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821|回复: 5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略论:《儒林外史》的杂文意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18 22: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无论你我承认与否,清代文学最了不起的收获,一定程度上在于诞生了《儒林外史》和《红楼梦》这两部小说。“红学”已经成为显学,各路方家所研究成果这里省略附会,不赘。时下,因江天几多文友对中国文学(尤其是清代小说、散文、诗歌等等)的倡议学习,针对以“大散文”定义下的杂文版块之亲和,这里,惟以一直以来对《儒林外史》的忐忑解读,斗胆跟大家一起敞开心扉,切磋其自定义下的“杂文意味”,遂也牵强附丽,而后交代妄言唏嘘,或为读书笔记,是鉴。

  一部《儒林外史》,让很多文人志士摒弃一种叫做“八股”的文体,以及这种文体下所号召出来的“循规蹈矩”。顾名思义,“儒林”亦即“知识分子”之林。《儒林外史》就是以“儒林”(知识分子们)为中心,旁及当时的官僚政治和社会风尚;抨击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从而揭示封建末世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方面的严重危机;讽刺和暴露了以封建科举制度为中心的种种社会黑暗现象的实质和一大批所谓的达官贵人、名流绅士,揭露了他们污浊丑恶的灵魂。作者吴敬梓生活的清朝,统治者严酷地统治文化思想,文人一触忌讳,就要大祸临头,许多惨绝人寰的文字狱就是例子。因此,他不得不费尽苦心,让小说中的人物生活在明代社会。而这种婉转技巧,又显得十分自然恰接,因为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本来就是始于明初。在《儒林外史》中,重倡原始儒学的文化精神似乎被当作一条出路,然,吴敬梓分明清楚这是一种虚幻的向往。因之于作为一部注重写实的小说,《儒林外史》主要是通过描摹世态、刻画人情来反映人性的真实状态和人类生存处境的优长,一定程度对中国文学向现代化方向转变,起着重要的意义。

  小说的序幕刚一拉开,各类人物便粉墨登场,旋即牵引读者的视线——尤其以对科举的大力抨击而交代出来的王冕这个人物。有共识于之后:王冕便自然而然地成了读者用以衡量各类人物的标尺;而他所说的“一代文人有厄”,也就成了引导读者窥测“儒林”人物深层意蕴的指针。从这个角度上看,科举制度的受害层面既包括那些因醉心于功名利禄而被愚弄得神魂颠倒、道德堕落的人;也使那些“德才兼备”、“胸怀兼济”之志的人,因鄙视科举别无出路而一筹莫展。同时,借王冕之口批评了因为有了科举这一条“荣身之路” ,使读书人轻忽了“文行出处”——即传统儒学要求于“士”的学问、品格和进退之道。这点,以独立之精神,就是对当今的文人志士说话,也有一定的启发。这个应该不难理解,归根结底,“用古诗文成句代替自己的思考;行文夸饰无度(受汉赋影响),无视事物本质;乐于无聊,捧官商之臭脚;自甘卑下,打秋风以获利。(武兄语)”此,并非文人志士之终究风骨。(注:八股文的特点是:“代古人语气为之”,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有固定的程式。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完全是统治者桎梏知识分子思想的工具。)说到“打秋风”,后人喻最能揭露“其”丑恶嘴脸的名著,当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而小说中那位满口仁义道德的张静斋则让人切齿难忘,这是题外延伸。

  毫无疑问,昔日“科举制度”譬如目下之“公务员制度”、“教育制度”(参照解读本期太阳神的《教育发展纲要》;海凹的《初中毕业了去干啥?》),所揭露的行业规则和渗透过程的腐败,给各层“人”带来的功名富贵是很现实的。因之于就《儒林外史》小说中周进和范进等人的形象比喻,令世人借鉴和批判了那些在“统治者”制订的所谓场规以及那种考试实际上弊漏百出的闹剧。不然,谁人能理解堂堂举人竟不知晓苏轼是谁?把个范进醉心功名、灵魂卑劣的腐儒形象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确有长期久远的讽刺意味。《儒林外史》的出现,标志了中国小说艺术的重大发展,对之后杂文所隐喻之讽刺义理也有一定意义的促动和提携。难怪杂文祖师鲁迅曾评价:“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能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又说:“事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在这里,鲁迅强调了公心,即作者对世事的讥讽,并非出于因个人遭遇而产生的对某些人物或对社会的激愤,更无哗众取宠、标新立异、耸人听闻的用意,而是出于对社会的真切认识,包含了一种真正的忧患之心。甚至有人说出:鲁迅小说和杂文中一些简洁的描写和冷峻的笔调,可以看出与《儒林外史》的关系。我是觉得,《儒林外史》这种“小说”以写实为讽刺之根基所起到的警醒人心的力量,是今日“杂文”以抨击时弊为要义的最高指南。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10-7-18 23:39 | 只看该作者
以杂文角度去看《儒林外史》,让我想起另一本书:李佩甫的《羊的门》,也可以从杂文的思维去看,其中有一个的描写:一位老大爷在做村操时定格去世。其讽喻令我一直难忘。

在天涯时,有一段时间挺观注焉烈山、十年砍柴、五岳散人等人的杂文,不知一水可有留意过?
3#
发表于 2010-7-18 23:45 | 只看该作者
一直感觉范进这个人挺可怜的,细想一下,现在的上学考试也好不到那里,都是为了生活好一点吧,在一网打尽的社会,小说人物的悲哀正是全社会的悲哀。
4#
发表于 2010-7-19 08:05 | 只看该作者
我的中国文学补课还很不够,比如一水本文论的《儒林外史》就没认真读过。借着一水的文章,从写杂文的角度,我也得再用心读一遍。

总算放假了,上来读大家的文章。
5#
发表于 2010-7-19 08: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太阳神 于 2010-7-19 00:40 发表
一水原来是个文论专家啊。对这部名著的看法提出了新的见解。不简单。学习。

欣赏一水老师文章。于大家司空见惯的观点中发现和提炼出新的见解,需要眼力和学识。欣赏,问好。
6#
发表于 2010-7-19 09:06 | 只看该作者
我是觉得,《儒林外史》这种“小说”以写实为讽刺之根基所起到的警醒人心的力量,是今日“杂文”以抨击时弊为要义的最高指南。
是啊,完全的正统的杂文有点古板的感觉,而将写实渗透进去,故事性强了,阅读性强了,而又不同于一般的故事,因为故事了有了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可谓小说中的精品,更是杂文中的精品。
7#
发表于 2010-7-19 10:02 | 只看该作者
《儒林外史》作为讽刺文学的典范,主要随封建皇权的政治讽喻,作为白话小说的典范,一水老师从杂文的角度论述深刻,厚重。语言简约隽永。观点鲜明。欣赏
8#
发表于 2010-7-19 10:57 | 只看该作者
佩服水儿版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把个《儒林外史》读得通透,进而写出如此妙文。不得了。欣赏加崇敬。
决无半点溜拍的意思,对天发誓(玩笑惯了,深怕某些朋友心生歧义,故有词语)。哈哈。
9#
发表于 2010-7-19 14:42 | 只看该作者
《儒林外史》的最大特点,个以为是:重视德行和真才实学的人才观。对当今中国,有些地方,需要以此借鉴!
问好老朋友!
10#
发表于 2010-7-19 14:45 | 只看该作者
我是觉得,《儒林外史》这种“小说”以写实为讽刺之根基所起到的警醒人心的力量,是今日“杂文”以抨击时弊为要义的最高指南。——完全赞同!
我始终强调:中国文人的传统是,从来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娱乐化”文章,无论是为了出身而攻的“时文”,还是为陶情而为的“闲文”,其根本宗旨都与“休闲”无关,作者的主要目的皆是“经世致用”,这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所以即使如司马相如《上林赋》那样献媚的文章,也仍然有着讽谏的意义。而《儒林外史》无疑是作者针砭时弊、表达理解的手段……
据说,有学生读到课本上范近中举一段时,悲从中来,放声痛哭,感觉到自己和范近是如此相似。
11#
发表于 2010-7-19 14: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水如空 于 2010-7-19 14:45 发表
我是觉得,《儒林外史》这种“小说”以写实为讽刺之根基所起到的警醒人心的力量,是今日“杂文”以抨击时弊为要义的最高指南。——完全赞同!
我始终强调:中国文人的传统是,从来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娱乐化”文章, ...

范近是现代中国学生的范本。工作多年了,我仍然梦见几次考试,怎么都不会做,想到就此误了一生,从梦中惊醒。能与此相比的,只有初恋女孩在梦中出现的次数了。
12#
发表于 2010-7-19 15:27 | 只看该作者
一水的文章,细致入微。
明清之时,人想富贵,就是靠科举。科举不成功,只依靠几亩地过活,确实很狼狈。自然,还有经商,但商人的地位,那时却不高。
现在分析科举,除其弊端外,也有好处。有许多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走向政治舞台,从而打破了固有的门阀。
抨击者,一是超脱者,二是失败者(蒲松龄),吴敬梓自然是前者。超脱了,就容易把事物看得更透,所以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如果把此书与果戈理的《死魂灵》对照阅读,会更明白讽刺的力量。

[ 本帖最后由 武俊岭 于 2010-7-19 15:30 编辑 ]
13#
发表于 2010-7-19 18:36 | 只看该作者
这科举制度到如今也没有真正的废除而是表现得越来越重要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事业单位工资没有及时调上去,都一拥而上报考公务员,所以这些年一个乡镇的党政综合办公室的文秘职位都有数百人竞争,能够脱颖而出的真可谓是百里挑一了。这样选出来的人到工作中还是会被领导指责不会写材料,这些材料都是些什么材料?各位看看从上到下的新闻联播就知晓了——空话、套话,还要时不时来点理论创新。刚入此行当的人的确摸不着头脑,所以难免被指责。这科举制度和八股文是中国首创也必将在中国的政界发扬光大。可喜可贺!
14#
发表于 2010-7-19 20:45 | 只看该作者
我就只看过范进中举,~却也忘了差不多。~在你文章中学习。
与柳藏相似,时至今日我也经常梦见上学时做数学题的紧张场面,包括课堂练习还有考试,怎么都不会做,急的不成样子。
我觉得章法是死的,而思想是活的,就像同样形状和格局的房子,里面装修的风格却可以迥异。按说唐诗宋词元曲那些格律也是种八股,却诞生丰富多彩的经典作品。诗经从形式上看也有些中规中矩,但是内容表达却包罗万千。
古代治国收集人才那时不讲发明创造,自然科学不列入考试科目,文章若无些统一的标准可能不好分伯仲,比如拿唐诗和政论文相比,就没有可比性。也许这就是那时科举的无奈所在。
另外,中国文化讲究济世经用,确实体现了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当家作主的思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观念贯穿古今,而比西式那种一味宣扬自我、不管善恶是人性就发扬的观念,更富有大爱精神、公民意识。
不过,杂文也好,小说也罢,多是用来批判,揭示,总结,却少有正面引导,去摸索、探索新事物。如果说文人是觉醒的,且觉醒最早的,还希望能觉醒的更高些。哪怕是柏拉图也好,让思想引领人民前进。

[ 本帖最后由 云端 于 2010-7-19 23:04 编辑 ]
15#
发表于 2010-7-19 22:5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6# 云端 的帖子

我也常梦见考数学,一个题都不会,急醒了,还不相信是做梦。数学没学好,让我做梦都是痛的。云端对八股文的理性看待倒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对古代的学问,即时是有缺陷的,也不应该一棍子打死。后面关于文章的责任和引导人的思想的提法也很值得学习。说来说去,对象说的总是对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1 01:16 , Processed in 0.14133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