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823|回复: 1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烧饼摊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15 07: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20 编辑 <br /><br />
烧饼摊子
               【文/杜永生】

  每次回老家,女儿总是不忘提醒我,回来的时候一定得带上几块烧饼。
  在老街上,只有一家烧饼摊子。我说摊子,是因为不是正式的门面,始终就在一个位置上,那就是老街的十字路口,原供销社楼下的一个旮旯处。尽管地方很不起眼,可是,烧饼却闻名全镇,如今烧饼摊子的主人实际上已经属于第三代经营者了。我记忆中的老王是在七十年代经营烧饼,其实,在他之前,老王的父亲也一直在经营着。可想而知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能一直这样经营着,毕竟还是少有的事情。
  烧饼是王家祖传的手艺,就这样代代相传着。据街上的老人说,当年解放军横渡长江时,他家的烧饼还送往过前线,我没去考究,所以,在这里也充满着由衷的敬意。后来老王因为身体的缘故,将这个摊子转给了儿子经营。临终前,要求儿子一定将烧饼做下去,不管是否赢利,遇到多少的困难,烧饼要做,摊子要出。曾经的小王已是知命之年,也成了老王,而他从父亲那里确实严严本本、认认真真地将制作烧饼的手艺学的炉火纯青。以至于,他做出来的烧饼一直都供不应求。
  烧饼摊子实际上非常简陋,一个硕大的破旧的炉子,炉子靠墙角的是一块长方形的案板,案板上摊放着香油桶、芝麻罐和一个盛满着青葱末的瓷盆,还有一些必备的工具,而那些已经和、揉、搓好的面块呈浅黄色,实际上,这已经是加工好的面料,就等着拽扯一块再简单的揉搓下,就可以直接贴在炉膛壁上。每次,炉膛上,可以贴上十来块烧饼。烧饼贴上后,就将炉子焐盖上,并根据火候,适当的用鼓风机吹那么几下,五分钟不到就可以出炉了。老王手持一个专用的火钳,从烧饼的上部开始,慢慢地一块块的铲出来。那些等待着人忙不迭就拿在手上,再烫手也不在乎了,嘴上却一个劲地唏唏啧啧。
  老王出摊子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早上和下午,一般早上做到九点,下午做到五点。每天,老俩口子非常辛苦,他们在制作烧饼过程中的相互之间动作的协调,技艺的娴熟,配合的默契,总是给人一种忙而不乱、老道纯熟的感觉。这个时间段,因为有烧饼,有等待着的人,有噪杂的声浪,在老街上却是一道古朴中氤氲着现代气息的风景线。
  他们从父辈手中接过这个摊子,实际上已经营了至少有二十年了。二十年的经营,他们的生活并没因此而富裕起来,相对来说,在老街上也只是一个“够糊生活”这样的水平。这么多年来,不是他们不想着做些其他的活计,可是,他们始终谨记父辈的遗训,执著而坚定地做出一个个酥软、喷香的烧饼。
  他们做出的烧饼,主要有几大类,一是圆形的,甜丝丝的;二是条形的,咸滋滋的;还有就是普通的,酥溜溜的。烧饼的价格很低廉,大块的烧饼每个一元,小块的就是五角钱。不过,那一个大块的吃下肚,绝对让你有撑着的感觉。他的烧饼的口感就在于脆、酥、香。上面的芝麻很多层层叠叠,咬开一口,就像咬着芝麻饼一样。而烧饼的内瓤也是一层一层,油香,葱香一并散溢开来,令人回味悠长。难怪有不少人故意戏谑着,你的烧饼是不是有大麻的成分,怎么吃着让人上瘾呢?
  每天,只要他的摊子一出,炉火捅开,那么,摊子前就围拢了很多人。不大会工夫,烧饼出炉,那热烫烫的,散溢着香酥的味道,确实诱集人的食欲。在烧饼摊子的对面,就是刘式卤肠,有的老街坊真会享受,拿着刚出炉的烧饼,再买上一块钱的卤肠,包裹起来,那真叫美不胜收,滋味无穷。还有,烧饼摊子的下沿就是老茶馆,许多老人大清早就坐在这里,同样买上一块烧饼就着茶水,真是逍遥自在,散心悠然。
  今年夏天,有一次我回去,中午吃饭的时候,家属就来电话,要我一定得带上三十块酥烧饼。问其缘由,原来,我每次回去带的烧饼,她还不忘带同事们享受。大家都是交口称赞。当时天气非常炎热,饭后我就上街找到了正在吃饭的老王,他当时有些为难,毕竟像这样的天气他基本上不出摊子的,可是,他还是答应了我的要求。当我五点多走的时候,老俩口子还在摊子前忙活着,浑身湿透,而做出的烧饼丝毫分量不减,口感不弱。我当时很感动,恁是要给他五十元,他强烈拒绝着并请我下去再需要大量的烧饼时,提前给他一个电话不至于这么紧张。回去的路上,家属更是一个劲地来电话催促着,她和同事的晚餐就等待着烧饼呢。
  在农忙时,尤其像现在,老王出摊子的时间相对提前了不少,主要是考虑到农人们有送早茶(饭)、晚茶的习惯。我是自小就非常喜欢吃他家的烧饼,甚至每年的中秋节,我可以不吃月饼只想着能完整地吃上一块烧饼呢。难怪母亲常说我,你喜欢吃烧饼的程度已经胜过了我做的饭菜了。烧饼于我是离不开了。就是在城里上班,几乎每天早餐就是烧饼。尽管这里的烧饼比起老王的烧饼,确实差着味,但咀嚼起来,总是要想到周末回去多带些回来。每次带回来的烧饼,吃不完就放冰箱里,想吃的时候,在微波炉里转上几分钟,味道基本上没改变。所以,对烧饼,我不仅喜欢吃,还有一种感情充盈在内里。所以,受我的影响,孩子和家属竟都特别喜欢了。
  还有街上的几家麻将馆子,每到下午四点来钟的时候,家主子都会去老街买上多块烧饼,大家咬嚼着,摸着牌,说着笑,逗着趣,那也是一种享受呢。有一段时间,老王去外地的女儿家,摊子歇了有十多天,大家那个急啊,还有一些从乡下特意赶来买烧饼的总是带着遗憾而返。
  老王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南京工作,女儿已出嫁。手艺传给谁?后继无人了。现在老王就时常流露出这样的慨叹。曾经,他要求自己的侄子跟他学习烧饼制作,可是他弟弟一句劈头话差点把他噫噎个跟头:跟你学做烧饼?这也叫手艺?养家糊口都不照(不行),恐怕孩子连老婆都不定能够娶得到!是啊。学做烧饼,没有多少的利润,而且人特别辛苦,谁还会愿意或想到把孩子送去学制作烧饼呢?你看看,那些还在坚守着这门手艺的不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吗?
  老王的烧饼摊子到底还能坚持多久?这不就像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木匠、篾匠、铁匠等,这些手艺实际上已经走进了黄昏的暗影。作为这些手艺的传承人,如今年岁都已很高了。他们对于渐渐失传着的手艺,内心是极不平静的,他们在用最后的气力,用最终的真挚勉力维续着延传着。我想,如果有一天老王因为身体缘故不再做烧饼了,那么,老街上就又失去了一道淳朴的风景,难道我们不也是失去了咀嚼生活的场景了吗?(全文2455个字,于09924


2#
发表于 2009-10-15 07: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20 编辑 <br /><br />沙发,勤奋的杜版主,致敬!

3#
发表于 2009-10-15 08: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20 编辑 <br /><br />先坐下吃个烧饼,味道真好。杜版辛苦!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5 08: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20 编辑 <br /><br />沙发,勤奋的杜版主,致敬! [/quote]
感谢张评委的关注与鼓励。握手!致意!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5 08: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20 编辑 <br /><br />先坐下吃个烧饼,味道真好。杜版辛苦! [/quote]
我也是刚吃完烧饼呢。不过,好事老家街上的王家烧饼好吃呀。

6#
发表于 2009-10-15 08: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20 编辑 <br /><br />从文字描述的情况来看,这烧饼与四川的“锅盔”差不多,所以我比较熟悉。文章围绕烧饼展开具象,笔触质朴传神,叙述生动翔实,丰满的感性认识和动感的场景氛围,烘托了传统食品的属性和内涵,牵连而出的不仅有人文风情的元素,更有一种精神继承和坚守的秉性,从而让读者在文章散发出来的怀旧情愫中,体会到了民间精神的传承韵致和向往质朴回归自然的崇尚心境。之外,我还从文章里读出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品位,确实,用朴素的语言,细微的视觉和草芥的气息延伸文章的意境,强调和突出文章的大向度内涵的这种写作手法,是杜版行文的风格特点,也是传统散文倡导的风格,我十分欣赏,精华支持!

7#
发表于 2009-10-15 09: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20 编辑 <br /><br />呵呵!烧饼有味.上小学时,星期天我们一帮小伙伴去拾柴禾,到烧饼店换烧饼吃,那味道至今还香着呢!杜版的这篇文章,充盈着一种浓浓的情愫.一些我们喜爱的吃食正如一些保护动物一样,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传统手艺的传承却后继无人,这也是时代前进中的一种缺憾.文章的内涵,在于老王夫妻的祖传品性,是值得人尊敬的.自然的笔调,呈现出一个打烧饼的热闹场面,以及老街人文百态,仿佛是幅清明上河图.学习好文

8#
发表于 2009-10-15 09: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20 编辑 <br /><br />酥酥的烧饼,浓浓的情思。学习!支持精华!

9#
发表于 2009-10-15 09: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20 编辑 <br /><br />杜版的文风确实不同凡响,通俗的白描中蕴含着深厚的笔力。

10#
发表于 2009-10-15 09: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20 编辑 <br /><br />信手拈来生活中的平凡事情,能用如此的笔力绘声绘色地描述出来,让我们在文字中咀嚼出了生活的美好。文章质朴,用白描的笔触展现出了一个烧饼摊子特点和不凡。好文,欣赏、学习,问好杜版!

11#
发表于 2009-10-15 09: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20 编辑 <br /><br />街面上的一家烧饼店,因了悠久绵长的历史渊源,因了质朴厚道的主人的经营,在作者的笔下散发出一种弥散着特殊魅力的芳香。我想,是文字赋予了烧饼以更充实的内涵呢,还是烧饼本身的味道沁入了作者的心扉而具有了更大的灵性和启思呢?这样想象的结果,是两者兼而有之,烧饼,融入了作者的生活,触动了作者内心温润情愫的舒展,从而开启了一个厚重而有滋有味的精神之旅。随着物质与精神的融汇,我们看到了一种内心的明澄和一种潜在的希望。
作者从家乡的烧饼摊写起,从自己、家人和普通百姓对烧饼的爱写起,层层推进,厚重大气,使烧饼呈现出立体感和多面性,使生活的美窜起一层层舒展灵动的涟漪。使我明白,享受生活本身,就是要享受生活所赐予我们的每一个细微的经历,从每一个经历中体验到一种从容平乐的情怀,比如,在街头的烧饼店吃的一次香酥甜美的烧饼,比如为家人和朋友捎买烧饼时内心深处涌起的淡淡的喜悦和自豪。
我再一次想到了写作的主体,发现,只要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品味生活,便会时时处处感觉到美文的影子在跳跃;所以,我想,我今后还要继续把目光放低,进一步深入生活,才能更好地展现生活,受惠于美的生活本身。
每次读杜版主的文章,都会有所领悟。谢谢。

12#
发表于 2009-10-15 10:01 | 只看该作者
好吃的烧饼,耐人寻味的烧饼,给人怀恋与充实感觉的烧饼。在北方,烧饼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基本饮食,吃着烧饼做早餐,心里就不会空落落的,而是一种实惠一种满足。读着先生充满生活意味的文字,体味着老王的酸甜苦辣。
   其实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许多民俗许多老艺人的辛勤付出,但他们每况愈下失去了光彩并且一天天在消亡在萧条。这些手艺应该在传承原先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做大做强,即发展了自我也是一种创新,打出像麦当劳一样的品牌就不会萧条与冷落了。

    北方人的肠胃里习惯了面食,尤其像馍馍烧饼之类的吃食,是居家过日子的必备生活食品。我去重庆几天,就特别想吃河西的面饼子,但找遍大街小巷找不到,最后火车到兰州才在车站找到,一口气吃了两个饼子,感觉胃里好受了许多。

    非常赞同夏日荷风的意见:“我再一次想到了写作的主体,发现,只要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品味生活,便会时时处处感觉到美文的影子在跳跃;所以,我想,我今后还要继续把目光放低,进一步深入生活,才能更好地展现生活,受惠于美的生活本身。
每次读杜版主的文章,都会有所领悟。”我们理应该这样睁大眼睛好好品味生活,放心身心就会发现平凡生活的不平凡之处。学习最新力作,拜读并感悟达观的生活态度,认真为人为文的习惯。问好朋友!
13#
发表于 2009-10-15 10:17 | 只看该作者
看描写的烧饼,跟我们这里大同小异。杜斑此篇更注意写的是人。他们朴实,热情的品质,总令人感动。
做人,处事的道理,在字里行间的表述中,得以呈现。
14#
发表于 2009-10-15 11:31 | 只看该作者
家乡物事留给我们的印象、带给我们的享受,每次咀嚼都会别有一番风味。乡愁是一杯最纯正的酒,它能使我们沉醉其内,并不时唤起我们的怀思。好文,问候!
15#
发表于 2009-10-15 11:38 | 只看该作者
“烧饼”再普通不过的一种食品,平日里司空见惯了的食品,但在杜版的笔下却赋予了厚重的情愫,质朴无华的表述,逐字逐句的走进读者的心里,读完后莫名间有了一种感动,这种感动是一种朴素的情感,是一种真实的情感。
问好杜老师,祝秋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7 22:11 , Processed in 0.05633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