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笨小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作曲家足迹系列: 不断添加中(网络资源大观)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3-16 10:4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娴情逸致 于 2010-3-16 10:22 发表
小暖辛苦了,此帖贴完后,姐姐也给你收入频道上方的赏析栏目。



————
抱抱妮妮姐三!啃啃啃! :kiss: :kiss: :hug: :hug: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07:32 | 只看该作者
奥克冈  约翰内斯·奥克冈
  Johannes Ockeghem (1410~1497)
  

法国佛兰德作曲家。1410年左右出生,生地不详;1497年2月6日卒于图尔。1443~1448年,先后在安特卫普大教堂和穆兰的波旁查理公爵宫廷任歌手。自1452年起相继在法王查理七世、路易十一和查理八世的皇家小教堂任牧师、作曲和乐长等职。奥克冈是佛兰德乐派的创始人,是15世纪后半叶与G.迪费和若斯坎?德普雷齐名的大作曲家。他的创作特点是运用重叠的长乐句而很少予以收束,各声部独立而不用模仿,从而形成一种连绵不断的流动风格。他的乐曲各声部比较均衡,对位发展独出心裁,低声部音域扩展到G或F,音响效果丰富宏亮。他传留下来的作品有弥撒曲14部(不包括有疑问的)、经文歌10首、法国歌谣曲约20首,以及其他的改编曲等。他还是一位卓越的教师,培养了不少后起之秀。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07:33 | 只看该作者
奥克冈被称作真正的佛兰芒人,联系着伯艮第乐派与佛兰芒乐派,并且他以精通数学而闻名。他的尚松有着伯艮第乐派的风格,他的弥撒曲则皆为佛兰芒乐派的杰作,而他早期名作《安魂曲》,却又是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基础的。奥克冈并不是一位特别多产的作曲家,据1980年版《新格罗夫音乐辞典》显示,他一生共写了13首弥撒曲,10首经文歌,20余首尚松(即法国牧歌),以及那首《安魂曲》和一首四声部《信经》。奥克冈的音乐比15世纪上半叶的音乐,在织体上要更加丰满厚实,在声音上也要更加丰富和均匀。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07:33 | 只看该作者
奥克冈的《安魂曲》总共有九段,前五段是进台经、慈悲经、升阶经、赞美诗、奉献经,后四段非常短小,均为格里高利圣咏,分别为圣哉经与祝福经、羔羊经、领圣餐礼、领圣餐礼后。可见,奥克冈作为第一代佛兰芒作曲家,与传统要更加接近。不过稍早些的录音通常会省略掉后四段,例如B.Turner在七十年代指挥伦敦Pro Cantione古乐团的录音;而在八十年代Hilliard合唱团的录音中,则恢复了全部内容——这个合唱团的指挥P.希利尔,在这个录音中演唱男中音。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07:33 | 只看该作者
四声部的《Mi-Mi弥撒曲》也称作《任意调式的弥撒曲》,是奥克冈最重要的作品,它是一部可以“用任何调式”演唱的弥撒曲,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由于五个乐章的每个声部都开始于“自然六声音阶”中的“mi”或“硬六声音阶”中的“mi”。演唱这首弥撒曲不单需要对上帝的虔诚,还需要非常之高的声乐技巧,因为它已经不仅仅是教堂礼拜中所使用的宗教合唱,它更是一件艺术珍品。当我们聆听这首弥撒曲时,或许会由于它的过于“自由”而认为它应该属于十六世纪晚期,并且它的风格又与法国尚松有着天然的联系,堪与杰苏阿尔多(Gesualdo,1560-1613)那些个性化的牧歌异曲同工。在Hilliard合唱团的录音中,《Mi-Mi弥撒曲》恰好在《安魂曲》之后,可以使我们从中了解到奥克冈的音乐早期与后期的风格变化。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07:33 | 只看该作者
班舒瓦(Binchois,约1400-1460)是比奥克冈稍早的法国作曲家,以创作尚松而闻名,《De Plus En Plus》(不断激涨的欲望)是他一首著名的尚松,歌中描写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士的热恋,其中含有对肉欲的向往,奥克冈的四声部《De Plus En Plus弥撒曲》就是以这首歌为基础创作的,它是世俗音乐被用于宗教音乐的一个范例。对于许多人来说,这首弥撒曲听起来要比富于创造性的《Mi-Mi弥撒曲》更加流畅,或者说更像是文艺复兴初期的风格,不过有一点二者是相同的,那就是与尚松的密切联系和世俗化的特质,所以,当我们听奥克冈的弥撒曲时,总会在不经意间将它们同尚松相混淆。来自美国的奥兰多声乐乐团演唱的奥克冈这首弥撒曲,常常令我想到也是来自美国的威廉·克里斯蒂指挥的拉摩(Rameau,1683-1764),这些法国的音乐作品,在这些异乡人的手中,竟变得如此生动,确实令人称奇。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07:33 | 只看该作者
听过奥克冈的宗教弥撒曲,再去听他的世俗尚松,会有一种别样的感觉,你会觉得感情的表达在尚松中要更加直接。伦敦中世纪演奏团在1981年录制的《奥克冈世俗音乐全集》中,收集了30首作品,这个数字比1980年版《新格罗夫音乐辞典》中的记载要多一些,除了声乐演唱的尚松,还包括一些以器乐方式演奏的尚松,例如《我的生命是什么》,除了奥克冈的原作外,还有西班牙作曲家科尔纳戈(Cornago,16世纪)的器乐改编曲,由竖笛、肖姆、古长号演奏。奥克冈的尚松有重唱,也有独唱,有一些还配以器乐伴奏,例如那首男高音独唱的《哦,美丽的玫瑰》,是以中世纪的吉滕琴伴奏的,这首尚松有着浓厚的哥特风格,但是又有着文艺复兴音乐的抒情性,歌中唱道:

哦,美丽的玫瑰,哦,我脆弱的心灵,

温柔地怜悯我,不要弃我而凋零!

啊,与永恒爱情相伴将你侍奉该是多么美好,

难道我一定要在悲痛中结束我的生命吗?


哦,爱神,这爱情多么痛苦!

在这残酷的一刻我濒临死亡,你没有看见吗?

来吧,我的救助者,在我苦难的最后时刻里。

我胸膛中的心灵,哦,不要离我而逝去!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07:33 | 只看该作者
这首尚松将心灵比作玫瑰,而同时玫瑰也是爱情的象征,玫瑰的凋零意味着爱情的枯萎,也意味着心灵的死亡,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极其人性化,正是文艺复兴所崇尚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奥克冈的经文歌现在很少能听到,我自己也只有一首《无瑕的圣母》,被收入D.蒙罗指挥伦敦早期音乐协奏团录制的《尼德兰的艺术》中,还有他那首《武士歌弥撒曲》,目前也还未收集到唱片——或许是由于录制版本不多的缘故吧。相比之下,奥克冈的著名弟子若斯坎的唱片,就要相对好找到一些,目前我已经拥有了他的《“唱吧我的舌头”弥撒曲》、《“武士歌”弥撒曲》、《“万福,海之星”弥撒曲》、《“真福童贞女”弥撒曲》、《“La sol fa re mi”弥撒曲》、《di dadi弥撒曲》、《“Faisant regretz”弥撒曲》等总共七首弥撒曲,还有不少经文歌和尚松,包括著名的《献给约翰尼斯·奥克冈的挽歌》。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07:34 | 只看该作者
若斯坎被称为当时最伟大的天才之一,曾有一位历史学家说,他是以天才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第一位作曲家,从他开始,个性丰满的音乐家开始出现了。若斯坎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十分多样化,即使在宗教作品中也是如此,所表现出均衡适度的古典美,和谐的比例感,以及明晰的形式,皆令人叹为观止。若斯坎的早期作品紧随其老师奥克冈,属于严格的对位风格,后来转向以更加富于表情的方式进行创作,并日益注重表达歌词的细节,晚期作品的纯粹音乐性特征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在所作的二十余首多姿多彩的弥撒曲中,他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使音乐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也能够借此炫耀自己高深的学识。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07:34 | 只看该作者
《di dadi弥撒曲》是他最早的弥撒曲之一,使用了英国作曲家莫顿(Morton,约1430-1476)的尚松《N’aray-je jamais mieulx》为基础;《“Faisant regretz”弥撒曲》是他最短的一首弥撒曲,引用了另一位英国作曲家弗耶(Frye,约1450-1475)的尚松《Tout a par moy》作为素材。两首弥撒曲中,前者尚存一些哥特风格,显得有些古朴,后者则变得更加甜美,会让人不由得想到拉斐尔的绘画作品,而二者给人最奇特的感觉是,它们好像来源于奥克冈的尚松,而非弥撒曲,伦敦中世纪演奏团的演唱似乎更加证实了这一点,如果你听完他们演唱的奥克冈的尚松,再来听他们演唱的《“Faisant regretz”弥撒曲》,将会感知到一种奇异的联系,而正是这种联系将人性的光辉渗透到神圣的宗教音乐当中。
26#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07:34 | 只看该作者
在若斯坎的作品里,最著名的当然就是那首以中世纪素歌为基础的《“唱吧我的舌头”弥撒曲》,素歌第一段的唱词是这样的:

哦,我的舌头,颂扬

倾尽心力拯救世界的

各民族的君王,

显贵子宫中的果实,

那神秘而荣耀的躯体,

那宝贵的血液。

……

这首弥撒曲的情感特别丰富,情绪上的变化很有戏剧性,《慈悲经》显得古老而悠远,格里高利圣咏风格尤其显著,《荣耀经》激情飞扬,《信经》清澈而活跃,《圣哉经与祝福经》的前半部分“圣哉经”异常深沉,而紧接着的“祝福经”变得非常欢快,最后的《羔羊经》则十分忧郁。泰利斯学者合唱团演唱的《“唱吧我的舌头”弥撒曲》曾获得极高的评价,他们十分细腻地诠释了这首弥撒曲,突出了它富于变化的特点。在同一张唱片上,还录制了一首若斯坎的早期作品《“La sol fa re mi”弥撒曲》——La、sol、fa、re、mi是指中世纪音阶的A、G、F、D、E几个音,曲作者巧妙地将这些音阶中的元音与一个圣徒名字中的元音相对应,由此构成弥撒曲的整体。
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07:34 | 只看该作者
《“武士歌”弥撒曲》的名声在若斯坎的作品中仅次于《“唱吧我的舌头”弥撒曲》,它是以一首曾被许多作曲家使用过的中世纪世俗歌曲《武士歌》为基础创作的。它采用了比较老式的复调风格,充分显示了若斯坎复调音乐中的奇妙的流畅性,需要演唱者有精湛的合唱技巧,这首弥撒曲伦敦Pro Cantione古乐团有很好的录音。另两首叫晚期的弥撒曲《“万福,海之星”弥撒曲》和《“真福童贞女”弥撒曲》,前者在风格上显得很单纯,整体上给人以恬美和安详的感觉,有英国的塔弗纳协奏与合唱团的出色录音;后者是一部非常内敛的作品,整体上是富于起伏的,有“声乐的戏剧”合唱团的演唱录音,这个团的指挥是P.希利尔。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07:35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前面提到,P.希利尔也是Hilliard合唱团的指挥,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古乐界,他是一位成就斐然的艺术家,对于佛兰芒乐派各个时期作品的诠释均非常精彩,不论宗教合唱还是世俗尚松,我手里的唱片中,有一张他指挥Hilliard合唱团演唱的若斯坎的经文歌和尚松,可以用“绝美”来形容。其中的《献给约翰尼斯·奥克冈的挽歌》,他们的演唱满怀悲情,充分体现了作品的内涵。这首挽歌是若斯坎祷念自己老师的作品,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里,他模仿了奥克冈天衣无缝的流畅对位法,以此向前辈致敬;第二部分以新式风格写成,歌中还提到了奥克冈的另三位门徒:布律梅尔(Brumel,约1475-约1520)、彼埃松(Pierchon)和孔佩尔(Compere,约1440-1518)。整部作品饱含悲哀的抒情性,同时充满了庄严的情感,歌词全文如下:

林中仙女,水中女神,

各民族的优秀歌手

失却了欢乐和高亢的歌声

变成伤逝的哀诉和悼念。

因为阿忒勒波斯用无情的剪刀

带走了奥克冈,

音乐的珍贵财富和真正的大师。

人终有一死,

成千古恨,长眠地下。


笼罩着最深切的哀悼,

若斯坎、布律梅尔、彼埃松、孔佩尔

你们的眼中涌出泪水:

因为你们失去了慈父。

愿他在安宁中安息。阿门。

挽歌还有一个固定旋律,唱词的内容类似于“安魂曲”:

主啊,让他们获得永久的安息吧,

愿你的永恒光芒照耀他们。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07:35 | 只看该作者
在奥克冈和若斯坎之后,佛兰芒乐派于16世纪下半叶进入到最后一个时期,不过,我们不能因此就说这是佛兰芒乐派的唯一鼎盛时期,事实上,这一乐派的三个时期都是非常辉煌的。如果将奥克冈的《Mi-Mi弥撒曲》、若斯坎的《“唱吧我的舌头”弥撒曲》与拉絮斯的《“圣坛钟声”弥撒曲》连续聆听,不仅它们之间的变化将会一览无遗,而且它们各自无法相互替代的突出特点更是一览无遗,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感情色彩的一步一步加深,从奥克冈的稍显刻板的古老情调,到若斯坎的有节制的感情抒发,再到拉絮斯满怀情感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看到欧洲文艺复兴发展的进程。
30#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07:35 | 只看该作者
拉絮斯的《“圣坛钟声”弥撒曲》是一首感人肺腑的弥撒曲,整体上的清新和活力是以往宗教作品无法比拟的,当高高飞扬的歌声响起时,你的心灵也会随之飞翔。当我们在听过奥克冈和若斯坎的两首弥撒曲后再来听它,会有一种翻山越岭之后突然见到一番新景象的感觉。拉絮斯——有人称他为“一位更伟大的尼德兰人”,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曲家,有着强烈和复杂的创造个性,他那些以尚松为基础的弥撒曲公然无视当时的宗教准则,而他在尚松、牧歌、利德(Lieder,德国牧歌)等世俗音乐领域的创作,更加充分显示了其无与伦比的才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6 12:40 , Processed in 0.06881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