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085|回复: 7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实话并不一定都是真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10 13: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12月7日版有一篇文章,《1967:取消过年》。文章讲述1月25日国务院向全国发出了关于1967年春节不放假的通知的故事。作者说:1967年,文革开始后的第一个春节,国务院宣布全国不放假,“革命化春节”一直持续到1979年,取消过年消减了合家欢的气氛,也消减了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及人伦秩序的敬重之心。

        “革命化春节”等于取消过年?1967年春节不放假是否68、69年及文革十年春节都不放假?本来一件实际存在的事情,作者却用偷换概念和含糊的手法把思维导向虚假。

        改革30年庆典时也有一篇文章,说30年以前一家四口人,夫妻两人上班月工资一百多元,供两个孩子上学生活很不宽裕。现在两个孩子考上公务员分别成家,夫妻双双退休月收入数千元,吃不完花不完并可随意旅游;可见改革开放带给他们好生活。这里,作者讲的可能也是实话,但他对比时漏掉一个重要因素:30年前两人工资养四口人,现在两人工资养两口人。

        实话,是把实际发生的事或自己的想法如实地(不掺假)陈述出来;真话,不仅要如实陈述,还要真实地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全面貌。实话不一定是真话。有个有名的瞎子摸象故事,几位瞎子说的都是实话。

        实话不真的例子在主流媒体文章中每每可见。请看下面一段话,它发表在《人民日报》2008年12月3日版,是该报评论员一篇文章。

        “把历史的时针拨回到1978年,我们看到,当时法国戴高乐机场一小时起落60架飞机,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一小时才起落两架。”
        由于无法求证,姑且也把它算作是实话。不过这实话的另一面是:

        1971年“3月3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实践一号”。卫星上带有宇宙线、X射线、高磁场和轨道外热流探测器,使我国首次用卫星获取了空间物理数据。“实践一号”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8年多,于1979年6月17日陨落,远远超过原定1年的设计寿命。这在当时国外研制的卫星中也不多见。它为我国研制长寿命卫星提供了宝贵经验。”(2)

        两段实话,两种不同信号释放,只有结合起来,才能比较接近那个时代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真,如果为某种目的选择一部分屏蔽一部分,实话就离假话不远了。

        实话不真的主要原因是把实话和它产生的具体条件割裂开来,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反映出,它是一种形而上学方法论。有的实话把局部当作整体,有的实话把片段当作全程,有的实话则如上面所说对另一部分实话有意过滤和屏蔽。真是事物的本质,实话是事物的表象,有时是假象,会骗人的。

        利用实话骗人可谓一种高明手段。在所有关于文革控诉中,那些谎话连篇随意虚构的伤痕文学已没有多大市场,一些半实半假或九句实话掺一句假话的方法也开始引起人们警惕,利用实话骗人正渐行其道。善良的人们即使怀疑也反驳不得,因为它说的全是实话,似乎铁证如山。

        有位大师级人物半是得意半是热心地向人们传授了其中绝窍: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他身体力行,写下了《牛棚札忆》(3)。在这里,他说的真话应叫实话,而这实话;他有所讲有所不讲。不愿意讲或不敢讲的不讲,而愿意讲的就有乌云遮太阳之妙了。

        从认识论角度讲,实话和真话的差别是主观认识和客观真实的差别。
2#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3:50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正在写的文章《两革融合才是绿水青山》其中一节,文章涉及改革文革,从去年国庆动笔至今还完工,因为有些东西还在思考。因为没完成,本来想与楼兰Q上讨论文革也没进行,读报系列也中止了。

今天贴上一节,也算是对微风版主那篇文章一个回答吧。
3#
发表于 2010-7-10 14:01 | 只看该作者
实话,是把实际发生的事或自己的想法如实地(不掺假)陈述出来;真话,不仅要如实陈述,还要真实地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全面貌。实话不一定是真话。有个有名的瞎子摸象故事,几位瞎子说的都是实话。——所谓的实话有时候还不仅仅和瞎子摸象是一个道理,毕竟瞎子是无辜的,更多的是眼睛没瞎却老是说瞎话的,更可气的是这样的话还老被认为是实话。问候玉德

[ 本帖最后由 刘玉红 于 2010-7-10 14:02 编辑 ]
4#
发表于 2010-7-10 14:14 | 只看该作者
你终老后,不妨去问钱钟书先生,他是怎样被废一身武功的。
5#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4:27 | 只看该作者
不必去问钱钟书,有很多知识分子受委屈了,但中国不全是知识分子,还有微风版主说的“而1972年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就是这样的一群快乐的傻子!”。

谢谢你的回贴。你曾在我的一篇贴子后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其实一介百姓我们谋什么,只不过想求一个对事物比较符合客观的认识。
6#
发表于 2010-7-10 14:32 | 只看该作者
原本是不愿再回你的贴子了.可是你的浪漫一词,确实是在千疮百孔的中国心上又撒了一把盐!
7#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4:40 | 只看该作者
别把已心当成中国心!
8#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4:4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刘玉红 的帖子

9#
发表于 2010-7-10 15:5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玉德 于 2010-7-10 13:50 发表
这是正在写的文章《两革融合才是绿水青山》其中一节,文章涉及改革文革,从去年国庆动笔至今还完工,因为有些东西还在思考。因为没完成,本来想与楼兰Q上讨论文革也没进行,读报系列也中止了。

今天贴上一节,也算 ...


期盼玉德老师的文章。你把两革对比来写,角度选得不错。两革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自由度上都有可比较之处,愿早日读到您的文章。

玉德老师说到讨论文革的事,我也正想谈谈我的看法。对文革的历史回避是不可能的,遗忘当然可以,只是遗忘了不表示就不存在。所以,我想趁着亲历文革的人还在世,了解一下文革中普通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当然主要是文革初期的情况。玉德老师对文革有自己的观点,所以我短信提出想跟玉德老师探讨一下这方面的情况。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喜欢写博,我也曾想了解那位阿婆,阿婆很乐意。只是怕老人家太累。想假期慢慢跟老人家交流。
对于我这个年龄的人,从普通人的生活中了解,然后经过思考比较才能得出真相。
10#
发表于 2010-7-10 16:39 | 只看该作者
“两革”对比,确实是个建设性的思路。读了玉德老师的文章,非常正视楼兰的看法。钩沉历史,要注重一个大环境和大背景的问题。“文革”一开始的口号是“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见1966年《人民日报》。时代虽不远,但今人研究“文革”,确有鸿沟,如此必须要有个端正的态度,必须要找出“文革”当年的第一手真实资料,客观地、好好地进行梳理。从“文革”年代熬过来的人,一定会对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上的那篇文章记忆深刻,只今天的你、我可能当时或小或还未出生,发表见解未免因“书本’而忐忑。具有戏剧性和讽刺意味的一个事实不能否认:起草和修改那篇“社论”的那些人,后来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成了“牛鬼蛇神”,包括陈自己,乃至他后来自己也承认:“那篇社论起了很坏的作用,责任确实完全在我,不在别人。”有资料记载,正是这篇对文化革命起到了推波助澜、甚至是煽风点火作用的社论,成型的当夜并没有送到党中央毛泽东处审查,而是次日(6月1日)直接发在了《人民日报》上。(不考,只是资料而已,特做参考说明,免得议论跑偏)。之于近代历史,从受教的角度,有时看看《中华儿女》或其它所谓的公开内参,也许能有所帮助。
11#
发表于 2010-7-10 16:4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 西夏楼兰 的帖子

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喜欢写博——我很感兴趣,楼兰将博客地址给我。(不方便可以短信息发过来)。
12#
发表于 2010-7-10 16:46 | 只看该作者
对这些话题,一般我是不太敢涉足的,也是因为知之太少。只是感觉那时候的人们单纯,正直,善良多些,比较团结,也就是思想境界高,但经济上落后,因为刚刚解放,一切还刚开始。 现代的人们经济上跟上去了,思想品德却在慢慢落后,成了一切向“钱”看,这是最可怕的。
13#
发表于 2010-7-10 17: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10-7-10 16:42 发表
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喜欢写博——我很感兴趣,楼兰将博客地址给我。(不方便可以短信息发过来)。


http://blog.sina.com.cn/u/1714439622这是阿婆的博客。
14#
发表于 2010-7-10 18:15 | 只看该作者
问好。容我记号,有空细看。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9: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明 于 2010-7-10 16:59 发表
利用实话骗人。
至于30年前两人工资养四口人的问题,我看有误,看如何生活,如何按文革的生活水平。中财发表一篇计酬文章就可养活一个人。 ...


        怎么有误?李明先生,那时我家也是四口人,只父亲一个人的工资,每月52、50元。母亲多病、还有两个上学孩子,就这么挺过来了。那时候上学,家庭人均不足9元的可以享受免费和人民助学金,因为我家起过9元所以没享受过。但那时却很很苦,我记得最深刻的,学校包场电影《董存瑞》,五分钱,母亲却不让我看,我只好趴在电影院门口看电影海报,直到电影散场同学们排队离开我也是偷偷目送他们。但这种苦并非饿得饥黄面瘦。

        文革后期,母亲的病好了,干了临时工,家庭生活也明显好起来,也能攒些钱、先后买了缝纫机、自行车(凭分---一种票据)。

        现在中财发表一篇文章50元,4篇文章200元,能养活一个四口之家吗?即使最低标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06:40 , Processed in 0.05029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