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南山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站在楼上看风景--中财论坛评论者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0-6-17 19:35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老乡,不错的文笔。
32#
发表于 2010-6-17 19:56 | 只看该作者
对于文字,我理想的境界是:多面性,多色彩,多重角色,既能厚重大气大写意,又可以空灵飘逸小工笔,不单一,有广度。在变幻的表象下,还有一个总的精神气质来统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文字的质朴自然,就像一位美人儿,天生丽质,底子好,弹性大,“淡妆浓抹总相宜”,毫无矫揉造作之态,无庸脂俗粉的修饰,无累赘词藻的堆砌。

   赞同这样的观点。问好!
33#
 楼主| 发表于 2010-6-18 02: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文华 于 2010-6-17 19:56 发表
对于文字,我理想的境界是:多面性,多色彩,多重角色,既能厚重大气大写意,又可以空灵飘逸小工笔,不单一,有广度。在变幻的表象下,还有一个总的精神气质来统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文字的质朴自然,就像一位美 ...


所有的跟贴都是让我感动的,而您,最知音。
这段话是这篇评论中“我”要说的话,是核心,能被你看到,挖掘出来,我算没白写呵。
34#
 楼主| 发表于 2010-6-18 02: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10-6-17 11:16 发表
我对写评论的人向来怀有敬意,因为这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能这样做,而且做得好,必须用心,用工夫精力,还要有学问,能说得透彻,说得准确。

确实,在这里,我也是对那些写文评的非常敬佩着。他们的热心,诚心 ...


对于杜版主的话,恰巧赶在这样寂静的时刻,虔诚地回复。

今天我来这里整一个月了,能留下来,扎根,说明这株菊花已经成活。

在这期间所有斑主对我帮助都很大,而您,对我帮助最大。
35#
 楼主| 发表于 2010-6-18 02:2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10-6-17 11:27 发表
你细心阅读的精神让我感动!

敬版对我的点评我记得很清楚,您说过我的文笔很有特点。那让我高兴了很久。因为那不是敷衍的话。而且那样的评价正是我最想要的。

我的“细心阅读”是因为我喜欢,您说“感动”这两个字对我来说太重了,但是您的话是对我这个评论的认可。评论是我的一种尝试,希望这一篇评中评没有让这个论坛的文友失望。
36#
 楼主| 发表于 2010-6-18 02: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霍名夏 于 2010-6-17 11:45 发表
  你悉心的解读令人感动。对于我,这里是初恋,04年就开始了吧。
  留下一点文字是来过的足迹,图个热闹,都是即兴之作,不必当真。
  高兴就好。


是的,高兴就好。写自己风格的文字,表达生命中最真的感悟。留下最值得回忆的痕迹。
为您喝彩。
37#
发表于 2010-6-18 04:5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你对我写的评论的肯定与支持,我因为近几年忙于写植物系列,(已经写了88篇)评论文章写的相对的少。我再给你贴几篇我写的评论,希望给予指正。
38#
发表于 2010-6-18 04:57 | 只看该作者
深情的诉说



 ——张宝申散文印象


   
  前不久,宁津县文联特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评剧院一级编剧,原籍宁津县长官镇回族作家张宝申,与宁津作家们座谈文学创作经验。
   
  张宝申创作的现代评剧《黑头儿与四大名蛋》、《银河湾》,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北京市新剧目创作二等奖,他还出版了诗集《四月草》、《彩色的梦》、《岁月剪影》;散文集《艺文散记》;小说集《黑大侠情话》和《张宝申小说散文选》,因而他集剧作家,诗人,小说家、散文家于一身,是位能驾御多种文体艺术的奇才。听他娓娓而谈深遂广泛的创作经验,令人眼界大开。座谈会之余,获张宝申赠书三本,让我喜出望外。放置床头,夜深人静时阅读,如品美酒。特别是他饱含深情的散文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春天的悼念》,是张宝申写的三章悼念文章。其一:悼绍棠;其二:悼志民;其三:悼凤霞。刘绍棠上初中时,发表了小说《青枝绿叶》,后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因而在五十年代文坛被誉为“神童”。张宝申在中国评剧院任编剧其间,经《北京文学》编辑晓晴友介绍,结识了刘绍棠 。后来,多次到其寓所“蝈笼斋”拜访刘绍棠 。张宝申和刘成林合编的现代评剧《银河湾》公演时,刘绍棠携全家观看,之后写了评论文章,发表于北京报刊。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张宝申小说集《黑大侠情话》。张宝申特意找刘绍棠作序,刘绍棠一口答应。百忙中仔细阅读厚厚的文稿,很快就写出了序言。张宝申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时,刘绍棠便是介绍人之一。相交十多年,张宝申欣以刘绍棠为良师、为知音。刘绍棠61岁仙逝,张宝申闻讯潸然泪下。撰文悼念,以报知遇之恩,情深意厚的言词力透纸背。
   
  张志民是著名诗人,曾任《北京文学》和《诗刊》主编,也是北京作协、中国作协的领导人之一。张宝申以工人作家身份活跃于北京市文坛,很快就结识了张志民。常有书信来往。常有新作互赠。张宝申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张志民也是介绍人之一。身患肺癌的张志民溘然长逝,电话中得知消息的张宝申长久无语,继而长叹好人无长寿。挥笔悼念,情感人心。
   
  新凤霞是著名评剧演员,张宝申调入中国评剧院任编剧,与新凤霞成为了同事。现代评剧《银河湾》,由新凤霞的弟子谷文月主演。为了排好这出戏,新凤霞不顾自已已是偏瘫病人,亲自参与唱腔设计,座着轮椅到彩排现场观看演出效果。当得知张宝申是工人出身的编剧时,耐心讲授评剧艺术技巧,给予热情鼓励。现代评剧《黑头儿与四大名蛋》,由新凤霞的弟子高闯担任主演,新凤霞和吴祖光多次亲临指导。剧目演出成功,连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和“曹遇戏剧奖”。听到获奖消息的新凤霞,打来电话祝贺,又写了评论文章在北京报刊发表。身为病残之人,新凤霞培育新人,推荐新人的高风亮节,令张宝申敬佩不已。当这样一位家喻户晓的明星陨落时,张宝申禁不住为失去一位良师而泪泣。
   
  一篇动人的散文,应该有作者心的跳动,血的流淌;应该吸天地之大气,聚人间之正气。这样的文章,才能带给人心灵的震憾。张宝申这篇《春天的悼念》,饱蘸着深情诉说,从而达到了入木三分的艺术效果。写作者,都有这样的体会,愈是情感激荡,愈是感慨万端,文笔反而涩滞。当压制住喷发的情感之后,文笔才会流畅。而把握好情感节奏,往往更有欲泻先抑、一泻千里的艺术效果。散文贵在情真,而真情是建立在平时情感的孕育、积累基础之上的。因而细节描述愈真实,人格形象才愈显高贵。当读者感受到文中象、意、情、感、喻的转换,感受到作者摇曳多姿的知觉变异强烈程度时,就会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同喜同悲了。



  《三次探亲》,也是凝结着张宝申情感的佳作。张宝申14岁离开家乡,到北京投奔祖父母,15岁进北京618厂当学徒。三年出师后可以探家了,可父母为避饥荒,带着三个幼弟闯关东去了黑龙江,因而有家回不得。直到1966年12月底,张宝申46岁的父亲病故时,才在一封电报的敦促下回家探亲。火车上塞满“大串联”的红卫兵,好不容易挤上车,冒着漫天雪花赶回家乡。离别10年回家探亲,探到的是父亲的遗容,是母亲无望的愁容,是亲友满脸的泪容。第一次探亲,给张宝申留下的是惊恐和悲痛。



  十年动乱结束,张宝申的心情也得到了解放,因而产生了回家探亲的强烈愿望。此时,张宝申已是誉满京城的工人作家。回家的时间,是1977年12月30日晚上10点。而当晚7点,《北京文学》杂志社在北京饭店举办“新春诗会”,按排张宝申在诗会上朗颂自已的诗歌。时间紧急,火车可不等人。幸亏《北京日报》编辑王振荣帮助,把一百多斤重的行李送上火车,张宝申才得以顺利登上回家的火车。张宝申知道家里贫穷,行李中有他素日积攒下来的凭证供应的白糖,碱面、肥皂、火柴,茶叶、电池,有定量供应的大米、白面、花生油。十年浩劫,故乡的乡亲们日子依然艰难。张宝申把捎回家的物品分成了数十份,赠与亲友,皆大欢喜。第二次探亲,张宝申分享到了亲友团聚的快乐,也看到了乡亲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为农村注入了巨大活力。已调中国评剧院任编剧的张宝申,正想创作反映农村改革的剧本,便和编剧刘成林商议好,回家到宁津长官镇体验生活。于是,促成了张宝申的第三次探亲。1980年4月,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回到家乡的张宝申,特意领刘成林赶长官大集采风,集市上天津茶叶、济南糕点、德州扒鸡、长官包子,各种名吃满街飘香,实行包产到户后的长官大集物资丰富,一片繁荣新气象。此次探亲,张宝申真正感受到故乡在改革中发生的巨变。回到京城后,于1981年初创作出了现代评剧《银河湾》。第三次探亲,故乡带给他的是创作上的灵感,是剧本创作的成功。



  张宝申说:此后,我又多次回故乡探亲,不断和乡亲们分享着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喜悦。可我的记忆里,惟有这三次探亲,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是时代的缩影,通过这三次探亲,使我深深记下了祖国坎坷的脚步和历史不可阻挡的潮流。写散文须要投入真情,而真情是散文生命的基础。作者坦露的情感愈真实,愈高尚,作品的感染力就愈强。读张宝申的《三次探亲》,不由被其中涌动的情感波澜所打动。巧妙熔铸在作品中的理性思考,无疑发挥出了以情引善,以美导真的劝世功能。



  张宝申的散文作品《故乡寻踪》、《师表》、《与戏结缘》、《父亲的医道》、《评剧“白派”三代人》等,也都是抒“我”之情、言“我”之志的佳作。情感积累,是散文作者对物象情感属性和自已情感经验的积蓄储备,它和生活积累,思想积累,知识积累、艺术积累有机融合,是构成散文写作很重要的心理准备。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情绪,都因人而异,它凝缩在内心,打成了许多感情的结。正是情感的波涛与浮力,为人格的出现开辟了心理空间。正是情感变异主导着知觉变异,从而打开了创造富有美感的艺术形象之门,而人的情感世界,也从摇曳多姿的知觉变异效果中,得到了生动形象的体现。张宝申的散文,有着浓郁的回族文化气息,凝结着他独特的情感经历,深情诉说中闪耀着人性光辉,构成了他散文作品的高光和亮点。



  张宝申在《张宝申小说散文选》序言中说:“我写散文不多,更不精,只是个人情感的实录,但从中可以看到个人、家庭和时代的变化。”谦逊的姿态,令我想到节高虚心的翠竹。文坛泰斗巴金创作散文的秘决是:把心交给读者。张宝申的散文作品,渗透着浓郁的自我情感,跳动着一颗真诚磊落的心,爱国忧民的心。看来,他写散文,也是遵循把心交给读者这句话的。于是,一面灵魂的旗帜,就在字里行间猎猎飘扬了。张宝申,是从宁津这片热土上走出去的一位颇有成就的文学艺术家。退休后的他,依然默默耕耘在回族文化的田野上,相信他一定能捧出更多饱含着深情诉说的佳作,以回报读者的期待。
39#
发表于 2010-6-18 04:58 | 只看该作者
意境淡雅  兴象浑融


______张贵彬散文赏析






   
  散发着油墨清香的2009年第5期《鲁北文学》,在我的期待中姗姗而至。之所以殷切期盼,因为我和爪哇岛是这一期散文专号典藏版的特邀组稿编辑。作为文学双月刊的《鲁北文学》,第5期出刊恰逢我们国家建国六十周年大庆,所以在橘黄色的封面左侧,特意印有一行喜庆的红字: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令我欣慰的是,由我特别推荐的张贵彬的散文三题:穿越四季的河流,赫然醒目地印在封面上。

  2008年11月,德州市作家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德州市美丽华大酒店会议室顺利召开。会议间隙,我不失时机地向与会作家推介中财论坛,张贵彬就是偶然得到这一信息的作家之一。从此,中财论坛散文版,又多一名叫章烨的新会员。张贵彬的散文,追求曼妙诗意的灵性,追求暗香浮动的韵致,追求雄浑磅礴的文势,追求温婉闲静的笔意,文笔内敛、沉静、生动、舒展,意境淡雅,兴象浑融,首发中财论坛后,很快获得好评。


  请看敬一兵对其《秋凉盈满》的点评:“诗韵曼妙,对仗工整,情愫逶迤,笔融优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文不着一个“我”字,全是抒发感悟兼而有之的通过感官的直接性、无隐蔽性和敞开性的本真,呈现式的具象描述,既突出了客观的氛围,又映衬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的确,情感与人性的呈现,总是和自然属性连在一起的,没有边缘,即使有边缘,边缘也是相互接触交融,难分彼此,这种通过状物达到呈现意象的写作手法,是为文章的文眼所在,值得借鉴。”请看杜永生对其《柳哨》的点评:“文章的前半部分抒情成分非常浓厚也扎实,这说明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已经达到了纯熟的地步。在抒情中,那些往事,徐徐回映出来,尤其是感念的色彩逐渐之间深厚也浓厚。感叹于作者在文字上的精雕与细刻,其精彩的句子,闪光的词语不时地耀人眼目。”请看琴若雨对其《生命之舞》的点评:“好一曲生命之舞,绵密的思绪,逶迤纷呈的意象,在绮丽的想象中,带给读者是斑斓壮阔的意境,语言美妙灵性,具象与意想妥帖交融,表达是游刃有余,给人一种柔婉而有力的穿透,凸显了黄河故道的大美,可谓诗样的情怀,歌样的流淌,此激越和高亢的一曲生命之舞的歌,情丝飞扬,笔韵充沛,极富艺术感染力!”敬一兵,杜永生,琴若雨,是中财论坛春夜听雨散文版的版主,也是各有特色的散文高手。他们的点评中肯,有份量。透过这些精彩的评语,足见张贵彬的散文水平如何了。


  因为德州作家协会组织的一次采风活动,我与张贵彬得以初识。相见恨晚。言谈中,他对中财论坛散文版的赞赏溢于言表,并表示一定沉下心来,多向论坛散文高手学习,争取写出好的文章来。张贵彬是这样说的,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他求质为上,有一篇是一篇,看似缓慢的速度背后,是镂金错采的构思,是字斟句酌的琢磨。我佩服他在文笔多变的角度上,总能探寻到韵度飘扬的黄金分割点,铺采摛文,脉络清晰;谋篇布局,独具匠心;立意超迥,格局宏阔;句式叠彩,音响清越;心神笔力,自高一格。他的散文《一莲一菩提》,用诗一般的语言,渲染出人间大美。看看,是叶展花开,荷塘清韵;闻闻,是风传清香,芬芳宜人;想想,是翠微梦莲,圣洁入心。读完,不觉口齿流芳。他的散文《黄狗》,辞藻清华,音调和婉,于细针密纳之中表现饲养黄狗的过程,章法顺畅而如行云流水,巧思妙语婉转素雅,意新语工于细腻熨贴之中。黄狗带着对主人的眷恋走了,作者由此触发的感慨,也令人感叹不舍,读来不乏感人的魅力。他的散文《寻找与守候》,读娓娓细语,我感受到了一份对母亲的敬畏,一份对父亲的怜爱。幼小时,孩童多像翅膀下的幼雏,细致入微的呵护,才使得幼子长硬了翅膀。风雨经年,父母在时光中渐老,但依然是儿女可以依靠的臂膀,依然维系着儿女家的温暖。其实,也到了儿女返哺的季节,到了该用关爱的温暖,扶持父母走完来日坎坷的路。他的散文《热力》,描述一次晚间散步,从而捕捉到众多散发生命热力的物象。心中有,眼中才会有,人须对物象感兴趣,才会将其纳入视觉注意的中心,才会将其深刻的印象输入到意识的库存中去。这样的观察,便包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也是对自已明天生活的一种暗示与激励。他的散文《雨季》,写夭折的初恋,用雨季来象征其心遭遇到凄风若雨的敲打。刻骨铭心的痛,穿透文字,穿透时空,抵达读者内心,使人感受到那份无奈与无助。最终是母爱回暖了一颗冰冷的心,从而振作起来。于是,庄稼又有了拔节声,一棵玉米或者麦子,重新孕苞含穗。另外,他的散文《五月槐香》、《遥望麦子》、《满城风絮》、《震颤》,《伸向河岸》、《老屋》等作品,氤氲着对故乡的挚爱,沉甸甸的回顾中,给人以向上的力量,给人以思辨性的考量,也都是具有份量的佳作。散文的美,在于韵味十足,在于意境空灵,有韵无意或有意无韵,都不能成为好的散文。意韵在作品中并不单独显露在外,但在作品整体的每一部分都可发现它的踪迹,凭借形象、情节、结构、语气、语言,色彩等各种外部呈现方式,渐次获得实现,达到外在形象与内在意韵高度统一。意韵是优秀作品的一种内在贯注的生气和灵魂,一种风骨和精神,它是一种无言之言,有了意韵的作品旨趣充盈,具有丰富的启示力,能够引发读者最广泛的联想。因而使作品具有美学价值,成为改变读者生活和心灵的精神食粮。张贵彬的散文作品,形生势成,始未相承,湍回以规,矢激如绳,命意清新,文辞巧美,能在中财论坛散文版篇篇获得精品,也就势在必然了。

  6月初,我很荣幸接到《鲁北文学》社长高艳国的邀请,为《鲁北文学》第五期散文专号组稿。张贵彬听到消息后,于6月13日通过电子邮箱,给我发来了他的散文代表作品:《穿越四季的河流》、《杏花烟雨》和《乡间唢呐》。现在,《鲁北文学》散文专号典藏版本期推荐栏目里,刊发的正是这三篇散文。在《穿越四季的河流中》,作者以春夏秋冬为线索,以典型的屏风式结构法,将四幅画面剪辑下来,排列起来。给读者展示出马颊河美丽的四季风景。语言诗意,心绪明亮,读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激起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在《杏花烟雨》中,作者开篇便问:“是不是疏星淡月的清冷郁结了作者的春思?是不是廉纤春雨的针芒刺破了你的梦境?要不,就是漂渺如缕的花香,让你朦胧暗想,想起我,想起红顏醉态的一川杏花烟雨。”切入可谓精巧,随即展开一幅皎洁如雪,烂漫似银的杏花画卷,语言清晰,诗意,空灵,优美。读罢,让人深感此文也恍若是一朵烂漫的春花。在《乡间唢呐》中,作者为我们打开了折叠在记忆里的唢呐声,高亢、嘹亮、婉转、凄怆:“唢呐声里,枣树翘着虬屈苍劲的枝杈,榆树挑着几条粗粗的疏枝,正步履颤缓地迈向春天的门槛;一头老牛沐浴在暖融融的春阳里,静穆且安详,不紧不慢地嚼着玉米秸,吞吐着悠长的岁月,做着青草萋萋的春梦;一条小狗叼着自已的尾巴梢,正心急火燎地追撵着轮回的节气,褪脱的皮毛锦缎般闪着乌亮的光泽;麻雀攒集成空中一只翩翩炫舞的风筝,叽叽喳喳的叫声抚平了划逝的剪影。还有解冻的小河,泛潮的洼地,蛰伏的小虫,一簇簇绿意盎然的野菜,都静静地安卧在这波声如咽的唢呐声里。”枣树、榆树、老牛、小狗、麻雀,洼地、野菜,寻常的乡村元素,在灵动的文笔描述中,妙转如诗,足见神思之精微。我坚信张贵彬的三篇散文代表作,是能够为《鲁北文学》增辉添彩的。这,就是我为什么感到欣慰的原由了。


  宋代的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称文章:“其立意措辞,贵浑融有味。”纵观张贵彬的散文,已经形成了意境淡雅,兴象浑融的风格。在高手如林的散文园地里能够独树一帜,我以为这非常难能可贵。散文作品,初级较量是文字基础的较量,以描景状物意使笔至;画形写意得心应手为标准;中级较量是文字才情的较量,以结构新颖意韵充盈;领异标新风格显见为标准;高级较量是文学品味的较量,以作家人格魅力突兀,作品关照自然与生命,体现人生斯世的清湛之义,具有转换生命的力量为标准。我以为,张贵彬散文的整体水平,已经达到并突破了中级标准。1972年出生,正值壮年的张贵彬,纵横正有凌云笔。我期待他保持不骄不躁的心态,在提升作品份量的同时,断续提升自已的人格魅力,写出更多浓郁着鲁北风情的好作品,一如既往地为读者带来愉悦与惊喜!
40#
发表于 2010-6-18 05:00 | 只看该作者
云烟盈纸录访谈






             
                 ——读房子随笔集末篇札记


  这些天,一直在阅读房子随笔集《境遇》。发现房子在末首篇,精选了一篇云烟盈纸的美文,便是《关于散文的一次访谈》。

  2007年4月,作为中财论坛散文版版主之一,原本我也应该参与对房子的采访的,由于母亲恰在那时因病住院,继而离世,我因此遗憾地错过了这次访谈。尽管已经学过访谈全文,现在捧读,依然感觉它充盈着乾坤清气。星斗撑肠。特别是房子对这次访谈进行了类分,添加了标题:一、作品的评价;二、写作过程的探讨;三、写作文体的探讨;四、写作风格的探讨;五、对于意识流创作手法的探讨。这就让读者阅读体会,更为清晰与便捷。


  房子的散文创作,意识流特征十分明显。他自己也说:我喜欢“意识”和它的流动,源于真实的喜欢和探究的心态。内心意识的流动很大一部分来自观感。当我用文字来呈现观感意识时,这些必然来自近距离的注意力的焦点。的确如此,反映现实生活,必然缘于近距离观察,感怀由此而生发。呈现。阅读房子的散文,请勿忽略他是一位天份极高的诗人。或许正是缘于诗人敏感的思维高度,才使得房子的散文具有跳跃性和朦胧感。阅读房子的散文,请勿忽略他的工作单位是医院,故而他的多篇散文与生死有关,与生命有关。仔细阅读,便可发现房子随笔中,有着对现实的最本质的探寻,有着清晰的最接近本质的生命轨迹,因而个性中总是放射着哲理的光辉。散文写作,不仅展示作者的知识修养,语言技巧,重要的还在于展示其人格修养和精神境界。正因为房子德才兼备,方可以驾驭娴熟高超的文字表达技巧,写出许多让读者拍手称妙的文章来。


  在德州作家协会组织的一次领奖会议上,曾特邀山东著名小说家刘照如给我们讲小说创作。刘照如说:“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的结构非常重要,它是一篇小说能否成为艺术品的关键。中短篇,尤其是短篇小说创作,作者要把主要才华用在结构上”。这句话,对我震动很大。由此,开始重视散文的谋篇结构。散文写作,无疑也是需要技巧的,重要的是技巧运用妙在有心与无心之间,才可以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才可以显示出“无技巧”的至高境界来。房子所运用的意识流结构法,亦为散文谋篇技巧之一。特征是着重描写自我意识活动,发掘内心世界,完全打破传统散文的时间顺序写法,采取过去、现在、将来时序颠倒或渗透的写法,形成立体的多线交错结构。这无疑是对传统散文单线条、平面结构的一种颠覆,使得许多以视觉体验阅读为主的人,感觉非常不习惯。面对意识流文体中的内心独白、旁白和自由联想,茫然入坠雾中。正如枯木所言:“我读房子的文章,始终感觉比较深奥,比较难懂,有时候还比较晦涩”。因为意识流结构,容情绪、心态与心理分析于一体,以个人内心为端点向四周放射,将回忆、联想、闪念、梦境、幻觉、隐秘、独白等逾越时空,略去过渡和交待随意组合,故而使人感觉对接不上作者的思维节奏。但如果了解了意识流结构谋篇技巧,还是可以追寻出其结构特征来的。其一、意识流动呈辐射式结构。房子的散文《蝴蝶》,便是这种结构。以蝴蝶为坐标,思想意识向四周放射,最后归结到蝴蝶这一点上来。其二、意识流动呈现连锁式结构。房子的《向身体投降》,便是这种结构。作者思绪一环扣一环,徐徐向前流动,容纳和再现着多层生活内容。其三、物象拼贴结构。房子的《爱情魔方》,便是这种结构。从网络的那一端,贴出来两则爱情故事画面,作者用意识参与阅读画面,从而感知对方意图。其四、意象拼贴结构。房子的《城》,便是这种结构。全文用“风是一个过道”和“漂浮的空间”,两组意象画面来构成。其五、画面拼贴结构。房子的《岛屿与我身体上的梦》,便是这种结构。文章将“心理线”和“故事线”相交错,将人、事、景、物加以剪辑组合,由四组画面拼贴构成。


  我想房子在用意识流结构谋篇时,是有意识变换视角,来使用这多种结构的。惟其这样,才显示出意识流散文艺术手法的多样性。最先提出“意识流”这一术语的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而后在弗洛依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和柏格森的“心理时间”学说基础上,诞生了意识流文学。爱尔兰小说家詹姆士·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便是运用“意识流”创作手法的成功之作,他也因此成为现代派小说的先驱。房子用意识流来谋篇创作散文,内中必然揉入了中国汉语元素,因此可说已经是西方意识流手法的“变体”。所以房子说:在写作当中,纯粹的意识流表现是不存在的,完全地呈现意识流动几乎是毫无意义的,即使开山鼻祖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也是“有选择的”记录“意识流动”。我们尝试用意识流的写法,寻求的是一种真实性的抵达。被命名为意识流的文章,不过整体上看上去成分多一些。房子认为,一个人使用什么方法,一是他所喜好的,另一个是表达的需要。人们认识事物,由于经历、学识、心智、经验以及由此养成的习惯思维,很难没有偏见,很难主动揭开蒙蔽我们的事物本源。只有不断调动认知意识,才能不断接近事物的真相,才能更加贴近事物的真实状态,尽可能去除认知现象中的“遮蔽”部分,借以发现事物的本质,最大可能地还原事物的真实性。


  其实,房子的文章中,也常使用白描手法。文集中的《精神的宿命》、《边缘的游走》,即是。我一直佩服房子,能够使用多种散文结构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而许多散文作者,往往不注重谋篇技巧的使用,因而显得创作手法太单一。纵观散文谋篇技巧,人们常用的是:纵贯式结构,横贯式结构、纵横交错结构、点面线结构、线式结构、特写结构、屏风式结构、移步换形结构,而不大使用意识流式结构、风车式结构、双桥并架结构、对立相成结构,写此注彼结构,众水并流结构,曲径通幽结构,关锁结构,步步锁结构,等等。散文作者,只有更多了解散文结构技巧,才可以更巧妙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者心声,带给读者更丰美的艺术享受。


  阅读完房子的随笔集《境遇》,最后阅读《关于散文的一次访谈》,逾发感觉它所起到的画龙点睛的作用。内中众多“知其所以然”的回答,既精妙又精彩,给读者提供了一方豁然透亮的洞天。大自然流动的泉水,有瀑布喧石,有飞帘溅珠,有深潭荡漾,灵动而美妙。而房子的意识流散文,逶迤宕荡,涟漪恣意,凝聚着情感与哲思,完全可以与自然流泉相媲美。一篇云烟盈纸的访谈录,尽释意识流动之奥妙。我想,这便是为什么房子要把这篇访谈放在末首篇的原委了。
41#
发表于 2010-6-18 05:02 | 只看该作者
清澈 清丽 清秀-----评赵晓梅散文集<寂静与破碎的美>
  




  在中财论坛春夜听雨散文版,吴安臣发布了一条赵晓梅出版散文集的消息,这令许多文友为她高兴,纷纷跟帖表示祝贺。我读了晓梅首发在散文版的许多作品,她的文笔清澈、清丽、清秀,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购买、阅读、收藏的欲望,使我很快按照云南丽江日报社的地址邮款过去。



  等待中,书终于邮来了。不是一本,而是两本。一本《竖琴之声》,是晓梅在二千零一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诗集。一本《寂静与破碎的美》才是新近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这意外的一份惊喜,让我由此知道晓梅是从诗人走入散文行列里来的,难怪她作品,总是有着诗意的语言,有着浓郁的抒情,有着真挚的情感,有着优美的意境。



  翻开装帧古雅,散发着墨香的散文集,五十一篇意得手随,神来兴发的美文,字句之间显叙述之力,尺幅之间见千里之势。让我享受着文字的空灵与意蕴,享受着文字的深遂与幽远。晓梅的眼睛,是一双诗人的慧眼,晓梅的内心,是一颗诗人的诚心。眼观物象,心起微澜,由客观描绘转向内心世界刻划,由表面意义转向含蓄的深层内涵。她无不是游刃有余地驾御着文墨的艺术走向,她无不是奋袖迅扫般袒露出内心飘飞的灵感。



  在第一章古曲的舞蹈中,晓梅的目光浏览着蝴蝶、陶瓷,水井、民谣……于是,她看到成群的蝴蝶排列成一串幽古的诗歌,让孩童追随着诵读,让老人凝视着注目,让美丽的女人表达羞涩的梦幻,让健壮的男人流露出温柔。于是,她看到民谣从一页页发黄的日历中走出来,从开满野蔷薇的村庄里传过来,疲惫的脚步沉醉在花香弥漫的记忆里,粉红色的蔷薇花,把民谣一朵一朵的绽放,随着白云的倾听,停留在村庄的上空。



  散文是语言的艺术,晓梅巧妙组合着词汇,使其变形到具有穿透力,飞腾的想象,飞舞的情思,飞跃的活力,展示着令人心驰神摇的艺术魅力,读她清纯如溪水淙淙流淌的语言,可以读出屈原的缠绵悱恻,读出庄子的超旷空灵,读出那般得其环中,超以象化的清澈与透亮。



  在第二章寂静的词语中,晓梅盘点着四方街,泸沽湖,东巴谷,女儿国……于是,她看到四方街在古桥、古巷、古屋和流水绿树间,那光亮明晃的五彩石铺砌的街面,在脚步的打磨中,如一面古老的铜镜,映照着旧时的繁华和暄闹,收藏着茶马古镇里开放在石板上的朵朵蹄花,折射着明清时滇西北商贸枢纽的景象。于是,她看到湿润如水的方言,丝丝缕缕地飘散在泸沽湖的上空,听见一个从鱼网里打捞出来的传说,让摩梭女子用尽一生,动情地歌唱着心中膜拜的格姆女神,当远方前来幽会的情人离去,格姆女神那悲伤的哭泣,让思恋的泪水蓄满蹄痕。



  有幸到过丽江,我曾欣赏过质朴如画的东巴文字,我曾在大古桥边和四方街上留过影。晓梅清丽的文字,让我更清晰了历史留在那儿的足音,清晰了时代向文明的跨越。我没有到达泸沽湖,没有到达女儿国,晓梅唯美的文字,让我感受到泸沽湖水清澈的涟漪,感受到女儿国里摩梭文化的神密。散文真正动人,是作者真情的呐喊,是作者思想的闪光,是作者吸天地之大气,聚人间之正气,来引发读者心灵的震撼。现实总是残缺的,散文则是主体缝补这种残缺的手段,在艺术世界里追求完整,营造完整。与杂文的功能是破坏和解相比较,散文的功能则是构筑和雕琢,给心灵以生存的希望和力量。晓梅的散文,以赏心的形态和悦目的色泽打动人,这种尝试毫无疑问是成功了。



  在第三章滴血的爱恋中,晓梅眺望恋情、家、秀林园、生活在古城的日子……她记述了因刹车失灵而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的龙文波,最后与恋人相拥离开了人世,创造了婚礼与葬礼同时举行的奇闻,创造了一段同生死共命运撼人心魄的爱情故事。于是,她记述了自己读丽卫校、在医院实习的岁月。当穿上洁白的工作服,走在白色的长廊里,走在充满药香的病房里,她有一种无比神圣的感觉,感觉自己就是白衣天使。



  与前两章的散文比较,这一章似乎更加贴近生活,贴近作者本身,也更加注重精神品格的发掘。散文光靠语言还不行,还须有立意,有爱心,有人格魅力在其中,这样的散文,才能立得住,才能叫得响。晓梅的散文,或许正得益于她做护士的经历。护士,是一个极具爱心的职业,职业道德的熏陶,使她拥有一颗闪亮的爱心。所以,她的散文,自然中透出真纯的悯悲情怀。



  在第四章破碎的美丽中,晓梅漫步兰林阁,坐落在莲花瓣上的西藏,温柔和顺乡,柔情拉萨……于是,她随着大理的风、来到兰林阁的门前,站在一壁雕花的窗前,雨雾游走着,浮动着一种古旧的时光,兰林阁如一匹垂挂在大理手臂上扎染土布一样,标志着一个民族的品牌,那是一种远古创造,有花的香气,有白云的飘荡,有祖母的美丽,有瓦罐的酒香,还有古道上踢踏的马蹄声。于是,她喘着粗气,沿着石阶攀行到布达拉宫的金顶,俯视下面的广场和整个拉萨城,感觉像身处在蔚蓝色天空的中心,视野飘荡,心灵歌唱,忘情地把快乐释放。



  散文如果能写出诗的味道来,无疑当推为上品。俄罗斯抒情散文巨匠康·帕乌斯托夫斯基曾说过:“只有诗歌和散文的有机的融合,只有充满诗的本质,诗的生动的精华、清澄的气息,诗的令人倾倒的力量的散文才是文学中最崇高,最动人的现象,才是真正的幸福”。或许晓梅本就是位诗人,她的散文在诗意的空间里驰聘,语言凝炼、形象、和谐,韵味自然天成,情感,饱满,透明,真挚,彰显魅力无穷。晓梅诗意在行走在云南大地上,诗意在行走在雪域高原上。视野宽阔了,心胸也更加透明清亮。



  掩卷回味,五十一篇散文,就是五十一朵飘翔的彩云,就是五十一条漫游的锦鱼,我感受到漂浮虚幻的美,我感受到廻游灵动的美。散文语言,不是用来表述确定性的意象,而是用来描述一种追忆形态的事物细节,故而它的意象就变得模糊不定,它的美虽五彩斑斓,却又吉光片羽般破碎,由此可见,书名《寂静与破碎的美》起得可谓恰如其分。尽管晓梅初期作品也有探索痕迹,但一路走来的她,终于走出了自己清澈,清丽、清秀的风格,走出了属于她自己的风采。
42#
发表于 2010-6-18 05:04 | 只看该作者
平淡入妙 空灵瑰琦——茌山石散文印象
  
在春夜听雨散文版做版主,让我结识了许多思逐风云、笔摇五岳的散文作家。山东茌平的茌山石,就是其中之一。读他清香如茶的新篇佳作,平淡入妙的语言,空灵瑰琦的意境,孕奇蓄香的构思,常常令我为之喝彩。登陆中财论坛后,给我用悄悄话留言的第一人是清风盈袖,而第二人就是茌山石,时间是2005年11月8日。情感上的沟通,自然让我对他的散文创作,有了更多的关注。

进入他留给我的博客网址,我读他坦诚真切的心迹,读他浏亮晓畅的思絮,感觉渐渐切准了他思想的脉络。在《散文我永远的爱》中,茌山石透露曾钟情三毛和贾平凹,认准其二人的风格适合自己,值得偏爱和追随。同时,他也喜欢鲁迅的深刻,孙犁的不饰雕琢,朱自清的真情,以及冰心与杨塑的匠心独运。茌山石认为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淡淡中蕴存了万千清纯与挚情。在《刘本科谈作文中》,他这样写道:“朱自清的《背影》是平淡的,老舍的《小麻雀》是平淡的,而正是这种不显山不露水的平淡,却更让我感知到了文中那饱蕴的真切浓烈之情。反之,作者若是在文中浓墨重彩的描绘,愈是淋漓尽致,愈是适得其反,也便不这么为人称道了。”所以,茌山石把“平淡之中见真情”奉为习诗作文的上策,把“不求数量求质量,不追潮流追一流,力争写出能充分体现个性与共性,平实与空灵相统一的精美散文佳作”奉为律己的格言。读懂了茌山石为文的指导思想,再读他淳朴自然、俊逸清新的散文作品,就会有“知其所以然”的彻悟。

  茌山石曾任中学语文教师15年,期间主编校刊《启明星》文学月报3年,这为他的文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他能够向三毛和贾平凹的散文风格靠拢。三毛的散文,细腻而真诚,富于机智和幽默。贾平凹的散文,写作技巧不露痕迹,借鉴吸纳古文结构,文学语言富有质地。喧嚣扰攘的经济社会,使人心情浮躁,三毛散文的真诚与幽默,贾平凹散文的放松与平和,顺应了人们心理需要“滋润”的愿望,他们的散文风骚于他人,也就自在情理中了。茌山石选择三毛和贾平凹的散文风格,足见他文学悟性的聪颖,足见他选择起点的高度。从茌山石的代表作品《父亲的心愿》、《大侄女》、《人到中年》、《永远的荷塘》、《一棵枣树的死亡》中,可以看出兼备二者风格又融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平淡入妙的散文风格。

  散文,能够达到艺术层面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个性显明;之二是外物内化,因小见大;之三是真实自然,笔墨自由;之四是纸短韵长,富有趣味。茌山石的散文所以出彩,就是他的作品上述四条特征具备。散文,是最宜于主观抒发的文体,是一种反映自我个性细节的艺术,规律是由瑰奇绚丽的内心世界来映照现实社会人生。谁最能够向读者展示丰富细腻的内心感情世界,谁的作品就最容易成功。茌山石无疑是熟知这一规律的,读他的散文《迁坟》,你会被他丰富的感情所打动。“等一切整理完毕,盖棺待迁,年已七十多岁的老母亲,竟双膝跪在落满秋叶的湿地上,号啕大哭起来,感动得在场的人无不落泪。一直挽扶着母亲跪在一旁的我,更是陪母亲流足了泪。那时那刻,我好象骤然之间懂得了亲情的至关重要,和在特殊情况下流泪的那份美好。还有什么比懂得怀念和珍惜亲情更令人不舍与难得的呢?”血浓于水的亲情,感染着读者与作者一起心潮起伏。从整篇散文来看,茌山石的情绪控制从酝酿到释放,轻重缓急完全控制在创作意向中。散文创作,主观上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意识的制约,是一个作家文笔成熟的标志。如果情绪过于兴奋,就会失去控制。驾驭文笔的意识一旦失调,反而写不出意境。

  茌山石的文笔,当属白描无疑。他用文字诠释心灵,浓缩生活,范围依然是寻根、亲情、怀旧、忏悔、游记,但却平淡入妙,空灵瑰琦,自有一种阳刚之气在文中。这与他爱较真的性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今生就爱给自己过不去》中,他把自己的这种性格,一览无余地坦露给了读者。他曾感慨:“写作这东西难就难在这‘十八盘’的‘最后一盘’上,是浅尝辄止,功亏一篑?还是咬紧牙关,力成宏愿?关键就看你是否能一步一汗水,一步一奋进。只要你能欠下身子用心去玩味,去精雕细镂,就会倍出妙笔生花的上乘佳作。”这感慨,可谓创作经验之谈。

白描散文,在平实之中铸灿烂。一要靠真情实感,二要靠语言张力。所谓语言张力,是指相互矛盾的语词要素、异质语言、以及语言与文学的其他元素之间处于对峙的地位,相互抗衡、冲撞,加大了语言的容量,增浓了语言的韵味,为鉴赏者的想象开辟了阔大的空间,使得文章具备了韵外之致。茌山石的散文,无疑是具有这种张力的。在《一棵枣树的死亡》中,他用这样逶迤的长调吟咏:“他们正用一根不知从哪里弄来的长长的细木杆冲枣树上那些刚刚红了半个屁股的枣儿猛打一通,并在嬉闹中对落地而滚的每一个青红不一的枣儿你挣我抢着。”在《麦黄时节的思绪》中,他用这样急促的短笛吹奏:“每当高粱成熟时,你看吧,株干粗而矮的,高而细的,威风凛凛,成方连片,青纱如帐,浩然激荡。那时节擗高粱叶子是我们孩子最热衷的活计,一人几垄,唰唰唰,小半天便能蓝满筐盈”。在《父亲的心愿》中,他用这样朴素的语言道白:“他一生不会奉迎与投机,只会踏踏实实做事,并将每件事都做得相当出色。不与人怨,扎实工作,完美自己,诸多已布泽我兄妹灵魂中的优良品质与作风,是父亲带给我们的最大财富啊!”,在《永远的荷塘》中,他用这样空灵的诗意讴歌:“月明星稀的秋夜是荷塘最诱人的时候,独自静坐荷塘岸边,沐浴如银月光,吮吸清幽荷香,倾听远近虫鸣,感受心之阔远,人在画中坐,画在水中游,物我两忘,一体浑然,真实而朦胧,切近而遥远,心弦弹拨荷韵,夜色渲染诗情,怎不令人心醉如痴,情深意浓,流连忘返?”茌山石散文的语言张力,由此可见一斑。文学语言张力的生成因素,在于其自身能指与所指的矛盾统一,有限所指能否激发起、容纳进无限的能指,这取决于语言组合所形成的语境,独特新颖的语言组合,才往往极具张力。茌山石正是因为具备了这种营造独特语言新秩序的能力,所以他的散文,才能让平淡的语言入妙,才能让空灵的意境瑰琦。

坎坷在曲折的人生路途上,茌山石曾经远离过散文,然而心灵的呼唤,最终又让他重新走近散文:“我将平静而热切地重新携手散文,并与之心心相印,让我的散文之爱,结晶出更加契合的烂漫之情,以慰我害怕了落寞与迷失的拳拳之心”。这是他归来时,发出的寄慨遥深的心声。我相信和企盼正值壮年,文笔正健的茌山石,一定会用他那支叛逆语法、巧喻善譬的妙笔,为论坛不断奉献出舒卷随心,兴会淋漓的艺术佳作来。
43#
发表于 2010-6-18 05:07 | 只看该作者
浸润泥土的芬芳

                惊涛拍案散文印象

  决定采访惊涛拍案,当然是他不凡的文笔功力在起作用。当我发悄悄话给他,告知我的决定时,惊涛拍案告诉我,他就是从2003年就登陆中财论坛的爪哇岛。由于身体健康原因,不允许他在电脑前久待,所以不得已才隐去大家熟知的网名。当我获悉这个小密秘时,自然窃喜过一番,我庆幸自己没有看走眼。爪哇岛,即是惊涛拍案过去的网名,也是他的笔名。熟知此名,更早是在德州文坛,接下来是在中财论坛,他那浸润泥土芬芳的文学语言,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成为我敬佩的散文作者之一。

  了解惊涛拍案,我依然选择从他的散文观切入。我清楚,一个人的散文观,就是他调动文笔,写出斑斓妙文的内在动力。2006年10月10日,惊涛拍案曾在《齐鲁晚报》推介自己的散文观。他说:散文就是这样一口老井。它纯净、清冽、深邃、饱满;它渊源流长,厚积薄发;它深入浅出,从不显山露水;它的平淡就是它的深度,它的宽容就是它的大度。散文的创作就是挖掘一口井的过程,它集中了我们所有的经验和想象,也集中了我们的态度和向往,表达了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和眼光。对文学高于生活的观点,我更愿意理解成是文学帮助我们看到玻璃后面的风景,草丛里的世界,从前的笑容和水波上的彩虹。他说:认同这样的散文品质---沉稳、厚重、大气、流畅、通透、跳弹,似是而非的语感,灵气,情趣,有氤氯袅袅的生活气。他说:散文写作,是一把钥匙,不断地帮我们打开生命中那些关闭的门扉,让我们看到时间的本质,大地的消息和花朵的记忆。正是这样的散文观,在引导惊涛拍案写出一段又一段空灵浮坦的芬芳字句,写出一篇又一篇含蓄清远的艺术佳作。

  惊涛拍案眷恋着那片养育自己的故土,其代表作品有:《金家洼》、《大河》、《老槐树》、《那个村子》、《瓦在民间》、《大地上的村庄》、《露水闪》、《村子里的风》、《泥屋顶上的水草》、《水红的月亮》、《娘是家里的明灯》、《我们听到了生长的声音》、《月光下的蓖麻林》等。单看这些朴实的篇名,你就会知道他离土地多么近,他与土地多么亲,你就会明白他的作品,为什么会浸润着泥土的芬芳。惊涛拍案的文笔,细腻而有层次,婉转而多色彩。吉光片羽,笔墨舒展;散珠碎玉,鲜明如绘。逶迤写来,既有平原河水的碧波荡漾,也有落日余辉的一天锦霞;既有远在天边那露水闪的骤然一亮,也有近在眼前那挂在树梢上的水红月亮……红心穿结,匠心独运,布局谋篇,表达出热爱家乡的一纸深情。

  在《金家洼》中,惊涛拍案这样描述这片空旷的盐碱地:“从眼前放开去的视野之内,能看到成片的白碱,偶尔的歪树和碱地特有的红荆条,还有一撮撮的茅草丛和几十棵扶老携幼的庄稼。”如果读者了解盐碱地,你就会对如此惟妙惟肖的句子喝彩。在我的老家高家店,也有小片的盐碱地。在一块玉米地或棉花地中,如果看到秃斑似的空了一片,那就是盐碱在作怪了。盐碱地板结,寸草难生。村里人常撒以厚厚的麦糠来对付它,改造它,但它就象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往往让勤奋的汗水付诸东流,往往使庄稼棵长的七高八底,稀稀拉拉。惊涛拍案用“扶老携幼”来形容盐碱地里的庄稼,心领神会之后,令人抚掌称妙。物质世界里,“景”是“形”的反映,自然美,艺术美,只有通过目观耳闻,才能寻觅到它们的芳踪。散文作家,如果不善于观查,就难以提取出这样让人心醉的“风景”。

  在《露水闪》中,惊涛拍案这样刻画夕阳炊烟:“夕阳西下,阳光已经没有了白天的干燥和炽热,西天上红白相间的云彩,纵横南北,如同一幅巨大的水彩泼墨,看得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但是地里劳作的人现在还不回家,他们都是在抓紧进间多忙活一点,偶尔直起腰,看看远处的村子。风还没有,没有风的村子很静。他们是在看村子的炊烟。炊烟从烟囱里冒出来,因为没有风,就在树梢上缠绕锦缎一样,长长的围在房屋顶上,远远的从地里看去,好象是一条云带在飘荡着,定格了一样”。农村里长大的人,对炊烟有着特别的亲近,因为炊烟下是自己可以安全停泊的港湾,炊烟下有母亲融进亲情的家常便饭。我相信惊涛拍案,正是带着这样的情愫来舞动手中的文笔的,所以笔下的夕阳和炊烟才如此栩栩如生,让人如身临其境。文学是社会生活形象化的再现,象这样富有立体感的绘影绘形,在让人获得美学享受的同时,也会让人更加热爱生于斯长于斯的那片故土。

  在《我们听到了生长的声音》中,惊涛拍案感叹植物生长声为天簌:“休息的时候,我们坐在路边,忽然听到白菜地里有“咔咔”的声音,仔细听听,原来是白菜叶子正在极力伸展着。由于是第一次听到这种声音,我们都很兴奋——原来白菜可以这样生长啊——想想吧,一种生命生长的声音居然可以听到,而是这种响亮的声音,真是奇迹啊,这不是天簌是什么?”声音是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敏感而成熟的作家,都会在作品中以恰当的绘声,来创造适合人物心理环境的气氛,展示人物的性格。惊涛拍案写自己与新婚妻子替母亲夜晚浇白菜时听到其生长声的特定感受:我们听到了白菜生长的声音,那是白菜的快乐,它们的成长就是娘的快乐,就象我们的成长一样。我们再大,也都是娘的孩子,和这些白菜一样,我们是娘的命根子。绘声抒情,物我无间,“境”与“意”谐,融为一体,使文章获得“惊听回视”的艺术力量。

  在《水红的月亮》中,惊涛拍案这样赞美家乡的月亮:“我总是固执的认为,月亮还是乡间的月亮好看。老家的月亮,在印象里总是水红的居多,大大的,圆圆的,在树梢上挂着,在庄稼地散发出的气味里悬着,在远处模糊的村子之间悬着,看起来干净、圆润、饱满,让人心胸无限的扩展,觉得有那样的月亮在天上宁静的挂着,日子就恬静而美好。”

  其实,生活中这种水红的月亮,只在夏天傍晚月亮刚升起时出现,开始象一块水红的西爪、半个水红的西爪,最后是整个的一个水红的蛋黄。文笔准确、形象,描写了月亮在独特环境中的短暂的“水红”色,而且用了乡间人们最爱吃的西爪、蛋黄来形容它,因而给人以丰富美学享受。仅此一点,可以看出惊涛拍案的善于精心“绘色”,善于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寓托在色彩鲜明的景物中,以期“情景交融”。跃然纸上。

  惊涛拍案散文的语言艺术是立体的,这在他的散文佳作《三个动词》、《艳遇与预谋》、《阴影》、《一截绳子》、《火车,火车》、《羊群在山坡上流淌中》,有着充分的展现。我只是侧重选择了他散文中的绘景绘影绘声绘色,目地是有意让更多散文作者,在此得到借鉴,把社会生活再现得有声有色,景情并茂,不断完善自己作品中的“造型功能”,把散文熔铸成“真、善、美”的艺术精品。

  诚然,散文作家离不开生活曲线,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的所长,也难免有自己的“局限”,我相信散文高手,更表现在他悟性的灵敏,一但悟到“尺有所短”,是会努力去弥补的。作家,谁都期盼自己会用两支笔写作。但我还是倾向于在自己适宜吹“短笛”的情况下,不要急于去吹“大号”。文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曲经通幽的过程,有了文笔的自信,象惊涛拍案这样在勤奋中攀登,就会不断超越自我,登临新的高度。

  最后,我祝福惊涛拍案在“四十”不惑时,在散文创作中不断开掘出“甘泉新井”,为读者继续奉献浸润着泥土芬芳的“上好佳”。
44#
发表于 2010-6-18 05:11 | 只看该作者
读《四大古典名著文化巡礼》札记



  《四大古典名著文化巡礼》,仅这书名,就令我敬慕。四大古典名著,无疑是中国文学的四座高峰,敢于攀登这样的文学高峰,足以证明作者的文化底蕴了。由线装书局出版的这部书,17印张523个页码,拿在手中沉甸甸的,足足让我读了月余。每每静夜品味,感觉口舌生津,掩卷有余香。作者是谁?容我留个悬念,最后再告诉你。

  《四大古典名著文化巡礼》,书分上篇:观念意识的文化特征;中篇:事件情节的文化内涵;下篇: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先从宏观上把握重点文化个性,后从情节中解读文化的内涵,再从主要人物入手探析文化背景意义。这样来架构全书,不由让我想到汉朝郑玄在《诗谱序》中所云:“举一纲而万目张”。这样提纲挈领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抓住关键和要领,让读者从条理分明中,清晰了四部古典名著精神层面上的文化内涵。

  四部文学经典,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蕴藏着古代先民的观念意识,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三国演义》选择以忠为核心的正统道德观,展示了追求功业的价值理念;《水浒传》选择以“义”为标准的平民道德观,展示了追求平等自由的价值标的:《西游记》选择以善为旨归的道德价值取向,展示了回归自我的价值心理;《红楼梦》选择以“爱”为宗旨的人性化,展示了崇尚个性自由的价值取向。林林总总的文化价值观念,以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人物语言生动演绎出来,人们在阅读之后,必然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人,是有着广泛要求又爱好新奇事物的智能动物,总在好奇心的支配下爱好予盾的东西,总在文化背景气候中塑造自己的心灵。只有印象深刻,才会输入意识存在与行为反应中去,从而形成群体的文化世界和个体的意识世界。艺术与道德的比值、比例、力量对比,决定了心灵层次和人的行为模式。艺术是文明之父,道德是文明之母,人的文化,就在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的动态中,奏完生命的乐章。

  四大古典名著,题材各异。《三国演义》反映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长达百年的历史风云变化;《水浒传》,记述了北宋末年一次声势浩大的农民武装起义;《西游记》,则把唐僧取经幻化为系列神魔斗法故事;《红楼梦》,围绕贾府兴衰荣辱,写出了整个家族的世情生活故事。事件与情节,虽由主要人物活动构成,却与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必然烙印着鲜明的文化内涵。

  什么叫文化?《易经》上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一词,即源于此。意思是按照人文来进行教化。现代文化,涵盖广阔,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国家,是文族文化的传播载体和生长温床。文化高于国家,文化因此比国家更具永恒性。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就是保护一个民族的国魂和意志。一个国家若是屈从于别国的文化,则无异会变成精神上的亡国奴。探索四大古典名著中的文化意义,由此可知其分量该有多重了。

  四大古典名著中的典型人物,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因而具有永久的魅力。提起关羽、刘备、张飞、诸葛亮;提起武松、李逵、林冲、鲁智深;提起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提起林黛玉、贾宝玉、薜宝钗、玉熙凤,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中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伦理文化。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鲜明道德色彩的人物,自然就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积淀成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一种符号,渗透着民众的爱憎褒贬,乃至上升为道德价值判断和审美价值判断。关羽的忠义,诸葛亮的忠贞、鲁肃的忠厚、刘备的仁义、曹操的奸诈、周瑜的偏狭、司马懿的阴险、鲁智深的鲁莽、林冲的英雄、武松的勇武、李逵的率猛、孙悟空的神奇、唐僧的儒庸、猪八戒的憨朴、林黛玉的娇弱、王熙凤的波辣、贾宝玉的多情……众多人物的行为与语言特征,无不清晰地印有中国文化的印记,无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维与行为。因而说四大古典名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藏,对中国社会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都不为过。

  独特的典型人物,纷陈着性格差异,必然在不同精神层面产生着力量对比和文化波澜。人必然对生存空间中各种刺激进行特殊的反应,必然在存在过程中极力表现自己,必然在极限之内尽力绵延自己的存在,必然通过语言和思索来呈现生存过程,以此来赢得自己也赢得生活,这是现代人已经明晓的普遍的文化精神动力。有着生理心理程序的个体,是个人意识的基础,也是集体行为的文化出发点。个体与个体碰撞互存,必然在过程中形成共同的文化生活。

  《四大古典名著文化巡礼》,从文化学的角度来探讨四大古典名著,来发掘中国文化传统、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可谓开创了新天地。让人读后,感受到中国古人的政治观、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自然观、宗教观、人才观、妇女观、审美观等等,体认到中国文化的鲜明特征和博大精深。所以我敢说,这是一部难得的、极有学术价值的好书。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相信拥有此书,寻常人必得趣忘劳,心积学问;著书人必穷理尽妙,耳彻眼开!

  现在,可以告诉你了。给大家捧出这本好书的主笔作者,就是湖南科技大学从事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三十多年的郭瑞林教授。

注:郭瑞林教授在中财论坛的网名是:潇湘渔夫。
45#
发表于 2010-6-18 05:23 | 只看该作者
高版不但善写植物,对评论也得心应手,我想世上万物都是相互依赖才得以互存,在某些方面或许是相通的。写评难,除对文章有独到见解外,还应知人论世,那就大不易了。从高版的几篇评论中可以看出,在评文时分析透彻,在评人时事实求是,不蓄意拔高放大。尊重原著,尊重作者,尽量少带作评者的个人感情,不存功利思想,这却是难能可贵的。致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3 13:35 , Processed in 0.53310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