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55|回复: 5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从本源认识汉语的精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4-26 09: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vhq018 于 2023-4-26 09:51 编辑

    都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博大在哪?精深在哪?如果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核是文字,应该没几个人反对,如果进一步说,这个内核的精髓是每个文字或每组文字所蕴含的意义,有些人就会云里雾里了。

    其实也不难理解。汉字之所以博大精深,多由一字多音而代表不同意义,以及由本源引申出不同含义所致。比如一个“慊”字,既表示“不满”( qiàn),又表示“满意”( qiè),不念出来就可能闹笑话;比如一个“打”字,用作二声就是量词,代表“十二”,用作三声,与其他词组合,就会派生出完全不同的含义:打架和打球,打算和打工,打草稿和打比方……都是“打”,但只有中国人才能心领神会,翻译成外语,恐怕早已看不见“打”的影子了。就算组成了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场合,也会派生出完全不同的含义和意境:打成一片,是群殴呢还是和谐成一个整体了呢?外国人直接昏倒。

    但是这种一字或一词多义也常常把中国人自己绕晕,以致于在对某种文论的解析上产生歧义,离本源越来越远,并以讹传讹,出现“桃之夭夭”变成“逃之夭夭”、“无度不丈夫”变成“无毒不丈夫”、“狠毒莫过负人心”变成“狠毒莫过妇人心”、“人不为(wéi)己天诛地灭”变为“人不为(wèi)己天诛地灭”、“无尖不商”变成“无奸不商”这样意义相差十万八千里的情况不胜枚举。当然,对于日常生活,语言文字是用来传递信息的,只要双方能听懂意思,绝无大碍,你约朋友周末一起“钩”鱼,而不是“钓”鱼,肯定是无所谓的事。而对于圣贤的微言大义来讲,如果我们还是不求甚解,以讹传讹,往小了说,你失去了一次升华自己的机会,往大了说,则是糟蹋了古人的苦心,淹没了中国智慧,将富于思辨哲理的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归于直白简单的狭隘肤浅。

    本文试图展示一种从本源认识汉字的精深的方式,如果读者对于语言内涵产生歧义,可以一带而过,因为追求语言内涵的正解不是本文的目的,展示对汉语言文字的思索方法、叩问圣贤内心的教诲才是本文的目的。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麦克·哈特著)一书中,排在前5位的穆罕默德、耶稣、释迦摩尼、孔子都是哲人,只有牛顿是科学家,但他的另一半也是哲人,可见圣贤所语对人类历史影响的重要性,弄清他们所语才能开启智慧之门。所以本文欲沿着这个通道展开思索,其中荒谬粗陋之处望读者见谅。

    凡治学者,第一要紧处是劝导人们“用功”,凡夫粗妇也知以“用点功吧”之类的训诫让孩子学业进步。都知用功,许多人却不知如何用功。用功本是两字:“用”和“功”,不知如何用功,实是不知“用”什么为“功”。用功是手段,“功用”是目的。那么“用”什么为“功”才能达到“功用”的目的呢?

    用功,是“用心做功夫”,需得有个“心”,这个心,是孟子所谓的“良知”,是《大学》所言“止于至善”的心。而“用心”,是王守仁所谓的“致良知”或者孟子所谓的“尽心”,而不是掺杂邪念的用心,否则这个功夫也达不到目标,还可能越做越远。比如在用功行孝上,要遵从内心而去发力,如果不是以良知而是以邪念(取得遗产、获得别人夸赞等等)去行“孝”,这就不是孝,而是私欲,结果你离德性就越来越远。比如“尊德性”“道问学”,尊的是心,问学的是“道”。所以用功的关键处在于用心,“正心”的心。

    心正做“功”才会真精进。这个“功”,是以“力”做“工”,“工”是“力”的落实和显现,是“工”的手段,心不正,不能致良知,则力不可能尽发,发而方向不明,作用点不准,如是则难以成“工”,如同扑人逐块的道理——有人用石头砸狮子和狗,狮子会扑向投石子的人,而狗却去追逐那石块。狮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狗发错了“力”,结果可想而知。

    致良知,才能尽心用功,才能使“用功”达成理想的功用——正心的功效。简单的“用功”,圣贤的苦心在深处。以此“用功”去用功挖掘聆听圣贤教诲,才不枉圣贤切切真意,还原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指导我们正确地生活。

    孔子教诲:“道不同,不相为谋。”真像坊间理解的“志趣不同,不能在一起共事”吗?若真是这样,孔子可就犯了一个大错误,因为他说了一句大众不可能执行的话,你的领导想发财,你想普惠大众,道不同就不能共事,连工作都不要了吗,咋活?要知道孔子因为富豪子贡出钱赎人没报销都骂子贡没德——因为子贡把道德的门槛提高了,所以孔子不可能说出这样的千千万万民众够也够不到的道德箴言。问题出在“谋”上,是后人将“谋”引申为不能共事,究其本源,此“谋”应为“出计策”之意,你不给他出主意就罢了,事还是要做的。孔子的意思是,道不同,你帮他想办法,他不会听的,白费功夫。总之是不要把精力用在无用处。

    另一句话被曲解得更狠:父之仇,弗与共戴天(《礼记·曲礼上》)。流行的意思是“不与仇敌在同一个天底下并存”,就一个天,不共存在这个天底下,去哪?显然,这句话的歧义来自两个字,一个是“戴”,一个是“天”。如果你把“戴”理解为披星戴月的“戴”,把“天”理解为蓝天白云的“天”,事情就会闹得“不与仇敌在同一个天底下并存”那么大,不管是什么仇、多大的仇,不问青红皂白,便准备大开杀戒,你死我活了,那么这句话就成了道德绑架——圣贤怎么会教唆人冤冤相报、没有底线呢?显然又让歪嘴和尚念错经了。我们还是在儒学中找正解。这里的“戴”应是感恩戴德的“戴”,是“遵崇、拥护”的意思,而这个“天”,则不是物象的“天”,应该是“天理”的“天”,天即理,理是良知,因为出自《礼记》,那么这个“天”又是尊崇理的“礼”,是致良知而成的“礼”,以此探究,则“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就可理解为劝诫:与父亲的仇人,只是不去尊崇或拥护一个“礼”而已,“礼”是来往之节,内心之“理”,是所谓“道”,也就是说,只是与仇者“不相为谋”,或者断绝来往,这符合儒家“中和”之道——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儒家绝没有让你跟人拼命去。这也符合今天我们的为人处世——不蛮干,依靠法律。否则,世界真成浪子江湖了,中华也成戏杀之地了。

    再来看《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人之初,性本善”符合儒家学问,“性”者,心也,人之初,“心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从字面上看,也没问题,人之初性本善嘛,当然“性相近”啦,“习”是实践,随着成长,每个人都会从事不同的职业,从善的形式自然不同,务农者以土地行善,为官者以规制行善,治学者以化育行善,从方式上看起来,行善的方式是大大不同了——习相远。“苟不教”也没什么问题,“教”是教育,“教”“育”一体,“教”是镜子,是提醒,是标杆,告诉受教育者,良知(即心性,即善性)的标准是什么,受教育者容易被哪些恶性蒙蔽良知,而“育”则是通过照镜子,发现自己的“良知”被什么蒙蔽了,要时时擦拭,以保持“善性”一尘不染,纯洁如初。那么问题来了,“苟不教”,会导致“性乃迁”吗?前面说,“善”是人本,如耳口鼻舌一样,是人固有的,结论又说“乃迁”,俨然成了住旅馆的,感觉环境不好,就一走了之,这不是前后矛盾嘛。就像太阳,沙尘暴也好、乌云密布也好,太阳只是被蒙蔽了,绝没有离开须臾。“善性”是人固有的,可能被邪恶蒙蔽,绝不会须臾离开,这是儒家的立学根本。而《三字经》是儒学的追随,所以只能说《三字经》的作者搞错了。既然立文之始就没弄对,后面不看也就无所谓了。

    诸如此类,无不把我中华悠久灿烂的文化浊混得鱼龙混杂、面目全非、自相矛盾,一些曲解甚至都成了邪恶者的“圣经”了,搬弄是非者高呼“最毒妇人心”,吃亏上当者谩骂“无奸不商”,自私自利者呐喊“人不为(wèi)己天诛地灭”,杀人越货者狂叫“无毒不丈夫”……生生把根植于儒学的何等儒雅、精深、充满哲思和东方智慧的中华文化给嚎叫成烂俗的剧本。

    一个人改变不了什么,一群人也可能做不到还中华文化清洁和一贯性,但我们至少能让自己心性纯洁一些,并具有一惯性,以“诚意”“致良知”的态度汲取中华文化的真正内涵,虽有偏颇,总无大错。


评分

5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3-4-26 10:02 | 只看该作者
哈哈,在4S店蹭WIFI呢,上来就看到18新作,先抢沙发
3#
发表于 2023-4-26 10:14 | 只看该作者
果然是读得精细啊18,读你此文好生惭愧,我蓦然明白,我几乎等同于文盲或半文盲了啊
就我这大大咧咧的粗线条,何曾如此细腻
4#
发表于 2023-4-26 10: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草舍煮字 于 2023-4-26 10:28 编辑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只谈一个侧面都是九牛一毛,挂一漏万。
了解得越多,发现未知的更广博;研究得越深入,发现认知的越浅。
时世浮躁,18兄能够沉下心来研究、阐述,吾不如也。超赞!
5#
 楼主| 发表于 2023-4-26 10:29 | 只看该作者
秋实 发表于 2023-4-26 10:02
哈哈,在4S店蹭WIFI呢,上来就看到18新作,先抢沙发

就是羡慕秋实的潇洒,上班时间到4S店喝咖啡去了。
6#
发表于 2023-4-26 10:37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23-4-26 10:29
就是羡慕秋实的潇洒,上班时间到4S店喝咖啡去了。

哈哈,上班时间溜到4S店给小马儿保个养,这不三年疫情嘛,缺保时间太长了,也不对劲是不是?有隐患哦
溜出来的前提是,领导知情,所以呢,光明正大滴。
可惜啊,人家4S店也是门可罗雀中,别说咖啡了,连杯水也没喝上,当然,这不是豪车店啊咱不能想多了是不是?
正好,蹭个网,上个论坛读读文,要求不高,蛮可以滴
7#
 楼主| 发表于 2023-4-26 10:41 | 只看该作者
秋实 发表于 2023-4-26 10:14
果然是读得精细啊18,读你此文好生惭愧,我蓦然明白,我几乎等同于文盲或半文盲了啊
就我这大 ...

有时感觉国学混杂,即使是儒家一门,也趋于混乱,好像自相矛盾,然后就想,作为我们引以为傲的儒学圣者,难道也思维混乱吗?于是从本源找,便看见果然是后世欺名盗世者歪解并流行于市了。
我没那么大功力,只能告诉文友,如果看见矛盾处,应怀疑。如果有时间找到正解,也不枉信儒教人——大道坦坦,何以入邪辟之途?伤的是我们自己。
8#
 楼主| 发表于 2023-4-26 10:43 | 只看该作者
秋实 发表于 2023-4-26 10:37
哈哈,上班时间溜到4S店给小马儿保个养,这不三年疫情嘛,缺保时间太长了,也不对劲是不是?有隐患哦
...

随遇而安也是好心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3-4-26 11:03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3-4-26 10:26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只谈一个侧面都是九牛一毛,挂一漏万。
了解得越多,发现未知的更广博;研究得越深入, ...

草舍说的是。有感悟心得,赶紧分享给文友,市面上关于儒学多有矛盾处,我不相信四圣说话不一贯,找些迷茫处寻根,果然发现可以归于正道——虽然也不一定对,但总是没有南辕北辙。歪解、演绎并流行的,已经把好好的儒学弄得面目全非——是我们自己毁了我们的圣经。
但看前代大儒之争,也是面红耳赤,朱程之争,朱陆之争,周程之争,阳明之解等等,虽不可开交,却不至于离道太偏,更不会南辕北辙,这就是“无大错”——本源如此。就像犹太教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只是细节分疏而已,绝不像我们,在民间,生生靠偷字、加字、变换字……又创立出另一套儒学,以至于连我们自己都怀疑圣祖思维混乱了。
我不是研究者,只是跟文友分享一种思索方式——凡事如迷茫,需找本源求解。
草舍所言“了解得越多,发现未知的更广博;研究得越深入,发现认知的越浅”,确信!
10#
发表于 2023-4-26 11:38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23-4-26 11:03
草舍说的是。有感悟心得,赶紧分享给文友,市面上关于儒学多有矛盾处,我不相信四圣说话不一贯,找些迷茫 ...

千百年来,四圣的说话被玩坏了,有太多不同的解读。中文语法的不严谨,和没有句读是一方面原因,各取所需,为我所用又是另一方面原因。
11#
 楼主| 发表于 2023-4-26 11:58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3-4-26 11:38
千百年来,四圣的说话被玩坏了,有太多不同的解读。中文语法的不严谨,和没有句读是一方面原因,各取所需 ...

如果心正,解析或领悟有差错虽难免,但不会有大错,因为心正者生不出恶意。最是“各取所需,为我所用”者可恨,他们篡改、曲解的目的,是拿圣言当撒手锏或挡箭牌,全是私欲。

点评

对,首当其冲的就是董仲舒。  发表于 2023-4-26 12:21
12#
发表于 2023-4-26 12:07 | 只看该作者
老兄啊,你对古文名句的解释多来自抖音之类的和自媒体,大体来说还是不靠谱的多。
一打表示十二个,是来自西语,英语dozen,发音类似之。当然若认为是来自苏美尔人,尚容商榷。
一字表示正反两意,在造字之初是普遍现象。比如受,既表示授予,也表示接受,后来才分化出授字。比如乱,既表示杂乱也表示治乱,后来才有治字作为乱的反义词。
解释古汉语含义,无外乎两个途径:一是直接查“说文解字”,二是对比前秦其他典籍的名家注疏。你解释的天、戴、功都是想当然耳,没有任何依据。
逃之夭夭不是讹传,是“谐音梗”,古人很会玩梗,比如“可巧弹落脚旁,把左足轰得乌焦巴弓”,“乌焦巴弓”是百家姓里的,用以这只不过取一个“焦”字,就是烧焦了的诙谐表达。
中华文化有根,有源,其根源便是传世经典,以及刻在我们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古人的思想放在今天不一定全部适用,但我们也不能为了适用而硬用今天的思想云“匡正”古人的思想。当然,我们可以匡正别人的解读,但前提是有理,更要有据。
王阳明的致良知没有任何新意,吾性本自具足,是从佛家佛性本自具足而来的,几乎他所有他的理论都是个缝合怪。可以说,陆九渊有许多新东西,甚至李挚有许多超越时代的东西,但王阳明没有。

13#
发表于 2023-4-26 12:23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23-4-26 12:07
老兄啊,你对古文名句的解释多来自抖音之类的和自媒体,大体来说还是不靠谱的多。
一打表示十二个,是来自 ...

讲起经典,我退避九舍。只有问安的份。
如空兄吉祥!
14#
发表于 2023-4-26 12: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23-4-26 12:29 编辑

看一下《礼记》中的原文,就知道老兄解释的“不共戴天”有多扯了:
《礼记·檀弓上》: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曰:“请问居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仕弗与共国;衔君命而使,虽遇之不斗。”曰:“请问居从父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不为魁,主人能,则执兵而陪其后。
还有你引的《礼记· 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
再看《公羊传》上说的:“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
《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

15#
发表于 2023-4-26 12:46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3-4-26 12:23
讲起经典,我退避九舍。只有问安的份。
如空兄吉祥!

草舍兄过谦了,你只是谦谦君子,不愿出头而已!
看抖音上讲汉字,可笑的太多。最搞笑的是讲“身”字,说身体下面是两脚,中间是个“目”字,两脚顶个眼睛代表身体——简直滑天下之大稽。身是人字变形,成了个大肚子,肚子里还有个点,表示怀孕。现在也把怀孕说“有身子”。后来才引申指身体。《说文》并不一定百分之百正确,但至少百分之七八十,再结合当代甲骨文和金文研究成果,就能达到百分之八九十。说文里一些典型的错误就是以篆书字体释义——当然,没有发现甲骨文和一些金文之前,并不好更正。若以楷书释义,那就是笑话了。比如有老师讲:男,上边田下边力,表示男人在田里出力——就是胡扯。力本来是耕地的工具。
现在胡扯的太多了,关键还有一些有流量的大V,贻害无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26 08:26 , Processed in 0.08358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