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238|回复: 6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从管鲍之交到红颜知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30 08: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看论坛灌水板块关于红颜知己的帖子很热闹,今天上午就和一位文友探讨这个话题。我们首先探讨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叫知己?我说是俞伯牙与钟子期那种,这位文友说是管仲与鲍叔牙那种。这位文友还说司马迁有篇关于管鲍之交的文章,很精彩。我以前刚好没有看过这篇文章,只是知道有管鲍之交这个成语。晚上在百度上一搜,才知道管鲍之交原来还有个典故: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再看看司马迁关于管鲍之交的文章,非常感动他们那种不论贫贱、不计得失、超越生死、坚信不疑的情谊。
     
       提到知己,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什么叫知己?百度里面的解释有三层,我们现在就来看第一层。第一层是指了解、赏识自己。《战国策·楚策四》:“骥於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於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史记·刺客列传》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宋朝杨万里《陈安行舍人阁学挽词》之一:“ 孝宗最知己,交臂失城墉。”我想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的关系就符合这第一层含义,管仲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上述提到的是古人很看重知己之情,很感激知己的知遇之恩。我想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没有哪一个人不希望有个了解自己的朋友。
   
       那种说不在乎是否有人了解自己的人,他要么是说谎,要么是曾经遇人不淑,被人欺骗过,或者他不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了解自己的人。无论你才高八斗还是才能平庸,总是希望有人发现自己身上的才华或者闪光点,并使自己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发挥。古往今来并不缺乏那种孤芳自赏和自命清高的人。中国历来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一些自以为有才华的人,如果没遇到善于发现自己并委以重任的人,常会感到非常失落。那种说看破红尘,淡泊名利的人毕竟不是天生就那样的,这些人多数是在仕途上不得志的无奈之下才放下这些东西,远离这些东西的困扰,并不是他们从来就不在乎。因此,对那些善于知人善任的人总是充满了感激之情。

    第二种是彼此相知而情谊深切的人。三国 曹植 《赠徐干》诗:“弹冠俟知己,知己谁不然。”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 :“莫道山高水远无知己,你看海角天涯都有俺旧弟兄。”鲁迅《书信集·致山本初枝》 :“我也常想看看日本 ,但不喜欢让人家招待。也讨厌让便衣钉梢,只想同两三位知己走走。”唐· 高适《别董大》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知己是那个志同道合的人;是那个心有灵犀的人;是那个和你相知相惜的人;是那个你处于困境时陪你渡过的人;是那个你被鲜花和掌声包围时远离你的人;是那个在你失意是一直给你打气的人;是那个别人误解你时,一直相信你的人。知己就像维他命,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人。因为他是如此重要,所以没有的人想拥有,拥有的人更加珍惜。

    第三种含义是指彼此相互了解而关系密切的知己话。典型的应当属于有俞伯牙与钟子期了,《高山流水》不是谁人都能够听懂的,高山流水也不是谁想听就听得到的。知己话,就是说给知道知己心思的人听的话。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有共同语言,要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程度,还要建立起足够的信任,才可以说心里话。要达到这个程度就得先通过交往,在交往中增进了解。在了解中看出双方是否有共同语言,是否值得信任,是否可以说心里话。现代社会,一方面人们的压力大,需要可以听自己倾诉的人;一方面又觉得可以信任的人很少,自己口无遮拦的一说,日后难说会成为他人的笑柄或者被听话的人当作出卖的资源。因此,现代人一方面需要倾诉,一方面又害怕被人出卖或者传播扩散,活得及其压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就成了陌生人之间交流和发泄的平台。不敢在生活中对别人说起的话题,在网络上,对着一个陌生的人却敞开了心扉,想想真是可怜又可悲!

    网络中的人真就这么靠得住吗?客观的说,网络上的倾诉也不是绝对安全的。我想没有哪个傻瓜会第一次聊天就和人说心里话吧,能够达到说心里话的程度,双方也必然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有意无意也必然透露了一些个人信息,建立起一定的信任之后才能说心里话。因为网络的虚拟性,一个虚伪残忍的人可以装成真诚善良的人,一个懦夫可以装成行侠仗义的勇士。一个你自以为可以信任的人最后却把你给出卖了,你还想不通这个人怎么会做出这种事来。

    我以前在聊天时就碰到几个刚加进来就对我说想和我做知心朋友的人,我看着他们打过来的字就想笑。感觉有点像推销商品的人随便攀附老乡和朋友的那种感觉。知心朋友是这么容易交的吗?俗话所:“知人知面不知心。”要做到知心,谈何容易?茫茫人海,能够认识的不多,能够交上朋友的也不会多,能够达到知心朋友的程度更是少之又少,可以说知心朋友是可遇不可求的。既然如此难得,那么和知心朋友该怎么相处呢?鲁迅先生对瞿秋白说过: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意思是说只要有一个充分理解自己的真朋友就可以了,在艰难困苦之中,心灵深处的纽带牢固地连在一起,患难相扶。上文提到的这位文友说:“高兴了叫你出来,大骂一顿;不高兴了叫你出来,臭骂一顿 ;有心事了叫你出来,恨骂一顿;心烦了叫你出来,乱骂一顿——这才叫知已!”我知道他那是调侃,不过也说出了一个知己的相处之道——那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

    我对这位文友的一些说法也不是完全赞同,比如:“被骂的人不许顶嘴,只能说是。”我问他这不是把知己当奴隶或者应声虫了吗?我认为知己是居于相互理解和欣赏而建立起的一种亲密关系,但是这个亲密也是有限度的,不能只顾自己快活,不顾对方的感受。虽然人们总是喜欢在自己亲近的人面前耍性子、闹脾气,但是这个度还是要有的。在遭遇重大打击或变故的时候,作为知己,就是言谈和举止有些过火,也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若是形成了习惯,那也是不行的,毕竟谁也不是别人的受气包和应声虫。素有君子和而不同的说法,知己并不意味着一味的盲从和无原则的符合,有时候知己之间的争论比普通朋友还要激烈些。了解一个人,并不是对他的观点和做法无原则的支持和一味的袒护。必要的时候该争的要争,该吵的也得吵,甚至实在憋得难受时,打一架也是可以的。

    一说到知己,现代人总是喜欢给知己涂上颜色。女的叫“红颜知己”、男的叫“蓝颜知己。”其实,知己从诞生那天起就是没有性别和颜色之分的。也许是古代男女之间授受不亲,男女之间交往的少,成为知己的可能不大吧。据我所知,古代的知己,多数发生在男人之间。到了近现代,随着男女交往的方便和频繁,感情也越来越复杂。在友情、爱情之外又出了一种另类的感情。根据现代流行的说法,红颜知己就是比朋友多一点,比爱人少一点的关系。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石林解释说,正常的红颜知己还是偏朋友多一点,是一种纯洁的异性情感。蓝颜知己是亲情友情爱情之外的第四种情感,是那种比朋友多一点,比情人少一点的关系。

    无论是红颜知己还是蓝颜知己,都与性别有关。因为异性相吸的缘故,这种红(蓝)颜知己的关系最微妙。有些话题,可能不方便和同性朋友说的,会和红(蓝)颜知己说,由于男人女人在看问题的角度和对感情的处理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遇到困难和烦心事时,如果要倾诉或者想从朋友那里得到可行的建议,相比同性朋友而言,红(蓝)颜知己应是最理想的对象。这种关系本身就微妙得很,相处起来,尺度的把握尤为重要。近了就成了情人,远了就是普通朋友。我相信男女之间存在着这种美好、纯洁的感情,只是在某些时候对某些人来说会有向爱情转化的可能。

    要长期保持那种红(蓝)颜知己关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需要双方有足够的理智和定力,还需要得到双方配偶的理解。这两个条件的满足都不太容易,首先,红(蓝)颜知己关系本身距离爱情就很近,恐怕双方都还没意识到,感情就发生了质变。其次,爱情是自私的,夫妻之间也很难容忍配偶把心里话和另一个男人或女人讲而不是和自己讲,也很少有人能接受别的男人或女人对自己的配偶的理解比自己还要多。如此分析下来,红(蓝)颜知己关系是一种美好的关系,也是一种危险的关系,自然也是一种不长久的关系。
   
        红(蓝)颜知己关系固然好,那种没有颜色的知己关系会更好!


                                       2010年7月28日






[ 本帖最后由 陀螺 于 2010-7-30 09:01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7-30 10:07 | 只看该作者
洋洋洒洒的一篇美文出炉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历史上的友情典故也好,现实中的君子之交也罢,无非是对人间友情的一种诠释,由同性知己,到异性知己,再到男女之交的红(蓝)颜知己及网络之交,谈尽世间友情,观点鲜明,主题与时俱进,在这物欲横流的纷繁社会里,一份友情是难得的。欣赏,问好。
3#
发表于 2010-7-30 10:17 | 只看该作者
纷纷扰扰的社会里,有几个知己,足岂!看过陀螺的这篇,我自感很是幸运,有几个无话不谈的朋友,有同性也有异性。不管是哪个,纯粹、信任、尊重、理解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在这里对朋友们真诚的说一声:有你们真好!
4#
发表于 2010-7-30 11:33 | 只看该作者
最近忙,溜上来踩一脚,我家对象这文越来越厉害了,论证丰富,逻辑严密,还引经据典的,学习了。。。。。
人家见你就认为可以是知己,也许是因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那种。
然后先收藏。以后再来看。
我就没有知己,听说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而我不觉得可耻哈哈
对了,字太大了看着眼花:)
5#
 楼主| 发表于 2010-7-30 12:5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太和五中张奇 的帖子

张奇读得认真,评得仔细,谢谢!欢迎指出帖子中不妥当的地方!
6#
 楼主| 发表于 2010-7-30 12:5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若谷 的帖子

有朋友就不孤单,有知己更是值得高兴的事情。祝贺若谷了!
7#
 楼主| 发表于 2010-7-30 13: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云端 的帖子

夸奖的话,咱就不提了。云端把陀螺当对象却不当知己,陀螺伤心呐! 不把陀螺当知己,活该云端孤独!
“人家见你就认为可以是知己,也许是因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那种。”——这话看起来很不合乎实际,要不要问问江天的文友们谁把陀螺当知己了?连云端自己都不把陀螺当知己!
最后还是要谢谢对象忙中偷闲来看陀螺!
8#
发表于 2010-7-30 14:18 | 只看该作者
呵呵,陀螺关于知己的论述可谓很详细了。以前只在乎红颜知己这个词,经陀螺这么一说,才发现蓝颜知己才是知己中的知己。不知道江天的爷们有没有能够幸运地成为陀螺的蓝颜知己的,如果有的话到时候江天的全体朋友们一定要好好地庆贺一番 :lol
9#
发表于 2010-7-30 15:41 | 只看该作者
陀螺对知己的阐述很透彻啊。
没有颜色的知已看来只限于同性了,异性都被冠上颜色了。有颜色的真的危险吗?
10#
发表于 2010-7-30 16: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西夏楼兰 于 2010-7-30 15:41 发表
陀螺对知己的阐述很透彻啊。
没有颜色的知已看来只限于同性了,异性都被冠上颜色了。有颜色的真的危险吗?


楼兰,知己也。
可惜,不识君。
11#
发表于 2010-7-30 16:20 | 只看该作者
不知怎么回事,我一直对管仲没什么好。
在我眼里,与其说鲍叔牙成就了管仲,毋宁说管仲成就了鲍叔牙。
这就是我的认识。
让我交朋友,我绝对不交管仲之类的。
12#
发表于 2010-7-30 16:2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若谷 于 2010-7-30 10:17 发表
纷纷扰扰的社会里,有几个知己,足岂!看过陀螺的这篇,我自感很是幸运,有几个无话不谈的朋友,有同性也有异性。不管是哪个,纯粹、信任、尊重、理解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在这里对朋友们真诚的说一声:有你 ...


大千世界,朋友多多,知己难求。
莫谈什么知己。世上无知己。
呵呵。不是吗?
13#
发表于 2010-7-30 16: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迟暮迂腐 于 2010-7-30 16:22 发表


大千世界,朋友多多,知己难求。
莫谈什么知己。世上无知己。
呵呵。不是吗?


刚说了“楼兰,知己也。可惜,不识君。”
转过身就说世上无知己的话,呵呵,矛盾了吧?
14#
发表于 2010-7-30 17:48 | 只看该作者
朋友是五伦之一,友情是珍贵的,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起作用。
陀螺的文章,不错。

[ 本帖最后由 武俊岭 于 2010-7-30 17:52 编辑 ]
15#
发表于 2010-7-30 17:54 | 只看该作者
談柳宗元 在舊社會,朋友是五倫之一。這方面的道義,古人看得很重。因 為人在社會上工作、生活,就有一個人與人的關系問題。這一關系, 在決定一個人的工作和生活的成敗利鈍方面,較之家庭,尤為重要。 所以,古往今來,有很多文章、戲曲,記述朋友之道,以教育后人, 影響社會。 講朋友故事的文學作品,在中國有相當大的數量。有些并不是一 般人所能做得到的,也是很難學習的。這些故事,常常賦予人物以重 大的矛盾沖突,其結局多帶有悲劇的性質。有的表面看來,矛盾沖突 并不那樣嚴重,只是志同道合,報答知己,比如挂劍摔琴之類。 古代的友道,現在看來,似乎沒有階級性,現在新的概念是同志 或戰友。 中國古文中有一種文體,叫“誄”。在歷代文集中,它占有相當 的位置。字典上說,誄就是:哀死而述其行之辭。就是現在的悼念文 章,都是生者懷念他的死去的同志的。此體而外,古文中還有悼詩、 挽歌、碑文、墓志、行狀、吊文、祭文等等。可見,中國文學用之于 死人者,在過去實在是分量太大了。 紀念死者,主要是為了教育生者。如果不是這樣,過去這些文章 ,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 唐代韓愈寫的《柳宗元墓志銘》,是作家悼念作家的文章。 他真實而生動地記述和描寫了當時文人相交的一些情況,文章寫 得很是精辟。在這篇文章里,我初次見到了“落井下石”一詞和擠之 落井的“擠”字。 “四人幫”把柳宗元拉入法家,我不懂歷史,莫名其妙。 大概是這些政治暴發戶,看上了柳宗元的躁進這一特點吧。但無 論如何,柳宗元也不會喜歡他們這種亂拜祖先的做法的。 我很喜歡柳宗元的文章。他的文章都寫得很短,包含著很深的人 生哲理。這種哲理,不是憑空設想,而是從現實生活中體驗得來。我 很少見到像他這樣把哲理和現實生活,真正形成血肉一體的藝朮功力 。他還能把自然界、人的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政治思想、社會組織 聯系起來。就是說,他能用自然規律、生活規律,表達他對政治、對 社會的見解和理想。使天人互通,把天道和人道統一起來。他用以表 達這樣奧秘的道理的手段,卻是活生生的,人人習見的現實生活的精 細描繪。 例如《河間傳》這篇紀事,后人是把它編入外集的,并不是柳文 的典范之作。就是這樣一篇文章,也充分顯示了柳宗元對現實生活的 深刻剖析的藝朮能力,同時包含了一種可怕的人生几微。 柳宗元是很天真的。他原來是沒經過什么挫折,一帆風順地走上 政治舞台的。一旦不幸,他就經不起風浪,表現得非常狼狽。連和他 有同樣遭遇的蘇東坡,也說他不行。一流放到永州,他就丟魂落魄, 頭也不梳,臉也不洗,渾身泥垢,指甲很長。我沒有到過永州,不熟 悉那里的自然環境。據他自述:到野外散散步,消消愁悶吧,又怕遇 見蛇咬他,又怕遇見大蜂蜇他,還怕水邊有一種虫子,能含沙射向他 的影子,使他生瘡。遇到風景幽靜的地方,他又不敢久停,急忙回家 。 嬉笑之怒,長歌之哀,看來是很有些神經衰弱了。 中國古代諺語:在東方失去的東西,會在西方得到。柳宗元到永 州以后,他的生活視野,思想深度,大大擴展加強了。他認真地、系 統地讀了很多書,他對所聞所見的生活現象、自然景物,反復研究思 考,然后加以極其深刻,極其傳神的描畫。他在這一時期的作品,登 峰造極,輝煌地列入中國文學遺產的寶庫。 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上的流放刑廢,使歷史上增加了很多偉大的 作家。這些人,可能本來就不是政治上的而應該是文學上的大材。王 安石論及八司馬,有一段話十分透辟。 畢竟文人是很脆弱的。他付出的勞力過重,所經的憂患過深,所 處的境遇過苦,在好容易盼到量移柳州之后不久,就死去了,僅僅四 十七歲。 柳宗元死后,他的朋友劉禹錫一祭再祭,都有文章。朋友中間, 以韓愈名望最重,所以請他寫了墓志銘。這些文章,并不能達于幽冥 ,安慰死者,但流傳下來,對于后代研究柳文者,卻有知人論世之用 。 這一非凡的生命的不正常的終結,當然不是“始以童子有奇名” ,后“為名進士”,“以文章稱首”的青年時代的柳宗元,所能預料 到的。 柳宗元遭遇如此坎坷,是有自己的弱點,確實犯了錯誤,并非完 全是無辜受害,或有功反受害,含冤而死。他自己說: “立身一敗,萬事瓦裂,身殘家破,為世大崙。”如果不是假檢 討,那么就是“皆自所求取得之,又何怪也!”朋友們也說到他的缺 點,韓愈說他“不自貴重”,劉禹錫說他是“疏雋少檢”。 仔細想來,柳宗元在當時,對于國家,對于人民,并沒有斬將搴 旗、爭城奪地的功勞。他所遭際的,不過是當時習見的官場失意。再 說,司馬雖小,但究竟還是官職,他可以攜帶家口,并有僮仆,還可 以買地辟園,傲嘯山水,讀書作文,垂名后世,可以說是不幸之幸。 我從青年時期,列身戰斗的行伍,對于舊的朋友之道,是不大講 求的。后來因為身體不好,不耐煩囂,平時不好賓客,也很少外出交 游。對于同志、戰友,也不作過嚴的要求,以為自己也不一定做得到 的事,就不要責備人家。 自從一九七六年,我開始能表達一點真實的情感的時候,我卻非 常懷念這些年死去的伙伴,想寫一點什么來紀念我們過去那一段難得 再有的戰斗生活。這種感情,強烈而迫切,慨嘆而戚愴,但拿起筆來 ,又茫然不知從何說起。我們習慣于聽評書掉淚,替古人擔憂,在揭 示現實生活方面,其能力和膽量確是有遜于古人了。 1978年12月20日
借宝地发一篇孙犁先生的文章。他谈柳宗元,有点意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01:17 , Processed in 0.05629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