值,无论对谁,这毕竟是打开了一面知识的窗子。作者以其经历和胸襟,生平和典故,据理据感展开评析,并且作者比较善于这样的叙述,富含知性和理性,站在一个可观的高度之上复度审视历史,审视思想和人生,这个过程,敏锐和善感的思辩力极为重要,于是就呈展出这一系列生动、理智,客观和缜密的叙述,着实精彩。本打算把这一篇转到时光版,那里分区版主曾托付过如果有类似如此的好文,就多转一些过去,可丰富版块,丰富交流,促进进步。
13#
发表于 2010-6-10 17:52 | 只看该作者
菊菊的文字一篇篇读来,清新悦目,一个个历史人物在你的笔下栩栩如生,一个个感人的爱情故事在读者眼里若隐若现,疼了的,不止一个人的心。
菊,好好爱自己!祝福深深!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20: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季大相 于 2010-6-10 14:12 发表
一代名家,千古流传.沙发欣赏美文


菊非常感谢季老师支持鼓励!:handshake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20: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雷 于 2010-6-10 14:12 发表
抢坐文友的大沙发了!问好!


非常荣幸您来坐俺家的板凳呵。

问好李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2 12:55 , Processed in 0.05203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