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077|回复: 1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可恶的篡改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3 11: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曲解别人的话在中国是很流行的,几千年都如此。面对面说话还好,至少被曲解的人有解释的机会,书面或者网络里表达的意思也有可能进一步说清楚,这要看别人给不给你机会,或者你的影响力有多大,说白了,是你的话语权有多大,比如那些控制媒体的人,即使说错了也可以解释对了。反过来一样,如果你没有话语权,即使说对了,也能让有话语权的人解释错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让我们都长着一张嘴呢?总不能装哑巴。


    真正的曲解是可以被原谅的,毕竟谁也不是绝顶聪明,何况也许是因为我们自己表达不清才导致别人误解的。而这样的人往往是原意听当事人的进一步解释的。可怕的是有人故意曲解你的意思。故意曲解无非是想通过你的影响力、借你的口达到他的目的。曲解活人的意思也无大害,若是危害到当事人的利益或对社会造成了坏影响,只要当事人忍无可忍,加上能力足够,完全可以痛斥和表白,洗刷自己,还自己一个清白。所以那些怀着阴险的目的的人,通常会选择曲解死人的意思,瞒天过海。可怜死人有口难辨(我不知道死人靠什么说话,暂且也认为靠“嘴”吧),冤枉得真想再死个十回八回的。


    一般的曲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用不着上纲上线,死人自己都不计较,活人也没必要较真。比如“桃之夭夭”被曲解成“逃之夭夭”,这有什么呢,顶多是丰富了汉语的成语库,活人如果想解释解释它的来历,还显得自己文化功底深,要是能把原诗背出来,换来一片羡慕和赞许声也不一定。而“囫囵吞枣”当初也是因为“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的说法惹得某无名氏苦思冥想而得出的吃枣的办法,虽然因遭人嘲笑致使一种探索精神被淡化忽略,同时由于后来对“囫囵吞枣”的曲解而使梨和枣对人体的损益这个医学常识长时间没能得到普及,但也不至于对社会和世人造成多大危害,就算是今天,我们都知道了这个医学常识,也没见有几个人吃梨嚼而不咽,吃枣吞而不嚼,就像烟酒,明明知道不好,还不是照喝照抽不误?


    那些故意曲解名人尤其是古远的名人说教的做法,就值得小心了,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甚至会因为改变了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判断标准而对我们的生存环境以及我们本身造成摧残。中国人是尊老尚古的民族,我们甚至把一些精粹的古人称为“圣人”,圣人的话自然就是“圣旨”,当然应该遵从。那些怀有巨大目的的人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会大肆篡改老祖宗的话,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方面,你说的话没有那么大的威力,别人会质疑,一质疑就会露馅;另一方面,对老祖宗的充分信赖和探究的困难性使慵懒的中国人宁愿选择相信——一部薄薄的《论语》,有几个人认真读过?但许多人却相信“以德报怨”是孔子的圣言并付诸实施,这让我们的民族蒙受了多么大的委屈啊!因着“以德报怨”,我们竟然连小日本的战争赔款都不要了,不但没有感化它,还换回了耳光!是孔子错了吗?当然不是。孔子是坚决反对的:如果“以德报怨”,那么用什么报“德”呢?应该“以直报怨”,而“以德报德”。这才是我们应该遵从的道德观!这么伟大的话,竟然因为曲解不但使圣人蒙羞,而且使国人蒙羞。


    其实曲解者也没什么高招,无非采用“断章取义”、“偷梁换柱”、“暗度陈仓”等简单的方法。方法简单,贻害无穷。且不说老祖宗闪闪发光的智慧被遮蔽得黯然失色,也不说中华文明的象征被剥蚀得体无完肤,更不说真理和哲理的尊严被涂抹得不伦不类,单说它对我们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毁坏和对社会秩序的摧残,就足以让我们警醒,进而攻之。


    断章取义者,把古人的话或掐头去尾或强行按自己的意思加入标点(古文并无标点),字没变,道理变了。仍然是《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说,民众的素质达了你要求的程度,就要由着他们,如果民众的素质不行,就要教育他们,使他们提高认识水平。这是朴素的民本思想。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这句话变成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完全变了:可以让民众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不需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是典型的愚民政策。试想,推崇德治、仁政的孔子,说出“所重民、食、丧、祭”以“民”为第一位的孔子、痛斥“苛政猛于虎”的孔子会说出这样的话吗?提出尊礼爱人、倡导“有教无类”的孔子会说出这样的话吗?宣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儒家思想会炫耀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教吗?当然不会。但这个两千多年前就产生的优秀的治国大纲却被别有用心的人篡改得光辉尽失,不但愚弄了民,也愚弄了君,多少朝代为之覆灭!退一步讲,我们也宁愿相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偷梁换柱者,以谐音偷换古人的话中的关键词或将关键词以近义词替代,使原话思想为之一变。那句影响了世世代代中国人判断力、把国人钉上道德的耻辱柱上的著名的话“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原话却是充满正能量、体现男人本色的“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一个“度”谐而成“度”,完全改变了男人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又引发了多少勾心斗角、亲情反目、血流成河的惨案!男人颜面为之尽失;“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体现了人人平等、文明高尚的社会风气,阴谋者利用“尊卑”的层次关系,巧妙替换成“上下”,于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堂而皇之大行其道,历朝历代,有多少人逃避了法律的制裁,又有多少人错失了礼教的熏陶,五千年文明古国几乎跌入荒蛮之渊;“无尖不商”——卖粮者把斗和升堆得尖尖的,这是让利,别有用心者偷梁换柱,一个“奸”何其阴险!天下商人蒙受不白之冤,与其承受莫须有的罪名,不如铤而走险,良好的导向顿时堰塞。


    暗度陈仓者,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他利用了民众的没文化。比如,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正是利用了重庆和湖南的方言,他们管“鞋子”叫“孩子”,这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曲解,却也能大肆流行,可怜的湖南人!不明不白地开创了“心狠恶毒”的先河。而这样一句恶俗的“名言”,竟然成为许多丧失伦理道德者大行其恶的挡箭牌!在这样的“真理”指引下,人们的价值观失去了平衡,做事不择手段,在他们眼里,狼比孩子重要,媳妇又算个啥!可怕至极!


    纵观那些被曲解的思想,笔者竟然发现,没有比“中庸”和“人定胜天”影响更恶劣、危害更深的了!它几乎颠覆了儒道哲学的根基,把中国对全人类最伟大的贡献涂抹得乱七八糟。曲解的中庸和人定胜天也极大地破坏了世界秩序和自然平衡。


    什么是“中庸”?中庸是中国文明和儒家哲学体系的总纲领。“中”是《易经》反复强调的中正、中和、中道;“庸”为“用”,为有劳之功,那么“中庸”体现的人文理念是:无论做任何事,人们都应该中正公平,不偏激,采取这种态度做事的人,就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应该受到尊重和表彰。中庸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上升到哲学,是追求天人合一、内外合一的方法,是自我修养的准则,因此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鲜久矣。”其孙子思作《中庸》开篇就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多么和谐、多么有秩序的哲思!以中庸为准则,少了多少冤假错案?以中庸为标准,哪里有贪污腐化和浪费?以中庸为前提,何处寻找因不公而引起的争端和因歧视而发生的杀戮?曲解的中庸是为斗争的哲学服务的,因为斗争是偏激的,是豪情万丈而极端的,它讲究消灭。消灭的哲学容不下中庸,容不下就要消灭。消灭真理的唯一方法就是曲解真理,于是“中”被渲染成没原则,“庸”被丑化为“庸俗”,中庸摇身一变,成为“和稀泥”、“走中间路线”、“愚傻没原则”和“明哲保身”的代名词,俗不可耐,人人避而远之。“文革”之灾在一定程度上与曲解中庸大有关系。


    人定胜天也是儒道思想夺目的闪光点。人定胜天只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传承,只是在强调自我修养、内心安定的重要性。这里的“天”是代名词,是指“至高无上的一切”,而“人定”是指“人心安定”,人定胜天是说“人心安定胜过一切”,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人心的安定平和是最重要的”,这有什么错吗?人定胜天的原话正是“人定兮胜天”!曲解者利用人们对语气助词的忽略心理,瞒天过海,巧妙措置,于是“人兮定胜天”横空出世,所有的人都沾沾自喜,以为天下老子第一,自不量力地手持钢叉与老天拼起命来,而且带着“与天斗其乐无穷”的虔诚和天真。殊不知“蚍蜉撼树谈何易”!其结果可想而知,在“征服自然”的信心中,在“大跃进”的号角下,生生把中华大地壮美河山整治得满目疮痍,还差点被苍天灭了族。我泱泱中华儿女也因为篡改名词,非但让老祖宗蒙受耻辱,也把自己置于“狂妄之徒”的恶名中,供世人耻笑。


    老祖宗的智慧在我们的篡改和曲解当中几乎消耗殆尽。但我们仍然在乐此不疲地继续着这种游戏。这是幼稚和无知的表现,也是鲁莽和野蛮的体现。叹我泱泱五千年文明古国,何至于涌现如此之多不孝不忠之子孙!他们像蛀虫般侵蚀着我们灿烂的思想和文化,也像疯狗般破坏着和谐与秩序,可恶!





2#
发表于 2016-12-3 12:02 | 只看该作者
我先欣赏,是应该好好学习老祖宗的原意了,否则后人们都要傻了。
3#
发表于 2016-12-3 12:41 | 只看该作者
问题是很多时候并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那些个篡改可以说是别有用心的,有着某种政治企图的。
4#
发表于 2016-12-3 12:41 | 只看该作者
郢书燕悦就是典型的篡改,不过这样的篡改现象极少。断章取义的篡改、曲解,常常让人愤恨。
5#
发表于 2016-12-3 13:15 | 只看该作者
孔子也只是述而不著的,所有的言论尽是由弟子书写记录,至于弟子们怎么倒装,这就由不得他老人家了。
倒是老子更智慧,视言论于猛虎,因此他躬着身子的雕像,而前是一只仰着头的老虎的。就连孔子来访,问询治世道理,他也只是指指嘴巴,露出豁了口的牙齿,与尚完好的舌头。
6#
发表于 2016-12-3 13:16 | 只看该作者
可怕的是有人故意曲解你的意思。故意曲解无非是想通过你的影响力、借你的口达到他的目的。
是啊!
7#
发表于 2016-12-3 13: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草舍煮字 于 2016-12-3 13:30 编辑

说点个人见解,才疏学浅不一定对,请批评哈。
“逃之夭夭”源于古代学子改诗句来调侃逃跑的人,诗经是当时的读书人耳熟能详的初级读物,不能算炫耀文化底蕴。“囫囵吞枣”是寓言,恐怕没有人迂腐到相信当中关于梨和枣的说法,又不是医书。这两个例子举得不好。
篡改《论语》和儒家思想的确是个论题,公认是从西汉董仲舒开始的。经他解读后的儒家思想对于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重大作用,而统治的稳定意味着社会的稳定。农耕生产周期长,需要稳定的社会。当然,单纯唯上肯定会损害人民的利益。但是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三观来苛求古人。比如,儒家是主张以礼治国的,礼的实质就是森严的等级制度,“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就是等级制度的体现。儒家虽然说仁者爱人,但不是人人平等,而是各阶层的人各安天命,相安无事,君主和贵族再坏也不要造反。先生若有兴趣可以读读我的小文《孔子理想中的君臣关系、官民关系》。
另外,断章取义的“断章”不是用标点断句的意思,而是从文章中别有用心地截取意义与原文不同的片段。
冒昧勿怪啊!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8#
发表于 2016-12-3 13:32 | 只看该作者
曲解原意,并流传下来,造成了中国人文化性格的变化。这也和长期以来的政治制度经济zhidu有关
9#
发表于 2016-12-3 13:36 | 只看该作者
洋洋洒洒,古今南北,气象万千,大散文,拜读了!
10#
发表于 2016-12-3 13:54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学习,好文笔!
11#
发表于 2016-12-3 14:52 | 只看该作者
蓄意的歪曲很可怕。
祝好~
12#
发表于 2016-12-3 15:00 | 只看该作者
不要脸的人太多了,18的文,有巴掌效果!
13#
发表于 2016-12-3 15:18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6-12-3 13:19
说点个人见解,才疏学浅不一定对,请批评哈。
“逃之夭夭”源于古代学子改诗句来调侃逃跑的人,诗经是当时 ...

断章取义说得好~
祝好~
14#
发表于 2016-12-3 15:43 | 只看该作者
殊不知“蚍蜉撼树谈何易”!其结果可想而知,在“征服自然”的信心中,在“大跃进”的号角下,生生把中华大地壮美河山整治得满目疮痍,还差点被苍天灭了族。我泱泱中华儿女也因为篡改名词,非但让老祖宗蒙受耻辱,也把自己置于“狂妄之徒”的恶名中,供世人耻笑。

触目惊心,歧义曲解别有用心。文化可以用于文化本身,但历史文化被用来政治斗争,就很残酷了,当年评水浒、海瑞罢官也是很暗黑的曲解啊。
15#
发表于 2016-12-3 16:11 | 只看该作者
糖葫芦 发表于 2016-12-3 15:18
断章取义说得好~
祝好~

谢谢葫芦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4 10:29 , Processed in 0.06569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