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笨小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作曲家足迹系列: 不断添加中(网络资源大观)

[复制链接]
511#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09:44 | 只看该作者
《葬礼与凯旋交响曲》是由两支乐队、一支合唱队组成的;《安魂曲》上演时,有四支分隔独立的铜管乐队被他摆放在大乐队及合唱团四周,遥相呼应;《感恩赞》则是设在教堂一个尽头的管风琴与另一头的乐团,两组合唱队及第三组人数众多唱齐唱的合唱队三方配合,这些破天荒的举动使他的作品几乎全部遭到了惨败。有趣的是这位在国内一再遭到沉重打击,被批评界、公众和当权者视为“异教徒"的艺术家,却在异国他乡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特别是受到了像肖邦、李斯特、舒曼、门德尔松、帕格尼尼甚至瓦格纳的赞许和帮助。这使柏辽兹的自信多少得到了恢复。他详细写下了与这些音乐家的交往和友谊。比如门德尔松,他与柏辽兹相识于罗马,当柏辽兹多年后到德国演出时,是门德尔松为他演奏钢琴低音部分,改正总谱上的错误,亲自指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合唱队,并与柏辽兹交换指挥棒以志纪念;舒曼为《幻想交响曲》撰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评论,并全力以赴帮助柏辽兹在德国获得成功;瓦格纳在德累斯顿接待了他,并以行动和个人声望帮助他;帕格尼尼则出资帮助柏辽兹完成了他的最伟大的杰作之一《罗密欧与朱丽叶》;尤其是李斯特,他在听过《幻想交响曲》后便为其深深折服,从此他一生都紧随柏辽兹,为其尽力效劳。为了柏辽兹的作品得以上演,为了让人们认识他的才能,他鼎立相助,不遗余力。因此对这些音乐大师的描写占了柏辽兹《回忆录》的很重要的部分。除去音乐家以外,《回忆录》中还提到了雨果、海涅、巴尔扎克、拉马丁、大仲马等与柏辽兹交往的那个时代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从私人生活的角度来说,柏辽兹的一生既有浪漫色彩,又充满痛苦的记忆。在《回忆录》里,他将两位既给他带来虚幻的幸福感又令他实在地尝到了痛苦的两位女人,亨丽耶特·史密斯逊小姐————当时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女演员,柏辽兹曾因她陷入疯狂并试图自杀(虽然《回忆录》中关于自杀的描写带有文学性质的夸大,但那确实是对痛苦爱情的精彩描写),《幻想交响曲》即为她而作 ————和埃丝黛尔作了重笔描写,前者成为他的第一位妻子,后者是他从十二岁起就恋慕的偶像和一生的精神支柱。《回忆录》最后所附他和埃斯黛尔——— —这时埃斯黛尔已是位七十多岁的寡妇————的通信,再一次真实地表达了始终奔腾在柏辽兹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的内心激情,读来真是令人感叹欷 。至于他的第二位妻子玛丽的婚姻在《回忆录》中则只是一笔带过,因为,一则这是一个使柏辽兹的生活暗如天日的凶狠女人,二则柏辽兹在写这部《回忆录》时玛丽还活着,这让柏辽兹无从下笔。所以《回忆录》本身并非与作者的生活一一对应,应该说,它既是个人传记,又是文学杰作,它是作者的梦想和冲动,希望和绝望,沉思与欢乐等等等等内心情感的极具个性的表达。
512#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09:45 | 只看该作者
 柏辽兹是法国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不但其音乐创作充满了浪漫的激情,还曾经历过失恋、服毒、自杀、贫苦、得志、憧憬和悲哀等无数光怪离奇的生活,他的一生本身就是一篇富于浪漫色彩的传奇故事。柏辽兹以标题音乐创作在音乐史中闻名,虽然标题音乐并不是由他所开创,但柏辽兹的标题音乐却与他的前人维瓦尔弟、贝多芬大不相同。前人的标题性作品是用音乐来表现描摹自然界的各种形象和图景,而柏辽兹的标题音乐却是用音乐形象来表达诗与文学的构想,使音乐形象的内容更加具体化。与此同时,他的作品也摆脱了传统古典交响曲的四乐章模式,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随意进行创作组合。除此之外,他还在管弦乐手法上做出了许多大胆的革新,并突破了定型乐器的习惯用法,使得音乐表现色彩更为丰富,音响感觉也格外新颖。

  柏辽兹的音乐创作大致可分为创作盛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创作盛期以1830年创作的《幻想交响曲》为标志,并包含了《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本韦努托·切里尼》和《浮士德的责罚》等。而后期的创作则是以1848年为代表。这时,由于年老体衰以及生活的困苦和对当时的法国大革命的不理解,使得作曲家早年的浪漫主义热情逐渐减退了下来,这时他的音乐创作题材开始回避生活而转向古代历史故事或宗教。由此,歌剧《比阿特丽斯和本尼迪克》、《特洛伊人》和清唱剧《基督的童年》则成为了他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品。  《“浪漫精神”———柏辽兹作品精选辑》,所编辑收录选曲不仅非常经典,而且可听性也极强。通过对这些音乐片段的欣赏,可以对柏辽兹音乐的创作风格大致获得一个较为客观与全面的了解。此外,唱片中所挑选出的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片段,都是选自环球旗下DG、DECCA、PHILIPS等唱片公司历史上最经典的演绎,均由名家指挥、演唱,名乐团演奏。
513#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09:45 | 只看该作者
1830年,27岁的青年音乐家柏辽兹,在第五次向法国政府申请后,终于获得“罗马大奖”,可以拿着优厚的奖学金到意大利游学一年。柏辽兹怀着欣喜的心情跟女朋友莫克小姐订婚,约定从意大利回来以后就结婚。但是,非常不幸,当他到意大利不久,母亲即寄来一封信,告诉柏辽兹,莫克小姐已经和别人结婚了。柏辽兹在几十年后回忆起这一件事时,还不禁怒火冲天地谈起当时的心情:

“这简直无耻之极……我非把这个女的和那个男的杀掉不可,然后自杀。”

柏辽兹想到做到,他买了一套女佣的服装,准备化装成女人,再带上手枪和毒药,坐上马车,往意、法边境冲去。但在阿尔卑斯山的优美风光中,他慢慢冷静下来,觉得犯不着为了这样的女子牺牲自己宝贵的前程,终于又回到意大利,继续学习。

这个天才音乐家柏辽兹,不只性格激烈、冲动,还充满了幻想,特别是在爱情方面。十二岁的时候,他就爱上了十八岁的姑娘艾丝特。五十年以后,他已六十二岁,而艾丝特也已是六十八岁的寡妇了。晚境孤寂的柏辽兹突然异想天开地想见艾丝特,千里迢迢地跑到日内瓦去看她。对于这一次的会面,柏辽兹是这样回忆的:

“可是,啊,她有了多大的变化。两颊苍白,而头发已成灰色。尽管这样,当我望她一眼之后,她好像又回到往昔那美丽耀眼的样子……”

面对着这个老太婆,柏辽兹想起的却是五十年前那一对大而晶亮的眼睛,以及粉红色的鞋子。分手以后,柏辽兹还不断地跟她写信,艾丝特只好回信说:“很抱歉,我要送你一幅我现在的画像,让你忘掉过去的幻影。”

艾丝特和一般人一样,根本不能了解“幻想家”柏辽兹。柏辽兹虽然也需要生活在现实之中,但他最热烈的感情却来自于“幻想”。他最伟大而感人的作品是最激烈的“幻想式”的爱情表白,而激发他产生这种感情的女性,在柏辽兹跟她结婚后,却证明是一个极难相处的悍妇。

这个女性是英国的女演员史蜜逊小姐。史蜜逊跟着英国剧团到法国来演出,扮演女主角朱丽叶。朱丽叶和罗米欧的动人的爱情,让柏辽兹激动不已,竟爱上女演员史蜜逊来了。当时史蜜逊红极一时,而柏辽兹还默默无名,史蜜逊当然不可能理睬他。柏辽兹怀抱着最激烈而痛苦的感情写下他的成名作,也是他一生最著名的作品《幻想交响曲》。乐曲公演的时候,柏辽兹热切盼望他的“梦中情人”出现在音乐厅中,希望她从音乐中体会他对她的感情。当然,史蜜逊这一次并没有来。

《幻想交响曲》公演后,柏辽兹声名日增。他又为史蜜逊写了《罗米欧与朱丽叶交响曲》。在乐曲中,他让罗米欧唱道:“哦,我愿见一见她的丽姿……为了这个愿望,我的心正高声呐喊。”这一次史蜜逊来了,但恐怕还不知道柏辽兹已为她写了两首杰作。这一次公演后他们认识了。接下来,史蜜逊声名日降,腿又摔伤,不能再演出,受到柏辽兹热情的感染,终于和他结婚。七年的婚姻生活,证明史蜜逊是一位容易暴怒、猜疑心极重、对柏辽兹的艺术理想毫无同情心的女人。他们终于分居了。

柏辽兹的幻想式的激情,落实到实际生活中,虽然像泡沫一样幻灭,但表现在音乐中,却得到辉煌的成就。

解放日报
514#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09:46 | 只看该作者
《拉科奇进行曲》, 本曲又名《匈牙利进行曲》,作于1846年,管弦乐曲,为柏辽兹所作戏剧《浮士德的沉沦》(作品24号)第一部分的选曲,首演于巴黎。《浮士德的沉沦》取材于德国文学家歌德的长诗《浮士德》的第一部。1845年作者旅居布达佩斯时,听到匈牙利民间乐曲《拉科奇之歌》后深受感动,于是将此曲改编为管弦乐曲,并用于所作的《浮士德的沉沦》。

  匈牙利王子弗朗兹·拉科奇二世(1676-1735)是匈牙利反抗哈布斯王朝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领袖。其军中常演奏一首咏唱风格的器乐曲,名为《拉科奇之歌》。传说此曲为宫廷乐师巴尔纳所作,后被改编为进行曲,在匈牙利民间广泛流传。

  《浮士德的沉沦》第一部分的内容为:浮士德独自漫步在匈牙利原野上,天色破晓,田野上响起农民的合唱和民间舞曲。突然远处传来雄壮的号角声,出征的匈牙利军队列队走来。这时乐队演奏本曲。本曲常单独演奏,或与此剧另两首器乐选曲《鬼火小步舞曲》和《精灵之舞》组成组曲演奏。

  乐曲采用a小调,2/2拍。首先由圆号、小号、短号吹奏出进行曲节奏的号角性音调作为引子,其节奏型带有军鼓敲击的特点,表现了军队行进的步伐;接着,在木管和弦乐器的伴奏下,短笛、长笛和单簧管呈示出进行曲主要主题,其富于跳跃感的旋律,活泼而充满生气,使人联想到精神抖擞的匈牙利军队的行进队列。十八世纪初,匈牙利军乐多采用一种单簧管类型的民间木管乐器。本曲采用单簧管和无簧木管乐器,可能就是为了"再现"两百多年前匈牙利军乐队的音响效果。乐曲的中段存在一系列变化,由整个乐队在下属调上奏出了雄壮粗犷的旋律,经过多次演变之后,再现主要主题。最后在声势浩大的进行曲声中全曲结束。
51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09:46 | 只看该作者
、《幻想交响曲》背后的传奇故事

  1827至1828年间,英国的肯勃尔剧团来到巴黎,在奥德翁剧院演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奥赛罗》等剧。扮演奥菲丽雅、朱丽叶、科黛丽雅、黛丝德蒙娜等角色的,是27岁的爱尔兰女演员斯密森。当时24岁的柏辽兹看了这些戏的演出,有很深的感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莎士比亚对他“有如一阵雷击”,而美丽的斯密森对他也同样是一阵雷击。但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斯密森没有接受他的爱,她爽快的告诉他:“没有比这更不可能的了。”

  1830年一月至四月,柏辽兹在爱情的痛苦和思念中写了一部自传性的作品——《幻想交响曲》,副标题是“一个艺术家生涯中的插曲”;一个艺术家,实际上就是他自己。那时,英国作家德昆西(1785—1859)的《一个吸鸦片者的自白》的法译本正在法国出版。柏辽兹受了这部作品的影响,把交响曲中的主人公,幻想成一个因失恋而企图自杀的青年,他吞服了鸦片,但因剂不足,没有致死,只使他陷入昏迷状态中,看到了光怪陆离的景象。他自信谋杀了自己的爱人,因而被处死刑。最后,他梦见在地府里遇到了自己的爱人,并参加了女巫的安息日夜会,一幕幻景,在群魔乱舞中结束。

  这部交响曲中有一个代表爱人的热情洋溢的主题,贯穿于全曲之中,柏辽兹称它为“固定观念”,是从1828年为了考罗马奖而作的康塔塔《埃尔米尼》(取材于塔索的《耶路撒冷的得救》)中借用来的。第四乐章的进行曲主题,则取自1827年的未完成歌剧《秘密法庭的审判官》。末乐章的轮舞,是从动笔后决定废弃的《浮士德芭蕾舞》中移用过来的。

  1830年柏辽兹写给朋友的信中,详细叙述了《幻想交响曲》的标题内容。其中关于第五乐章,原来有一段意气用事的话:“她也居然现身于女巫们的夜会,来参加为她而死的人葬礼,简直连一个淫贱的娼妓也不如。”这一年12月,《幻想交响曲》在巴黎初次演出,李斯特出席聆听,节目单上上述的几句话赫然在目。

  1832年冬,斯密森的剧团又到了巴黎演出。柏辽兹向她热烈的求爱,终于获得了成功。同年12月,经过修订的《幻想交响曲》第一次在巴黎演出,斯密森到场聆听,这时柏辽兹已经和她订了婚,“娼妓不如”的话,自然非从节目单上取消不可了。

  1833年10月,柏辽兹和斯密森在巴黎英国大使馆里举行了婚礼。
516#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09:46 | 只看该作者
匈牙利独立运动的赞歌

  匈牙利的《拉科奇进行曲》,是在近代音乐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一首军队进行曲。这首进行曲相传是十八世纪初叶匈牙利民族独立运动领袖拉科西(1676—1735)的士兵创作的,作者已经佚名;也有人认为它是匈牙利的吉普赛小提琴家比哈里(1764—1827)在1809年前后,为出发抗击拿破仑的佩斯军团写的。其实比哈里只是予以加工、使它定型的一人,它的产生要比这早得多。从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拉科西进行曲》是匈牙利独立运动的战歌。这是一首生气蓬勃、热情洋溢,而又有鲜明民族色彩的进行曲,它为世人所熟知的匈牙利士兵舞曲奠定了音乐的基础。匈牙利歌剧创始人艾克尔(1810—1893)曾把它改编为钢琴曲。我们在匈牙利电影《艾克尔传》中,可以看到他在一次音乐会上演奏这个曲子,受到李斯特赞赏的情景。但现在流传得最广的,则是李斯特和柏辽兹的改编曲。李斯特根据《拉科西进行曲》写了第十五首《匈牙利狂想曲》,把这首进行曲改编为管弦乐曲和钢琴二重奏。柏辽兹于1846年访问布达佩斯时,从艾克尔那里知道了《拉科西进行曲》,并就地写出了管弦乐谱,他在回忆录中谈到在匈牙利初次演出他改编的《拉科西进行曲》的情况说:

  “在以旋律开头几小节的节奏为基础的小号乐句之后,主题出现了,你会记得,是在弦乐器的拨弦伴奏下,由长笛和单簧管轻轻奏出的。听众屏息倾听着这个料想不到的呈示部。但在一段长大的‘渐强’以后,……乐队掀起了惊涛骇浪,并发出了延宕已久的ff(强音)时,前所未闻的喊叫和跺脚声震动了全场。全体听众如醉如狂,火热的情绪凝集成一片爆炸声,这使我恐惧得浑身发抖。我感到自己的头发在竖立起来。”那时正是匈牙利民族运动高涨的年代,匈牙利人是作为一首革命的战歌来接受它的。

  这次演出使柏辽兹受到极大的鼓舞,他决定把这首匈牙利进行曲放进他的剧曲《浮士德的劫罚》中,并不惜改变情节,让浮士德来到匈牙利。这部剧曲第一部分的场景,改成了匈牙利平原。第二场开始时,军队在行进,浮士德唱道:

  但是,田野里闪耀着战斗的光芒,

  啊,多瑙河的儿子们准备奔赴疆场。

  显得何等自豪和快乐,

  他们把铠甲穿上;

  眼睛里爆发出火花,

  胜利的歌声在他们的心里震动。

  只有我还是这么冷静,

  对光荣事业无动于衷。

  于是乐队奏起了今天音乐会听众听熟知的《拉科西进行曲》。

  柏辽兹为了迁就这首进行曲,而把主人公带到匈牙利,受到一个德国著名批评家和其他许多人的严厉责难,他为此在总谱的序言中作了辩解:“许多人责问作者为什么要把主人公带到匈牙利。回答很简单,他只是为了要引用一首匈牙利主题乐曲。这是他可以毫不迟疑地公开承认的;如果有别的音乐主题促使他这样做的话,他也可以把他带到别的任何地方去。歌德自己在《浮士德》的第二部中,不是也把他的主人公带到斯巴达的墨涅拉斯宫吗?”

三、与钢琴无缘的配器大师

  在众多的作曲家中,很少有不会弹钢琴的,其中还有不少人本来就是钢琴家。但柏辽兹与众不同,他学过长笛和吉它,而且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可就是不通钢琴。他认为,只有二流作曲家才依赖钢琴作曲。

  柏辽兹一生的作品不少,但的确找不到一首与钢琴有关的曲子,如钢琴独奏曲、协奏曲或重奏曲等等。有趣的是,不通钢琴不但没有影响他作曲,而且柏辽兹本人竟是举世公认的“配器大师”。有一本名垂乐史的著作——配器法,正是柏辽兹的手笔。

  很多前人的钢琴曲,一经他手就变为气势宏大、各声部和谐的管弦乐曲,往往为原曲增色不少。其中以柏辽兹改编的《邀舞》(韦伯原作)为这一类音乐的代表。
517#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09:47 | 只看该作者
发现莎士比亚、发现《罗密欧与朱丽叶》、发现自己倾心相爱并终于成为他的妻子的女歌手哈里特·史密森,都是在1824年9月11日与15日这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晚上,发生在二十三岁的青年柏辽兹身上的。当他在《回忆录》中讲到这三件事时,他把它们称为"我一生最重大的戏剧性事件。"

  

  《罗密欧与朱丽叶》几乎超出了他的火山般的热情所能接受的极限。六年以后,柏辽兹娶了他的朱丽叶--哈里特·史密森,而她成为一个争风吃醋、难以侍候的悍妇,最终柏辽兹爱上了杯中之物。但是,婚后五年,当柏辽兹着手写他的杰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时,他早期的浪漫主义狂热又重新激发起来。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音乐会选段中最脍炙人口的三段是:

  

  一、爱情场面。这一乐章当然就是柏辽兹所说的他觉得歌词--即使是莎士比亚的歌词--会把他束缚住,因而他宁愿要器乐的挥洒自如的一段。这一度是柏辽兹所有作品中最受他钟爱的乐曲。

  

  二、《玛伯女王或梦精》。这是柏辽兹被语言所陶醉的一场,这些名词他最初听到时当然是莎士比亚的英语,然而随着他对原文的了解越来越深刻,他对这些词句也就越来越喜爱。至于音乐无须再加别的解释。

  

  三、《罗密欧独自一人--他的悲伤--音乐会与舞会--凯普莱特家的盛典》。寂寞的情人主题在第一小提琴的长吁短叹中出现。即使在其他乐器加入时,代表着罗密欧的还是小提琴,他的忧郁被仿佛来自远方盛典的声音、以及一个表现宾客们令人眼花缭乱的旋转的生动旋律所打断。

  

  当朱丽叶在舞会上出现时,整个乐队静了下来。朱丽叶的形象也通过一个旋律来暗示,由双簧管独奏的优雅的、几乎是沉默寡言的乐句呈现,这是罗密欧第一次见到朱丽叶。在这最初的一瞬间,舞会的音乐简直不再存在了,因为与她那"管叫火炬烧得更旺"的美貌相比之下,任何东西都会黯然失色。

  

  罗密欧的狂喜被突然迸发的一阵辉煌舞蹈的音乐打断了,那是精力无比旺盛和光彩夺目的小节。在高潮处,朱丽叶再次出现。这时她的旋律由铜管闪亮的长音来表现,与宴饮中使人眼花缭乱的主题结合在一起。

  

  
518#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09:47 | 只看该作者
厅里摆设着几只中国制造的高脚酒杯,那是俄罗斯女公爵海伦在柏辽兹应邀去莫斯科举行他的作品演奏会时赠送的贵重礼品,让人联想起这位法国音乐家1867年冬赴圣彼得堡指挥《浮士德的沉沦》、《罗密欧与朱丽叶》演出的盛况,还有他在艺术风格上对居伊·鲍罗廷、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巴拉基列夫和穆索尔斯基等“强力集团”音乐家的影响。柏辽兹特别珍视自己同格林卡、柴可夫斯基的会见,去世前不久还给远方的俄罗斯友人斯塔索夫寄信,而穆索尔斯基临终时,床头桌上放的正是柏辽兹的著作《配器法》。





走上故居的三层楼,原来做储藏室的阁楼间现在改为一个小音乐厅,能容二十来人在此听柏氏的全部作品,欣赏浪漫派音乐的菁华。对研究柏辽兹生平及创作的人来说,最重要的自然是纪念馆的资料中心,其中保存着柏氏60部原版总谱、250种各类作品、350封信札和游记手稿,以及300多张音乐唱片,这些全部向公众开放。

纪念馆里的一切显示,柏辽兹是一位最具法兰西人精神和性格特征的浪漫音乐家,更不用说他是《法兰西颂》的作者。但是,他生前在自己的祖国不断受挫,长期不为多数同胞理解和认可,甚至被一些评论家贬为“乐盲”。1838年,巴黎大歌剧院公然拒绝排演他的歌剧《贝文努托·切里尼》,他的其他歌剧作品也屡遭冷遇,成为报界奚落的对象。而今,景况则迥然不同了。从圣安德烈山坡到巴黎附近《岩石堡》的“维克多·雨果文学之家”,人们看到柏辽兹已跻身维吉尔、哥德和莎士比亚等欧洲大艺术家之列。这家博物馆馆长勒莫纳先生对笔者说,雨果是浪漫派文学的旗手,而柏辽兹则是浪漫派音乐的鼓手。确实,正是柏辽兹击鼓开道,为吉诺、圣桑、德彪西、弗雷等优秀作曲家指引了前程。

柏辽兹于1869年辞世,安葬在巴黎蒙马特尔公墓。据一位见证人说,作曲家在弥留之际曾喃喃低语:“我的音乐终归会被人演奏的。”

眼下,从2000年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演出《特洛伊人》开始的柏辽兹音乐潮,已从法国各城市波及欧美和亚洲。委内端拉和黎巴嫩刚刚分别演奏了《感恩赞美诗》、《幻想交响乐》和《罗马狂欢节》,德国莱沃库森和波恩就又要陆续推出《特里斯普亚与莱里奥》,今年12月14日至21日,华沙国家交响乐团拟公演《罗密欧与朱丽叶》,明年1月份,大洋彼岸的洛杉矶将奏响《仲夏之夜》和柏辽兹其它动人的浪漫旋律。

世界各国持续4年不断举办柏辽兹作品演奏会,这或许正是给音乐家生前所作《安魂曲》充实的、最令逝者慰藉的内容。
519#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09:48 | 只看该作者
柏辽兹的故乡在法国里昂与格勒诺布尔之间的圣安德烈山坡。1803年12月11日,一个婴儿呱呱不停的哭声传出了法国浪漫派音乐的前奏,预示着标题音乐《幻想交响乐》的诞生。

在柏辽兹诞辰200周年之际,自1935年已变成纪念馆的逝者故居修葺一新,重新开馆,迎接伊泽尔省的“柏辽兹及其时代”音乐节。人们到此,从草木蓊郁的高坡放眼金黄色的平原,目逐环绕东南方的阿尔卑斯群峰,顿时沉浸于柏辽兹在《回忆录》里所描述的“浪漫梦境”,仿佛于寂静中听到昔日远山的雷雨和风吹簇叶的哗哗响声,那曾经给了音乐家灵感气息的天籁。

走进纪念馆,浏览一座氛围浪漫的庭院后,登砂岩梯上二楼,但见一间起居厅里摆着柏辽兹幼年吹的竖笛、弹的吉他和最初试写的曲谱。12岁时,他暗恋上邻家女孩艾丝黛尔,情不自禁地咏唱了第一首浪漫曲。后来,他将此曲照孩提时的原样搬放到《幻想交响乐》的开端,成了他一生浪漫爱情的“固定乐思”。在艾丝黛尔年逾七十的暮年,柏辽兹才重返故乡向她求婚,表明音乐家并非在追求一位现实的女性,而是从小就需要遐想一颗照耀完美艺术求索的“山星”。

瞧着厅里另一位女子亨利耶特·史密斯森秀美的面容,参观者就会更深切地感触到柏辽兹在追逐浪漫爱情方面异乎寻常的气质。当爱尔兰女伶史密斯森小姐在巴黎扮演《哈姆莱特》中奥菲丽亚一角时,音乐家为之倾倒,魂不守舍,胸中激情奔放而出,遂成《幻想交响乐》。实际上,他爱的是奥菲丽亚。他以对一个自由幽灵的心醉为主导动机,卷起汹涌的狂澜,开浪漫派音乐之先河。在整个西方音乐史上,《幻想交响乐》是一部最具个性而又最新奇的作品,一座艺术革命的丰碑。

在柏辽兹故居,除了他父母一家人的肖像外,参观者还会注意到一架艾拉尔牌钢琴,是音乐家在世时为他两位侄女买的。奇怪的是,他本人并不会弹钢琴,讥笑他的行家说:“此君浑身吉他气息。”确实,柏辽兹是靠吉他等简单乐器作曲的。15岁时,他弹一把西班牙吉他谱写“罗曼曲”,一天他骤然起急,把琴扔进壁炉。那支没被火焰吞噬掉的弹奏乐器现今仍摆在厅里,向来人诉说着作曲家的往事。
520#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09:49 | 只看该作者
贝多芬和舒柏特在维也纳完成他们最后的交响乐以后,不久在法国出现了一位音乐家,他想运用与交响乐相同的形式,以音乐来表达故事的情节.这就是法国的柏辽兹.
    柏辽兹最初听从父命学医,便后来改学自己所喜好的音乐.为此,他的父亲和他脱离了关系.他经过艰苦的奋斗,终于以第一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获得了罗马大奖.他用这奖金在罗马进修了二年,然后到德国去了一个时期与李斯特结为密友,回到法国后,未担任固定的公职,继续写作独创式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今天只要提到柏兹就会联想起标题音乐,一说起标题音乐就要举出柏 名字.标题音乐不像交响乐或奏鸣曲那样只是欣赏声音美的纯音乐,而是试图以音乐来描绘出故事或情景的具有音乐以外的意义的音乐.
    过去就有不少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是应用了这种标题音乐的设想,巴赫以前的库瑙把圣经的故事谱成,写成圣经奏鸣同,贝多芬在<田园交响曲>中描写鸟语声或雷鸣声等都是属于此例,但是柏兹所使用的是完全新的方法,在此试举他的代表作<幻想交响曲>.加以说明 柏辽兹在年轻时和英国一位女演员相爱,但对他们的爱情似乎不怀希望.这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将他本人的经历用交响乐的形式写出的自传.根据他的说明,失恋的艺术家吞服了吗啡企图自杀,但因服量过,而陷入沉睡,睡眠中做了各种各样的梦,这些梦发展成为五个乐章.
    全曲是约有五十分钟的大型乐曲.第一乐章中出现了表现爱人的优美主题,以后每出现这一主题,就表示爱人的登场.在第二乐章中和她在跳舞会中相遇时,这一主题变奏为圆舞曲节奏.在第三乐章,去农村时,主题变奏为八分之六拍的缓慢的牧歌情调.第四乐章,他在恶梦中杀害了自己的爱人,自己被处以死刑堕入地狱.第五章是他在地狱里与变得污秽不堪的爱人不期相遇.他在地狱里见到爱人时 ,是把爱人的生前主题变奏为奇形怪状的形态.
    柏辽兹的创作意图企图对爱人主题给以性格的变奏,以此来描写故事的发展.他的这一意图,在法国并未获得承认,但在德国却赢得了成功.李斯特和瓦格纳也是应用同样方法开拓了标题音乐的先驱者,理·施特劳斯运用巧妙的管弦乐法将交响诗推向了顶峰.其后,以标题式印象式的手法进行描写,使标题音乐的发展走向印象主义.
521#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09:49 | 只看该作者
“在以旋律开头几小节的节奏为基础的小号乐句之后,主题出现了,你会记得,是在弦乐器的拨弦伴奏下,由长笛和单簧管轻轻奏出的。听众屏息倾听着这个料想不到的呈示部。但在一段长大的‘渐强’以后,……乐队掀起了惊涛骇浪,并发出了延宕已久的ff(强音)时,前所未闻的喊叫和跺脚声震动了全场。全体听众如醉如狂,火热的情绪凝集成一片爆炸声,这使我恐惧得浑身发抖。我感到自己的头发在竖立起来。”那时正是匈牙利民族运动高涨的年代,匈牙利人是作为一首革命的战歌来接受它的。
  这次演出使柏辽兹受到极大的鼓舞,他决定把这首匈牙利进行曲放进他的剧曲《浮士德的劫罚》中,并不惜改变情节,让浮士德来到匈牙利。这部剧曲第一部分的场景,改成了匈牙利平原。第二场开始时,军队在行进,浮士德唱道:
  但是,田野里闪耀着战斗的光芒,
  啊,多瑙河的儿子们准备奔赴疆场。
  显得何等自豪和快乐,
  他们把铠甲穿上;
  眼睛里爆发出火花,
  胜利的歌声在他们的心里震动。
  只有我还是这么冷静,
  对光荣事业无动于衷。
  于是乐队奏起了今天音乐会听众听熟知的《拉科西进行曲》。
  柏辽兹为了迁就这首进行曲,而把主人公带到匈牙利,受到一个德国著名批评家和其他许多人的严厉责难,他为此在总谱的序言中作了辩解:“许多人责问作者为什么要把主人公带到匈牙利。回答很简单,他只是为了要引用一首匈牙利主题乐曲。这是他可以毫不迟疑地公开承认的;如果有别的音乐主题促使他这样做的话,他也可以把他带到别的任何地方去。歌德自己在《浮士德》的第二部中,不是也把他的主人公带到斯巴达的墨涅拉斯宫吗?”
三、与钢琴无缘的配器大师
  在众多的作曲家中,很少有不会弹钢琴的,其中还有不少人本来就是钢琴家。但柏辽兹与众不同,他学过长笛和吉它,而且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可就是不通钢琴。他认为,只有二流作曲家才依赖钢琴作曲。
  柏辽兹一生的作品不少,但的确找不到一首与钢琴有关的曲子,如钢琴独奏曲、协奏曲或重奏曲等等。有趣的是,不通钢琴不但没有影响他作曲,而且柏辽兹本人竟是举世公认的“配器大师”。有一本名垂乐史的著作——配器法,正是柏辽兹的手笔。
  很多前人的钢琴曲,一经他手就变为气势宏大、各声部和谐的管弦乐曲,往往为原曲增色不少。其中以柏辽兹改编的《邀舞》(韦伯原作)为这一类音乐的代表。
522#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09:49 | 只看该作者
两部划时代的交响曲杰作 一颗追求自由民主的浪漫之心
  纪念法国作曲家柏辽兹诞辰200周年音乐会 

  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精华,可以说集中在作家雨果、画家德拉克罗瓦和作曲家柏辽兹这三个人身上,他们的作品揉合着种种矛盾的因素,其中有豪迈的精神和革命的激情,也有艺术家个人孤寂心绪的衷心倾吐和种种空幻的奇想。
                                    ——音乐评论家扬民望

  今年是法国最有代表性的浪漫派作曲家柏辽兹诞辰200周年纪念,广州交响乐团特别在11月9日的“情系法兰西系列音乐会之二”为乐迷献演他创作的两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浪漫主义音乐作品——《幻想交响曲》和《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籍此缅怀这位19世纪的音乐鬼才。
  1803年12月11日,柏辽兹生于法国南部小城科特·圣安德列的一个医生家里,他自幼并未受过专业音乐教育,只是喜爱吹笛子和弹奏六弦琴。1821年,遵从父亲的决定,柏辽兹到巴黎学医,在这段时间里,他参加歌剧院的演出,在巴黎音乐学院图书馆阅读总谱。在这时上演的格鲁克的歌剧《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和贝多芬的交响曲,使他深深激动不已,从而坚定了从事音乐工作的决心。他断然决定改行从事音乐,从此跟家庭闹得关系紧张,只得靠借债和私人教课维持贫寒的生活。

  柏辽兹的音乐辉煌、嘹亮,也有大量含蓄、宁静的作品。很多人对柏辽兹的音乐不理解,这使他感到伤心,许多人在很长时间之后才认识到《幻想交响曲》是藏在浪漫主义标题后面的古典杰作。尤其是李斯特,他在听过《幻想交响曲》后便为其深深折服,从此他一生都紧随柏辽兹,为其尽力效劳。为了柏辽兹的作品得以上演,为了让人们认识他的才能,他鼎立相助,不遗余力。

  在音乐的浪漫主义时期,柏辽兹、李斯特和舒曼,都是新型标题交响乐的创造者,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则是这类作品中的第一部。柏辽兹的标题性交响曲,用音乐的形象以表达诗与文学的构思,由于结合姊妹艺术的一些因素,因此音乐的画面明晰、情节具体,他的作品结果是越来越戏剧化。其布局之宏伟、描绘之具体、以及感情之充溢,都具有巨大表现力。柏辽兹以标题交响乐与古典交响乐相区别,强调音乐的标题性内容,他认为标题是一种民主的要求,能使音乐得到普遍的理解。

  浪漫主义时代是炫技大师辈出的时代。意大利小提琴家尼柯罗·帕格尼尼是柏辽兹的朋友和赞助者,柏辽兹专为帕格尼尼创作了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其中的独奏声部写给了帕格尼尼使用的另一种乐器--中提琴。其中的中提琴独奏部分写得朴实无华,以致委托他创作此曲的帕格尼尼拒绝演奏它。其实失之交臂的正是帕格尼尼自己,因为《哈罗尔德在意大利》至今还是独奏乐器与乐队作品中最富诗情画意的一部。这部作品以拜伦的浪漫主义长诗《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为灵感,献给两位既给他带来虚幻的幸福感又令他实在地尝到了痛苦的两位女人,亨丽耶特·史密斯逊小姐--当时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女演员(柏辽兹曾因她陷入疯狂并试图自杀)和埃丝黛尔。前者成为他的第一位妻子,后者是他从十二岁起就恋慕的偶像和一生的精神支柱。

  柏辽兹的创作成熟时期在1830年到1846年之间,他的最著名的作品如《幻想交响曲》(1830年)、《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交响曲(1834年)、《安魂曲》(1836年)和歌剧《贝凡纽多·彻里尼》(1834-1837年)、《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交响曲(1839年)和《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1840年)以及《浮士德的沉沦》(1846年)等,都是这一个时期的产物。

  柏辽兹是个充满革命精神的作曲家,他的创作高峰期正是法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年代,1830年对柏辽兹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一年,正是这一年,巴黎发生了三起轰动欧洲的革命,一场政治革命把路易·菲立浦推上了法兰西“平民皇帝”的王位,也引起了一场文学与音乐的革命,浪漫主义戏剧《欧那尼》的成功上演把雨果推上了法兰西的精神王位,《幻想交响曲》的首演成功则确立了柏辽兹作为法国激进的浪漫主义乐派之父的地位。它标志着具有历史意义的交响乐的革新。不过,据说巴黎音乐学院的这次评奖是在革命炮火下进行的,当柏辽兹领到奖走出校门时,罗浮宫已被革命军占领,他当即加入起义者的行列,为《马赛曲》配器,还将它献给“一切有一条声带,有一颗心在跳动和有热血在血管中流淌的人”。

  他的《安魂曲》和《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都是为纪念七月革命的阵亡烈士而写的,他作品的主人公,例如哈罗尔德、罗密欧与朱丽叶、浮士德等,都有一种追求善与幸福的坚强信心,都对现实进行着不同方式的反抗,但是他们历尽了种种苦难,终于还是逃避不了毁灭和死亡的命运。这些主人公又或许是柏辽兹本人的生活写照。他向往民主、自由、幸福,对革命充满炽热感情,同时又感觉理想和前途的渺茫。柏辽兹不得不进行一种艰苦的生存斗争,他必须亲自筹划自己的音乐会而进行商务谈判,他必须为报纸副刊写杂文和评论文章来补充微薄的、不定时的收入,他须忍受逼人最甚的金钱的苦痛。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丑恶现实的不满、怀疑、愤慨以及对黑暗的揭露和讽刺。然而柏辽兹在本质上仍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没有给自己的孤寂披上神化的外衣,也没有陷入悲观厌世和绝望,他对生活始终抱着积极的态度,他对“命运”一直在进行着斗争。

  在21世纪,当我们再次听到柏辽兹在一百多年前创作的这些杰作时,仍然不能不被其中洋溢着的浪漫主义激情所打动。
523#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09:51 | 只看该作者
《幻想交响曲》是柏辽兹最著名的交响作品,历来都是世界各大著名乐团和唱片公司演录不衰的节目。拿索斯的这款新版本录音是在1995年,而正式推出却是2001年。这可能说明了拿索斯对这个录音给予了足够重视,不管演绎和录音和后期制作均付出了够多的代价。一听唱片,我立刻便被优美精致的录音和乐团表现力所吸引,尽管我过去听这首交响曲的其他名版本已不算少。乐团的演奏不仅具有浩荡的动态,即使在大音量时也弹性十足,“爆”而不破。在一些抒情乐段,尤其是第二乐章“舞会”,充分发挥了弦乐和木管乐器的音色特质,经柏辽兹奇妙的配器手法,这些不同的色彩调和起来后,给人以梦幻般的朦胧美感。由以色列指挥家约阿夫·塔勒米(Yoav Talmi)指挥美国圣迭戈交响乐团演录这部交响名作,确实给了我新的感受。过去我对该乐团了解甚少,其实,它建立于1910~1920年间,“团龄”已不小,乐团的81名演奏者拥有在各种著名音乐厅演出的经验。塔勒米也是一位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指挥家。他的执棒的乐团遍及欧洲、北美、以色列和新西兰,与很多著名指挥家有过成功的合作。听他的这款录音,让我又一次开阔了眼界。 (佐 耳)

\

1. 这部作品对于音乐创作手法的发展有着革命性的贡献——也就是“固定乐思”。
什么是固定乐思?从翻译过来的名字上,我们基本上得不到什么启示。“固定乐思”后来
发展成为(或是叫做启发瓦格纳引出)“主导动机”——这无疑是一个更差的翻译,成为
风靡一时的先进创作技法,至今在作品创作甚至在电影电视剧的配乐上广为应用。比较土
一点的解释是:我们用一段旋律来代表一个人或物或事件,以后这段旋律一出来,就代表
这个人(物或事件)出现(或发生)了。也就是一种借代。大家不妨找一找,这部作品中
,用了什么旋律代表谁呀?这段旋律演奏的乐器或是节奏、强度改变了,代表着什么意向

2. 富于色彩的音乐语汇。法国作曲家,大多数受着伯辽兹的影响,在音乐色彩的使
用上都很讲究;而伯辽兹本人就是配器大师,我们不妨关注一下,在这部作品中,他的高
超的配器技巧。
这部作品的杰出演奏大多属于那些调理管弦乐团音色的高手们。
关于这部作品是属于标题音乐的范畴,文中已有表述。我就不说什么了。

[正文]
埃克托尔·柏辽兹大概早就猜到,在他逝世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他的作品将被人
们重新审视,并最终赢得如潮赞誉。否则他不会在自传的开篇如此自负地写下:“我于1
803年12月2日生于圣-安德烈坡市。……我只是悄悄地睁开眼,见到世间光明,没有任何
符合这个浪漫的诗意时代的预兆可以宣告:一个注定要一生辉煌的人已经来到人间。难道
是我们这个浪漫的时代缺乏诗意么?”现在回首,我们会发现,19世纪的法国非但不是如
柏辽兹所言“缺乏诗意”,而是到处洋溢着诗意优雅的浪漫气息。柏辽兹本人,正代表了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最初绽放。柏辽兹以其诗意迷人的音乐作品以及在交响乐形式与
配器方面的开创性贡献,与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并称“法国
浪漫主义三杰”。
524#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09:51 | 只看该作者
柏辽兹出生在法国南部小镇的一个信奉罗马公教的家庭中,其父路易·柏辽兹是一位
受人尊敬的医生,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在纯净、空灵的教堂音乐中,年幼的柏辽兹获得
了音乐的最初印象。十岁那年,老柏辽兹开始亲自指导儿子的学业。从父亲那里,柏辽兹
接受了文学和音乐的艺术启蒙,逐渐展露出音乐天赋:他在视唱、演奏竖笛、长笛和吉他
方面均有突出表现,并开始研究关于和声的著作,尝试作曲。他在十二岁时创作的最初作
品是一部长笛、小提琴、中提琴和低音提琴的五重奏。热爱医生职业、希望儿子继承衣钵
的老柏辽兹,担心儿子过分沉迷于音乐,没有让他学习钢琴。柏辽兹虽与钢琴无缘,早年
的管弦乐器学习背景反而成就了他独树一帜的配器大师地位。
同音乐一样,爱情此时也开始向十二岁的柏辽兹展示其真谛。他在外祖父的梅兰乡
间别墅邂逅了邻居戈蒂埃夫人的侄女埃丝黛尔。她顾盼生情的双眸和玫瑰红色的皮鞋令柏
辽兹心神荡漾,却又怯于走近,饱受相思的折磨。他在自传中说:“在我少年时代所尝试
创作的各种作品中几乎都笼罩着一缕深切的忧伤,我的所有旋律都是小调曲式。我知道这
个缺点,却难以避免。或许这是由于梅兰的那段爱情深深地藏在心底,成为一抹难以驱除
的阴影造成的吧。”
这美好青涩的初恋像一颗火种,点燃了柏辽兹一生炽热的爱恋情愁;而积淀在心底的
忧伤,却成为柏辽兹生命中一个解不开的结。柏辽兹一生都受着一种神经官能症的折磨,
他自己将它称为“孤独症”。病症初次发作是在他十六岁时,他心脏狂跳不止,全身痉挛
,痛苦不堪。他曾这样形容那种被孤独和失意突然攫住的感觉:“我不知道怎样描述这种
难以言表的痛苦。我想,也许只有一种物理现象与此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将一只盛满水
的高脚杯与另一支盛满硫酸的高脚杯并排放在一个抽气机的玻璃钟罩下。当抽气泵将罩下
的空气抽成真空的那一刻,我们可以看到:水开始激荡、沸腾,最后蒸发;硫酸渐渐从杯
中溢出,吸收水蒸气;水蒸气分子不断减少,同时散发出大量的热量;杯底残余的水分很
快变冷,最终凝结成一小块冰。”
柏辽兹的一生,如他自己所言,正像迸发过如火的激情之后,留下冰一般忧郁的核。
不论是执着于音乐理想还是追求爱情,他都率性而为,令时人与后人叹服。
十九岁时,迫于父亲的压力,柏辽兹前往巴黎医科学校学习令他窒息的解剖学等课程
。巴黎的学习非但没能熄灭柏辽兹的音乐激情,反而为他在音乐修养方面的成长提供了丰
富的土壤。他常常逃课,流连在巴黎歌剧院、意大利歌剧院、巴黎音乐学院等艺术殿堂。
他在巴黎音乐学院的图书馆废寝忘食地阅读格鲁克的乐谱,把它们抄下来,牢记在心。每
逢巴黎歌剧院庄重正式的演出,他都事先阅读作品乐谱,认真做准备。他还经常与演奏家
交往,请他们在各自不同的乐器上做示范表演。就这样,他开始逐渐熟悉如何使用交响乐
队,并开始了解大部分乐器的音调、音色或是音域以及其他性能。这种在实践中逐渐积累
起来的珍贵经验,后来赋予了柏辽兹的作品与众不同的魅力,也成为其经典著作《配器法
》的重要内容。
柏辽兹自诩为“音乐宗教最虔诚的信徒”,不容许任何对乐谱的放肆行为。一次,巴
黎歌剧院上演格鲁克的《伊菲姬尼在陶里德》,两段音乐分隔的瞬间时,突然有人从座位
上站起来,提高嗓门大喊:“那里本来没有铙钹;是谁竟敢擅自篡改格鲁克的作品?”举
座哗然。而后,又是这个年青人站起来质问:“长号为什么还没出声?真叫人难以忍受!
”此人正是柏辽兹。
后来经朋友的引见,柏辽兹成为巴黎音乐学院教授、皇家唱诗班总监勒絮尔(Lesue
ur)的编外学生,之后转为正式学生,师从勒絮尔和莱莎(Reicha)学习对位法和赋格曲等
。后者是贝多芬在波恩时的同窗,以及李斯特的老师。与勒絮尔等人亦师亦友的关系,令
柏辽兹获益匪浅。然而,音乐学院的教育并未真正领柏辽兹走上艺术之路,反而使柏辽兹
看清了学院派的古板与虚伪,转而寻求自己的音乐风格与理想。
来自家庭的强烈反对,成为他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家中数次断绝他的经济来源。为生
计所迫,柏辽兹不得不加入新颖剧院合唱队争取微薄的收入。为了以音乐上的成就争得家
人的理解,他先后四次参加“罗马大奖赛”——一个由法国政府设立的音乐奖项,获奖者
可以得到前往罗马学习三年的津贴。前两次柏辽兹均无功而返。1828年,他以大合唱《埃
尔米尼》获得二等奖。终于在1830年,他以大合唱《沙达那帕鲁斯》获得一等奖,赢得了
前往罗马学习的津贴,并博得了家人的理解。
当柏辽兹的音乐之路逐渐在巴黎展开的同时,爱情也惊雷般地再次划过他的生活。他
于1827年在巴黎邂逅了以出演莎士比亚剧目闻名的爱尔兰女伶史密斯逊小姐,对她一见钟
情,之后陷入长久的狂热爱慕。然而史密斯逊小姐对柏辽兹的热情却没有丝毫回应。这段
感情催生出了柏辽兹1829年的浪漫主义杰作《幻想交响曲》,该曲奠定了他浪漫主义音乐
大师的地位。
52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09:52 | 只看该作者
在罗马生活的两年时间里,柏辽兹远离了巴黎的生活和音乐氛围,也远离了自己失意
的感情。闲适率性的旅游成为他治愈忧伤的药方。他常常以几个钱币作旅费,拿上一把枪
或是吉他便踏上旅程。干燥的罗马平原,历史悠久的建筑,沿途迷人的自然风光,无不激
发着他的音乐灵感。罗马的生活虽然有些单调,但他创作了《李尔王序曲》、组曲《雷里
奥》、《海盗船船长序曲》等一系列新作品,并对之前的《幻想交响曲》等进行了重新创
作和修改。这一段生活经历成为他后来步入辉煌的音乐殿堂的前兆。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之后,柏辽兹的创作进入了黄金时期。此后约三十年间,他先后创
作了《哈尔罗德在意大利》、《安魂曲》、《罗密欧与朱莉叶》、《罗马狂欢节序曲》、
《浮士德的责罚》、歌剧《本维努托·切里尼》、《特洛伊人》等名作。但是在法国本土
,柏辽兹的音乐风格始终与当时的音乐主流相左,他的作品并不受权威的重视。狂放自负
的柏辽兹自己更有意与学院派划清界限。早在获得罗马大奖时,他就曾说:“我从来与别
人不同,我总要以冒犯地方式来对待生活,对待法兰西艺术研究院!”
虽然如此,才华卓越的柏辽兹却可谓声名在外,他的支持者大多来自国外:李斯特在
听过《幻想交响曲》之后被深深折服,从此一生为这位朋友效劳;舒曼为《幻想交响曲》
撰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文章,并全力以赴帮助柏辽兹在德国的演出获得成功;肖邦与柏辽
兹夫妇结下深厚友谊;门德尔松与柏辽兹在罗马相识,此后保持了长久的友谊;瓦格纳曾
在德累斯顿以个人声望和行动帮助过他,虽然此后二人因为音乐上的分歧而逐渐疏远;帕
格尼尼则盛赞“贝多芬去世了,惟有柏辽兹能使他复活”……这些音乐家之间惺惺相惜的
真挚情谊,给予了柏辽兹莫大的鼓励和支持。其中,特别是与帕格尼尼的友谊,最为柏辽
兹珍视。在1833年12月22日的音乐会上,帕格尼尼为《幻想交响曲》深深倾倒,二人相识
。之后,在帕格尼尼的盛情邀请下,柏辽兹为他新近得到的极品中提琴创作中提琴独奏曲
。柏辽兹从拜伦的诗歌《哈罗尔德骑士》中获得灵感,创作了著名的《哈罗尔德在意大利
》,将它献给帕格尼尼。1838年,柏辽兹因为演出失败,经济陷入困窘,帕格尼尼给予热
情鼓励并慷慨赠以两千法郎。1869年,当柏辽兹在失去亲人的打击之下,孤独地走向生命
的尽头时,他烧毁了许多的手稿和大部分收藏品,只保留了门德尔松送给他的指挥棒和帕
格尼尼送给他的一把吉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9-29 09:23 , Processed in 0.38574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