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笨小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作曲家足迹系列: 不断添加中(网络资源大观)

[复制链接]
646#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08:05 | 只看该作者
瓦格纳出生于莱比锡,从小接受了完善的音乐训练,对音乐和戏剧十分感兴趣,后在莱比锡大学学习作曲,中途退学,受聘为维尔兹歌剧院的合唱指挥。其一生致力于歌剧创作,对德国歌剧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883年2月13日,作曲家于威尼斯的温德拉敏宫逝世。
  在瓦格纳生活的时代,在德国人们普遍认为德语不够雅致,宫廷内外盛行意大利与法国的歌剧,偏重音乐技巧上的华丽而忽视戏剧的内容,故瓦格纳提出“乐剧”的口号,提倡以音乐跟戏剧并重为目的来创作歌剧,建议作曲家亲自参与剧本的创作,并认为歌剧的题材应只适宜于音乐处理。他将过去只在前奏或序曲中出现的管弦乐队的地位提升到了极致,使其成为统一全剧的支柱。另一明显的改革在于他乐剧中的主导动机。其实无论过去还是现代,作曲家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到主导动机。但瓦格纳不同于他们,他系统的运用主导动机,并通过复调来组合几个主导动机。可以说,由极端集中的情节编制出的主导动机之网覆盖全剧,使文字语言与音乐语言完美的结合,是一种精确而单纯的潜台词。除此之外,他的乐剧中几乎没有分曲,铜管乐的运用更加自由灵活,感情的意义由乐队以旋律及和声的方式表达,人声声部浮动于管弦乐流的表面,宣叙调与咏叹调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瓦格纳的歌剧改革主要开始于《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这部歌剧1865年在慕尼黑的演出标志着西方世界音乐语言中一种新方言的开始,调性体系开始瓦解的标志。从此以后,“瓦格纳风格”成了歌剧或一般音乐中“先进”及非传统的代义词。为了实现自己在歌剧改革方面的理想,并将这一切呈现于世人,瓦格纳特地筹建了拜鲁伊特音乐节演出自己的作品。而这个音乐节到现在一直都吸引着世界音乐爱好者的眼光。
  据说希特勒曾叫人在拜罗伊特为他专门演出瓦格纳的作品,当时他感动得流泪,恨不得与这位上个世纪的天才执手亲谈。很多人在听瓦格纳音乐的同时要提到他的思想,无可否认音乐家本身的性格与思想对其创作作品有着很大的影响。瓦格纳的青年时期,其思想主要倾向于“德意志”,他受到费尔巴哈和巴枯宁的影响,写过许多狂热激进的文章,甚至参加过德累斯顿的革命。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以后,瓦格纳逐渐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论调以及尼采的超人论等思想,以及后来戈比诺的雅利安种族主义理论,晚年的时候,瓦格纳也受到宗教神秘思想的影响。瓦格纳与尼采曾是关系很好的朋友,他们的友谊维持了十年,当瓦格纳改变其音乐风格之后,尼采与他决裂,称他是一个狡猾的人,称听他的音乐使人致疯。1878年1月3日,瓦格纳将《帕西法尔》赠送给尼采,尼采写了最后一封信给瓦格纳,并回赠自己的新书《人性,太人性的》,1888年,尼采写作《瓦格纳事件》和《尼采对瓦格纳》正式的表述出自己对这位昔日好友的看法。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一直是瓦格纳最重要的支持者和保护人,瓦格纳有多部作品是献给他的。而路德维希二世也是瓦格纳狂热的崇拜者,他以瓦格纳歌剧的内容为主题,修建了宫殿新天鹅堡,其内部有齐格弗里德屠龙的金像,描绘《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故事的挂毯,以《汤豪舍》故事设计的山洞和节日大厅,而且他计划将这一城堡作为礼物献给瓦格纳,当作歌剧《帕西法尔》的背景。他资助了瓦格纳修建拜罗伊特节日剧院,并且作为贵宾出席了开幕演出。
647#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08:05 | 只看该作者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瓦格纳在他的乐剧中所表现出的对女性的崇拜。多年来,瓦格纳一直认为女性身上有救赎和毁灭两种特性,这种矛盾性使他创造的女性形象通常都是复杂的、怀着巨大痛苦的英雄女高音。表现在他的乐剧中,如《汤豪舍》中的伊丽莎白,《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伊索尔德,《尼伯龙根的指环》中通过对爱情献身来拯救人类的布仑希尔德和《帕西法尔》中寓言式的女性孔德里。
  瓦格纳的音乐手法与剧场观念,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的各种艺术。尤其是电影艺术受到瓦格纳的启发最多。
  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一直因为瓦格纳的反犹太主义思想以及纳粹的原因,一直有一非正式的禁令,以色列国内从不上演瓦格纳的作品,不过这些年来稍有松动。
[编辑本段]代表作品一览

  仙女(Die Feen 1833-34,首演於1888年)
  禁恋(Das Liebesverbot oder Die Novize von Palermo 1834-36,首演於1836年)
  黎恩济(Rienzi, der Letzte der Tribunen 1837-40,首演於1842年)
  漂泊的荷兰人(Der Fliegende Holländer,1843)
  汤豪舍(Tannhäuser,1845)
  罗恩格林(Lohengrin,1850)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1865)
  纽伦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1868)
  尼伯龙根的指环(Der Ring des Nibelungen,1876)
  莱茵的黄金(Das Rheingold,1854)
  女武神(Die Walküre,1856)
  齐格弗里德(Siegfried,1871)
  诸神的黄昏(Götterdämmerung,1874)
  帕西法尔(Parsifal,1882)
  管弦乐改编
  格鲁克歌剧《依菲格尼亚在陶里德》序曲 重新配器
  C大调交响曲
  浮士德序曲
  5首魏森东克的歌
  《唱片里的瓦格纳》ISBN 7-115-07376
648#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08:05 | 只看该作者
里夏德·瓦格纳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作曲家、文学家和指挥家,欧洲后期浪漫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瓦格纳于1813年5月22日出生于莱比锡的一个小官吏家庭。在青少年时,有一次,他听到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深受感动,这促使他树立了以音乐作为终身职业的决心。1831年,瓦格纳入莱比锡大学学习音乐,毕业后,先后在维尔茨堡、马格德堡等歌剧院担任指挥,初步显露出他的才华。1842年,他受聘担任德累斯顿歌剧院指挥并担任宫廷乐长。这期间,他创作了歌剧《漂泊的荷兰人》、《汤蒙舍》以及一些管弦乐作品。

  瓦格纳所处的年代,正是德国社会发生剧烈动荡的年代。这时,瓦格纳受到费尔巴哈和巴枯宁的影响,参加了1849年资产阶级革命。“五月暴动”失败后,瓦格纳不得不逃到瑞士,过着困苦的流亡生活。和其他一些小资产阶级分子一样,瓦格纳曾因此感到苦闷、仿惶。这时,他又很自然地接受了叔本华和尼采悲观哲学的影响。这些思想也或多或少地反映在他的一些作品中。例如,在逃亡期间,由他自编剧本和作曲的歌剧《女武神》、《尼伯龙根的指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作品,其中不少是描写死亡与黑暗,宣扬了宗教神秘及超世的思想。
  1860年,德国皇帝颁布大赦令之后,瓦格纳才回到德国,路德维希二世很欣赏瓦格纳的才华,并支持他演出了由他创作的一些歌剧,出资筹建新的歌剧院,帮他实现“以神话为题材,音乐、歌词与舞蹈等必须综合成有机整体,交响曲式的发展是戏剧表现的主要手段”等歌剧革新的主张。
  瓦格纳一生主要从事歌剧创作。他共写了十三部歌剧,一部交响曲,九首管弦乐序曲以及其它一些室内乐和声乐作品。他的歌剧,除上面提到的以外,较著名的还有《罗恩格林》、《黎恩济》、《纽伦堡名歌手》、《帕西法尔》等。1883年2月13日,瓦格纳在意大利威尼斯死于心脏病,享年七十岁。
649#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08:06 | 只看该作者
作家生平的作品:《漂泊的荷兰人》、《纽伦堡的名歌手》、《尼伯龙根的指环》、《汤豪舍》

  瓦格纳的3幕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作于1841年,1843年首演于德累斯顿。由瓦格纳自己根据德国诗人海涅的《施纳贝莱沃普斯基的回忆》第7章自撰脚本。剧情描述荷兰人乘红帆船在海上航行,魔鬼罚他终生漂泊,7年方可登陆一次。只有找到一个忠贞地爱他的女子,方可得救。船长达兰德的女儿森塔从画中认识了荷兰人,对他产生思慕之情,渴望救他上岸。一天,荷兰人在海上漂泊又满7年,上岸寻找救星,被船长约到家里,见到森塔。两人一见倾心,荷兰人为自己即将得救而暗自庆幸。此时恰逢森塔以前的恋人,猎人埃里克前来求婚,并提醒森塔不要忘记过去的誓言。荷兰人闻言大失所望,离开森塔,沮丧地奔回船去。森塔追到海边,见红帆船远去,悲不自胜,投海而死。红帆船此时亦沉人海中。剧终时,海中庄严地出现荷兰人与森塔的身影,他们在朝阳中拥抱着,向天空升去。

  《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又名《纽伦堡的名歌手前奏曲》。三幕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完成于1867年,但其序曲早在1862年便已创作。歌剧的脚本为瓦格纳本人所作,取材于十六世纪德国纽伦堡的一个民间故事。这部作品不仅在瓦格纳的歌剧创作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也是歌剧史上最著名的杰作之一。这部歌剧构思的时间很长,所要体现的中心思想几经更迭,在这一过程中它的形象和情节不断深化。因此在瓦格纳后期创作中,这部歌剧显得十分突出。

  《尼伯龙根的指环》瓦格纳的不朽歌剧。是瓦格纳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歌剧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其中一部。《尼伯龙根的指环》是瓦格纳根据冰岛历史学家施图鲁孙的北欧神话《埃达》与12至13世纪德国民间史诗《尼伯龙根之歌》,自撰脚本,提赠给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整套歌剧于1876年在拜鲁伊特首演。全剧由四部分组成:莱茵河的黄金、女武神、齐格费里德、众神的黄昏。

  瓦格纳的3幕歌剧《汤豪舍》,作于1842-1845年,完整标题为《汤豪舍以及瓦尔特堡的歌咏比赛》,由瓦格纳自己根据古代传说撰脚本。剧情描述游吟歌手汤豪舍与图林根的庄园主赫尔曼的侄女伊丽莎白相爱,但经不住爱与美之神维纳斯的诱惑,离开图林根瓦尔特堡在爱神的山庄住了一年,后因感到厌倦,又回到人间,伊丽莎白喜出望外。汤豪舍参加歌手比赛,赫尔曼规定必须唱爱的赞歌。汤豪舍竟在歌中称颂他自己与维纳斯的私情,因此触犯了神。赫尔曼令汤豪舍随朝觐者去罗马求教皇赦免。教皇却声称,如要他赦免汤豪舍,除非拐杖发芽。汤豪舍走后,伊丽莎白因相思而成病,竟死去。汤豪舍回庄园途中,遇伊丽莎白的棺木,痛苦至极,在维纳斯召唤下,他叫喊着“神圣的伊丽莎白啊,为我而乞求吧,”倒在伊丽莎白身旁死去。这时朝觐者拿着教皇送给汤豪舍的拐杖出现了,拐杖上长出了枝叶,说明汤豪舍的罪过得到了赦免。音乐以小号的号角式的合奏揭开了典礼的序幕。随后,音乐进入舒展优雅的“高雅主题”,使人们仿佛看到了潇洒的绅士和端庄的贵妇人的行进队列。
650#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08:07 | 只看该作者
瓦格纳的音乐向以结构庞大、音响震撼闻名于世。初听这些力度非凡的音乐,你或许会认定瓦格纳不是一个精力旺盛的狂人,就是一个偏激自大的疯子。但是听得多了,你或许会慢慢爱上这样的音乐,绝不是一见钟情的那种,而是渐进的潜移默化日久生情的那种。但是有一个前提,你必须具备能耐得住四天四夜“艰苦历程”的精力和体力。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在瓦格纳的音乐中你随时会见到你心目中的英雄,不同于贝多芬那种追求精神解放而孤独地向命运抗争的悲剧性的英雄,瓦格纳式的英雄更像他本人,是一个可以随心所欲无法无天恣意妄为的叛逆者、幻想狂,是你我心中那个或大或小若隐若现的“自由之神”。瓦格纳的音乐个性鲜明,恢弘大气,雄浑而又磅礴的气势往往能够慑人心魄,用心的听者往往会不由自主随着音乐的行进一起激昂亢奋,如痴如醉,久而久之自然就会“爱”上这样的音乐,欲罢不能。想来真是太可怕了!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十五岁时,年轻的瓦格纳已经读过莎士比亚、歌德和但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受到贝多芬“命运”的感染,一时沉迷其中,流连忘返,遂立志毕生为音乐献身。那一刻决定了作为音乐家的瓦格纳的一生,他从此踏上一条不归路,并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成就了一种真正能体现其典型日耳曼性格以及极富德意志精神色彩的音乐风格。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翻开音乐史册,我们会发现,瓦格纳实际上只接受过短短一年的学院式音乐教育,却在二十岁之前尝试着写出了几部大型作品。尽管那些早期作品并不成功,却足以显现作曲家身上的音乐天赋和艺术素养。从这个角度来看,瓦格纳应该属于“另类”。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歌剧史上这样的“另类”并不多见,如果有,那一定是精品。除了瓦格纳,还有一个同样响亮的名字,就是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也许是巧合,这两位作曲家同年出生,都只接受过短期的音乐教育,他们同时起跑,同时转折,以同一种语言——音乐编制着同一段历史,却各寻道路,别树一帜,最终都获得了成功。正是这两位大师一起将歌剧艺术推向颠峰。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651#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08:07 | 只看该作者
瓦格纳性格乖戾,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顽固主义者——对艺术、对自由、对女人、对他所钟情的大歌剧以及他的天堂拜罗伊特。随着时间的推移,瓦格纳的支持者和追随者肯定会越来越多,并继续巩固其在德国歌剧、西欧音乐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崇高地位。在人们的心目中,瓦格纳就是德意志精神的代名词,这种精神的影响一直在延续,直至其后一个多世纪的今天,包括音乐、文学甚至是翻云覆雨的政治领域。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瓦格纳的个性也有阴暗的一面。譬如,他极其反感犹太人,个中原由众说不一,在此不能妄加评论。史实证明瓦格纳本人就具有犹太血统,不知作曲家为何不愿正面这个事实,以至在很多时候瓦格纳的言行举止都给人留下一种莫名的印象。比如,瓦格纳极为推崇早于他的有着犹太血统的天才作曲家门德尔松的音乐,这注定是一个矛盾体。于是,当时的观众总会看到这样的情景——瓦格纳万分陶醉地弹奏着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却戴着一副扎眼的白色手套,演出结束后再将那副“触摸”过犹太人的手套迅速丢进垃圾堆,好似在躲避一种致命的瘟疫。这在如我辈一般的井底之蛙看来,徒剩莫名其妙的份儿,充其量只能半会心半尴尬地一笑了之。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无论如何,瓦格纳是对西方后古典和浪漫主义歌剧做出大胆创新和改革的先驱,是西方十九世纪音乐创作中影响最大的作曲家之一,在音乐史上确应享有不朽的地位。瓦格纳被后人尊为一代歌剧宗师。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晚年的瓦格纳长期滞留在拜罗伊特城,沉醉在自己的大歌剧中,乐此不疲。拜罗伊特属于瓦格纳,瓦格纳造就了今天的拜罗伊特。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1883年,一代歌剧宗师瓦格纳病逝于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他的遗体如愿在他的天国——拜罗伊特剧院旁的曼弗雷德墓园安葬。
652#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08:08 | 只看该作者
“瓦格纳症”(Wagnerian Symptom)又称“音响震颤麻痹”,是指听觉、视觉神经受到德国作曲家、指挥家、诗人、作家理查·瓦格纳(Richard Wagner, 1813-1883)的作品及言论刺激后,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突变心理性疾病,主要是因为位于神经系统末梢部位“黑质”中的细胞群组织发生病理性改变后多巴胺的合成减少,抑制乙酰胆碱的功能降低,同时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相对增强,两者失衡的结果便出现了心理情绪的“震颤麻痹”,具体表现为情绪波动不稳定,面对目标对象(即瓦格纳)时爱憎易极端化、偏激化、非理性化,甚至导致人生观、世界观的变异。
  病理原因迄今尚未明了,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有学者认为蛋白质、水果、乳制品等摄入不足、嗜酒、外伤、过度劳累及某些精神幻觉因素等,均可能是致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患症人群多为音乐家、哲学家、空想家甚至政治家。
  病例:
  病例No.1
  患者姓名:路德维希·弗雷德里希-威廉 (Ludwig Friedrich Wilhelm)
  别名:路德维希二世、疯子路德维希、童话国王、“我们亲爱的国王”(仅限巴伐利亚地区使用)
  出生地:慕尼黑郊外宁芬堡(德国)
  出生日期:1845年8月25日
  职业/身份:巴伐利亚国王
  患病起因:12岁时偶然读到瓦格纳音乐戏剧论著《未来艺术品》。
  临床表现:从此性格忧郁内向,不问朝政,终身未娶,废寝忘食地沉迷于瓦格纳歌剧、中世纪神话传说和骑士童话中,热衷修建各种瓦格纳歌剧场景里描述的城堡宫殿;与未婚妻苏菲娅公主相处时谈论的唯一话题就是瓦格纳,而且彼此还穿着歌剧《罗恩格林》中男女主角的服饰、手持宝剑——但是后来因为忙于看瓦格纳歌剧排练和监督城堡施工而取消与其婚约;起居室均以瓦格纳乐剧中的题材人物如特里斯坦、伊索尔德、罗恩格林、纽伦堡的名歌手等形象壁画加以装饰。在起居室与勤务室之间有尚有人工钟乳石洞,这是试图模仿歌剧《汤豪舍》中的女神维纳斯之洞窟,内有小瀑布与水池。
  患病期间行为:继承王位后立即派遣大臣前往慕尼黑将逃避债务、长期流亡在外的瓦格纳请进宫廷,并成为他的庇护人,替他清偿以往欠下的巨大债务,为其修建拜鲁特歌剧院以及家属别墅,之后继续为瓦格纳的音乐事业乃至家庭生活不断慷慨解囊,先后为其支出二十五万马克;1779年底至1780年冬,瓦格纳携家眷前往意大利访游了十一个月,其间仅所乘豪华包车一项花费,国王就为其偿付五千二百里拉。意大利回来后,国王亲自为他接风,并在慕尼黑安排了三场瓦格纳的歌剧演出,即《漂泊的荷兰人》、《特利斯坦和伊索尔德》和《罗恩格林》,第二天紧接着还上演了《帕西法尔》,可惜这一次国王迟到了,引起瓦格纳的不悦;最后在阿尔卑斯山崖上为他和瓦格纳的友谊建造了一座宏伟富丽的“新天鹅堡”,其中“宝座厅”按照《帕西法尔》中格拉尔庙的舞台设计,“歌唱厅”模仿《汤豪舍》中的舞台场景,卧室以《罗恩格林》中洞房为蓝本,共耗资约六百二十万马克。
  经典引语:“我不爱女人,不爱父母,不爱兄弟,不爱亲戚,没有任何人让我牵挂,只有您(瓦格纳)!”
653#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08:09 | 只看该作者
后果:一系列的奇怪行为终于导致人们对其执政能力和精神状态的怀疑,后来被医生诊断患有精神疾病,同时由于修建各种城堡(除天鹅堡外还有霍夫城堡和基姆湖城堡等)耗尽家庭和国库的资金,在1886年他被迫退位,最后神秘地溺死在天鹅堡附近的史坦贝尔格湖里,并给他的家族留下了一千四百万马克的巨额债务。
  评语:他的思绪完全飘忽在另一个世界中。
  症状指数:★★★★★★
  病例No.2
  患者姓名:安东·布鲁克纳 (Anton Bruckner)
  别名:慢板音乐家
  出生地:安斯斐尔登(奥地利)
  出生日期:1824年9月4日
  职业/身份:作曲家、教师、管风琴家
  患病起因:1864年经指挥家奥托·齐茨勒介绍开始潜心研究瓦格纳音乐,次年专程赶赴慕尼黑去听《特利斯坦和伊索尔德》,造成其精神持续紧张乃至崩溃,后被送进一所疗养院治疗,几个月后才能够重新工作。
  临床表现:从此更加缺乏自信,充满不安全感,自卑、谨慎、忧心忡忡;视瓦格纳为音乐之神而顶礼膜拜之,经常在瓦格纳巨大影子下面保持某种虔诚祈祷的习惯式低头姿势;创作的交响曲中开始经常出现瓦格纳大号(系由瓦格纳综合圆号和大号而发明的介乎两者之间的铜管乐器,看上去有点像圆号,但听起来有点像大号)的奇异声音,后期作品则普遍带有神经质的节奏和能量;很多作品的发展过程中经常突然中断(也许是有意而为),而且有时虎头蛇尾,草草收场(以至于指挥家富特文格勒曾激烈批评他的作品:无法一直把音乐保持在乐章开始的高水平),给人莫名其妙的感觉。
  患病期间行为:拿着自己创作的第二、第三交响曲手稿当面请求瓦格纳接受,但由于与大师会面时过于激动,回家后想不起来大师当时选择了哪一部,于是写信询问:“是不是带圆号的那部?”;当他一连数小时听完《帕西法尔》后,默默地凝视着当时在场的瓦格纳,终于鼓起勇气上前跪下地去,含着眼泪表示由衷的崇拜之情;当预感到大师即将离开人世时,他在沉浸于忧伤回忆的梦中创作出那首崇高、优美的第七交响曲慢板乐章。
  经典引语:“他们干吗要烧掉布伦希尔德?”(在演出《指环》最后一幕时候布鲁克纳问旁边的人——他非常关心瓦格纳的音乐,但对剧情一无所知。)
  后果:被人指控为“瓦格纳派”成员,遭到舆论界尤其是维也纳首席评论官爱德华·汉斯利克(此人——也是患者——将在下面介绍)连篇累牍的攻击和嘲讽,有时几乎只是为了文字消遣,也要把他拉出来痛责一番,以至于在他生前许多作品根本无法得到上演的机会,大部分时间里生活潦倒、事业惨淡。由于作品很少有演出的机会,当有些指挥要求他删去大段的音乐时,布鲁克纳从不坚持己见,删改听便,只要能排演出来便谢天谢地。据同代人回忆,在排练其第四交响曲时,著名指挥家李希特指着总谱的一个地方问布鲁克纳那是什么音,被快乐包围着的布鲁克纳竟回答说:“随便什么音,只要你喜欢。”
  评语:他是个兢兢业业的好人,能写出非常棒的谐谑曲,可惜大师却经常让他精神恍惚、陷入险境。
  症状指数:★★★★
  病例No.3
  患者姓名:雨果·沃尔夫 (Hugo Wolf)
  别名:野狼(仅限音乐评论圈内使用)
  出生地:温迪施格拉茨(现属斯洛文尼亚)
  出生日期:1860年3月13日
  职业/身份:作曲家、剧作家、评论家
患病起因:1875年7月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偶然遇见瓦格纳。
654#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08:09 | 只看该作者
临床表现:从此性格乖张、脾气暴烈,对周围几乎所有人(瓦格纳除外)态度专横恶劣;极度推崇瓦格纳本人及其音乐,对巨大刺激的不和谐声响和复杂混乱的旋律线开始萌生浓厚兴趣;在学校期间成天和同班同学古斯塔夫·马勒(此人也是一名作曲家)、克次拉诺夫斯基、汉斯·罗斯(此人后来发疯)等一起热烈地讨论瓦格纳,终日在钢琴上弹奏瓦格纳的作品,同时震耳欲聋地大声演唱起来;特别喜欢将简单质朴的艺术歌曲旋律和钢琴伴奏声部切割、打磨、搅碎。
  患病期间行为: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只学习两年就因为与院长吵闹而被开除;由于除了瓦格纳以外他拒绝接受任何老师的教导,只好努力奋斗、坚持自学;受瓦格纳音乐刺激后其创作灵感时断时续,1888年到1890年间连续创作出200多首艺术歌曲,然后突然似乎无话可说,没有写出任何作品,直到1891年11月底灵感恢复,连续写出15首意大利歌曲,到了12月突然再度缄默,而且一直沉默长达5年之久,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肯定地相信,这次我真完了”;成为瓦格纳派的核心成员及斗士,热烈捍卫、拥护和赞美瓦格纳的一切,包括效仿其素食主义行为(但只坚持了18个月);坚决反对、攻击、嘲讽甚至辱骂与“瓦格纳派”对立者如作曲家勃拉姆斯(为此树敌甚多),客观地讲其中有些言辞不乏恶毒,比如在报纸上将勃拉姆斯形容成一个在破败的阁楼上用秃羽毛笔作曲的蹩脚刺猬。
  经典引语:“勃拉姆斯的所有艺术歌曲、小夜曲、摇篮曲外加交响曲所表达出的感情加起来也赶不上瓦格纳作品中一次铜钹剧烈撞击的效果。”
  后果:精神失常进了医院,后来企图溺河自杀而未遂,在精神和肉体的痛苦中生活了四年,于1903年去世。
  评语:音乐史学家们基本上一致认为沃尔夫是人类音乐史上最悲惨、最可怜的人物。
  症状指数:★★★★★
  病例No.4
  患者姓名:埃德华·汉斯利克 (Eduard Hanslick)
  别名:汉斯利希(仅限瓦格纳使用)
  出生地:布拉格(捷克)
  出生日期:1825年9月11日
  职业/身份:批评家、美学理论家、教授
  患病起因:20岁那年在德雷斯顿观看《汤豪舍》并为之撰写长篇评论。
  临床表现:开始时为瓦格纳的音乐深深感动,但后来在《维也纳报》和《新闻报》担任音乐评论员期间,立场却彻底转变,判若两人(也许是觉得受骗之后的过度反应?);把持维也纳音乐舆论的话语权和道德制高点,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试图表现感情或听起来过于让人情绪激动的音乐——当年许多维也纳音乐学院的年轻才子如古斯塔夫·马勒就因此在校学习期间抑郁久不得志。
  患病期间行为:在他的权威把持下,发动了针对“瓦格纳派”和“新德意志派”的轰轰烈烈的讨伐运动;口诛笔伐,极尽诋毁之能事,把瓦格纳连同其岳父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指斥得一无是处,并捎带把布鲁克纳也批评得体无完肤,并试图阻止其交响乐在维也纳的任何地方上演;为抨击瓦格纳风潮而出版理论著作《论音乐的美》,确立自律论观点,认为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运动的形式自身,除此之外不表达任何东西(特别是情感)——该观点至今在音乐学术界仍很具有迷惑性和影响力。
  经典引语:“任何追随瓦格纳的人将会折断他的颈骨。”
  后果:作为臭名昭著的反动小丑角色(贝克麦瑟,即汉斯利希)被瓦格纳写入其著名乐剧《纽伦堡的名歌手》中。
  评语:汉斯利克相信支配瓦格纳的音乐的全是欺骗、撒谎、暴行和兽欲——借用戴维·巴伯的那句话:人们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
  症状指数:★★★★
  病例No.5
  患者姓名:弗雷德里希·威廉-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别名:狂人、太阳
  出生地:洛肯镇(德国)
  出生日期:1844年10月15日
  职业/身份:哲学家、诗人
655#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08:10 | 只看该作者
 患病起因:中学时放假期间和朋友在家中用钢琴弹奏《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当时他兴奋地对妹妹伊丽莎白说:这真是美极了!你认为如何?而伊丽莎白回答:这声音让人想起狼嗥。)
  临床表现:从此视大师为完美的偶像,但后来立场却彻底转变,判若两人(同汉斯利克一样觉得受骗后的反应?);渴望在这个在他看来虚无堕落的世界上寻找或者说创造出一种生存的意义,以此来肯定人的存在价值;精神状态趋向分裂化,喜欢在各种思想领域进行“不合时宜的漫游”;崇尚暴力,反对基督教道德思想和传统的价值;怀疑一切,企图将一切推倒重来,并将狄奥尼修斯(生活上的狂欢作乐)和阿波罗(冷静调节作用)两种存在精神模式对立起来。
  患病期间行为:1868年登门拜谒瓦格纳,并成为大师的门徒,后来与大师决裂;发表题献给瓦格纳的著作《悲剧的诞生》;在大师“异常强烈的刺激”下完成一部又一部哲学论著,如《偶像的黄昏》、《人性,太人性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瓦格纳事件》、《尼采反对瓦格纳》、《看,这个人》等,在较早著作中,瓦格纳几乎被作为一个神灵或超人歌颂着,但在其后著作中,瓦格纳又成为一个“颓废者”,一条从腐败世界里溜回来的“机灵的响尾蛇”。
  经典引语:前期-“实现了我们所有的希望:他(瓦格纳)是一个充实、伟大、高尚的灵魂,一个个性强烈、令人喜悦的人,值得所有人的爱。”
  后期-“瓦格纳是一种病菌,他污染每件他所触摸到的东西——他让音乐变得令人作呕——我坚信这点:瓦格纳的艺术是病态的……瓦格纳之发生作用,犹如连续使用酒精饮料,使人麻醉,使人胃液增生。”
  后果: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人虐待的马的脖子痛哭流涕,最终失去了理智,后收容在耶拿大学精神病院,但是他给西方哲学带来颤栗,而此颤栗的最后意义至今尚未被完全估价出来。
  评语:如果没有瓦格纳,很难说尼采会怎样。
  症状指数:★★★★★★★
  病例No.6
  患者姓名:豪斯顿·司徒·张伯伦 (Houston Stewart Chamberlain)
  别名:古怪的英国人、先知、精神创建人(后两个称谓仅限第三帝国内使用)
  出生地:朴次茅斯(英国)
  出生日期:1855年9月9日
  职业/身份:作家、种族主义理论家
  患病起因:27岁的时候前往拜罗伊特会晤瓦格纳。
  临床表现:从此将瓦格纳视为“生命中的太阳”,并在其后的一生中对作曲家的妻子科西玛保持着热情的、奴隶般的忠诚;变成一个非常敏感的人,神经官能症常常发作,而且据说他能看到“恶魔”,这些恶魔往往无情地驱使他从事新的方面的研究和继续不断的写作:有一次他从意大利回来,在一个“恶魔”的驱使之下,他中途在加尔顿下了火车,租了一间旅馆房间,关起门来有8天之久,放弃了他原来想写的关于音乐的文章,而紧张地写了一篇生物学论文(很奇怪,不是吗?);1897年4 月1日到1898 年10月31日之间的19个月时间中,他在另一个“恶魔”的无情驱使下写出一部长达1200页的世纪末巨著《19世纪的基础》(Grundlagen des Neunzehnten Jahrhunderts),其中详细、耐心地阐明了自己那些受到瓦格纳赞扬和鼓励的种族主义理论。
  患病期间行为:成为拜罗伊特内部圈子核心成员,加入位于维也纳的瓦格纳迷俱乐部,迎娶瓦格纳之女爱娃为妻,成为瓦格纳的女婿,并从此定居拜罗伊特;先后出版论述瓦格纳的著作数种,编辑其书信集,撰写关相关论文五十余篇;继承发展了瓦格纳的种族主义和反犹观点并将之理论系统化,声称如果没有条顿人,全世界就会笼罩着永恒的黑夜,所以条顿人有权统治世界;接着着手证明耶稣不是犹太人——他的种族理论认为,耶稣其实出生于加利利,而且不能正确地发出亚拉姆语中的喉音字母,而这些“明显的迹象”都说明了耶稣有“很大比例的非闪族血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入德国国籍,对原来的祖国、协约国一方的英国进行煽动、颠覆、敌视的言论活动。
  后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他的著作曾经在德国热销,但随着德国的战败和霍亨佐伦帝国的覆亡,他似乎一切希望和预言都崩溃了,而且身患重病、半身不遂,不过随着希特勒政治力量的崛起,他看到了新的希望——更何况他的著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再度热销。
  评语:世界上有很多人不同意他的理论(法国学者德蒙·尔梅尔认为张伯伦的思想基本上是“卖膏药的”),可是又能把他怎么样呢?
656#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08:11 | 只看该作者
症状指数:★★★★★★★
  病例No.7
  患者姓名:阿道夫·希特勒 (Adolf Hitler)
  别名:元首、沃尔夫、大独裁者
  出生地:布劳瑙(奥地利)
  出生日期:1889年4月20日
  职业/身份:纳粹德国总理、元首兼任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领袖
  患病起因:1906年11月同青年时代好友库比席克一起观看《黎恩济》演出。
  临床表现:从此对瓦格纳终身崇拜,至死不谕;据他自己说:光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就听过34遍,而且每听一遍都有新的感受;他同时能把《钮伦堡的名歌手》的第二幕的所有歌词从头到尾背出来、唱出来;他声称瓦格纳的每一部作品都给他带来了莫大的愉快,甚至表示愿意去充当瓦格纳交响乐队中的一名鼓手;逐渐将世界分成尖锐的、毫不含糊的对立面(鸽笼心理?);继承并发扬了瓦格纳的反犹观点,对犹太人产生偏执狂般的恐惧和憎恨;极端地专注于非现实的幻想和庞大的计划中;欣赏女武神式的残酷无情的力量和成功,并时常陷入某种歇斯底里但不乏灵感四溢的特殊精神状态。
  患病期间行为:在维也纳求学期间经常买站票(因经济拮据买不起坐票)去聆听瓦格纳的歌剧;成为国家领导人后极力推崇瓦格纳的音乐,以至于每逢纳粹党大会召开或群众集会上,都少不了演奏《众神的黄昏》片段——尤其是当检阅军队、人们举手行纳粹礼的时候;多次亲自登门造访拜罗伊特剧院,和瓦格纳家族后代结为知交;把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作为激励部下官兵、鼓舞士气的宗教殿堂,把欣赏瓦格纳歌剧作为最高荣誉和奖赏——例如从前线回来和即将奔赴前线作战的官兵以及从事战争工业的工人都被用“帝国音乐专列火车”送到拜罗伊特免费观看《尼伯龙根指环》和《纽伦堡的名歌手》;闪击波兰、西欧、南欧、北非、前苏联,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将《指环》中的战争、英雄、死亡、末日等场景付诸实践。
  经典引语:“每个凡是想了解国家社会主义德国的人都必须首先了解瓦格纳。”
  后果:战争失败,希特勒在苏军攻入柏林后开枪自杀于地堡里,德国投降,世界从此被划分成东西两大阵营;由于二战期间瓦格纳的音乐经常被用作集中营中执行处决犹太人任务时的背景音乐,以色列至今仍谢绝上演瓦格纳的作品(虽然以色列开国元勋、锡安复国主义运动领导人特奥多·赫茨尔也是瓦格纳歌剧的狂热崇拜者,他最喜爱的歌剧是《汤豪舍》)
  评语:瓦格纳改变的不仅仅是音乐史。
  症状指数:★★★★★★★★★★
657#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08:11 | 只看该作者
理查·瓦格纳(Richard Wagner 1813一1883)是德国的伟大作曲家、指挥家。他于1813年5月22日生于德国莱比锡一个小官吏之家。生下才五个月,他父亲便患病死去。他的继父是一个演员兼剧作家,从小培养小瓦格纳对戏剧的兴趣,使他后来创作歌剧时能够得心应手地一个人兼写剧词和音乐。
瓦格纳的艺术才赋从童年开始便已显露:八岁时他已经学会在钢琴上弹奏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的片断;十四岁尝试写作悲剧;十五岁时,当地在莱比锡第一次听到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的交响乐作品,感受极为深刻,立下了毕生为音乐而献身的决心。
他十八岁(1831年)进入莱比锡大学,随魏恩里希学习作曲理论,并写出包括《C大调交响曲》在内的一系列作品。1833年起他先后在维尔茨堡、马格德堡、柯尼斯堡和里加等地歌剧院担任合唱与乐队指挥。以后他去了巴黎,原想干一番事业,但结果落得生活窘迫,十分清苦。
1842年他的歌剧《利恩齐》(1840)演出成功,才使他当上德累斯顿皇家歌剧院指挥。但以后几部歌剧《漂泊的荷兰人》(1841)、《汤豪塞》(1845)等演出相继失败,又使他陷于困境。1849年因参加五月暴动失败,瓦格纳逃至苏黎世避难,过着流亡的生活。他受叔本华悲剧哲学影响较大。自1854年起,瓦格纳酝酿创作四联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并完成了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1860年,瓦格纳获大赦返国,结束了长达十二年的流亡生活。1864年他应巴伐利亚国王路特维希之邀,去慕尼黑演出《特里斯但与伊索尔德》。1876年于拜鲁伊特筹建歌剧院演出自己的乐剧。1877年,他开始创作《帕西法尔》,因病拖延至1882年才完成。1883年2月13日,他因心脏病逝世于威尼斯。瓦格纳一生共写了《罗恩格林》、《纽伦堡的名歌手》等十一部歌剧,九首序曲,一部交响曲,四部钢琴奏鸣曲及大量合唱曲、艺术歌曲等,并写了《艺术与革命》、《歌剧与戏剧》等几部关于歌剧改革的著作。  

瓦格纳的贡献首先表现在对歌剧的革新上,他在猛烈地鞭挞当时流行的迎合贵族和资产阶级庸俗趣味的歌剧的同时,大胆地提出了歌剧应该和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戏剧及贝多芬的交响乐一样,成为进步思想的宣传者。瓦格纳对音乐的另一个贡献是他撰写了大量的评论和论文,瓦格纳的文章有的讽刺了所谓“上流社会”的音乐与社会风尚,有的则对艺术家的处境表示理解和同情。青年时期,瓦格纳的思想主要倾向于“青年德意志”,但他也受到费尔巴哈和巴枯宁的影响,写过许多狂热激进的文章,甚至参加过德累斯顿的革命。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以后,瓦格纳逐渐接受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思想,后来甚至成为种族理论戈比诺的忠实门徒,开始大力宣传大日耳曼主义,瓦格纳的“音乐艺术”也成为德意志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和“普鲁士精神”的一面旗帜。
瓦格纳是大型管弦乐的创始者,对歌剧艺术有重大改革。首先,他建议一个歌剧作曲家要参与剧本创作,作整部歌剧的总导演;其次,他强调预先确定的和弦是歌剧艺术的基础;第三,他作品中的内核就是连续旋律的发展,利用翻来复去的旋律产生柔顺悦耳的音乐效果,乐曲内部很少出现正常的终止式。瓦格纳探索和发展了前人对铜管乐器的研究,找到了铜管乐音响的合理基础,使萨克斯管与管风琴、小号、长号组合在一起,发出和谐的音响。他的许多作品有着威武骑士的色彩,充满了金属的辉煌。
658#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08:12 | 只看该作者
《尼伯龙根的指环》(介绍)

独幕四场歌剧,瓦格纳作词并谱曲,先由北欧神话韵文诗,改写成散文,1848年再编为诗剧《齐格弗里德之死》。1857年,后改编为歌剧,从新谱写,长久琢磨,从最早的草稿到四部歌剧全部完成,共耗时四分之一个世纪以上。这是一项浩大无比的工作,它费尽了瓦格纳一生的心血,是瓦格纳由点点滴滴堆积成功的伟大巨作。  

尼贝龙(复数读尼伯龙根)这个词,来源于古代北方语言的尼尔夫海姆,即死亡国。高地德语把居住在尼尔夫海姆的人称作尼伯龙,所以尼伯龙根就是居住在死亡国的人。在神话中有一种充满诅咒含意的“尼伯龙之宝”的黄金,谁得到它谁就成为尼伯龙,他就必须到死亡国去。齐格弗里德和布伦希尔德这两个神话人物的名字,在比这一首叙事诗更古老的传奇故事“埃达”中就早已出现过了。至于众神之王沃坦,据说出自北欧的神话。  

这部《尼贝龙根的指环》被称为“连环剧”,它包含着四部完整的歌剧:《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诸神的黄昏》。全部演出须用四个夜晚。 1869年9月22日,《莱茵的黄金》在慕尼黑宫廷剧院首次上演; 1870年6月26日,在同一剧院又上演了《女武神》。  

瓦格纳集诗人、作曲家与经验丰富的剧院人士于一身,他要求特别为《尼贝龙根的指环》建造一座专门剧院,由此也可看出他对这部毕生心血结晶的期许有多深。  

1876年,歌剧史上独一无二的个人剧院——拜罗伊特剧院终于诞生,在这里《尼贝龙根的指环》作首次全部演出。  

《尼贝龙根的指环》的首演共四天,日程如下:《莱茵的黄金》1876年8月13日,《女武神》14日,《齐格弗里德》16日,《诸神的黄昏》17日。是由瓦格纳亲自指挥下,:歌手都是作曲家亲自挑选,乐团团员则从德国各大剧院征召最佳音乐家组成。  

〉〉〉〉第一部《莱茵的黄金》尼贝龙根的指环的“前夕”是由一幕四场构成的。  

剧情简介:  

故事环绕阿尔贝里希两个不祥的诅咒进行,第一个诅咒带给他无限的权力。他诅咒爱情的结果破坏自然的平衡,他偷走莱茵少女的黄金,打造成可以让他统治万事万物的指环。但他的不敌众神之王沃坦的狡猾,沃坦希望统治世界,便设计偷走指环。然而,他虽成为骗子,自己也被人所骗。巨人兄弟法索尔特与法夫纳为他建造城堡,他们愿意放弃人质弗赖娅女神,但要求黄金与指环作为报酬。阿尔伯里希的第二个诅咒会为所有宣称是指环主人者带来死亡,法索尔特成为第一个受害者。两兄弟在分配战利品时起冲突, 法夫纳杀死法索尔特。诸神列队进入新落成瓦尔哈拉堡时,传来莱茵少女哀叹黄金被窃的悲歌。  

〉〉〉〉第二部 《女武神》——《尼贝龙根的指环》第一日由三幕构成。  

剧情简介:  

齐格蒙德与齐格琳德是沃坦的非婚生子女,他们在部族的斗争中失散。齐格琳德被迫嫁给她并不喜欢的洪丁并在洪丁的住处和齐格蒙德相认与相爱。布伦希尔德是沃坦与埃尔达 生下的女儿,沃坦命令她保护齐格蒙德。但沃坦的妻子弗里卡胁迫沃坦必须下令让儿子战死,齐格蒙德于是在决斗中死于洪丁 之手。布伦希尔德因为违反父亲修正后的命令,仍然保护齐格蒙德,被迫带着齐格琳德一起逃离。她把齐格蒙德留下的宝剑碎片交给了齐格琳德预言她会生下最伟大的英雄(齐格菲),然后自己留下面对父亲的愤怒。沃坦剥夺她的神性,将她逐出女武神之列,又让她在岩石上沉睡,第一个将她唤醒的人便是她的丈夫。但经过她的苦苦哀求,沃坦终于受感动,同意她的要求在布仑希尔德的周围点起火焰,沃坦高呼:“惧怕我手中枪的人,不得踏过这片火焰”。然后,他很忧伤地跨过火焰,他的身影渐渐地消失了。  

〉〉〉〉第三部《齐格弗里德》——《尼伯龙根的指环》的第二日。由三幕构成,这部乐剧在《尼贝龙根的指环》全剧中是最具有英雄性格的,同时也最具有朴素抒情的牧歌风味,所以它的音乐洋溢着生机与活力。瓦格纳的管弦乐法在此以光辉的自然色彩描绘《指环》中比较轻松的层面,但有关米梅的场景、沃坦痛苦的心理挣扎以及布仑希尔德苏醒的描写,仍充满戏剧性的对比。
659#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08:12 | 只看该作者
剧情简介:  

齐格弗里德由阿尔贝里希的兄弟米梅抚养长大,他将齐格蒙德遗留的宝剑碎片铸成新的武器。按照米梅的如意算盘,齐格弗里德可以拿这把剑除掉化身为大蛇的法夫纳。但他最后想以毒酒害死齐格弗里德时,却没有料到齐格弗里德沾到龙血后能够听懂鸟语,从而识破他的阴谋,并一剑将米梅刺死。齐格弗里德带着指环跟随飞鸟的指引,上山要去寻找沉睡在岩石上的布仑希尔德,但半路遭到沃坦的阻拦。齐格弗里一刀砍断了沃坦的枪,他的权力也随之消失。齐格弗里德大步跨进烈焰,唤醒沉睡中的布仑希尔德并和她结为夫妻。  

第四部《众神的黄昏》 ——《尼伯龙根的指环》的第三日是由三幕十一场构成的,但因前面还有 一个序幕,所以也可算做是由四幕构成的。  

剧情简介:  

齐格弗里德回到红尘世界,但把指环交给布仑希尔德作为爱情信物。但他在吉比孔人的宫廷被骗喝了迷药,不但忘了他的新娘,还爱上贡特尔的妹妹。邪恶的哈根是阿尔贝里希的儿子,他说服齐格弗里德使用宝盔化身为贡特尔的模样,强迫布仑希尔德摘下指环。  

在婚礼中成为贡特尔的妻子的布仑希尔德因遭背叛而满腔愤怒。她把齐格弗里德身体的要害告诉哈根,哈根在唤回齐格弗里德记忆的同时,从背后将他刺死。布仑希尔德在悲痛中了解一切的原由,她下令为齐格弗里德升起一堆送葬的柴火,然后自己也跃入火焰中以身相殉。整个吉比孔和瓦尔哈拉天宫都着起了大火,于是诸神的末日降临,莱茵河水位涨过堤岸,莱茵少女重获指环,世界也从诅咒中解放出来。  

  
作者: Fanrenheit  2005-2-15 22:33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银英传诞生的基础——瓦格纳歌剧(介绍)  
关于《尼贝龙根的指环》剧情的详细介绍,有兴趣者可以看以下网站:
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4/Opera/DL/DL-20031219144956/  

  
作者: Fanrenheit  2005-2-15 22:34   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银英传诞生的基础——瓦格纳歌剧(介绍)  
《帕西法尔》 (简介)

三幕歌剧,瓦格纳编剧并谱曲,1882年 7月26日在贝鲁特首次公演,1903年12月24日圣诞夜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初次演出。 1905年,在阿姆斯特丹也有成功的演出。  

欣赏过瓦格纳歌剧《罗恩格林》的人对《帕西法尔》这个名字应该不陌生,因为在《罗恩格林》“第三幕”里,当骑士罗恩格林说出自己的身世时,表明他是保护圣杯的骑士之一,这圣杯就是基督被钉上十字架时,装过他的血的杯子,它被保存在格拉尔的教堂中,而在这个段落中曾提及帕西法尔的名字。原来在《罗恩格林》中写成较为古式的“佩奇瓦尔”,在此剧中的剧名为日耳曼式的《帕西法尔》。  

此剧中的人物全不是现实的,主角孔德丽和帕西法尔是寓言式的,剧情也是传说式的,由于寓言要素极为强烈,戏剧的展开缺乏明了性,另外,在许多段落处采取回想方式,因而造成退缩式的气氛。同时剧中所传达的思想与道德观念,对现代人而言较难了解,因此现今评论家对此剧的意见有分歧,褒贬不一。不过,此剧中严肃、庄严的音乐,在瓦格纳其他的乐剧作品中却不曾出现过,尽管也曾经有人批评说:“在这部乐剧中可以窥见70岁老人的疲惫音乐。”但此剧中半音阶与全音阶手法的巧妙混用、编制较大的管弦乐、自由流利的运转、低音部细腻又自然的作曲法,以及合唱与管弦乐所酝酿出的美妙旋律与对位法的美感等,都是在别的作品中找不到的。  

详细介绍: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Opera/DL/DL-20031219144811/  

  
作者: Fanrenheit  2005-2-15 22:56   回复此发言   

--------------------------------------------------------------------------------

8 回复:银英传诞生的基础——瓦格纳歌剧(介绍)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剧情简介  
   为了要作成一部近代化的戏剧,瓦格纳不得不把这《特里斯坦》的古代的传奇加以删改。他把不必要的琐细的枝节都删掉了,他只取了那主要的情节做成一个简洁、有力、迅速进展的、很适于上演的剧。他的采取传奇中迷药的说法,别出心裁,足征他有卓越的戏剧眼光。在旧日的传奇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爱情完全出于迷药的力量。瓦格纳表现的则系自始他们就是互相钟情的,迷药的力量不过使既已存在的热情更为奔放而已。经瓦格纳改编后的情节大概如下:
  特里斯坦自幼丧失了父母,在他叔叔马可(康沃尔国王)的宫中被抚养成人。爱尔兰的武士莫罗尔德(Morold)有一次被遣来征收贡赋,特里斯坦与他比武,把他杀了。先前莫罗尔德曾与爱尔兰王的女儿--他的表妹订有婚约。特里斯坦在比武的时候受了致命的重伤,特地隐名改姓来求治于莫罗尔德的未婚妻,因为她有家传的妙方。伊索尔德发觉了他是什么人,但她虽然晓得了自己在看护杀死自己未婚夫的凶手,她却饶恕了他。而且很小心地照料他,因为她已经深深地爱上了他。同时特里斯坦也慢慢地爱上了她。他们虽私相爱恋,但总觉得他们的爱未曾如愿以偿。特里斯坦回康沃尔不久,就受马可王遣派来到爱尔兰请求把伊索尔德嫁给康沃尔王为后。
  乐剧的开始是在特里斯坦载伊索尔德回康沃尔的船上。伊索尔德觉得自己爱特里斯坦甚深,而终不能如愿,内心苦闷,决定服毒药以根绝无边的痛苦。至于特里斯坦呢,感觉自己所爱的女子不久就要与另外一人结婚了,也极愿与她分服毒药,了此一生。但伊索尔德的侍女布蓝甘妮以迷药代替了毒药。于是使他们的私恋化为不可抑遏的热情。到达康沃尔不久,他们在宫中花园里幽会,被国王与他的侍从发现了。特里斯坦被王的一个叫做梅洛特的武士刺杀,受了极厉害的创伤。特里斯坦的老侍从从库汶那尔把他带回他的老家卡柳尔(Kareol)。伊索尔德也随后追上前去,等她赶到时,刚好来得及把他抱在怀里,看着他死去;她昏倒在他的尸体上也与世长辞了。
  凡对歌剧加以研究而并不只是把它当做一种娱乐品看待的人,必都承认《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为用爱情故事编成的乐剧中的最伟大者。叫它做爱情的故事似乎还不够恰当,它实在是一个充溢着悲剧的热情、以死为结束、在不朽的音乐的汹涌悸动里展开的故事。
  这样的热情在这部爱的史诗中的男子与女子的心里酝酿着,它不能燃起光亮的火焰来,因为在它的上面蒙着‘义务’--一个武士对于对于国王的义务;一个妻子对于丈夫的义务;他们择定了死,饮下了(他们以为是的)毒药。那心腹的女子出于故意地以富有魔力的迷药替代了致命的毒药,于是他们互相爱恋着,不再隐瞒,不再迟疑,因受了魔力的驱使而达到了极乐的境地;他们忘形于欢乐,他们也忘形于他们的命运了。
  饮药之前的事情,在剧中是以叙述、解释与序言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一旦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分享了那杯中物,热情奔放起来了,最终的目的却是死。
660#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08:14 | 只看该作者
瓦格纳事件 尼采 一个音乐家的问题 1888 前言 我松了一口气.我在这篇文章里扬比才①而抑瓦格纳,这并非只是恶意.我借连篇戏言 说出的事情可不能一笑了之.与瓦格纳决裂,对于我乃是一种命运;此后重又喜欢上什么, 对于我乃是一种胜利. 也许没有人更危险地与瓦格纳精神紧密相联, 没有人更强硬地与之短 兵相接,没有人更庆幸与之分道扬镳.一段漫长的历史!——想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段历 史?——倘若我是道德家, 谁知道我会怎样来命名它?也许叫自我克服. ——但哲学家不喜 欢道德家……他也不喜欢漂亮字眼…… ①比才(Bizet,1838—1875) ,法国音乐家,歌剧《卡门》的作者,生前未受应有之 重视. 一个哲学家对自己的起码要求和最高要求是什么?在自己身上克服他的时代, 成为 "无 时代的人" ,那么,他凭什么去进行他最艰难的斗争?就凭那使他成为他的时代的产儿的东 西.好吧!和瓦格纳一样,我是这个时代的产儿,也就是说,是颓废者.不同的是,我承认 这一点,并且与之斗争.我身上的哲学家与之斗争. 最使我竭思惮虑的问题,事实上就是颓废问题——我有这样做的理由. "善与恶"不过 是这一问题的变种.只要看一看衰退的征象,就可以理解道德——就可以理解,在它最神圣 的名称和价值公式下面隐藏着什么:蜕化的生命,求毁灭的意志,极度的疲惫.道德否定生 命……我必须有一种自我约束, 以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反对我身上的一切疾病, 包括瓦格 纳,包括叔本华,包括整个现代"人性" .——对于时代的,合时宜的一切,全然保持疏 www.8u.cn(中国 8u),提供虚拟主机,域名注册,全能免费空间 远,冷淡,清醒;作为最高的愿望,有一双查拉斯图拉的眼睛,从遥远的地方俯视人类万 象——并看透自己……为这样一个目的——何种牺牲,何种"自我克服" ,何种"自我否 定"会不值得? 我的最伟大经历是一种痊愈.瓦格纳纯粹是我的疾病. 对于这种疾病,我并非没有感激之心.当我在本文中坚持瓦格纳是有害的这个命题时, 我并不想否认,尽管如此,他对于一种人却是不可缺少的——便是对于哲学家.一般人没有 瓦格纳也许过得去; 哲学家却不能随便缺少瓦格纳. 他应当是他的时代的不安的良心——为 此他必须具备他的时代的最佳知识. 然而, 他到哪里去为现代心灵的迷宫寻找一个比瓦格纳 更懂行的向导, 更雄辩的心理学家呢?现代特性借瓦格纳之口说出它最知心的话, 它即不隐 瞒它的善,也不隐瞒它的恶,它忘掉了一切自惭自羞.反之,倘若弄清楚瓦格纳身上的善和 恶,也就差不多估算出了现代事物的价值.——倘若今天一位音乐家说: "我恨瓦格纳,可 我再也受不了别的音乐了" ,我对此完全理解.但是,我也同样会理解一位哲学家,倘若他 声明: "瓦格纳集中体现了现代特性.一个人必须首先是瓦格纳之徒,这无济于事……" 1888 年都灵通信 1 昨天我——您会相信吗?——第二十遍听比才的杰作. 我又是聚精会神, 我又是乐而忘 www.8u.cn(中国 8u),提供虚拟主机,域名注册,全能免费空间 返.我的急躁竟被战胜,真令我惊异.这样一部作品如何使人完善!此时一个人自己也变成 了"杰作" .——只要一听《卡门》 ,我便比任何时候更真切地觉得自己是个哲学家,是个 好哲学家:那样耐心,那样幸福,那样充满印度味儿,那样坐得住……—一坐五个钟头:神 圣的第一阶段! ——可允许我说, 比才的管弦乐几乎是我尚能忍受的唯一管弦乐了?那另一 种管弦乐,如今最时兴的,瓦格纳的管弦乐,蛮横,做作又"清白无辜" ,以此同时诉诸现 代心灵的三种官能——我觉得那种瓦格纳的管弦乐是多么有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0 18:03 , Processed in 0.28606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