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烧饼摊子 [打印本页]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5 07:34
标题: 烧饼摊子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20 编辑 <br /><br />
烧饼摊子
               【文/杜永生】

  每次回老家,女儿总是不忘提醒我,回来的时候一定得带上几块烧饼。
  在老街上,只有一家烧饼摊子。我说摊子,是因为不是正式的门面,始终就在一个位置上,那就是老街的十字路口,原供销社楼下的一个旮旯处。尽管地方很不起眼,可是,烧饼却闻名全镇,如今烧饼摊子的主人实际上已经属于第三代经营者了。我记忆中的老王是在七十年代经营烧饼,其实,在他之前,老王的父亲也一直在经营着。可想而知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能一直这样经营着,毕竟还是少有的事情。
  烧饼是王家祖传的手艺,就这样代代相传着。据街上的老人说,当年解放军横渡长江时,他家的烧饼还送往过前线,我没去考究,所以,在这里也充满着由衷的敬意。后来老王因为身体的缘故,将这个摊子转给了儿子经营。临终前,要求儿子一定将烧饼做下去,不管是否赢利,遇到多少的困难,烧饼要做,摊子要出。曾经的小王已是知命之年,也成了老王,而他从父亲那里确实严严本本、认认真真地将制作烧饼的手艺学的炉火纯青。以至于,他做出来的烧饼一直都供不应求。
  烧饼摊子实际上非常简陋,一个硕大的破旧的炉子,炉子靠墙角的是一块长方形的案板,案板上摊放着香油桶、芝麻罐和一个盛满着青葱末的瓷盆,还有一些必备的工具,而那些已经和、揉、搓好的面块呈浅黄色,实际上,这已经是加工好的面料,就等着拽扯一块再简单的揉搓下,就可以直接贴在炉膛壁上。每次,炉膛上,可以贴上十来块烧饼。烧饼贴上后,就将炉子焐盖上,并根据火候,适当的用鼓风机吹那么几下,五分钟不到就可以出炉了。老王手持一个专用的火钳,从烧饼的上部开始,慢慢地一块块的铲出来。那些等待着人忙不迭就拿在手上,再烫手也不在乎了,嘴上却一个劲地唏唏啧啧。
  老王出摊子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早上和下午,一般早上做到九点,下午做到五点。每天,老俩口子非常辛苦,他们在制作烧饼过程中的相互之间动作的协调,技艺的娴熟,配合的默契,总是给人一种忙而不乱、老道纯熟的感觉。这个时间段,因为有烧饼,有等待着的人,有噪杂的声浪,在老街上却是一道古朴中氤氲着现代气息的风景线。
  他们从父辈手中接过这个摊子,实际上已经营了至少有二十年了。二十年的经营,他们的生活并没因此而富裕起来,相对来说,在老街上也只是一个“够糊生活”这样的水平。这么多年来,不是他们不想着做些其他的活计,可是,他们始终谨记父辈的遗训,执著而坚定地做出一个个酥软、喷香的烧饼。
  他们做出的烧饼,主要有几大类,一是圆形的,甜丝丝的;二是条形的,咸滋滋的;还有就是普通的,酥溜溜的。烧饼的价格很低廉,大块的烧饼每个一元,小块的就是五角钱。不过,那一个大块的吃下肚,绝对让你有撑着的感觉。他的烧饼的口感就在于脆、酥、香。上面的芝麻很多层层叠叠,咬开一口,就像咬着芝麻饼一样。而烧饼的内瓤也是一层一层,油香,葱香一并散溢开来,令人回味悠长。难怪有不少人故意戏谑着,你的烧饼是不是有大麻的成分,怎么吃着让人上瘾呢?
  每天,只要他的摊子一出,炉火捅开,那么,摊子前就围拢了很多人。不大会工夫,烧饼出炉,那热烫烫的,散溢着香酥的味道,确实诱集人的食欲。在烧饼摊子的对面,就是刘式卤肠,有的老街坊真会享受,拿着刚出炉的烧饼,再买上一块钱的卤肠,包裹起来,那真叫美不胜收,滋味无穷。还有,烧饼摊子的下沿就是老茶馆,许多老人大清早就坐在这里,同样买上一块烧饼就着茶水,真是逍遥自在,散心悠然。
  今年夏天,有一次我回去,中午吃饭的时候,家属就来电话,要我一定得带上三十块酥烧饼。问其缘由,原来,我每次回去带的烧饼,她还不忘带同事们享受。大家都是交口称赞。当时天气非常炎热,饭后我就上街找到了正在吃饭的老王,他当时有些为难,毕竟像这样的天气他基本上不出摊子的,可是,他还是答应了我的要求。当我五点多走的时候,老俩口子还在摊子前忙活着,浑身湿透,而做出的烧饼丝毫分量不减,口感不弱。我当时很感动,恁是要给他五十元,他强烈拒绝着并请我下去再需要大量的烧饼时,提前给他一个电话不至于这么紧张。回去的路上,家属更是一个劲地来电话催促着,她和同事的晚餐就等待着烧饼呢。
  在农忙时,尤其像现在,老王出摊子的时间相对提前了不少,主要是考虑到农人们有送早茶(饭)、晚茶的习惯。我是自小就非常喜欢吃他家的烧饼,甚至每年的中秋节,我可以不吃月饼只想着能完整地吃上一块烧饼呢。难怪母亲常说我,你喜欢吃烧饼的程度已经胜过了我做的饭菜了。烧饼于我是离不开了。就是在城里上班,几乎每天早餐就是烧饼。尽管这里的烧饼比起老王的烧饼,确实差着味,但咀嚼起来,总是要想到周末回去多带些回来。每次带回来的烧饼,吃不完就放冰箱里,想吃的时候,在微波炉里转上几分钟,味道基本上没改变。所以,对烧饼,我不仅喜欢吃,还有一种感情充盈在内里。所以,受我的影响,孩子和家属竟都特别喜欢了。
  还有街上的几家麻将馆子,每到下午四点来钟的时候,家主子都会去老街买上多块烧饼,大家咬嚼着,摸着牌,说着笑,逗着趣,那也是一种享受呢。有一段时间,老王去外地的女儿家,摊子歇了有十多天,大家那个急啊,还有一些从乡下特意赶来买烧饼的总是带着遗憾而返。
  老王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南京工作,女儿已出嫁。手艺传给谁?后继无人了。现在老王就时常流露出这样的慨叹。曾经,他要求自己的侄子跟他学习烧饼制作,可是他弟弟一句劈头话差点把他噫噎个跟头:跟你学做烧饼?这也叫手艺?养家糊口都不照(不行),恐怕孩子连老婆都不定能够娶得到!是啊。学做烧饼,没有多少的利润,而且人特别辛苦,谁还会愿意或想到把孩子送去学制作烧饼呢?你看看,那些还在坚守着这门手艺的不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吗?
  老王的烧饼摊子到底还能坚持多久?这不就像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木匠、篾匠、铁匠等,这些手艺实际上已经走进了黄昏的暗影。作为这些手艺的传承人,如今年岁都已很高了。他们对于渐渐失传着的手艺,内心是极不平静的,他们在用最后的气力,用最终的真挚勉力维续着延传着。我想,如果有一天老王因为身体缘故不再做烧饼了,那么,老街上就又失去了一道淳朴的风景,难道我们不也是失去了咀嚼生活的场景了吗?(全文2455个字,于09924
[copyright]
[/copyright]



作者: 张乃光    时间: 2009-10-15 07:38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20 编辑 <br /><br />沙发,勤奋的杜版主,致敬!


作者: 蒙正和    时间: 2009-10-15 08:16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20 编辑 <br /><br />先坐下吃个烧饼,味道真好。杜版辛苦!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5 08:21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20 编辑 <br /><br />沙发,勤奋的杜版主,致敬! [/quote]
感谢张评委的关注与鼓励。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5 08:22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20 编辑 <br /><br />先坐下吃个烧饼,味道真好。杜版辛苦! [/quote]
我也是刚吃完烧饼呢。不过,好事老家街上的王家烧饼好吃呀。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9-10-15 08:58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20 编辑 <br /><br />从文字描述的情况来看,这烧饼与四川的“锅盔”差不多,所以我比较熟悉。文章围绕烧饼展开具象,笔触质朴传神,叙述生动翔实,丰满的感性认识和动感的场景氛围,烘托了传统食品的属性和内涵,牵连而出的不仅有人文风情的元素,更有一种精神继承和坚守的秉性,从而让读者在文章散发出来的怀旧情愫中,体会到了民间精神的传承韵致和向往质朴回归自然的崇尚心境。之外,我还从文章里读出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品位,确实,用朴素的语言,细微的视觉和草芥的气息延伸文章的意境,强调和突出文章的大向度内涵的这种写作手法,是杜版行文的风格特点,也是传统散文倡导的风格,我十分欣赏,精华支持!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10-15 09:07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20 编辑 <br /><br />呵呵!烧饼有味.上小学时,星期天我们一帮小伙伴去拾柴禾,到烧饼店换烧饼吃,那味道至今还香着呢!杜版的这篇文章,充盈着一种浓浓的情愫.一些我们喜爱的吃食正如一些保护动物一样,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传统手艺的传承却后继无人,这也是时代前进中的一种缺憾.文章的内涵,在于老王夫妻的祖传品性,是值得人尊敬的.自然的笔调,呈现出一个打烧饼的热闹场面,以及老街人文百态,仿佛是幅清明上河图.学习好文


作者: 李雷    时间: 2009-10-15 09:21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20 编辑 <br /><br />酥酥的烧饼,浓浓的情思。学习!支持精华!


作者: 碧祠    时间: 2009-10-15 09:23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20 编辑 <br /><br />杜版的文风确实不同凡响,通俗的白描中蕴含着深厚的笔力。


作者: 娴情逸致    时间: 2009-10-15 09:31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20 编辑 <br /><br />信手拈来生活中的平凡事情,能用如此的笔力绘声绘色地描述出来,让我们在文字中咀嚼出了生活的美好。文章质朴,用白描的笔触展现出了一个烧饼摊子特点和不凡。好文,欣赏、学习,问好杜版!


作者: 夏日荷风    时间: 2009-10-15 09:33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20 编辑 <br /><br />街面上的一家烧饼店,因了悠久绵长的历史渊源,因了质朴厚道的主人的经营,在作者的笔下散发出一种弥散着特殊魅力的芳香。我想,是文字赋予了烧饼以更充实的内涵呢,还是烧饼本身的味道沁入了作者的心扉而具有了更大的灵性和启思呢?这样想象的结果,是两者兼而有之,烧饼,融入了作者的生活,触动了作者内心温润情愫的舒展,从而开启了一个厚重而有滋有味的精神之旅。随着物质与精神的融汇,我们看到了一种内心的明澄和一种潜在的希望。
作者从家乡的烧饼摊写起,从自己、家人和普通百姓对烧饼的爱写起,层层推进,厚重大气,使烧饼呈现出立体感和多面性,使生活的美窜起一层层舒展灵动的涟漪。使我明白,享受生活本身,就是要享受生活所赐予我们的每一个细微的经历,从每一个经历中体验到一种从容平乐的情怀,比如,在街头的烧饼店吃的一次香酥甜美的烧饼,比如为家人和朋友捎买烧饼时内心深处涌起的淡淡的喜悦和自豪。
我再一次想到了写作的主体,发现,只要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品味生活,便会时时处处感觉到美文的影子在跳跃;所以,我想,我今后还要继续把目光放低,进一步深入生活,才能更好地展现生活,受惠于美的生活本身。
每次读杜版主的文章,都会有所领悟。谢谢。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10-15 10:01
好吃的烧饼,耐人寻味的烧饼,给人怀恋与充实感觉的烧饼。在北方,烧饼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基本饮食,吃着烧饼做早餐,心里就不会空落落的,而是一种实惠一种满足。读着先生充满生活意味的文字,体味着老王的酸甜苦辣。
   其实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许多民俗许多老艺人的辛勤付出,但他们每况愈下失去了光彩并且一天天在消亡在萧条。这些手艺应该在传承原先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做大做强,即发展了自我也是一种创新,打出像麦当劳一样的品牌就不会萧条与冷落了。

    北方人的肠胃里习惯了面食,尤其像馍馍烧饼之类的吃食,是居家过日子的必备生活食品。我去重庆几天,就特别想吃河西的面饼子,但找遍大街小巷找不到,最后火车到兰州才在车站找到,一口气吃了两个饼子,感觉胃里好受了许多。

    非常赞同夏日荷风的意见:“我再一次想到了写作的主体,发现,只要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品味生活,便会时时处处感觉到美文的影子在跳跃;所以,我想,我今后还要继续把目光放低,进一步深入生活,才能更好地展现生活,受惠于美的生活本身。
每次读杜版主的文章,都会有所领悟。”我们理应该这样睁大眼睛好好品味生活,放心身心就会发现平凡生活的不平凡之处。学习最新力作,拜读并感悟达观的生活态度,认真为人为文的习惯。问好朋友!
作者: 黑龙江小龙女    时间: 2009-10-15 10:17
看描写的烧饼,跟我们这里大同小异。杜斑此篇更注意写的是人。他们朴实,热情的品质,总令人感动。
做人,处事的道理,在字里行间的表述中,得以呈现。
作者: 若水    时间: 2009-10-15 11:31
家乡物事留给我们的印象、带给我们的享受,每次咀嚼都会别有一番风味。乡愁是一杯最纯正的酒,它能使我们沉醉其内,并不时唤起我们的怀思。好文,问候!
作者: 清浅居    时间: 2009-10-15 11:38
“烧饼”再普通不过的一种食品,平日里司空见惯了的食品,但在杜版的笔下却赋予了厚重的情愫,质朴无华的表述,逐字逐句的走进读者的心里,读完后莫名间有了一种感动,这种感动是一种朴素的情感,是一种真实的情感。
问好杜老师,祝秋安!
作者: 洪水河畔    时间: 2009-10-15 11:43
从文字描述的情况来看,这烧饼与四川的“锅盔”差不多,所以我比较熟悉。文章围绕烧饼展开具象,笔触质朴传神,叙述生动翔实,丰满的感性认识和动感的场景氛围,烘托了传统食品的属性和内涵,牵连而出的不仅有人文风情的元素,更有一种精神继承和坚守的秉性,从而让读者在文章散发出来的怀旧情愫中,体会到了民间精神的传承韵致和向往质朴回归自然的崇尚心境。之外,我还从文章里读出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品位,确实,用朴素的语言,细微的视觉和草芥的气息延伸文章的意境,强调和突出文章的大向度内涵的这种写作手法,是杜版行文的风格特点,也是传统散文倡导的风格,我十分欣赏,精华支持!

同意敬老师的点评,还是回归自然的好,在形式上做左冲右突的闯将终究不长久。欣赏问好!
作者: 刘芝英    时间: 2009-10-15 12:06
描写细腻传神,生动感人,好文章。
作者: 淡然涵凝    时间: 2009-10-15 12:35
从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出生活的真谛,从平凡人物的描写中领会朴素的人生
作者: 川媚    时间: 2009-10-15 12:48
老王的烧饼摊子到底还能坚持多久?这不就像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木匠、篾匠、铁匠等,这些手艺实际上已经走进了黄昏的暗影。作为这些手艺的传承人,如今年岁都已很高了。他们对于渐渐失传着的手艺,内心是极不平静的,他们在用最后的气力,用最终的真挚勉力维续着延传着。我想,如果有一天老王因为身体缘故不再做烧饼了,那么,老街上就又失去了一道淳朴的风景,难道我们不也是失去了咀嚼生活的场景了吗?

言近旨远,生活味真切浓郁,学习杜版新作。
作者: 木祥    时间: 2009-10-15 13:42
跟你学做烧饼?这也叫手艺?养家糊口都不照(不行),恐怕孩子连老婆都不定能够娶得到!

此言极是.然而,就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传统工艺慢慢消失,值得深思.
作者: 跃农    时间: 2009-10-15 14:18
用朴素的语言作了细致入微的叙写,多角度地展示了烧饼的特色,展示了人物的形象。
作者: 向启兰    时间: 2009-10-15 14:47
写实的手笔,朴素的文字,却让人感到作者对平凡生活中平凡人平凡事物的热爱之情。问候!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5 15:16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09-10-15 08:58 发表
从文字描述的情况来看,这烧饼与四川的“锅盔”差不多,所以我比较熟悉。文章围绕烧饼展开具象,笔触质朴传神,叙述生动翔实,丰满的感性认识和动感的场景氛围,烘托了传统食品的属性和内涵,牵连而出的不仅有人文风 ...


非常感谢您的悉心点评与热情的鼓励。本来我是拍的好几张照片呢,可惜被孩子玩手机时怎么搞没了。我想等待这个周末回去再补拍几张呢。对于这个始终经营着的烧饼摊子,我一直都非常敬重两位老人。真的很不容易。这么多年了没挣什么钱,就是坚定地守侯着,为着街坊,为着父辈的遗训,为着老街......我也一直想写写他们,终于写出来了。您的点评里,让我得到了很大的受益。敬礼!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5 15:17
原帖由 季大相 于 2009-10-15 09:07 发表
呵呵!烧饼有味.上小学时,星期天我们一帮小伙伴去拾柴禾,到烧饼店换烧饼吃,那味道至今还香着呢!杜版的这篇文章,充盈着一种浓浓的情愫.一些我们喜爱的吃食正如一些保护动物一样,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传统手艺的传承 ...


非常感谢大相的关注与热情的鼓励。来的时候,我会让你带上几块的。包你喜欢。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5 15:17
原帖由 李雷 于 2009-10-15 09:21 发表
酥酥的烧饼,浓浓的情思。学习!支持精华!


感谢朋友的关注与鼓励。刚欣赏了你的新文。写的很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5 15:18
原帖由 碧祠 于 2009-10-15 09:23 发表
杜版的文风确实不同凡响,通俗的白描中蕴含着深厚的笔力。


感谢朋友的关注与热情的鼓励。一直在努力写出能让大家满意的文字。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5 15:19
原帖由 娴情逸致 于 2009-10-15 09:31 发表
信手拈来生活中的平凡事情,能用如此的笔力绘声绘色地描述出来,让我们在文字中咀嚼出了生活的美好。文章质朴,用白描的笔触展现出了一个烧饼摊子特点和不凡。好文,欣赏、学习,问好杜版!


感谢你的关注与热情的鼓励。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5 15:21
原帖由 夏日荷风 于 2009-10-15 09:33 发表
街面上的一家烧饼店,因了悠久绵长的历史渊源,因了质朴厚道的主人的经营,在作者的笔下散发出一种弥散着特殊魅力的芳香。我想,是文字赋予了烧饼以更充实的内涵呢,还是烧饼本身的味道沁入了作者的心扉而具有了更大 ...


非常感谢荷风的悉心点评与热情的鼓励。一直在关注着你的点评文字。在我的感受中,这是比较专业化的了,是令人欣喜的。当然,这还表现出你对人的真诚,对文字的细心。这是难得的。也是值得我所学习着的。握手!致敬!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5 15:24
原帖由 于文华 于 2009-10-15 10:01 发表
好吃的烧饼,耐人寻味的烧饼,给人怀恋与充实感觉的烧饼。在北方,烧饼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基本饮食,吃着烧饼做早餐,心里就不会空落落的,而是一种实惠一种满足。读着先生充满生活意味的文字,体味着老王的酸甜苦辣。 ...


看到文华如此悉心的点评让我深深感动。实际上,对于写乡土文字,你是最成熟的。也一直喜欢着你的乡土文字。握手!致敬!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5 15:24
原帖由 黑龙江小龙女 于 2009-10-15 10:17 发表
看描写的烧饼,跟我们这里大同小异。杜斑此篇更注意写的是人。他们朴实,热情的品质,总令人感动。
做人,处事的道理,在字里行间的表述中,得以呈现。


感谢龙女版主的关注与鼓励。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5 15:25
原帖由 若水 于 2009-10-15 11:31 发表
家乡物事留给我们的印象、带给我们的享受,每次咀嚼都会别有一番风味。乡愁是一杯最纯正的酒,它能使我们沉醉其内,并不时唤起我们的怀思。好文,问候!


感谢若水的关注与热情的鼓励。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5 15:26
原帖由 清浅居 于 2009-10-15 11:38 发表
“烧饼”再普通不过的一种食品,平日里司空见惯了的食品,但在杜版的笔下却赋予了厚重的情愫,质朴无华的表述,逐字逐句的走进读者的心里,读完后莫名间有了一种感动,这种感动是一种朴素的情感,是一种真实的情感。 ...


感谢你的关注与鼓励。握手!致敬!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5 15:27
原帖由 洪水河畔 于 2009-10-15 11:43 发表
从文字描述的情况来看,这烧饼与四川的“锅盔”差不多,所以我比较熟悉。文章围绕烧饼展开具象,笔触质朴传神,叙述生动翔实,丰满的感性认识和动感的场景氛围,烘托了传统食品的属性和内涵,牵连而出的不仅有人文风 ...


感谢你的关注与鼓励。刚欣赏了你的新文《喝酒》呢。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5 15:28
原帖由 刘芝英 于 2009-10-15 12:06 发表
描写细腻传神,生动感人,好文章。


感谢朋友的关注与鼓励。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5 15:28
原帖由 淡然涵凝 于 2009-10-15 12:35 发表
从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出生活的真谛,从平凡人物的描写中领会朴素的人生


感谢你的关注与鼓励。握手!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5 15:29
原帖由 川媚 于 2009-10-15 12:48 发表
老王的烧饼摊子到底还能坚持多久?这不就像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木匠、篾匠、铁匠等,这些手艺实际上已经走进了黄昏的暗影。作为这些手艺的传承人,如今年岁都已很高了。他们对于渐渐失传着的手艺,内心是极不平静的 ...


感谢你的关注。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5 15:29
原帖由 木祥 于 2009-10-15 13:42 发表
跟你学做烧饼?这也叫手艺?养家糊口都不照(不行),恐怕孩子连老婆都不定能够娶得到!

此言极是.然而,就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传统工艺慢慢消失,值得深思.


感谢你的关注。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5 15:30
原帖由 跃农 于 2009-10-15 14:18 发表
用朴素的语言作了细致入微的叙写,多角度地展示了烧饼的特色,展示了人物的形象。


感谢你的关注与鼓励。握手!致敬!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5 15:30
原帖由 向启兰 于 2009-10-15 14:47 发表
写实的手笔,朴素的文字,却让人感到作者对平凡生活中平凡人平凡事物的热爱之情。问候!


感谢你的关注与鼓励。最近没欣赏到你的散文哦。问好!
作者: 寂寞沙洲    时间: 2009-10-15 15:55
有滋有味的烧饼,好吃!作者很善于发现生活,让你的生活在文字里鲜活。问好杜版主。
作者: 赵德义    时间: 2009-10-15 15:55
烧饼给每个人不同的记忆,杜老师的感悟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欣赏!!
作者: 380873933zxa    时间: 2009-10-15 15:56
标题: 传统的东西怎样传承下去?忧心!
1、运用白描手法不亚于朱自清描写背影!
2、文章主题让人有一种淡淡的忧思!传统的东西怎样传承下去?忧心忡忡!
好笔力!欣赏!
作者: 夏日荷风    时间: 2009-10-15 16:16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09-10-15 15:21 发表


非常感谢荷风的悉心点评与热情的鼓励。一直在关注着你的点评文字。在我的感受中,这是比较专业化的了,是令人欣喜的。当然,这还表现出你对人的真诚,对文字的细心。这是难得的。也是值得我所学习着的。握手!致 ...
感谢敬版的关注,您的关注一直是我写作的动力。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5 17:21
原帖由 寂寞沙洲 于 2009-10-15 15:55 发表
有滋有味的烧饼,好吃!作者很善于发现生活,让你的生活在文字里鲜活。问好杜版主。


感谢你的关注与鼓励。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5 17:21
原帖由 赵德义 于 2009-10-15 15:55 发表
烧饼给每个人不同的记忆,杜老师的感悟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欣赏!!


有时间过来,请你品尝呀。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5 17:21
原帖由 380873933zxa 于 2009-10-15 15:56 发表
1、运用白描手法不亚于朱自清描写背影!
2、文章主题让人有一种淡淡的忧思!传统的东西怎样传承下去?忧心忡忡!
好笔力!欣赏!


感谢朋友的关注与鼓励。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5 17:22
原帖由 夏日荷风 于 2009-10-15 16:16 发表
感谢敬版的关注,您的关注一直是我写作的动力。


?写错了了吧。
作者: 炬焰炯炯    时间: 2009-10-15 17:25
呵呵,口水直流,非常想吃“烧饼”摊上买的烧饼,可惜现在买不到了。永生兄长勾起了我的馋虫,问好,学习,欣赏!
作者: 安蕊    时间: 2009-10-15 17:37
语言自然清新,质朴不失厚实,好文,学习。
作者: 梁星钧    时间: 2009-10-15 18:31
  简谈谈感:

  ①喜欢读永生这样的写实文章。看得见摸得着,生活中有这样的实例或影子,亲切感信服感强。
  ②喜欢永生这样的行文笔调。空松清实。读起来不累,不霸道,不强人所难接受,而事实上又引人读,耐人寻味。
  ③欣赏文中描述和刻画细节的功力。这个细描可不易,尤那些人人司空见惯的场景,能做到实真特,没一番功夫可不行,该文本做到了。它的好处在于,使文有了实感,撑得起,撑得稳,像骨架好的人,血肉也丰满。
  ④欣赏文尾画龙点晴段落。为全文的精核。使全文更加生动立体和有了精神的旨核。是呀,这样收入并不高的手艺人,终极图的是个什么呢?惯性使然?兴致所致?为了别人所需?还是什么别的目的?不肯传人,非出于保守,或什么祖传,是替他人生计想,不想误人。但这道风景线不能无。
作者: 一泓秋水    时间: 2009-10-15 18:46
文章围绕烧饼展开具象,笔触质朴传神,叙述生动翔实,丰满的感性认识和动感的场景氛围,烘托了传统食品的属性和内涵,牵连而出的不仅有人文风情的元素,更有一种精神继承和坚守的秉性,从而让读者在文章散发出来的怀旧情愫中,体会到了民间精神的传承韵致和向往质朴回归自然的崇尚心境。之外,我还从文章里读出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品位,确实,用朴素的语言,细微的视觉和草芥的气息延伸文章的意境,强调和突出文章的大向度内涵的这种写作手法。
问好杜版!
平凡中见功底,欣赏学习这种手法
作者: 一七    时间: 2009-10-15 18:57
烧饼凝聚了历史,凝聚了情感,凝聚了勤劳的品质,这样的烧饼想必吃来一定别样的可口吧。这样的文字是对生活的真实写照。烧饼,并不特别,但是能从烧饼中得到的感悟与体会是特别的。对于文化或者是手艺的继承在这个时代着实让人担忧。
季老师的文章总是馋人,现在杜版也拿烧饼来馋人了。我肚子又饿了,还真得画饼充饥去了。
作者: 田一丁    时间: 2009-10-15 19:24
老王的烧饼摊子到底还能坚持多久?这不就像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木匠、篾匠、铁匠等,这些手艺实际上已经走进了黄昏的暗影。作为这些手艺的传承人,如今年岁都已很高了。他们对于渐渐失传着的手艺,内心是极不平静的,他们在用最后的气力,用最终的真挚勉力维续着延传着。我想,如果有一天老王因为身体缘故不再做烧饼了,那么,老街上就又失去了一道淳朴的风景,难道我们不也是失去了咀嚼生活的场景了吗?
欣赏杜版质朴的文字。凡人凡事,在你的笔下熠熠生辉!问好杜版!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09-10-15 20:10
文笔质朴,开阖自如。因为下乡,来迟了。支持敬版精华意见!
作者: 西溪    时间: 2009-10-15 20:12
看着杜版的文字,心里亲切、温暖。
杜版的文字,记录着一个普通手艺人一生一世的秉持。他没有太多的收益,但是这个世界不可缺少的。人,没有必要都去作惊天动地的大事,平凡中笃定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事业,一样很伟大。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一日千里,人们都忙着去淘金,谁还会理会这些小事情呢?却不知,这些工艺一旦消失,就再也不可能找回来了。
杜版平实、朴素、真诚的文字,关注着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但反映的却是令人深刻思考的社会问题,这样的关注,无疑是一个为文者的良好姿态。

诚挚问候杜版,秋日快乐!
作者: 苏忠伟    时间: 2009-10-15 20:23
读着讲述烧饼的文字,感受着这种传统美食的香甜味。
问好杜版主!
作者: 雪梦    时间: 2009-10-15 20:25
真实的场景,细腻的文笔。字里行间散发着淳朴的民风民情。阅后亲切,自然,感动!
我们这条街上也有个烧饼摊,也是夫妻俩在忙活,看你的文字,不禁让我想起了那夫妻俩。
久不见,问好杜版!
作者: 若谷    时间: 2009-10-16 09:01
老王的烧饼摊子到底还能坚持多久?这不就像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木匠、篾匠、铁匠等,这些手艺实际上已经走进了黄昏的暗影。…………我想,如果有一天老王因为身体缘故不再做烧饼了,那么,老街上就又失去了一道淳朴的风景,难道我们不也是失去了咀嚼生活的场景了吗?
这样的感慨,在这发展迅速的时代总是很多,很多……  也如同感慨一些好的民风好的人情世故一样……
读杜老师的文章,总是感觉到过去的温暖,还有诸多对过去的留恋。问好杜老师!
作者: 笨小暖    时间: 2009-10-16 10:07
一个烧饼,一餐文化,一场思想,一门艺术……这四个点,被作者运用得极其巧妙,趣意滋生。可见,在文人的精彩笔下,无一不生动,无一不艺术,无论是来自市井,还是来自民间,终归流淌到文学的艺术境界之内。我喜欢读这样的文章,它与生活的某一处平凡、细微相连得那样贴近,那样亲密,从而带动生活中的艺术向往。
问好杜老师!:)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6 10:36
原帖由 炬焰炯炯 于 2009-10-15 17:25 发表
呵呵,口水直流,非常想吃“烧饼”摊上买的烧饼,可惜现在买不到了。永生兄长勾起了我的馋虫,问好,学习,欣赏!


感谢你的关注。想吃?容易!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6 10:37
原帖由 安蕊 于 2009-10-15 17:37 发表
语言自然清新,质朴不失厚实,好文,学习。


感谢朋友的关注与鼓励。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6 10:38
原帖由 梁星钧 于 2009-10-15 18:31 发表
  简谈谈感:

  ①喜欢读永生这样的写实文章。看得见摸得着,生活中有这样的实例或影子,亲切感信服感强。
  ②喜欢永生这样的行文笔调。空松清实。读起来不累,不霸道,不强人所难接受,而事实上又引人读 ...


非常感谢星钧悉心而独特的点评。这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期待。握手!致敬!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6 10:39
原帖由 一泓秋水 于 2009-10-15 18:46 发表
文章围绕烧饼展开具象,笔触质朴传神,叙述生动翔实,丰满的感性认识和动感的场景氛围,烘托了传统食品的属性和内涵,牵连而出的不仅有人文风情的元素,更有一种精神继承和坚守的秉性,从而让读者在文章散发出来的怀 ...


感谢朋友的关注与鼓励。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6 10:40
原帖由 一七 于 2009-10-15 18:57 发表
烧饼凝聚了历史,凝聚了情感,凝聚了勤劳的品质,这样的烧饼想必吃来一定别样的可口吧。这样的文字是对生活的真实写照。烧饼,并不特别,但是能从烧饼中得到的感悟与体会是特别的。对于文化或者是手艺的继承在这个时 ...


感谢一七的关注与悉心的点评。反正我每天早点就是烧饼。但不是老街上的烧饼呢。明天回去,带点回来,再重新拍几张图片。嘿嘿。你要是真正地吃到了这样的烧饼,一定非常喜欢的。握手!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6 10:41
原帖由 田一丁 于 2009-10-15 19:24 发表
老王的烧饼摊子到底还能坚持多久?这不就像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木匠、篾匠、铁匠等,这些手艺实际上已经走进了黄昏的暗影。作为这些手艺的传承人,如今年岁都已很高了。他们对于渐渐失传着的手艺,内心是极不平静的 ...


感谢一丁朋友的关注与鼓励。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6 10:43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09-10-15 20:10 发表
文笔质朴,开阖自如。因为下乡,来迟了。支持敬版精华意见!


感谢高版主的鼓励。最近事情比较多吧。很快又到年底了哦。事情一定非常多。我反正将该做的事情三下五除二做完。不过,事情还有很多,做的快,就是腾出时间上来看文章。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6 10:43
原帖由 西溪 于 2009-10-15 20:12 发表
看着杜版的文字,心里亲切、温暖。
杜版的文字,记录着一个普通手艺人一生一世的秉持。他没有太多的收益,但是这个世界不可缺少的。人,没有必要都去作惊天动地的大事,平凡中笃定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事业,一样很 ...


感谢西溪悉心的点评。一直以来得到了你的关注与鼓励,我很感动。握手!致敬!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6 10:44
原帖由 苏忠伟 于 2009-10-15 20:23 发表
读着讲述烧饼的文字,感受着这种传统美食的香甜味。
问好杜版主!


感谢忠伟的关注与鼓励。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6 10:45
原帖由 雪梦 于 2009-10-15 20:25 发表
真实的场景,细腻的文笔。字里行间散发着淳朴的民风民情。阅后亲切,自然,感动!
我们这条街上也有个烧饼摊,也是夫妻俩在忙活,看你的文字,不禁让我想起了那夫妻俩。
久不见,问好杜版!


那就写出来吧。其实像他们这样的还有很多。关键是他们不仅仅为了生活,还是在坚韧地将这门手艺传扬承去。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6 10:46
原帖由 章烨zhangye 于 2009-10-15 23:26 发表
先提读一下杜版的美文,过后学习回复。问好。


期待着你的点评意见或建议。握手!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6 10:46
原帖由 若谷 于 2009-10-16 09:01 发表
老王的烧饼摊子到底还能坚持多久?这不就像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木匠、篾匠、铁匠等,这些手艺实际上已经走进了黄昏的暗影。…………我想,如果有一天老王因为身体缘故不再做烧饼了,那么,老街上就又失去了一道淳朴 ...


感谢你的关注与鼓励。最近还是那么忙吧。天冷了,诊所的事情一定更多了。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6 10:47
原帖由 笨小暖 于 2009-10-16 10:07 发表
一个烧饼,一餐文化,一场思想,一门艺术……这四个点,被作者运用得极其巧妙,趣意滋生。可见,在文人的精彩笔下,无一不生动,无一不艺术,无论是来自市井,还是来自民间,终归流淌到文学的艺术境界之内。我喜欢读 ...


非常感谢你的关注与悉心的点评。从你的文字里,给我的是一种启发。握手!致敬!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6 14:31
原帖由 章烨zhangye 于 2009-10-16 11:08 发表

敬老的点评非常精彩。学习。


恩。他一直是我学习的样板。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6 14:32
原帖由 章烨zhangye 于 2009-10-16 11:47 发表
全文从文化视野的角度,对乡间传承的一门手艺做了精微细腻的描述,继而把艺人对传统手艺的承继和秉持的精神内核做了完整鲜活的呈现。这种深入与挖掘的文化倾向,平易亲和的朴实气息与柔软博爱的悲悯情怀,立体地交织 ...


非常感谢章烨悉心的点评和热情的鼓励。你的〈秋潮〉一文写的很好。我看了至少有三遍了。握手!致敬!
作者: 小月    时间: 2009-10-16 15:2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朱荣华    时间: 2009-10-16 16:59
标题: 也是
小吃,美食,文化传承!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6 17:30
原帖由 小月 于 2009-10-16 15:23 发表

好文美评一起学习一下。


感谢你的关注。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6 17:31
原帖由 朱荣华 于 2009-10-16 16:59 发表
小吃,美食,文化传承!


感谢你的关注。问好!
作者: wzq3316    时间: 2009-10-16 21:09
喜欢。问好永生,学习。
作者: 一丁    时间: 2009-10-17 09:37
味道真好。问好!!
作者: 摇曳风铃    时间: 2009-10-17 13:46
原帖由 夏日荷风 于 2009-10-15 09:33 发表
街面上的一家烧饼店,因了悠久绵长的历史渊源,因了质朴厚道的主人的经营,在作者的笔下散发出一种弥散着特殊魅力的芳香。我想,是文字赋予了烧饼以更充实的内涵呢,还是烧饼本身的味道沁入了作者的心扉而具有了更大 ...

这样的点评很经典.我们这里也有一家烧饼摊,十多年了,经久不衰.
问好杜版.
作者: 芳香碧丝草    时间: 2009-10-17 14:49
亲不亲,家乡水。杜版的文字,一直离不开家乡的人,家乡的水土人情,因爱着这片土地,所以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你都能将其写得情愫饱满,读来让人感动。
烧饼?是不是就是火烧呀?
学习美文!问好杜版!
作者: 心中的秘密    时间: 2009-10-17 15:37
看来各地的烧饼各有千秋,我觉得还是杜老师那里的好吃:咬一口,像咬到了芝麻饼……香极了!
这烧饼有形,有色,有味……好吃!
一个浓浓乡情在笔尖流淌,感染着文字,感染着读者,感染着我。
欣赏精华文章!感受文章的魅力所在!
学习!
问好!
作者: 逆风飞扬    时间: 2009-10-17 18:34
从小就喜欢吃烧饼,不知道杜版哪里人,好象比我们这儿的烧饼好吃哦!
好文字!学习,问好!
作者: 飞花落叶    时间: 2009-10-17 23:26
我们这里有好几处烧饼摊子,像你描述的这种摊子。
我喜欢吃烧饼,除了喜欢它的风味,只要是图省事,携带也方便,不像别的早点类油腻腻的……
喜欢读你的文字,如同和兄弟姐妹唠家常哩。
作者: 夏日荷风    时间: 2009-10-18 09:33
提读,问候。
作者: 冷晰子    时间: 2009-10-18 11:00
生活处处有风景,生命处处有感恩。
这句话,在永生的字里,再次深刻领悟。
作者: 白云轻轻    时间: 2009-10-18 11:35
他的烧饼的口感就在于脆、酥、香。上面的芝麻很多层层叠叠,咬开一口,就像咬着芝麻饼一样。而烧饼的内瓤也是一层一层,油香,葱香一并散溢开来,令人回味悠长。难怪有不少人故意戏谑着,你的烧饼是不是有大麻的成分,怎么吃着让人上瘾呢

---看着人怪想吃滴  杜版版好文字好功底!学习了~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9-10-18 11:47
烧饼看来是极其平淡的,永生兄在描述的同时,却能挖掘出最深层的东西,这就让人唏嘘了:有许多东西,会随岁月的流逝而流逝,即便平凡,也是令人感慨的。朴实而深沉,言短而意长。好文字,学习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8 18:37
原帖由 wzq3316 于 2009-10-16 21:09 发表
喜欢。问好永生,学习。


感谢你的关注与鼓励。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8 18:38
原帖由 一丁 于 2009-10-17 09:37 发表
味道真好。问好!!


味道确实很好的。今天又带回了很多呢。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8 18:38
原帖由 摇曳风铃 于 2009-10-17 13:46 发表

这样的点评很经典.我们这里也有一家烧饼摊,十多年了,经久不衰.
问好杜版.


感谢你的关注。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8 18:38
原帖由 芳香碧丝草 于 2009-10-17 14:49 发表
亲不亲,家乡水。杜版的文字,一直离不开家乡的人,家乡的水土人情,因爱着这片土地,所以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你都能将其写得情愫饱满,读来让人感动。
烧饼?是不是就是火烧呀?
学习美文!问好杜版!


感谢你悉心的点评。烧饼是炕出来的。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8 18:39
原帖由 心中的秘密 于 2009-10-17 15:37 发表
看来各地的烧饼各有千秋,我觉得还是杜老师那里的好吃:咬一口,像咬到了芝麻饼……香极了!
这烧饼有形,有色,有味……好吃!
一个浓浓乡情在笔尖流淌,感染着文字,感染着读者,感染着我。
欣赏精华文章!感受 ...


感谢你的关注与鼓励。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8 18:39
原帖由 逆风飞扬 于 2009-10-17 18:34 发表
从小就喜欢吃烧饼,不知道杜版哪里人,好象比我们这儿的烧饼好吃哦!
好文字!学习,问好!


感谢你的关注。我是安徽滁州人。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8 18:40
原帖由 飞花落叶 于 2009-10-17 23:26 发表
我们这里有好几处烧饼摊子,像你描述的这种摊子。
我喜欢吃烧饼,除了喜欢它的风味,只要是图省事,携带也方便,不像别的早点类油腻腻的……
喜欢读你的文字,如同和兄弟姐妹唠家常哩。


感谢你的关注。今天带回了不少呢。有甜的也有咸的。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8 18:40
原帖由 夏日荷风 于 2009-10-18 09:33 发表
提读,问候。


感谢你的再次关注。刚回来。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8 18:40
原帖由 冷晰子 于 2009-10-18 11:00 发表
生活处处有风景,生命处处有感恩。
这句话,在永生的字里,再次深刻领悟。


感谢你的关注与鼓励。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10-18 18:41
原帖由 白云轻轻 于 2009-10-18 11:35 发表
他的烧饼的口感就在于脆、酥、香。上面的芝麻很多层层叠叠,咬开一口,就像咬着芝麻饼一样。而烧饼的内瓤也是一层一层,油香,葱香一并散溢开来,令人回味悠长。难怪有不少人故意戏谑着,你的烧饼是不是有大麻的成分 ...


感谢你的关注与鼓励。晚上,做一个青菜汤,吃烧饼了。
作者: 梦里春秋    时间: 2009-10-18 20:09
连评论都 这么专业,不会评,就学习了。问好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